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daimo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感悟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08-12-21 20:4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5# 余微超 的帖子

期待能够体验你所说的这些状态,不过我还没有入门,需要明师指点哦,想参加相关的培训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08-12-21 20:4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6# daimon 的帖子

“一位老人,她为了小区的利益,被开放商气得住了院,我坐在她旁边,她的右手和右腿抬不起来,可能会落下残疾,”这位老人是不是中风(脑出血)了 需要积极治疗哦,否则确实可能会有大问题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08-12-21 20:4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0# 余微超 的帖子

“你只有参加练习后才能明白我讲的,”不知在哪可以参加你所说的练习?我现在倒是想找机会体验,呵呵。。。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08-12-21 21:04: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秋 于 08-12-21 19:04 发表
余老师,再想想办法吧,这个帖子说到这个份上,应该"开悟"一大片了呀..........
-------波波,你现在正在做什么?我要谢谢你哦,你问一声余师:"专气至柔是什么"?你让我"开悟"咯.......你开悟了波?......我知道你堵在什么地 ...


我已经勉为其难了,你这不是让我出丑吗?  

不是弄懂了道理才治得好病,而是病治好了才明白道理。

体相用太难了,我也是在文字表面浮着。其实不必都搞清楚,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什么都不懂的老太太每天念佛,其实胜过每天看经的功效。

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
态度改变,习惯就改变;

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

这是甘地的名言,和大家一起分享和互勉。顺便推荐两部奥斯卡电影《甘地传》《宾虚》,相信看完后会有各自的收获。

[ 本帖最后由 致一 于 09-2-18 10:46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08-12-21 21:3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4# 波波 的帖子

这个我可以在QQ里告诉你,没有秘密,只是不想误导其他的人。我总结了一句话:方法并不是最重要的,个人的状态决定了他的选择和结果,或者称机缘。而且过程很艰苦,也不要抱着过高的期待,不是去了就一定有巨大的收获,这样的动机反而有问题。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08-12-21 21:48:16 | 只看该作者

“专注”治一切病

这是空间里的一篇文章,拿出来大家参考,这也是我的治疗理论,“专注”一词相当于觉知状态,知道自己的同时也知道世界的存在。

        日常生活里的认真不同于这里所说的专注。
        我们非常认真地看书、上网、干活、说话甚至思考等等,完全沉浸在其中的时候,外界瞬间的声音大小、光线变化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暂时忽略了,这种状况称之为忘我,实际上人在某一时刻真的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走下楼忽然想起些什么,记不得门有没有关;或者沿着马路行进,停下来的时候我们才发现穿越了好几个街区,也许早就走过了目标。类似于这样的情形很多,我们很认真地做事,很认真地忘记了一些东西,甚至连犯错误也是认真的。
        认真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对象上,可以是人、事物、景象、现象以及思想,然而认真的结果是经常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身在曹营心在汉”,用这句话说明认真的状态下身与心的分离最为合适,其实也可表述为执着。
        那何为专注呢?专注是一种保持觉知的状态,身心放松,知道自己的存在,也知道周围事物的存在。认真的时候,你有注意自己在什么方位吗?你知道自己身体每一个部位是紧绷还是放松的吗?
        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观察一下我们思想的活动状况,身体保持笔直的姿势,坐在椅子上,静下心来,把意念集中在呼吸上,观察呼吸的进出,时间一点一点过去,你是否觉察到什么呢?也许从来都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事实:我们是如此妄念纷飞,连一刻的安静状态都很难保持,不是回想发生过的事情,就是设想虚幻的未来,心中总是有个声音在絮絮叨叨的。我们就是这样在这种状态下生活和工作的吗?简直难以置信。
        可以一直重复这个试验,甚至可以用摄像和录音技术来观察自我的行动,实际上人在大部分时间是处于迷糊状态,而绝非我们自己认为的清醒,因为一点都不专注。所以有的人认为催眠翻译得不好,应该叫催醒,有一定的道理。催眠是在专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的意识形态的转换,就是进入到潜意识的世界里,并不是睡着了什么都不知道。
        不论何种疾病,在困境的边缘一定处于严重身心分离的状态,躯体出现种种不适,内心中充满了愤怒、恐惧、焦虑、忧伤等各种情绪。与此同时意识不能很好自控,注意力不集中,杂念丛生。在生理上体现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失衡。关于身心疾病的治疗,前面讲过,所有的方法本质就一个:放松和放下。
        有的人就问,我学习过很多放松技术,但为什么还是没有效果?其实只要仔细了解一下就知道,那个放松是自己认为的放松,明明是在执着的状态下练习去除执着,自己还不知晓。
        放松的时候一定专注,专注的时候一定放松。专注就是要随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记得自己的存在。不是事后的知道,而是当下那一刻的知道。
        吃饭的时候知道是在吃饭,清楚手拿筷子连续的动作,感受到嘴巴和牙齿的咀嚼,品味到饭菜的香味、耳朵听到周围的响声,眼睛看到周围的变化,这些是同时存在的。
        喝水的时候知道是在喝水,拿杯子手的触觉,头和嘴的动作,水和器官接触的细微变化和感受,耳朵听到周围的响声,这些也是同时存在的。
        专注的练习是把全部的意念集中在此时此刻。让人从喧嚣的尘世回归到生命的本体,由虚幻回归真实。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要想着除去杂念,而是等待它、观察着它、看着它,杂念就会自动消失。如同我们在安静状态下,如果意识到自己某个身体部位的僵硬和紧绷,那个部位就自动放松了;同样的,如果发怒的那一刹那,知道自己要发怒,愤怒的情绪就会自己停止。
        这并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说法,人在绝大部分时候,其实并不知道当下的自己正在做什么,体会到这样的感觉,也就真正明白《道德经》上讲的“无为无不为”的意境。专注于此时此刻就是禅宗活在当下的体悟,而活在当下是无法从文字表面真正理解的,它必须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因为那是一种状态。专注强调对过程的把握,在体验和感悟中心灵得以沉淀和净化,不着迷于结果,而结果自然发生,这也正是生命的精妙所在。
        专注整合身与心、主体和客体,使之趋于统一,而治疗可能只是一个副产品。
        佛经上讲世间有八万四千种疾病,对应有八万四千种方法,而任何方法都可以进入专注的状态。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08-12-22 12:16:15 | 只看该作者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原帖由 波波 于 08-12-21 00:21 发表
希望余老师能够对我的情况(具体见http://www.sunofus.org/bbs/thread-32054-1-2.html)进行一些点评。谢谢!


波波,就你的帖子我谈一下整体的印象,不涉及太具体的东西,仅供参考。因为和前面的内容相关,可以相互解释和说明,故放在此处。
你在实践的路上脚踏实地,心态很好。热忱、善良、虚心学习,有原则,也可以灵活变化,实在难能可贵。
总体上说,你在“有为”的实践中非常出色了,但这个层次和境界不圆满,转入到“无为”上来便是突破。
先用诗歌里的境界做个铺垫。诗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前者如“泪眼看花花不语,乱花飞过秋千去”,后者如“风来花自笑,树上鸟鸣和”,“无我之境”还有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有我”看得出痕迹,“无我”意味着物我一体,归于自然。这是一个比喻。
又比如武术基本分为外家和内家,外家强调筋骨,内家强调精气,有些看似内外兼修的其实还是外家拳。这是另一个比方。
再回过头来,“有为”还是在“外”的层面上,那个“顺其自然”实质还不是真的自然,“无为”才是对生命真相的洞察,要向“内”去修。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返虚”,其实并不需要去达到,这句话只要体悟到了,你就明白原来治疗、成长和养生原来是一回事。什么医学武术,什么文学艺术,什么天文历史……,到了形而上就是哲学和宗教。你读森田的书,感觉就不太象医学,最后好像是谈哲学、讲生活,不是这个道理吗?
“无为胜有为”,“有为”不等于积极,“无为”不等于消极,体察自然本来的状态,由外向内,由动转静,这就是能量的使用方向。现在,是否可以明白“静心”的重要性呢?那就是无数圣贤和导师总结出的“不二法门”。

(前面diamon的体验已经是向内了,你的很多体验也有,观察自己的心念和感受,但觉察力和定力不够,不能一直连续,还差得远,也就是做不到随时“专注”和放松。就像拿着放大镜,偶尔观察了一下,但没有持续聚焦,更不知原来这里还藏着宝贝)

[ 本帖最后由 致一 于 09-2-18 10:48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08-12-22 15:4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6# 余微超 的帖子

先谢谢余老师!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08-12-22 16:1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7# 余微超 的帖子

感觉余老师在这个帖子里所说的较“虚”,照我现在的水平,还没法认同,因为没有具体的东西可把握,呵呵。。。

“ 吃饭的时候知道是在吃饭,清楚手拿筷子连续的动作,感受到嘴巴和牙齿的咀嚼,品味到饭菜的香味、耳朵听到周围的响声,眼睛看到周围的变化,这些是同时存在的。”照我的理解,余老师在此是说,处于觉知状态时,人的注意力可以兼顾到周围的方方面面。这与我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有冲突。我认为,在某一时间段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仅指向我们的目的物(或活动),无法也没有必要兼顾到周围的方方面面。就算能够关注,也是需要耗费精力和精神的,而没必要的耗费就是一种浪费。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能够有针对性地根据我们的目的去服务好我们就行了,没必要苛求太多。

我认同的观点是:吃饭的时候知道是在吃饭就行了,没有必要“清楚手拿筷子连续的动作,感受到嘴巴和牙齿的咀嚼”,但吃饭时肯定可以“品味到饭菜的香味、”但对于“耳朵听到周围的响声,眼睛看到周围的变化,”这些东西不要强求,能否听到、看到,对吃饭是不会有什么影响的,但夹菜是我们肯定是可以看到菜的。

希望余老师对此进行点评。谢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08-12-22 16:1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8# 余微超 的帖子

感谢余老师的点评!! 看来我确实是还没有达到余老师所说的境界 我总认为,“无为”是一种心态而已,这种心态是为“有为”服务的,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是需要有为、需要实践的,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对客观的事物带来一些影响,甚至改变。良好的行动结果会带来良好的情绪和体验,反复的良好行动会形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塑造良好的性格(即充分发挥我们性格中的优良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1#
发表于 08-12-22 17:09:00 | 只看该作者
你看,文字越多越疑惑,是这样的吧,在这里已经是非常具体的方法了,你却觉得不可以把握。试过观察呼吸的方法了吗?你可以保持多久不起妄念?在吃饭、喝水、走路的时候,你的心是纯然的安静没有任何思考吗?即使能,可以坚持多久?这就是问题。
高度觉知的状态中,你是警觉和清晰的,看就是看,听就是听,没有杂念。这就是“活在当下”的状态,周围的图像、声音是自然摄入的,是同时的,你有意识去控制,状态反而消失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艰苦的练习,也可以称之为“提纯”的过程,由片刻的专注慢慢累积,再不断连续、连续……,直到突然一个火苗升起的时候,你瞬间可以破除很多的疑惑。这个练习其实是一个基础部分,最后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修身修心是同步的,“专气至柔”指的就是这个过程,路的尽头就是“浑然一体”的婴儿状态。
没吃到肉之前,肉的味道怎么描述都是不清楚的。
如果我进一步告诉你:人的绝大部分意识其实是杂念,恐怕这个帖子就会没完没了。还是那句话,不用大脑理解,要去练习和感受。
“宛小童的十二月”在帖子里介绍了一本书《当下的力量》非常不错,我还推荐阿玛斯写的钻石途径系列:《内在的探索》《解脱之道》《自我的真相》。
那些都是真正开悟者的言谈,可以启发心智,不过有一点要提醒,和你原来接触的知识和经验恐怕有的完全相反。

[ 本帖最后由 致一 于 09-2-18 10:47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08-12-22 18:5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1# 波波 的帖子

从静坐和呼吸的练习开始,保持觉知和平等心,专注于整个过程,你自己去领悟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08-12-22 19:2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08-12-22 19:34: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波波 于 08-12-22 16:12 发表
感觉余老师在这个帖子里所说的较“虚”,照我现在的水平,还没法认同,因为没有具体的东西可把握,呵呵。。。

“ 吃饭的时候知道是在吃饭,清楚手拿筷子连续的动作,感受到嘴巴和牙齿的咀嚼,品味到饭菜的香味、耳 ...


本来就没有法,如何讲清楚?
讲清楚的都不是法,否则每个人取个单科学历都好了。

昨夜江头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何分冬夏与春秋,
花自飘零水自流。
色即是空空是色,
哪来欢喜与闲愁!

[ 本帖最后由 xlhljp 于 08-12-22 19:45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08-12-22 20:2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2# 余微超 的帖子

谢谢余老师的推荐。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3 11:59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