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饺子的习俗(图)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09-1-25 09:53:20 | 只看该作者
上海的过年习俗

  旧时,一到春节乞丐就多起来了。



有一种乞丐,他们不是因为家中贫困而去行乞,而是为行孝道。据传,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岁有一道鬼门关,只有吃了"百家饭"才可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关。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们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还有一种乞丐俗称"叫化子",他们乞讨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红纸裹着菜头挂在竹杆上,每到一家门前就说菜头到,生意好,恳求施舍,这叫"送菜头"。

    有的用纸和竹丝做成牛状,到家家门前说尽好话,吉利话,以求施舍,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树的树枝,在树枝上挂些小铃后古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会象摇钱树一样,财源滚滚而来,这叫"摇钱树";有的企丐身穿佛衫,头戴神像面具,化装成财神菩萨的模样到各家的宅院内狂奔乱跳,以示财神菩萨来了,这叫"跳财神"。崇明人在旧社会里虽生活贫困,但遇到这些企丐还是乐善施好,给一些干粮和其他食品.解放后这些行企方式早已绝迹了。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称"烧利节",中午十分,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年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以示兜财。此外在乡间田头还有木人头戏(今称木偶戏)。初一至初五期间各家走亲访友,互祝新春快乐,并互赠礼品。期间,各寺庙香火远比平时旺盛,特别年初一早晨,上寺庙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多,而且特别早,要赶烧头香,城外的寿安寺和中兴镇的广福寺是最热闹的地方。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人们以正月事五至二十为元宵灯期.旧时,在元宵节前,家家户户用糯米粉做成各种形状的糕糰,有的形似古代绢团,银子,还有的形似小鸡、小鸭、鲤鱼、棉铃、玉米、桃子、稻堆等。正月半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下午人们还将这些食品作为祭品,去坟上拜祖宗,祭田头,晚上,人们三五成群地或提形状各异的灯笼,后甩火球,后过三桥,尽心游玩.在正月半点灯笼的习惯十分盛行。灯笼的形状有兔子灯、鲤鱼灯、五角大楼型灯等,灯挂的地方也很有地方风味,如把众多红灯排成字形或者各种图形,灯内点上蜡烛,用竹杆高高挂起,这叫"拔红灯",在乡间没条泯沟东西之间插一根竹杆,然后挂上红灯笼,一到晚间,点上蜡烛,顿时似同白昼,登高望去,熬是好看,这叫挂铫灯,在桥口扎成彩楼,上面挂满各式奇异的灯笼,晚间这里又有一番风情。此外在元宵之夜还有跑马灯,调狮子,甩田财,请坑三娘娘,元节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活动。

  俗话说:"吃了两头大,各人寻头路".正月十六后,欢庆的人们各自重归各行业.至此,春节的活动也就结束了。解放后,闹元宵,趋于简化,但吃馄饨,做绢团,圆子和小孩玩灯的习俗尚存,并赋予新的含义,特别在县城的大街上,元宵之夜挂彩灯,放烟火更是吸引了众多男女老少,有的倾家而出,上街观灯。奇特的烟火,絢丽多彩,把元宵的夜空照映得五光十色,它象征着祖国日益繁荣昌盛。

  一千多年来,我们的先辈已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在他们长期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各种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凝聚了先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放映了他们的朴实、勤俭的优良品质。当然在传统习俗中的另一面也夹杂着一些落后、愚昧的内容。人们的传统习俗随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科学。本文所载的一些旧时习俗随着文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有的已被摒弃,有些习俗被注入新的内容,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要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新风俗,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欢度传统佳节时,不能忘记树新风、破陋俗应是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09-1-25 09:53:50 | 只看该作者
陕西的过年习俗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便正式开始。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从初一到初十,还有以观看天气的好坏预测五谷六畜是否兴旺的习俗。相传每天天气都有预示。即: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猪,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庄稼),初九观果(果树),初十观菜。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正月正闹花灯

  月里来闹花灯,家家户户迎新春,形形色色的闹灯构成了陕西年俗的一大景观。

  西安正月十五“张灯”,可上溯至汉代。正月十五日,古代称这一天为上元节,这天的晚上称“元夜”,亦称“元宵”,汉文帝每到这一天晚上,即令张灯结彩,并出宫赏灯,与民同乐。从此,西安元宵节张灯的传统就兴起了,它显示了人们能够过上“文景之治”那样的社会安定、丰衣足食的好年景,并一直流传至今。西安的城墙、革命公园几乎年年都要举办花灯展。近年来,西安城墙的花灯展一年比一年规模大,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弃恶从善,尊老爱幼,祝年景“风调雨顺”,社会“吉祥如意”,人民“福禄康寿”,到反映在此建都的十三个王朝的典型故事都有,构成一幅幅赏心悦目的民俗和历史画卷,观众不仅从花灯里可以读一回西安的王朝史记,而且可以感受到具有浓郁三秦地方的民俗文化特色。

  在陕北,正月十五要“转灯”。各村镇都在空地上搭好九曲方阵,人们都去“转九曲”,又叫“转灯”。九曲方阵由361根高粱秆栽成一个方阵图,秆上挂着367盏油灯(现已换成彩灯),方阵没有重复路途,有人把它叫作九曲黄河阵。入夜,锣鼓唢呐齐奏,就可以转九曲了。“转九曲”从正月十四一直到正月十六,连转三晚。当地有一种说法,“转九曲”活九十。“打花”也是灯节的一个特色活动。这是一种土制烟花,把铜和铁溶化成铜水及铁水,再倒在放有湿沙的木板上,一齐抛向天空,在向下坠落时,将其打散。这种古老的烟火比之现在的一些烟花更有情趣。

  花灯是陇县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花灯造型奇特,有天灯、龙灯、八卦灯、花篮灯、花鼓灯、蟾蜍灯、白菜灯、红纱灯、火罐灯、走马转灯、串珠彩灯等等。春节期间,亲友互相拜年要互赠花灯。舅舅给外甥送灯,一直要送到十二岁,最后一年的送灯叫“完灯”。正月十五灯节,热闹之极,街道上万家灯火,灯市把县城装点得五光十色、火树银花,买灯、观灯的人流熙来攘往。家家户户都要在院内悬天灯,门上挂门灯,连住在楼房里的人家,也要把灯悬挂在阳台上。孩子们成群结队挑灯走街串巷,叫“游灯”,而大人们则提上火罐灯、带上供品到祖坟祭祖,叫“祖茔挂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09-1-25 09:54:14 | 只看该作者
台湾的过年习俗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



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尾牙。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

  灶神俗称“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护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九天东厨烟主”。早期台湾民间,每家厨房都有一个相当大的“灶”。相传灶有灶神,于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来监视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各家的善恶功过。

  除夕:辞年、避债戏、围炉、守岁等。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台湾年俗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习俗也相当多。先辞年,布置“厅头”,即在奉祀“观音妈”和诸神像的大厅上,换新版画和联轴。到了下午举行“辞年”仪式。在供桌上盛设五牲及各种年粿供奉诸神,然后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礼,以表示感谢这一年来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并祈求新年更多的赐福。神桌前还要供“春饭”,即盛有饭的小碗,饭上插上用红纸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饭春花”,这个饭叫“过年饭”。(在闽南语中,“春”与“剩”谐音,意思即怎么吃也吃不完,还有剩余)。桌前还摆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红枣。红枣表示年年好。橘子到元宵才能拿下来,有句俗话“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后,还要烧金纸、放爆竹,才算结束辞年仪式。

  避债戏与讨债灯,是辞年时为躲避债主上门催债的节日活动。在除夕夜,台湾各寺庙都要祭神演戏。凡负债过年无法偿还的人,便跑到寺庙的戏台前,躲进人群中看戏。依照风俗,债主就不能问他讨债。若讨债者硬间至“避债戏”台下找人要钱,就会引起公愤,遭至群众围殴,自讨没趣。这台戏要通宵达旦地演下去,直到翌日凌晨大年初一。负债者也就顺利地过完年。不过,债主也有办法对付,即在大年初一,穿着旧衣服,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追债追到现在尚未回家,灯笼还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讨债”,这种灯就叫做“讨债灯”。但是,除非积怨很深,债主一般不会轻易使用“讨债灯”。

  围炉、除夕之夜,也叫过年夜,出外谋生的家人,都要赶回老家来团聚,如果无法赶回,就要空出一个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团聚。全家一起围着桌子吃一年之中最丰盛的菜肴,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炉,炉边置一些铜钱,以示温暖如春,财气旺盛。围炉时所吃的一般都有象征意义。如一定要吃“长年菜”(芥菜做的,表示长寿)、“韭菜”(“韭”与“久”谐音,吃的时候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不横吃,不咬断,年寿才能“久久长长”)。此外,还要吃萝卜(即菜头)表示好彩头;吃“全鸡”,表示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蚶”取其繁殖力强之意,吃完后蚶壳要放在床下,表示会生蚶子蚶孙;吃鱼丸、虾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丸与元谐音,三元即是状元、会元、解元);吃所有的菜均不用刀切细,应以原形煮食。

  台湾有句谚语叫“二九老”,指除夕是如意大吉的日子。以前台湾盛行收养异姓女子为“童养媳”。直养到十七八岁时,就与自己的儿子结为夫妇。家境富裕者多在二十日后设宴招待亲友,举行婚礼。家境一般者,则在除夕合家团聚,将童养媳与儿子圆房,俗称“送做堆”、“合房”域“做大人”。通常结婚要选择黄道吉日,避免触动神明,惟除夕之日,神明皆已送上天,此时选择童养媳和儿子“送做堆”,就不用耽心遭受神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09-1-25 09:54:39 | 只看该作者
温州的过年习俗

  过年是中国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各地过年习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温州也有自己独特的过年文化。

  冬至吃汤圆

  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汤圆的馅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汤圆。而麻糍则要先把糯米炊熟,捣韧做成块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滚动使之粘满豆粉,即为麻糍,麻糍为冬至的点心,俗称“擂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晒酱油肉和鳗鲞

  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过去,在晒这些腊货的那个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满铁钉,上面挂着酱油肉、酱油鸭、酱油鸡。自做的酱油肉、酱油鸡味美质优,所以即使市场里有现成的卖,人们还是愿意自己动手晒。鳗鱼是温州的特产,温州人一般去菜场买些个头比较大的鳗鱼,剖开淡晒,就成了我们口中的“鳗鲞”,鳗鲞比鲜鳗还要好吃,是年夜饭中佐酒的佳品。

  捣年糕

  也叫“捣糖糕”用糯米掺些籼米,加上红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做成长方形,瑞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宝状的,最大重约3公斤,插上银花可放在中堂长条桌上,每个房间也可摆上。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掸新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每户人家趁此机会洗去家里一年堆积下来的污垢,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贴春联

  过年的另一种普遍习俗是贴春联。早在宋朝,贴春联已成为流行的习俗,宋朝把春联称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驱鬼辟邪,所以常在门前设置一些桃木制作的物品作为装饰,称桃饰,后来慢慢嬗变成桃符即春联。过去的春联都是用墨在红纸上写黑字,最近几年,市场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红纸上的春联,颇受人们青睐。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

  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请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分岁酒非常讲究吉祥。过去酒席上会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盘,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花生(结子)、柑桔(大吉)、鲤鱼(跳龙门)、豆腐(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吃过分岁酒,大家自寻娱乐,往往彻夜不眠,俗叫“守岁”,也叫“望年夜”。

  开门炮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富,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拜年

  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先在自己家里,晚辈按顺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正月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有的还延至农历正月十五。上世纪50年代以前,拜年的礼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故称“纸蓬包”。

  穿新衣

  正月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儿童穿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如今,人们在穿着上已起了很大变化,颜色已不局限于红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款式也变得多种多样。

  过了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年也算过完了。

  近年来,市民的生活变得愈加丰富多彩,过年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有的家庭正月选择外出旅游,部分年轻人对过年也越来越淡漠,他们对过年的热情还不及某些西方节日。对此,潘一钢仍旧认为:“春节是任何节日都代表不了的,观念的改变只是证明文明程度的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09-1-25 09:54:58 | 只看该作者
重庆过年习俗

  重庆在中国有山城和雾都的称号,在那里过春节,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腊梅花。




  报道称,当地人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重庆南山盛产腊梅花,从腊月开始,不论你到花市还是在普通街道,到处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在街上,你经常能碰到手持蜡梅花的市民,它的价格非常便宜,一束(4支)人民币两元。

  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喜欢用鲜花来装饰房间。重庆港务局宣传部长李学勤表示,她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一大束红玫瑰,红色给人热烈和红火的感觉,与春节气氛很相衬。

  报道还写到,提到春节,不能不提年夜饭。中国北方年夜晚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通常是一边打牌,一边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牌主要玩斗地主(谁先出完牌谁就是赢家)或者是麻将,也有的一家人一边做汤圆一边看晚会。

  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以示辞旧迎新。

  那些想放鞭炮的人可以开车到郊区,在划定的地方尽情大放一番。那些在农村有亲戚的重庆人会乘机到乡下放鞭炮,过过瘾。

  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重庆晚报记者陈雪莲说,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

  当地人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也就是中国的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而且这时候经常是搞灯展的时候,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民间庆祝从十三就开始了,有表演鱼翁和蚌仙,踩高跷,耍狮子等。

  元宵节一过,也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人们又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09-1-25 09:55:26 | 只看该作者
东北的过年习俗

  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就特别多。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年夜饭后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初一初二不扫地

  在东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09-1-25 09:57:01 | 只看该作者
东北过年名吃 杀猪菜排行第一位




  东北是中国最冷的地区,过年时有什么特色的小吃吗?一起来看看吧。

  齐齐哈尔:杀猪菜

  过年了,村里一户人家杀了头猪,这后腰腿的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腻,要切成片放进过锅里煮了过油,然后和酸菜、血肠一起炖。农村里灶膛火映着大娘的脸,锅里放了姜蒜的炖菜煮得咕嘟,咕嘟响。等这杀猪菜传到了城市,城里饭店加多了工序,用足了料,吃起来味道更显鲜美。




  得莫利炖活鱼

  哈尔滨郊区靠着马路边有一个叫得莫利的小村庄,村里人在路边上开了个小吃店招待路上歇脚吃饭的过路人。把豆腐、宽粉条子和乌苏里江里捞上来的鲤鱼炖在一起吃是老乡们吃个热乎的老做法。后来菜的做法不胫而走,传遍了城里的大街小巷。哈尔滨人说:要是外地朋友不喜欢吃西餐和东北大菜,咱们吃得莫利炖活鱼去。

  狗肉汤

  在吉林的朝鲜饭店,所有的狗肉汤都是当天的新鲜肉一天一炖,没有老汤。这样做出来的狗肉汤叫清汤。要吃狗肉,名堂多了,狗肉炖豆腐、狗肉干白菜、狗肉火锅。可不管你吃什么样的狗肉,一碗狗肉汤可少不了,这一碗汤入口,回味一下,觉得鼻腔里都有了香气这狗肉才会越吃越香。

  酸菜猪肉炖粉条

  东北人爱吃炖菜,吃起来名堂也多,什么大鹅炖土豆、小鸡炖蘑菇、猪肉酸菜炖粉条子,还都能顾名思义,也无一不是寒风里腊月天吃的乡土菜。东北高棵大白菜腌渍的酸菜切成的火柴梗子粗细的丝,帮白叶绿,久煮不糜。本地的土豆粉则易熟耐煮,出锅黄白鲜亮用筷子挑起简直是春柳倒挂。用杀猪时煮肉和骨头的老汤,放入爆炒过的五花肉文火炖出的猪肉酸菜粉条子,可口的香气绕屋脊!

  地三鲜

  我国民间历来有立夏之日尝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的习惯。说起这地三鲜,指的是新鲜下地的时蔬:苋菜、元麦和蚕豆(或是蒜苗),炒在一起吃的就是鲜嫩。到了长春,地三鲜成了当地的名菜。现在也有把土豆、茄子、辣椒炒在一起三鲜。这可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菜。

  东北冷菜

  冷菜是东北大拉皮、酱牛肉和川菠凉菜。东北大拉皮有点像粉皮,比粉皮有弹性,用土豆粉和绿豆粉做的,和黄瓜丝、胡萝卜丝拌在一起,拌以特制的调料,酸中带点微辣,爽口;酱牛肉的肉很松,选用的是三角肉,上面盖着一点蒜泥和辣椒末,如果觉得太淡,可以倒点酱油蘸着吃。

  锅包肉

  锅包肉是东北的溜肉段衍生出来的一道菜,只不过现在是肉片,外面包着用土豆做的淀粉,放在油里炸,所以又叫“锅爆肉”,外脆、酸甜,里面的肉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09-1-27 12:41:50 | 只看该作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这个春节不寻常2009年01月26日 03:3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这个春节不寻常——2008年,充满大悲大喜大怒大惊的一页,轻轻地被历史之手掀过了。国人将在忐忑不安又充满期望的心情中,迎来全球性经济滑坡中的第一个春节。

  7天的长假,人们各揣心思,满载返乡。举办各种晚会、庙会的,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在撬动大众的笑神经。

  一笑未必解忧,至少能暂时忘忧。

  据说,甭管东方西方,进电影院的人都多了起来。孩子们正好放寒假,追着看爆笑动画片,洋的有《马达加斯加2》、土的有《喜羊羊与灰太狼》;成年人也被《非诚勿扰》中的葛优,逗得笑出了眼泪。感谢冯小刚们,咱遭上金融危机,可心态不能跟着一起危机啊!

  噙上这样的文化忘忧草,由不得开始琢磨:经济萧条之际,文化还能做点什么?

  金融危机,其实本来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稍微仔细追溯一下这一次、以及人类历史上若干次经济危机的来龙去脉,就会发现,概莫能外。源起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此次全球性金融风暴,固然起于经济领域,但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不是人性中超乎现实允许范围的物质欲求过度膨胀,原本出于虚拟经济中一个颇有想象力的创意,也不会滚雪球般失控,以至弥漫成灾。这浪头中,席卷的是人性,搅和的是政治,折腾的是文化。

  人类行走得太快太匆匆,中国的经济也高速运转了许多年。在“匆匆”之中,我们固然收获极丰,却也流失了不少珍贵的所有,滋生了一些讨厌的病毒,诸如急功近利、文化滑坡、人情淡漠、生态危机……

  现在,当我们被迫放缓经济奔跑的脚步,会不会给文化的复萌、人性的复苏带来更大的空间?

  有一对新婚不久的年轻朋友,都在外企工作,收入不菲。年前,一直满世界“飞翔”的丈夫“下岗”了,太太的薪水也缩了水,年终奖更成了镜花水月。结果,小两口却忽然有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丈夫说,很久没有睡到自然醒了,两口子相聚的时间多了,双双去看看电影、逛逛书店,晚上,一人灯下一本书,仿佛重新回到学生时代。

  有时候,忽然闲下来,也不全是坏事。从个人来说,是一次好整以暇、清理人生思路的机会。而从社会来看,经济危机,可能变成文化复兴的机遇。因为,越是在面临危机的关头,越是需要精神的砥砺和文化的滋养;而一些原来眼花缭乱、左顾右盼的文化人的“闲下来”,也可能给出了诞生优秀作品的时间与空间。

  名剧《推销员之死》的作者、美国剧作家亚瑟·米勒之父,原本是位时装商人,在美国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际破产,而米勒也不得不去做卡车司机、侍者和制盒厂工人。没有这样的人生波折,米勒可能只是商人队伍中的一员,那些充满人性光辉和黑色幽默的剧作,那些“被巧妙地埋藏在美国精神大厦下的定时炸弹”,就永远不会引爆。

  甚至,日后流行全球的美国大众文化,也肇始于30年代那场令人谈之色变的大萧条。

  现在,也许轮到了中国,轮到了中国大众文化的机遇。

  目前的世界,经济的互相依赖,已经到了难分你我的地步。现在,我们还将意识到,文化上和精神上的互相扶持,可能更为重要。

  过节了,我们可以在觥筹交错之际、在返乡的滚滚车流中,静下来,享受一下梳理思想的乐趣;我们当然也可以抱怨钱袋问题,但是,或者我们可能就此等到一次文化的复兴呢!

  (李泓冰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09-1-27 21:57:26 | 只看该作者
老家大年初一的特殊习俗 (2009-01-26 00:24:04)

标签:南方人 大年初一 习俗 休闲  分类:生活百味

过年的习俗,南方和北方有很大不同。比如,吃新年饺子。这对于北方人来讲,非常重要。不吃新年饺子,那就算不上过年。而南方人则更看重年夜饭,只要一家人团团圆圆围住在一起吃完一顿年夜饭,则就算过年了,有没有饺子则就无所谓了。

但南方人过年,除了年夜饭之外,大年初一的早餐也是非常讲究的。为了新年有个好兆头,大人小孩在大年初一都是不允许睡懒觉的。不管除夕夜玩得多晚,大年初一早上六点多都得起床,七点多一家子要坐在一起吃新年早餐。

就在这顿早餐里,蕴含着一个南方人过年的特殊习俗。(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知道此习俗的朋友也不必奇怪。如有不同,欢迎大家一起来晒,算是相互拜年。)

什么习俗呢?说起来也简单。就是这顿早餐必须由家庭的男主人来烧。小时候曾听妈妈讲过,之所以大年初一要家里的男人烧早餐,主要是考虑家庭妇女给家人烧饭烧了一年了,一直不得歇。乞丐过年还放三天假呢,家庭妇女为何就不能享受一次过年假的权利?但男人一般又盯不了主灶,做年夜饭也只有打下手的份。那就只好选一个简单的项目----做大年初一的早餐,来简单意思一下。也是充分考虑到男人大多不会做饭,所以大年初一的早餐都是成品。事先早就由女人准备好一蒸笼的馒头、发糕、米粿等,男人早上起来,只需搁到锅里点火蒸上十分钟即可,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但这事别看简单,意义却是十分重大的。体现了夫妻互相体贴尊重的文化传统。现在形势可能变了,会做饭、管做饭的男人多了,女人倒成了厨房里的弱势群体。以前说女人得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现在的女人一般只上商场,不下厨房。但不管女人怎么变,男人起早做大年初一早餐的习俗仍没有变(估计也不好变)。

虽然做早餐比较简单,但其他一些准备工作还是比较复杂的。负责做早餐的家庭主男,一般会在五点左右起床。先把屋子院子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再用若干个果盘盛好花生、瓜子、水果等小吃放在桌子上。然后到厨房烧一壶滚烫的开水备用,最好点火做早餐。早餐做得后,还要用带盖的茶杯(平常只是客人来时才用的那种),给家人每人泡一杯放了白糖的茶水。家人洗漱完后,先是坐在一起喝茶吃点干果,说一些过年的吉利话,为新的一年讨一些彩头。大概十分钟后,把桌上的小吃收起来,再把蒸好的早餐端上来,一家人美美地吃上一顿。新的一年,就这样开始了。

对于家庭主妇来说,大年初一除了不做早餐,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初一不洗衣服。这一天洗衣服的女人,不但不会被人看作勤快,反而会被认为懒惰。该洗的衣服,年三十必须全部搞定,绝不能留到第二年再洗。

还有一点。北方人大年初一,一大早就忙着给长辈嗑头拜年,但南方人(一部分)大年初一只是上山给已故的老人拜年(上新年坟),从初二才开始走亲。

要不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一点一滴里,都是那么有内涵。

值此牛年初一之际,给大家拜年祈福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09-1-28 20:37:05 | 只看该作者
鞭炮 中国人永远的新年情结
http://www.iweihai.cn 2009-1-24 8:30:57 

   
    来源:新华网  农历新年的钟声还未敲响,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已不时传入耳中。年味就这样弥散开了,国人心底的新年情愫被点燃、唤醒。

    中国人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由来已久,甚至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并在唐代普及到了整个中国。到了宋朝,民间出现了制造烟花爆竹的作坊和专业匠人,焰火表演也随之丰富了起来。加之造纸业的发展,使烟花爆竹业变得空前发达。后来潜移默化逐渐衍变为一种文化。

    鞭炮也曾造成过可怕的后果,伤人事件一度让许多城市禁放。1992年6月1日,广州首开禁放先河,1993年12月1日,北京市也开始实行禁放。此后,一场大规模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高潮席卷全国各大中城市,一度曾有280多个城市禁放鞭炮。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传承千年的春节如果没有鞭炮,就显得那么冷落和不够味儿。
               
    民意的执著,使中国人又迎来了禁改放的热潮。2005年底,北京宣布解禁后,目前全国禁放城市中已有200多个解禁。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疏离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重新在鞭炮的欢鸣中迎接新春佳节。

    鞭炮禁与放的争鸣折射出中国人浓厚的过年风俗,年味儿浓,一大半浓在了烟花爆竹上。
               
    可能有外国人对中国人的鞭炮文化表示不理解。因为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燃放鞭炮在制造噪音、产生污染的同时还有可能伤人,对社会公共安全产生危害。但文化情感是无法完全以现实的利弊来衡量的。

    王安石曾赋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如果把这首诗看作是对燃放鞭炮意义的阐释,那么,放鞭炮的盛景则莫属清朝谢文翘的诗吟:“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近年来,在宣布鞭炮解禁的地方,城市管理者出台了各种办法加强鞭炮燃放的安全性,减少噪音和污染方面的问题,通过更加温和的方式,引导老百姓文明燃放烟花爆竹。由此,中国的春节重新变得热闹而富有生机。

    鞭炮,这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新年情结,正通过现代人的智慧,展现更加璀璨绚丽的激情与欢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09-1-28 20:38:16 | 只看该作者
新年祈福 乐踩万福图http://www.iweihai.cn 2009-1-28 8:24:52 

    威海幸福公园的铜雕“万福图”自对市民和游客开放以来,受到大家的欢迎。1月26日,许多市民来到这里来“踩”(采)福,表达对新一年的良好祝愿。
    在威海幸福公园的幸福门下,地上有一个凸起的圆形锻铜建筑,称“万福图”,高1.38米,直径13.8米,重13吨。排列成五圈的“福”字,寓意“五福临门”、“五福同享”。这里是威海千公里幸福海岸线的起点。祝福人们在这里开启幸福之门,踏上幸福岸线,沐浴在幸福的海洋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09-1-28 20:40:15 | 只看该作者
80后"姑爷"过节创意多

  昨日正月初二,是天津女婿们给岳父母大人拜年的日子。与过去的“老姑爷”相比,“80后”“新姑爷”们,除了带着礼品给岳父岳母拜年外,作为独生子女的第一代人,在“姑爷节”拜见岳父岳母多了些创意和新意,送健康、送快乐、送孝心成了“80后”新姑爷孝敬岳父岳母的新趋势。

  送健康

  烟酒换成鲜花观赏鱼

  昨日上午10时,和平区宝鸡道花鸟鱼虫市场内,多了许多年轻人的面孔。“老婆,给咱妈买盆蝴蝶兰吧”“我觉得杜鹃花更好看”两名年轻人正在三楼为岳父岳母准备礼物。在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工作的李先生说,他和妻子都是“80后”,考虑到岳父岳母的健康,他们不准备买烟酒,打算买鲜花。

  今年26岁的王先生说,他的岳父喜欢养鱼,正月给岳父送观赏鱼很吉祥,有年年有余的寓意。因此,第一年过姑爷节的王先生决定不送岳父烟酒,投其所好送观赏鱼。“岳父一定没想到,今天给他个惊喜”王先生笑着说。

  据宝鸡道花鸟鱼虫市场商户介绍,目前红鹦鹉、罗汉鱼和龙鱼销售都不错,罗汉鱼有凸起的额头俗称“老寿星”,龙鱼也象征着长寿,红鹦鹉寓意红红火火,因此春节期间,许多年轻人购买赠送给长辈。另据曹庄花卉市场有关人员介绍,昨日花卉市场的客流量达到1万人,是平时的一倍多,许多小伙子来买花准备送给岳母。

  送快乐

  带岳父岳母逛街唱KTV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成了“80后”的新婚嫁妆,因此今年的姑爷节,私家车也派上了大用场。昨日一早,家住河东区嘉华小区的宋先生小两口开着私家车带着岳父岳母逛起了津城,“天津之眼”、鼓楼、动物园庙会等。岳父岳母笑得合不拢嘴。

  “80”后的姑爷杨先生和妻子在姑爷节这天带着岳父和岳母直奔某KTV店,让老人体验了一把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岳母辛女士把邓丽君的歌唱个遍,岳父杨先生重温了一些革命歌曲。这对年轻夫妻也唱了一些歌曲送给父母。一家人别提多开心了。“这是我们老两口第一次进KTV,感觉真的不一样,从前总听女儿和姑爷说起唱歌,这次我们也体验了一把!”岳母辛女士兴奋地说。中午在附近一家饭店吃过饭,下午一家人又到影城一起观看了《赤壁》。

  据东方之珠的负责人介绍,昨日该店爆满,约一半的客人是姑爷带着岳父岳母来唱歌消遣。

  送孝心

  预订父母游孝送健康卡

  为了体现对岳父岳母的孝心,关心老人的健康成了“80后”姑爷送礼的初衷,在广告公司上班的王先生预订了南方旅游路线作为孝敬岳父岳母的礼物。“80后”杨先生和妻子一早就来到岳父岳母家,除了许多礼品外,还买了对老人身体有好处的保健品和一张体检卡。“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了,定期做体检可以防患于未然,父母健康是儿女最大的福气。”杨先生说。

  据百乐旅行社的张经理介绍:“节前有很多年轻人为父母预订了春节之后的旅游路线,业务比平时多了两倍。节后4天以上的长线旅游主要集中在海南、三亚这些气候比较温暖的地方,很适合老人!”张经理说,现在老人出游子女埋单,已经成了子女孝敬老人的新方式。

  民俗专家

  姑爷节缘起“闺女回门”

  据民俗专家何志华介绍,天津姑爷节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发源于闺女初二回娘家,因为姑爷也要随行陪伴,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姑爷节”。“父母恩情似海深,儿女莫忘父母恩”应该是姑爷节的核心内容,主题是孝顺和亲情,对促进家庭和睦有意义。

  社会学家

  新创意同样体现传统

  对“新姑爷”过姑爷节的新创意,社会学家罗澍伟表示,如今文化已经多元化,因此儿女们选择多种形式来孝敬父母,这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现代与科学,但不论是“老姑爷”的传统还是“新姑爷”的创意,最终体现的还是中国传统的尊老和孝顺。

   来源:津报网-城市快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09-1-28 20:43:57 | 只看该作者
80后小夫妻晒"过年礼单"

  80后小主妇张丽送的礼单考虑周全,金耳钉保值,大彩电实用,全家游休闲……还有英语学习卡,正符合学习型社会的潮流。

  礼单故事

  据说出生在80年代初的人兼有70年代人的忧患节俭理念和80年代的风险投资意识。虽说当下的经济形势暂时并没有给我们这对80年代初小夫妻带来太大的影响,但是考虑到2岁宝宝未来的成长教育以及自己事业的发展,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是必须的。

  首先说过年过节,喜庆气氛不可少,送黄金首饰既保值又体面,所以和往年一样,全家女同胞们每人一份菜百的黄金首饰。婆婆、老妈每人一副金耳环,自己来对金耳钉,给宝宝来个小长命锁。

  牛年是公公的本命年,还是公公婆婆结婚30周年。50年代的人没有太多浪漫,他俩连手拉手一起散步都没有过,更不要说去婚纱照和度假了。所以我们秘密预订了一次北戴河外景婚纱照+自助游,等到夏天全家一起出动,让宝宝给奶奶托起美丽的婚纱。给老公的礼物是一张一年健身卡,给自己报个周末英语班,要抓紧时间锻炼充电,时刻未雨绸缪应对经济危机。老妈的旧电视该淘汰了,趁着过年商场超市大特价,做女儿的孝敬她一台新的19寸液晶,可以放在厨房里看,做饭时间也娱乐。

  单位年底发了不少年货,品相很不错,正好可以作为礼物转送亲戚朋友。虽然像郭德纲相声里说的,有点儿“鸡贼”,但是过日子嘛,不精打细算行吗。

  礼单预算

  黄金首饰:3500元

  新彩电:988元

  健身卡:1000元

  英语班:680元

  全家北戴河出游预计:4000元

  总计:10168元

  专家点评 礼物紧跟社会潮流

  张小虎(中国十大创意人)

  北戴河外景婚纱照+自助游,让宝宝给奶奶托起美丽的婚纱,最具创意。公公婆婆结婚30周年,没有太多浪漫。届时,一家五口一起浪漫,是何等的其乐融融。

  给老妈换台新彩电,本是件平常事。但是,把彩电放在厨房里看,让老妈一边做饭一边娱乐,你没有想到吧。这样的主意,只有80后才想得出来。不过,老妈一心两用会不会把饭煮糊了?

  毋庸置疑,老公身体好比什么都好,花钱给老公一张一年健身卡,可以一举多得。

  给自己报个周末英语班,对于年轻人来说难能可贵。据统计,现在只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一年读一本书。这很可怕,也很恐怖。一个不爱读书只爱赚钱的民族,是没有情调,没有文化,没有希望的。送礼人上有老下有小,在金融危机到来时,却居安思危不忘给自己充充电,用电视剧里的一句话来形容,真乃可喜可贺呀。 来源:千龙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09-1-28 20:44:47 | 只看该作者
春节的灵魂是什么
2009-01-23 08:10:35 作者:叶匡政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在关注生态文明的今天,温习古人关于春节的礼仪,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让我们对春节的感受变得丰富一些。

    过年啦!

    过年,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很重,含义却越来越单薄,现在,过年甚至就简单成了对春运的不满、对春晚的唠叨,简单成了一顿年夜饭和几挂烟花爆竹。

    现在,过年多被看作一种民俗,其实在古代,过年不仅是一种民俗,更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一年中最神圣、最庄严的日子,当然也是人们最欢乐的日子。

    农耕传统,注定了中国人非常重视天、地、雨水,而这一切都要仰仗时序。春节是一年时序变化之始,从周朝开始,关于春节就形成了一门复杂的学问。由于这份历史记忆的缺失,我们已不大理解春节的真正含义了,从中感受到的神圣和欢乐,自然也比古人少了很多。

    天人合一,是传统中国人的最高价值观,也是春节的灵魂所在。若没有这个理念,我们就很难理解春节民俗中的很多行为。古人相信,只有在自然神的引领和关照下,人类才能获得有保障、有秩序的生活,所以一年之始,祭祀天地诸神、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便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礼记》记载,在立春前三天,天子便开始斋戒,立春之日,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和大夫,到东郊举行迎春典礼,礼毕回朝,天子再对各级官员进行赏赐。在古代,由于人们的生活资源均来自山林河湖,所以正月,各地政府还要祭祀山林河湖。

    这是国家礼仪。到了民间,也有很多做法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到宗祠祭祖就是民间过年的一个重要内容。除此之外,腊月廿三祭灶王爷,除夕夜设天地桌接神,供奉天地诸神,都是春节的重要礼仪。总之,无论国家还是民间,敬奉天地诸神和祖先的礼仪都是春节的重要内容。这些礼仪表达了对天地和先祖的遵从与敬畏,也使人们在春节中体会到了一种神圣感。

    古人在正月还有很多禁忌,这些在《礼记》中也有记载。我们的先祖明白,对自然界的保护,其实是对人类自身的保护。比如正月禁止砍伐树木,不可捣毁鸟巢,不可杀害幼虫以及未出生或刚出生的动物与幼鸟,等等。这些禁忌,体现的是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意识。可惜,这大多已经被我们遗忘了。

    从古人过春节的礼仪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节的灵魂,在团圆喜庆的含义之外,还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先祖的缅怀。在关注生态文明的今天,温习古人关于春节的礼仪,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让我们对春节的感受变得丰富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09-1-28 20:46:00 | 只看该作者
传说中的怪兽:“年”

    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古时称“元旦”、“元日”、“元辰”、“元朔”、“正元”、“正旦”等,辛亥革命后改称“春节”,民间则俗称“过年”、“过大年”。农历“大年三十”古时称“除夕”,意为“旧岁至此夕而除”;正月初一乃“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故称“三元”,俗称“大年初一”。中国民间“过大年”亦称“腊月忙年”,其风俗历经几千年演变,迄今仍遗存下四大年俗:

年俗之一:拜神祭祖

    过年风俗源于远古农耕民族的“腊祭”。“腊祭”是古人“神先享用”意识的体现,人们习惯“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形成“岁终出祭”古俗。由于宗教、风俗本身的保守性及历代统治者的倡导,这种原始时代的“敬神”礼俗代代相袭,并日渐演化为祭灶神。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灶神。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祗崇拜,原始人心目中那一堆永不熄灭之火便是他们的灶。但自灶神产生始,其职权便与火或灶火相游离,摇身一变成为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乃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定期上报天庭,故深得老百姓的顶礼膜拜。人们想祈福禳灾,便对灶王爷恭恭敬敬。


民间的灶神形象

    《北平年谣》的“二十三,糖瓜粘”,说的便是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升天禀报一年情况时,人们要祭灶,麦芽糖和酒必不可少,酒是为让灶王爷喝得晕头转向,麦芽糖甜而粘,灶神嘴吃甜后只能说好话。民间百姓把“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用在对灶神的供奉上。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即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祭灶风俗伴随社会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则是祭祖。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乡间人家在去法秽、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帖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晚上那顿准备多日的团年饭,大都也是先让祖先“前来”享用后方可开席。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古时过年祭祖

年俗之二:团年守岁

    过年习俗的民间传说与“祭腊”不同。据民间相传:“年”原是太古时代的一种怪兽,每届寒冬将尽新春来迎之际,便四出噬人。古人为防御“年”的掠食,便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响,把“年”吓跑。《诗经·小雅·庭燎》即有“庭燎之光”的记载,这“庭燎”便是用竹竿制成火炬,燃烧时竹节内空气膨胀后爆裂,发出噼啪啪之响,这大概是“爆竹”的由来。既然“年”怕火光、爆响,人们每逢除夕便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在烛火通明中聚集守更待岁。于是,便形成吃团年饭与除夕守岁的风俗。

    “团年饭”又称“年夜饭”、“分岁饭”。根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至迟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团年饭的习俗。除夕守岁也是从吃团年饭开始,这顿饭常常得准备好几天,是农家一年中最丰盛的阖家团聚之宴,一般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一直吃到深夜。古代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年,可见这顿“团年饭”是何等重要。“团年饭”南北风俗各异,但大都有所寓意。北方人喜包饺子,意即“更岁交子”;江浙一带打年糕,楚地做鱼肉糕,“糕”与“高”谐音;红烧全鱼则是祈祷“年年有余”。

    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南北朝时期即有文字记载。(梁)徐君倩就有诗《共内人夜坐守岁》写道:“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不催。”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已非传说中那消极的躲过“年”,而是在共叙亲情中辞旧布新,寄托着一种对来年的美好期望。

年俗之三:恭拜大年

    《北平年谣》有“三十日,黑夜坐一宵;大年初一,出来扭一扭。”新年正月初一,人们早起后穿上崭新的衣服,放过“开门炮”便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古代通常的“拜年”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不同的讲究,一直拜到正月十五,这年才算拜完了。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则是平辈间相互道贺。明朝中叶,“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菽园杂记》)大约从清朝起,拜年已有“团拜”的形式,《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在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恭拜新年,这大概是早期的贺年片。至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有“新年快乐”、“吉祥如意”之类的祝辞。

年俗之四:压岁祈福

    过年时晚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备好的“压岁钱”赐予晚辈,寓意“压岁祈福”。相传“压岁钱”能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故又称“压祟钱”。晚辈得到“压岁钱”即可平安度过新岁。《燕京岁时记》说到两种“压岁钱”:“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后一种便是沿袭至今的用红纸包裹,由长辈分给孩子的压岁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清人吴曼云《压岁钱》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民间百姓将“压岁钱”放置孩子枕头下,正是为了“压祟”,期望在恶鬼妖魔或传说中的“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当然,这应该是长辈希望孩子平安的一个美好心愿罢了。(本文参阅了《中华风俗大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6 08: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