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复制链接]
466#
 楼主| 发表于 14-8-27 19:16:54 | 只看该作者
直面历史的坦率态度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第一次全景式再现了历史转折的关键年代,邓小平同志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拨乱反正,启动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据央视副总编辑彭健明介绍,该剧的最高单集的收视率2.37%,最高单集收视份额达到的6.7,创下近两年来央视一套31部电视剧中最好的一个开局,目前全国每天有接近6000万观众稳定地收看该剧。


关于该剧,专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特点在于直面那段历史的坦率态度,在于走进伟人的平行视角,在于呈现命运改变的动人场景,在于重返峥嵘岁月的生活质感,在于超越故事本身的反思和憧憬。正如彭健明所说,该剧第一集粉碎“四人帮”的情节一经播出,迅速引爆了网络舆论,另外像真理标准大讨论、恢复高考、首次访美等重大事件都是首次在电视剧中真实呈现。关于这部剧的讨论,早已经超越了电视剧的范畴,而被赋予了更高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这个作品表现了这段历史转折当中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表现了邓小平率领全党全国人民,以政治家的伟大胆略和高超的智慧,旗帜鲜明地反对僵化,带领我们改革创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道,“这点写得太足了,写得非常成功,使我们今天的观众都回到了那段历史当中,甚至于都把自己摆进了那段历史,来检视自己的思想演进轨迹,获得一种精神的营养。”“这部电视剧由于有中央文献研究室党史专家的全力介入、认真把关,它又很好地实现了一种辩证思维,它不是只写这一面,同时在这个戏里面又旗帜鲜明地写出了小平同志反‘右’,他鲜明地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反毛’思潮甚嚣尘上的时候,是他带领全党全军提出了要科学地评价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历史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7#
 楼主| 发表于 14-8-27 19:19:04 | 只看该作者
学者:1982年宪法出台邓小平发挥决定性作用

2014年08月22日 14:50
来源:中新网 作者:佚名








50人参与 0评论


核心提示:邓小平当时主持中央工作,“82宪法”是在他等老一辈革命家直接领导下制定的。虽然他并不直接主持宪法修订工作,但他对于全局、方向,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邓小平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佚名,原题为:《学者:1982年宪法出台邓小平发挥决定性作用》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颁布过四部宪法。“82宪法”诞生之初,正是邓小平同志主导的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开启之时。它对此后30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社会现代化有何现实意义,又将在当下新一轮改革中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就此,钱江晚报专访了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张千帆(下简称“张”)。
记者:“82宪法”的制定,破除了哪些“文革”遗毒?邓小平对于“82宪法”的出台,起到怎样的作用?
张:“文革”时无法无天,用“革命委员会”取代政府。“文革”中的一些手续也是高度违宪的,比如说罢免国家主席刘少奇,不是通过人大,而是中央政治局。
1982年宪法并不是从一片空白中重新建立产生的。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1978、1979年制定了大量法律,还恢复了人大制度。当时的主体工作就是“恢复”,“82宪法”深刻吸取十年文革的沉痛教训,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要求。
邓小平当时主持中央工作,“82宪法”是在他等老一辈革命家直接领导下制定的。虽然他并不直接主持宪法修订工作,但他对于全局、方向,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记者:1982年宪法有何重大意义?对于后来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建设,都有哪些作用?
张:宪法的最重要意义是赋予国家、政府合法性,如果宪法没有规定,那么国家机构就没有合法地位。82宪法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重要发展和完善,如把四项基本原则写入了宪法,在宪法结构上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根本原则,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同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也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并称要健全违宪监督机制和程序,坚决纠正违法违宪行为。
张:是的,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82宪法”的局限性在于落实得不够,落实机制不完善。现在国家依然存在着一些抵触宪法的现象,如在一些地方公权力没有受到应有限制、公民权利被侵犯,没有受到宪法应有的保护,这些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的。
记者: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我党历史上首次把依法治国定为主题,“82宪法”会因此次大会焕发什么新活力?您对此次大会有何期待?
张:1982年宪法规定的机制如果真能落实,就能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在等着看四中全会会出来什么样的政策。到目前为止,司法改革的方案看上去是不错的。当然,这也需要进一步去落实,要看制衡公权力等其他方面有没有进一步的突破。
邓小平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法治社会,就是要原原本本按照法律。有别的权力来制衡,建立好的制度,公权力才会受到有效控制,走不了太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8#
 楼主| 发表于 14-8-27 19:19:04 | 只看该作者
学者:1982年宪法出台邓小平发挥决定性作用

2014年08月22日 14:50
来源:中新网 作者:佚名








50人参与 0评论


核心提示:邓小平当时主持中央工作,“82宪法”是在他等老一辈革命家直接领导下制定的。虽然他并不直接主持宪法修订工作,但他对于全局、方向,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邓小平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佚名,原题为:《学者:1982年宪法出台邓小平发挥决定性作用》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颁布过四部宪法。“82宪法”诞生之初,正是邓小平同志主导的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开启之时。它对此后30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社会现代化有何现实意义,又将在当下新一轮改革中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就此,钱江晚报专访了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张千帆(下简称“张”)。
记者:“82宪法”的制定,破除了哪些“文革”遗毒?邓小平对于“82宪法”的出台,起到怎样的作用?
张:“文革”时无法无天,用“革命委员会”取代政府。“文革”中的一些手续也是高度违宪的,比如说罢免国家主席刘少奇,不是通过人大,而是中央政治局。
1982年宪法并不是从一片空白中重新建立产生的。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1978、1979年制定了大量法律,还恢复了人大制度。当时的主体工作就是“恢复”,“82宪法”深刻吸取十年文革的沉痛教训,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要求。
邓小平当时主持中央工作,“82宪法”是在他等老一辈革命家直接领导下制定的。虽然他并不直接主持宪法修订工作,但他对于全局、方向,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记者:1982年宪法有何重大意义?对于后来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建设,都有哪些作用?
张:宪法的最重要意义是赋予国家、政府合法性,如果宪法没有规定,那么国家机构就没有合法地位。82宪法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重要发展和完善,如把四项基本原则写入了宪法,在宪法结构上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根本原则,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同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也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并称要健全违宪监督机制和程序,坚决纠正违法违宪行为。
张:是的,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82宪法”的局限性在于落实得不够,落实机制不完善。现在国家依然存在着一些抵触宪法的现象,如在一些地方公权力没有受到应有限制、公民权利被侵犯,没有受到宪法应有的保护,这些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的。
记者: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我党历史上首次把依法治国定为主题,“82宪法”会因此次大会焕发什么新活力?您对此次大会有何期待?
张:1982年宪法规定的机制如果真能落实,就能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在等着看四中全会会出来什么样的政策。到目前为止,司法改革的方案看上去是不错的。当然,这也需要进一步去落实,要看制衡公权力等其他方面有没有进一步的突破。
邓小平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法治社会,就是要原原本本按照法律。有别的权力来制衡,建立好的制度,公权力才会受到有效控制,走不了太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
 楼主| 发表于 14-8-27 19:33:44 | 只看该作者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同名图书上市

2014年08月20日 15:49
来源:中新网 作者:璩静、程文楚








987人参与 8评论


核心提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书由编剧以剧本作为基础改编而成,全书56万字,分为22章,全面呈现了从毛主席逝世到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邓小平为中国发展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照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璩静、程文楚,原题为:《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同名图书上市》
据新华社北京8月19日专电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近日来引发了收视热潮,其编剧团队龙平平、黄亚洲、张强、魏人联合推出的长篇人物传记《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19日在北京上市。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书由编剧以剧本作为基础改编而成,全书56万字,分为22章,全面呈现了从毛主席逝世到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邓小平为中国发展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出版方新华文轩北京出版中心负责人介绍,“文字版”较之“影像版”不受篇幅限制,加入了更多细节描写,在人物刻画上更加生动立体,心理和情感描写更为细腻、翔实,同时又保留了原影视作品的纪实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0#
 楼主| 发表于 14-8-27 19:51:20 | 只看该作者
壹周读:16年来最热销的10部邓小平图书
2014年08月21日14:30  [color=#b6cc !important]新浪读书   我有话说([color=#b6cc !important]64人参与)

    导语: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日子。新浪读书根据开卷的数据监测,列出以下16年间(1998年至今)热销的10部有关邓小平同志的图书,如果想了解这位中国“改革总设计师”的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艰难历史,可以此作为参照书单。

(相关阅读)

1、《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

  简介:邓小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每一个当代中国人的命运。解读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及其行为逻辑,就是解读当代中国,解读个人命运背后的历史变局。

  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的巨著《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国内外重要的研究成果、档案资料和为数众多的独家访谈为基础,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全书人物、事件众多,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人相互关系的细致解读,又有对三中全会、权力过渡、中美建交、政改试水、经济特区、一国两制、九二南巡等重大事件和决策的深入分析。全书持论严谨、脉络清晰、观点鲜明、叙述生动,力图使人物言行符合历史情境,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亦时有独特看法,引人深思,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

  读懂《邓小平时代》,读懂这段历史,读懂“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的我们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作者:傅高义(EZRA F. VOGEL),哈佛大学亨利• 福特二世社会学荣休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1930年7月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韦斯利大学。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在1963—1964年成为哈佛的博士后,学习中文和历史;被认为是美国唯一的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

  他1961年开始在哈佛学习中文和中古历史,在哈佛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1972年他作为费正清的继任人,成为东亚研究中心的第二任主任。1998年被选入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一直是受中国政府重视的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曾撰有《日本第一》、《日本的中产阶级》、《重整旗鼓一一重建美国实例分析》等著作。70年代始,对我国广东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考察和研究。撰有《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广东:一个省会的规划和政治(1949-1968年)》。

(相关阅读)

2、《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作者:邓蓉)

  简介:“文化大革命”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一场内乱,是一场浩劫。在长达十年的“文革”岁月中,邓小平两次被批判打倒,历经磨难。本书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迭宕起伏的政治历程和他的家庭的悲欢离合作了生动的记述和理性的思考,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诸如,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批判和保护,邓小平同林彪、“四人帮”的坚决斗争,邓小平对儿女的亲情和关怀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伟人的思想、品格、气节、胸怀、胆识,以及与普通人一样的儿女情怀。

  作者:邓榕,以名萧榕,幼名毛毛,1950年生于重庆市。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文化大革命”中在陕西省陕北地区农村插队。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八十年代初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任随员和三等秘书。回国后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办公厅研究室工作,任副主任,多年从事议会政体及立法工作的研究工作,曾任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妇女友好联络会副会长,中俄和平、友好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国际音乐节执行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1#
 楼主| 发表于 14-8-27 19:52:07 | 只看该作者
  简介:邓小平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说:“邓小平的长期革命生涯一直使传记作者们觉得不可思议:有过在战争和革命中冲锋陷阵的辉煌经历;有过了不起的政治胜利;有过屈辱的下台;也有过个人的成就和家庭的不幸。运用保存实力的手法和足智多谋的恢复能力,这位身高4英尺11英寸、意志顽强的政治家不仅靠忍耐挺过了难关,而且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邓小平的一生是伟大光辉的一生。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七十多年,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他曾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坚强,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更加走向辉煌。他的人生历程给人们留下了一部厚重的20世纪历史教科书。《历史选择了邓小平》一书作者高屹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是邓小平研究专家,《历史选择了邓小平》作者分别从邓小平与文化大革命、邓小平与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与中国的对外开放、邓小平与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等方面详尽阐述了邓小平波澜壮阔伟大的一生。
  作者:高屹,陕西子长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名誉馆长,主要从事邓小平著作编辑和生平思想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或主编、编译)有:《邓小平设计改革开放实录》、《邓小平时代的中国》、《邓小平理论发展史》、《蒋介石与西北四马》、《敦煌的光彩——池田大作与常书鸿对谈录》、《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事》等。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撰稿之一,故事片《邓小平》编剧之一。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党的文献》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和研究论文数十篇。有的著作曾多次获奖。
  简介:《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编辑组编选。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精选了邓小平会见各国首脑时的谈话内容,第二部分精选了以小平回答记者提问时的谈话内容。
  简介:西方邓小平研究专家、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Richard Evans),与邓小平多次面对面接触,三十年心血力作,全方位揭秘鲜为人知的邓小平!20世纪50年代中期,作者来到中国,担任英国驻华代办处的政治参赞。他为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所作的报告所吸引,并对邓小平本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4至1988年,他担任英国驻华大使,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和邓小平。
  作者耗时多年,搜集第一手资料,潜心研究邓小平本人和他的著作,最终完成《邓小平传(图文珍藏版)》,目的是讲述一个故事里的故事——20世纪中国历史大故事中的邓小平生平故事。他站在独特的立场,以平和的眼光看待并展示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也带着读者重温20世纪中国的跌宕历史。
  作者评论邓小平:中国人将要对毛泽东去世后一直领导他们的这个人(邓小平)作出判断。大多数中国人都会看到他身上的一些弱点。有些人会认为他过大于功,但绝大多数人会认为他功大于过,因为是邓小平领导他们把生活水平提高到以往闻所未闻的水平,而这是他们的父辈做梦也想不到的。
  邓小平非常有活力、果断,很有想象力。他也必定具有人们所说的那种个人魅力,因为他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行动主张。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西方外交官圈子里,人们把邓小平视为中国威望最高、影响最大的领导人,没有人怀疑这一点。我们西方外交官亲眼看到了邓小平的成就,因为中国的巨大变化就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
  作者:理查德•伊文思(Richard Evans),英国前驻华大使,一生与中国结下不解情缘。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他三度赴华任职,前后在中国生活了8年时间,与邓小平有过数次面对面接触,直接参与了香港问题谈判。30多年来,他始终关注着中国,关注着邓小平,精心搜集第一手资料,完成了本书。
  译者:田山,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相关文献的编辑和研究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2#
 楼主| 发表于 14-8-27 19:52:34 | 只看该作者
  简介:本书真实反映了从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样一个艰难曲折的历史转折过程中的某些重大事件,或与这些事件有关的某些人物,诸如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批判“两个凡是”、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等,以及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叶剑英、陈云、李先念、胡耀邦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摆脱长期的“左”的错误束缚,走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尤其凸显了邓小平作为一代杰出政治家的大智大勇。
  本书是关于邓小平在1978年重要历史关头力挽狂澜,改变中国命运走向的全景记录。
  中国如今的欣欣向荣的盛景,都源于那个时期的决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不是立即走上了正轨,在两年的时间内,又发生了多少故事,鲜为人知?
  邓小平如何三起三落,最终被确立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深具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仅是一次会议,围绕着它,前前后后发生了许多事情,虽不是刀光剑影,却也是跌宕起伏,悬疑丛生。
  作者:叶永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主要著作有:“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中国:)的历程;《反右派始末》,全方位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全过程;《“四人帮”兴衰》——《江青传》、《张春桥传》、《王洪文传》、《姚文元传》以及《陈伯达传》,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此外还著有《陈云之路》、《胡乔木传》、《傅雷与傅聪》,以及超级畅销书《小灵通漫游未来》、《十万个为什么》等。新近著有“叶永烈世界观”之《真实的朝鲜》、《美国自由行》、《欧洲自由行》、《俄罗斯自由行》等。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 2005年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简介:邓小平最后一次是如何艰难复出的?“南巡”途中邓小平有哪些难忘的历史细节?邓小平两个成为遗愿的心愿最终实现了没有……日前,由新华出版社作为重点图书推出的《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委、生活与家庭的实情一一进行了披露。作为改革开放30年献礼书,该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
  两位作者余玮和吴志菲采访了大量有关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或知情人,深入研究邓小平的生平与思想,书中不少史实系首次披露。
  此书是国内首部记叙邓小平最后二十年辉煌岁月的纪实作品。讲述了邓小平最后一次是如何艰难复出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是如何取得领导地位的、改开放政策是如何杀出一条“血路”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如何退出政治舞台的、香港回归谈判中邓小平在关键时刻起了哪些关键作用、南巡途中邓小平有哪些难忘的历史细节、晚年邓小平生活上的开心事究竟是哪些、亲人所见证的邓小平临终时刻为什么让人心碎、邓小平的两个遗愿最终实现了没有……
  书中记述了有关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委和真相,融实景再现和历史回忆于一体,展现了邓小平是伟人也是凡人的两个侧面,特别是讲述了邓小平风趣幽默的性格和他的饮食起居、娱乐爱好以及与家人和工作人员之间的亲情友情,全书用人格魅力贯穿始终,加入了作者亲自采访的真实感受,让人切切实实地感到:历史因伟人而精彩,伟人因真实而感人。
  作者:余玮,红墙作家、红色文献研究专家、高端专访媒体人。湖北赤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知情者细说毛泽东》《红色书笺背后的周恩来》《敦厚朱德》《平民邓小平》《传奇陈云》等。曾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等奖项,多部作品被确定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
  吴志菲,红色励志作家。湖南耒阳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中国高端访问》《中国经济前沿报告》《中国作家访谈》等畅销图书;有作品入选“年度优秀中国传记文学作品”与“中直机关青年最喜爱的一本书”、“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3#
 楼主| 发表于 14-8-27 19:53:06 | 只看该作者



  简介:本书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作者多次采访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及其子女、亲友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通过他们平实而感人的回忆,生动地再现了邓小平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真切反映了邓小平的夫妻情、儿女情、亲友情、故乡情、人民情、祖国情,充分展示了一位世纪伟人的凡人情怀和人格魅力。
  本书由“最后的20年生活的地方”、“相濡以沫58所”、“亲情”、“儿女眼中的父亲”、“生活情趣”、“永远的怀念”六个部分组成。主体部分由邓小平的夫人卓琳追忆她与邓小平从相识、相爱到相伴达半个多世纪的心路历程,讲述他们心心相印、患难与共、相扶相携走过58个春秋的感人故事;由邓小平的子女讲述父母之间的深厚情意和父亲浓烈的人伦亲情……
  本书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手资料、第一次披露、全国唯一版本,具有相当的权威性;以“情”贯穿始终,让读者从凡人的视角走进邓小平的生活世界,极富感染力;全书精选了4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简介:一代伟人邓小平是新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他从不主张宣传自己,多次拒绝别人要他写自传的要求。
  本书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专家从邓小平文选、年谱及相关档案材料中甄选出的与其生平有关的重要文字。这些内容大都散见于邓小平早年自己填写的履历表,以及后来与家人、身边工作人员、外国友人的谈话中,还有一些是会议讲话或即席发言。把这些内容集纳、整理、编辑成书,对于读者更好地了解邓小平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全书体例依时间为序,并结合邓小平的个人特色,将他的生平、自我评价,以及兴趣爱好等都囊括其中,具有很强的思想价值和可读性。
  简介:《我的父亲邓小平:战争年代》从“大颓大悲的民族悲史”着笔,从四川广安邓氏祖辈写起;16岁的邓小平怀着憧憬,出川赴法勤工俭学,历经艰辛,到45岁重回四川;这29年的岁月将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铸造成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里,《我的父亲邓小平:战争年代》作者邓榕记录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父亲,一个孩童、学生、战士、将军、政治家的前半生旅程;更展现了邓小平和同时代的一批俊杰,从盗火到播种,从理想到实践,努力壮大革命力量,终于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带入一个崭新时代的艰辛而又辉煌的革命历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
 楼主| 发表于 14-8-27 19:54:35 | 只看该作者
邓小平临终时刻留给全体中国人一句什么话?
2014年03月28日14:55    来源:人民网-文史频道     手机看新闻


  本文摘自《平民邓小平》,余玮 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1996年12月的一个清晨,邓小平一觉醒来,觉得呼吸不畅。按照过去多年的习惯,他本应走到卫生间里去洗脸刷牙,然后坐在一个小方桌子边开始吃早餐,有牛奶和鸡蛋。秘书通常在这时进来,把他要用的东西放在办公室里——眼镜、手表、放大镜,还有一摞文件和报纸。他把这一天剩下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办公室里。他喜欢看地图,喜欢翻字典,有时候看看《史记》或者《资治通鉴》,但他更喜欢看《聊斋》。他喜欢打桥牌、游泳、看人家踢足球,但他最经常的运动是散步。每天上午10点,护士就会进来,提醒他出去散步。可是这个早晨,他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了。咳嗽不止,令他不能呼吸,不能下咽食物,更无法完成他的这些活动。身边的医生已经不能应付这个局面,只好把他送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也叫三○一医院)。
  从他的家到三○一医院不过10公里,可是在那一天,这是世界上最漫长的10公里了。“没有想到,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卓琳后来这样说。他的车子经过“神州第一街”北京长安街,一路向西驶去。这是一个非常时刻,可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1997年元旦那天下了小雪,把京城变成一片白色。可是在三○一医院,看不到一点喜庆气氛。邓小平的病房设在院子南端一座小楼的顶层,病榻周围总是站着很多人,还有些医生护士进进出出,但随身医护人员黄琳一直守护在他身边。
  当时,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一部纪录片。有一阵子,邓小平的精神好一些,可还是看不清楚电视屏幕上那个远远走过来的人是谁。
  “那边,走过来的那个,”他问,“是谁啊?”
  黄琳笑了:“那个是您啊。您看清楚了吧?”
  那个人走近了。他终于看到了自己,动动嘴角,笑一笑。黄琳告诉他,这部电视片名叫《邓小平》,是中央电视台刚刚拍摄的,有12集呢。他什么也不说,只一集一集地看下去。黄琳知道他耳背,听不见,就俯身靠向他的耳边,把电视里面那些颂扬他的话一句句重复出来,忽然感到这老人的脸上绽出一丝异样的“羞涩”。多年后,黄琳还能记得那个瞬间:“不知道我形容得准确不准确,就是被表扬以后不好意思的那种感觉。”
  谁也没有想到,从那以后,邓小平的病情越来越重。邓小平从早到晚陷在疾病的折磨中,难得有这样的表情露出来。黄琳曾见过这样的病,那是很折磨人的,有些人会呻吟,有些人会叫喊,可是“他是个非常坚强的人”。黄琳说,“我能体会他临终前还是比较痛苦的,但一声不吭。就是这样,而且我觉得他很平静。”他有时候昏昏沉沉地睡着,有时候异常清醒,还是不说话——他已经不再评价别人,也不再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黄琳觉得他一定明白自己已经病入膏肓,问他还有什么话想说。他在1992年说了那么多话,现在总该再给中国人留点什么吧?黄琳这样想。可是那几个星期他没有再谈那些话题,他淡淡地回答:“该说的都说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楼主| 发表于 14-8-27 19:55:00 | 只看该作者
  除夕夜,邓小平的病情虽较重但较为平稳,营养室主任侯生伟和炊事员做了几个菜,煮好了饺子,拿到三楼餐厅,与邓小平身边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一起吃年饭。他们中有将军,也有战士、服务人员。饭桌上,大家发自内心地祝愿:“祝小平同志早日康复!”
  除旧迎新之际,警卫战士们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上联是“同吃同住同欢乐同在一个空间”,下联是“爱国爱家爱事业共为一个心愿”,横批是“一切为了首长”。这副对联既是警卫战士的心声,也表达了小平身边全体工作人员的心愿。是啊,全国人民也都盼着小平同志的病情逐渐缓解,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2月7日正是正月初一,老人没有回家,病房的医生和护士也没有回家,都在近旁房间里守着,一呼即来。他的亲人坐在沙发上,意识到大势已去,全都默然不语。整座楼一片寂静。警卫秘书张宝忠想起应该互道“新年快乐”,就把大家聚到一块儿。众人举起酒杯,说不出一句话,唯有泪千行。“希望咱们医务界,在新的一年里能创造奇迹。”张宝忠在心里这样说。
  可惜没有奇迹,93岁的老人又挺了12天,到2月19日,呼吸功能都已经衰竭,只能借助机器来呼吸。下午5点多,开饭的时间到了,但医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都未按时到餐厅吃饭。负责膳食的侯生伟等同志得知病房里正在抢救,焦急不安地等待着,他们多么期盼医学奇迹的出现!医生赶紧向政治局报告。
  当时,傅春恩医生在现场抢救,并一直进行到邓小平走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接受专访时,傅春恩说:“我们早就预料到这一天会到来,这之前,发生过几次病情变化,都抢救过来了。这一次,我们同样一直进行全力抢救。到晚上9点零8分,当医疗组认定已回天无术了时,医疗组组长、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陶寿淇与三○一医院副院长牟善初正式宣布‘停止抢救’。”眼睁睁地看到一直与自己形影不离的首长离开这个世界,在场的医护人员终于憋不住哽咽,大声啕哭起来。
  谈到邓小平的抢救情况,郭勤英掩面而泣。过了良久,她才缓缓地回忆:“之前几天的一个下午,他的二女儿邓楠去看老人,时间有一两个小时,老人气色挺好的,我们还暗自高兴。没想到的,他说走就走了。”
  那一天,郭勤英因前一天24小时值班而在当天清早安排在家轮休。正准备吃晚饭,突然来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郭勤英抓起电话,只听到对方说:“快来!首长不太好。”一听,郭勤英心里有数了,猜测可能不只是“不太好”。一路上,她的心情很糟,心跳特别快。郭勤英追忆说:“一般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办公室不会打电话给我们,头天我毕竟已值班一个昼夜。”急匆匆赶到三○一医院南楼,只见满屋子是人,郭勤英刷的一下泪水就出来了。随即,她跑到卫生间冲洗泪眼,很快加入到抢救工作之中。
  抢救的时候,邓小平的大部分家属都在现场,“在隔壁的一间房子里或走廊上”。郭勤英说,“卓秘书(卓琳)比较晚才到。他的家人也有心理准备,毕竟发生过类似的几次。我们不相信这是真的,一直没有放弃抢救,最终首长还是走了。”据傅春恩讲,病重期间,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曾到医院看望邓小平,也给医疗人员很大的鼓励,表示要“全力以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6#
 楼主| 发表于 14-8-27 19:55:24 | 只看该作者
 代伟人邓小平终因在患帕金森病晚期,并发肺部感染,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而离开人世。根据医生解释,他的心脏健康,肝脾也好,没有老年人常见的糖尿病,致命的问题发生在神经系统,这在医学上叫做“帕金森综合症”,是一种没有办法根治的疾病。“他的心脏并没有什么厉害的病,他肝脏也好,也没有糖尿病,就是后来神经系统不太好。由于帕金森病就影响他咳嗽,影响他吃东西,后来只能吞咽,也影响他活动。他患帕金森症的时间也长,治了十几年,到后来情况越来越差,再后来就是呼吸的问题了。”医学专家吴蔚然说。

  卓琳带着全家人来向他告别。4天以前,她就写信给江泽民,转告“邓小平的嘱托”: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角膜,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里。现在,她心里明白这是最后的告别了,只是非到别人说出来,她是不愿意让这种可怕的想法在脑子里面形成的。当时她只想说:“老爷子,我在喊你!你听见了没有!”可是他什么也听不见了。劳累的一生已经终止,战斗的日子已成往事。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那时是21时08分。当晚,京城晴空万里,皓月当空。

  “一世风云,赫赫雄威震。八斗韬才,狠抓拨乱纠偏,神州防震荡。争朝夕,兴废运筹,抒构想,绘宏图,赢得英声远播:总设计师民共仰。奕奕皇皇,清徽不可泯。广树丰碑五岳小,九垓再誉新功:农户脱贫,商家转轨,收复金瓯固国陲。殷期宝岛回归,谈六条卓见,寄语台湾,例当仍步前踪,雄张两制,尧天舜甸笑开颜。椽笔十车,工联百副,咸颂伟人烈概。肃对九三老,劲节嘉猷,长使环球申敬仰。

  “三番劫难,铮铮浩气横。满腔义愤,怒斥推波助澜,沧海任横流。搅乾坤,是非颠倒,枉奇冤,罹黜罪,惊闻恶谤狂呼:大走资派党同诛。纷纷扰扰,正道岂容污。普沾渥惠四川先,亿人频传胜事:渝宫题字,蓉馆拟名,倡修铁路酬群志。倏报巨星殒落,盼七月良辰,推轮香港,孰料竟成遗愿,浩叹千秋,蜀水巴山悲失色。白花万朵,赤帜半竿,倍增悼者疚怀。痛亿一乡亲,葵心泪眼,永教锦里动哀思。”

  世纪伟人邓小平溘然离去。第二天凌晨,全世界都知道了。播音员在电台和电视上哀声宣告,一遍又一遍,成千上万座城市里哀乐一刻不停,公共汽车全都披着白花和黑色丝带。一列火车从香港九龙出发驶往广州,忽然汽笛长鸣。噩耗传出,神州震惊,世界震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7#
 楼主| 发表于 14-8-27 21:03:01 | 只看该作者
重读"我的父亲邓小平":读一位政治家,也读一位父亲
张建星
2014年08月27日08: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url=]分享[/url]推荐            字号

  一
  毛毛(邓榕)将她这本40万字的作品,不称传记,也不肯命名为个人回忆录,她更愿意把这本书称为“感情流水账”。读过,再读过,直到眼睛有些潮湿的时候,才深深感到作者的解释是准确而有理由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本书披露的“文革”期间,邓小平写给毛泽东、汪东兴的信件。这些极为珍贵的历史信件,不仅再现了一位伟大政治家对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无限忧虑,而且字里行间体现出作为一位父亲对他的儿女、对他所有家人至真至朴至深的感情。这些信件,虽然不能和三卷《邓小平文选》相提并论,虽然不能和一位杰出政治家治党治国治军博大精深的宏言伟论相提并论,但这些信件的分量并不轻。正是这些信件使我们通过读一位父亲,读一位父亲极其真实的感情,更深地去体会去解读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其实,历史从来不会忽略或撇下个人的感情(哪怕是细枝末节的感情)去评价一位时代人物的。而且,往往正是这些个人的感情才使我们有可能解开许多难以解开的历史谜团。
  二
  如果忍耐是邓小平一笔巨大的财富的话,那么家庭和亲情也是他的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读了毛毛的作品,读了邓小平的“文革”岁月,感到邓小平的忍耐,既是个人的忍耐,也是一个家庭的忍耐。正是因此,邓小平的忍耐从来都不是孤独的忍耐。
  三
  我们往往习惯于仅从一种政治的轨道上去解释一个政治家、一个革命者的命运。其实,成就一个政治家或摧毁一个政治家的原因有时要复杂得多。在这里,或许感情、家庭这些因素尤其是不能回避的。我们知道,同是这个时代的伟人毛泽东是在不断地失去亲人的过程中走完他的革命征程的。毛泽东病危的时候(大概是逝世前十天),他的女儿李敏经中央同意,到病榻前看望她的父亲。这时的毛泽东微睁双眼,看清了是自己的女儿,便紧握住李敏的手,闭目不语。毛泽东去世后,我们看到的他更多的是被当作一位伟人,一位党的伟大领袖被悼念。而邓小平不仅如此。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除了他身上的党旗、身旁的鲜花外,离他最近的,最后拥吻他的是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孙儿。
  许多公开的资料都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证明并描述了毛泽东的孤独,特别是晚年的孤独。而邓小平不是。无论是他“文革”被打倒,还是再次被打倒,他始终没有失去妻子,失去家人,失去亲情,失去无比温暖的亲人之爱和天伦之乐。
  政治家就一定是离群索居或彻底的独行者吗?毛毛说:“对于父亲来说,政治上的大风大浪不算什么,最难以忍受的就是孤独。”邓小平的确没有陷入过这种不仅他不能忍受,大多数人(姑且说)也难以忍受的孤独。无论“文革”开始初被打倒,还是“批邓”“反右”,政治上的风暴所以没能最终掀翻邓小平,除了他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胸怀和坚强品质外,还因为邓小平拥有一个好妻子、好家庭,拥有从未与他“划清界限”的依恋着他爱着他的儿女。邓家不简单。能够以一个家庭的力量共同抵御几乎是灭顶之灾的政治风浪的,实在太少有也太难得了。1976年,当政治的灾难和自然的灾难几乎同时从天而降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的邓小平的夜晚是这样度过的:“到了晚上,全家人挤到这个大大的棚子里。父亲在灯下看书,妈妈和奶奶钻在蚊帐里扇着扇子聊天儿,眠眠和萌萌打打闹闹,而我们呢,有人看电视,有人则把麻将和扑克牌都拿了出来,摆在床上打。全家人住在这个大棚子下,不像在抗震,倒像在过儿童‘夏令营’。”
  “这就是家,一个温暖幸福的家,一个惊涛骇浪之中的心灵之家。”
  很难想象,也不应当作这样的假想,假如邓小平没有这样一个家,没有这些爱着他并簇拥着他的亲人,没有他的妻子的陪伴,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命运又该如何?他的那些改变中国的史诗般的伟大规划和梦想又能走多远?实现多少?事实是,邓小平不仅再次精神矍铄地复出,不仅以93岁的高龄辞世,而且在生命岁月最后的十几年中他还以惊人的力量和智慧改变了我们这个国家、甚至我们每个人的命运。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
  也许的确不该做这样的比较,读这本“感情流水账”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两个人,一个是刘少奇,一个是顾准。前者在被打倒的同时,他的妻子被抓进监狱,这位前国家主席显然是在极端孤独和痛苦中故去的。可以作这样的推想,如果刘少奇能够被允许始终与妻子相伴,如果他不但有妻子相伴,也有江西步校那样一个允许孤独也允许思想的院落,他或许不会那样早、那样痛苦地逝去。而顾准呢?1974年,在顾准心里,那一定是一个很寒冷很寒冷的冬天。生命垂危的顾准,临终前几乎是乞求见一下与他“划清界线”的子女,见一下他近在咫尺的老母亲,但终未如愿。原因很简单,那时顾准身上的符号只有两个字,不是父亲,也不是儿子,而是“右派”。所以,想最后看一下儿子的母亲被劝阻,应该向父亲作最后告别的儿女没有来。不敢想象顾准临终前那种被掏空一切的绝望和痛苦。不敢想。想一遍就会流一遍泪。抑制不住的热泪。这一段段让人泪如雨下的历史章节总会让人作这样的思索:这究竟是历史的不幸,还是个人的不幸?这究竟是时代的悲剧,还是个人的悲剧?或者说,我们能简单地、清晰地将这两者轻松地分开吗?我想很难。因为,悲剧可能是历史的,但泪水一定是个人的。
  五
  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政治的追求当然是难以放弃、不能割舍的。因为这里有一个政治家的全部人生价值和人生梦想。但亲情呢?家庭呢?或许还应该有这些政治家的爱情。失去这些,或者所有这些又极其不完整呢?这对政治家的命运又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甚至对政治家的政治判断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甚至相信,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极其值得研究的题目。这个题目不仅是读者需要的,也是政治家需要的;不仅是政治家个人需要的,也是政治化了的历史需要的。
  六
  无情未必真豪杰。
  无论读此书,还是读三卷本《邓小平文选》,或是读邓小平无比生动也感人的生平图片,伟人的大智大勇、治国方略当然动人心魄,但常常让我动情落泪的还是一个政治家对民族对人民的深情、对亲人的深情。阅读邓小平的生平图片,觉得越到晚年,邓小平的目光、笑容,越能让人在感受一个伟大政治家的雄才大略的同时,感受一个普通父亲,一个普通丈夫,一个普通老人经过沧桑岁月磨砺之后的至真之情。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总共收选了邓的15封信件,这些信件都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写给毛泽东或汪东兴的。这些信里,虽然也涉及党事国事,但更多的,或者说大量的都是家庭琐事、亲人之事。有关于妻子卓琳的血压;有关于邓林“本身条件差,至今还没有对象”;有很详尽的十分拮据的二百多元生活费的分配;有关于朴方病情的情况,并“只能要求你的帮助(指汪东兴),要求党的帮助”。对此,作者毛毛的评价是:“可以看到,‘文革’当中,父亲写信往往都是为家庭的‘琐事’。父亲这个人,向来行事简约。在工作中,讲话不写讲稿,写报告也总是言简意赅,从不赘言。在生活中,我们从小到大从未见过父亲写信,就连与他相濡以沫三十多年的妈妈,也从未见过他因家事写信。而在‘文革’中间,在家庭处于困境之时,在他的家人子女需要得到关怀和帮助时,作为一家之长,他曾一次又一次地写信,而且是不厌其详地写信。‘文革’中,他总是觉得家人和孩子们是因为他才受到这么多的委屈和不幸,他总想尽他的能力,尽一切可能,为家人和孩子们多做点再多做点。他从不要求孩子们为他做什么。他付出了对家人子女的全部的爱,却不要求任何回报。这是人世间最朴素的爱。估算一下,‘文革’十年中,父亲所写的信,比他一生中其他80年的统统加起来,还要多得多。”
  七
  “东兴同志,又为我的大儿子邓朴方的事麻烦你……”
  这是写于1971年2月的一封短信的开头。这就是邓小平,很真实,很感人。
  我只能说:
  拥有这样一位政治家,是一个国家的大幸;
  拥有这样一位领袖,是一个政党的大幸;
  拥有这样一位丈夫,是一个妻子的大幸;
  拥有这样一位父亲,是儿女后代的大幸。
  20世纪拥有了邓小平这样一位世纪伟人,应该说这也是历史和民族的大幸!
  难道不是吗?!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27日 24 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8#
 楼主| 发表于 14-8-27 21:55: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14-8-27 21:56 编辑

胡耀邦十次拒任中共中央主席 邓小平出招应对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2013年5月6日第14版,作者:满妹,原题:《先后10次拒绝出任:)主席》
  自1980年2月起,在老一辈革命家的主持下,一年里中国:)平稳地进行了3次重大的组织机构调整和相应的人事变动,对自身的领导体制进行了改革。
  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提议
  2月23日,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了父亲主持起草的文件《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同时,决定重新成立中央书记处,在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处理中央日常工作。在这次全会上,父亲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邓小平在8月18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成立中央书记处,是改革:)领导制度的第一步;国务院领导成员的变动,是改善政府领导制度的第一步。8月30日至9月10日,全国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召开。9月10日,会议同意中共中央提出的对国务院部分组成人员进行调整的建议,接受华国锋辞去国务院总理职务的请求,接受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徐向前、王震、王任重辞去副总理职务的请求,以及陈永贵要求解除副总理职务的请求。
  又过了几个月,出于多方面的考虑,邓小平认为应由年轻一些的同志直接进入领导第一线,并提议由我父亲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
  先后10次坚辞不就
  我了解父亲,他热衷于思想理论宣传,渴望搞好经济建设,抑或也有过当教育家的梦想,他愿意做个好助手;但他从来没有“指点江山”的领袖欲望。所以,邓小平的建议是父亲难以接受的,他本能地推辞了。在一次政治局常委会议中间休息时,父亲在勤政殿的走廊里企图最后说服别人支持他的意见。父亲说:“党的主席我不能当!这个职位很重要,还是小平同志当好。”
  这类话他在与邓小平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革命家之间先后多次谈到过。父亲认为,党和国家正处在关键的历史转折时期,非常需要有邓小平这样无论在资历、威望还是在才干上都非常卓越的老革命家掌舵,自己不适合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因而对这一职务,父亲在会上会下坚辞不就,共达10次之多。
  然而,在最后一次就此问题交换意见时,邓小平用异常严肃的口气对父亲说:这是组织决定,党员必须服从!
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议
  父亲当时虽然也同意“根据这一段的工作来看,换人是势在必行”,但不赞成马上对人事做调整,建议等到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再做决定。看到没有这种可能性,父亲诚恳地提出:“这个主席,只能当到十二大召开,作为一种过渡。如果要继续干下去,要改主席制为总书记制,以确保党的集体领导和团结统一。”就这样,人事问题定下来了。
  在11月10日至12月5日中央政治局连续召开的第九次扩大会议上,父亲还是表示:“几位老同志提名我担任党的主席,我是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不是什么谦虚,确实不够格。我也不同意……小平同志曾经说,要当仁不让。当仁不让我是同意的,但是,当不行就不上,也是正确的。”
  这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最终做出了人事变动。会议通过了3项决议:1。向六中全会建议,同意华国锋同志辞去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职务;2。向六中全会建议,选举胡耀邦同志为中央委员会主席、邓小平同志为中央军委主席;3。在六中全会前,暂由胡耀邦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工作,由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都不用正式名义。
  会议决定:前两项建议在1981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讨论通过。全会选举父亲为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叶剑英、邓小平等6位为副主席。




  当选:)主席谈3点意见
  在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的6月29日下午,父亲向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们谈了他的3点意见:
  “第一点,这几年谁的贡献大一些?粉碎‘四人帮’之后,政治局和常委的同志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贡献。但是,贡献大一些、多一些的,还是老一辈革命家。拿常委来说,是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4位同志。小平同志因为经验特别丰富,精力很充沛,加上长期斗争建立起来的巨大威望,他起的作用就更突出……我们的党还有一些建党前期的老革命健在,并且在党的领导核心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实在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幸运。
  “第二点,两个没有变。我是在我们党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被推上现在这个岗位的。本来,按全党绝大多数同志的意愿,中央主席是要由小平同志来担当的。除小平同志之外,无论从水平、从能力、从威望来说,还有好些老同志都比我更合适……现在就这样定下来了,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我有责任向全会说明,有两条并没有变:一是老革命家的作用没有变,二是我的水平也没有变。今天的胡耀邦,还是昨天的那个胡耀邦。对待这样的问题,当然主要靠我自己有自知之明,也要请全党按照这次历史决议的精神,实行监督,首先要请中央委员会的成员进行监督。
  “第三点,我们的劲该往哪里使?现在我们领导上的劲,中央同志、省市同志,我们的指导思想上的劲,应该集中主要的精力,来考虑如何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同时考虑如何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接着,邓小平讲话,说:“我们这次把胡耀邦同志选作党的主席,刚才他作了一个简短的讲话,我想,这一段话也证明,我们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
 楼主| 发表于 14-8-27 22:07:17 | 只看该作者
邓小平与李先念陈云密商交班 揭胡耀邦辞职内幕
2014年08月26日06:49    来源:华声在线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在这三位老人中,只有邓小平一人抽烟。医生早要求邓小平尽量不要抽烟。可陈云、李先念都如此急迫地为邓小平找烟,由此可见谈话内容必定涉及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谈话是秘密的,除了他们三人外,外人无法知晓,连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内情。1987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发生重大人事变化,胡耀邦辞去总书记职务。  
  1986年10月30日,陈云同邓小平、李先念在一起,陈云(左)、邓小平(中)、李先念(右)(来源:人民网)
  本文来源:人民网,作者:杨明伟,原题:《邓小平与李先念陈云密商“交班”揭胡耀邦辞职内幕》
  1986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决定:中国:)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1987年10月在北京召开。
  岁月不饶人。在主持十二届六中全会的政治局常委中,邓小平、李先念和陈云三位都已进入耄耋之年。党的领导集体必须尽快实现新老交替,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三位老人的脑海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0#
 楼主| 发表于 14-8-27 22:07:48 | 只看该作者
陈云约邓小平李先念到家里秘密长谈

  十二届六中全会开完不久,几位与陈云、邓小平、李先念共同战斗了几十年的老战友相继离开人世,让他们感慨万千。

  1986年10月30日上午,邓小平和李先念按约来到陈云家中,三人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秘密谈话。

  三位老人单独相会,这是很难得的事,身边工作人员赶紧为他们拍了几张照片。还没等身边的人忙完,陈云便将工作人员支出了办公室。这次谈话,意义非同寻常,谈话内容的重要性,从陈云的警卫员赵天元后来回忆的片断中可以反映出来:

  我刚走到值班室,电铃响了,我又赶紧转回,打开办公室门,看到李主席已起身往门口走,见我进来,三位老人都高声说:“烟,拿烟。”我赶忙向邓小平的秘书张宝忠要烟……谈话结束,邓小平和李主席走后,我看见烟灰缸里有六个过滤嘴烟头,邓小平在80分钟内抽完了6支香烟。

  在这三位老人中,只有邓小平一人抽烟。医生早要求邓小平尽量不要抽烟。可陈云、李先念都如此急迫地为邓小平找烟,由此可见谈话内容必定涉及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谈话是秘密的,除了他们三人外,外人无法知晓,连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内情。

  1987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发生重大人事变化,胡耀邦辞去总书记职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9-25 02: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