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就是于丹”这道题怎么做?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魏英杰
孔庆东先生早些年混在一群“黑马”里头,差点被很多人认为是青年思想启蒙者。事实证明,这位北大副教授越来越像学术界里的郭德纲。他经常语出惊人,且极具幽默效果,互联网上还四处流传有“孔庆东语录”。
这回,他接受重庆一家报纸采访,又是妙语连珠、语惊四座。
其中最具颠覆性的一句话是:“倒退2000年,孔子就是于丹。”这位自称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待考)的学术笑星,何以如此折损老祖宗?这里不妨替他推算一番。
孔庆东认为,这么多观众喜欢于丹,是因为她弥补了知识普及上的一个重大欠缺,“有人觉得自己水平高,出来指出错误也是正常的,但不应该就此否定于丹的价值”。或者,孔庆东将于丹比作孔子,就在于二者都从事“知识普及”工作。但从这层意思来看,孔庆东不仅可以把自己当作孔子(他好歹也是大学副教授),全国乃至全世界从事知识普及的教育工作者(实际上还不止这一群体),都是孔夫子。孔庆东何以感慨,“现在这种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孔庆东又说:“孔子以前讲周文王,还天天被人骂呢,倒退2000年,孔子就是于丹,但是你看看现在骂孔子的人都在哪里?”也就是说,于丹和孔子一样,都挨过板砖(被人骂)。问题是,孔子致力于传播“文王之道”,于丹灌输的又是什么?于丹讲孔子,只能是她个人的一种解读方式,无论如何也不能代表孔子。难道能够从这样的角度认定,孔子就是于丹?同样道理,现在专家学者网上挨板砖的多了,难不成都具备成为孔子的禀赋?
孔庆东还认为,孔子的高明之处,其实在于他思想层次丰富,他既有高深的思想,也有让人倍感亲切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孔子和于丹都是起着心灵鸡汤的作用,励志只是孔子思想精髓的一部分”。这似乎有点靠谱儿,至少从思想层面上对比了二者异同。但是,孔子那锅汤和于丹这锅汤,能放一起乱炖吗?读过点《〈论语〉心得》的人都知道,于丹是从现代人的角度解读孔子,而且添加了不少调味品。换句话说,历史上的孔子和于丹嘴上讲的那个孔子,即便人是一个人,思想内涵却未必一致。怎么能够因为都涉及精神领域,就把于丹和孔子“融为一体”?
整体而言,孔庆东先生演算这道题的思维或许很简单:他先是将自己老祖宗的思想粗鄙化了,又因为于丹对孔子的理解也比较粗俗,这两位“孔子”便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孔子在孔庆东眼里就化身为今日的学术评书人――于丹女士。换而言之,孔庆东采取比庸俗化更为糟糕的粗鄙化手段,完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当然,在这场乾坤大挪移中,孔子显然被严重异化了。
应该说,我并不认为孔丘先生神圣不可侵犯。在几场相关争论中,我也始终站在反对将孔子重新供上神坛的阵营。但是,反对孔子洗尽铅华重为“圣人”,旨在呼吁还原真实的孔子,而不是将孔子打倒在地,随意践踏。
读过柏拉图《斐多篇》的人不难明白,我们这位孔夫子实在不如稍晚于他的古希腊大哲苏格拉底。苏格拉底饮鸩而死之前,依然没有停止对生死的思辩,还在和门人探讨灵魂之有无。而孔子索性用一句“未知生,焉知死”,关闭讨论生命终极意义的大门。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一笔抹除孔子的精神遗产。同样不能否认,孔子的许多价值观念在当代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对现实人生更有着积极的道德意义。但那些试图拥孔子以自重的所谓大陆现代新儒家,以及这位粗鄙化孔子的“孔后裔”,他们的行为主张在本质上并无多大不同――都是运用不同手段“谋杀”孔夫子。
近年来孔子大热,作为孔子精神遗存俗世象征的曲阜孔庙,也历尽沧桑重现辉煌。可是,几经起落的孔老二,如今又添一重隐忧――市场化危机正在逼近这座百代道德重镇,“欲借孔子闻达于市场”的现象层出不穷。比如,山东曲阜有的出租车司机为了生意方便,索性改称自己姓孔。(有兴趣者可参阅今年第9期《mangzine·精英》杂志的专题《孔子世家:世界第一贵族世家的百年沉浮》)
看来,新一轮“吃孔子”大宴已经在社会诸多领域展开。只是不知道,这位身为孔氏后人的孔庆东先生,到底坐在哪一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