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英剧《是,首相》和《是,大臣》,充分感受了一把文字和语言游戏所带来的黑色幽默。
有时候,因为太急迫于探索,脑子里会塞满刻意为之的思想,然后晚上就会做梦。
感觉自己过于严肃了,我会去看些搞笑的家庭剧或者黑色幽默剧作为调节。
现在,理性思考的能力大有长进,然而我与慈悲心和智慧却没有什么深入的关联。我关怀的范围还是很狭窄,我关心自己小家庭中的家人,我关心路上见到的卖菜的老人,我同情患重病无钱医治的病人。而当我回忆起自己抑郁时的样子时,我却没有了关心,虽然我很少去评价,但偶尔我会认为那个时候的我其实非常自私。所以,我有时候感觉自己丧失了关心病友的能力,说话就不免显得无情。我很少再用温情的语言安慰别人,我一出口就想让对方直面问题,用各种话语阐述“接纳”的本质。但这显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需要安慰的时候这些话是无用的,需要对治躯体症状的时候这些话也是无用的,不同的抑郁阶段需要不同的治疗重心。
如何更好地平衡身体、工作、家庭和人际关系,是我当前所面临的挑战。我想2012这一年,更丰富的挑战会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因为我已决定要接触更多的人了。我知道,人际关系永远是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好的老师。朋友们,虽然人际关系常常让你们痛苦,但人际关系里真的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你能带着好奇心观察自己和别人在互动时的种种表现,去探究这背后的动机,你一定会大有收获。 珍妮快成哲学家了,新年问好! 新年快乐啊珍妮!感谢过去一年你对我的帮助,没有你的耐心指导,不敢想想现在还会是老样子。祝福你! 伺机而动的痛苦之身
现在,我深刻明白为什么自己需要时刻警醒不放松警惕了。因为痛苦情绪将人拽入黑暗深渊的威力实在太大了。当我认为自己足够清醒时,发生了一些事,令我再度感到压抑和沮丧。我觉得很奇怪,这样的事件从其程度上来看,不至于让现时的我产生此种感受。但我真的深深感觉到,我心内有一股将人往下拖拽的力量,随时等待机会,想令我陷入泥潭。是痛苦之身吗(痛苦之身的概念详见艾克哈特的《新世界》)?痛苦之身就像寄生虫一样潜伏在我们体内,以痛苦为食,通过让人小题大做的方式,来制造人的内部冲突(矛盾思想的连续运作)和人与人之间的口角甚至肢体暴力。怎么办?我发现有一股强烈的怀旧情怀升起了,我又变成了幼稚的、需要安慰的小孩,我又产生了向家人朋友倾诉的欲望,虽然我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但我忍住了,因为一旦我那么做,我就失去了一次宝贵的直面痛苦转化痛苦的机会。于是,我安静下来,我知道要转移焦点或者把情绪发泄出去都是很容易的事,但如果我对自己负责,那么我必须感受、体验自己此时此刻所有的情绪——焦虑、恐慌、沮丧、愤恨等。除了和它们呆在一起,没有别的正确办法了,我一边正常做事,一边体验、咀嚼它们。最后,应了一句话,什么都会过去的,它们也终于过去了。
在我恢复平静后,我开始重新回顾《新世界》这本书,主要阅读痛苦之身这部分。因为,我很明显感觉到,痛苦之身这几天正在我的生活中活跃,抓住特定的人、事来责备和对抗,以给我和他人制造更多的痛苦。毫无疑问,一个人的痛苦之身越强壮,身体所受到的毒害就越大,体现在抑郁症患者身上就是不同程度的躯体症状。在日常生活中,熟悉我们的人能轻易触动我们的神经,让我们歇斯底里,或者产生其他种种负面情绪。你不愿意面对什么,家人朋友越可能有意无意地提到什么,于是你的痛苦之身就开始活跃了。在我心内的痛苦之身仍然存在,这是毋庸置疑的,它会伺机而动,在我不警醒的时候,把我掀翻以壮大自己。所以,我必须警醒。只有警醒,才能使其衰弱,否则它就会进一步打击我的心灵、毒害我的身体。
以上是我的个人体验,强烈建议大家去看《新世界》的痛苦之身部分,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理解作者所说的到底是否有道理。很多时候,不是外界事物引发了我们的情绪,而是累积在体内的情绪之身借助外界事物来壮大自己,不断制造各种负面情绪,期间可能产生很多我们事后后悔的举动,譬如暴怒情绪下的动手打人。 1# jenny1982 我也要试试,总是摆脱不了蠢领导给我的负面情绪 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一句话:“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地验证小时候形成的世界观和生活模式。还有一句话:当潜意识没有进入意识的时候,就会外在地显示为命运。
RE: 【分享】我的心理治疗(主贴后续更新)
[url=当别人以命令式的口气说话时,你会有叛逆情绪,为什么?别人带着情绪说话,比如说出:“XX,你快点……;XX,你怎么不马上……”等话,我会感到自己的尊严和自由感受到了胁迫。我认为自己若按照对方所说的话行事,就意味着我放弃了自主权,而听命于他人。事实上,这是自我价值感低下引发的反应,我的价值绝不会因别人的言语和行为受到半分侵蚀,除非我自己没有体悟到自己的价值。所以此处的问题是,我将自己的价值感向外投射,形成了如下的观点或概念:“别人叫我干什么,我偏不干什么,才能显出我的个性和独特性;假如别人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证明我屈从于他人,没有尊严,不管对方叫我干的事到底于己有益无益。”显然这样的概念很极端,毒性不浅。
jenny1982
我常常也会有这种类似的体验和感受,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如果别人对我和颜悦色,我就感觉特别舒服和高兴;如果别人对我态度严厉,我就会很难受,心想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让别人不高兴。而且尤其对类似于师长、领导这类人的态度尤其看重。 看着楼主的文字,感觉很舒服,细腻,温暖,同时又不失理性和分析。精神分析的实质就是一点点深入自己的潜意识和早期记忆,将自己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背后的根本的世界图式展现出来。当我们对自己的早期记忆挖掘够深,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的由来。这就是早期的家庭教育教导我们如何看待外在的世界,如何看待与他人的合作。 然后意识与行动良性互动,由修改后的认知指导行动,由行动带来的正性力量,然后二者不断互动,就可以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潜意识,然后就可能达到知行合一,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当然这是理想状态。
我们的父母辈很少能有非常幸福的童年,这是大环境的使然。他们都生长在5、60年代,当时的社会风气是狠斗头脑中的私字概念,鼓励大家为人民服务,舍小家为大家。而这时违反人类天性的,所以这就注定了他们精神世界普遍是失衡的。我们普遍是生长在80年代,这个时代又是与他们生长的时代完全不同,这时大家普遍向钱看,提倡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只要你能够成功,别人不管你用什么手段,偷蒙拐骗痒痒都来。所以,这就造成了他们精神的又一次失衡。 看着楼主的文字,感觉很舒服,细腻,温暖,同时又不失理性和分析。精神分析的实质就是一点点深入自己的潜意识和早期记忆,将自己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背后的根本的世界图式展现出来。当我们对自己的早期记忆挖掘够深, ...
小刀 发表于 12-2-28 09:20 http://www.sunofus.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你说的这段话很真实,很中肯。潜意识是个非常深广的领域,有很多内容我们只能透过自己的行为去推测,这种推测可能对可能不对,但分析和推测仍然有很大的好处。另外,人的天性也很复杂,除了吃、喝、保护自己的动物本能外,还有其他许多天生的潜能。仔细观察自己,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一点,譬如,我们对某些事很容易上手,对另外一些事却怎么都喜欢不起来。可惜的是,单一化的目标——努力学习、考热门的大学、选择热门的专业、找赚钱多的工作等等生活现实,已经让我们错失了很多宝贵的开发潜能的机会。但不管年纪多大,如果一个人不去发现自己的使命,那么他的一辈子就只是沉闷谋生、吃喝、娱乐,最后满怀遗憾地走入坟墓。所以,我认为不管我们几岁,都应该不懈地了解自我,同时寻找自己钟爱的事业。
与大家共勉! 潜意识是意识层在错误认知、或是非正确认知后,点点滴滴压入心底的负面能量。(抑郁、恐惧、焦虑、愤怒、憎恨等)
抑郁、焦虑等神经官能症,只是这些潜意识冲破意识层,所体现的情绪反应。
其实,为什么精神类的疾病会有反复,是因为并没有真正解决内心最深处的潜意识情绪,所以有些人好了,又犯了。
潜意识是可以改变的,但是需要很多的智慧和耐心,不是那种《生命的重建》中的宣誓法就可以简单的解决的。 潜意识是意识层在错误认知、或是非正确认知后,点点滴滴压入心底的负面能量。(抑郁、恐惧、焦虑、愤怒、憎恨等)
抑郁、焦虑等神经官能症,只是这些潜意识冲破意识层,所体现的情绪反应。
其实,为什么精神类 ...
peaceful_heart 发表于 12-3-6 17:38 http://www.sunofus.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显然,宣誓法治标不治本,作用有限。彻底改变潜意识中负面的部分是项艰难的工作,我深有体会,恐怕是我一辈子的功课。不知你可否分享一下关于潜意识能量的个人体验? 我认为,宣誓法虽然作用有限,但反复去宣誓那些对每个人都适合的真理,人的思想就逐渐地发生改变了,同时潜意思也可能就接受那些真理了。 我认为,宣誓法虽然作用有限,但反复去宣誓那些对每个人都适合的真理,人的思想就逐渐地发生改变了,同时潜意思也可能就接受那些真理了。
zhu489 发表于 12-3-9 09:33 http://www.sunofus.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当然,它还是有作用的。但对于一个急于摆脱痛苦的人来说,宣誓法有其陷阱,可能会拖延有效的治疗。人们可以说,只要你花足够的时间去反复宣誓,一定会成功的。问题是,足够的时间是多久?宣誓法会造成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缺乏基本的常识和一定的智慧,人们会误用宣誓法来逃避现实。事实上,只有直面现实,才能找到解决办法。只有看清了潜意识中的负面信念,宣誓语句才能有的放矢。否则,积极暗示也可能造成意识表层和潜意识的剧烈冲突,而当事人却觉知不到。我个人认为,千万不要把宣誓法当成救命稻草,你可以使用它,但请先弄清原理,搞清楚它和意识、潜意识、情绪和行为的关系。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2-3-11 21:30 编辑
I am ……、 我正在……、我拥有(与语言提醒/自我暗示有关)
有时候,在做一些挑战和不确定因素较多的事时,我容易失去耐心,感到厌倦。原因很简单,我习惯于确定的答案,我讨厌模糊不清的状态。然而,现实是许多工作都带有模糊性。正因为有不确定的存在,才有学习和成长的空间。我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得出一个结论或重复一遍别人的名言是很容易的,动动嘴皮子就行,但知行合一向来是艰难的。那种时候,如果我能够暂时忍住不转移焦点(也就是找其他的休闲活动填满时间,暂时将那烦人的工作抛在一旁),我会感觉自己有股强烈的渴望:我想变得更有耐心。当我仔细思考这句话时,我对许多智者说的道理有了更深的体悟,尤其在耐心这件事上。“变得”意味着时间,意味着我通过各种手段终于变得耐心了,但是在耐心这个结果出现之前,我永远都处于或多或少的不耐心中,既然有不耐心的元素在内,在我看来它就不是耐心。耐心这种状态不含有任何的烦躁和想逃避的冲动(即不耐心的表现)。结果,我发现,除了在此时此刻体现出耐心外,其他做法都是拖延,都暗示着利用更多的时间来不耐心。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某人在今天下了个决定:我下个月一定把烟戒掉。然后他可以继续在这个月猛抽。那么下个月会如何呢?他真的戒得掉吗?大多数的人永远都在做这样的计划,永远在拖延,最后总以计划的失败告终。事实上许多计划连一分钟都没有实施过。我相信有那种人,说下个月戒掉香烟就真戒掉了,但这样的人不太多。我们还是谦虚一些,不要认为自己是这种能瞬间改变的人为好。
回到原来的话题。当我稍稍安静时,工作还在眼前,于是我开始运用语言的作用,我缓慢地默念了下面这句话:“I am patient at the present moment”。(用中文可以说:我正很耐心地做……)我全身心地感受这句话,是阿,除了我自己,没有人能够阻止我在此刻拥有耐心这种品质。我保持着这种感觉,然后继续工作,眼前的工作不再那么讨厌了,事实上它渐渐变得有趣味了。我只管耐心地做事,而不再纠结有没有问题存在,因为很多东西就是没有准确答案,或者说我在此时无论如何都无法回答它们,我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在耐心的时刻思索和领悟这种真相会更有效果。
继续谈戒烟的问题吧。如果某人真心想戒烟,他不妨说,我今天就戒烟,我先戒一根烟,我以前每天抽十根,现在我抽九根,然后按计划执行。不管他今天是否完成了这个目标,到了第二天,他还是会和自己说,我今天正在戒烟。如此,渐渐地,他便可以减少对香烟的渴求,最终成功戒烟。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今天计划了少抽一根烟,却无法办到时,就不要指望他能在某个时间点一次性地把十根烟给戒掉。我们大部分的计划都可以在今天实施,哪怕只花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你的计划就已真正启动了,已经是目标的一部分了。
我一直认为自己应该生活在未知中,让理想和目标自己显形。然后,我就沉空守寂,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沉思上。然而,我发现人是可以拥有渴望,拥有理想的,最好的理想是精神品质,如耐心、友善、平和等等。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践这些品质,你可以通过洗碗、工作、买菜、听父母的唠叨来体现耐心这个品质。父母唠叨你了,深呼吸,默默地告诉自己:“我正在耐心地听爸妈说话。”最好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心中默念,感觉这句话对你的作用(头脑中的话语当然是有作用的,如果没有作用,许多人就不会因为妄念太多而患上神经症,当然这是负面作用),如果你觉得自己真的不再烦躁、愿意倾听的时候,不要松懈,继续保持那种感觉,必要时再提醒自己几遍。
你可以说:我正在耐心地打扫屋子,我正在耐心地听领导讲话;我正冷静谨慎地处理这个问题……如果这句话真的引导你产生了耐心、冷静谨慎的感觉,那么恭喜你;如果没有这种感觉,只是机械化的言语重复,那么请试一试将注意力更集中一点,让自己清晰地听到每一个字,理解整句话的意思。这种练习不会花你多少时间,你可以每天在任何事上练习:主语是你,关键词是优秀的人格品质(如耐心、友善、勇敢、幽默等),时态是现在。没人能保证它一定奏效,但想想你在其他领域花的时间(看电视、打游戏、QQ聊天),作出这个决定应该不算太难。
再强调一遍,类似耐心、谨慎、轻松等反映人类精神状态和品质的词是关键词,你很清楚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品质。但只有在你相对平静,有能力忍耐不舒服情绪的时候,这种用现在进行时表达的语言才能较快地产生效果。因此,我认为,这种方法在人的身心状态恢复得较好的时候运用最佳。在中重度忧郁时,我们的重点是生理的调整和心理症结的深入了解,你可以做这样的暗示,但恐怕效果不会很明显,你甚至感觉不到它的效果。 {QQ63}献花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