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饺子的习俗(图)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52:53 | 只看该作者
充实“新民俗” 形成“新春节”  
2007年02月23日 09:56:12  来源:广州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据《湖南日报》报道,过年不发“压岁钱”,改发“压岁书”,这在湘南祁东已成时尚,堪称一种取代旧民俗的“新民俗”。当越来越多这样的“新民俗”改写了过春节的内容,春节也就会成为“新春节”了。值得注意的是,“新民俗”和“新春节”之间存在着一种良性互动关系。

    一方面,“新春节”可以推动健康的“新民俗”。春节是传统节日,不过,在传统节日中多一点“新民俗”,不无积极意义。譬如,家里的长辈有过年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一个孩子少说也有百十来块,多的成千上万元,孩子身上钱多了,弄不好会染上大手大脚的毛病,也很容易乱花。如今改送“压岁书”,则好处多多。祁东当地一位教师十多年来每年都给自己的孩子买“压岁书”,如今两个孩子都考上了研究生。他说:“不给小孩‘压岁钱’而买‘压岁书’,真是健康又益智,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引导。”

    另一方面,“新民俗”也可以使“新春节”更加充满活力和魅力。其实,春节等传统节日逐渐不受某些现代人的“待见”,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节日的许多传统习俗已经显得过于陈旧、古老,与现代生活脱节了,譬如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用手机短信拜年问候,则传统的那种挨家挨户拜年的习俗也就不怎么流行了。过去物资匮乏,吃年夜饭等对人们、特别是对小孩子充满诱惑力,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鸡鸭鱼肉平时都能吃到,因此传统的吃年夜饭等民俗魅力也难免大减。所以,当前要使春节等传统节日重新焕发活力和魅力,就必须在过节的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充实一些“新民俗”,形成“新春节”,自然就能使春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更受现代人欢迎。(邓清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54:24 | 只看该作者
“压岁言”代替压岁钱的双向解读  
2007年02月22日 00:00:31  来源:新华网  



    锦秀文   作者文集

    大学一年级的吴雪虹今年是第一次以大学生身份给爷爷拜年。她没有要红包,只收了爷爷的一句嘱咐:“要不断充实自己,知识永远是最可靠的资本。”新春的上海,一种“不讨压岁钱,只要压岁言”的新风,在一些家庭悄然流行。(据2月20日《京华时报》)

    在传统文化里,压岁钱是长辈祝福晚辈的一种寄托。而晚辈讨要压岁钱则是对长辈心灵上的一种依赖。在寄托与依赖的情感交融之中,让家庭和睦的氛围变得更加温暖。以往的春节,红包越来越厚,文化含量却越来越低,温情与感动则越来越少。“压岁言”替代压岁钱则从深层次上反映出在当今社会里,人们交流与沟通情感的方式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长辈看来,用自己积累的人生经验提示下一代人,引导下一代,激励下一代,让下一代好好把握今天学习生活的大好时光,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而下一代人在事业上、学业上能够取得成就与成功也是老一代人最大的希望与精神寄托。希望下一代强过自己这一代人,不仅是老一代人的心声与愿望,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常胜不衰、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也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信念与追求,才让我们这个民族生龙活虎,充满了希望与未来。当新的一年带给人们更多希望与憧憬的时候,老一代人发自内心深处的希望祝语,反映出他们的心之所想、情之所托、爱之所深。当精神的追求与希望胜过金钱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时,蕴藏在人们心底里对于新生活的企盼与追求就会变得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而长辈们在“压岁言”里真实、饱含人生积淀的提示,才是对压岁钱本来意义的回归。

    在年轻人看来,当长辈用“压岁言”替代压岁钱的时候,晚辈人则更加乐意接受,并把长辈的精神要求当作自己思考人生与理想的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提醒和鞭策,作为自己走好今后人生路的一种警示,常记在心。今天的年轻一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竞争的压力让他们在审视人生与理想时,常常被眼前的利益和浮躁的生活氛围所左右,随之产生的对生活意义与目标的困惑更让他们看不清前行道路的方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倾听老辈人的一句箴言,能够消除长期存在于内心的困惑与忧郁,通过老辈人的指引与启发更加清晰地看清楚自己的前进方向与奋斗目标,这是金钱无法替代的。

    长辈用“压岁言”替代压岁钱,实现着老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从心灵到情感的双向交流与融合。由于学习、工作的原因,老一代人与下一代人的交流相对较少,容易出现“代沟”。当春节这个合家团圆的时候,压岁钱一给一拿,却没有多少情感和思想方面的交流与沟通,许多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和不理解无法消除。而当老一辈人利用自己积累的经验与见识,把对世界的认识告诉下一代人时,不仅老一辈人的知识与智慧有了一个释放的机会,而且也让下一代人学到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与修养,这对填平老一辈人与新一辈人之间的“代沟”,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都将具有积极的作用。

    新的时代创造新的生活气象,新的生活理念带来新的生活态度,新的人际关系蕴含新的生活追求。长辈用“压岁言”替代压岁钱,就是新的时代里人们创造新生活观的一种尝试,这必将为亲情注入更多的文化含量,增添更多心灵交融的契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55:24 | 只看该作者
上海家庭新春新风:“压岁言”代替压岁钱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2月19日电(高路、肖昳)农历大年初一,郑菲菲一觉醒来,发现枕边多了一抹红色——一个折叠着的红包。打开一看,是一张写满字的红纸:“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勉之。”苍劲有力的书法,菲菲看出是爷爷的字。她激动地说:“前几天就跟家人说,今年我不要压岁钱了,你们送几句祝福就好了。没想到,爷爷还真的写了。”

    新春的上海,一种“不讨压岁钱,只要压岁言”的新风,在一些家庭悄然流行。

    大学一年级的吴雪虹今年是第一次以大学生身份给爷爷拜年。她没有要红包,只收了爷爷的一句嘱咐:“要不断充实自己,知识永远是最可靠的资本。”

    大学生徐泓得到的“压岁言”是:“生活中总有不公平,要勇敢接受。”他说,2006年自己在学业、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常常抱怨。看过“压岁言”,他豁然认识到,自己应当微笑、转身、向前看。

    一些年轻人表示,压岁钱只是物质,“压岁言”却蕴涵精神、文化和温情。在传统文化里,压岁钱是长辈祝福晚辈的一种寄托,而长辈们在“压岁言”里真实、朴实的人生提示,才是对压岁钱本来意义的回归。

    “无论每天快乐抑或悲伤,收获抑或失去,都不要忘记为自己留出一段孤独寂静的时刻让心静下来,好好思考。当生活被繁杂所充斥时,爸爸希望你因为有自己的思考而变得更加成熟。”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会展专业的朱婧婧读着父亲写给她的话,用力地点点头。

    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说,以往的春节,红包越来越厚,文化含量却越来越低,温情与感动则越来越少。如今出现的“压岁言”新风潮,为亲情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含量,增添了“温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56:47 | 只看该作者
新华快评:压岁钱不要变味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2月19日电 (记者 王欲鸣) “打住,打住!从今年起,咱们谁也不给谁家压岁钱!”正月初一上午,当记者的妹夫首先掏出几张百元钞票要给孩子们压岁钱时,记者的大哥一连声地制止。

    记者一共弟兄姐妹7人,除记者外都是农民或农民工,其中5个人已有了孩子。按照往年习惯,这就意味着妹夫一下要拿出400元钱。“大哥说得对,这样你给我,我给你,好像成了一种单纯的钱钱交换。”三弟也深有同感地发表意见。

    对他们的建议,记者也深表赞同。本来,在春节的喜庆氛围里,小辈们给长辈们行磕头礼,表示对尊长的敬重与祝福,长辈们则发给小辈们或多或少的压岁钱,表示对小辈们的关心和爱护。压岁钱的施与取,像是一出热热闹闹的戏,既表达了共度佳节、喜庆热闹的意思,也体现了“父慈子孝”“尊尊亲亲”的传统伦理,是对家族血缘关系的确认和对传统伦理的强调。

    然而,这些年来,随着生活改善,压岁钱金额逐步攀升,由十几元、几十元涨到上百元、几百元。这样一来,压岁钱有些变味儿了,并产生了不小的副作用。

    压岁钱越给越多,让一些收入不高的家长压力不小。抛开城里人不说,像记者的弟兄姐妹们,不是在农村劳动,就是在城里当农民工,收入都不宽裕。压岁钱的确让他们感到压力:给多了,经济上吃不消;给少了,又觉得拿不出手,左右为难。有的孩子一方面攀比,以得钱多为荣,另一方面乱花,不理解挣钱的辛苦。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不利的。更有甚者,压岁钱有时成为一种变相的送礼、贿赂。

    压岁钱不要变味。一是不要在钱数上攀比。二是可以变变方式,比如可以给孩子们挑选一些增长知识的书籍、光盘之类的“压岁礼”,总之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57:54 | 只看该作者
民俗学家 压岁钱的祝福意义远高于流通价值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沈阳2月12日专电(记者魏运亨)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我国的传统民俗。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教授说,往昔的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并不注重流通价值。许多现代人不了解这一民俗内涵,除夕夜给孩子巨额现金或银行卡,个别人甚至以压岁钱名义谋私行贿,这实在是对压岁钱本意的亵渎和异化。

    乌丙安教授告诉记者,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据史料记载,至少在汉代就出现了专门用于佩戴玩赏的钱币状避邪品,其正面多为“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吉祥词语,背面则铸有龙凤、双鱼等图案。到了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宋元以后,过年给小孩子“压岁钱”已成为民俗。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明清朝代,民间普遍流行“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为什么压岁钱要用铜钱呢?因为铜钱是皇帝下诏铸制的,过去说皇帝是真龙天子,所以老百姓也认为铜钱能镇邪。78岁的乌丙安回忆说,他小时候收到的压岁钱,往往就是一串康熙通宝或乾隆通宝,市场早已不再流通,但能感受到长辈的深切祝福。

    乌丙安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岁钱除了祈福求安之外还增强了流通价值。清代曾有一首题为《压岁钱》的诗中描绘说:“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压岁钱成了儿童的零花钱,这也无可厚非。但凡事要有度,如果以给多少现金、储蓄卡来衡量长辈的关爱程度,那就大错特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7:58:39 | 只看该作者
孩子之间开始学会“压岁钱”“斗富”  



  ( 2007-02-19 10:27:06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2版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专电(记者李文川)对孩子来说,春节无疑是一年中热闹也期待的节日,但是,由于压岁钱来得太容易,一些孩子花起来大手大脚,无所顾忌,不少小孩的“压岁钱”白白挥霍掉了。更令家长担忧的是,孩子们之间还开始学会“斗富”,相互攀比摆阔。种种现象无不提醒我们,“压岁钱”暗藏着隐患,处理不当,将带来一系列教育问题。

    对于孩子的“压岁钱”收入,有的家长采取“没收”政策,分文不留,“免得孩子乱花”;有的家长为了“照顾孩子的情绪”,将绝大部分收归“家”有,仅留下极少的部分供孩子自由支配;而有的家长则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允许孩子完全独立支配这笔钱,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好“压岁钱”呢?不少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做一个“压岁钱”的管理计划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压岁钱”不要在日常生活中零打碎敲地花掉了,而是要以理财的观念,将它用好,使之增值,并让孩子能在这项理财投资并充满乐趣的活动中,不断地认识钱的意义及增值的方法,避免让孩子误入歧途,同时,又能将这笔家庭财富发挥最大效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8:07:08 | 只看该作者
年终奖还不够给压岁钱 6成人希望压岁钱不超20元  
2007年02月21日 07:08:58  来源:现代快报  


    年终奖还不够给压岁钱  一项调查显示,6成人希望压岁钱不超过20元     

    过年了,说吉利话,讨压岁钱,很多孩子在惊喜中感受到一份来自长辈的关爱。那么今年春节上班族们又将开出多少压岁钱呢?一项网上调查显示,11.95%的投票者“今年总共给出的压岁钱会超过自己从单位领到的年终奖”。加之23.64%的人选择“没领到年终奖”,也就是说,至少35%的人压岁钱支出相当于超过了年终奖。

    在本次调查中,有超过六成的投票者“希望压岁钱能回到象征意义时代,给个10元、20元就好。”

    八成投票者给孩子压岁钱

    又到春节。今年您会给自己和亲友的孩子压岁钱还是礼物?这项调查发现,386位网友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82.64%的投票者选择了给压岁钱,也有9.59%的人选择给礼物。另有7.77%的人“不准备给物质的东西,过年的问候到了就好”。 

    事实上,给压岁钱的人们看法也并不一致。371个网友的投票结果显示,有40.43%的投票者认为大家互相给压岁钱是有必要的,压岁钱有压住“邪祟”之说,图个吉利,同时也是礼尚往来。也有36.93%的人认为现在给压岁钱其实没必要,但大家都给,自己也就不能免俗了。

  5.8%的人给千元以上红包

    压岁钱作为承载长辈对晚辈祝福的载体,人们今年会给每个孩子大约多少压岁钱呢?390个网友回答了这个问题,40.26%的投票者选择给每个孩子大约100元及以下的压岁钱;紧随其后,有37.44%的投票者选择“200至499元”;选择给500元的占到7.95%;501至1000元的占到8.46%;另外,5.8%的人选择给1000元以上的“大红包”。

    三成人给压岁钱超过年终奖

    您今年总共给出的压岁钱是否会超过您从单位领的年终奖?385个网友回答了这个问题,记者看到,11.95%的人给出了肯定答案,选择“压岁钱超过年终奖”,还有23.64%的投票者表示“没领到年终奖”,对于这部分网友而言,给压岁钱自然会超过年终奖了。也就是说,至少三成多的投票者压岁钱支出相当于超过年终奖。46.23%的投票者选择年终奖超过压岁钱,值得注意的是,还有9.87%的人选择了“两者不相上下”。另外,也有8.31%的人“不准备给别人压岁钱”。

    半数孩子压岁钱交给家长

    您的孩子收到压岁钱后会怎样处理?对于这个问题,51.07%的投票网友选择了孩子会把压岁钱交给家长处理,22.73%的人选择了“孩子自己把压岁钱存起来,不交家长”,位列第三位的是“其它”,孩子显然已经决定了压岁钱的其它用途。另外,还有9.89%的孩子“自己花掉,不交家长”。

    说到给压岁钱这个习俗,379个参与投票的网友中,有60.69%的人“希望压岁钱回到象征意义时代,给个10元、20元就好。”看来,大家对每个孩子动辄几百元的压岁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压力。(颜玉松/据《北京娱乐信报》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8:09:50 | 只看该作者
春节的文化赋值  
来源:解放军报  



    岁岁迎春,今又春节。

    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和年、岁、春这三个概念交织在一起的。年是丰收的意思,岁是牺牲、祭祀的意思,春是百岁得阳气而生的意思,它们彼此联结成一个整体,涵盖了社会选择、文化选择和生命选择的因素,特别是信仰的因素,包括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春节的文化象征和文化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是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是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感恩天地人和;三是庆贺丰收,享受劳动的成果,筹划新年的生产和生活,企盼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是礼仪往来,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宣泄情感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凡上了一点年纪的人,都记得往昔过春节的情景,那是既充满诗意又富含文化内涵的。街头路口的舞狮子、闹花灯、划彩船、踩高跷,人们尽情宣泄着生活的喜悦和热情。特别是乡下的春节,更是热闹有趣:稚嫩的童谣,点亮了乡村不眠的灯盏;写春联,贴年画,剪窗花,挂灯笼,诗意了农家多彩的生活;还有蒸年糕,磨豆腐,酿米酒,包饺子,忙年饭,浓浓的香味把乡村熏染得芳香和醉人……这一切,无不透露着过年的喜庆吉祥、丰富多彩,赋予中华民族这一最大的传统节日以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人们对过春节的期盼和幸福感逐渐淡薄了,且不说昔日那些让人怀念的过年习俗难以一见,就是饱含亲情的年夜饭也懒得做了,到酒店包一桌省事省力。愈来愈多的人在节日里过得不闲适,比平时还累,或者玩乐无度,或者整天看电视、泡网吧,或者连轴喝酒疲于应酬,体力精力大幅度超支透支,没有丝毫的快乐可言。有的年轻人只知道有圣诞节、情人节,却不知道怎样过春节。从小处说,这是生活方式改变的问题;大而言之,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失落。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渊源流长的传统节日春节,确实需要创新。但任何创新都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尤其是蕴含在春节中的文化赋值、民族精神,是特别需要我们珍视和弘扬的。比如,在辞旧迎新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回顾思考一下过去的一年,解开一个结,再结一个结,结一个更漂亮的“中国结”,“结”一个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念。再比如,通过过春节,大家相互走动走动,拜拜年,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既温暖了别人,也丰富了自己。还比如,一家人聚在一起,拿出各人的拿手好戏,做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也许这些菜肴不如酒店里丰盛、高档,但却融入了亲情,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和团聚的欢乐。还有,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也用不着礼品礼金,把相互之间的感情物化了,倒显得庸俗和生分,也许一个真诚的问候,一件小小的礼物,更显示出人间的真情。

    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过春节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乐,而是在追求一种过节的闲适和精神的娱悦,是一种传统的精神延续。(向贤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8:11:07 | 只看该作者
春节民俗应有新定位  
 来源:新京报  

  
    60年前,尚处在学龄前,每年一进了腊月就兴奋起来,到了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之后,“年”的氛围突然浓了起来,过年的各种节目加快了脚步从眼前闪过。除夕的前一天是很难入睡的,因为头脑中总是想着天明一睁眼,过年各种乐事就来到了:贴春联、换门神、贴年画,各种花花绿绿挂签纵横于室内外,一派喜庆气象;摆好供桌,请出祖宗神主牌位,红烛高烧,香烟缭绕(我最怀念弥漫于室内的烧香的香气),一堂蜜供,芝麻节儿满地(夜晚迎神时,小孩穿新衣新鞋踩芝麻节儿)。放爆竹,到前门洞关帝庙祈福(就在现在前门箭楼北面,前门老火车站对面),吃年饭、听唱机熬夜守岁。

    大年初一,出广安门到财神庙争烧第一炷香,然后才是你来我往,四处拜年。对于小孩来说就是无休止的鞠躬、磕头,收压岁钱;然后是逛厂甸,买风筝,风车、大糖葫芦、还有想了很久很久的“九连环大刀”(这是我心目中最高级的玩具)……正月里,没正经事,就是玩和吃。吃年前制作好的、够吃半个月各种美食,在冰上放花炮、抽打“汉奸”(一种陀螺)。街上走会的不断,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文武场,热闹非凡,遇到特别火爆的,我们这些男孩能追出三四条胡同,直到快要迷路为止。其间还有初七、十五两次灯节,院里院外点燃自己捻制的纸灯。还穿插有逛庙会如白云观、报国寺等。这就是我记忆中的过年。从中可见,其背景是农业文明和宗法制度。

    解放后这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是破除迷信,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消失;后来由于物质匮乏,许多奢侈性的消费被淘汰,“文革”当中倡导过“革命化的春节”,城市工人主动加班,农村农民大干快上,兴修水利,改天换地,变农闲为农忙,提倡在工地上过革命化春节。春节过程也大大缩短了,城市里法定三天假,一串门也就过去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巨变,物质丰富了,对于风俗宗教,从意识形态角度考虑少了,也由于一些热心传统民俗人们的提倡和一些相关商家鼓动使得传统节日习俗得到部分的恢复。

    然而近十年来社会迅速向工商社会转型,社会迅速的小家庭化,海外的工商文明被更多人们接受,而基于农业文明和宗法制度的传统节日习俗越来越被人们抛弃或遗忘。与此相反起源于西方的一些“洋节”越来越为青年人所青睐。有些热心传统的人士还提出“保卫春节”的口号以抗衡这种倾向。其实风俗作为群众性的习惯行为取决于经济制度和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发生了变化,其习惯行为也会跟着改变。例如过去“吃”在传统节日中往往是最重要的节目,而现在许多城市人表现出对“吃”厌烦。又如庙会、走会这种民间文艺演出活动,过去很吸引眼球,而现今电视上的文艺节目替代了这些业余演出。

    古人常说时移则俗易,这是谁也挡不住的,只能在顺应变化的前提下加以引导,对传统节日作新的定位。如春节活动中一些文化色彩比较浓的项目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热心人士倡导、政府或者基金会出资协助保存,到了春节在一定范围内展现。春节一些活动中所凝聚亲情、友情,对先人的怀念,是人际关系特别美好和值得珍视的部分,社会应该创造条件协助其实现。如果一年中有三百余日我们都处在纷纷扰扰的竞争之中,那么应该有些日子相对平静、使我们洗涤尘俗、从内到外都得到充分休憩。也许这是传统的节日最能发挥所长的领域。

    □王学泰(北京学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8:12:02 | 只看该作者
网民:“数字春节”成为传承民俗新形式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16日电  随着我国传统佳节——春节的临近,全国上下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历史悠久的春节也正经历着一场“新技术革命”。互联网的普及为春节注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数字春节”正在成为传承传统、展现个性的民俗新形式。

    随着短信、视频拜年,网上“围炉夜话”,网上晚会等形式的普及,传统习俗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时尚气息,“数字春节”体现出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和谐交融。

    有网民表示,在春节喜欢收到“原创短信”,即使词藻不甚华丽,表达的却是一份独特的祝福,非常有意义。还有网民说,上网过年比较自由,在一个聊天室里大家“围炉夜话”,守候新年钟声的到来,别有风味。

    部分网民还介绍了“网络过年”的各种新鲜有趣的形式。有网民说,每个人都可以亲自“制作”和“导演”网络除夕团圆饭,从互联网上下载喜欢的对联、灯笼、红包等,同时布置有绿树鲜花及雪地清泉、不同地域和时令景致的餐厅,并为所有的家人都留出位置,尽管是虚拟的,但辞旧迎新的气氛非常热烈。

    有网民说,在虚拟世界里,和天南海北的人们一起热热闹闹过大年,扩大了自己的社交范围。在电脑屏幕上看到燃放鞭炮的画面,可以听到各种鞭炮的响声,让城市里渴望放鞭炮的人们在网上过足瘾。

    有网民认为,传统年俗需要在时代的发展中创新,目前的过年习俗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谁说十几年或几十年后,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春节”“网络过年”不会成为中国传统习俗的一部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8:13:32 | 只看该作者
民俗也在推陈出新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照我说,现在是年味儿越来越浓了。从春节文化的整体来看,现在和过去并没有本质区别,春节大部分习俗都在延续。现在人们过年的心态、除旧迎新的愿望、大团圆的心理一如既往。”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赵书1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和西方节日的冲击,有人觉得春节的突出特征不再明显,容易让人觉得“没意思”。对此,赵书认为,有些传统的春节民俗确实简化了,但新的春节民俗又在不断产生,比如短信拜年、春节旅游,这在过去是没有的,所以春节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但所有新的变化并没有冲淡年味。临近过年的时候,火车和飞机特别拥挤,人们千里迢迢赶回去,为的就是一顿年夜饭。这种大团圆的心态,是中国人的大年三十情结,直到现在还根深蒂固。

(记者程义峰)新华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8:16:18 | 只看该作者
春节民俗全景地图  
2007年02月13日 14:38:34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京城古韵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图表:春节与吃年糕 新华社发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闽粤风采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另外,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了下来。

    广东: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橘,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8:16:55 | 只看该作者
西北劲风

    陕西:

    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甘肃:

    新年舞社火,社火,广泛流行于甘肃各地,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

    正月打秋千:秋千是娃娃们的阵地,又是小媳妇、大姑娘的天下了,临夏山村的正月,就这样飞在了秋千上,天天飞、夜夜飞,直到正月十五。正月十六,秋千的主人爬到树上,把秋千卸下来,一年一度的打秋千就结束了。

    东北瑞雪

    东北的年俗,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东北来说,讲究就不少。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

    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
    礼成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一一引进“压岁钱”。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

    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8:17:28 | 只看该作者
吴越软语

    上海:除夕之美在日落。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

  浙江: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黏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苍南,叫“探正月”,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

    江苏: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 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中原春色

    河南:送神慌年忙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湖南: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09-1-29 18:18:06 | 只看该作者
傣族过节

    民族风情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回族:年三十晚上包饺子,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热腾腾的饺子,打开预先做好的腊八醋,一家人团坐在桌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孩子们却对桌上摆的各种零食更感兴趣,果壳可以随便扔满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扫,叫“踩碎(岁)”。

    春节这天,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云天,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衣服,初一中午年饭丰盛无比,但晚上要吃面条或是合子,象征新的一年和顺、团圆、美满。(左图:傣族泼水节)

    傣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苗族:过春节时,除准备丰富的食品外,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初一到十五都要庆祝。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这种活动。在贵州西部及川南、云南等地都将举行,译成汉语,称为“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等等。

    港台习俗

    澳门:

    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纯脆是以示吉利。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博彩”(赌博)。

    香港: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首选就是逛花市了,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大家一起欢度佳节。在春节拜年时,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台湾:

    到了除夕这天每家每户往往先将象征新春祥瑞、万事如意、招财进宝等内容的春联,贴在自家的门窗、粮囤、猪圈、井台等处,尔后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香烛,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回家过年”。从这时开始,燃放烟花、爆竹之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而且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之夜,岛内全家人都要欢聚在一起“围炉”,即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或叫“团圆饭”?。年夜饭吃过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赠送“压岁钱”。

    域外唐音

    新加坡华人:新年吃鱼意味着吉利。据说,此举象征着在未来的事业中发财和幸运。春节的第一天是小辈给长辈拜年的一天,也是孩子们的红包日,他们将从父母和长辈那里得到一包用红纸包着的钞票。

    马来西亚华人:欢庆春节的气氛就日渐浓厚。从首都吉隆坡到全国各地华人聚居区或中国城纷纷挂起大红的灯笼,贴起春联,商场里摆满了年货。一般从冬至到正月十五都算过年。大年三十,全家在一起吃团圆饭,守岁,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信神的人家在大年初一要吃素。
    旧金山:每个春节,舞狮的队伍都会从这里出现,沿着唐人街,伴着喧天的锣鼓一直舞下去,除了华人,各种肤色的外国人也会被吸引专程来这里过中国年。春节时,餐馆里饺子、年糕等过年食品更是一应俱全。

    悉尼:悉尼唐人街的牌楼上写着四个大字“四海一家”,过春节时,舞狮的人多停在商店或餐馆的门前,这时店主人会很高兴的出来,为舞狮的人派发“利市”。

    温哥华:温哥华唐人街的牌楼工艺精美,上书“中华门”三个繁体大字。过春节时中华门上挂满大红灯笼,小朋友举着五颜六色的气球,脸上写满好奇和快活。

    伦敦:每到春节,唐人街上就要张灯结彩,家家贴春联迎财神。鞭炮烟花伴随着舞龙舞狮和歌舞杂技表演。锣鼓喧天之中,人们挤在唐人街上,看英国白人扮演的洋财神穿着长袍马褂给儿童挨家挨户恭喜发财讨要红包。

    纽约:纽约唐人街有15万华裔移民,这里的春节无与伦比的热闹!大街上有传统的龙船游行,放鞭炮驱魔,武术杂技表演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9-24 09: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