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daimo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感悟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08-12-16 21:50:03 | 只看该作者
看你们之间的交流内容。。让我有很多的感动。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08-12-16 23:52:06 | 只看该作者
"就像我前几天,在马路上走,很抑郁,边走边忍受,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忍受痛苦上,同时还在细细体味强迫思维,猛然间,我领悟到,强迫思维和自己主体的区别,我以前的情况是,自己主体和强迫思维纠缠在一起,现在是自己主体和强迫思维区分开来,可以做到自己主体的活动和强迫思维分开,不理会它。"
"我有过几次体会,就是向内注意,把精神能量投注在抑郁体验上,刚开始很难受,强迫思维大量出现,但是坚持了一会,自己的主体出现了,顿时感到自己强大了,痛苦也在忍受的阈限之下了。好像是超越了痛苦似的。这也许和森田一期卧床相象,全身心体会痛苦,把痛苦当成是客观的东西,自己主观就会和强迫思维分离,获得自由和解放,有新的体验,领悟就到来了。"

真正的精华来了,很多人向往的方法就出现在这里。在解读之前必须先要谈一堆概念,没办法的事情。
通常人的能量使用方向是错误的,人总是试图向外占有和控制来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思维正是不断为满足欲望而努力工作的。处于病患中的人其实身心严重失调,继续不正确使用思维只能进一步浪费能量。向内有两层意思,第一,明了问题实质是自己创造的,面对现实,勇于剖析自己;第二,就是练习的方法,也可以称之为技术。
心理学中叫觉察,佛教里称为觉知,两个词虽有差别,但非常接近。(通过对翻译的理解,我怀疑西方心理学是借用了佛教的方法,但却体现得不够全面)《格式塔咨询与治疗技术》(phil joyce & charlotte sills)第三章讲的就是觉察力,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这里就不重复。可惜篇幅不多,至少指出了方向。
觉察是对真实的本体和客观世界的感知能力,也可以理解为意识的监督者。人在绝大部分时间其实是根据惯性思维来做决定的,而忽视了本体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人越来越缺乏活力和激情的原因,只为满足欲望而活着,却忘了自己的真实存在。
觉察的练习一般是从感受身体开始,心灵的僵硬反应在身体上是有同样的特征,身体和情绪是被人长期忽视的,所以从身体的呼吸和肌肉收缩入手,逐渐感受身体各个部位的细微变化,感受情绪对应于躯体的关系,坚持练习会进入身心合一的状态。然后逐步扩展为对外部区域的练习,包括语言、行为和动作。甚至心理治疗专门有发展舞蹈和肢体治疗技术的,都有很好的效果。
觉知其实更为究竟,只是理解过于困难,需要有人专门指导练习,以团体为佳。这里我给出一个概念作参考,“知道自己的同时也知道世界的存在”,同时觉察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觉知的练习从观呼吸入手,逐步扩展到观身体、观感受、观言、观行、观一切。此处的观不是用眼睛看,是用意念感知。觉知是内观的基本方法之一,另一个方法就是平等心,“不因喜欢而长时间占有,不因痛苦和厌恶而马上脱离”。觉知和平等心在内观练习中缺一不可。
上面说的是层次,现在说说顺序,觉知通常从静坐和呼吸开始,由静态转向动态练习,逐渐适用于坐、卧、行、走以及一切接人待物。
需要提出的是,道家的“修真”、印度的“瑜伽”都有类似或相同的练习,只是因为神秘和繁琐而让人止步。

[ 本帖最后由 致一 于 09-2-18 10:43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08-12-16 23:59:4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木碗,谢谢小羊,谢谢所有的朋友关注。希望大家参与谈论,互相启发学习。
这一段看来比较长,只能分两次说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08-12-17 09:35:14 | 只看该作者
不客气。好帖子,是应该支持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08-12-17 10:4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 夏秋 的帖子


得抑郁的确如同上一次大学
但是似乎不同于中国的大学:考上难,毕业容易
抑郁的大学考入容易,毕业难

而且本科不是四年,很多或许可以提前毕业,但是更多则需要不断的延期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08-12-17 12:10:22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可以就这段非常精彩的感悟谈谈了。
“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忍受痛苦上” “就是向内注意,把精神能量投注在抑郁体验上”
请注意,这两句就是点睛之笔,蕴含着无限的秘密和能量。我用一句话总结这个过程:化思维为感受
思维属于意识的一部分,思维是不断满足自我而运作的,因此也是不断损耗能量的。感受着身体,感受着情绪,就是和潜意识联结,和生命的本体联结,也是蓄积能量的过程。因此,感受是向内寻找自我存在价值的指向标。
联系前面讲的觉知技术,这两句分明是“观感受”,或者说“感觉着感受”。属于觉知的一种状态,我们提到过内观的基本方法是从观呼吸和观身体开始的,逐步扩展为观感受、观言、观行。
在这里用一个比喻可能更清楚:如同用放大镜对着纸张,把所有的能量集中到一点上,手慢慢地稳定住不晃动,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起了烟,随着烧焦的范围扩大,突然间升起了火苗。这火光本来属于每个人,它就在我们的心中。
所以daimon“无意中”闯进了一个神秘的领域,虽然还不够精纯,但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可能在门外找不到入口。“忍受痛苦”是刚开始必须经历的过程,但如果进一步,就是“感受和观察着痛苦”,到了最后 “是痛苦在感受着痛苦”。体味到有什么区别吗?自我的部分逐渐减少,意味着执着也在减少,结果是主体和客体的完全融合。
自然有人会惦记那个结果:痛苦还在吗?比如说一个人进入完全觉知的状态,他都不知道什么是错的,那么对的也就不知道为何物,既然没有对和错,何来痛苦呢?因为二元对立消除了,你已经找到了本体,成为了你自己。其实问这个问题,意味着当下是活在大脑中,而不是活在生命里,为什么不去试一试,自己去验证呢?
这个精妙的部分在于由开始的感受聚焦能量,而不是思考继续损耗能量,方向对了,剩下的就是时间的问题,到了临界点,那个领悟自动就出来了,不是你大脑控制的,也不会事先预料到,一切都是在电光石火中发生的,是那样的美好。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前面讲过平等心相当重要,和平等心对应的恰好是分别心。正确的练习是“观”的时候只是“观”,不要有任何评价和判断,最后甚至连不要的想法都没了,你只要做一件事情:聚焦,那个结果会自己显现
回到文章中来,“刚开始很难受,强迫思维大量出现,但是坚持了一会,自己的主体出现了,顿时感到自己强大了,痛苦也在忍受的阈限之下了。好像是超越了痛苦似的。”表明daimon那股烟已经升起来了,虽然还不是火苗,已经很接近了。
(看来还需要一段文字来结合森田疗法来说明)

[ 本帖最后由 致一 于 09-2-18 10:43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08-12-17 12:17:33 | 只看该作者
金碗说得极是,我入学第八个年头了
学得死去活来,连绵迁延,永不除籍的意思。。。。
干脆赖倒在阳光课堂里不走啦,享受起来
------余老师这堂课精彩

[ 本帖最后由 夏秋 于 08-12-17 12: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08-12-17 14:0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2# 夏秋 的帖子

你已经研究生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08-12-17 16:24:06 | 只看该作者
"也许和森田一期卧床相象,全身心体会痛苦"
由自己的体验联想到森田疗法的一期卧床,这个联想极有价值,反应了作者举一反三的能力,这就是正向思维带来一系列的收获,如果作者每天都是消极地思考问题,而没有在实践中去找出路,也就不会有这段文字了。
前面讲了那么多,其实已经把森田疗法的渊源和传承带出来了。联系讲过的“观”的顺序,坐卧行走,以至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所以作者的感觉很对。
森田一期的绝对卧床脱胎于禅坐当中,如果你参加过打禅七或十日内观,你马上就清楚森田思想的脉络。森田的这个运用和变化比较简洁,让更多的人容易接受,否则有谁愿意到寺庙里吃素打坐呢?
卧床的方法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是东方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了很多医学、心理学和哲学的知识,这里就不再详述了。“全身心体会痛苦”是关键所在,如果躺在那里,依然是胡思乱想,死去活来的,是不会有多大效果。“烦恼即解脱”其实就是否极泰来,事物的两极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前提是你必须“成为烦恼”,而不是你“思考烦恼”
“把痛苦当成是客观的东西,自己主观就会和强迫思维分离,获得自由和解放,有新的体验,领悟就到来了。”这一句也很重要,痛苦、烦恼如影随形,你如何能够去掉呢?所以必须安静下来,和痛苦同在,观察着它,感受着它,甚至成为痛苦本身,你反而获得了自由,因为你专注于痛苦,身心已融合为一体了。
有这样一句话:感受痛苦,但不要成为痛苦。很多人其实是在焦虑着焦虑、强迫着强迫、抑郁着抑郁,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他自己已经成为了焦虑、强迫和抑郁。卞之琳的《断章》其实很有意思,“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看风景的你因为忘我,其实业已成为了风景。

[ 本帖最后由 致一 于 09-2-18 10:43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08-12-17 22:44:0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日记很精彩!
daimon, 郭蓄芳老师是否也有点评,也分享一下给大家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08-12-18 08:41:18 | 只看该作者
我渐渐悟到,自己的神经质本性,或者说特点,就是迷失自我,也就是排斥自我,不接纳自我。外在表现是,完美主义强烈,总觉得自己这样想、这样做,不对,不好,其实我现在明白了,这些感觉和思维,是强迫性质的,当我悟到自己的本体时,从强迫思维中脱身,那些思维仍然存在,不过是虚无缥缈的,我的本体在它们下面,静静客观地观察它们,不理会它们。这样,就找到了自我,接纳了自我。感觉就像是挖出了神经质的本性,让它变得客观,清楚。
在我悟到自己本体的同时,我觉得自由和轻松,强迫思维不再阻碍我的心理活动,情感体验。我觉得对的,就是对的,不去体验它的反面,或者强迫让我体验它的反面,我只要坚持我认为对的行动,体验就会变化,那种强迫性质的思维和体验就会慢慢转变。


这两段在理论方面进行了一些回顾和总结。
其实常人也是自我迷失的,只是深处困境的时候,人的这种体会被激发得更彻底。“我的本体在它们下面,静静客观地观察它们,不理会它们”,这句话不知是否来自于自身的体悟呢?倘若经常保持这样的状态,恐怕不是懂自我治疗的问题了,灵性成长和养生之道也都通了,如果只是片刻的觉悟,不能长久的坚持,说明悟性虽高,但实践滞后,离融会贯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只要坚持我认为对的行动,体验就会变化”,这句话很好,表明daimon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而且略有收获,“我认为对”是一种直觉和信心,一个麻木、彷徨、抱怨的人和此无关,在最初摸索阶段的人也不会有这种理解,所以通过语言和行动可以知道一个人所处在的状态和境地。

[ 本帖最后由 致一 于 09-2-18 10:43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08-12-18 15:05: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daimon 于 08-12-15 23:26 发表
当然,这些都是我在长期痛苦中的积累。在将尽10年的病程中,也是件悲哀的事情。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大彻大悟,不满足于渐悟,或许是不对的,矛盾啊!
我一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强迫思维中度过,很抑郁。坚信森田,积极思考,获得领悟,是我坚持下来的动力。我也在网上和别的病友交流经验,吸收了别人的建议,在极度抑郁的时候,就缓一缓,让自己休息一下。比如,早上起床是我最难受的时候,自我很微弱地告诉我,起床吧,我就是动不了,感觉心在往下沉,心里很焦急,以前我只是焦急,注意力在焦急上,现在我告诉自己,早上难受是正常的,是抑郁的表现,可以不要对自己太严格,放宽一些。我能把注意力不放在焦急上,放在体味情感上,不去改变抑郁的情绪和情感,下沉就下沉,沉到底也无妨,自己也死不了,这样一体验,就释然了,闹钟响了,多睡个几分钟,也没什么大不了,慢吞吞地起床,穿衣。


第一段透露了一个信息,说明前面聚焦升火的判断基本是对的,也就是看到了烟,火还没升起。大彻大悟是妄语,是奢谈,人生有一些小小的领悟就受用无穷了,说明心性需要继续磨炼。值得赞赏的是,作者表露了真实的想法,不矫揉造作。
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盲人摸象、掩耳盗铃、金鱼和渔夫、叶公好龙等等寓言故事都是说给谁听的,和我们有关系吗?如果渐渐察觉自己的言行,从中找到了自己,那么恭喜,说明读懂了。

下一段写得非常好,是讲实践中的体会。“早上难受是正常的,是抑郁的表现,可以不要对自己太严格,放宽一些。”
处于难受的时候,难受是事实,接受和承认它,森田的情感法则就包含了这个意思。后面一句不是讲要消极地放纵自己,而是表明神经症患者其实对自己有过多的要求和期待,实际上很多是面子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虚荣。因此前面我解读时讲过,“纯真的心”才是森田疗法真正的法眼,“放宽一些”其实很有深意,认识自己的本真就是逐渐放下盔甲和包袱的过程。

“下沉就下沉,沉到底也无妨,自己也死不了,这样一体验,就释然了”
沉到底就是彻底的安心,不去考虑得失,所有的结果都是自然的,并非人的意志可以控制。
森田也提到注意力的问题,集中注意力做事,集中注意力体验情感,但不是集中注意力思考,那样你又钻进迷宫里了,一定要彻底搞清这个问题才有出路。
这句话我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大家发现没有,从文字中你读不出时间感和空间感,凡是处于专注状态的时候,时间感和空间感就会消失,这是有一个大大的学问,搞明白了,治疗的方法就在其中。我简单提供一点线索,有谁注意自己走路时候的速度、吃饭是快还是慢、语速的高低快慢、过马路注意红绿灯吗?生活中处处都和时间有关系,对于焦虑的人需要放慢所有的节奏,但对于抑郁的人来说可能正好相反。
当然这是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基本功还是觉察或觉知,要随时随地记得自己,随时随地知道身体的状态,从片刻的清醒慢慢形成连续不断的觉知状态,当你专注在每一件事情每一个过程的时候,就是活在当下。
时间感和空间感的消失意味着专注于过程,意味着把握当下时刻,意味着心灵的解放和自由。

[ 本帖最后由 致一 于 09-2-18 10:44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08-12-19 12:23:39 | 只看该作者

致:楼主

请楼主尽可能早日回帖。

有好老师为你分析你的状况,也希望你有个回应。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08-12-19 17:01:56 | 只看该作者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个疑问,情绪和情感是一个东西么?似乎不是,但是,都是不能妄图靠主体去改变的,体验它们,把它们当成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注意力投注在它们上,是一个治疗的窍门。因为,我在起床时,如果注意力放在焦急上,潜意识里主体会投注精神能量,去改变抑郁的情绪,于事无补,只会更糟。所以,我通过尝试,明白了这样做不行,那样做可行,虽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但是也无妨,能解决问题就行,道理以后慢慢会悟到的。而且,我有体会,就是沉浸在理性的思考过久,也是一件很费力,单调乏味的事情。


情绪通常是情感的表现形式,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这段文字最有价值的一句话是:注意力投注在它们上,是一个治疗的窍门。这其实已经是对“顺其自然”的完美诠释了,但结合上下文的理解,作者已经摸到门口了,却还在四处张望(理性成分过多阻碍了实践),看来还需要时日。
勇敢面对痛苦,接纳自我。人人都会讲这句话,可是这里面是有方法的,不止是一句空空的道理。文字堆里有多少人发愤研读,可痛苦来临的时候还是临阵逃避。
前面讲的聚焦的比喻再具体解释一下:放大镜喻指方法,也就是观察感受,放大镜倍数喻指信心和勇气,用手拿着放大镜喻指用意念的稳定度。当你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用全部的意念去感受你的情绪,能量的聚集会点燃觉知的火焰。
1.意念感受什么、怎样感受?感受所有痛苦的情绪,比如焦虑,情绪是通过躯体的感受表现出来的,焦虑和紧张的时候,从头到脚找一遍,你会发现通常和胃部、心脏、胸口、颈椎、肩等部位有关,找到感受最明显的那个部位(或者区域),对好焦不动,剩下要做的是感受和观察,不要任何思考,不要评价,放大镜对焦的稳定意味着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2.感受的几个层次。忍受痛苦对于所有的人来说是第一步,接下来应该是观察痛苦,让自己成为一个纯粹观察者,最后你要成为痛苦本身,因为纯熟之后会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痛苦就像一个客人,来了不厌恶,去了不欣喜。
3.练习的时间和地方。不要在路上和其他有危险的地方,从坐卧开始,随时注意自己的呼吸,均匀自然,尽量减少控制的念头,全身放松
4.以上只是给有感悟的人提供线索,实际上这个方法层层叠叠,远不是如此简单。

这是觉知练习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可以有很多的说法,翻来覆去意思其实是一个:
静心的练习
觉知的练习
灵性成长的练习
身心合一的练习
专注和放松的练习

[ 本帖最后由 致一 于 09-2-18 10:44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08-12-19 19:50:24 | 只看该作者
情感(包括情绪)的体验是顺从情感的前提。也是从强迫思维包裹中悟到本体,获得自由,进行客观思维的基础。而本体的思维过程就是精神投注的过程,向内投注去体验情感,形成一个循环。从而彻底的解放本体。当然,这一切都是要在发展生的欲望的基础上的。我由于神经质的性格加上家教甚严,自己有什么欲望,就马上有强迫思维思考它实施的方法,手段,害怕受到惩罚,脱离了它的目的,割裂了自我对欲望目的性的渴望,也就没有情感上的期待体验。久而久之,就连自己有什么欲望都不知道了。现在看来,欲望是生存的动力,在行动中体验欲望的全部,发生,发展,实现后的满足等等,都是情感的体验。不压制欲望的方法,就是尝试用行动实现欲望,让它在现实中体现。而不是纠缠在强迫思维对欲望实现的手段、方法的分析中。注意力放在目的性上。现在我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坚持自己的欲望和想法,不放弃,心里战战兢兢,行动坚定,渐渐也觉得预期恐怖其实是纸老虎,做错了天也塌不下来。不过,目的本位要从现实出发,在现实中检验,随时调整,灵活是最关键的。我缺少的是灵活性,也没办法。


这一段主要要讲如何实践森田发展生的欲望,换个说法可能更好理解,就是不断完善人格,活出真正的自我。
作者讲到了家教严格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个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孩童时期父母要求过严容易导致不自信,因为个性的发展受到了压抑。生的欲望其实可以解释为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努力地按自己愿意的方式去生活。
生命因僵硬而枯萎,因变化而鲜活。

[ 本帖最后由 致一 于 09-2-18 10:44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15 11:49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