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一本书
《敬业》
美国詹姆斯·H·罗宾斯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4年2月出版
赢利——是任何一家在市场中生存发展的公司的根本目的,创造最大的财富,是公司老板和所有员工最大的也是最为一致的目标。作为员工,一定要为公司创造财富,而且要把为公司创造财富当作神圣的天职、光荣的使命。
——詹姆斯·H·罗宾斯
内容提要
敬业,就是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如果一个人以一种尊敬、虔诚的心灵对待职业,甚至对职业有一种敬畏的态度,他就已经具有敬业精神。天职的观念使自己的职业具有了神圣感和使命感,也使自己生命信仰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了一起。只有将自己的职业视为自己的生命信仰,那才是真正掌握了敬业的本质。
中译者序
“在德语的Beruf(职业、天职)一词中,以及或许更明确地在英语的calling(职业、神召)一词中,至少含有一个宗教的概念:上帝安排的任务。”这是职业的最本质定义,也是当下中国人最为缺乏的道德认识。
任何一家想竞争取胜的公司必须设法使每个员工敬业。没有敬业的员工就无法给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也就无法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获胜。敬业精神在今天受到重视的程度超过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但是,对于敬业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我们了解的还非常粗浅,对树立敬业精神的培训和操作方法,我们更是一知半解。中国现在刚刚发展市场经济,社会情况类似近代美国发展资本主义初级阶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早期关于敬业精神的论著和培训手册就成为我们急需学习和应用的样板。
今年是德国大哲、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到美国考察100周年,他在1904年到美国考察,随后写出《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他在这本人类永恒经典中提出:美国之所以产生了充满活力、发展迅速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从欧洲逃到美国来的新教徒(也称清教徒)带来的伦理道德、职业精神有直接的关系。
近百年过去了,今天美国社会的现状,更加证明了韦伯当年观察的准确性。纽约大学金融学教授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最近的《纽约时报》发表的《为什么美国超过欧洲(线索:上帝的因素)》中,再次强调了韦伯这种结论的正确性:美国经济之所以一直好于欧洲?这和绝大多数美国人的信仰和新教伦理有直接的关系。正如韦伯当年观察的,正是美国人的信仰和职业道德,使美国人更加勤奋、努力、忠于职守、自立自强,而正是这种职业精神力量在推动着美国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弗格森教授说,“按照美国人的标准,欧洲人则属于懒散。”
这一点,仅从大西洋两岸的工时长短就可看出,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发表的数字,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工作1,976个小时,德国人平均每年工作1,535个小时,比美国人少22%。而荷兰人、挪威人等工作小时比德国人还少。即使是英国,也比美国少10%。从1973到1999年这26年间,美国人平均每年工作的时间延长了50个小时,即增长了3%,而同期德国人缩短了12%。1999年,法国又把每周工时减到35小时,等于工厂每周减少四小时产值。法国企业家抱怨说,“这等于全球企业百米赛跑,法国要穿拖鞋,我们没个赢。”
为什么大西洋两岸会有这样的不同?欧洲主要国家原来都是基督教徒占主体的国家,但现在整个欧洲在走向非宗教化,欧洲人对宗教的信仰已比六十年代大幅下降。据最近盖洛普的调查数字,在荷兰、英国、德国、瑞典、丹麦等国,每个月至少去一次教堂的人不到10%。而在美国,91%的人相信有上帝,82%的人说,上帝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你看见辛苦敬业的人么,他必站在君王面前”(圣经-箴言-二十二章二十九节),敬业的人才可以得救,敬业是他通向天堂的通行证。美国人的宗教信仰使他们对职业和工作有着与欧洲人不同的理解。一切正象马克斯-韦伯所说的:“职业思想便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
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敬业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信仰。对于信仰而言,更重要的是形式和实践。信仰要靠形式来支撑。在当代由美国缘起的诸如安利直销、人寿保险推销等经济活动中的训练,很多都源于新教的信仰活动。对于敬业精神这种信仰,也需要类似的训练来支撑。
詹姆斯·H·罗宾斯的这本小册子,就是将美国职业精神更加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并可用各种形式加以训练的实用手册,极其便于人们的理解和应用。
[ 本帖最后由 doudouxiu 于 08-9-11 08:5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