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饺子的习俗(图)

[复制链接]
46#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33:12 | 只看该作者
民俗专家:正月初五民间有“送穷”习俗  
2009年01月29日 15:15:5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1月29日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五。在这一天我国民间有“送穷”习俗,主要活动是祭送穷鬼或者穷神。



    天津市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穷鬼,又称“穷子”,究竟为何人?无从考证,民间流传的说法很多。但不管怎么说,都认为穷神是家门贫困的祸根。所以,很多地方都兴起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5种穷鬼。唐代开始盛行送“穷鬼”。明清之后,“穷鬼”才被尊为“穷神”。

    正月初五这天,人们黎明即起,家家户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出去,越远越好。

    打扫卫生即扫垃圾、烧垃圾、倒垃圾、送垃圾,视垃圾为穷鬼的象征。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虽然可以扫地,但也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是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可到初五这一天,一定要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

    “送穷出门”,就要把它送得远远的。尤其放“二踢脚”,称“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人们从初一至初四已经四天没干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穷后,要努力干一天活,称“恨穷”。人们甚至还用草或纸扎车、船,作为送穷鬼的“交通工具”。

    初五这天家家户户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吃饭的时候,正月初五这天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

    民俗专家表示,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老百姓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贫困苦难、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34:22 | 只看该作者
民俗专家:初五称“破五”意为“送年”  
2008年02月10日 12:38:1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2月10日电(记者周润健 蔡玉高)11日是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专家解释说,“破五”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三十以前的常态了。


    天津市民俗专家张仲介绍说,初一到初五民间以前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允许搞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而称此日为“破五”。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避邪免灾的同时,把“晦气”“穷气”“霉气”从家中赶走。另外,初五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破五”吃饺子寄托了民间百姓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明天的期盼。

    民俗专家介绍说,初五这天,有些地方饺子里还要包上硬币、蜜枣、红糖等,寓意发财、好运早来、甜蜜和美。

    民俗专家进一步解释说,“破五”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三十以前的常态了。所有为过年而关门休息的大小商店,“破五”过后一般都要选择吉日开张营业,通常是选择大年初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35:44 | 只看该作者
[新春习俗]正月初四 恭迎灶神  
2008年02月10日 09:22:46  来源:综合  


    [今日年俗]大年初四 恭迎灶神

    神话中的灶神 信奉灶神的历史 灶神的来历 灶神的职能



   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资料来源:《春节》新华社发)

    大年初四,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民俗有曰

    ◆“迎灶神 送火神”全家一起吃折罗。

    ◆北方有些农村风俗,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灶神像

    大年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的日子,下界诸神都在送神时升天向玉帝拜年并报告人间行为的善恶,于正月初四再度下凡。据说神明上天述职,禀报人间善恶,到了大年初四会再返回人间,继续接受祭拜与监察人间的善恶,因此该日必须非常谨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称为“接神日”。春节民俗之祭灶

    俗谚云:“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钟左右。过去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金纸、放鞭炮以示恭迎。据说腊月二十四日到大年初四这段期间,天界改派其它天神到下界巡逻,监视一切事物然后上奏天神。在北方还有个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也不宜离家。这些说法虽是无稽之谈,但符合人们连续过节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调整一下的要求,因此许多地方亦有初四忌门的习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分彼此一家人”。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北方民俗特色。

    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旧时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请大小伙计,分发红包。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说官话。”宴会有酒有菜,酒后惯例是吃包子。掌柜这时举杯祝贺,向大家道“辛苦”,这就叫“官话”。官话讲完后包子端上来,掌柜的亲自夹包子,包子放谁碗中,谁就被暗示已被解雇,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告辞,所以这顿便宴俗名叫“吃滚蛋包子”。

    另外,一般商家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按说接五路是在初五,为什么又说在初四晚上?原来,初五日才是俗传财神生日,由于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点迎到财神,于是,这时间就一点点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早晨,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那时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接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36:50 | 只看该作者
[新春习俗]正月初三 老鼠娶亲  


  [今日习俗]年初三 老鼠娶亲

   老鼠嫁女的民间传说 老鼠嫁女的故事版本 歌谣



网友贴图:老鼠嫁女剪纸

    民俗有曰

  ◆可安睡迟起,因为自除夕到初二都劳累,这日可以好好调息!

    ◆俗称“赤狗日”,不宜外出或宴客。

    ◆根据传说,这日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以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



网友贴图:门神年画

    1、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2、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鼠年说鼠]春节食俗一览

    3、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话说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十二生肖的由来

    民间在正月初三夜里烧门神纸的习俗,将年节时的松柏枝以及过年挂在门上的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以过后了,又要开始营生,故俗语有云:“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在宋代宫廷里,正月初三是“天庆节”。传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有天书下降人间,于是真宗颁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又称小年朝,在这一天里,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内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戍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在香港,人们普遍大年初三不拜年,因正月初三是“赤口”,又称“赤狗日”。据说,赤狗是口怒之神,遇之则容易引起口角,所以香港老一辈的新界原居民,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免得遇上凶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37:53 | 只看该作者
民俗学家:“初二回娘家”习俗蕴涵男女平等观念  
2008年02月08日 18:18:1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石家庄2月8日电(记者 朱峰)农历正月初二,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要带上礼品回自己的父母家。针对这种风俗,中国民俗协会理事、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特邀研究员刘其印认为,这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

    中国古代有男尊女卑的讲究,妇女地位很低,出嫁从夫,民间还有谚语“嫁出去的
姑娘泼出去的水”,意思就是指出嫁的女人不得无故回娘家,更多的时间是要伺候公婆和丈夫。

    据刘其印介绍,过年时女方必须在婆家过,这是规矩。如果女儿想给自己父母过年,只能等到初六以后。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平等观念的萌芽,女方初一待在婆家,初二就要马上回娘家拜年,这反映了女性地位的上升。

    回娘家有很多讲究,刘其印介绍说,比如带礼物一定要带双数,不能带单数,一般是四份,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娘家只吃中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女儿回到娘家,如果家中有侄儿,当姑姑的必须要给侄儿红包。

    回娘家并不只是在大年初二,也有一些地方定在正月初三。在中国陕西、河南等一些地方,甚至有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是与收麦打场的季节相关,俗谣云:“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38:43 | 只看该作者
两万游客到韶山给毛主席拜年 已成特殊民俗  



    “爆竹声声迎新岁,饮水思源到韶山”!大年初一这天,全国各地近两万名游客来到韶山,在春节休闲旅游中探访红色历史,缅怀伟人功绩。据当地老百姓介绍,近年来,“春节给毛主席拜年”,已经成为一项特殊的民俗。

    在毛泽东同志铜像广场,车如潮,人如织,人们怀着对毛主席的思念和对未来的美好祝福接踵而至。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蹒跚学步的孩童,有西装革履的商人,也有衣着简单的农民。来自湘潭县的王硕老人已经年近70了,每年初一他都会带着家人来给主席拜年,只见他献上早已准备好的鲜花,虔诚地向主席铜像深深三鞠躬,还不时用手背擦去眼角的泪花,“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全家人世世代代怀念他老人家!”

    在毛主席故居,湖北的张绪敬先生正在向他12岁的女儿讲述毛主席六位亲人为革命牺牲的英雄故事。他介绍说,之所以在大年初一就带着孩子来韶山,就是希望孩子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正在带团的韶山市国旅的导游小周表示,虽然今年韶山遭受了罕见的冰冻,但随着气温的回升,仍然有不少游客选择在正月初一到韶山瞻仰参观。

    韶山市旅游局局长杨奎介绍,受冰冻天气的影响,今年初一来韶的游客较往年有所减少,主要是省内的游客,以“家庭自驾游”居多,仅到景区的自驾车辆就多达4000多辆,随着天气的好转,预计春节黄金周的随后几天仍有不少游客来到韶山。为保障春节黄金周的安全有序,韶山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2月2日之前,将景区主要道路及景点的冰雪全部清扫干净,旅游、交通、公安、交警、行政执法局、卫生、物价、工商等部门工作人员都坚守岗位,全力以赴维护旅游秩序,保证游客的通畅、安全、有序。(记者 汤红辉 通讯员 唐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39:35 | 只看该作者
著名作家冯骥才:春节晚会是一种“新民俗”  
2008年02月05日 15:39:48  来源:新华网  



    直言:面对冻灾 央视春晚的主旋律应该是什么

    新华网天津2月5日电(记者周润健)除夕夜,吃过年夜饭后,人们会习惯地守在电视机前,收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这种艺术形式自1983年推出以来已走过20多个年头了。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它呢?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春节晚会已经成了一种“新民俗”。

    冯骥才说,对
春晚来说,不管人们怎么说怎么骂,如果中央电视台宣布“今年不搞春节晚会了”,恐怕会遭到更大的反对乃至抗议,为什么?首先应该承认,春节晚会已经成了一种新民俗。

    冯骥才说,民俗必须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不是谁出个好主意就能成立。春节晚会之所以能够进入人们过年的生活,是因为它在3个方面十分符合过年特别是大年夜的要求:

    一是家庭式的。春节的高潮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的民俗内容首先是“合家欢聚”,这也正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人生理想之一。春节晚会很适合这种需求,一家人聚在一起,同看一台节目,非常契合传统的年心理。

    二是欢乐和热闹的。这是过年必需的气氛。而春节晚会正是这样一台热热闹闹、载歌载舞的集锦式的晚会。家喻户晓的各种名角明星纷纷登台。以笑为目的,以火爆为基调。表演相声与小品的笑星们成了最耀眼的角色。这种晚会自然就很容易地融入大年夜的气氛中。

    三是熬夜式的。大年夜的习俗是熬过今夜到天明。春节晚会是所有晚会时间最长的一台节目,从吃团圆饭开始直到夜入子时,才曲终人散。如此一台长长的、欢声笑语的晚会,正好填补了大年夜民俗的缺失留下的很大一片空白。

    冯骥才表示,春节晚会由于顺应了年俗特点,又应急地满足了人们的年心理,挽回了人们在文化上的失落感,便很快被人们接受了,成为当代中国人必不可少的过年节目,甚至是当今过年最重头的节目。虽然按照民俗学的原则,一种风俗需要经过传承三代才能叫做“民俗”,但我更愿意提前先称它为“新民俗”。因为如今看春节晚会已经成了十几亿中国人乃至世界华人都认可的“年文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41:12 | 只看该作者
冯骥才:民俗讲求规范 大门上的“福”字不宜倒贴  
2008年02月04日 18:11:2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2月4日电(记者周润健)每逢新春佳节之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贴上几张大大的“福”字。但不知从何时起,很多人喜欢将“福”字倒贴过来。对此,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则表示,大门上的福字不宜倒贴。

    冯骥才说,春节临近,又该贴“福”字了。但是,不知缘何而起,近年来倒贴“福”
字,忽然成风,而且愈演愈烈。由门板上的“福”字、到居室各处张贴的“福”字,再到点心盒甚至贺卡上的“福”字,一律是头朝下、脚朝上。

    据说,倒贴福字,取其“倒”和“到”的谐音,意为“福到”了。在我国传统民俗中确有这种说法,但不是说所有“福”字都要这么贴,尤其是大门板上。

    冯骥才介绍说,民俗传统中,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在水缸和土箱子(即垃圾箱)上,由于这两处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巧用“倒”字的谐音字“到”,倒贴福字。用“福至”来抵消“福去”,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个地方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冯骥才强调说,至于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是正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翻翻中国各地的民俗年画,哪张画大门上的“福”字是倒着贴的?但像时下这样,把大门上的“福”字翻倒过来,则必头重脚轻、不恭不正、有点滑稽,有悖于中国“门文化”与“年文化”的精神。

    冯骥才认为,民俗讲求规范。该轻松处便轻松,该庄重处必庄重。应当讲究,也应当恪守。规范具有约定俗成的合理性,而且它又表现出一种文化的高贵和尊严。鉴于此,大门上的“福”字不宜倒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42:53 | 只看该作者
民俗节会协会呼吁:从“吃”节尴尬中解脱出来  
2008年02月01日 14:40:53  来源:工人日报  



    春节即将来临,今年春节放假起始时间将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同时“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国家把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日的举措,无疑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既是顺应民心,
也是符合时代潮流。

    但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传统节日是以“吃”为主吗?传统节日缺乏让年轻人自由发挥个性的空间及如何使传统节日获得年轻人发自内心的喜爱等,这些问题却不是简单放假就可以找到答案的。为此,记者春节前夕采访了刚刚参加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高峰论坛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俗节会协会会长霍尚德———

    记:您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的是什么?

    霍: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彰显着炎黄子孙对真、善、美的诠释与追求。我国的传统节日不像西方国家以宗教为主,我们是一个讲求礼义忠孝、娱乐康寿的国度,传统节日代表着我们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文化根基和历史印记。如果没有了这种根基和印记,我们的文明就会失去一些夺目的绚丽色彩。

    记:有人认为过传统节日就是以吃为主,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这种食文化就是中华节庆文化的内涵吗?

    霍:中国节会文化在当代沦为以吃为主、看不到文化,这完全是因为我们近百年以来忽视了节日的内涵,简化了节日的仪式与活动等所造成。说得尖锐一些,就连仅保留的吃,我们也很少去了解它。应该这样讲,饮食文化丰富了中国的节会文化,增加了中国节会文化的趣味性和生命力,也增强了我们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咱们不是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吗?可是除夕夜的饺子、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等,却让我们炎黄子孙普天同食、思乡念亲!

    记:既然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什么我国传统节日对人们的吸引力却好像越来越弱?

    霍:造成今天传统节日集体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传统节日大部分为岁时节日,现代工业化破坏了农耕时代传统节日生存的土壤;第二,由于“反封建”、“破四旧”等人为的原因,传统节日的传承出现了断代;第三,外来文化的冲击,天伦之乐、以孝为先等都被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所取代,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根基受到了动摇。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问题。试想,如今16岁到50岁的人如果有一半接受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的传统节日怎么也不会过得越来越淡。

    记: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好像对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洋节越来越热衷?

    霍:这个提法本身有问题。首先,就我国的广大地区来说,热衷过洋节的年轻人并不多;其次,并不是所有洋节都有年轻人热衷于过,而且由于教育的失误和部分年轻人的盲动性,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是这些洋节新鲜、热闹,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而且还有人在为它们大肆进行商业炒作和宣传提倡。

    记:与外国的节日相比,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否更注重亲情的维系而缺少让年轻人尽情发泄情感和个性的自由?

    霍:孝文化、宗法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我国传统节日确实是更注重亲情的维系,但也并不缺少年轻人释放青春活力的内容,比如春节的社火、元宵的灯市、清明的踏青、端午的赛龙舟、七夕的拜姐妹斗巧、重阳的登高等,都是古时候年轻人释放热情地最好时机,只不过现在这些传统活动在萎缩,或很多年轻人不喜欢这些活动形式而已。

    记:世界各国是如何保护传统节日的?传统节日在全球非物质遗产框架中处于什么地位?我们又该如何保护?

    霍:从2001年到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宣布了三批共90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中共分为传统音乐、口头传统、传统知识与技巧、文化空间、礼仪与节庆活动、表演艺术六项。对此我做了粗略的统计,其中与节庆活动相关的包括表演艺术、礼仪民俗在内的就有25项,占总数90项的36%。另外,我们还知道,传统音乐、口头传统、传统知识与工艺技巧的产生与宣传,大都是利用节日庙会进行的。也就是说,这些非物质遗产的发生、发展大都是以节会为载体的。由此看来,传统节日已经居于全球非物质遗产框架的核心地位。

    记:具体来说振兴传统节日要采取什么方式方法?

    霍:在方法上,我们要从节日的内外两方面同时入手,在挖掘、还原传统节日的内涵的同时,也要挖掘传统节日的外围文化,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在争取传统节日内“回归”的同时,也要争取传统节日的“外延”,把传统节日从目前单一的“吃”节的尴尬处境中解脱出来,恢复其丰富多彩的内容。

    传统节日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也属于“易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当然会发生变化,这是规律。但是,如果要在今后很长时间过程中不让其核心精神消失,让其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以及和谐世界的构建过程中发挥出调剂生活、改善人的精神面貌、焕发人的工作热情、促进生产消费和发展、增强民族自尊和认同感、加强民族凝聚力的巨大作用,只有我们全社会一起来振兴我们的传统节日,为节日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张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45:13 | 只看该作者
民俗专家:春节 怎么过才能更有意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过年逛庙会

    千百年来曾经给人们带来无穷诗意和价值满足的春节在物质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里已经变得衰败,甚至无聊乏味;而在相对落后的农村,春节依然红火热闹。同样是中国人,城乡之间对于春节的认同差别如此之大,这不能不归咎于城市所接受的所谓“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对传统的冲击是全方位的,这里只谈谈近100年来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所遭受的侵蚀和毒害。

    不少城市人都怀疑春节作为新年第一天的真实性。因为我国从1912年开始实行公历与农历(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夏历)两套历法,公务活动使用公历——实际是来自西方基督教社会奉行的格里高利历。农业生产使用农历——即自西汉以来沿用的夏历。两种历法各有自己的新年,因此,习惯了公历的城市人难免会怀疑农历年春节的真实性。农历是阴阳合历,兼顾日、月的视运动周期,每年时间长度不一。所以,春节与公历日期不对应。那么,农历真的不科学吗?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是一致的,完全可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指责农历不科学是对传统历法的误解。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出于政治目的,剥夺了农历年的正名“元旦”,转赠给公历新年第一天,把农历年称为“春节”。这就破坏了春节新年第一天的含义。这种做法沿袭98年至今,也难怪城市人会怀疑春节的真实性了。在这方面,广大农民比城市人幸运。他们较少受政治家和激进知识分子影响,生活中也多使用农历,因此对春节的“新年”属性确信无疑,计算年份、计算年龄、生肖都以春节为唯一标准。因此,农村的春节比城市的春节更加深入人心。

    城市春节的衰微也表现在信仰的缺失方面。春节作为最大节日,必然要全面展示人们的信仰,借此重申人与超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传统民众一般信仰多神论,所以春节要祭拜的神灵很多。来自道教的玉皇大帝、土地神、城隍、龙王、财神、灶神、门神;来自佛教的佛祖、观世音,还有祖先的灵魂都在祭拜之列。人们或者在家设立香案祭拜,或者到寺庙烧香祷告,祈求保护,祈求赐福。但是,在一些人眼中,这些都是“迷信”,必须彻底扫除。发展到极端,就是“文革”期间,全国、尤其是城市全面消灭了宗教信仰,把这些超自然因素从春节习俗中全面扫除了。时至今日,城市里春节活动除了大鱼大肉等物质内容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信仰内容。因此,春节的神圣性荡然无存。丧失了神圣性的春节如何能够使人们心安理得呢?其实,人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需要科学,也需要信仰。信仰是科学以外的领域,不能用自然科学的道理要求宗教。一些人以科学的名义消灭宗教信仰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近年来,农村民间信仰逐步复兴,城市各种庙会也有恢复。北京著名的白云观庙会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我想,参加庙会的市民与呆在家里守着电视机的市民对春节的感受一定有天壤之别。



初一行大礼

    春节信仰也包括一些俗信,比如危害人的邪气、除夕夜会出来吃人的年兽、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语、忌讳摔碎盘子等等。这些在科学至上主义者眼中都是“迷信”。其实,生活中难免有一些未知的有害因素,在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通过这些俗信强迫自己保持一分谨慎是十分必要的。比如,除夕守岁是非常辛苦的,人们解释说这样可以防止年兽害人,于是也就能够坚持下来。有的地区解释说老人守岁可以长寿,孩子守岁可以为长辈延寿,这样全家上下共同努力,还能促进家庭和睦。这表达的是美好愿望,怎么能用科学判断其真假呢?

    春节放鞭炮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爆竹习俗——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原来的目的是驱除妖魔鬼怪或晦气。后来也有传说是为了欢迎财神。一般无神论者只把它看作制造喜庆气氛的工具。鞭炮是危险品,制造和燃放过程中多次出现伤人事件,燃放过程也有一定程度的污染。于是,放鞭炮自然成为科学至上主义者的又一个批判对象。1928年,民国政府禁止放鞭炮,没有效果。1993年以后,从北京开始,各大城市陆续禁止燃放。效果呢?只有一个,就是城市里的“年味”更加淡漠了。喜欢放鞭炮的人只好大年初一跑到乡下去放!2005年春节,北京市改为“限制燃放”,城市人终于享有与农村人同等的过节权利了。那么,是否让鞭炮继续伤人呢?当然不是。政府改从控制生产、销售渠道入手,禁止高危险鞭炮,保证人们买到安全鞭炮。这样,城市放鞭炮的伤人事件和伤害程度都大大降低了。这种兼顾科学目的和文化价值的做法值得肯定。

    春节是要挂灯笼、贴春联的。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把新年第一天装扮得喜气洋洋。这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可是,在一些人的影响下,我们的城市建筑师从来不考虑房屋还要满足这些文化需要。楼房门窄到无法贴春联,白色的粉墙也不能贴。门口没有突出物,更不能挂红灯笼。于是,春节就完全混同于普通的休息日,没有了节日气氛。而广大农村依然是独门独院,不仅挂灯笼、贴春联,还有剪纸窗花,那个节日气氛实在令城市人羡慕不已。

    与农村相比,中国现代城市人在享受到更高的现代化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遭受了一些人借科学的名义对自己精神生活的更大侵蚀。要想过好春节,需要我们从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真实性、神圣性及其美丽想象等方面重新认识它。

    陈连山简介:陈连山,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国民俗学与神话学研究。著作有《列维-斯特劳斯与神话学问题》、《游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47:47 | 只看该作者
春节符号:中国人过年要做的8件大事(组图)
    年夜饭     大事之一:年夜饭     除夕吃顿丰盛的晚餐,俗话叫做“年夜饭”,也有的地方叫做“团年饭”、“合家欢”、“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   节庆强度系数:10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集体记忆,而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恐怕是这个记忆里最耀眼的章节。有人回忆上世纪60年代1角钱的年夜饭时不会觉得寒碜反而甜美;有人感慨还是幼时清贫的年夜饭最有滋味。那是因为,我们虽然清贫,却拥有最大的财富——家人的关爱。   年夜饭故事     “很多年没有和家里人一起过年了,于是年夜饭就成了脑海里一道挥不去的纠缠。记忆中年夜饭经常是在姑妈家吃的,老少三代,从大年夜的下午就开始聚集在一起。晚上6时以后,便开始收拾桌子,摆放菜肴。冷菜通常有12道,荤菜不多。大人们边吃边谈,说着些陈年的发生在家里的笑话,大多是父辈们在孩童时代的趣事,孩子们虽然有时候听不懂,却也不插嘴,埋头猛吃。各家总是在午夜前赶回自己的家守夜,嘴边还留着年夜饭的余香。吃的并不是山珍海味,却让所有人感到用餐的愉悦。那一夜,我们只在乎身边一起吃饭的人。”     ——佚名网友(吴月辉整理)
    鞭炮     大事之二:放鞭炮     依据民间传说,年是蛮荒时代的猛兽,常滋扰人类圈养的六畜。为了将年逐走,人们用火烧竹子,这就是最早的“爆竹”,后来逐渐演化为“鞭炮”。   节庆强度系数:9.5     燃放鞭炮的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老百姓一年难得聚在一起欢乐一回,带有喜庆元素的鞭炮自是不能缺席春节这一辞旧迎新的仪式。很多城市曾经禁放鞭炮,但后来又解禁。传统习俗的力量可见一斑。
  鞭炮故事
    在我国南方一座山上,生活着一种能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名叫“山?”。每当新年快要来的时候,都要到山下偷东西吃。一次几个村民到山腰砍竹时用丢弃的竹节煮食。这时,正逢几个山?下山。村民们吓得不敢动弹。这时,燃烧的竹节正发出噼噼啪啪的巨响。山?始终不敢靠近村民。有一个机灵的村民又往火堆里添加了不少竹节,毕毕剥剥的声音就更大了。那几个山?吓得拼命往山上跑。后来,村民们就把竹节放在火盆里,用它爆裂的声音驱赶山?。     从此,每当农历正月初一的凌晨,人们就要烧竹节,用以恐吓山?,以求得新的一年的安宁。(郭万盛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48:34 | 只看该作者
    春联     大事之三:贴春联     春联也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起源于桃符,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节庆强度系数:9     虽然在当代,人们有着种种理由不贴春联:空间狭小、与现代装饰不搭配、没有个性的词句……然而,春联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可见春联承载着古老的年味儿,保持着强大的文化惯性。现代人更不妨来点创新,把春联这个传统好好保护传承下去。   春联故事     民间传说,有一年除夕皇帝朱元璋下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大年初一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当到一户人家,他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为什么。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当朱元璋巡视完又路过这里,见到这户还没有贴上春联,问是怎么回事?主人恭敬地说,春联是皇上亲自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非常高兴,赏给这家30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朱元璋真是功不可没啊。 (赵 珊整理)
    春晚     大事之四:看春晚     1983年,电视机开始普及。于是如何在年三十晚上能给过年的中国观众带来快乐?春节晚会应运而生。   节庆强度系数:8.5     如果把春晚只当作娱乐事件,那就好办多了。姑且不说年三十晚上,一家人总得找点乐子吧,就瞅瞅那93%的收视率,还有什么比它更能成为聊天的好话题?最近有所谓的学者呼吁抵制春晚,马上遭到异口同声的质疑,看来观众骂归骂,没有春晚的春节暂时还让人接受不了。   春晚故事     王景愚是喜剧、哑剧表演艺术家。1962年,王景愚在广东吃罐焖鸡时产生了灵感,创作了哑剧小品——《吃鸡》。1963年,在北京饭店举行的元旦晚会上,王景愚表演了这个哑剧小品,当时周恩来和陈毅也坐在观众席,看了笑得直流眼泪。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晚剧组让王景愚表演个节目,使得《吃鸡》再次轰动,他也被全国观众记住了。     有一次,他在苏州向一个卖冰棍的老大爷问路,老大爷反问了半天王景愚有关春晚的事情,最后告诉王景愚,他不知道他要去的那个地方。  ——节选自《中央电视台24届春节联欢晚会台前幕后》 (郑 娜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49:50 | 只看该作者
    拜年     大事之五:拜年     根据传说,“拜年”就是大年初一一大早,人们相互道喜,庆贺未被“年”这种猛兽吃掉。   节庆强度系数:8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拜年的“包装”日渐更新换代,且其革故鼎新的速度,一日千里。中国人过年的传统、拜年的习俗和在这传统与习俗中蕴含的对家人的祝福、对新年的期望,并未随着公元纪年数字的增加而减少、淡化。   拜年故事     古时,倘若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赵晓霞整理)
    庙会     大事之六:逛庙会     庙会是广为流传的传统民俗活动,常在寺庙节日,或以农历规定的日期,于寺庙内或其附近举行。   节庆强度系数:7     时代在变迁,往昔的庙会在时尚的今日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热闹依然是热闹,可是过后回味却总觉得缺点什么。记得张中行在《北平的庙会》中说,“市场是摩登,庙会是过日子,过日子与摩登大有分别”。然而,当前有多少办庙会、“吃”庙会、逛庙会的人能想到这其中的分别呢?   庙会故事     “儿时总盼着过大年,因为过大年可以扯着奶奶的衣角去赶庙会。那时最爱去的是隆福寺庙会。老远就看到游人信徒熙熙攘攘,天南海北百货云集。在隆福寺,我最爱看的要数那里上演的影戏人,每年都会上演‘猪八戒背媳妇’的影戏。影戏的摊子小得出奇,摊前围了一群像我一样淌着鼻涕,瞪着大眼,穿着开裆裤的孩子。记忆中的影戏人扁而薄,可以夹在纸册子里。耍影戏老人的大蓝包袱里,有十几本大纸册子,分门归类夹着‘身’、‘头’、‘车马’等等。每次表演结束时,我总是恋恋不舍地被奶奶拽着离开……”     ——网友孙文剑(生于20世纪40年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50:35 | 只看该作者
    春运      大事之七:春运      上世纪70年代,春运以知青探亲流为主;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学生流开始加入;上世纪80年代,大量民工外出,春运开始形成“三流叠加”的现象。   节庆强度系数:6.5     春运,将每个中国人围得水泄不通,往前是回家的路,回首是买票的难。这些年,眼看这场“大运输”随着经济不断增长,也落下了缠身的痛。最好的法子是让更多的农民变为城镇居民,让他们回家的路越来越近,脚步才不再匆忙。   春运故事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工作与家不在同一地点,对春运就有着难忘的回忆。90年代,终于结束了‘牛郎织女’的生活。然而,我与春运的缘分并未到此结束。一来,每隔三五年要回家看望双方父母;二来女儿16岁就出门求学,大学毕业后又在北京,每年春节往返都免不了在春运的大潮中翻滚。作为父母,我们也免不了操心,昨晚女儿打来电话说买到了回家的车票,可竟然是北京到石家庄的,离南阳还很遥远。不过,这就不错了,到了车上再补票,一定会在过节前赶回来的!”——摘自网友“卧龙潇潇生”《我与春运结下的不解之缘》 (郑 娜整理)
    祭灶     大事之八:祭灶     人们相信,在中国民间诸神中,灶神会在岁末的某夜上天揭发人间的罪状。为了祈福避凶,民间逐渐形成祭灶的习俗。   节庆强度系数:5     尽管祭灶的习俗起源甚早,但是人们对灶神的敬畏程度却一直在降低。由于不喜欢被揭短,人们对会打小报告的灶神越来越疏远。“祭灶糖”、“祭灶汤”等祭拜礼物越来越少见,现代社会,祭灶之风更是逐渐淡化。   祭灶故事     古时候,一对夫妇老年得子,因家中贫困,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某日,老汉去煤矿看儿子,路遇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闲谈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收回100名矿工。老汉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事,儿子幸存下来。3年后的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这事,被灶君听到。第二天晚上灶君上天,将此事悉数报告玉帝。玉帝大怒,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搬弄人间是非。 (郭万盛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51:58 | 只看该作者
春节要防“五风”

陈  璐

    春节即将来临,要使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过得舒心、放心又安心,以下“五阵风”不能不防。

    一是要防赌博风。春节期间,城市也好,农村也罢,忙的也好,闲的也罢,上班的,打工的,大家都放假,亲朋好友大团圆。俗话
说,闲时生非。有的人趁着春节回家的机会,手痒痒的,开始打牌赌博,甚至通宵达旦,乐此不疲。结果,有的人输掉一年的打工钱,乐极生悲,有的夫妻反目,有的打架斗殴,原本欢欢喜喜的年,就这么让赌博给糟蹋了。

    二是要防人情风。每到春节,人情风也是最盛之时。结婚过生日,请客送礼,你来我往,有的还人情,有的送人情,全挑这好日子。为了这人情有面子有里子,有的人打肿脸充胖子,盲目攀比,一身人情债,彻底冲淡了节日喜庆祥和的气氛,何苦呢?

    三是要防迷信风。春节是迷信者求神拜佛的绝好机会,一捆捆火纸香烛,是不少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居家必备的“年货”。过节时祭菩萨、拜神仙,希望来年保佑发财的有,求平安的有,求升官的有,手头再紧,这笔开支是不会少的,并且有与日俱增的趋势。其实,富人一声不吭来年照旧发财,穷人“发财发财”不离口,照样发不了财。

    四是要防浪费风。建设节约型社会,凡事要量力而行,而有些人,为了“炫富”,购物常常奢侈浪费,备菜是“豪华型”、“剩余型”,至于家中的土特产,是有多少上多少,结果是,吃一半坏一半,吃一半扔一半。

    五是要防攀比风。当下有些人认为平时日子过得清贫些,生活俭朴些没关系,春节必须另当别论。于是乎,张三衣服花了多少钱,李四年货几位数,王二麻子给小孩多少压岁钱,都要攀比。有的人死要面子活受罪,全然不顾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以至于过了一个春节,却心疼好多天,这种做法实在不可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6 07: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