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饺子的习俗(图)

[复制链接]
76#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8:19:53 | 只看该作者
从“没意思”中重新发现春节意义  
 来源:新华网  


    郭松民 作者文集

    这些年来,每到春节临近,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一种似乎是非常矛盾的场景:一方面,是无数人乘坐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进行地球表面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其目的不外乎是“回家过年”;另一方面,大家又总是在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没意思”。

    “没意思”,换句话来说就是“意义的丧失”。在传统年代里,春节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我们这个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农耕民族来说,春节不仅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标志,也是重新确定伦理等级关系的一个重要契机。春节中的许多仪式,如祭神祭祖,是为了重新确证人神关系,以求获得神灵的庇佑;晚辈给长辈拜年,是重新确证长辈的权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是为了奖励晚辈的孝顺,等等。而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春节丰盛的年夜饭、孩子的新衣等,则是对平日艰苦生活的一种补偿,所有这一切,都让人们对春节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的涌起,整个社会逐步世俗化、功利化、理性化了,春节也渐渐被“脱魅”,神灵早已不复具有原来的地位,长辈也不再具有原来的权威,过年演变成了吃吃喝喝、打打麻将以及在电视荧屏前打瞌睡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春节“没意思”是必然的,甚至逐渐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一个失去意义的节日是没有存在价值的。

    但事物发展总是否极泰来,当春节的意义被降低到极致的时候,其新的意义也开始出现了:因为现代商业社会在赋予个人极大自由的同时,也让个人陷入了一种空前的孤独当中,而人在本质上却是一种社会动物、伦理动物而不是没有社会认同需要的“无毛两足动物”。任何人都必须回答“我是谁”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又只能在这个人和他所属的社会、家庭的关系中才能找到,而春节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现在可以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回家过年了:就是因为我们必须借此机会来重新确证自己作为儿子、女儿、丈夫、妻子等的伦理关系(当然,这种关系的主要内容是爱和亲情,而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等级含义)。而我们作为官员、军人、职员、学生、打工者等的身份,则在平时就已经被反复确证过了。一个人只有通过了这样的确证,才能是完整的,才能从一个自然人上升为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人。

    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通过一种仪式来确认自己的主体性。正如追求自由与权利是人的本性一样,追求认同和归属感也是人的本性。如果我们不能确证自己的归属和主体性,那么我们就会像德国作家沙米索的小说《出卖影子的人》中的主人公那样,变成一个“没有影子的人”,被所有的人所害怕,自己也害怕所有的人,就只能做地球村中的二等公民。而要确认我们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春节的仪式性作用,是任何其他节日都无法替代的——春节之于中国人,恰如圣诞节之于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欧美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珍爱、守护春节,就是尊重、珍爱、守护我们自己!因此,让我们开开心心,认认真真地过年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8:21:21 | 只看该作者
春节复兴需要“仪式重建”  
 来源:北京青年报  



    今天看到新华社的报道,著名民俗学者乌丙安教授说,批量生产已毁掉春联。的确是这样,大家都不写春联了,买来就贴,金光闪闪,千篇一律,能有意思才怪。春联是一种仪式,全过程是构思—书写—张贴,这才是完整的。买来就贴,仪式就损失了大半。工业化破坏了个性化,春联上面没有了“我”、“我家”特有的感觉,韵味自然就稀薄了很多。可见,“购买”买不来节日的仪式感。

    其实我个人更喜欢桃符。桃符的仪式性和趣味性比春联好,古人拿桃木刻板,然后在上面画神荼、郁垒的像,挂在门上驱鬼。后来嫌麻烦,就做成了纸门神和春联。我建议有兴趣的人可以在过年时自己刻桃木板做桃符,画神荼、郁垒挂在门上,比如爸爸刻板,妈妈和孩子画画,不是很有意思吗。

    仪式重建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难,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做。其实过新年就是过仪式,我们的新年就是由一系列仪式所组成:衣的仪式、食的仪式、祭的仪式、驱穰祈福的仪式、娱乐的仪式等。这些仪式,有的被抽空了,就需要复归;有的已经被忘记了,失传了,就需要寻找和重拾。最近还有人提议建立“国家春节庆典仪式”,其实就属于一种仪式创新的思路,也是不错的想法。

    从仪式着手,发掘仪式的内涵,寻找仪式的本来面目,创造重兴仪式的条件,再加以谨慎的剔除和创新,仪式能够重建,春节复兴就有希望。(汪洪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8:22:09 | 只看该作者
年味的失落和文化的衰败原因在哪?

    物质层面:网民认为,男女老少都在抱怨年味淡了,尤其是那些亲身品尝过当年浓浓年味的中老年人,他们对时下越来越淡的年味,难免会有一种失落感。所谓年味淡了,实际上是相对而言的。如今,每到过年,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把眼前过年的情景进行时空切换,于是旧时“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的那种强烈期待,那种旧时的倒计时氛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便再也找不到合适的由头和载体。而在那些小康之家,平时的生活和过年时的生活,早已融为一体,这样一来,过去人们平日里省吃俭用,过年时大铺张的心劲没有了,浓浓的年味自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物质基础“。

    精神层面:网民认为,旧时所谓的年味,主要体现在到处洋溢着一种拜亲访友的浓浓氛围,还有对来年虔诚的期待。可如今,挂个电话,发个短信,再不就来个E-mail,所有的亲情表达都会摆平,但这种表达和过去的方式相比,总显得苍白和平淡了很多。同时鞭炮、春联、福字、年画、灯笼等很多传统年文化的载体和道具,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变得可有可无,而新的种种都市文明元素,却难以营造出一种传统年文化的氛围,更难以承受传统年文化的重任,这样一来,浓浓的年味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精神支撑”。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8:22:34 | 只看该作者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社会的和谐之源


    网民称,春节的尴尬是中华传统文化尴尬境遇的一个缩影。我们常常因为标榜现代,而逐渐忽视了传统的魅力。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社会的和谐之源,是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值得等待的一颗果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不仅仅是中国人对于制度和道德的独特理解,更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的良方。这种和谐,在春节、元宵、中秋这些中国传统节日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有个人的价值与合理需求,得到社会的认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够为整个社会体系的稳定提供个体保障。和谐社会的创造,才能得到社会关系的保障。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8:22:5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应利用法律对民俗进行保护

    网民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遗产公约》强调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迎春文化其实就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世界遗产公约》从国际法角度强调了国家对传统民俗保护的义务,我们也理当以国家法加以贯彻。

    我们曾经因为端午节被邻国申遗而感慨万千,这让我们明白对于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被我们弃之如敝屣的时候,其内在的文化可能正被别人奉之如瑰宝。我们应该制定一部民俗法,以立法的形式,将中国五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全部或大部,从单纯的民间节日形式上升为假期保护的国家节日,使人们有时间在这样的节日里,从各种节日仪式中感受中国自身的历史传统,享受节日所带来的心灵愉悦,在今天就显得非常必要。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8:23:59 | 只看该作者
专家说:春节是中国的“感恩节”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石家庄2月11日电(记者张涛)中国传统的新春佳节将至,一些民俗专家说,春节是与中国古代天文、气候、农事以及民间信仰结合的产物,人们在岁末年初把一年的收获奉献于祖先灵前或幻想神的祭坛时,是对大自然和祖先的一次集中答谢。因此,春节是中国的“感恩节”。

    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说,解析春节期间的每一天、每一项民俗活动,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的感恩理念,从正月初一到初七,分别被称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代表7类生物的生日,把人的生日放在其他动物之后,本身就表达了先民们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怀。

    再比如,“祭灶神”是对灶火烧食之功的感念,“祭土地神”是对大地母亲繁衍万物的回报。春节期间,人们祭祀的各种神灵、物灵等正是农耕社会百态的浓缩。然而随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这些被虚拟的偶像正在被淡化,人们的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古老记忆的习俗。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霍尚德说,与祭祀各种神灵、物灵相比,春节期间,人们对自己祖先的祭奠则更为隆重。在中国许多家庭,经常能看到宗族家长率领着儿孙们虔诚地祭拜祖宗的场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人伦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祭奠祖先正是体现了这样的一种文化内涵,既充满了对祖先功德的感激,又表达了让祖先“庇佑子孙”的美好愿望。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8:25:35 | 只看该作者
让春节热闹起来  
 来源:人民日报  



    记得小时候过年,家家贴对联,放鞭炮,张灯结彩,热热闹闹,真正是“欢欢喜喜过大年”。

    今年的春节马上就到了。尽管返乡过年的人群熙熙攘攘,但人们总觉得现在的春节不如过去热闹了,尤其是城市居民,对过春节更是有些淡漠了。原因可能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对春节的企盼降低了,现在已很少有人为着改善生活而盼望过年。

    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好事,虽然生活的改善使人们减少了对春节的企盼,但物质生活的改善使得我们有条件把春节过得更加丰富多彩,关键是我们要在这方面自觉地想些办法、下些功夫,让春节重新热闹起来、欢乐起来。

    应当把好的传统恢复起来,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贴年画、贴福字、挂灯笼、放炮竹、蒸年糕、包饺子、吃团圆饭、熬年守岁、祭祖、拜年等等。这些习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生活方式,不但内容丰富,形式也饶有趣味。现在许多人对春节的传统内容不大重视,把许多习俗淡忘了,把许多讲究忽略了,马马虎虎,懒懒散散,春节也就过得没滋没味。仔细地想一想,我们所忽略和马虎的,恰恰是应当重视的东西。其实,按照传统的习俗,一家人高高兴兴、忙忙碌碌地操办春节,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和乐趣。

    传统节日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提高传统节日的地位、恢复传统节日的内容,是延续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千百年来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发扬光大,而不能让它们在我们的手里中断。过去把许多传统的习俗给“破”掉了,现在我们有责任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有些人之所以对传统节日不感兴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节日趣味性不强。而增强传统节日趣味性的有效方法,就是把一些娱乐性的传统内容恢复起来,燃放烟花爆竹就是其中之一。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兼存的,烟花爆竹固然有其弊端,但能够增添节日的气氛,给人们带来节日的欢乐。北京等大城市将燃放烟花爆竹由“禁”改“限”,就是顺应民心,恢复和增加春节喜庆气氛的成功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一些新的内容,形成新的过年习俗,使春节重新成为丰富多彩、热闹祥和、有滋有味的节日,成为丰富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明的载体。(林治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09-1-30 09:06:45 | 只看该作者
学会感恩、懂得理财 今年"压岁钱"挺特别2009年01月29日10:11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作者:李浩翔   东方网1月29日消息:

爆竹闹新春,缤纷过佳节。记者发现,孩子们喜爱的传统过节方式“压岁钱”,今年有了些小小的变化,更透露出家长一番殷切期盼和良苦用心。

  在武宁路小学读一年级的菲菲小朋友,节日期间跟着父母走亲访友,“囊括”了不少“红包”。


其中,有只红信封内夹了一张纸条,上写:“菲菲:先送上200元,节后再补300元。条件是:这200元由爸爸妈妈陪同,送红十字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士。———姨父。”对于这个建议,菲菲和她父母意外之余欣然接受,认为这对于培养孩子爱心很有帮助,也使得这份“压岁钱”有了一层特殊的含义。记者在某亲子论坛上了解到,不少父母利用新春佳节送“压岁钱”的习俗,对孩子进行节俭和感恩教育。家长钱先生发帖说,虽然单位经济形势不佳,但还不至于发不出“压岁钱”,正好利用假期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父母的辛苦钱来之不易,更应该懂得珍惜。

  还有一些父母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给孩子“压岁钱”。记者有位在广发银行供职的王姓朋友,过年时交给读初中的儿子一个“红包”,里面是一份储蓄型保单。他说,这比单纯的给钱更有意义,能让孩子渐渐树立理财意识,为将来做好长远打算。

  除了给孩子送“红包”外,沪上不少年轻人“反其道而行之”,纷纷拿出积蓄,给自己的长辈尽孝。在一家汽车修理公司担任经理的牟先生和妻子年底前早做准备,分别给双方父母准备了一个800元的大红包,除夕夜吃团圆饭时敬奉给四位老人,并由衷说道:“谢谢爸妈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四位“老小孩”惊喜连连,一顿年夜饭更是充满了温馨和睦的气氛。牟先生的女儿耳濡目染之下,在日记中写下:“等我长大了,不但要给爸妈送红包,还要给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送红包,这样的过年才有意义!”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09-1-30 09:08:40 | 只看该作者
压岁钱培养孩子理财观念 专家:不是好主意

2009年01月28日10:17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莉  

 “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说法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依然得到了验证。虽然诸多行业发展受阻,但今年北京孩子们的压岁钱却没有缩水。

  奖金少了压岁钱不能少

  “标准上去了就不能下来,虽然今年赚得少了,但是给孩子的压岁钱是一分也不能少的。



要变只能往高升,不能往下降,不然孩子的家长看了也不高兴啊。”在某外资企业供职的林小姐是金融危机的直接受害人,去年公司裁员减薪,她虽然保住了职位,但年终奖金也比以往少了一半。但今年过年,仍然要给家里的“小辈儿”们准备足够分量的红包。“我和我老公家的亲戚,凡是没上班挣钱的都得给,每人给他们200元。每年发红包都得发出两三千去。”

  “今年红包还照去年的标准给,就算奖金少了,也不在乎这一两百块钱。过年都图个高兴,不能让孩子觉得长辈亏待他们了。”工作了五六年的小张说,从来没想过要少给压岁钱。

  在政府机关做公务员的小辉去年的收入没受金融危机影响,他爽快地表示:“压岁钱,孩子想要多少就给多少。”据了解,很多长辈的想法是:今年压岁钱不“瘦身”。

  有调查显示,近半数的人将压岁钱的额度定在100元至200元之间,13%的人会给500至1000元,还有不到10%的人表示,给孩子的压岁钱会超过1000元。

  压岁钱该不该给孩子

  长辈们的“大方”让孩子们手里的压岁钱越来越多,不少家长开始犹豫:压岁钱是否该让孩子自己支配。如果让他们随便花,担心他们会随意挥霍;如果收回,又怕孩子不乐意,跟家长闹矛盾。

  孙先生的女儿今年上初一,这几年压岁钱攒在一起已经有了一万元。但孙先生并不担心女儿乱花,他已经跟孩子商量好了,用这些钱给她买根长笛。“孩子学的特长是长笛,一根好笛子的价钱一万三四呢。我跟她说了,买长笛是为了让你多学本领,你出一万,爸爸给你出四千。”

  孙先生的做法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说,虽然有的家长希望通过压岁钱让孩子学会理财,但用压岁钱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并不是个好主意。压岁钱比较容易让孩子“私欲膨胀”,产生“我的钱,我说了算”的想法。而一些孩子在手里钱比较宽裕的时候,很难控制自己。

  如何对待孩子的压岁钱,专家给家长们提了建议:直接收缴压岁钱,对孩子来说是个打击,有可能逼迫孩子从别的途径解决,比如瞒报压岁钱数量,或者偷偷拿家里的钱。应该允许孩子自己支配压岁钱,但家长要给予适当引导。比如去看长辈的时候,动员孩子用压岁钱给长辈买点表示心意的礼物;开学的时候带孩子买些学习用具和书籍;或者鼓励孩子用压岁钱交自己的学费。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09-1-30 09:09:59 | 只看该作者
90后寒假特殊作业:给长辈拜年讨句压岁言

来源:新华网  

 值此春节,第一批“90后”大学生将度过自己在大学期间的第一个寒假生活的同时,有很多同学会给师长亲友拜年祝福。记者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团委、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获悉,首批“90后”大学生还需完成一份特殊“作业”———“给长辈拜年,讨句压岁言,传递祝福感动”。



昨天,不少同学已捷足先登,从压岁言中收获别样的人生感悟。

  “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得越多,生活就越美好。”来自保险专业的王邹敏收到了爸爸的如是赠言。王邹敏说:“压岁言活动让我走出了青涩,学会了成长,帮助摆脱温室效应,并且学会了怎样帮小辈成长,90后一样懂事、一样精彩!”

  王邹敏坦言,在过去的日子里,自己一直是爸妈手中的掌上明珠,很多方面父母都会准备妥当,自己不用去担心任何事,因此渐渐不再敢于尝试,更愿意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爸爸给我的一句话让我深思了很久。是啊,我们90后的孩子从来都是那么的娇生惯养,因为我们这个年代,不用再从小为了生计而奔波,我们成了温室里的花朵,整天对着电视、电脑,走在时代的前端,可我们从来不曾进行尝试,尝试着靠自己的双手做一些事,即使失败,也是一种收获。爸爸的话让我受益匪浅,年轻的我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应该要尝试,去学会适应,这也是成长的一步,因为我们终将会离开父母的怀抱。”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团委书记唐旭生表示:“这份特殊作业完成过程的本身,就是大学生接受动力教育、责任教育的最佳实践教育过程。我们在开学后,将要求同学们据此形成寒假实践报告,以让更多的同学收获感动和启示。”

  记者发现,一些相互熟悉的同学,已经开始分享自己所收的压岁言,彼此受益:“享受自然,热爱生活,用实践书写并体验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如果这是你决定了的人生,就破釜沉舟。”“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的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能有收获;只有奋斗,才能品味幸福的人生。”……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09-1-30 13:05:10 | 只看该作者
不吃饺子吃年糕——朝鲜人的过年习俗  
2009年01月30日 10:10:5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平壤1月30日电春节在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朝鲜也是重要节日。朝鲜的过年风俗和中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又富有本国特色。

    朝鲜人在临近新年时屋里屋外都要打扫干净,在家里贴上动物年画,并穿上传统服装。过年时,全家人聚集一堂祭祀已故祖先,接着依次向长辈跪地行大礼拜年,然后开始走访村里尊长、亲戚和老师,给他们拜年。受拜的长辈会给孩子们蘸豆果或压岁钱作为“礼价”,给大人以简单小吃作为还礼。同辈之间也互相祝贺新年,叫做“德谈”。

    朝鲜人过年的饭菜十分丰盛。跟中国人过年吃饺子不同,朝鲜人最重要的过年食品是年糕,年糕汤被看成是不可缺少的食品。朝鲜人把大年初一叫做“年糕汤祭祀”,问孩子们年龄时,也问“你吃了多少碗年糕汤呀?”过年除了吃年糕、蒸糕、片糕等,还要吃烤肉、糖果和各种煎饼,喝柿饼汁、蜜糯汤、烧酒等。朝鲜人说“岁酒不温”,因为在大年初一这天,他们喝酒一定不能喝温过的,据说这是为了防止人们饮酒过量。

    全家人欢聚一堂吃完年节饭菜后,还要到户外进行年节游戏。年节游戏主要有跳板、风筝、冰车、风车等。妇女要玩跳板,有一个说法是:“大年初一跳跳板,一年脚掌不扎进刺儿”。孩子们则放风筝,在风筝上写自己的愿望,然后把风筝放得越高越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09-1-31 09:06:30 | 只看该作者
新华调查:金融危机影响下春节过出老味道(图)  
2009年01月31日 07:47:2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月30日电(记者叶锋 仇逸)原来春节假期要加班的,现在有更多时间陪家人过节;原来在饭店花费不菲和亲友吃饭的,现在把饭桌搬回了自家客厅……金融危机的阴影仍未过去,人们放慢了脚步,捂紧了钱包,却增加了亲友往来、家人团聚的机会,为牛年春节平添了几许久违的人情味和年味。

“终于能把春节假期全部交给家人了”

    这个春节,对于上海企业家柯志坚来说可谓喜忧参半。忧的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他在浦东的婴幼儿纪念品生产企业产品销售受阻,利润较去年大幅下降。往年春节厂里还要有人值班,今年春节干脆停了产,给所有员工痛快放了7天假。喜的是,“终于能把春节7天假期全部交给家人了!”

    柯志坚说,往年春节一般只休息3天:年三十、年初一和年初二,年初三开始就要去公司处理事务,忙于应酬;而在平时,则几乎没有休息日。他有个8岁的儿子,父子俩仿佛生活在两个世界——早上出门的时候,儿子还在睡觉;晚上回家时,儿子已经先睡了。柯志坚的企业专门定做孩子出生时的手、足印纪念品,他却不记得给自己儿子做过什么,“有时我也很愧疚,但是公司太需要我,真的很无奈。”

    经济不景气反而让柯志坚有机会弥补一些遗憾了。得知他这个春节“终获自由”,他在上虞的父亲和在杭州的姐姐都到上海一起过年,他也终于可以陪儿子逛逛念叨了无数遍的外滩、上海科技馆、城隍庙,买买年画、贴贴春联。柯志坚说:“过年就该是家人团聚的时候,这种亲情因平时太忙而错过了很多。”

    记者采访发现,在上海的商务人群中,像柯志坚这样春节“被迫”休息的人还不少。金融危机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一时间倒给亲情关爱留出了空间,让新年过出了全家团圆其乐融融的“老味道”。

“精打细算”的春节多了人情味

    受金融危机影响,家住上海闸北区海宁路的梁代红和丈夫各自从单位拿到的年终奖还不及往年一半,这让他们打消了在酒店订年夜饭的念头,把餐桌“搬”回了家。

    年三十晚上,双方父母等亲人都来了。平时难得一聚的一家人在厨房、客厅忙乎了半天,笑声洋溢在这个平日有些冷清的家中。老家在苏北的梁代红的母亲带着大家拜祭祖先,还在席间给外甥讲述了几十年前来上海做小生意的情景。饭后,大家一起在客厅里悠闲地看春晚。

    “往年在饭店吃年夜饭,起码要1500元,而且像是到饭店做客。今年呢,花了很少的钱,却过了个非常美好的除夕夜。我突然觉得母亲的唠叨听来也蛮温馨的,儿子说这是他吃过的最好的年夜饭。”梁代红说,明年经济形势肯定会好转,但年夜饭还是在家吃。

    此外,往年正月里邀请亲友吃饭都是在饭店,今年统统放在了家中。“少花了钱而且心里更开心。”她说,“家里已经很久没这样热闹了,往日的‘年味’又回来了。”

    在上海一家国有能源生产企业工作的梁冬冬说,她本来打算春节去海南度假的,可年终奖只发了1000元,精打细算之下就取消了旅游计划。“其实想想,去三亚过年机票、旅馆费都不打折扣,人又劳累,不如在家既省钱又省心。”留家过年的她,早上睡到自然醒,白天约几个平日太忙难得一见的朋友逛街、喝茶、看电影,“也蛮有味道的。”

幸福与花钱不一定成正比

    近年,每逢过年大家都会怀念以前过年时浓浓的年味,并不解地思索:为什么物质丰富了、交通发达了、花钱更多了、生活优裕了,人际关系反而疏远了?过年感觉反而平淡了?

    看起来,金融危机和“年味”之间似乎有一种耐人寻味的关系:一方面,过年的味道冲淡了金融危机的阴影;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休闲及过节的方式,不经意间平添了一些“年味”。牛年春节,在家吃饭的多了,探亲访友的多了,幸福与花钱不一定成正比。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说,春节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让人休息、娱乐的假期,更是纪念先人、凝聚感情、传承文化的传统节日。金融危机影响下人们过年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珍视传统节日的意义。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邓伟志希望,金融危机能使大众过一个恰到好处的“幸福年”,“物质丰富了,年也过得越来越铺张浪费,新春的年味都湮没在物质的堆积中,有时过一个年下来,人们除了疲惫什么也没有留下。”他说,“热闹不在吃喝中,幸福不仅在消费中,贴春联、做蛋饺、守岁、感受新年的气息,有家人的问候和祝福,整个人就洋溢着幸福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09-2-1 12:43:55 | 只看该作者
台报:大陆过年处处祥和 所有不顺像魔术般消散

2009年02月01日 11: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中新网2月1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刊文说,大陆社会春节期间处处呈现出休养生息的祥和景象,尽管过去一年历经灾难,但所有不顺都像刘谦变魔术般顿时烟消云散。原文摘录如下:   中国(大陆)去年历经雪灾、拉萨骚动、川震、奥运、毒奶及金融海啸,然而一切不顺在过年期间,就像台湾魔术师刘谦变魔术般顿时烟消云散。中国社会处处一片祥和,正如赵本山春晚小品《不差钱》,今年过年不差祥和。   春节是个有趣的节日。随着数百万外地工作者离开北京返乡过年,整个京城就像变魔术般安静下来,道路上车水马龙景况不再,轰隆作响的喇叭声不见了。走访北京雍和宫、地坛等烧香拜佛与逛庙会必去地点,虽处处人山人海,但都出现难得一见的井然有序现象。   在前门大街的大栅栏庙会,窄小巷弄内挤满人手一支糖葫芦、羊肉串的游客,什剎海的湖区满是滑冰的人,雍和宫山门外排满等候进寺的香客,黑压压蜿蜒数百米人潮未见混乱,平常总会传来的争吵声,都被合家同乐的欢笑声所取代,原本狰狞的面孔也挂着喜乐表情,袅袅香火烟气里透着一股祥和。  

 “差”意指“少给”、“缺”,不差钱是说“不会少给钱、不缺钱”。原生活周遭习以为常且不会少给(不差)的鸡毛蒜皮纷争,在春节期间一夕消失,去年的苦难仿佛也跟着烟消云散,一切回归和谐社会与祥和春节。   翻开春节北京报纸或收看电视新闻,内容多是喜乐洋洋一片祥和,狗屁倒灶之事几乎全发生在国外,国家领导人活动仅出现在除夕下乡探访民情。差了政治,社会新闻也一派祥和,今年春运问题较往年平顺,水气少让各地未出现风雪交加灾情。  

 祥和不缺、春晚不差。央视春晚的节目在大陆民众眼里是花四个多小时、洗涤一年晦气的时刻。尽管看完春晚后,许多博主们免不了要写个部落格(博客)文章说说节目内容几句。一位博主道出春晚主旋律的感染功效:“对白反复重复着一句台词,‘我当保安、我骄傲’,说到最后,连保姆都跟着‘我骄傲’起来了!”   一位媒体人评价道:“春晚不是一个简单的联合会,它背负着对一个国家民族,进行一年总结综述的历史重任,灾民、经济危机等所有这些不和谐,都必须在春晚中转化成祥和的要素。”依此角度,春节更像是场全民集体精神膜拜,像变魔术。   “差”与“不差”是对立概念,或许是被去年的“不差”灾难给够折腾了,今年中国春节确实处处呈现休养生息的祥和景象,今天是春节后正式上班日,未来“差”什么?市井小民可能希望“不差钱”,而官方应该最希望“差(少给)灾难”。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3 01: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