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232|回复: 9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全集种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6-12-29 10:2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热播得节目,舆论评价很高。虽然不是针对我们抑郁群体但对开阔胸怀还是有所裨益,见仁见智我看后确实有种清心得感觉。
过几天于丹开讲《庄子》,这个我觉得可能更适合大家,因为后者更强调人欲-----一己之见 ,敬请期待。

http://bt.fkee.com/search.aspx?q=论语心得&p=Seed&b=0   BT种子列表

http://emule.fkee.com/search.aspx?q=论语心得&p=Rank&b=0   电驴列表

http://blog.xunlei.com/web/category.html?uin=klarkeliu&category_id=126   [推荐]   某人迅雷博客,长期有效应该。另附  于丹《论语》心得特别节目:解读于丹-主持人:柴静、嘉宾:易中天.2006.11.25

http://www.eagletec.cn/blog/user1/1/upload/20065223180.rar   [推荐]   《论语》原著电子书下载

[ 本帖最后由 信谷睿人 于 07-1-11 01:16 编辑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06-12-29 17:30:48 | 只看该作者
于丹讲的《论语心得》,确实不错,我买了她的书,有时间我要好好学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6-12-29 19:25:4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美惠子斑竹捧场,希望你读得开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6-12-29 19:53:56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对《论语〉还算有点研究,《论语〉20章,我能背下13章,儿子现在能背下9章,暑假里让儿子把《老子》八十章给背熟了,家里关于《论语》《老子》《庄子》等方面的书很多,各种版本的都有,特别是南怀谨等人这方面的著作也买了不少,像《论语别裁》《老子他说》等等,也看了一些,确实很有收获。因为我本人是学中文的,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也比较偏爱,也希望大家有兴趣多来看看,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6-12-30 06:0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06-12-29 21:41:51 | 只看该作者
汗颜哦,我跟斑竹比可就差远了,没想到你这么博学,而且这教子有方更是难能可贵了呵呵。
  
  不怕见笑其实我本人并没有通篇读过《论语》,只是原来学过摘抄它得课文,而且由于贪玩也没学进去。鉴于比较枯燥我想不管让谁平白无故读一边它都不容易,更何况处在抑郁状态下得我们。不过呢幸运得是这次讲座比较通俗易懂,于丹自己得个人魅力和演讲功底也极具感染力,兼具百家讲坛精良的制作(穿插动画与配乐等),呈现出了一种平和与超脱,相信在这隆冬之季对抑郁的我们会有不一样的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06-12-29 22:3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06-12-30 06:16:06 | 只看该作者
于丹的现场讲座因为上班,中午没有时间看,有时间我会把她讲座的DVD光盘买回来好好欣赏学习的,我对百家讲坛也一直非常喜欢,也买过不少他们出的百家讲坛的书,像刘心武、易中天讲座后发行的书,也买过《老子》《孔子》的光盘,最近电视看得很少,很多好节目都错过了,只能用看书和看光盘来弥补一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07-1-8 18:56:33 | 只看该作者
易中天鼎力推荐:《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主任,央视“百家讲坛”继易中天之后重磅推出的“美女主讲人”。今年国庆期间,于丹应邀在“百家讲坛”连讲了七天《论语》心得。长假一过,于丹授课的网络音频就铺天盖地流传开来,各路网友如获至宝,其人气随之爆涨。就连易中天也忍不住赞道:于丹真棒!

  
于丹真棒
今天中午看了《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不禁拍案叫绝!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建议大家都去看看。友情提醒:该节目系醇酒一坛,“度数”略高,不胜酒力者慎之!

                              ——易中天

  http://blog.sina.com.cn/u/476e068a010005yt

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
──《于丹论语心得》序



易中天





于丹白衣白裙,坐在一张黄色的长沙发上,旁边是红衫的央视主持人柴静。我灰不溜秋地坐在她们的对面,准备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

这是 2006年11月12日的下午,地点是“百家讲坛”的演播室,话题则围绕着于丹的“论语心得”展开。服装未经设计,访谈也很自由。但我看着这一对桃红李白,总不知孔老夫子见了会作何感想,便不怀好意地问: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样的?

谁知于丹并不上当,应声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好聪明的小妮子,好精彩的回答!我也立即回应:那我今天就有点儿像孔子了。我这一身灰,等于没有色彩。不过,灰色也有灰色的好处,那就是和任何色彩都能搭配,比如你们的鲜红和洁白。

观众大笑。

访谈在笑声中结束,我却有点儿意犹未尽。事实上,我要问的问题是:孔子是不是众人都需要的?如果是,那么,他应该是什么样的?

答案其实就在刚才的笑谈中:一个大家都需要的孔子应该是灰色的。

我不知道于丹对于“色彩”和“温度”的定义,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所谓“没有色彩”,无非就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适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所谓“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无非是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

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人们喜欢讥讽地说,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他们不知道,理论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没有普适性;而没有普适性,也就没有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孔子是灰色的。或者说,我们愿意把他看作是灰色的。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因此,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孔子。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

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

我们欢迎这样的孔子。



                                        2006年11月13日夜于北京-厦门途中



            

         用《论语》煮“心灵鸡汤”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于今年11月26日下午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首发,一下午就买出11000册,其轰动秘诀是用《论语》煮“心灵鸡汤”

  如果说“无厘头正说《三国》”的风格造就了此前易中天如日中天的人气,那么同为教授的于丹又是凭借什么爆得大名的呢?“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语中的:于丹成名的要害在于“心得”二字。

  万卫告诉记者,中国历代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以前学者讲《论语》多为主讲其政治意义,但于丹却另辟蹊径,提出“半部《论语》修自身”,意在通过2000多年的这部经典来给今人,尤其是工作压力巨大的年轻人做一番“心理按摩”。纵观于丹所讲的《论语》,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到《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听众发觉,于丹谈的都是“心得”,是人生哲理、处世之道,而这些道理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于丹告诉记者,她读研究生时,接触的就是先秦诸子,她把他们当朋友。“他们身上的潇洒、人格、风格,潜移默化地渗透给我,他们无所不在,真的像你一个随时相伴的朋友,你不必要去背他们的文章,这些文章已经在心里铭心刻骨。”于丹将读《论语》的感同身受,煮成一碗“心灵鸡汤”奉献出来,难怪读者要欲罢不能了。

  尽管易中天被称为“帅哥”和“铁嘴”,但在万卫看来,于丹“美女教授”和“诗化语言”的标签同样毫不逊色。而于丹古典文学和现代传播的双重学术背景,无疑又使她如鱼得水。有一位年轻观众曾将易中天和于丹作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比较:“听易中天,我们就不想看《三国演义》了,可能只会买本《品三国》。可听了于丹,大家都想买《论语》,想重新认识中国典籍的强大魅力。”

  有意思的是,与于丹素不相识的易中天,对这个“小妮子”赞赏有加。早在10月1日,《论语心得》播出第一集的时候,易中天就在自己的博客中鼎力推荐,称该节目“系醇酒一坛,‘度数’略高,不胜酒力者慎之!”而听到《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即将面市,易中天又欣然作序:“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孔子。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

                  网友评语

            启发疏导现代人心灵

  于丹将《论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削减,创造了直接的心灵碰撞,让人们的心灵为之震颤的效果。

  每个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论语》,背过其中十则,终究又还给老师了,而于丹却古今结合,一语道破了心灵与现实冲突的本质所在,使几千年前的圣人圣言又活了,给现代人鞍马劳顿的心灵以启发疏导。

  于丹提到“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从前都被教育要以德报怨,如果早一点明白“对于对自己不好的人只需通常对待即可,要把自己最好的留给那些值得你为之付出的人或事上”,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http://www.eppe100.com/user1/new ... 20061127194819.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07-1-8 18:57:2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
            于丹《论语》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1)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而不是从空而降的。

    中国的创世神话是盘古开天辟地,但这个开辟不是像西方神话讲的那种突变,比如说拿一把大斧子,啪,劈开,然后金光四射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天地万物,这不是中国人的叙事情感。

    中国人习惯的叙事是像《三五历纪》里面描述的那样,是一个从容、和缓而值得憧憬的漫长的过程: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

    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

    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

    丈。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它说开始时“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在里面呆了一万八千年。

    后来天地分开了,但它不是作为一个固体“啪”地从中间断裂,而是两股气逐渐分开,阳清之气上升为天,阴浊之气下降为地。

    这并不是天地开辟的完成,这种成长才刚刚开始。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你看,盘古在天地之间“一日九变”,像一个新生的婴儿,每天都在微妙地变化着。

    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盘古的变化还在继续,这个故事还要接着讲:

    天地开辟之后,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也“日长一丈”,跟着天地一块儿长。

    如此又过了一万八千年,最后是“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

    所以,在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07-1-8 22:52:29 | 只看该作者
全集种子下了.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07-1-9 03:44:59 | 只看该作者
刚看见帖子挪到这里来了,确实应该分类到这比较合适,以后发帖我会细心一些。还有谢谢美惠子姐姐(这么称呼你可以吗)对它进行了完善。
不知道上面的朋友下载的种子有没有过期,如果过期了大家还有需要的话,可以联系我,我会再帮大家找一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07-1-9 20:42:40 | 只看该作者
于丹《论语》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2)

      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
    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

    它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矫情,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21世纪评估各个国家人民生活得好与不好,已经不是过去简简单单GNP(国民生产总值)一个标准,还要看GNH,就是GrossNationalHappiness,国民幸福指数。

    也就是说,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更要看每一个老百姓内心的感受——他觉得安全吗?他快乐吗?他对他的生活真正有认同吗?

    我们国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曾经参加过一次国际调查,数据显示,当时我们国民的幸福指数只有64%左右。

    1991年再次参加调查,这个幸福指数提升了,到了73%左右。这得益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提升和很多改革措施的实施。

    但等到1996年再参加调查时,发现这个指数下跌到了68%。

    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它说明,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有可能存在极为复杂的心灵困惑。

    让我们回到两千五百多年以前,看看就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那些圣贤是什么样子。

    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就是说,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

    也许很多人会说,生活就是这样,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那有什么办法?

    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

    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文章引用自: http://bbs.bokee.com/Thread.1.678751.354.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07-1-9 22:58: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信谷睿人 于 07-1-9 03:44 发表
刚看见帖子挪到这里来了,确实应该分类到这比较合适,以后发帖我会细心一些。还有谢谢美惠子姐姐(这么称呼你可以吗)对它进行了完善。
不知道上面的朋友下载的种子有没有过期,如果过期了大家还有需要的话,可 ...



是的 .原来过期了.看不到.我QQ352401518.msn我加了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07-1-10 13:00:48 | 只看该作者
我刚才没看完这一系列的帖子就下载,结果发现是过期了 。请问楼主,如何联系你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07-1-10 20:40:2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

      于丹《论语》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3)

    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渊明曾经当过八十三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

    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装,扎上领带,去见见领导。

    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是说,他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归去来兮辞》。

    他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我的身体已经成了心灵的主人,无非是为了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谀奉承,我的心灵受了多大委屈啊!

    他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于是就回归到自己的田园。

    陶渊明的意义,不在于在诗中构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他不会让你记住那么多,有时候记住一个字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等等这些事情,它对你是大事还是小事,没有客观标准。

    这就如同划个一寸长的口子,算大伤还是小伤?如果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他可能从受伤到这个伤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的内心究竟是做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我记得大学英语课本上,有一则托尔斯泰写的小寓言,说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

    他很苦闷。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

    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

    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

    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

    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

    第二天国王问老汉说,你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你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而且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

    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

    这个故事,又可以做《论语》的注脚。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这些道理不是那些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吃力地去参悟一辈子。

    真正的圣贤不会端着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文章引用自: http://bbs.bokee.com/Thread.1.678751.354.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6 09:07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