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这个即使不掉链子也不行,没有的东西就是没有。妞妈就知道妞妞不是不知道不理解,只是链子掉了,现场表现不佳。这就符合内在同理和临场同理的说法。我儿子这种的好像不符合这个模型。"
最初我也是这个看法,以为缺的就是缺了,拼图不会完整。但是后来才发现,他们可以通过理解、记忆、逻辑、经验发展出与我们的同理心类似的某种代偿功能--奇妙的再生。这种功能才是AS内在同理心的原型,虽然和我们的同理心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但实际上完全不同的运行模式。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岁的时候:羊羊喜欢扑到我身上来,接触点有时是手肘,有时是膝盖,痛得我是眼冒金星。我拉着他的手在我身上摸:“脸-软的,PP-软的,脑袋-硬的,肩膀-硬的,手肘--硬的.”然后我用脸贴着他:“脸-软的-舒服、不痛”,再用肩膀撞他一下:“肩膀-硬的-好痛”,每个部位都一一对比过去,最后给他总结:“软的--舒服、羊羊不痛,硬的--羊羊好痛”因为他自己被撞了,痛得印象深刻,逐步就可以辨别哪些安全那些危险了。然后在换摸他自己,同样,摸完之后用这些部分接触我,软的我就叫:舒服,硬的我就使劲喊痛,反正把这个游戏玩的尽量夸张和有趣。之后,同样的总结,点明对象“软的-舒服妈妈不痛,硬的--妈妈好痛”。在足够次数的反复练习这个游戏以后,羊羊开始理解:如同我用肩膀撞他他会痛一样,他用肩膀撞我我也会痛。这时候,才可以教他这个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的孩子强于逻辑,而弱于感性。所以我觉得,得尽可能多的调用他们的感知觉去操作,去实践,去感受和体会,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看得见,摸得着,闻着香,尝着甜),才方便他们理解。如果一味的进行字面的解说,反而会很容易被带进他们的逻辑里,越来越解释不清。
这也是我所理解的ASD的内在同理心,它是一个多次经验积累的过程,再下一次需要时,再重新调出,并结合当下的实际,进行分析和运用。而NT的同理心就简练多了--如果我是他。基于ASD内在同理心所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调取记忆-输入当下-分析-得出结论-运用,他们的反应速度会比较慢,还可能因为以往的经验并不适用于当下的环境,得出错误结论。
所以,在目前看来,通过这种细化、具体化的学习,也许可能在一些孩子身上挖掘到崭新的东西。
ps:关于孩子在学习中的理解能力,我觉得我们以往过多的把重点放在了语言理解的(字面)部分,抛开情绪理解这个部分不谈,我们的孩子需要理解的东西还很多很多,尤其是在感性方面。就好比一个孩子能流利的背诵:痛,用于表达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也用于描述内心悲伤的感觉,远不如让他实实在在的痛一下,理解来得深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