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投票] 离开电视去读书 

[复制链接]
46#
 楼主| 发表于 08-1-1 22:16:29 | 只看该作者
读着书,心绪和作者的心思融合在一起,感受人生的无常,感受爱的滋味,品尝生命的快乐!许多的无可奈何也会从文字里得到最好的诠释,就像朝圣途中的豁然开朗!因此,总觉得阅读是我的一种生活,一种飘逸心香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08-1-1 22:24:49 | 只看该作者
2007,我的读书生活(作者风之舞)

(盘点2006。7——2007。7)


当敲下这个题目的时候,电脑旁因随手翻过而搁下的一摞书,似乎正向我颔首而笑。

“我看青山多妩媚,我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我惜书,书亦懂我。我爱书,书亦香我,无需其他,彼此之间的会心一笑,便已是一个静谧而富足的世界。——书在我的生活中,像是情人,一日不相会,便有失落难安的感觉。而有“情人”相伴的日子,心里是踏实的,心灵是宁静的,时光里飘溢着的,也是满满的幸福滋味。

对于爱书人,美好的一天,是从晨读开始的。最惬意的,是打开小窗,邀清风进屋的瞬间。这样的晨光里,半个时辰与“情人”的相约真是曼妙无比。于我,当然要选自己的所爱来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常常被我捧在手中的,是一些不朽的经典,如泰戈尔的散文诗全集,如《论语》、《道德经》或是唐诗宋词,或是自己以前摘抄的读书笔记,临窗而立,执书在手,便尽可以美美地读,畅快地、反反复复地读。好书不厌百回读,好书会让你常读常新。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而我,则经历了由原来的默读,到最近出声的朗读。沉浸在历经千年而辉光不减的经典里,最令人欢喜的是被自己的目光触摸过的文字都活了起来的感觉——那里面跌宕着生命的泉声,他们会带你的心灵一起飞翔,伴随着一种破茧成蝶的喜悦。

经典的书籍,如一杯能疏离浮躁的佳酿,饮之,如醍醐灌顶,可令你耳清目明,心旷神怡。带着这样的一份心境,开始新的一天,脚步纵然是匆忙的,事务纵然是繁杂的,然而因为有了晨读所充给的精神能量是不竭的,所以一切便都有了支撑。——面对纷繁的世事,一颗被大师的经典点化过的清明的心,会更懂得如何取舍,如何把握,而不至于混沌,不至于盲目,不至于迷失。

白日里的时间大多是属于工作的。然而要挤,也总能挤出那么一点来。譬如理清自己的工作重点,按计划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分配时间,便等于节约时间。节约出来的时间便可归自己支配了。网读,迅速浏览信息,帮助自己看到外面更广阔更多彩的世界,而不至于如井底之蛙,只看到自己头顶的一小片天。短视,最易导致的便是急功近利和心浮气躁,而此两者,却正是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大敌。

抑或读点教育类书籍,因为工作的间隙只能是一些零碎的时间,所以不适于读长篇巨著,如果是长篇巨著也无妨,但一定是分章节的。读一小节,读某一章,也会带给你一些意外的收获。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因为恰好受到书中某一句的启发而忽然顿悟了。个人以为,书海浩浩,案头之书,应该是一些教育经典著述。因为不论是文学经典,还是教育经典,都有着不会过时的相同特质。譬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譬如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帕尔默的《教学勇气》等等,都是我最近的案头之书,随手取来,利用零碎时间断断续续地读,遇到令自己豁然开朗或是喜欢的句段,便摘记下来。

摘记的过程,其实也是吸收与内化的过程,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化为你的血肉——这是我经常作读书摘记的体会之一。以前是抄写在本子上的,并自配以画,现在大多则是桥在电脑上的。两者虽方式不同,但都是一种积累。积累本身便是快乐的,就像收藏家遇到自己钟爱的藏品一样。得空暇时,拿出来细品,玩味,揣摩,便如同含英咀华,启迪心智,余香缭绕。曾经因为搬家,不慎丢失了两个读书笔记本,现在每每想起仍然不能释怀。某些东西是不能替代的,彼时彼地,与此时此地,是不一样的。自己一字一句摘抄下来的,那么厚厚的两大本,曾经一次次缤纷在我生命中的笔记本,就那样消失了——岂不痛煞!幸而还有保留下来的两本,为防再遭此命运,我把它们存放在了书橱中最保险的一处地方。

我的读书笔记,分为两种,一种是原文摘抄,另一种则是读后所思、所悟的读后感。古人云“厚积薄发”,虽然我积之不厚,但却喜欢“薄”发。我以为,读书是积淀,而因读而触发的“写”的冲动,则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和与书的作者展开的再次对话。在开博之前,我也读,读了也常常激动不已,感慨万端,却少有付诸笔端之时,于是当时的感动感想随时间流逝而一并随风飘散。当开博后养成了勤于整理自己读之所悟的习惯后,并且看到因为自己的书评,而吸引了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同事也想读那本书时,心中的欢喜更是倍增,能够在照亮自己的同时,也能多多少少的照亮别人,何其乐哉!

书既然已坐定了我“情人”的宝座,那么自然少不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有哪对情人不喜欢夜晚的宁静?夜阑人静,是与“情人”敞开心扉畅谈的最好时光。就那么浅浅的、低低的语;静静的、切切地聊,幸福就在其中中缓缓流淌。懒懒地躺在床上也好,斜斜地靠着沙发也好,且不去管什么姿势,只需放松,只要惬意便好。夜读的范围可以很广,不分体裁,不问类别。当然,最好是经常给自己一些突破和超越,提高读的品质和层次。原来只喜欢读自己读着“顺”的书,其实这是一种偏食。现在,我越来越喜欢读对自己的知识背景能构成挑战的书了。越是读来不“顺”的书,我越想好好去“啃”,当然,不是那种完全读不懂的书。部分生涩,“使劲啃啃”就能懂,与自己以前所读的书格调迥异的书,都是近来颇为吸引我的书。

        教育学理论书籍,是被以前的自己视为避犹不及的“肥肉”的,哪会想到“肥肉”有一天也会变成我口中的美味呢?想来,这也许是自己在阅读中不断接触新思想、新理念后而自然生出的新的阅读饥渴吧!尤其是接触新教育,触网,读过朱永新教授《我的新教育之梦》后,我开始重新看待理论书籍了。并且饥渴感越来越强——未知的世界在我的面前不断展开来,越读,便越觉得还需要读的越来越多。记得有一位专家说过:“做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达到的高度。而要拓展知识的宽度,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一语警醒梦中人。“最缺哪块,先补哪块”,就这样我开始了新的阅读历程。当然,教育书籍,不像小说,是需要慢读,需要沉静下来,慢慢领会其中奥妙的,最好是能“潜入”其中,我非常喜欢这个词。否则,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可能只会让你看到冰山的一角。好比是一棵树,当水分不能深入大树根部的时候,水分对树而言,便不是一种有效的滋养。

        其实,晨读、夜读、课余读,甚至是在旅途中的列车上读,在每一个可以利用的零星时间里读,能否做到,均取决于个人对书的态度——读书有没有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迄今为止,自己究竟已读过多少书?哪些书?从未做过统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有些书,已经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那些书必然是被自己翻过一遍又一遍的。因此,我体验较深的一点是:如果你没有遇到过一本让你激动不已、让你迷恋而为之痴狂过的书,那么你就没有体验过真正的阅读。最近,让我迷恋的有很多——有教育书籍,也有童书,包括经典的图画书,插图本的文字童书等。

       自己常常沉浸在书中,却未思考过读书更深层的意义在哪里,当读到闫学老师的一篇文章时,我好像忽然找到了一位知音,她说得太妙了,看到后马上就把它摘记了下来:“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界,一个是理想界。如果说现实界是有限的,那么理想界就是无限的。我们的“有限”不仅在生命的长短,不仅在于生活区域的固定和不能顺意,还在于我们的思想常常无法超越自身,超越时空。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寻求“无限”,寻求我们心中的理想界。那么,读书无疑是这种寻求的重要方式,由读书而引发的思考和获得的快乐将帮助我们逐渐走向“无限”。在读书中,我们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见识了不同的世界,从而对现实与自身的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悟。”

    “在读书中返回自身”, 现在的我越来越感觉到不断拓宽的读书范围,给我带来的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从内在,到外显;从生活,到工作;从课堂,到家庭。我因读书而改变了自己看世界的眼光,于是其他的一切自然随之而变。

如果说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于我,书籍就是能穿透森林的那一束束明亮的阳光——正如泰戈尔在一首诗中所写:

“你的阳光射到我的地上,整天地伸臂站在我门前,把我的眼泪,叹息和歌曲变成的云彩,带回放在你的足边。”

“你喜爱地将这云缠围在你的心胸之上,绕成无数的形式和褶纹,还染上变幻无穷的色彩……”



附:


2006.6——2007.6一年来的读书清单:(有些为精读,有些为略读)

国学精粹:《论语》《道德经》《论语别裁》《论语今读》(李泽厚)(还未读完)《人间词话》(王国维)

教育书籍:《教学勇气》(帕尔默)、《静悄悄的革命》(左藤学)、《教育漫话》(洛克)、《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用心做教育》(张思明)、《教育的智慧和真情》(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薛瑞萍)、《教育先锋者档案》(陶继新)、《写在新教育的边上》(朱永新)、《治校之道》(陶继新)、《人生的亮点》(陶继新)、《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李希贵)、《好父母,好方法》(孙云晓)《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王晓春)

人文阅读:《守望的距离》(周国平)《人与永恒》(周国平)《草房子》(曹文轩)《青铜葵花》(曹文轩)《我的人生笔记》(毕淑敏)《几米书系》(一套,20本)《图画书》(彭懿)《人生若只如初见》(安易如)《思维的乐趣》(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阅读儿童文学》(梅子涵)《瓦尔登湖》(梭罗)《芒果街上的小屋》(希斯内罗斯)《情人》(杜拉斯)《美学散步》(宗白华)《书家语林》《汉字王国》(林西莉)、《汉字的故事》《活着》(余华)《中国书学技法评注》(刘小晴)

网友的书:《冬去春又来》(铁皮鼓)、《飘着花香的琴弦》(电子版,王艳芳)《让世界因你而更加精彩》(孙松波)、《洒落在校园里的思绪》(衣奎伟)、《非常语文课堂》(王开东)

儿童书(包括亲子共读书目)绘本:《月亮的味道》《彩色的乌鸦》《一只孤独的乌鸦》《大象和苍蝇的足球赛》《吃噩梦的小精灵》《极地特快》《幸运儿》《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我有友情要出租》《爱心树》《阁楼上的光》《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遇上大圆满》《风到哪里去了》《驴小弟变石头》《石头汤》《爷爷一定有办法》《胆小如鼠的巨人和胆大包天的睡鼠》《獾的礼物》《阿利的红斗篷》《花格子大象艾玛》《疯狂星期二》《母鸡萝丝去散步》《犟龟》《蚯蚓的日记》

文字配插图本:《小王子》《夏洛的网》《特别的女生萨哈拉》《棒棒糖小姐》《胡桃夹子》《幸运的棒棒糖》《柳林风声》《巧克力战争》《兔子屋的秘密》《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亲爱的汉修先生》《帅狗杜明尼克》《青鸟》《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昆虫记》(1-10)《魔法手指》、《晴天下猪》(6本)《小猪唏哩呼噜》《土鸡的冒险》(常新港)

      从2006年6月至今(2007.7)写读书笔记38篇,计8万多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08-1-1 22:31:29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我们从阅读中起步;

今天,我们在阅读中充实;

明天,我们从阅读中圆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08-1-1 22:35:15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如果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就如同自然涌动的清流,谁也别想阻拦她对大海的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08-1-1 22:38:24 | 只看该作者
爱读书的女人不仅美丽,而且睿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08-1-1 22:39:21 | 只看该作者
买书·借书·索书·读书 (作者北国之春)


买书、借书、索书,都缘于读书。



“读书是与高尚的人对话”,不记得是谁的名言了,但我潜意识里感觉读书时是与高尚的灵魂在沟通。与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文人的特质,自己还算不上真正的文人,却也与书结缘、与书为伴。

过去自己读书只是随缘:读教育专业书,读喜爱的文学作品,读品位很高的杂志,积累下来,旧书堆积已成一道风景,笔记也写了几大本,但这一切顺理成章,没刻意追求什么。随着进入不惑,是不是紧迫感我也弄不清楚,总之是读书成性了,于是买书、借书、索书、读书就成了生活常态。


买书。买书当然是要去书店的,但说来惭愧:还是那句话:去年,《中国教育报》报道了某校实验《大鼻子李教授》体验作文教学的经验,于是动用了所有的关系在本地、省城的图书市场搜索,也没找到,只好从中国图书网邮购,没过几天,书放到了办公桌上,这次经历给我疏通了一条购书捷径。于是接着有《做一个书生校长》、《我的教育苦旅》、《学生第二》、《无分数教育三部曲》等教育书籍不断邮来,当然网上购书也有它的弊端,《无分数教育三部曲》我付了三部曲的款却只来了一部,收到站内短信是很轻松的:暂时缺货,您的余额可以留着以后用。刚昨天又看到我心仪的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也暂时缺货。半年来,从网上已购得多部教育书籍了,填补了我每周读一本教育专著的物质空白。



前段时间得知我市一大型书市宣传图书打折,于是抱着看一看的心理进去转了一圈,还挺有收获,原来众多世界名著都被搁置在图书市场最最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俨然挂着:会员四折。我马上拿了会员卡,一顿“抢购”,《忏悔录》《爱弥尔》《罗曼·罗兰传》《莎士比亚喜剧集》等几百元喜欢的书都被我“请”回自己的书架上了。看着他们,真有“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也体验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愉悦。


借书。“书非借不能读也!”,借书本身就是自加压力。借书的好处很多:书是需要交流的,你读过后,他也可以再读,这一方面是资源共享,一方面是节约资金。我借书多指向朋友、老师、上级领导,为什么不向图书馆借书呢?因为我去过多次都是乘兴而来区失望而归。我到了别人的办公室时有个不好的习惯:总爱往书柜跟前晃,看看书柜中有什么书,如果主人是很熟悉的,我会拿出一本赏玩一顿,实在喜欢就开口问人家借。

这不,刚从我们教育局刘主任那到一本多年来未重印的旧版本《四书集注朱熹集注》,想领略这部“地位几乎和欧美的圣经、阿拉伯国家的古兰经相等”(《四书集注朱熹集注》前言)的著作的风采。窃书还不算偷呢,所以向别人借书都能得到应允,甚至还被冠以好读书的美名。



现在我们学校每班都建了小小图书柜,我到教室时总要驻足于书柜前,看看都有些什么书。《爱的教育》就是我向四年级48班借来的,借书证是一个精致的小书签,写了我的名字,借书使我成了他们班一名读者,我给书包了皮,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某月某日借于48班。自己定了还书的时间,来印证“书非借不能读”。



当然我的书也借给别人读,我购回来的新书第一读者一般都不是自己,谁喜欢读哪本就先拿了去,但我一般不无条件借给他们,都要求他们还书时要一起还来读书笔记。

借书也有它的不便:因为借来的书一是不能随便做圈点,二是以后不能随时供查阅。




索书。索者,要也!那次,我问浙江嘉兴市秀洲区教育文化体育局的张刘祥局长要书算是典型的索书。远隔千里的张局长把自己的书通过邮局送给我,现在我看着眼前的《求真与创新——写给中小学教师》,依然感慨万千。它不仅使我获得精神的享受、教育智慧的熏陶,更受到投身教育、热爱教育、勇于实践的张刘祥局长的情怀的感染,5000字的读书笔记说明一切。再者,我市教育局的王主任处也是我索书的“宝地”,手头的《做专业教师的55个细节》《教师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都是从他那里索得。因为共同的教育追求,把书送我的老师、上级是用行动对我进行着引领。索来的书更觉宝贵,读它们的认真程度比读自己的书“更上一层楼”。



现在索书的渠道还有网络,网络资源的丰富给了我索的机会,我们学校教师在读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索来的:凤凰语文网的朋友把它打包后给我放好,我下载、解压、编辑、打印,立即成了我校教师手中的必读教材。

读书。品位思想,使我告别了电视连续剧,远离了逛街购物的疯狂,疏远了留恋风景的驻足。读书,默默浸润灵魂,逐渐升华思想,不断积得智慧,无声净化心灵。晨曦中、暮霭里、红尘滚滚的缝隙间、公务劳累歇息中,只要你喜欢,手中的书都会陪伴着你,替你解忧、给你欢娱、为你加油。即使有时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孤独,但捧读的快乐使人“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此文发表于《中国现代教育》2007年第6、7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08-1-1 22:45:33 | 只看该作者
网上阅读(张菊荣)


网上阅读,实在过瘾。走进书山书海的书市,我们常常已经无所适从。网上阅读,我们更是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那种感觉了,人,就好像是国家图书馆的一只书虫吧,不对,哪有书虫那么大?大凡常见的名著,流行的小说散文诗歌,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政治的,诺大的一个因特网上,总是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在无事的黄昏,在清闲的周末,狠狠地上网,到处去阅读,阅读新闻,阅读时尚,也阅读经典。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要去看看今日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org),那里每天都有新的文学信息更新,每天都有新的作家的故事发布,我没有访问到过比它信息更多更新更快的文学网站了,我藉此可以在中国一个最偏僻的角落了解当今文坛诸事,快哉!有时,我也到处去看专业的书站,黄金书屋、白鹿书库、博库、书路、E书时空、国学网站之类的,去浏览几部名著,当然,也只能是浏览,就像是我们走进书市粗略地看看,不可能细细地品味,要细细品味,也只能买了回来,放到枕边,慢慢读。某日在某站,偶然看到钱钟书先生的旧体诗作《槐聚诗存》,十分激动与欣喜,细细地读了一遍,虽然有些似懂非懂,却也很过了一回钱诗瘾。我以前曾经很喜欢下载书或者购买书籍光盘,下载下来的东西当然也并不一定去看(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是不看的),就像我们买回到家里的书,并不是每部都会悉心地阅读一样。但下载时的那种热情真是很黑心的,恨不得把整个整个的网站都搬回自家的硬盘。

——其实这是没有真正拥有网络的人才会做的一件较为憨兮兮的事,这种习惯已经随着我网络生活的基本形成而改变了。以前偷懒未读到的一些作品,总是说,这么好的作品,可惜我们弄不到手,要不然的话……可是今天,我们连这样的借口也是难找了:我们可以在几秒钟内从网上搜索到了一部一部的书,我们真的去研读了吗?算了吧,人啊,常常是这样,没有得到的总是最好的,真的拥有了,却又不会真心珍惜。凡事有利必有弊,尽管网上什么都有了,但也会由于太多了,让我们的阅读泛起来,也浮起来。广固然是广了眼界,但深却未必因此就深了思维。我有一个偏见,也许是像我这样纸质书培养出来的人几乎都有的共同偏见吧:网络阅读毕竟不会底蕴十足,手捧经典细细品味的感觉,那种思想感,那种书斋味,与电脑网络前的匆匆忙忙是并不一样的。上网阅读也有让人很不畅的时候,那就是期刊,总是只给个目录,诱诱你,眼看着自己喜爱的作家的小说已经在什么什么杂志发表了,不知道倒也罢了,却偏偏让我看到了且仅仅看到了目录,这不是存心气人?哼!我偏不订你的杂志!也气气你!当然杂志也不是冲着我张某人来的,张某人气他们他们也不会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伤不了他们的哪怕一根汗毛,真是说说罢了。但我看像《新民晚报》、《人民日报》这样的报纸真是大气魄!每天都是那么一版一版地发布出来,比报纸的内容有增无减,这样做了会减少订户吗?我不太相信,因为这些报纸好像并没有因此而少了发行量。过瘾的网上阅读,倒底也有让人不过瘾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08-1-1 22:46:21 | 只看该作者
捧本书来看----不错, 网上阅读----更好    两者兼备----绝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08-1-1 22:46:44 | 只看该作者
我不喜欢网上阅读,它让人心浮气躁。我比较喜欢捧着一本书静静地读,让心灵在阅读中沉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08-1-1 22:48:56 | 只看该作者
夜静好读书,尢其读旧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每回的感悟都不一样,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人和事的变迁之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08-1-1 22:51:18 | 只看该作者
良好的阅读习惯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它由许多具体的习惯组成。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从一个个具体的阅读习惯做起。  

 一、明确阅读目的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二、精选读物   阅读研究专家波瓦尔宁在其《应当怎样读书》中特别制定了“自学者选书守则”,共有以下五种:   1.读得少些,但要好些。   2.读必读之书,即使没有兴趣的也要读。   3.读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书。   4.读不容易的和不太难的书。   5.按照一定的阅读计划读。   这样读书,就不会因胡乱泛览而浪费精力,也不会因为读了不必读的书而耗费时间,更不会读那些坏书而使身心受损。  

 三、按计划读书   漫无边际地胡乱阅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所建树,甚至会在漫无际涯的书海中搁浅、翻船。恩格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是荒唐。”因此,应养成阅读必有计划、阅读必照计划的好习惯。  

 四、合理利用时间   一要坚持计划使用时间,二要严格检查用时情况,发现问题马上纠正。长期坚持,自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古今中外许多学有成就者的共同经验。读前,笔和笔记本与读物同时到位;读时,笔与阅读同行,该画的画,该抄的抄,该记的记;读后,要检查写笔记的情况,未写的要补上。久而久之,读写结合的习惯便自然形成。  

 六、读思结合   阅读的核心是思维,波瓦尔宁把思维和想像的懒惰视为“阅读的最凶恶的敌人”,并号召与之做“毫不松懈”的斗争。要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就要坚持阅读时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边读边思,多方质疑。读完之后,要掩卷而思,看究竟有何心得和体会。  

 七、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   英国学者阿普斯在《学习与技法》中指出;“学生和其他读者所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为了养成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方法的良好习惯,阅读前在想“为什么读”的同时,也要想一想“怎样读”、“采取何种恰当的方法读”这个问题。  

 八、善于使用工具书   工具书是读者的无声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的好帮手。阅读前,一定要把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时,遇有疑难,就要翻查,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养成好习惯。  

 九、虚心求师问友   古今成大学问者,无不虚心求师问友。师友间互相交流,切磋琢磨,就可产生群体互补效应。英国科学家卡罗尔在《科学漫步》中讲到:“如果可能,找个和你一起读书的好友,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疑难之处。讨论常是潜移默化地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  

 十、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既是前人成功的经验,又合于现代科学理论。在知识将要遗忘而未遗忘之前安排一次温习,记忆就会保持长久。此种温习安排数次,必将一次深入一次,次次有新意,大大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的加深,并且在不断的反复温习中养成良好的温故知新的习惯。   上述十种习惯在阅读中起关键作用,一旦这些阅读习惯得以养成,一个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基本上养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08-1-3 18:42:02 | 只看该作者

看书的女子

(作者淡月如钩)

沉浸在书香中的女子是美丽的。


那一刻,幻化成书中或灵动纤巧,或丰姿绰约,或清纯可人,或洞明世事……的那一个。(在那虚幻的时空里,在那迷朦的眸子里,不知觉地灵动着)

常想像自己也能手执一本书,懒懒地躺在松软的被褥中,床边落地灯忠实地守侯着,撒暖暖的光晕于一身,而床上的那个女人则闲闲地翻着手中的书,痴痴地感叹着,累了便将之轻置枕边,满足的叹息。

亦或柔柔如一只慵懒的小猫,蜷缩于沙发一脚,脚边是散落了一地的张爱玲、卢隐、德芙小猪……在萨克斯温情地抚慰中,在玫瑰花茶淡淡的清香中,若有所思……

或者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搬一张躺椅,沏一壶清茶,再摆上女孩子爱吃的零嘴,头顶是蓝天流云,耳边是风语鸟鸣,日子便在几本杂志的轻松写意中亮丽了起来。

如果有一本难得的好小说,那又得另当别论了,最好是能闭门读之,连爱催饭的老妈最好也一并拒之门外,如厕了都得捧着,惟其如此方能一解“书馋”。

……

看书的女人才美,而不看书的我则忙里偷闲想像着那样及至的女人们。

唉!空想不如行动!看书去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08-1-3 18:46:27 | 只看该作者
读书好

    2007年就这样走了!在漫天飞雪中静悄悄地离去了。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歌声、我们的奋斗和努力,我们的困惑和迷惘,我们的一切一切,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行渐远,但那些捧着经典名著研读和赏玩的日子,那些在灯下静静地读书的时光,都成了美好而温馨的记忆了,而那些读过的书,也像老朋友一样,时时引起我的牵挂和回忆。

    2008年来了!新的一年总带给我们许多新的希望和新的憧憬。读书,读更多的书,读尽天下的名篇佳作,这总是我的一个追求和梦想,也是我的兴趣之所在。

    喜欢读书,不是因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或者如古人所说的“学而优则仕”带有功利性目的;喜欢读书,也不仅仅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或者如黄庭坚所说的“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喜欢读书,纯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就像每天必须吃饭和睡觉一样,是非常自然的生命需求,是自己的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也是我的人生乐趣之所在啊! 
 
   在晨光微熹的清晨,在布谷鸟的轻鸣中读书;在秋雨淅沥的黄昏,在雨打芭蕉的意境中读书;或者在北风呼啸、飞雪飘零的冬日,在红红的炉火前读书;或者在春意盎然、花香四溢、蜂蝶翩跹的花园中读书;或者在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湖边读书……总之,无论在哪一种情境中读书,都会感到其乐无穷、妙趣横生。读书真的是一件美事儿啊!    

    开卷有益。读书,可以学习欣赏前人的智慧和精神成果,可以跟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进行对话,也可以和书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读书,可以思接千载,驰骋万里,开发自己的想象力,使自己进入书中描绘和营造的诗情画意和无限空灵美丽的境界;读书,可以扩展视野,提升思想境界,最终使自己进入物我两忘的淡泊和超脱的人生境界。由此看来,谁说读书不是一件美事儿啊?! 
  
   虽然如此喜欢读书,但我却不能每天都用大块大块的时间来阅读和欣赏自己喜欢的书籍,为什么呢?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啊!时间总是被忙碌的工作、被快节奏的生活,被红尘中琐事的牵挂和羁绊分割得支离破碎,我几乎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书,但我渴望读书,读更多的书,读尽古今中外的名著佳作!因此,如今能静静地读一会儿书,对我来说总是一种奢望!    
        
   书籍是记载人类知识、思想和文明的最终成果的载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史使人明智。知识就是力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关于读书的名言总是太多,不绝于耳!    
  
   但要沉下心来认真读点书,却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因为世界太喧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之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形式广告的耀眼炫目、报纸快餐文化的派送和填鸭、电视的叫嚣争宠、网络的诱惑,媒体的多元化正在分流着读者,为了博得公众的美目的一瞥流盼和一点点青睐,一切媒体都在苦心经营、哗众取宠的伎俩真是层出不穷。简直可以说,我们身边吸引眼球的事物太多了,如今诺大的世界,很难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  
       
   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的阅读率呈下降趋势。不是吗?在电视上歌手大奖赛的综合素质考核中,有的歌手连我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都说不出来,还不要说解读和赏析那些经典名著了!国民的阅读越来越显示出功利性和实用性目的,与自己前途和命运无关的书还读他干什么?有人说现在是“读图时代”,兴的是快餐文化,真正读书人越来越少了,读的书也越来越少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时我就想,在这个信息电脑时代我们还要不要读书?怎样读书?                   
     如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每隔三五年,人类拥有的知识总量就要翻一番。而书籍是知识和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载体,一种纸质载体。现在每天都有大量的不可计数的书籍出版,据有关报道,中国目前每天要出版三部长篇小说,至于其他文学体裁的书籍那就更多了。读书,一本一本地读,每天24小时不吃饭不睡觉地读,一目十行地读,也是只能读很少的一部分啊,可以说是整个图书市场的九牛之一毛。因此,面对瞬息万变的文化界、图书出版市场,我们这些读书人,永远也跟不上形势,我们永远都处在落后的地位。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我们只有望洋兴叹的份了吗?           

   但话又说回来,虽然到目前为止,记载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财富和精神文明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真正优秀的作品,真正能代表人类文化的书籍却是有限的,它们才真正称得上精神财富中的珍品。比如要谈中国文学,就不能不谈《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四大古典名著。因为它们是中国文学的代表,是中国文学中的珍品,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几年前就有人评选过、统计过影响人类文明的100本书,影响中国文化的100本书,虽然不知道这些书是不是真正具有代表性,真正具有权威性。但多少也能说明一点问题。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最好能用有限的宝贵时间读这些有代表性的书,读这些被公认为经典和珍品的书。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但就是要读完这几个有影响100部经典名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更不要说读尽天下所有的名著和经典了。因为人的一生何其短暂,而生命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却用来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精神财富,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啊! 

 于是我突发奇想,能不能发明一种电子芯片,将人类拥有的全部知识、全部经典都输入进去,然后把它植入人们的大脑,那样我们大概就不需要读书了,只需要每隔三至五年更换一次这样的知识芯片,或者称之为升级、版本升级也罢。这样,也省得了知识的继承和接受过程。岂不快哉!   
     
   还有,就像接种疫苗可以防病一样,如果能发明一种知识疫苗(或者称之为试剂),这是一种以前人的科学和知识成果为载体的试剂,用它来继承前人的知识(接种知识)那该多好啊!到那时候,人刚一出生,就立即注射这种试剂,被注射接种的人就立即掌握了前人的全部知识,这样,他就可以在童年时期开始科研和创造。至少这样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人们就可以用生命的有效年华来继续开展研究和创造,不必为生命的大量消耗和浪费而惋惜。 
  
 但这样神奇而美好的构想,目前还没有被发明和研制出来。于是,没办法,我们就只有继续按照传统方法读书了。           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境界是不需要的,只要一杯飘散着淡淡醇香的清茶,在柔和的灯光下,一边品茶,一边读书。我们,就会一页一页地读下去,一本一本地欣赏和玩味,陶醉在无尽的诗情画意之中,读并快乐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08-1-3 18:54:38 | 只看该作者
享受书香

凌龙华

    尽管这世界有许多诱人的芳香,但如果缺少了“书香”,精神的家园将是怎样的黯淡。文字是一朵朵蓓蕾,标点是一颗颗露珠,在思想的清风吹拂下,串联起一个个憧憬,绽放成如锦似绣的“文章”。因而,书是那么香,书香是那么飘逸。柔和的灯光下,触摸平整的书页,你会感觉智慧和情感就像可爱的小蚂蚁在手指间穿梭,又像金黄的小蜜蜂在眼帘上翩舞。书就这般清新明丽,书就这般蕴藉典雅。在书香的氤氲中,精神的雏鹰迅捷发育,成长,最终展翅凌空,一如庄子笔下的大鹏,搏击天穹,翔越今古。

    与书对话,你不必仰视,也不必正襟危坐。书是智者,是仁者,是古代派往今天、今天派往明天的神奇使者。没有威压,也没有不得不应酬或斡旋的世俗利害。书的睿智与精深,让你领略“孤云独去闲”的豁达;书的平和与宽容,则让你坐拥“相看两不厌”的恬适。沉浸在书的天地中,就像鱼儿潜泳到波澜不惊的海底世界,喧嚣与动荡隔离了,烦恼与不安也暂且隐去了。一丝丝,一缕缕,沁入你心脾的是书情、书理、书趣,它们是那么真,那么纯,那么悠久,那么绵长。

     在书香的抚慰下,为名利牵引着出走得太远的心灵或许有所悟,有所悔,并真诚地踏上“归去来兮”的回家之路。书籍──人类知识、智慧、理性、情感的“经典”凝聚物,永远是人类精神发育的“黄金”滋补品。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一个人的创造史!读书,在让浮躁的心灵沉寂下来的同时,更激发探索的步履义无反顾地迈向创造的洞天──思想的远方。因而,有书读,有好书读,不啻为一种“福”,一种近乎“缘”的福!在开满鲜花与荆棘的生命旅途上,每一处,每一程,如果都有一本本好书如一位位挚友与你结伴同行,那么你完全可以自傲地宣言,你的生命是绚烂的,你的人生是充实的!糟糕的是,我们的空间正被彰显眼前绩效的数字蚕食,我们的价值天平也正被利益驱动的“营销”和“快餐”所操纵。校园里回荡着的不是余音袅袅的书声而是高高低低的叫卖声,不是沐浴心田的书香,而是动不动就要明码标示的铜臭。应试教育,让读书郎的眼睛近视了,也让读书郎与审美意义上的书疏远了。书包成为包袱,读书跟着成为负担,久而久之,真让人担心,我们还会不会读书,我们还要不要读书。真水无香,真正的读书也许真的是甜蜜蜜“润物细无声”。守住一个书香的梦,推开一扇学习的窗,每天,让我们都对自己问一声:今天,你读书了吗?花不言,但你可以听到花开的声音;书不语,但你可以感受到书自远方向你发来的邀请。学习化时代,读书就是生活,读书就是人生,读书就是生命!即使在书香中喘息,你也是幸福的。这世界,诱惑太多,但有什么比享受书香更简单更快乐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08-1-5 07:22:18 | 只看该作者
生活,因读书而美妙 (小木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最初接触这个句子时,正是青葱水嫩的季节。一下子,就被这种读书的气势击中,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读书。  

    春暖花开,莺歌燕舞,阳光明媚,捧书于百花丛中,让心灵在书中漫漫而游,观大漠孤烟,赏二月细柳,随陶渊明到桃花源中信步闲游,与李清照一起荡舟争渡......与书相伴,让清风拂去你心灵的尘埃,希望的种子便在心田上萌芽、抽枝、绽放。

炎炎夏日,邀书香同浴,伴蝉鸣共舞,让疲惫的心绪融入半亩方塘,让心灵在天光云影里迤迤而行,惆怅的思绪伴着清风半夜鸣蝉,干涩的歌喉伴着蛙鼓低吟浅唱。春花里孕育着秋实,给自己留下一份痴迷的向往。

   秋高气爽,任菊花的芬芳肆意地游走,怀一颗明静的心境静观小桥流水,品古道西风,携书观赏秋韵,任凭思绪纵横驰骋,自己也就拥有了一颗诗心,不觉身心轻盈。

   雪花飘落,掩卷于火炉之旁,吟咏荷马的史诗,倾听屈子的悲歌,感受“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和诗人雪莱一起低吟: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心中的信念一如熊熊燃烧着的炉火。又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潇洒!此刻,心中油然涌起一份感动:读书,真好!

   当我们把读书当成了一件赏心悦事,也就多了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不自觉地引领孩子的前行,他们的潜能就会被唤醒。师生共读,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轻舞飞扬,而你的个性你的才思会和孩子们一起在理想的天空自由翱翔。

     夜阑星稀,将喧嚣和浮躁置于心门之外,让一切都归于沉寂,潜心书海,穿越时间的邃道,仿佛与圣贤相对而坐,谛听谆谆教诲,思绪豁然开朗,困惑迎刃而解。谁能不说开卷有益?
旭日初升,斜倚窗前,清新的空气在你心底弥漫。怀揣着明媚的阳光,让书中的甘露浸润着心房,让希望的种子在心田上萌芽抽枝,闭了眼,你甚至可以嗅到果实的芬芳,你能说读书不是一件乐事?

   李清照说“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道破了读书的妙处。书,是宿营地,安置你的不安的灵魂;书,是百草园,医治你的精神的贫乏;书,是智慧岛,插上你理想的翅膀...... 读书,使躁热的心变得宁静;读书,使枯萎的心变得丰盈;读书,使贫瘠的心变得充实……

   正是: 放舟书卷间,坐看云起落。 名利自此去,平淡味正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3 00: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