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0284|回复: 69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森田疗法语录 一日一句

[复制链接]

我玩的应用: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4-9-21 17:5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5-11-14 02:50 编辑

西方心理学家对情绪问题 的选择就只有表达和压抑。森田正马挑战了这个根深蒂固的西式观点。也即森田理论提供那就是接受自己情绪。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六欲中属于快乐方面情绪只有七分之二。属于不快乐方面情绪,却占七分之五。这等于说明人生苦多于乐。森田理论是告诉我们痛苦的情绪是人类生存不可避免,不可逃避的现实。生活包含痛苦。逃避痛苦只会放大痛苦,也不能消除它,不是改变情绪,而是改变你和情绪的关系。森田疗法治疗目标并不是负面感觉和想法消除。森田疗法不将症状减轻作为唯一结果。森田疗法强调的是改变你和情绪的关系,发挥出生的欲望,用

生的欲望积极的取代对死的恐惧。用积极向上人生观取代疑病素质(HYPOCHONDRIAE)。逃避痛苦是症状长期不灭原因。什么是接受自己的情绪?体验自己情绪而不是逃避。体验自己各种情绪,任其生灭。体验痛苦,痛苦必然消失。森田疗法静卧七天,就会有深刻体验。烦闷即解脱,也就是此意。做过森田静卧7天的人,在人生之路上都会乐意体验自己痛苦情绪而不是逃避。逃避痛苦在现代心理学上叫功能缺失。也就是人类天生有承受痛苦能力,只是形成错误神经链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7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14-9-21 18:01: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5-9-7 10:11 编辑

《四念住经》
第一章   导言

     有一次,世尊在一个名叫劫摩沙的俱卢聚落和俱卢族人同住。在那里,世尊向比丘们说法。

     “比丘们!”他说。“世尊!”比丘们答道。于是世尊说了以下的话:

     “比丘们,对于凡夫只有一条路可以导致清净,克服忧愁哀伤,祛除苦楚悲痛,得到正当行为的准则,体证涅磐。”这条路就是四念住(注一)。

     “是哪四念住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身体,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对于感受,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对于心意,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对于诸法,须随时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则能祛除淫欲、悲痛。”

注一:在库兴氏手抄本巴利文长部经觉音疏dhi对摺本中有云:再说,就如同一个善于制造箩筐的人,有意制造各种粗细席、箩、篓、篮,以及其他类似制品,将一大截竹子劈成四片,取其中一片,再将它劈开,用以制造所需之物;完全一样的情形,世尊为了要替众生多辟途径,易于熟练,乃将其实只有一项的正念,依所念的题材分为四部而说:“有四念住。何者为四?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须观察身体……”等语。之后,又取四念住之一,将身体予以分析,而就题发挥说:“比丘们啊!怎样(观察)呢……”

第二章   身念住

第一节   念出入息

     “比丘们啊!比丘应怎样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观察身体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退居林中的时候,或到树下,或到隐僻无人之处(注一),珈趺而坐,身躯端直,专心系念出息入息。在呼出一口长气时,对他呼出的长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吸入一口长气时,对他吸入的长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呼出一口短气时,对他呼出的短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吸入一口短气时,对他吸入的短气,心中了了分明。他须训练自己,分明觉知他所有的出息和入息。他须训练自己,使出息(微细)安静,训练自己,使入息(微细)安静(注二)。比丘们啊!就象一位技术高明的旋盘工,或旋盘工的学徒,将旋盘做一次长转时,对他旋盘所作的长转,心中了了分明;将旋盘做一次短转时,对他旋盘所作的短转,心中了了分明。比丘们啊!完全一样的情形,比丘在呼出一口长气时,对他呼出的长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吸入一口长气时,对他吸入的长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呼出一口短气时,对他呼出的短气,心中了了分明。在吸入一口短气时,对他吸入的短气,心中了了分明。他须训练自己,分明觉知他所有的出息和入息。他须训练自己,使出息(微细)安静,训练自己,使入息(微细)安静。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注三)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注一:对摺本dhi 中有云:“退隐至林中,或树下,或杳无人迹之处。”这说明了应选择什么样的居处才最适宜于修念住。以这位比丘来说,他的心久著于色等诸尘,不能一时系于禅定的行处,犹如驾在一群悍牛身上的车子一样,不能循轨前进。因此,就象一个牧牛人想驯服一只喝了悍牛的奶长大的凶悍小牛一样,必须带它离开它的母亲,而以缰辔将它系于一根它所够不到的木桩上,那小牛东蹦西跳,终因无法脱逃,只好靠近木桩蹲或卧将下来。完全一样的情形,这比丘为了要驯服他那生长于色等诸尘的甘味之中而放纵成习的心,就必须到林中或树下或杳无人迹之处,于彼等处以念索将它(心)缚于念处上,犹如(将小牛)缚在木桩上一样。这样,他的心东攀西缘都找不到它所习见的对象,无法挣脱念索而脱逃,就安静下来,紧靠着禅观的对象安住,而达到近分定或根本定。因此古人有云:彼欲驯犊者,先系之木桩。人亦当如是,念索紧系心。

注二: dhi-dhu对摺本中有云:他如是训练自己,就由静观出入息而得到四禅。从禅定起,他审察他的出息或入息,或禅定的各分。

     依出入息(得定)者,先审察色,说道:“这些出息与入息是以什么为依据呢?它们是以物质为依据,而物质就是肉身,肉身就是四大,而色是从它们(四大)衍生的。”其次:“名也是以同样的(四大)为依据,只是加上一项触。”他如是了解名后,就寻觅它的缘,从而见到无明以及缘起法则(十二因缘)的其余部分,就想:“名与色只是缘,要不也是从缘所生;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造成生物或‘我’。”他舍弃了一切疑惑,再以三法印加于缘生的名与色上,用于增强他的观照力,就逐步地达到圣位。这就是这位比丘出发趋向圣位的情形。

      依禅定以决定名与色者,思维如次:“我禅定的各分是以什么为依据呢?它们是以物质为依据,物质就是肉身,而我禅定的各分就是肉身的色。”然后就寻觅名与色的缘,而见到无明等缘起的法则,就想:“名与色只是缘,要不也是从缘所生;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造成生物或‘我’。”他舍弃了一切疑惑,再以三法印加于缘生的名与色上,用于增强他的观照力,就逐步地达到圣位。

注三: dhu 对摺本有云:由修念住得认知色身。(这意思就是说)由于他修习念住,他得以认知只有色身更无生物(众生)、‘我’、男人、女人、自己,以及属于自己的任何东西、我、我的、人或属于人的任何东西。

第二节   念身体姿势

     “再者(注一),比丘们啊!比丘在走路时,对他走路的动作,心中须了了分明;在站立时,对站立的动作,心中须了了分明;在坐下时,对坐下的动作,心中须了了分明;在偃卧时,对他偃卧的动作,心中须了了分明。无论他的身体处于任何情况,他都对那情况心中了了分明。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注一: 对摺本dhu-dhu 有云:他既已如法修习念身法之一的数息观,更进而修习念身法中的另一法门--观察自身的种种姿势,而以‘再者’等语开始。

      兹有一事实,就是:狗、狼、以及其他兽类,在行走时也能自觉是在行走,但此处所言的了了分明,非指如彼等之觉知。因为彼等之觉知,既不能舍弃“生物”之假设,也不表现有这类信念,也没有禅观的行处,也没有任何念住。可是比丘的了了分明的自觉,则已舍弃了“生物”的假设,表现有此信念,有禅观的行处及念住。因为彻底的自觉须包含下列各点,诸如:“走路的是谁?这行走属于谁?什么使得它行走?”之类。对于站立等其他身姿的观察,亦复如是。

      如问:“走路的是谁?”应答:“走路的不是什么‘生物’或‘我’。”如问:“这行走属于谁?”应答:“不是什么‘生物’或‘我’的行走。”如问:“什么使得它行走?”应答:“行走是因心的作用而为风大所渗透的结果。”所以他所彻底了知者如下:行走的念头生起时,即产生了风大,而风大即以动作为其表现。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而将整个身体推动向前,就叫做行走。身体其他姿势如站等的解释亦同。如次:站的念头生起时,即产生了风大,而风大即以动作为其表现。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使得全身直立,就叫做站立。坐的念头生起时,即产生了风大,而风大即以动作为其表现。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使得上身端直,下身缩入,就叫做坐。卧的念头生起时,即产生了风大,而风大即以动作为其表现。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使得全身伸直,水平放倒,就叫做卧。

      他彻底地了知这些之后,就思维如下:

       “有谓走的是‘生物’,站的是‘生物’;但是果然有一个能站能走的‘生物’吗?没有!就象大家说车子走,虽然没有一样与车子一词相应的东西能走能停,然而车夫将它驾上了四只牛,再驱车前进的时候,我们就因语言的设施而说车子走了,或车子停了。完全是一样的情形,身体没有心的作用(心力)就同车子一样,念头的推动力犹如那牛,念头就好比是车夫。走或站的念头生起时,风大即产生而发为动作,由于心的作用以及风大的渗透,就发为走等动作。据此,如说:“走的是‘生物’,站立的是‘生物’,我走,我站”只是一种语言的设施。故说:

               如风移舟,如弦委矢,风大驱身,亦复如是。

               心索驱身,使立使坐,犹绳连机,绳牵机动。

               何有生物,具内在力,不依因缘,能令行止?

      因此须知,他是由于看清了行等是因缘所生,故能“在行走时,对他的行走了了分明;于站立时……于安坐时……于偃卧时,对他的偃卧了了分明。”

第三节   四明觉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进退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瞻视凝睇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屈伸臂倾,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穿衣持钵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饮食嚼尝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大小便利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在行、住、睡、醒、语、默之际,应了了分明所作何事。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四节   观身不净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应观此身,自踵而上,自顶而下,皮肤所包藏的充满了种种不净。如说:‘此身中头上有发,身上有毛,指甲齿牙,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脏,大肠肠膜,肺胃屎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涕唾滑液。’比丘们啊!好比有一只两个口子的容器,里面装满了各种豆壳之类,诸如粳米、糙米、菜豆、豌豆、芝麻、精米。有位聪明人打开看里面装的东西,说这是粳米、糙米、菜豆、豌豆、芝麻、精米。完全相同的情形,比丘们啊!比丘应观此身,自踵而上,自顶而下,皮肤所包藏的充满了种种不净。如说:‘此身中头上有发,身上有毛,指甲齿牙,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脏,大肠肠膜,肺胃屎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淋巴,涕唾滑液。’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五节   四大种观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不论做什么事,也不论置身何处,应将此身依其组成分子加以观察。如说:‘在此身中有地、水、火、风等大种。’比丘们啊!就好比一个熟练的屠夫,或屠夫的学徒,杀了一只小牛,将它支解成块,自己则立身十字街头。完全一样的情形,比丘不论做什么事,也不论置身何处,应将此身(注一)依其组成分子加以观察。如说:‘在此身中有地、水、火、风等大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注一: 对摺本dhe 有云:犹如屠户养牛,至壮大后,牵至屠场。既到屠场,将它绑住,放置停妥,予以屠杀,并于杀后,加以处理。但在未将它支解切割之前,始终不忘它是一条牛。但在将它支解切割,安坐待沽时,他就不再视之为牛,而只是一堆的肉。他并不想:“我在卖牛,我的主顾为牛而来找我;”而想,“我在卖肉,我的主顾是为了肉而来找我的。”完全一样的情形,凡人不论是在家居士或僧团的一员,如果无明未除,正见未得,终将以“生物”或个人自居,永无休止。须至他将自身,不论所作何事,所居何处,均能加以分析,而按它的构成元素,细加思考;既按它的构成元素细加思考之后,他才不再认它是一个“生物”或个人,而只视之为如许元素而已。

第六节   墟墓观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或死一日,或死二日,或死三日,膨胀瘀黑,脓烂充满。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七节   墟墓观二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被乌鸦啄食,或被秃鹫啄食,或被野犬啖食,或被胡狼啖食,或被各种昆虫所食。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八节   墟墓观三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只剩了骸骨、血肉、筋腱。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九节   墟墓观四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只余骸骨,皮肉尽脱,血迹斑斑,但筋腱尚存。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节   墟墓观五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腐烂的尸体,只余骸骨筋腱,无血无肉。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一节   墟墓观六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朽败的尸体,骨节支离,散置四处,手骨一处,脚骨一处,胫骨一处,股骨一处,臀骨一处,脊骨一处,颅骨一处,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二节   墟墓观七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朽败的尸体,骸骨惨白如海螺壳。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三节   墟墓观八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朽败的尸体,白骨四散堆积,长年雨水淋渍。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第十四节   墟墓观九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如在墓园之中,见到一具朽败的尸体,骨殖枯蚀,化为尘埃。他将自身与之相比,说道:‘诚然,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也有这种结局,无可避免。’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身体,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身体,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身体,或观察身内的生起,或观察身内的坏灭,或兼察身内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种专心系念而认清身(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以上念身竟(注一)--

注一: 觉音在《清净道论》第八章中,讨论禅观的四十行处中念身一法时,只论到观身不净的一节。他提到第一念住如上文所述,但出入息节可自成禅观的一个行处(念息),而身体姿势节,四明觉节以及四大种节,都属于“慧”,九墟墓观则既属于“慧”也属于“不净”。

第三章   受念住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感受应如何注意观察?

     “比丘们啊!比丘在经历一桩愉快的感受时,对他所经历的愉快感受,心中须了了分明;在经历一桩不愉快的感受时……中性的感受时……有利害关系而愉快的感受时……没有利害关系而愉快的感受时……有利害关系而不愉快的感受时……没有利害关系而不愉快的感受时……有利害关系而中性的感受时……没有利害关系而中性的感受时,对他所经历的没有利害关系而中性的感受,心中须了了分明。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要注意观察感受,或对他人也要注意观察其感受,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感受,或观察感受的生起,或观察感受的坏灭,或兼察感受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感受 (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感受。”

第四章   心念住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注意观察他的心意?

     “比丘们啊!比丘贪欲炽盛,应了了分明其贪欲炽盛;或心离贪欲……嗔恚炽盛……心离嗔恚……愚痴炽盛……心离愚痴……心念专一……心念奔驰……心志高洁……心志卑下……心智下劣……心智优越……心力集中……心力散漫……心得解脱……心著系缚,应了了分明其心著系缚。

     “他应如是生活:或是对他自身,或对他人要注意观察其心意,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其心意,或观察心意的生起,或观察心意的坏灭,或兼察心意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心意 (的实相)不外乎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心意。”

第五章   法念住

第一节   观五盖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注一)注意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从妨碍宗教生活(梵行)的五盖中去注意观察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从妨碍梵行的五盖中去注意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如性贪欲乐(贪欲盖),应了了分明其性贪欲乐;或不贪欲乐,应了了分明其不贪欲乐;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贪欲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经生起的贪欲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贪欲,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不会生起;或者他生性刻毒(嗔恚盖)……生性怠惰而迟钝(睡眠盖)……生性傲慢而无礼(掉悔盖)……生性多疑(疑盖),应了了分明他生性多疑;或生性不疑,应了了分明他生性不疑;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疑惑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经生起的疑惑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疑惑,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不会生起。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注一: 摺本dhau有云:世尊在论观身时仅涉及色蕴;在论观受与想时,仅涉及其他诸蕴。但在此处,从“比丘们啊……应如何……”开始的文字里,他开始将色蕴和其他诸蕴混合立论。再者,在观身时,他只论及色蕴,观受时只论及受蕴,观心时只论及识蕴。但在此处,从“比丘们啊……应如何……”开始的文字里,他开始兼论想蕴和行蕴。

第二节   观五蕴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从五蕴中去注意观察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从五蕴中去注意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应了知色的性质,色如何生起,色如何坏灭;应了知受的性质,受如何生起,受如何坏灭;应了知想的性质,想如何生起,想如何坏灭; 应了知行的性质,行如何生起,行如何坏灭;应了知识的性质,识如何生起,识如何坏灭。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第三节   观六根六尘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六根与六尘中的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眼根了了分明,应对色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耳根了了分明,应对声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鼻根了了分明,应对香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舌根了了分明,应对味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身根了了分明,应对触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比丘们啊!比丘应对意根了了分明,应对意念(法尘)了了分明,应对依于此二者而生起的系缚了了分明,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系缚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这系缚怎样才能舍弃,应了了分明已经舍弃了的系缚,怎样才能使它将来也不会生起。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第四节   观七觉支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构成正觉的七种因素(七觉支)中的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注意观察七觉支中的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如有念觉支,应了了分明其有念觉支;或没有念觉支,应了了分明其没有念觉支;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念觉支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经生起的念觉支怎样才能充分发展;或者有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应了了分明其有行舍觉支;或没有行舍觉支,应了了分明其没有行舍觉支;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的行舍觉支怎样才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经生起的行舍觉支怎样才能充分发展。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第五节   观苦圣谛

     “再者,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以四圣谛观察诸法。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以四圣谛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啊!比丘应知苦谛,应知集谛(苦的根源),应知灭谛(苦的止息),应知道谛(灭苦之道)。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绝望是苦,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是苦。简言之,所有五取蕴都是苦。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生呢?

     “在如此这般一类众生之中,有如此这般的一名众生出生。这受生、入胎、再度获得生命,五蕴的出现,感官的获得,比丘们啊,这就叫做生。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老呢?

     “在如此这般一类众生之中,有如此这般一名众生,衰老在他身上降临:朽弱龙钟,齿牙脱落,声音嘶哑,皮肤松皱,活力消止,机能衰退。比丘们啊,这就叫做老。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死呢?

     “在如此这般一类众生之中,有如此这般一名众生谢世:逝去、分崩、消失、弥留、丧亡、生尽命终,五蕴离析,尸首掩埋,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死。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忧呢?

     “比丘们啊,任何人遭逢重大的损失,或受到某种不幸的打击,就生起忧伤、忧愁、忧心如捣、伤心、心伤肠断。比丘们啊,这就叫做忧。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悲呢?

     “比丘们啊,任何人遭逢重大的损失,或受到某种不幸的打击,忍不住悲哀、悲伤、悲思、悲号、悲啼、悲哭。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悲。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苦呢?

     “比丘们啊,身体上的痛苦,身体上的不适、苦楚,以及由身体的接触而经历到的不适的感受,这就叫做苦。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恼呢?

     “比丘们啊,心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不适、苦楚,以及由心灵上的印象而经历到的不适的感受,这就叫做恼。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绝望呢?

     “比丘们啊,任何人遭逢重大的损失,或受到不幸的打击,生起了决死之心,绝望、决死的情态。比丘们啊,这就叫做绝望。

     “比丘们啊!‘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求不得)是苦’一语,又是什么意思呢?

     “比丘们啊!受生的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愿望:‘但愿我们不受生的支配!但愿生永远不降临在我们身上!’然而这种愿望是不能靠想愿而获得的。这就是‘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求不得)是苦’一语的意思。

     “比丘们啊!受老……病……死……忧……悲……苦……恼……绝望所支配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愿望:‘但愿我们不受老……病……死……忧……悲……苦……恼……绝望的支配!但愿老……病……死……忧……悲……苦……恼……绝望永远不降临在我们身上!’然而这种愿望是不能靠想愿而获得的。这就是‘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求不得)是苦’一语的意思。

     “比丘们啊!‘简言之,所有五取蕴都是苦’一语,又是什么意思呢?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这些(都是苦),比丘们啊!这就是这句话的意义。

     “比丘们啊!这就叫做苦圣谛。”

第六节   观集圣谛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集圣谛呢?

     “它就是导致再生的欲望,它与贪欲和享乐相结合,在每一生中都能寻到欣喜。它是寻求感官享乐的欲望,寻求永生的欲望,寻求短暂生存的欲望。

     “但是,比丘们啊!这欲望从哪里产生成长呢?它在哪里立足生根呢?

     “只要有任何令人喜悦、适意的东西的地方,欲望就生起成长、立足生根。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能令人喜悦、适意的东西,可使欲望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呢?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根)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尘)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的接触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触)

     “眼……耳……鼻……舌……身……意的接触所产生的感受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受)

     “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想)

     “思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思)

     “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爱)

     “论究色……论究声……论究香……论究味……论究触……论究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论)

     “省察色……省察声……省察香……省察味……省察触……省察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六省)

     “比丘们啊!这就叫做集圣谛。”

第七节   观灭圣谛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灭圣谛呢?

     “它就是欲望的完全消退和止息(注一),它是放弃、松手、舍离、不黏着。

     “但是,比丘们啊!这欲望衰退消失到哪里去了呢?它在哪里分裂毁灭呢?

     “任何地方有令人喜悦、适意的东西,欲望就在那里衰退消失,在那里分裂毁灭。

     “什么东西能令人喜悦适意,(使得)欲望在那里衰退消失,在那里分裂毁灭呢?

     “眼……耳……鼻……舌……身……意能令人喜悦适意;欲望就在此衰退消失,在此分裂毁灭。其他六尘、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六论、六省,亦复如是。

     “比丘们啊!这就叫做灭圣谛。”

注一: 对摺本 nai有云:“完全消退与止息”等都只是涅磐的同义词。因为在涅磐中爱欲完全消退与止息,因此,它就叫做欲望的完全消退与止息。在涅磐中爱欲败坏、被舍离,不再被执着,因此涅磐也叫做释放、解脱、舍离、去执。涅磐实在只有一个,但基于它的负面性质而定的名称则有许多,诸如:完全消退,完全止息,释放、解脱、舍离、去执、灭贪、灭嗔、灭痴、断爱、不生、不存、无为、无欲、业尽、不孕、不再生、不再存在、无生、不坏、不病、不死、无忧、无愁、无恼、无漏等。

第八节   观道圣谛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导致苦的止息的道圣谛呢?

     “它就是那八正道,所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见呢?

     “比丘们啊!知道苦,知道苦的生起,知道苦的止息,知道导致苦的止息之道。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见。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思呢?

     “决心离绝欲乐,决心不对任何人心怀怨怼,决心不伤害任何生物。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思。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语呢?

     “不说妄语,不背地诽谤,不恶声相向,不轻率戏语。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语。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业呢?

     “不杀生,非与不取,不作不道德之事。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业。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命呢?

     “比丘们啊!圣弟子舍弃不正当的职业,而从事正当职业以维持生计,这就叫做正命。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勤呢?

     “比丘们啊!比丘立志、努力、奋发、精进、集中心力,使尚未生起的邪恶败德的品性不能生起;立志、努力、奋发、精进、集中心力,使已经生起的邪恶败德的品性可以舍弃;立志、努力、奋发、精进、集中心力,使尚未生起的优良品性得以生起;立志、努力、奋发、精进、集中心力,使已经生起的优良品性得以保存、维持、成长、增进、发展、以臻完美。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勤。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念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于身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于受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于心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于法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念。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定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即已隔绝欲乐,隔绝恶习,但仍能运用理性,仍能观察,即进入初禅。这初禅乃由离欲而生,以喜与乐为其特色。然后理性与观察的活动也止息了,但仍保有喜受和乐受,他即进入二禅。这二禅的定境能产生内心的寂静和思想的集中。到了喜的感觉渐淡,而趋于冷静,忆念不忘,了了分明,只在身体方面仍有快乐的感受——这境界一般高人述之为‘冷静,忆念不忘,而快乐地生活着’——这时他即进入三禅。到快乐的感受也舍弃了,苦的感受也舍弃了,先前所有一切苦欣皆已消失,他即进入不苦不乐的四禅,其中只有经行舍所净化了的念支(忆念不忘)。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定。

     “比丘们啊!这就叫做导致苦的止息的道圣谛。”

     “他应如是生活:或在他自身中,或在他人身上要注意观察诸法,或是自身他身兼顾要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的生起,或观察诸法的坏灭,或兼察诸法的生起与坏灭。并由于这样地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 (的实相)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于是他的生活就无所染著,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所执取了。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第六章   佛陀的鼓励和结语

     “比丘们啊!任何人如依法修习四念住达七年之久,便可望得到两种报酬中之任何一种:或者他在现生中获净智,或者,如他死时五蕴尚存,就永不再回转(世间)。

     “比丘们啊!且不谈七年的问题。比丘们啊!如有人能依法修习上述四念住六年,便可望得到两种报酬中之任何一种:或者他在现生中获净智,或者,如他死时五蕴尚存,就永不再回转(世间)。

     “比丘们啊!且不谈六年的问题……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七个月……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二个月……一个月……半个月……比丘们啊!如有人能依上法修习四念住七天,便可望得到两种报酬中之任何一种:或者他在现生中获净智,或者,如他死时五蕴尚存,就永不再回转(世间)。

     “因此,这就是我开宗明义第一句话的意思:‘比丘们啊!众生想得到清净,想克服忧伤,想摈除苦恼,想得正戒,体证涅磐,只有一条路可走——这条路就是四念住。’”

     世尊如是说法完毕,众比丘皆大欢喜,都赞叹世尊所说之法。
回复 支持 1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4-9-21 18:02: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5-9-11 13:39 编辑

四念住经 是现代西方正念减压疗法MBSR.辩证行为疗法DBT接受实现疗法ACT正念认知疗法MBCT当代著名心理疗法基础。和森田疗法是有很大关联。接受实现疗法ACT就是西式森田疗法。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4-9-21 18:02: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5-9-11 13:40 编辑

如果注意力连续九十九次
从正在考虑的问题游荡到其它东西上,
那么一连九十九次都要把它找回来。
一个人没有天才一半的天分,
但如果总是一心一意,
他的成就也许比天才更为突出。
回复 支持 1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4-9-21 18:03: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5-9-11 13:41 编辑

我或者屈服或者抵抗,任我所愿,只要我的意志能够忍受,我会长久地集中在其中的一点,只要我的意志需要,我会把它导向若干个点。因为注意力服从于自我的绝对权威。
----------------《哲学词典》
回复 支持 1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4-9-21 18:03: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10 17:21 编辑

那么,比丘们啊!什么是正念呢?

     “比丘们啊!比丘在日常生活中,于身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于受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于心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于法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祛除淫欲以及忧恼。比丘们啊!这就叫做正念。   怎样来理解这段话?



什么是正念呢? 现代心理学解释 就是如其实际的明了当下的心身状态及其变化。对这些心身现象不加评判的了了分明。有时正念也被称为观禅或内观禅。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禅法。当下你的心身中,有什么想法或者感觉正在发生?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4-9-21 18:04: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9 01:18 编辑

我为什么一开始要写注意力?好象从字面上看没联系。这就是只读经书不做功夫的口头禅。真的去实践马上就产生问题了?其实这个问题就是你要增长的智慧。什么问题呢?那就是普通人注意力很难觉察当下到自己的当下
心身状态及其变化。我们注意力惯性是24小时朝外,根本不可能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这就是问题。。。。怎麽办要知道怎么办明天写。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4-9-21 18:04: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9 01:18 编辑

由此可见注意力的培养是我们来觉察当下身心状态关键,否则正念无从谈起。注意力是贯穿佛门内观禅修,现代心理学意志力,森田疗法主线。这是本质。森田正马治疗神经质是着眼人的情感,故有情感规律。内观禅定是着眼注意力的培养,我个人经验,用静卧疗法的更多是用情感规律。没有用静卧疗法,用门诊日记指导治疗成功更多是注意力的培养,这种方法注意力的培养,森田正马本人用的时候就有风险,容易被病人用来消愁解闷。这就是现代搞内观禅修批评为所当为的原因。实事求是的讲,如果不做静卧,就直接做作业疗法,如果没有人指导,很容易用为所当为来消愁解闷。这就是为什么来这个论坛有一部分人没有治愈原因。
当症状来的时候大多数病人习惯都是用转移注意力方法来消愁解闷。很难做到面对接受痛苦,这就是症状不灭主要原因。
佛门内观优势就是用特定训练方法直接训练我们心灵,以一种接受的态度来觉察痛苦。
为什么开篇要谈现代心理学意志力,就是因为佛的这个方法现在已经被当代西方最顶级心理学家成功解读。我慢慢写,精彩还在后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4-9-21 18:05: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9 01:15 编辑

怎么又和现代心理学意志力有关系?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4-9-21 18:05: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9 01:16 编辑

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过,让游离注意力一次次重新回到目标对象上练习将会是杰出的教育。
心不在焉的大脑就像流星
没有轨迹,它只放射短促的光芒
上帝赋予人的大脑思维
有战无不胜的力量
用现在心理学结论就是注意力的集中能够改变大脑。也即现在正念的脑。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14-9-21 18:05: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10 17:22 编辑

什么是正念修行?为什么要做正念修行?
1要获得一定程度专注力。
2把获得的专注力用于觉察当下心身状态及其变化。这一步就是接受能力训练。
佛法里五眼六通超能力修持和专注力修持有很大关系,又叫四禅八定。由此可见,人脑的秘密和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关系。

你的心灵越是专注,它就是越是活在当下,越是沉浸在它的所作所为。越能够专注,就越快与越有效率。你将会发现其他人所忽略的细节。增进专注的力量,你就能智慧地观察 事物。你将能够正确地判断所遇见的人。你的专注力量使你一瞥之下,就能看出人们的本性。看透事物本质。大多数心中与白日梦不再阻碍你的视线。
大多数人在心神纷扰的情况下,像梦游般过完一生。他们既不是看事物,也不看面前的人。他们生活在过去或未来想法里,从来不生活在当下。他们被过去和未来纠缠着,从来不生活在当下,他们心灵充满了恐惧和疯狂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14-9-21 18:06: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9 01:44 编辑

《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佛教密宗把人的注意力修持详细分出不同等级定。不同等级的定,有不同等级超能力。也即不同等级专注力。
比如逆返时空超能力,枯枝返绿叶,就是极深禅定。宗喀巴大师喀巴大师说过,一入甚深定,一切疾病皆无因缘。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14-9-21 18:06: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9 01:43 编辑

森田疗法的根源就是正念禅修。森田正马是靠自己聪明走了个捷径。现在问题出来了。。。。下次再写,森田是走了个什么捷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14-9-22 23:53: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4-10-9 08:15 编辑

顺其自然是什么,就是不要去改变一切存在的情绪。
接受是什么,就是承认,就是不改变什么,就让它如此。
内观又是什么,就是觉知自我此刻的感受,是什么感受,就是什么感受,我只是知道它,看着它,任它,而不加任何是非好恶地评判和干扰。
顺其自然=接受=内观。
这些都不是我要写的内容。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14-9-24 11:27:20 | 只看该作者
内观禅修是很好的一个方法,内观禅修的氛围也比较好。有机会可以去西禅寺参与实修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4 07:0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