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李远山 于 16-12-5 10:57 编辑
不得不承认,有些“病”真的是思考出来了,比如焦虑。孔子告诉我们:思而不说则殆,真的很有道理。一个人思虑过多,会迷茫,会焦虑,甚至还会变成行动的矮子,白白浪费了许多光阴。 几天前,有一个读者微信联系我,说:“最近觉得很焦虑,年近三十,面临房贷车贷养家的压力,想转行,换一个高薪的职业,却不知何去何从?”这位读者一毕业就在国企工作,一干七年,稳定安逸,唯一的缺点就是薪水不高。我问他:“你为转行做过一些什么准备吗?”他想想,回复我:“没有,毕业至今,7年的时间不但没有为大脑添过养分,好像连大学所学也丢失了不少”。我又问:“你是今天才开始焦虑,觉得工资少?”“当然不是!”他的反驳来得很快,“其实一进单位,就知道这是个养老的地方,工资上不能指望太多,想过换工作,却一直不知道干什么,去私企吧,觉得辛苦,自己英文也不怎么样,况且不稳定;想过学会计,一听注会要考那么多门,也吓到了,就没准备;前几年,还想过跟朋友一起创业,但听说创业成功率不足4%,也作罢了……”听着读者的心路史,我在想,7年的时间,在不忙的工作之余,足够一个人学好一门外语,考一个注会,甚至可以回学校把硕士、博士读出来,如果真的创业,即使没有成功,也早已积攒了一大把经验,一大把人脉,不至于焦虑至此。可是,他把时间花在了对前程的思考上,迟迟没有做出决定,如今,只剩了焦虑。
最近接诊的一个来访者,大四学生言,来访的原因是大学即将毕业,不知道是考研还是就业,于是,数次的咨询中,我们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讨论。言一会儿说要去读研,一方面喜欢学校的环境,想多待一段时间,一方面想跨专业考自己喜欢的哲学专业。一会儿又犹豫着还是先工作算了,毕竟,家里经济也不太宽裕。几个月的时间,她在思考与左右摇摆中度过,自己纠结过,也多方寻求过朋友、学长学姐的建议,甚至还因为与父母意见不和,与父母争吵、冷战,闹得很不愉快。只是某一次咨询,当我很认真的询问她“考研也好,工作也罢,你这段时间做了哪些准备”的时候,她才恍然大悟,说:“一直以为,思考清楚了才能行动,可是突然发现,在还没有想清楚、弄明白的时候,考研的日子越来越近,校园招聘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而自己什么都没有做。”你看,有时候,我们越思考,便越焦虑。
我们翘着二郎腿,刷着微信,追着网剧,一遍遍逛着淘宝,等待着“双11”的折扣,焦虑着什么时候工资才能涨,房价才能降,却唯独没有多读一本书,多研究研究工作,为自己的职场加码,钱包增肥,早日过上“买买买”的日子。我们一面吃着火锅,焦虑的跟闺蜜讨论着长胖了怎么办,皮肤变差了怎么办?是不是再也不能穿漂亮的衣服,拍美美的照片,会不会被老公嫌弃,连长大的孩子都会觉得别人家的妈妈更好看,却唯独不肯起身去健身房,享受挥汗如雨的快感。我们焦虑着老了怎么办,谁来为我们养老,退休金够不够,儿子能不能靠得住,却唯独没有好好约一位保险经纪人聊一聊,为自己的后半生添一些保障。你说,那还用问,想当然要比做容易喽!可是,想着如何节衣缩食,过后半个月的你;想着商场里那件漂亮却昂贵的衣服,夜不能寐的你;想着天有不测风云,捂着存款省着钱的你,日子,就真的过得容易吗?是不是,想着想着,又焦虑了。其实有时候,能治愈焦虑的,唯有起身行动。就像我的来访者,在意识到自己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时,踏踏实实的上自习,准备起了考研,并间歇着投着简历,跑几场招聘会的时候,告诉我:“日子真的过得充实开心了很多”。有时候,所谓选择,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恰恰是行动的犒赏。就像冯小刚,如果没有做好一个导演,大概也没有机会成为影帝;就像孙俪,如果没有做好一个演员,也不会连淘宝店都开得风生水起。
当然,这里所说的焦虑,并不是心理学上讲的“焦虑症”,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焦虑是普通人都会有的情绪,而焦虑症是神经症的一种,需要寻求专业治疗,并不能“简单粗暴”的靠行动来治。焦虑症的诊断中有几个要点,大家可以对照自测:1、 在至少六个月的多数日子里,对于诸多时间或活动,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心。2、 这种焦虑情绪难以自控。3、 伴有下列症状的至少三项:A.坐立不安或感到激动或紧张。B.容易疲倦。C.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头脑一片空白。D.易怒。E.肌肉紧张。F.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状态,或休息不充分、质量不满意的睡眠)。4、这种焦虑、担心或躯体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还有,你也可以在网上做下SAS焦虑自测量表。按照中国常模结果,测评结果在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