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QQ群里有人发了一段施教授的经典语录,我觉得很好,现摘录下来:
良智与恶智
身处症状中时,倘能出现心机突转,不再拘泥于其个人的情绪和感受,舍弃自己原来的想法,了解到清晰明确的事实,用其所掌握的知识有效地发挥出其积极作用,就会回到良性循环。这样,其所掌握的知识就成为其理智和智慧的一部分了。可以说,对同一事物而言,由于对其认识的正确与否,而既可能成为良智,也可能成为恶智,是因人而异的。具有良智者会顺从其个人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来采取行动,只有在身体发生异常时才采取随机应变的态度;而被恶智束缚者则无论对什么事情都想用自己的理论来支配自己。良智者是顺应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行动,而恶智者则企图用想象或思维来塑造事实。
要知道,幸福或痛苦等只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概念,并非是事实本身。当把一种感觉误认为是事实时,就是一种恶智,往往会产生思想矛盾。良智是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在应该恐怖的时候发生恐怖,在应该安心的境遇中表现出安心,这些都是真实的自然;企图把恐怖当成安心以求获得乐天,就会引起思想矛盾。
思想上的信仰是培养出来的信仰,并非真正的信仰;只有经过个人体验而获得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在教育儿童方面要顺应儿童的本性因材施教,根据其特点和特性让其自由发展。学习既要别人点化,更要自我解化、自得。
企图把不可能当成可能,或忽视,或否定事实,都会引发思想矛盾。对过去的牢骚和对未来的杞人忧天,都是没必要的。要从各个当时的现实状况出发,随机应变地进行处置,依时间、场所(情景)和个人情况,会分别产生不同的感受、情感或欲望。饥时则求食,疑时要探究,面对出现的“生的欲望”,充分利用本能和知识去顺应各自的不同情况,随机应变地做出最为恰当的反应,时时刻刻地适应着时间和情景发挥出个人最大的适应能力。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对于修养来说,光是坐禅的禅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事实上的磨炼,知行合一。王阳明的修养方法是:静处体悟、默坐澄心、事上磨炼、精察内心。
关于身处症状中患者顺应自然的描述
“正常心态合于道”。“正常心态”就是日常活动应有的原本状态,就是顺其自然,正确认知下的心态;而“道”就是客观现实的真理,是自然规律。以害怕乘车的焦虑、恐惧症患者为例,其在被症状束缚期间身处迷妄时,在乘车过程中的不安与恐怖,以及其后所留下的糟糕感受,就是他在那种情形下的原本精神状态,是其彼时彼景的一种正常心态,故其时的“顺应自然”就是原样忍受和接纳,能忍受那种恐怖不安的原有状态即可;但需要自己乘车出门上班或办事时,能顺应其客观要求必须按时去,不能因自己的不安与恐怖而耽误事情,这就是真正的、积极的“顺应自然”。但是,若妄自打算消除恐怖、逃脱或回避痛苦,或想等痛苦消除后再行动,则会由此引起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从而在生活态度上表现出消极、非建设性的状况。如果想把这种恐怖变作安心,就会从思想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发展到强迫观念症了。总之,如果唯独把甘甜看作是正常心态,而不肯把酸和甜一样看成是正常心态,便是一种恶智,是不行的。因此,我们不能一味求安心,而是要觉知到不安常在,不管安心还是不安,都有其必然的因果。只要我们原样地坦然接纳,或者更进一步,探究了解清除其缘由,并采取相应正确的应对措施,就能从其拘泥中脱离出来,使日常生活的活动消除障碍和拘泥而变得自由自在起来,这样就不会引发次生的焦虑和痛苦,也就没有神经质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