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投票] 离开电视去读书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08-1-5 07:25:15 | 只看该作者
书香笔影(小木屋)

    不知从何时起,我喜欢把书放在床头,下班回家总要翻两页,似乎书香味能使人的心情安静平和,渐渐恍惚入了梦境。

    有人说,商人一代就可以出一个;官僚两代可以出一个;而读书人,起码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想想也是,读书人的气质、涵养,的确需要书香的浸淫和几代人的积淀、熏陶和培养。 拿破仑说,哪怕蒙上他的眼睛,凭借着嗅觉,他也可以回到他的故乡科西嘉岛。因为科西嘉岛上有一种植物,风里有这种植物的独特的气味,其实这就是故乡的气味。从某种意义上讲,书也有她独特的气味,这是由文字、历史、生命编织而成的,需要懂她的人细细地去揣摩,去体会,久了,便能从书页的深处氤氲出一种气息,她高雅,她芬芳,她清幽,她似有若无……

    我喜欢阅读那些有气味的文章。我认为有气味的文章是好文章。有自己独特气味的文章是最好的文章。能让自己的书充满气味的作家是好作家,能让自己的书充满独特气味的作家是最好的作家。如果能有幸碰到这样的书,那是人世间最大的乐事。如果能再有幸和这样的作家聊上一两句,那你一定是个被上帝宠坏的孩子。

    秋天是个特殊的季节,因为她有成熟的稻米飘出的清香,有星星点点的丹桂飘出的诱人甜香,有大朵的菊花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幽香,还有落叶飘落的无奈气息,混杂在一起,这一切都诱使你挑上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沐浴着午后的阳光,走在幽深的庭院里,踩着影子,淡淡地走。

    这时候,心情就像水一样,是流动的,也是不息的。她需要找一个出口倾泻。而笔成了最好的对象,不管深夜也好,清晨也好,或是工作空闲的当儿也好,飞快地写划一阵,这才给我快乐。她的姿势,如舞蹈,在或明或暗的思绪里,闪烁不定,像火焰一样美艳逼人。她旋转的速度越来越快,裙摆如一朵盛开的巨大百合,幽香着整个房间,每一个细胞。以至分不清原始的初衷,只由着性情,顺着最强烈的欲望奔突。我成了另外一个我。我在笑,我在哭。我笑得花枝乱颤,我哭得泪雨磅礴。 当梦想被击碎的时候,我冷静地打量着流血的伤口,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残忍,但我清楚地知道,有一种信念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在灵长生命中闪动着它飘渺的影子。或许当生命从降临于这土地上开始,它便悄然地附在所有的灵魂里,于是才有了明媚的微笑,有了自由的脚印,有了诗的遐思和梦一样旋转的影子。

    哦,只要不停地阅读,写作,那平淡的僵化的日子,贫瘠的暗淡的生活,就会被美妙地笼上一层淡淡的光彩,因为生命深处有了一双醒着的眼睛,深情地望着梦在头上悬浮。 这幽幽的书香吆,你悠悠流去的是什么?流不去的又是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08-1-5 07:46:21 | 只看该作者
啊,爬格儿(小木屋)

    常常有一种不停地走的感觉。我一路向前走,为了追寻演绎生活的最佳方式。曾一度泡在图书室不分昼夜的读,然后模仿着写,鼓足勇气投稿,接下来就是望眼欲穿的等待。白天过去了,黑夜来临了,这种情绪就像一只虫子啃着黑夜的叶子,叶子啃完了,天就亮了。一周过去了,两周过去了……

   殊不知在一味地追求一种表达方式的同时,我却忽略了生活本身的内容,它是真实和素面的,它排斥浓妆艳抹。而那时想来有些可笑,每作一篇文章都绷着脸,鼓着劲,托着腮,查着典,以心血为膏,脑汁为油,伴着孤灯,煮熬出一个个文字来,可以说写得很辛苦。几天后把那篇文章拿出来读时,好象鸡肋,丢了可惜,啃起来无味。

   就这样折腾了几个月,我静下来。宁静真是一面照出灵魂的镜子,它散发着孤独的芬芳。我才明白功夫在诗外,光盯着文章本身死做,再有灵气也显得小器,器小易盈,文章也就山穷水尽了。在写作之余我愿意四处走走,到处看看,我心甘情愿混进人群做一名听众,随时接受别人的倾诉。我知道我正从象牙塔里一步步走出来,走向纷繁多姿的生活。

   于是对写作有了这样一种感觉,当灵感袭来时,往往形成一股“气”,这股“气”充溢心胸,憋得涨痛,不吐不快。于是赶紧坐下来,在稿纸上划拉,稿纸的方格子,成了我的透气窗,一鼓作气,气尽掷笔。

   在我的眼里,稿纸的方格子,是脚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08-1-5 07:51:05 | 只看该作者
读书,真好 (小木屋)

   记忆中常常出现这样一幅风景:一个女孩急匆匆行走在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街上,街的两边是林立的老房子;老房子后面是连绵不断的山峦;山峦的上面悬着一弯瘦瘦的新月;新月的旁边,几粒寒星眨着孤寂的眼。女孩匆匆走在街上,仿佛在寻找什么。小街却渐次朝前延伸,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其实,那只是我的一个梦境,茫然的、不知所措的现实生活的延伸。

   我不知道我要寻找什么,我只是真切地感受到心灵的无所依傍。或许,人在寂寞中总要寻找点什么,书在这时适时地出现了,它默不作声地、静静地出现在我苍白的生命里,放着一种异样的光彩。

   我喜欢看书,这种爱好似乎是早就注定好了的,或者说,是与生俱来的。
  
    每当清晨或黄昏,伴着鸟鸣迎接每一天崭新的人生,惬意时,泡一两杯清茶,看茶叶的任意舒展,品书中的人生百味,无形中日子有滋有味的涓涓流淌着。

   与阅读做伴,将打开人生封闭的门窗,让清新的生活气息、绚丽丰富的色彩润湿心田、明亮眼睛;与阅读做伴,将飞越时空,和古人对话,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岂不快哉!当经历书中的一些悲欢离合而大彻大悟,也就经历了精神上的一次涅,拓宽了生命的宽度;当面对生活中的烦恼甚至苦难,阅读也许会帮助解开心结、化解块垒,产生全新的感悟。

    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累了倦了,就在小巷漫步,偶尔抬头,见人家院子里槐花探出串串雪白,轻轻吸一口气,一阵清香扑鼻而来。 只有香如故,只有书如故。

   书啊,隔着浓浓的绿草,我望你;隔着厚厚的尘土,我呼唤你;薄纱的秋月里,我思念你;阳光雨露,都让我记起你。

   读书,是一种呼唤,是一种回到自我、保持自我、听凭生命的呼唤。人回到自我,保持自我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譬如住自己喜欢的地方,吃自己喜欢的食物,穿自己喜欢的衣服,交自己喜欢的朋友,读自己喜欢的书,干自己喜欢的活儿,这就是一种幸福。

     当夜阑人静,早早的歇了上床,如与佳人有约,那种感情是早就酝酿好的,是一杯新焙的葡萄酒,不,更准确的说,是一桶窖藏千年的老白干,绵长而悠远。如一时不巧,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书,就如同灯下的人等待心上人不得,不由得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这时,一切都索然无味,抑或是孤独的。

    月色如水,纤云如裳,我知道今夜又难以入眠了。不如选一本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08-1-5 07:53:19 | 只看该作者
读书,让灵魂坚韧起来(小木屋)

   从小就爱读书,可能老早就模糊地意识到现实的无奈与枯燥,在书里可以无忧无虑地飞翔,再也不用为那没完没了的作业和没完没了的农活而绞尽脑汁。我是童话里的一株忘忧草,抑或是歌谣里的一个快乐音符。

    长大后,看到史铁生的文章,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天上的是晓华老师的写作课,窗外飘着蒙蒙细雨,园子里有几棵绿绿的芭蕉。一如史的作品,笼着一丝哀哀的凄凉,又跃动着几点突围的暖意。

   现实的痛苦和绝望使得史铁生把目光投向了过去,投向了过去那种算不上五彩斑斓却充实的世界里去。在对过去生活的深情描摹中,史铁生才能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慰藉。至于取材残疾人生活的作品,完全是周遭的环境以及孤独、绝望心境的流露。他的心逃不出上帝对他的捉弄,思绪总是沉淀在对往日生活的咀嚼中。在命运的惨痛打击下,史铁生还是挺了下来。在这里我之所以不用坚强,是因为事实上他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一往朝前,他学写作却怕别人发现他的秘密,他摇着轮椅出去却怕母亲跟着,他只是在调试着他生存的状态。虽说这种游走状态的生活透露出的是无奈和孤独,但毕竟还是挺下来了。我为他激动,为他喝彩。这时的史在意识上有了一定的转变,他的作品也更多地体现出了一种哲理性的思索,一种对人生的思索,一种对生命的展望,一种对爱情的渴求,一种对未来的憧憬。虽说这些思索还不是很成熟,甚至有一种虚幻意识的麻醉作用,但这毕竟是史铁生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最具有人文内涵的应该就是那篇大家熟悉的《我与地坛》了。

    我以为,这篇文章是我读过的最精彩最有蕴涵的文章。如今再读,我还想流泪。就是控制不住。它撞击了我心最柔软的地方。如一滴墨汁滑落于宣纸,起先只是针尖那么大,渐渐地,竟氤氲到整个画面。就是这样,如一首歌,似一个梦。

   在这个思索的当儿,他不得不找一条得以喘气的途径,那就是读书、写作。他说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诠释得多精辟啊!通俗地讲,就是要让灵魂变得坚韧起来。

   生活总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当我们痛苦或遭遇失败的时候,不应该沉迷于自身的狭窄局面,而应该用读书作为弥合自我与灵魂的原动力,去洞察、知晓、感悟生命的真实存在。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人生必将经历当初的失意害怕,到思索的镇定欣然,到最终的品格坚韧。

    史带着一身的疾病而无法治愈,却如此泰然、坚韧地活着。我钦佩。
   三毛因对生活的无望甚至绝望,孤独地死。我钦佩。

在那十年动乱的疯狂年代,很多人因为尊严而高傲地选择去死。我钦佩。张爱玲洗尽铅华后在美国旧金山隐居,默默地走向生命的终极。我感慨。 有人说,生命是一场幻境一场梦。我无奈。

我想任何人都有一天会走向死亡,只是时间的问题,态度的问题,我想我会从容面对的,该来的总会来,想躲也躲不掉。这是命中注定的事情。

惟有读书忘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08-1-5 07:55:40 | 只看该作者
书!书! (小木屋)

   曾经,最珍贵和最难得的个人活动,便是回忆。

   回忆有了文字,便是书。
   只有书,在我心灵蒙尘的时候,袅娜而来,拭去庸常的沉重和苦痛,拯救快要窒息的灵魂,在最暗淡的岁月呵护原有的光芒。

    书让我成为我自己。
    夕阳下,让风追逐着我轻盈的脚步,于是影子愈拉愈长,渐渐和村庄上空淡淡的炊烟氤氲在一起。在母亲高高低低富有韵律的呼唤声中,我攥住了书的手指,狠狠地,不放开。停下步伐,我闭上眼睛,轰然倒在晓风习习霞光满天的暮蔼里,很温暖,很纯净,像散发着香味的软软的床。我不想睁开眼睛。我是属于风的,我是属于书的,我是属于我自己的。 T4G f.E#  
我不惧怕夜晚,因为风会透过窗户为我吟唱销魂的情歌,告诉我并不孤独,并不寂寞.一个树梢一枚月,一种月色一颗心。

   想必这时候,是该读书了。

    读书,是一种思绪。有时是透明的水,有时又是鲜红的血。是血的时候疼痛。我找不到我的道路,我的道路上可能有七彩的阳光,也可能隐蔽在黑暗中。我知道我再也不是那个在阳光下肆无忌惮大笑的女孩儿,我再也不会骑着单车在夕阳西下任风吹乱我的长发,我再也不会为了等一封信天天跑传达室,然后耸耸肩吹着口哨佯装无所谓地离开。

   听风在耳边倏忽而过,那是一种沁人的美妙,空气与皮肤摩擦的每个瞬间,都在记忆的密码上打上了一个小小的音符,这些长长短短的音符就像一条条飞跃的银鱼,在心湖上起起落落。终于可以不必去面对现实的失败与窘迫,终于明白了生活也可以不活在别人的目光里。

   冲破樊笼,静静享受灵魂随着文字飞舞,穿上红舞鞋,今夜,与书中的心仪的人儿翩翩。它不像山川江河,海燕鲲鹏;不像太阳彩虹,眩目万丈;不像高楼大厦,参差林立。它只是一支歌,一首诗,一个梦,一条河,深情地款款地流淌,使得精神的领地拓展到无限辽远。

   我无法稳定自己的情绪。有时候,恐怕连我自己也不清楚下一刻的意图、欲念和方向。我只是被书推搡着,在自由、奔放、辽阔的行走间表达着汹涌的情绪、意念和情感。书是一个内心太过饱胀,被表达的冲动力驱使,而不得不引诱你来咀嚼的红苹果。

    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能像书那样了,和人体贴入微亲密无间地朝夕相处。政治家把志向寄托在鸿鹄鲲鹏上,文人骚客把理想寄托在梅花青竹上,人们把爱情寄托在蝴蝶玫瑰里,飘泊异乡的游子把一缕乡愁寄托在秋水月亮上。自古以来,人们喜欢歌颂赞美所寄之象所托之物,殊不知真正寄托呵护灵魂的是书。政治上的你争我夺,名利上的斤斤计较,感情上的起起落落,终将如过眼云烟。风吹过,烟也就散了。惟有书,是你一生不变的亲密爱人。

    什么样的词,无论如何也没法大声念出来?

    是书。你只能用耳语般的嗓音低低地喊出来:
    书!书!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5 07:5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08-1-5 07:58:34 | 只看该作者
书,我的牵挂 (小木屋)

每天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同自己心爱的书见一次面。打开它,就看见了一个个日子的驿站,看见了生命的一个个驿站。

现实有时是美丽而虚幻的载体,只要你仔细回忆起一些不经意的点滴就能察觉。滤出生命底色的碎片,我并不坚韧,也不清雅脱俗。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是多么遥远,我的稚嫩让我痛苦不堪.我对书的眷恋成了我保存勇气的唯一武器。

  他们在那里存在,沉睡着和沉默着,和我的思念有一种默契。我隐隐地有一种冲动,想抚摩他们光滑的脊背。手指在其中穿梭,思绪如风,行走在冷与暖、正与负、强与弱的界面上。

  每次,我都要低下头一一去体察一番,缠绕一番,用自己的生命原力,将差异弥合,让一切尽情任性蓬勃生动地舞动起来。看似柔曼的风,却拥有着强劲有力的表达。

  读书,是抵达和离开自己的一种方式。读思想的书籍像闪着星的夜空,读心情的书籍像叮咚的溪,读往来人事的书籍像一卷生活的画面。

  书,是我的灵魂我的知己,是我的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我追寻她呼唤她。即使偶尔一次在逆境的寒风中裹紧被子还是想起了她。读书就是在梳理自己的羽毛,张开的翅膀像一本打开的书,每一根羽毛里都记录着她的快乐和忧伤。在人生的的路途中,有阳光大道,也有通幽曲径;有悬涯飞瀑,也有小桥流水;有大树参天,也有小草低吟。但我们常常匆匆忙忙赶路,才发现自己忽略了一路的风景。

  捧起书,如同为自己寻找继续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将枯萎的心。寂静的我,独坐在寂静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窝里就会涌出泪水,翻阅更是泪流不止。毫无办法。

  其实,我感恩,感激上帝的苦心安排,让我和书在冥冥中相遇。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那天,走进杜拉的文字就像走进了往事的那一刻。那一刻,一切都静下来,表针再不为世界和我转动。只有书,只有我,在时间的刻度上,永恒。

  这时候,满脑子都是席慕容的诗。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企盼。于是,我想起他。

   我提笔写信:你出来看呐,夕阳好美。三天后,传达室的大爷递给我一个包裹,是他画给我的一幅画:一轮夕阳温柔地沉静地挂在山冈,天空是通红通红的颜色。他说:青山一道同风雨,夕阳何曾是两乡。燕,看见了。真的很美。美妙绝伦。再后来,我一个星期收到他的信。几个星期收到他的信。然后,不管我怎么写,都没有回音。再去他的画室,已有另一个女孩,她在笑,由眼神透出来的媚到极点的笑,而他只看她,根本看不见我。我懂了。

   我明明有我的道路。我可以有明丽的太阳并不忧伤的心。可如今,还是错。杜拉说:绘画,还是写作,并不是在明光通透中形成的。读了杜拉的话,知道这是箴言。其实,我早就该知道的。我开始在白天写作的时候也拉上窗帘。我常常想,如果,在我们的心中,放进他的画,我的诗,是不是,也可以沉淀出所有的昨日?

  夜是蓝的,一种深情、忧郁、包容而悠远的色彩。我喜欢。静夜辽阔的星空下,选一本杜拉的书,静静地深深地把自己埋进去。那么,梦境就是蓝的了;还有内心的怀念,也多是蓝色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08-1-14 23:16:10 | 只看该作者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弗朗西斯·培根的这句话被很多人看作读书的动力。

??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电子媒介的发展,现代人的传统阅读似乎越来越少了,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年10月底,新浪网文化频道推出了有关读书的一项调查。截至昨天10时,共有5615名网民参加了此次调查活动。虽然他们代表的只是部分网民的声音,但我们多少还是可以从调查结果中看到一些有关目前中国人读书的真实状况。

??近半数网民读书习惯在消失

??调查显示,网民们的读书时间很少。此项调查不包括电子阅读,在参与调查者中,有31.88%的网民每天读书时间少于1小时,还有9.57%的网民每天几乎不读书。这表明,在很多网民中,由于工作和生存压力,或者受娱乐文化或者视觉文化的冲击,读书的习惯已经逐渐消失或者正在消失。

??此外,有36.86%的网民表示,每天读书时间在1-2小时。有12.85%的被调查者每天读书2-3小时。还有近10%的人,每天读书在3小时以上。

??最喜欢晚上在家看书

??在接受调查者中,有53.58%的网民喜欢晚上看书,习惯于清晨看书的只有5.03%,习惯上午看书的也只有9.82%。

??而在选择看书地点时,显然在家看书是很多人的最爱,有51.59%的网民选择在家看书。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办公室、交通工具也是很多人看书的地点,分别有19.48%和5.62%的网民选择在这两个场所看书。此外,还有7.63%的人和7.41%的人分别选择在书店和图书馆看书。

??读书目的很现实

??除21.2%的网民表明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修身养性,其余读者的需求都非常现实。调查显示,有20.94%的网民读书是为了自我提高,有18.12%的网民读书是休闲放松;10.93%的网民读书是为了工作需要;6.5%的网民是为了通过考试;竟然还有2.84%的网民是希望借读书逃避现实。

??文学类书只有相对优势

??虽然文学类图书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它在众多图书品种中,只占据相对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调查显示,有18.41%的网民关注文学图书。但究竟在这些读者中,有多少人关注纯文学读物,又有多少人关注青春文学、“80后”写手的文学作品我们不得而知。

??历史类图书比较受关注,13.94%的网民的阅读中少不了历史图书;12.38%的网民选择阅读专业(医、工、法律、计算机等)图书;此外,人物传记的受关注率为11.62%,时尚生活类图书的受关注率为11.25%,时政图书的受关注率为11.02%,哲学思想类图书受关注率为9.93%。

??买书费用占收入比例偏低

??虽然买书的人越来越多,图书出版越来越多,但买书费用在网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却并不高。有50.74%的被调查者仅仅花费月收入的1.1%-5%买书。当然不排除这其中有的人收入高,即使占用的比例小,但花费金额不菲,但这部分购书者显示只是少数。这个调查结果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买书的人普遍收入不高。

??调查结果还显示,有21.05%的网民会花费自己月收入的2.5%-10%买书;有6.29%的网民花费自己收入的10%-20%买书;有1.89%的网民花费自己收入的20%-50%买书。而几乎从来不买书的人比例很高,竟然占到了19.29%。

??网民阅读量偏低

??调查显示,有35.07%的网民每年能读几十本,而将近60%的人阅读量是在10本以下,或者几乎不读。因为新浪此次的调查是把专业书籍也算在内的,所以这个结果说明被调查者的阅读量偏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明表示,一个人一年所看的书如果不包括专业书籍的话,对阅读有浓厚兴趣的,一个月应该读五六本书;普通读者一个月也要读二三本。

??另外,这一项的调查结果与另一项关于网民购书量的调查结果是近似的。有34.62%的网民每年买书几十本,而33.04%的网民每年买书在10本以下;还有近21.81%的网民每年买书在5本以下,还有7.33%的被调查者几乎不买书。

??名著不再受关注

??在快餐流行的今天,图书也越来越“快餐化”。曾打动几代人的名著在今天似乎被人们渐渐淡忘。调查结果显示,83.58%的网民近几年一直没读过名著,而8.58%的网民近十年都没读过名著,还有1.09%的网民表示几十年没有读过名著了。此外,还有6.75%的网民表示从来就没读过名著。

??没时间是不读书主要原因

??在回答“为什么不读书”这一多项选择题时,一半的网民选择的是“没时间”。不过陈晓明教授表示,这个借口实在牵强。“没兴趣读书”的网民占19.06%;“没条件读书”的网民占13.33%。??

??■业内声音

??买书的人越来越多

??可以肯定的是,虽然这几年来,读书的内容和方式在发生着各种变化,但读书的人却在逐年增加。每个周末,无论是王府井新华书店还是北京图书大厦,里面都挤满了购书者。

??北京图书大厦企划中心主任梁胜春介绍说,“北京图书大厦1998年开业,1999年销售额是1.2亿,2003年销售额达到3.5亿。现在是11月中旬,但今年我们的销售额已超过了3.5亿。而且,现在的读者到书店不仅仅是买书,他们更愿意参加书店内举行的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读者看书越来越实用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陈红峰说,出版社要善于捕捉读者的心理诉求。从市场上看,励志类图书、财经管理类图书以及生活健康类图书无庸置疑是近两年的市场新宠爱。

??她认为,学生和女性永远是图书市场最忠诚的消费者,所以教辅、情感类图书一直是出版社关注的主要题材。此外,现在实用类的图书越来越受读者欢迎,京版集团今年出版的很多健康类图书非常畅销,而且以往这种书定价都不高,而今年好几本五六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图书都上了图书排行榜。

??读者不关心精神发育

??中央电视台文化专题部、原《读书时间》主编姚友霞说,现在人们当然还是在读书,但功利性越来越强,对自己精神发育的关注越来越少,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励志类书销售火爆的原因。尤其是一些涉及工作、考试的图书非常畅销。所以,原来在《读书时间》中,我们一直希望介绍给读者一些关注精神需求的图书。

??她说:“我们单位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在这里实习,我发现这些年轻人对我们这一代人曾经经历过的很多事情了解得少得可怜。我想,造成这一现象的很大原因就是他们这十年来虽然都在读书,但阅读范围很窄,仅限于自己的课本和教辅,这使得他们的视野不开阔,不关注社会现象,对历史缺乏了解。当然,这与教育制度的缺陷以及家长的急功近利是分不开的。”

??“快餐阅读”成潮流

??“读书对于提高人的专业知识、增强他在社会中的工作技能是必须的,但它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增强人的素质,熏陶人的精神生活,这个功能是实用阅读达不到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明表示,现在的阅读受视觉文化和娱乐文化的冲击很大,而且阅读也如“快餐”一样,深度的东西越来越少,有思想性的越来越少。

??陈红峰则认为:“近年来传世之作越来越少。以前的长篇小说一般30万字左右,但现在这种大部头的东西很少,基本上都是10万字左右。我们出版的《穆斯林的葬礼》,虽然一年也能卖出四五万本,但现在很难再找到这种有分量的作品。今年长篇小说也有一个所谓的亮点《狼图腾》,但老实说,我认为这本书更是一个营销的成功,而非作品本身写作的成功。” (记者赵明宇)??

??■书迷状态

??买书就像女人买衣裳(张宏斌 31岁,杂志社编辑)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陆陆续续已经买了一千三四百本书了,但真正通读的大概只有三四百本。原因很简单,我感觉买书跟女人买衣服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女人逛商店时看见一件漂亮衣服就会立即买回家,但至于买回家后能穿几回,就要看心情了;我买书也是如此,在书店看到好书,就会买下,但可能翻上几页就不看了。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我买的部分是社科类,这些书或者很难在短时间看完,或者只是充当工具书的职能,只在需要时翻一翻。

??回想这几年,或者就以5年为限吧,我买书、看书还是有一些变化。

??首先花在买书上的钱越来越多,但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1999年买100块钱的书都可能会影响到我吃饭的问题,但现在即使每月花1000元钱买书,也丝毫不会影响到我的吃饭问题。

??我买的书越来越多,但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是近一年来,由于工作需要,我买书的范围越来越广,不再仅局限于社科类书籍,热点图书、休闲类图书都是我购买的目标;但由于工作太忙,看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很多书本来是为了某一项工作买回来的,但工作完成了,书却可能还没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08-1-14 23:17:04 | 只看该作者
 最近,中国和美国都爆出了关于各自国民素质的新闻,但两国的反应却有天壤之别。

  根据两年一度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人的阅读率下降了8.7个百分点,2003年的国民阅读率为51.7%。然而,这不过是我们这里的花边新闻。“专家”从统计数据得出一个轻描淡写的结论:生活节奏紧张是阅读率下降的最重要原因。

  美国的新闻是: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r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对41个国家的调查,美国学生的数学和科学能力在各国平均线以下。其实,这在几年前就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实际上,美国八年级学生的表现,这次还有所提高。但是,这个消息还是很有爆炸性的。主要报纸连篇累牍地讨论,《华尔街日报》等还发表社论,仿佛全国陷入危机。

  论者指出,孩子们在学校里学的数学,大多并不会在日后的生活中直接运用。大部分家长早把所学的数学忘光,只有在辅导孩子时才抓起书来重新学。况且,世界的数学天才大多数汇聚美国,若需要还可以全球招揽,没有必要人人都成为小数学家。但是,数学训练人们精确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概率和统计,可以用来解释民调数据,以及饮食习惯和心脏病发病率的关系等等,涉及国民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没有数学训练,人们就丧失了精确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商品广告乃至政治家所兜售的东西就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

  看来,人家对这个坏消息本能的反应是:没有数学国民究竟丧失了什么?那么,不读书使中国人丧失了什么呢?

  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比如,你在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地混合。这一点,大多数新媒体都不具有。比如DVD一放,就按照既定的速度走,信息的接受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这样的信息传送,常常是灌输式的,缺乏思想的空间,不具有阅读中的对话性。

  阅读的另一特点,是个人性。阅读不是朗诵,是默读,不和别人分享。读者和书之间可以建立个人的关系。其他新传媒,大多有某种公共性。即使自己关起门来看电视,常常也感到四周有人。所以,阅读给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创造了最大的自由。信息的接受者对所接受的信息有充分的个人解释权,最大限度地免除其他受众的影响。

  因此,一个人不读书,接受信息就常常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这里最有意思的就是读经。读经大概是我们近年来罕见的读书运动了。但从技术层面来讲,读经是背书,把读书过程中思想的空间都去掉,学童要跟着记忆和琅琅读书声不停地往前走,就像跟着录音机走一样,失去了自己对这个过程的控制权。也无怪乎读经的鼓吹者甚至不在乎学童到底懂不懂经文。这和阅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

  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就可以看出阅读率下降所代表的危机。笔者早已经指出,中国目前的发展大量依靠外资:人家给钱,给设计,我们照着样子做、出力气就行了。流水线如同一直往前走的DVD和录音带,劳动者只能被动跟进,当然没有质疑、批判和创造的空间。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的小官僚,被公司内的等级和老板的权威所驯化,属于跟着别人走的阶层。阅读虽然是在接受信息,却是一种“跟着自己走”的信息处理活动。这对驯顺、能保住自己的工作就很庆幸了的白领,当然是多余的。

  但是,当今正是个鼓励冒险、创新、让世界“跟着自己走”的时代。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建人,都是因为敢于让世界跟着自己走而出头的。笔者曾经指出,目前美国30%的劳动力属于“创造阶级”。他们我行我素,不是他们追工作,而是工作追他们:各种高技术公司,都要跑到这些人聚居的昂贵城市安营扎寨。因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而这些人,是一定要阅读的。

  中国人是否阅读,将决定是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最后还要归结为笔者一再向国民提出的老问题:“中国人难道永远要为世界打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08-1-14 23:28:07 | 只看该作者
夜静书香(转帖)


夜静书香


  (一)
  就一盏柔和的灯光,泡一杯淡淡的清茶,斜靠在酥软的靠背上。CD里放一盘小碟,让静静的小屋,流淌着静雅的琴声,和无语的花香。捧一本小书,和作者一起,细细品味人生的快乐与忧伤。
  窗外,或月光如水,或虫嘶草鸣,或雨打梧桐。
  喜欢这样的静夜,喜欢那淡淡的书香。
  多年的军旅生活,早就习惯了一个人的深夜。每当脱离繁忙的公务,回到属于自己的夜晚,便急急地收拾完毕,早早地躺在床上。打开陪伴多年的台灯,随便抓一本书,在流水般的音乐中,完成人生每日的最后一道晚餐。
  于是,当月上西楼的时刻,就不会寂寞,当小雨淅沥的深夜,就不会愁怅。
  夏日夜风拂面,会闻到田野中泥土的芳香,冬日冷风袭人,会听见雪花飞舞的流动音弦。
  累了的时候,将头深深埋在书中,闭上眼睛,闻那总也不厌的,淡淡的书香。也放任心灵,在静夜和书香中,放马奔腾。常常就在那书香中睡去,早上醒来,书已掉在地上,捡起来,拍一拍,放回桌上。晚上还是要拿来看。
  有雨的夜晚,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会感到世俗喧嚣已被一时的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宁定,被雨声阻隔的寂寥。悄然归位,在雨声中默默端坐,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像,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这时的书也特别香,也特别耐读。“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夜晚,读一读旧诗,也自另有一番体会。
                 
  (二)
  对书,我是由衷的珍爱。
  小时候,我们弟兄几个,都爱看书,而我,自小就喜欢看杂书。母亲不识字,也从来不管,几个哥哥向妈妈告状,说我看的不是课本,是三国红楼等,她总是说,他在看书就好,他喜欢就让他看吧。母亲用她无声的宽容,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如何真诚地对待别人,如何坦荡地相信别人,都是不识字的母亲给我的。
  那时家境贫寒,家里没有书,但我有我的法子,就是找儿时的玩伴借,哪怕是别人丢在厕所里当手纸用的连环画,也视若珍宝。
  初中时,有一女同学家境非常好,家里的书特别多。我那时生性腼腆,不敢和女孩子说话,所以一直没机会找她借书。我的老家离大别山并不远,初三时,忽然闹起了野狼,每天早晨上学时,总看到被野狼吃完内脏的动物身体,躺在路边,血淋淋的,甚是恐怖。我还亲自参加过乡人的雪夜捕狼,狼和狗其实没什么多大的区别,它用嘴叼着猪的耳朵,用尾巴抽着猪的屁股,猪就乖乖地跟它走了,这一生动而有趣的一幕永远在我脑海中定格,也让我有点害怕。
  每天晚上上完自习后,我们都要回家,她当然怕狼,请我每天送她,我求之不得,条件是我能看她的书。她家比我要远个一两里路,而且都是竹林,每天晚上送完她,一个人返回时,有时风起竹啸,加上还有狼的威胁,真的每次都是硬着头皮,揣着借来的书,一路小跑地回到家,然后点燃煤油灯(已有了电灯,但那时家里还不敢多用),安下那颗还在跳动的心,静静地读起来,第二天便还她,而后晚上再借一本。后来,其他同学们知道了,说我们是早恋,弄得我啼笑皆非。以我十多岁的审美眼光看,她无疑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事实也是如此。而当年的我,真的有点丑,而且好象偶而还有鼻涕挂在嘴边的时候,并且按我的标准,她们家是那种在改革春风中受益较早的家庭之一,算是比较有名望(经济实力)的大户人家,我们家除了两个值得骄傲的哥哥,其它是一贫如洗,怎么可能会看上我。好多年过去,在北京读农大的她给我写信,说她初中时就喜欢我,让我莫名的惊诧,难道故乡浓郁的文化氛围,也从骨子里影响着年青人的审美观?也许,是对书的依恋,才使她对我有了那么一点朦胧的感觉吧。
  那一年,可能是我这么多年来,读书最多的时候。每每怀念,总对自己敬佩有加。那时的我,当然也是怕狼和黑夜的,但为能有书读,竟然有那么大的勇气,有时都怀疑今天能否做到。
  少年时的记忆,也让我对书的珍爱到了极致。
                 
  (三)
  自己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养成的这个习惯,只是在偶然的一个深夜,忽然发现,没有书看的我,竟然怎也睡不着。那淡淡的书香,已成了临睡前的一片安定,永远也离不开了。而到后来,发展到中午小憩时,也要读上一会儿,才能安然入睡。
  军旅生活,是非常艰辛,也是非常寂寞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你常年奔波在外,而对我们这些因工作需要两地分居的军人来说,除了日常的工作,偶而的加点班,更多的是寂寞无聊的夜晚。所幸有书相伴,我才没了夜的寂寞。
  无论在哪儿工作,无论是单身还是婚后,我都保持了这个习惯。而且工作后,每月都要拿出50块钱左右,用于买书,这近似迂腐的行动,有一段时间竟让我有了不少书。只可惜一次和夫人吵架,一气之下,把以前的书、日记和也算发表了的文章一把火烧了,弄得我现在都在后悔。我相信我以前的东西是可以拿到铁马下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可成了灰烬的东西不能复原,也曾试着努力复原出来,不说忘了,也实在写不出以前的感觉。只有心痛而已。
                 
  (四)
  我看书,但不择书,什么书都要翻一下,只为一时的快活,而不是想做点什么。
  看的书也杂,人物传记,官场文学,武侠言情,伤痕文学,心情散文,等等。谈不上最喜欢什么,也谈不上不喜欢什么。一本书,今天不想看了,过一段时间却饶有兴趣地看完,也早忘记了前些日子还不爱看。
  我不择书,但择看,想看的自然要看下去,不想看的,作者再大的名气,我也不看。所以也不记书,看了就看了,绝不想记住什么,所以,有时一本书要看上好几遍,等到看完了,才发现好象是看过了。一本《平凡的世界》,我至少看了十多遍,才记住了有个我喜欢的田晓霞。碰到好看的书,那个晚上也许就不会睡了,睡也睡不着,只好看到天亮。
  看书好象也是性情使然,看了一本类似的,就想把其他的都来看了。有一年部队外训,两月当中,我看完了三十多本官场小说,都是因为一本《国画》引起的好奇。当大家都热衷于海岩的时候,我反而拒绝,等冷了的前些日子,偶然看了一本《玉观音》,觉得虽然都是不真实的虚构,但真还可以看,于是就把他的小说全部找来,一口气地看完,有时连自己都觉得这是不适合自己看的,但还是看了。再后来,海岩出的新作,照样不看。当然,说不定,哪天有了兴趣,还是要看的。
                 
  (五)
  书中自有人生。夜静的书香,也让我学会了很多的人生哲学。
  记得青春年少时,是在昏暗的灯光下悄悄地读书,大多数也是长篇大作,我那不识字的母亲知道我看的不是课本,但从来也没管过我。我一辈子都感激母亲的这种宽容,自己也好象学了点母亲的这种人格魅力,学会了善待别人,学会了宽容别人。而且看了这些书,似乎对自己的学习还是有帮助,依然记得自有作文以来,我的每一篇习作,好象都是老师在讲桌前朗读的范文,那时的得意我永远不会忘记。再到高中时,我这个学理的却代表学校参加全省的作文竞赛,也算是一个奇迹。
  在军校时,一开始只能躲在背窝里,用手电照着,偷偷地看,为此,还在区队三十多位面前,做了几次沉痛的检查,完了照样不思悔改。后来,有了每天晚上写点什么的特权,就名正言顺地呆在学习室里,悠哉悠哉地看。看舒服了,就为队里写点东西,为报社写点小稿。
  毕业到部队刚当排长时,是要和战士们住在一起的。为了不影响他们的休息,就把台灯用纸遮得严严的。读一会儿书,临睡时去看看他们的被子是否盖好了,也叫工作读书两不误。这细微的主动,也让我和战士们有了很深的感情,在战士的心目中,平时有点严厉的排长也是有人情味的。当了三年的排长,也成了旅级小单位的名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算是比较扎实的基础。再后来,职务上去了,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房间,我小屋里的台灯,肯定是全连或者全营最后一个熄灭的。
  在机关工作时,属于自己的时间更多了,总把小屋收拾得干干净净,用白纸将不太好看的墙壁和桌子糊得白白的,还要捧回几盆花来,灯光柔和,花香四溢,有书的夜晚,真的是快乐人生。第二天,当然是神清气爽地去上班了。很多的首长都说我精神状态好,我想一方面是我的性格使然,另一个原因就是那淡淡的书香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08-1-18 15:32:55 | 只看该作者
语言——成功的阶梯;

语言——社会交际的名片;

语言——现代生活的绿卡;

语言——现代人的基本素养。



语言——从读书中来……

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语言的源头活水;

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语言的信息;

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丰富精神财富;

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生命更加精彩。

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人生,读懂自己,

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演讲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楼主| 发表于 08-1-18 15:33:39 | 只看该作者
窦老师说:读书是最高档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读书不能改变人的物象,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

王老师说:读书于我,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种温暖的生命体验。一天不读书,就会有饥饿感、寒冷感、窒息感、憔悴感、孤独感。读书就是打通精神的穴位和经络。一日不读书,自惭形秽;三日不置书,怅然若失。

叶老师说:看书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

苏老师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我说:只要读书,你就是快乐行走者;只要读书,就能实现教育理论上的小康;只要读书,枫叶就能彰显蓝色的生机,红色的收获;只有读书,才能像齐文化长廊那样,博大精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08-1-18 15:35:07 | 只看该作者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这是古人的感悟。我不知道书中有什么,我只知道书能带给我心灵的宁静,告别了压抑、紧张、忙碌、庸俗、筋疲力尽的地方,那个喧嚣的城市,回到我的小屋。当我抹除书桌上的灰尘,把书摆好,抚摸着那一本本被我阅读过、欣赏过、品味过的书,那一切都消失,拥有的只是心灵的宁静。坐在书桌前,我感觉外界的一切都不能再干扰我,回忆起了往昔的岁月,那个坐在书桌前追梦的我,不知道现在算不算成功。可,最怀念的还是那段心灵澄静的岁月,毫无杂质。我知道,我要开始了,读我的书,整理我的思绪。在这宁静的夜晚,只有我和我的思绪,还有窗外那美妙的雨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08-1-18 15:44:39 | 只看该作者
惟有读书,才是永远使人年轻,永远欢乐的良剂。
是吗?书中的源泉是生活,是变化的生活,没有生活的体验和搏击,书可能会令人成为呆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08-1-18 15:46:06 | 只看该作者
的确,书中的源泉是生活,而书,是众多智者经历了生活的百味后加工、提炼成的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思想、观念等等。读书,是否令人成为呆子,我想关键是看读书人自己,书或者读书本身并没有错。就像同样一本武功秘籍,有的人看了练成了绝世神功,有的人却走火入魔。并且,我们从来没有倡议过脱离开实际生活去读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08-1-18 15:52:31 | 只看该作者
读《与懒惰者共勉》


今天我无意中在在线上读到了清澈小舟写给一位自称“懒惰者的贴子”,觉得甚是有趣。

这位“懒惰者”自称:在教育在线论坛注册已经有一年多的历史了,然而总会以各种理由不发表帖子,甚至很少上教育在线网站。难道真是太忙了吗?自己反思:不是!是本身比较懒惰,难以坚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电视和床上。总想试图改变自己这种慵懒的行为,可总是举步维艰,最终以懒惰战胜意志而告终。自称常常在心里暗骂自己并渴望有强大的压力去驱使自己成为一个做事雷厉风行,有意志力的人。最后求助于朱永新市长帮忙。因为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要改掉它只有请高人帮助!

清澈小舟看到后随即跟贴:与懒惰者共勉:

我不是朱市长

但我是朱老师

和你一样懒惰着

寻找着各种不同的理由

但是 我走了一段日子

坚持走

累的时候走

闲的时候也走

痛的时候走

乐的时候还走

始终牢记朱老师(朱市长)讲的——

读书、看网、写作

成为个人成长的协奏曲

祝福你

朋友

在你的第一个贴子里

送上我一个懒惰者的真诚祝福

坚持,就会有收获!

爱上网络

切莫忘记了书本

阅读是积累

看网是对话

写作是反思与总结

坚持

一定会有收获!

 我想:“坚持“就是懒惰者与非懒惰者的区别·!就如谢丽老师的那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能找出自己努力的100个理由,一个对生活麻目的人能找出1000个安于现状的原因。



我也要拿这句话与这位自称"懒惰者"的同仁共勉,努力坚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23 06: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