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复制链接]
331#
 楼主| 发表于 14-8-23 07:23:59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子女,华国锋一般不会严厉批评,但会要求他们好好努力,除了时时鞭策,“他还要求我们做个节俭的人,”王苏佳说。

几个子女,既无出国的,也无经商的,本本分分,普普通通。大儿子苏华住在单位分配的房子里,同事对他的评价是:“很朴素,没有架子,与同事关系很好。”

华家的客厅很高很大,足有七八十平方米,中间摆着一圈沙发。客厅的布局与毛泽东的书房一样,在客厅的南面,有七八个书柜一字排开,右边是马、恩全集,左边则是一些线装的古书。书柜上的书摆放得非常整齐,上面还有一只会报时的小闹钟。

华国锋平时很少出门,不便可能是原因之一。有一年,他戴着口罩去地坛看庙会,还是被人认出,群众拥挤围观,周围的治安人员赶忙阻拦,有群众还拿出相机拍照,华国锋的口罩也被挤掉,他急忙坐车离去。

还有一次,华国锋夜里去王府井,被一些工厂的工人发现,问:“是华主席吗?”华国锋说:“我不是。”又说:“天已经晚了,快回去休息,明天还要上班。”

但一年中有两天,华国锋是一定要出去的。一是毛泽东的诞辰:12月26日,另一天是毛泽东的忌日:9月9日。他会带着家属和工作人员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2#
 楼主| 发表于 14-8-23 07:25:39 | 只看该作者
华国锋一封亲笔信 中央媒体立刻放弃姚文元
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 ... shtml?_from_ralate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3#
 楼主| 发表于 14-8-23 07:26:38 | 只看该作者
1976年群众谈“批邓”:不批 还不知道他是好人2011年04月15日 08:18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编辑组字号:T|T959250人参与356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1976年,人们在大街上看批邓的大字报,毫不隐讳自己的真实感情:“哼!要是这次不批邓,还不知道邓小平是好人哩!”“四人帮”垮台后,群众对邓小平的复出,翘首盼望。有如大旱中望云霓,每逢开会间隙的耳语,或私下共语,都有“斯人不出,如苍生何”的感慨。



文章摘自《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 作者:《邓小平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编辑组 出版:台海出版社

陆铿是香港著名记者,曾多次访问北京,并与邓小平会见。他对邓小平及其他所领导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1988年出版的专著《风云变幻的邓小平时代》中描述了他对邓小平的印象,他写道:

他是在全世界对中国大陆都表示失望的情况下,给10亿人带来了希望。他是在强大的反对他复出的压力下站了出来,很快地扭转乾坤,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而且,明明可以做党主席、国家主席而不做,表现出争千秋不争一时的气派。了不起!

我这种认识,是通过感性而到理性的。第一,邓小平此人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比如,我批评:)的话,他一直耐心听完,不中途打断我的话,而且反应不急不徐。第二,邓本人说话,不绕山绕水,开门见山,一句是一句,而且有一定的幽默感。比如,当我和他谈起香港问题时,他就说,到期收回,不是单收回九龙,而是像广东人说的“冚办烂”,并向在座的邓颖超和方毅解释,“冚办烂”就是统统收回的意思。而且说,收回之后,制度不变,可以告诉在香港的亲戚朋友放心,不仅现有制度不变,甚至他们要回到封建制度也可以,话讲到这里,好了吧?表现得很干脆。第三,邓为人豁达,看得开。比如,我和他谈话时见他香烟一根接一根地抽,便告诉他,美国医药总监已经确认香烟有害于身体健康,因此美国香烟广告都要同时刊出有害的声明。邓很诚恳地表示,像我这样的人,没有其他的嗜好,只是抽抽香烟。而且年纪这么大了,何必再戒除呢?如果因抽烟而缩短寿命,也只好认了。说得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

最后,邓使我佩服的是他做事认真的精神。就以“中国实验大学”的计划来说,我当时交给他,他表示说,要好好研究一下。从1982年秋到今年春,石沉大海。我想大概是此计划连同:)改名的建议,一起被丢进字纸篓里去了。想不到,他今年(指1984年)2月视察深圳时,竟亲自把这个计划带到深圳交给梁湘,并告诉梁湘,这个计划经教育部研究过认为可行,叫他们再商议一下。今年3月我收到广东省副省长三屏山和副省长兼深圳市长梁湘两人具名的信,邀请我今年6月访问深圳,就创办中国实验大学的事签署协议书。说明邓小平是一心求治的。只要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有益的建议,他都会嘉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4#
 楼主| 发表于 14-8-23 07:26:54 | 只看该作者
陆铿在书中对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谈了他的见解,他说:

1976年,人们在大街上看批邓的大字报,毫不隐讳自己的真实感情:“哼!要是这次不批邓,还不知道邓小平是好人哩!”“四人帮”垮台后,群众对邓小平的复出,翘首盼望。有如大旱中望云霓,每逢开会间隙的耳语,或私下共语,都有“斯人不出,如苍生何”的感慨。当时人们为了表达对邓小平复出的迫切心情,只是在天安门旁的墙上贴了一个斗大的“等”字,在“等”字下面用一根红线挂上一个小瓶子。最初大家莫名其妙,后来才发现其真意:等着小平哩!大陆有一部叙述甲午海战的电影《甲午风云》,主战派中有一个刚正不阿、爱国爱民的将领邓世昌,人称邓大人。自这部电影上映后,“邓大人”也就成了邓小平的代称。这不是拥戴邓小平个人,而是反映了人民切盼中国大陆改弦更张,走向富强的一片热忱。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批“文革”期间倒台的老干部,当他们被赶下台,削职为民以后,长时间地“靠边站”,使他们有了“旁观者清”的方便。在插队落户或“五七干校”养猪、种菜、犁地、耕田之时,自然使这些长期脱离人民、高高在上的中央首长和各省负责高干们,重新和一般群众或是乡下老百姓有所接触,亲耳听到人民的呼声,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啊,原来事情并不像中南海想象的那么简单,从而对中共统治大陆多年来存在问题的严重性有所警觉,结合青少年时期培养的爱国激情和革命理想,于一旦东山再起时,也就决心将自己有生之年贡献出来,为中国四个现代化奠定基础,以免像周恩来那样含恨九泉。因此,在1977年、1978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实践派”复出时,确是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那时,老百姓也闻讯而喜,奔走相告,尤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形成了空前热烈的政治局面。

陆铿还十分钦佩邓小平身上所表现出的那一股“顽固”劲。他在书中写道:

邓小平从1975年到1983年的做法,是要把毛泽东留下的摊子,彻底整顿一番,把毛泽东定下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所造成的动乱彻底结束,把全国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以“四化”为中心的建设事业上来,让百姓喘一口气。

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的头脑一直比较清醒。这在1956年中共八大一次会议时,他和刘少奇对于中国大陆主要矛盾的估计,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过了二十多年将近三十年的弯路,现在邓小平回头论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针对毛泽东所说的:“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这一论点,邓小平提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总路线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而且说:“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如果发生大规模战争,要打仗,只好停一停了。除了发生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按照这条路线专心致志地、始终如一地干下去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是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继续干,或者重新干。”

横下心来,反映了邓小平的“顽固”劲。他之所以能三落三起,也就是靠这点“顽固”劲。1974年在毛泽东“绵里藏针,人才难得”的批示下复出,1975年掌握中共中央工作时,接见各省市大员就表现了这股“顽固”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5#
 楼主| 发表于 14-8-23 07:27:46 | 只看该作者
何亮亮:华国锋陵墓耗资亿元 引发舆论热议
http://v.ifeng.com/news/opinion/ ... -fa3c89a13109.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6#
 楼主| 发表于 14-8-23 07:28:08 | 只看该作者
“华陵”只会助长个人崇拜2011年04月19日 02:3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T|T6679人参与115条评论打印转发
自4月5日有媒体报道山西交城县华国锋陵墓投资约一亿元、面积10公顷(相当于14个标准足球场大)的消息后,针对舆论热议,交城县民政局副局长回应称报道失实,其实整个陵墓总面积为4260多平方米,总投资约为1200多万元。(《齐鲁晚报》4月18日)

暂不论报道是否失实,也不论华国锋的功过是非,我只想从墓的形制和称谓上表达点个人想法。

为什么媒体统称华国锋墓为“华陵”呢?因为从新闻图片中可看出,尚未竣工的华国锋墓确实是按照帝王陵墓的规格和形制建造的,它依山而建,居高临下,俯视交城。共有392个台阶(与中山陵一样),两侧有白玉栏杆相护。满山满坡种上了松柏。在墓地之巅将安放一尊石鼎,华国锋的骨灰将安放于此。整个墓地显得高大巍峨,气势非凡,俨然一派帝王气象。“华陵”之谓即本乎此。

众所周知,自战国始,凡是帝王墓地统称为陵,所谓茂陵、乾陵、东陵、十三陵等是也。这些陵大多依山而建,或者在平原垒土而建,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占地广阔,耗资巨大,耗时历久,以此显现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势。至于老百姓的坟墓,不但要称为“坟”,还受限在三尺以下,否则就是违法,要受处罚。其他大臣们的坟墓也有规格限制,不能随便超越,也没资格称为陵。

华国锋虽然曾经担任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毕竟不是皇帝,而且其在任时期的作为也是见仁见智、大可讨论的。史学界最近形成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华在粉碎“四人帮”问题上有大功,在坚持两个“凡是”和继续热衷于搞新的个人崇拜上则有大过。对这样一位功过参半的政治领袖,外界的评议与其家乡人的评价肯定不同;基于乡情,交城县官民对华国锋自有一番特别的感情,这可以理解,但要用这种建陵的方式来表达敬仰之情,则未必妥当。

一则,因为这样一来,有给外界一种盖棺论定的感觉:当地政府耗巨资建“华陵”客观上向世人传达了华国锋是位英明领袖的政治结论——在交城县委、县政府新近制作的一本《情满交山》画册里,开篇语的标题是“咬定发展主题建设伟人故里”,显然是将华国锋视为伟人。华是不是伟人,不是交城县党委政府说了算的,当然有关华的政治结论也不能由小小的县委县政府来作,那得由中央来作。

二则,时代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崇尚自由、民主、平等,反对一切形式的等级秩序、皇权意识和个人崇拜,已经成为普世价值,再为某位去世的国家领导人建陵供世人朝拜,可谓逆历史潮流而动,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无论建“华陵”者说得多么动听,说什么建陵是为了供国人缅怀、敬仰,事实上,这样做只会助长个人崇拜之风和封建皇权意识。

华国锋生前因为搞新的个人崇拜而受到批判,死后,其乡人不应该如此大张旗鼓为他建陵,这样,会使其亡灵再次因此而蒙羞,这恐非其本人和家人所愿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7#
 楼主| 发表于 14-8-23 07:28:48 | 只看该作者
邓小平访美 美国总统自筹资金准备欢迎晚会
http://v.ifeng.com/his/201101/48 ... -9f0413665aa2.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8#
 楼主| 发表于 14-8-23 07:29:20 | 只看该作者
珍贵影像:女骑手向邓小平赠送牛仔帽
http://v.ifeng.com/his/201101/c5 ... -74a27943ccf3.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9#
 楼主| 发表于 14-8-23 07:29:44 | 只看该作者
邓小平为何24小时内就接受访美邀请
http://v.ifeng.com/his/201101/ad ... -3441feeba7b7.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0#
 楼主| 发表于 14-8-23 07:30:20 | 只看该作者
胡耀邦赴中科院 邓小平提三点意见
http://v.ifeng.com/his/200806/5d ... shtml?_from_ralate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1#
 楼主| 发表于 14-8-23 07:30:52 | 只看该作者
邓小平胡耀邦:什么是真正的毛泽东思想
http://v.ifeng.com/his/200803/d1 ... shtml?_from_ralate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2#
 楼主| 发表于 14-8-23 20:59:10 | 只看该作者
邓小平的遗产是哪四个字


2014-08-22 10:05:55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3861728.html?touping




最近,电视连续剧《邓小平》的热播,成为北京知识阶层的话题。尽管真正坐下来认真看每一集的不多,但里面的一些细节处理以及演员的遴选还是引发了热议。

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这之前,《人民日报》刊文再度确认他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地位,可谓名正言顺。

对于1976年到1986年的邓小平,国内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并无太大的争议。他带给中国的变化,留给中国的政治遗产,确实称得上“伟人”二字。

我认为,这位小个子伟人的政治遗产,最大的莫过于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其他所有,都是这个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实事求是,首先就需要承认这个世界没有神。只有全面崇拜领袖的疯狂年代成为历史,才能开启未来。邓小平终其一生,始终都警惕天才领袖,从未这样给自己定义,在干部遴选、政策变动的过程中,也注重和其他党内元老商议,形成妥协。客观地看,邓实际上有机会扩充自己的绝对权威,有机会树立自己的高大形象,但他主观上并没有这样。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一般的领导,是其他一切的基石。

在否定神的基础上,才可以发挥人的作用。邓在执掌大权之前,负责教育工作。正是他力主恢复高考并身体力行地推进。恢复高考前三年所培养的大学生,至今依然是各领域的中坚和主力,那个时代的大学生,确实有着精英意识,发挥着精英的作用。

否定神、肯定人,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层面的产物,而改革开放,是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的产物。

正是改革开放这四个字,让中国人看到了世界不是我们描述的那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只有我们自己生活困苦衣着褴褛。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怀念邓掌舵的八十年代。那个年代,中国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年轻人跳迪斯科,妇女留披肩发,穿牛仔裤、超短裙,人们争相利用自己所能利用的资源追求财富,思想自由开放。

而今,邓小平走后的中国的财富持续累积增加,与此同时贪污腐败、社会不公、道德滑坡也成为整个国家的痛。按照邓公实事求是的一贯理念,对于这些问题自然不能忽视。通过改革兴利除弊也是必经之路。

在思想领域,关于宪政、普世价值的争论,一度甚嚣尘上。如果按照邓公实事求是的理念,不用管它姓社还是姓资,不用管它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不用管它来自美国还是来自日本,只要是好东西,就可以拿来用。

很遗憾,邓小平留下的这份遗产,很多人不喜欢,动辄以境外势力等话语阻碍中国的开放事业,动辄以稳定为由头阻碍改革大业。

我想,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可能一时得势,但终究还是在历史的大潮中被湮没,被淘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3#
 楼主| 发表于 14-8-23 21:00:53 | 只看该作者
《邓小平文集》首发:提及打老虎钓鱼岛等问题

扫描到手机


2014-08-22 07:03:39
来源:综合 作者:京华时报



1

《邓小平传》
1

1972年8月14日,毛泽东在邓小平来信上的批语。出版社供图
1

《邓小平文集》

  昨天,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邓小平文集(1949-1974)》、撰写的《邓小平传(1904-1974)》首发。《邓小平传》由杨胜群等8人历时8年完成,对“文革”中邓小平与毛泽东的关系等详细论述。《邓小平文集》收录了邓小平对钓鱼岛等问题的重要讲话、书信。

  出版过程

  8人历时8年寻访小平足迹

  《邓小平传》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之组织编写的。从2006年正式开始编写到完成,经过8年时间,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杨胜群担任主编,刘金田担任副主编,张爱茹、袁德金、曹英旺等参与编写。

  该书写作的主要依据是中央档案馆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保存的邓小平的报告、讲话、谈话记录和书信等文稿,中共中央有关文件和有关会议记录,有关人士的回忆录或对他们的采访记录,有关图书和报纸、杂志等,力求根据可靠的资料还原其人。

  《邓小平文集》则是此前已出版的三卷本《邓小平文选》的重要补充。该书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整理,人民出版社出版。

  《邓小平传》副主编刘金田透露,邓小平1975年到1997年的传记撰写工作正在进行中。他表示,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邓小平的书籍,但难免有以讹传讹、以偏概全等缺陷。如何客观、平实地记叙伟人生平是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撰写人员收集了中共中央和地方档案资料,研究了邓小平的历史讲话、发言,还走访了俄罗斯和法国当地的档案馆,寻访邓小平当年的足迹。比如“为研究邓小平在法国的勤工俭学生涯,撰写人员曾走访法国外交部档案馆,发现了当年警察局跟踪邓小平的记录”。

  涉及内容

  《邓小平传》 曾致信毛泽东“认错”望复出

  据《邓小平传》的副主编刘金田介绍,全书分为上下两卷,总计100多万字,全面记叙了邓小平从少年时代到“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后复出工作70年间的主要经历。

  为何选择1974年作为《邓小平传》的时间节点?刘金田表示,这是因为在1974年之后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开始全面整顿。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975年,这种时间划分和《邓小平年谱(1904-1974)》的划分也是一致的。

  在《邓小平传》一书中,“文革”期间邓小平如何被打倒,如何恢复工作,邓小平与林彪、“四人帮”的斗争,以及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关系等问题,引人关注。书中的《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江西的日子》《复出》最后三章内容由董振瑞、刘金田编写,对以上问题都有详细论述。

  在《在江西的日子》一章中,收录了被下放的邓小平与毛泽东之间的书信往来,以及邓小平与中央警卫局党委第一书记汪东兴的书信交流等。从这些信件中可以看出,被下放的邓小平一直没有气馁,与毛泽东及其身边人保持书信交流。

  在这一章的1394页中,收录了1972年8月14日毛泽东在邓小平来信上的批语:“请总理阅后,交汪主任印发中央各同志。邓小平同志所犯的错误是严重的。但应与刘少奇加以区别。(一)他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二)他没历史问题。”撰写该章的董振瑞这样写道:“从批语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毛泽东对小平之所以始终留有余地,是基于他对邓小平的几点基本的评价。没有‘历史问题’是很关键的。”

  董振瑞书中写道:“这些书信中,邓小平数度含蓄、婉转地向毛泽东作了检讨,承认自己所犯的‘严重错误’,并多次诚恳地表达了重新出来工作的愿望。”在全书正文的最后一页,选用了一张“1974年11月,邓小平和毛泽东在一起”的照片。

  《邓小平文集》提及钓鱼岛“打老虎”等问题

  据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介绍,邓小平最主要的著作已经编入《邓小平文选》第一至三卷,但还有大量的文稿没有编辑出版,“《文集》收录了邓小平同志1949年10月至1974年11月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报告、谈话、批语等406篇,80余万字。其中的大部分文稿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尤其珍贵的是《文集》首次披露了邓小平‘文革’期间的部分文稿。”

  《邓小平文集》记录了邓小平在参与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态度,收录了谈反右派、大跃进、文革、整风、反腐、形式主义、外交、钓鱼岛等诸多内容。比如1952年1月29日,邓小平在中央西南局常委办公会议上的讲话就提及反腐败、“打老虎”的问题,“根据北京的经验,运动深入后就发现了‘老虎’(指三反运动中对有严重贪污行为的干部的称呼,编注),所以提出‘打老虎’的口号。云南现在还没有发现‘老虎’,证明运动还不够深入。从内外找材料研究发现问题,从具体的一事一案去研究发现线索,是一定可以打到‘老虎’的。”

  对于钓鱼岛问题,在《邓小平文集》下卷的《钓鱼岛问题先搁一下不等于问题不存在》一文中也有完整表述:“钓鱼岛,日本叫‘尖阁列岛’,这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不可能放弃……我们同日本建交,双方都避免谈钓鱼岛这个问题,把这个问题留下来了……把这个问题先搁一下,不等于问题不存在,不等于保钓运动可以结束。这个运动还要继续下去,不过以后可能高一阵、低一阵。”

  1976—1984《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对同名热播电视剧的第一稿剧本进行二度创作改编的文学作品,展现了毛主席逝世到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庆典这一阶段,邓小平为中国发展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细致反映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向科学进军、文艺复兴、联产承包、中美建交、开办特区等重大事件。比起电视剧,书中内容有很多突破,比电视剧更全面、细致地呈现了改革年代的风云。

  对剧本进行二度创作

  出版方新华文轩副总编张万文表示,电视剧同名书是根据48集电视剧进行改编的,“3年半前,在电视剧项目刚启动时就有做这本书的计划,于是剧和书是一直两条线并行。当电视剧剧本完成第一稿时,以中央文献研究室龙平平主任牵头的编剧团队中的4人,对剧本进行二度创作。所以这本书没有剧本痕迹,也不是电视书,而是长篇文学作品。”

  张万文透露,电视剧由于制作成本等原因,很多东西没法呈现,但书里可以呈现,“比如一些历史事件背景的来龙去脉、细节的铺垫、人物心理的描写更丰富。”

  保留撒切尔滑倒情节

  电视剧开头,抓捕“四人帮”未详细展现,张万文表示,这部分体现在书中,“这四个人物形象是书里很重要的章节,华国锋、叶剑英等有大篇幅描写。”

  还有“大逃港事件”,张万文透露原来剧中铺垫了很多,后来有专家提了意见,这部分就弱化了,“像虚构人物吴怡茹逃到香港去了,她和田源的感情戏份在书中展现很多。”

  电视剧编剧成员、同名图书的作者之一黄亚洲表示,书中还保留了撒切尔滑倒的情节,“撒切尔夫人当时挟马岛胜利的余威来京商谈香港前途问题,由于在‘主权’‘治权’上都没有达到她原先的期望,她在与毫不退让的邓小平会谈后,下人民大会堂台阶时神不守舍地滑跌了。导演拍了,但考虑到国际观感,最后还是删了。”

  此外,本书章节划分也没按照电视剧来,而是按照时间、事件的发展逻辑划分。

  京华时报记者田超高宇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楼主| 发表于 14-8-23 21:02:17 | 只看该作者
邓小平1989年拒绝“掌舵”时提到了三个问题
2014年07月28日09:29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批准了邓小平的退休申请。这是邓小平同江泽民亲切握手
  1989年9月4日:邓小平的辞职谈话
  几辆小轿车驶过喧闹的大街,前后有序地驶进一个僻静胡同,在两扇铁门前停了下来,这就是邓小平的住处。江泽民等几位中央领导同志从车里走下来,在工作人员的迎候下,走进了宽敞明亮、陈设简朴的屋子里。邓小平和来人一一握过手后,面对大家开门见山地说:“今天主要是商量我退休的时间和方式。”由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从心里讲还是希望邓小平不要退,所以想开口解释。
  邓小平挥了下手说:“退休是定了,退了很有益处。”他理解在座几位政治局常委的心情。此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建立还没有3个月,大家还是希望邓小平来掌舵。于是,邓小平开始耐心地解释:“如果不退休,在工作岗位上去世,世界上会引起什么反响很难讲。如果我退休了,确实不做事,人又还在,就还能起一点作用。”
  “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领导层更新也是不断的。退休成为一种制度,领导层变更调动也就比较容易。”他坚定地表示:退休这件事就这样定下来吧。
  未等前一支香烟的雾团散去,邓小平又点燃第二支烟,他伸出两个指头说:“第二个问题,退的方式。”对这个问题,邓小平反复考虑,并且也同杨尚昆谈过,就是越简单越好。利用退休又来歌功颂德一番,实在没有必要,也没有什么好处。邓小平说到了自己的退休方式:“来个干净、利落、朴素的方式,就是中央批准我的请求,说几句话。”他一一地看着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诚恳地嘱咐:“我退休方式要简化,死后丧事也要简化,拜托你们了。”
  邓小平很快又提到第三个问题,即“我退休时的职务交待”。他环视着刚组成还不到三个月的中央领导班子,最后把目光落在江泽民同志身上,说:“军委要有个主席,首先要确定党的军委主席,同时也是确定国家军委主席。”他加重了语气,一字一句地说:“我提议江泽民同志当军委主席。”
  同一天,邓小平写信给中央政治局,提出恳请:)批准他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请求。这封不足七百字的辞职信,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这位老党员、老公民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心。
  “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这朴实无华的文字,蕴涵着多么深刻的哲理,何等执著的精神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楼主| 发表于 14-8-23 21:04:24 | 只看该作者
邓小平为何点评朱容基“只能当一把手”?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3870113.html?touping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官方频道央视于8月8日便开始播放48集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8月19日新华社又播发了长篇通讯〝更高举起改革开放伟大旗帜〞,并首次将邓小平与习近平两人相提并论;同天人民日报评论部也发表了一篇题为〝不改革死路一条〞的文章;8月20日,也就是中共中央举行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当天,《环球人物》杂志又登载了〝邓小平点评朱鎔基:只能当一把手不能当二把手〞一文……。
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突出了邓小平的改革方式,但我们要知道,在当今中国,改革并未取得硕果,因在半路上有人在拦截,邓小平设计的改革是面对群众利益,但他没有想到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有人半途拦截,一些为满足家族的利益,而忽视了群众的利益;一些人满口走群众路线,实际上依然还是延续一言堂;把改革的计划全盘打乱,方才出现近些年来,中国官场腐败横生,民众怨声载道;如若邓小平前辈在世,看到当今官场这一番现象,不知会做做何感想!
而今,官方媒体热播《邓小平》,其实也是放出一个信号,要全力推进改革,改变以往以家族利益至上的垄断性行业,从习近平的近期表现来看,正想逐步改变这一局面,如中央彻底进行反腐,打虎无禁区,拿下周永康和徐才厚,紧接又拿国企高管开刀,让人看到了改革的一线希望,当然,这些都改革的前提,要深入改革,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问题还有很多,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了。为此,摆在习近平面前的路还很长,担子还很重。因为他不仅打掉改革的“拦路虎”——官场腐败,还有推动民众享受改革的红利,这些都是当今摆在习近平面前的难题,需要他去解决!
当然,中国现今改革非三言两语就能够讲清楚的,而对于《环球人物》登载了“邓小平点评朱鎔基:只能当一把手不能当二把手〞一文,在媒体界也很起很大的关注,有人让我谈谈有何看法,其实,这是一个领导者对下属能力的一种肯定,是先辈对优秀后辈人才的一种肯定,要知道,对政治家来说,不是专业人才就能可以干的,而是需要全面的才能才能够胜任,有些干政治的,他在一个领域里有很出色,但他在政治中就并不一定就能够胜任,因为专业人才关注的是专业领域,而政治人才,则关注的是天下苍生和大众,不能存私心,把自己才能全部奉献出来,为这个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很显然,邓小平点评朱鎔基:只能当一把手不能当二把手,他是有某种深意在里面的,朱鎔基做为后起之秀,邓小平他还是能够分辨出来,事实上也证明,朱鎔基在担任总理期间,并没有辜负邓小平的希望,虽然他只当了一届的总理,但民众中间留下了极好的口碑,这对一个政治家来说是很难得的。如果让朱容基真的当一把手,凭老朱的才能,可能中国将会是另一番景象了!
邓小平对朱容基有这样的点评,证明,邓小平非常欣赏朱容基的才能,认为他完全能够胜一把手的领导地位,只是在后来,朱容基担任了国务院总理,他在任期间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因为对一个政治家来说,功过是非要经的起时间的考验,而民间民众的评价则是见证一个领导人的执政能力,只是在当今官场,很多官员都忽视了这一点,喜欢关起门拍桌子,而对民间民众的需求一无所知,结果在执政期间出现了很大的错误,招来民怨!
其实,我们从《环球人物》杂志登载这样一篇文章,其实也是借邓小诞辰110周年对改革的一种肯定,也是对邓小平识人的眼光做出了肯定,同时也是对朱容基在执政期间表现的一种肯定,因为朱容基在执政期间也是大力反腐,只可惜他当时人单力薄,最后只能遗憾收场,但他清廉公正的形象留在了民众的内心里,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好的评价。
相对一些贪官来说,在位期间,非但没有推动改革,相反还违背改革的初衷,延续了封建时代,一人做官,家人享受的腐朽落后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却能够在当今官场成为常态,这说明了什么呢?中国想要,那种靠父辈权力建立起来的家族垄断必须要除掉,否认改革就无法进行,民众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
所以,中国改革过程,首先要反腐,把这些“拦路虎”打掉,不管他们的职位有多高,曾担任过什么样的职位,只要触犯国家的法律,就要惩罚,这样便能树立政府的公信力,法律的尊严;如若律法只是权贵的玩偶,百姓的的枷锁,不仅丧失政府公信力,还让法律的尊严荡然无存,这对一个国家来说,绝非是好事,对民众来说是非常不幸的!而这样的结局恐怕也不是邓小平要提改革的初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5 12: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