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惠子
发表于 14-8-30 21:11:40
视频: 格桑泽仁-正能量大智慧03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g3MDcxMDQ4/v.swf
美惠子
发表于 14-8-30 21:12:31
视频: 格桑泽仁-正能量大智慧04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zIzODI2NzMy/v.swf
美惠子
发表于 14-8-30 21:13:16
视频: 格桑泽仁-正能量大智慧05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g3MDcwMzI0/v.swf
美惠子
发表于 14-8-30 21:14:07
视频: 格桑泽仁-正能量大智慧06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g3MDcwMTY0/v.swf
美惠子
发表于 14-9-1 10:50:09
家长课堂:教你3句话让孩子对你服服帖帖
2014年08月22日 13:41
来源:凤凰网教育 作者:成墨初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5人参与 5评论 .有些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对孩子的能力和特长了解得比较全面;有些家长工作忙,跟孩子接触比较少,了解就少。句:做到了要及时奖励 孩子做到了,家长视而不见,孩子会觉得做不做一个样,以后就不会那么热心地去做,对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
孩子任性、不听话是许多家长的苦恼,那么到底孩子不听话的原因都有哪些?家长又该如何“对治”呢?教育专家李彦芳总结了以下三句话进行概括:
第一句: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因此,在给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须了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叫三岁的孩子大公无私,学“孔融让梨”,这是很难做到的。上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好动,让他半个小时静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或做作业,那是很难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区别很大,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不了解孩子的个性,一厢情愿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某种类型的人是不现实的。
怎么知道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呢?首先是看他的年龄。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和行为功能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其次是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方面领先一些,有些方面落后一些。再就是考察,看他的实际能力。有些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对孩子的能力和特长了解得比较全面;有些家长工作忙,跟孩子接触比较少,了解就少。
有人担心,只让孩子做会做的事而不让他做不会做的事,孩子怎么能进展呢?请看第二句话。
第二句: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鼓励和监督,不能下了指令就什么也不管了。
许多家长言教太多而身教太少。他们经常教导孩子怎么做人,至于他能不能做到,做到了没有一概不管,或者发现没有做到就批评几句或棍棒相加。一概不管的结果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或者听进去了,但理论脱离实际,言行不一。而批评和处罚的后果是,孩子学会了说谎。换句话说,过分强调结果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家长应该多关注过程,全程陪伴孩子完成任务。
陪伴就是监督,同时也是指导和鼓励。如果孩子真的不会做,那怎么办呢?放弃肯定是不行的。家长应该协助孩子做。注意,是协助而不是代替。有的家长看孩子不会做,就自己替他做了。例如,母亲叫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孩子不予理睬,母亲一边骂一边把他的房间收拾了。
第三句:做到了要及时奖励
孩子做到了,家长视而不见,孩子会觉得做不做一个样,以后就不会那么热心地去做,对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
奖罚是必需的。那么,奖和罚哪个更好呢?从“局部”的作用来看,奖和罚没有区别。但是,从长远利益和人格发展的角度来讲,奖优于罚。罚可以消除不良行为,但是如果不去建立好的行为,行为的总量就会减少,变成“无所事事”。奖有利于建立好的行为,而好的行为多了,不良的行为自然就少了,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另外,奖励会使人变得乐观、积极、自信、卓有成效,惩罚会使人变得悲观、消极、自卑、一事无成。
前面提到,惩罚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其实,奖励也会导致说谎和作假,只是程度轻一些。所以,应该避免单纯的奖励。不要早上下一个命令,晚上回来检查或听汇报。也不要年初布置任务,到了年底来验收。这样会滋长“不诚实”的品性。应该把奖励和监督结合起来,就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教育专家李彦芳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一种奖励。
美惠子
发表于 14-9-1 10:51:20
白岩松致儿子的信:争得第一的人不一定是胜者
2014年08月22日 11:38
来源:中国教育报
.提记:白岩松曾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1997年儿子白清扬出生。 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胜者,每一次第一总是一时的风光,却赌不来一世的顺畅。每当想到,今日在我脑海里回旋的那些乐章,也会在未来与你相伴,我就喜悦,为一种生命与心灵的接力。
白岩松与儿子
提记:白岩松曾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1997年儿子白清扬出生。对儿子,他褪去了新闻主持人的犀利与干练,剩下的是父爱的宽厚与温情。 本文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暑假出版的一本新书《成长,请带上这封信:他们致孩子》。
学会宽容
今日落笔,是在充满乳香的房间里。我的儿子饱餐一顿后,安静地睡了。那种照看新生儿的奇妙感受充满我心。我知道,我们在彼此的生命历程中,将相互温暖与扶持。
做了父亲,我不该两手空空迎接他的到来。但孩子那稚嫩的小手还举不起任何可称为礼物的东西。那就让我将祝愿当成礼物,投入生命的邮箱,来一个慢件邮递。当他长大的时候,再好奇地拆封吧。 如果所有的美德可以自选,孩子,你就先把宽容挑出来吧。也许平和与安静很昂贵,不过拥有宽容,你就可以奢侈地消费它们。宽容能松弛别人,也能抚慰自己;它会让你把爱放在首位,万不得已才动用恨的武器;宽容会使你随和,让你把一些人很看重的事情看得很轻;宽容还会使你不至于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宽容的心灵里过夜。于是,每个清晨,你都会在希望中醒来。一旦你拥有宽容的美德,就将一生收获笑容。
不争第一
人生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当了第一的人也许很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于是,就将永远向前。可生命的每个阶段,第一的诱惑总是在眼前,于是生命就变成劳役。
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胜者,每一次第一总是一时的风光,却赌不来一世的顺畅。时代的风向总是在转变,那些被风吹走的名字,总是站在队列的前面。争第一的人,眼睛总是盯着对手,为了得到第一,也许很多不善良的手段都会派上用场。也许,每一个战役,你都赢了,但夜深人静,一个又一个伤口,会让你触目惊心。何必把争来的第一当成生命的奖杯?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在和自己赛跑,在那条长长的人生路上,追求更好强过追求最好。
爱上音乐
在我们的身边,什么都会背叛,可音乐不会。哪怕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背过身去,音乐依然会和我窃窃私语。我曾问过一位哲人,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还是需要一两百年前的音乐抚慰?哲人答,人性进化得很慢很慢。
于是我知道,无论你向前走多远,那些久远的音符还是会和你的心灵很近。生命之路并不顺畅,坎坷和不快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但爱上音乐,我便放心。因为一两百年前,那些独对心灵的音乐编织者,早已为你谱下安慰的乐章。在你成长的时代,信息的高速发展将使人们的头脑中独自冥想的空间越来越小。然而,走进音乐的世界里,你会在和音乐的对话中学会独立,学会用自己的感受去激活生命。每当想到,今日在我脑海里回旋的那些乐章,也会在未来与你相伴,我就喜悦,为一种生命与心灵的接力。
还有来点幽默、健康
其实还有,比如说,来点幽默、健康,有很多真正的朋友;但我想,生命之路自己走过,再多的祝愿都是耳后的叮咛,该有的终将会有,该失去的也终会失去。然而孩子,在父母的目光里,你的每一步都将是我们生命里最好的回忆。
很久很久以后,也许你会为你未来的孩子写下祝愿的话语,只是不知,是否和我今日写下的相似?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心路历程,所以它和朝代的更迭无关。孩子,当将来你拆开这封今日寄出的邮件时,我还是希望,你能喜悦并接受。
美惠子
发表于 14-9-1 10:52:29
岁小孩打架引发家长血战:一方头破 一方骨折
2014年08月22日 08:28
来源:重庆晚报 作者:邬林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376人参与 289评论 .看到自家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了,当家长的是果断“出手”相助,还是带着孩子“躲开”?
两个3岁小女孩在玩耍中起了争执,相互推搡了几下,竟然引起双方家长大打出手,结果一方张婆婆的两根肋骨被打折了;另一方刘爷爷也头破血流,头上还缝了几针。就在上周日的下午,这出闹剧在沙坪坝区联芳街道某小区上演。
当天下午3点多,张婆婆和刘爷爷分别带着自己的孙女和外孙女一起在小区内玩耍,两个只有3岁的小家伙不知为了什么发生争执,相互推搡起来,结果张婆婆的孙女被推倒在地。见此突发状况,张婆婆和刘爷爷两个大人也为此发生争吵并抓扯起来。
随后,张婆婆打电话叫来了丈夫,儿子小李也紧接着赶到现场,三个人和刘爷爷打成一团。一旁的小区保安见势不妙,只得赶紧报警。
待联芳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双方这才住手,但仍各执一词,情绪激动。在民警的劝解下,双方去医院验伤。结果张婆婆两根肋骨骨折,住进了医院,而刘爷爷的头部受伤缝了4针,小李的手指也被咬伤。
昨天下午,民警王晓颖对当事双方进行了回访调解,双方对当时的不理智行为都表示出悔意。
刘爷爷坚持认为是张婆婆先动手推倒他外孙女才引起自己的不满。“两个小娃娃在打闹,对方大人出来帮忙,把娃儿推倒了,我看到肯定很冒火噻。”刘先生说,“不过现在冷静下来了,也觉得当时不应该那么冲动。”
“说白了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哪个当家长的见得自己的娃儿遭欺负嘛。”张婆婆的儿子小李说,事情过了之后想起来也心生后悔,现在他一边担心着母亲的伤势,一边担心这事会不会给女儿心理留下不好的影响。
孩子打架
家长该如何去“撑腰”
看到自家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了,当家长的是果断“出手”相助,还是带着孩子“躲开”?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做法。
主动退避三舍
张女士儿子今年4岁多,在石桥铺一家幼儿园上学。在放暑假之前的一天,天下着雨,张女士去接儿子放学。在出学校大门的时候,由于人比较多,儿子手里的伞不小心戳到了旁边一个小孩的脑袋。
对方的奶奶非常生气,张女士见状连忙道歉,但是对方就是不依不饶。幼儿园老师过来之后依然无法调解。张女士表态说到医院检查,如果有什么问题一定会负责,医药费全包。
“我有钱,不想去医院,你小孩戳了我孙子一下,让我孙子戳回来就行了。”面对这样的无理要求,张女士无可奈何,在连声道歉之后,在老师的护送下离开了现场。
忍无可忍动手
姚女士前几天带女儿到游乐场玩耍,女儿在坐滑梯时跟前面的男孩发生争吵,下来的时候顺势踢了对方一脚。
见女儿不对,姚女士准备等她下来再批评她。没想到那个男孩的妈妈直接冲上去就打了她女儿一巴掌,当时就把孩子打哭了。不仅如此,对方一直强调“你姑娘踢我儿子了,我就得打她”,还一直骂姚女士“泼妇”。
姚女士忍无可忍和对方抓扯起来,直到被周围的人拉开。事后,姚女士承认自己很冲动,很疯狂,没有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但是,她认为教育孩子不光要告诉他正直善良有担当,还要让他知道,在自己受到攻击的时候要去反抗。
小孩打架自己处理
从事多年幼儿教育的郭艳老师说,小孩之间打架目的很单纯,可能就是为了一个玩具、一袋零食,甚至一个小板凳,不带有任何功利性和政治性,没有大人想的那么复杂。而且,小孩之间打架不会记仇,事情过了很快就和好如初。
郭艳说:“在工作中见过很多大人为了小孩打架争得脸红脖子粗甚至打得头破血流,这边还在闹,那边两个小孩已经又在一起嘻嘻哈哈地玩耍了。反倒让大人觉得很尴尬。”
所以,遇到这种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小孩自己去处理,大人在一旁负责引导就行了。绝不能任何事情都帮小孩强出头。俗话说“吃亏是福”,但现在的家长都不想自己的小孩吃一点点亏,受一点点罪。
家长别做坏榜样
重庆市协和心理咨询所所长、首席心理咨询师谭刚强说,三四岁的孩子形象和场景意识很强,会对大人打架斗殴这种恐怖场景(对小孩而言)产生恐惧感,表现出来就是紧张,哭泣。小孩对这种画面记忆很深刻,在其成长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类似场景时,其恐惧感会加深加重。
小孩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模仿的过程。一个满口脏话的家长,很难教出有礼貌的孩子;一个不尊重长辈的家长,他的孩子也很难尊重他。对于教育小孩来说,行为感染比口头说教管用得多。中国有句老话叫言传身教,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在小孩面前的形象和行为。所以,像这种看似为了保护小孩而打架斗殴的行为,最好还是不要出现。(见习记者 刘浩实习生 邬林洋)(重庆晚报)
美惠子
发表于 14-9-1 10:53:42
家长课堂:孩子的想象力惨遭谁的无情扼杀?
2014年08月21日 16:10
来源:凤凰网教育 作者:成墨初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5人参与 6评论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是创造美好卓越人生的原动力。亲子专家成墨初也警告父母,许多早期智力开发活动,如背诗、认字、画简笔画等模仿形式,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是创造美好卓越人生的原动力。缺乏想象力,人的一生将被桎梏在现实与功利的狭小空间内。教育专家指出,尤其是孩子,想象力与生俱来,如果父母常在有意无意中向孩子传达成人式思维,用抽象概念和程式化思维扼杀孩子的想象力,那他们将失去很多创造神话的机会。
替孩子做事。想象力不是“想入非非”,而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创造。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做事慢就一味代劳,会让他们失去许多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知道,孩子在做事过程中,会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反复实践,这些经验会为发挥想象力和创意提供不竭的源泉。
阻止孩子探索。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宝贵,可出于各种原因,父母常常不能接受孩子在好奇心驱使下的种种要求:用水果刀自己削平果、把整卷纸都泡在水盆里、用床单在客厅搭个帐篷……如果孩子要求的每件事都被父母拒绝,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那些新奇的想法和对事物的好奇。
纠正孩子的离奇想法。孩子早期的想象具有夸大性,因为他们还不能分清想象的事物与现实之中事物的界限。比如,孩子有可能想买一个比房子还大的汽车,想登着梯子爬到月亮上,面对这些离奇想法,有的父母会纠正甚至喝止。其实这时候,父母不妨跟孩子一起想象,来个“头脑风暴”,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
给孩子提供标准答案。孩子到了提问的敏感期,总把“为什么”挂在嘴边。父母为了正确回答孩子的提问,恨不得翻遍所有的百科全书。其实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可以有很多种答案,父母可以试着问问孩子的想法,或者跟他一起去找找答案。现成的答案会束缚孩子的头脑,让他失去思考的动力。
制止孩子特立独行。非要戴着小仙子的翅膀去幼儿园,每时每刻甚至睡觉都要戴着超人眼罩……孩子怪异的装饰和举动,常常招来父母的反对。其实,这并不代表孩子沉溺于虚幻的世界无法自拔,只是他们还没玩够。父母以自己的行为准则要求孩子,可能会压抑他们,影响个性的释放和发展。
害怕孩子受挫。当孩子想把想象付诸实践时,还要有自我激励、走出困境的抗挫力。挫败体验对孩子非常有益。孩子有好的想法,就要鼓励他试试,如果因为怕孩子失败而阻止,那纵然他有奇思妙想,也只是纸上谈兵。如此下去,他的想法只会越来越偏离实际。
过早智力开发。丰富的表象是想象发展的基础。父母应尽可能让孩子接受丰富、生动、形象的刺激,并为其创造一个开放和多元的活动和感知空间,让他们尽量多地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形成丰富的表象。同时,亲子专家成墨初也警告父母,许多早期智力开发活动,如背诗、认字、画简笔画等模仿形式,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美惠子
发表于 14-9-1 10:54:42
家长课堂:父母10种危险的溺爱孩子的方式
2014年08月21日 16:06
来源:凤凰网教育 作者:成墨初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5人参与 1评论 .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这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教育专家李彦芳建议家长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3、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5、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6、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7、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9、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10、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知名教育家李彦芳认为,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美惠子
发表于 14-9-1 11:22:14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14-9-8 09:00 编辑
家长课堂:10种让孩子不能接受的教育态度
来源:凤凰网教育 作者:成墨初
对孩子来说,他需要父母指导他如何生活、如何学习技能和积累经验,但著名教育家也指出,孩子在接受父母教育的同时却很在乎他们的态度,这些态度也决定了孩子对父母教育的接收程度,然而,态度却是父母最容易忽视的。言传身教,没有身教,言传就无从谈起,因此,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起到垂范作用。
那么,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他们最不能接受的态度有哪些呢?
一、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家长自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亲子教育专家蒙谨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二、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你还差得远呢”,就会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三、频频夸奖
别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要不停地夸奖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理解,它更大程度上是指理解孩子和鼓励孩子。过度的无谓的夸奖只会使孩子骄傲自满,而且,听惯了父母夸大其辞的赞扬后,在步入社会后他们很可能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四、过多限制
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可能和父母眼中的世界一个样。父母过多的限制会让孩子感觉收到束缚,这是孩子最为反感的。
五、关心过头
“今天谁来了电话?”、“日记上记了些什么?”……每件事情父母都要问个明白;要知道过度关心,只会让孩子反感,因为,孩子会感觉自己的世界一直收到父母的干扰,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在压缩,从而丧失特长发展的机会,甚至,引起我的逆反心理。
六、全盘否定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父母常容易犯的错是批评的太过,诸如“你总是撒谎”“我们家里没哪个像你这样笨的”等,这些话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导致拒绝接受批评教育,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情绪。
七、是非不分
“这孩子喝酒快赶上他老爸了。”这句话到底是在表扬孩子还是在批评孩子呢?可能孩子们的理解中褒奖的成分会更多些吧!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是,一定要就事论事,并且让孩子知道他错在何处。
八、贬损他人
偶尔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龄小朋友做些横向比较是自然的,但父母更多的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这样的教育,怎能起到好的效果。
九、事事代替
著名教育家成墨初认为,现在有许多父母事事都不让孩子干,不让孩子有自己作决定的权利,究其原因是怕孩子做不好或避免孩子遇到挫折后的伤心,但对孩子来说,不经历失败,怎能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况且,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终究要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的,如果现在没有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他便无法自己把握将来。
十、不作楷模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首先没做好榜样,当孩子效仿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时,父母又要千番指责。言传身教,没有身教,言传就无从谈起,因此,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才能起到垂范作用。http://y1.ifengimg.com/e01ed39fc2da5d4a/2013/1122/Logo.gif
美惠子
发表于 14-9-7 18:40:02
钟志农的孩子教育理念
钟志农老师讲解“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
年龄
心理危机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0-1
信任——不信任
有安全感
交往焦虑
1-3
自主-不自主
自控自信
胆小多疑
3-6
自信-不自信
勇于表现
畏惧退缩
6-青春期
进取-不进取
有能力
失败无能
青春期
统合-不统合
方向明确
角色混乱
……
……
……
……
*小学前要解决的问题: “母子依恋”,信任,自信,自控力,主动性,不任性。*
一、0-1 岁关键要解决的是“母子依恋”问题
二、2岁关键解决“分离”问题
此问题没解决将会影响到孩子20岁以后;
两岁的孩子最好跟父母分房岁,孩子会模仿父母,日后6-7岁有“性游戏”的行为。
三、1-3岁,让孩子自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四、3岁之前,每周母子互动时间不得少于20小时。
五、3-6岁孩子非常以“自我”为中心,要培养孩子“自信”的同时,不能让他变的“任性”
解决“任性”的方法:
1. 消退法:(不理他)(比如孩子大哭大闹时)
2. 强化: (当他不任性时给他强化)
例子: 宝宝,你今天做的非常好。妈妈说你不能做……,你做到了。你表现得非常好。以后都要这样做。……妈妈很喜欢你这样……然后给他拥抱/亲吻/奖励……。
六、“延迟满足”:不可以什么都即可满足,要让孩子学会等待,既培养他的“自控力”。
例子:女孩子天生表演欲望比较强,每次家里来客人,她就会非常活跃,把自己会的东西全部都表演一次。(见识过了,慧丽的甜甜。)
父母可决绝的对策:
1. 客人来之前跟孩子一起准备她将要表演的节目,做好一切可以准备的工作(想节目/化妆/衣服……)
2. 引导孩子想这样一个问题:在学校里六一儿童节时,有很多小朋友都要表演,那谁先上谁后上,是由谁说了算呢? 孩子的回答是:老师手里有节目单,一个节目完啦,老师就叫下一个节目上。
3. 那也为今天的“表演“列一个节目单(第一节目是:爸妈跟*** 话聊,第二个节目再是你表演。)
4. 爸妈在“表演时“你在后台(她自己的房间)准备,妈妈叫你出来你再出来。
5. 过一会儿,孩子会探出头来看看,是否论道她了,看看还没有,她就进去了,再过会儿,还会探头看看; 之后可能会出来问,反正让她等,就是“延迟满足“,但是要把握好时间,不能让她的表演欲望等没了。
七、4岁之前,要通过“游戏“让孩子跟自然、社会接触,培养他的 “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感觉统合能力”
*上小学期间要培养孩子的旺盛的上进心*
“三好学生”:成绩中等,身体健康,心理阳光。
一、小学低段发展性主题(一二年级)
(一) 入学适应性问题
1. 不是指环境的变化,孩子应该学着适应;应该是学习内容,方法,接触的人……等的变化
2. 适应期孩子行为不良时,老师应该要“包容”。
(二)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
1. 《行为矫正》书
2. “强化”原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强化”例子一:
“写作业不拖拉”
1. 导致写作业拖拉的原因之一是:孩子没有时间的知觉。
2. “强化”步骤
A. 评估目标行为: “有多少作业?老师要求你用多长时间完成?”例如:老师要求45分钟完成的,家长就给孩子60分钟。
B. 宣布训练规则: 放闹钟,调好一小时;闹钟一响,马上收走作业。
3. 实施训练
A. 给他一个“独立、封闭”的环境
B. 在规定的时间里,不管他做什么事(开冰箱,看电视,玩电脑……),一概不制止,不理会。
4. 处理方法
时间到马上收作业,把它锁在抽屉里。
A. 若他没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
家长表情:面无表情;不动声色;不可琢磨
家长语气:平静,“只做了××道啊,还没做好啊,不过对不起啊,时间到了要收卷子了.”(不理睬他的哀求。)
当天晚上:先跟老师沟通好。
第二天:亲自把孩子送到教室,亲自把作业当着孩子的面交给老师,不让他有随便抄其他同学作业的机会。老师面改面批,趁机教育。
B. 若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给予奖励。
5. 评估作业
4. “强化”例子二:
(三) 感觉统合能力培养的最后敏感期
二、小学中段发展性主题(三四年级)
三、小学高段发展性主题(五六年级)
美惠子
发表于 14-9-7 18:40:42
我的“心育特级”之路
钟志农
钟志农,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届“十佳专家”,任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学校心理学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10年前,我申报“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时,已经57周岁了;等到次年评审通过后,又被圈内同行戏称为58岁的“独生子”。很多中青年心理教师常常笑着向我甩出“焦点解决短期咨询”里的一个经典问句——“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的第一个回答是“重积累”。当年我“评特”纯属偶然,如果不是领导再三动员,我做梦也不会想到去参与这件事情。所以,在整理申报材料时,连我自己也感到意外,就是说,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当中,自己曾经做过那么多的努力。
我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半路出家”,当时刚好跨进50岁的门槛。之前我在一线当班主任,教中学语文课,后来又做高中校长,接下来在教育行政机关又干了10多年。1993年我开始从事教育科研和历史教学研究,还兼管过综合实践活动课,而心理健康教育一开始就是当一个业余的“志愿兵”。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我靠着夜晚和星期日锲而不舍地做研究,并且与基层学校合作搞实验。这期间虽说发表了许多文章,也出了一些专著,但当时并没有料到教育部后来会下发文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大气候,而仅仅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感觉到这件事重要,自己非做不可而已。这一段经历常常让一些年轻的同行感到惊讶,他们会问:“评特”之前只有8年的业余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这又是怎么做到的?”我告诉他们:“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整合”。包括我在“文革”当中支边到山西、内蒙古和黑龙江的那一段经历,在我后来做心理辅导工作时,都成了我的独特的资源。所以,每每碰到有心理系毕业生说到学校让他们去教英语、思想政治课,或者到教务处、学生处“打杂”,感到自己“无用武之地”时,我就劝他们说,这些历练都是财富,只要能踏踏实实地去实践、去锻炼、去体验、去积累,不委屈、不泄气、不应付、不放弃,最后你会发现,所有的光阴你都没有虚度,所有的经历都被你打通了。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心理学无处不在。离开了对人、对社会、对社会关系的研究和了解,心理学就是苍白的和平面的。
我的第二个回答是“善学习”。心理学的知识系统浩瀚无际,内容博大精深,一个人终身研读都涉猎不尽。那么该怎么去学习?我认为4年心理学本科、3年研究生课程的学历教育只是奠定了基础,而学习却是一辈子的事情。依照我的经验,一是要尽可能广泛地占有资料,让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广阔。所以我经常贪婪地购书,一周去一趟新华书店,几天逛一次“当当”“亚马逊”。现在世人的学习方式越来越便捷,却也越来越功利,想找个什么资料就在网上搜索一下,然后下载复制;或者拷贝几个PPT,拼拼凑凑就是一篇文章,却懒得把书翻开一页页读下去,再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进电脑。而我的体会是:纸质书永远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因为纸质书可以带在身边随时随地阅读、思考、玩味、批注、重组信息、加工编码;还可以把几种不同的书放在一起比较、对照、鉴别。因此,买书、读书都是多多益善。二是那么多的书怎么读得过来?我的看法是,书要一批批地读,不能一本本地读。我常常是围绕一个主题,把一大堆相关的书找出来,只读相关内容,而不是一本一本、一页一页地死读书。当然,在每一个分支领域里,都要读好一两本经典著作,而且要反复读,因为这样的经典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三是不要光是读心理学的专业书,涉猎面一定要广、要杂。就学校心理教师而言,不仅要读心理咨询各个理论流派的书,而且要读教育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生物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还要特别注意多读哲学、文学、历史、自然科学,甚至包括宗教学、电影学等方面的书。四是要勤记笔记,不动笔墨不看书。我看书的习惯是圈点勾画加批注,而且喜欢随手把重要观点录入电脑,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时间长了,就是一笔不小的学术财富。五是要不断参加心理咨询技术的进阶培训,师从名家、大家,接受大师的督导,这一条非常重要。这样的进阶学习至今我没有中断过,而且都是自费。
我的第三个回答是“勤实践”。我在退休以前,研究的重点是发展性心育活动课,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头戏。但若想在这个领域里真正有所作为,就一定要进课堂,不仅是听课、评课、磨课,而且要亲自去上课。我的体会是参与发展性心理课堂活动的时间达到1 000课时以上时,你从理论到实践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最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搞一个“中小学心育活动课六六工程”,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个学期开6节、每个学段(3年)开出36节心育活动课,通盘设计出一个阶梯性的发展性辅导目标体系和180节心育活动方案,这都是前十七八年实践经验的结晶。此外,退休以后这些年,我还坚持每周三天到两所中学去做个案辅导,每次值班时间为3个小时,因此,我的个案面谈时数也已经超过了1 000小时,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自己的辅导技巧和辅导效果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的第四个回答是“常反思”。笔头要快,想到的东西要尽可能记下来。我每次听课、评课会做很多记录、写很多随感;每次做个案辅导,也会认真做记录,重要的案例我会利用晚上的时间立即整理成文,并且写出辅导反思和下一步的会谈方案。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反思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不能就事论事。在反思过程中常常会触发一些灵感,于是又可以成为科研项目的选题方向。
我的最后一个回答是“定好位”。这就是说,要从宏观上想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学校心理教师首先是一个教师,其次才是一个心理教师;首先要过好“教师关”,然后才有可能过好“专业关”。有的青年同志在拿到“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之后,处处总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在学校里开展工作时总在想是否会有“角色冲突”,遇事总在想是否有悖“价值中立”原则。结果,在学校教师群体的眼里,心理教师似乎成了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有的同事就会对他们敬而远之。这是一些心理教师长期以来工作难以打开局面的症结所在。须知学校心理教师和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是有很大区别的,学校心理教师是在一个系统中开展工作,工作对象是我们的学生和家长,我们离不开整个学校系统和家庭系统对我们的理解和合作,我们不可能单枪匹马依靠“纯技术”的力量去获取辅导工作的成功。
我的10年“心育特级”之路告诉我:我们心理教师的力量在于“系统”的支持,我们的特色在于“发展”和“预防”,我们的专长是洞察青少年的心灵,我们的快乐在于看到学生的改变和成长,我们的职业魅力在于“我们永远年轻”!
来源:《中国教师》2011年第24期
美惠子
发表于 14-9-7 18:41:31
钟志农教授心理学讲座学习笔记:培养良好习惯的策略 (2011-09-26 20:40:55)
标签: 钟志农 行为 强化 示范法 代币 分类: 教师篇
学习了钟志农教授的多个讲座,感觉对我们的教育教学非常有指导作用,这是钟教授关于“培养良好习惯的策略”讲座的笔记,现整理出来,希望三年级老师们和家长们学习学习。
前言:行为矫正技术的基本原理
1、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适应不良行为是错误学习的结果。教育与环境在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并加强训练,人是可以摈除不良旧习、重塑一种新的健康的行为方式的。
行为矫正强调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不良行为是外在环境对个体作用的结果。其矫正重点放在当前的行为问题上,并着眼于未来。矫治前后,大都可以根据行为情况的变化,给以数量的评价,而且矫治效果比较迅速可见。
2、行为矫正的特点
◆研究领域集中于人的行为。
◆程序和方法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
◆行为矫正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
◆行为矫正对行为矫正程序进行精确的描述。
◆行为矫正通常由生活中的人们实施。
◆行为矫正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
◆行为矫正不再将过去的事件作为引发行为的原因加以重视,并拒绝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
一、强化
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强化。强化法又可分为正性强化法和负性强化法。 1、正性强化法——或称阳性强化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如果行为后果是愉快、积极和满足当事人需要的,那么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常用于矫正不良行为并建立某种良好行为。每当当事人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故又称奖励强化法。
操作方法: ⑴ 矫正前,首先了解背景资料,再确认目标行为(靶行为),划出基准线。被选出的目标行为应该是能被客观地控制、可观察与评价其程度、而且能够反复进行强化的。
⑵ 选择有效强化物。如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等。针对儿童具体情况,选择有效强化物,以期达到确实有效的强化与矫正目的。
⑶ 拟订塑造新行为方案,以期取得当事人的积极配合。矫正方案不但确认被矫正或塑造的行为,还应包括采用何种矫正形式和方法、确定应用何种强化物等。
⑷ 矫正过程中,每当目标行为出现,应立即给予强化物,不能延搁时间,并要向当事人讲清楚被强化的具体行为,使之明确今后该怎么做。同时,要做好行为变化记录,计算行为次数、测量行为花费的时间及其结果。
⑸ 一旦目标行为多次按期望的频率发生时,应当逐渐消除可见的强化物,而以社会性强化物及间歇性强化的方法,继续维持。以防止出现强化物的饱厌情况。
⑹ 矫正程序结束之后,周期性地对该行为作出评价。
可能性强化物的选择
⑴ 婴幼儿的可能性强化物
◆ 社会性强化物——口语的:“好宝宝”、“好
棒”、“真能干”等;身体的:亲吻、拥抱、抚摸等。
◆ 物质性强化物——闪亮的东西、电动玩具、
音乐玩具、绒毛玩具、果汁、牛奶等。
◆ 活动性强化物——坐童车、荡秋千、骑在大
人肩上等。
⑵ 学龄前儿童可能的强化物
◆ 社会性强化物——口语的:特别的赞美(“做得真好”)、间接的赞美(在别人面前夸奖
他);身体的:亲吻、拥抱、抚摸、握手、轻拍背
部、视线接触等。
◆ 物质性强化物——玩具、气球、书本、拼
图、儿童读物、喜爱的点心、少量零花钱等。
◆ 活动性强化物——到特定的地方去玩、和父
母一起做游戏、看动画片、看电影等。
2、负性强化法
对某良好行为给予奖励,可以促进该行为的发生,如若使某行为与摆脱厌恶刺激相结合,同样能使该行为增多,这便是负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因此负性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来抑制不良行为、并进而建立良好行为的。
操作方法:当事人一旦出现某项良好行为,便立即减少或撤除其原来经受的痛苦、厌恶刺激、惩罚或情景,等于给他“负性奖励”),并使其日后在同样情况下,获得相同的“释放”,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
现率。
负性强化与正性强化关系密切,都是用以增加良好行为发生率的强化过程。例如,精神发育迟滞的当事人经常自己用手打头,如果采用正性强化法,不能消除其打头的行为,便可以运用负性强化法,即打头不给玩具,不打头立即给玩具。换言之,他若不打自己的头,就取消不给他玩具的厌恶刺激。
3、练习:小学、初中、高中可能采取的强化(包括正强化与负强化)。
二、示范与模仿
1、班杜拉1967年创立示范法。他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并非通过直接实践或受到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观察、学习产生共鸣,从而增加良好行为的获得或减少、削弱不良行为。因此,模仿与强化一样,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示范法包括现场示范法、参与模仿法、自我示范法、电影电视或录像示范法以及想象模仿法等多种型。示范法有许多优点,如成效快、适用情境广泛,还可与其他行为治疗方法结合使用,特别适合于集体心理治疗时应用。
2、操作方法:(例如,当事人怕狗)
⑴ 现场示范法——让当事人在现实环境中,观看其他儿童如何与狗玩耍、相处。据报道,该法有效率达5O~67%。
⑵ 参与模仿法——让当事人观摩示范儿童与狗玩耍,还让他在指导下逐步参与此种活动。有效率高达80~92%。
⑶ 电影、电视或录像示范法——让当事人观看示范者与狗相处的有关电影、电视或录像,使之逐渐模仿示范者的行为举止,消除对狗的恐惧。有效率为20~3O%。在运用示范法时,尤其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能力来确定目标行为。示范过程中,当事人若能集中注意力,可以增加示范行为的呈现时间,让他有较多的时间观看示范行为。在模仿行为产生之后,立即记录其进步情况,确保强化效果。
2、有效示范与模仿的原则
⑴ 确定你想示范何种行为,并界定其操作定义。
⑵ 确认你示范的行为是可以观察、测量的。
⑶ 确认该项行为是与当事人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⑷ 要将示范与模仿的行为分解为一个一个可操作的小步骤,由易到难逐步实施。
⑸ 确保当事人在你示范时能注视你并聆听你的话语,并观察他是否立即出现类化性的模仿反应。
⑹ 对正确的行为模仿予以及时的强化。最初,可以在当事人每次出现正确的模仿之后立即予以强化;正确行为基本学会之后改为间歇性强化,但予以强化的时机应该是随机的、当事人捉摸不定的。
⑺ 观察你所使用的强化物是否是受辅者所喜爱的。
⑻ 每次给予强化物时,要对当事人具体说出他的行为受到肯定的原因。
⑼ 适当地使用口语提示:“请注意照我的…”
⑽ 如实记录当事人进步的情况,并适时对行为改变方案做出调整。
3、练习:
按照上述示范与模仿的原则,举例说明:
⑴ 如何对一位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某一项良好学习习惯的行为培养。
⑵ 如何对一位初中生进行某一项与陌生人交往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⑶ 如何对一位高中生进行某一项良好复习方法的行为培养。
三、逐步养成
1、定义——复杂的学科学习、良好的社会性能力和行为习惯,都是由细小的反应累积而成的,这样的程,就称为“逐步养成”。换句话说,逐步养成是以连续增强与目标行为有关的一连串细小步骤来发展新行为,而非静待新行为以最终面貌自行呈现。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类似新行为的细小行为都受到增强。以适当的顺序及细小的步骤将一系列相关而不相同的行为组合在一起,是“逐步养成”的两个要点。
“逐步养成”可以使一个人获得新能力并表现得熟练与完美。许多人都能运用“逐步养成”来从中获
益。一个希望拓展自己参与社会能力的成人、一个由学业困难的学生、一个在行为上有发展障碍的孩子,都能借“逐步养成”来改善他们的状况。
2、“逐步养成”的八个步骤
⑴ 以明确的语言界定起始行为与目标行为;
⑵ 指出当事人目前所具有的最接近目标行为的行为;
⑶ 强化目前与目标行为有关联的行为,强化物应为当事人所喜欢的东西为宜;
⑷ 判断目前其他行为是否与目标行为有明确关系,如果没有,则不予强化;
⑸ 继续强化任何一种与目标行为有关系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经常性地出现,则应提高增强的标准;
⑹ 继续控制强化物,决不增强与重点行为无直接关联的行为;
⑺ 提高强化的要求尺度,直到终点行为完全被建立为止;
⑻ 强化所有的终点行为,直到此类行为经常出现为止。
总而言之,“逐步养成”是培养新行为的一种过程,在此过程中,先强化与终点行为有关联的第一步,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提高增强标准,直到新行为建立为止。也就是说,“逐步养成”是强化逐渐接近终点行为的一连串过程。
3、“逐步养成”的五个基本方法
⑴ 延长做某件事情的时间(如弹钢琴)——延长行为的关键,是当某行为维持一小段时间后立即予以强化。然后再慢慢提高标准,要求当事人必须维持较长时间后才能给予强化。
⑵ 缩短做出反应的时间——启动的良好行为反应往往来自他人或周边的有关事件。辅导者要记录前导因素出现(如教师的指示)与行为反应之间的间隔时间。
⑶ 增加行为频率——记录良好新行为出现的次数。
⑷ 改变当事人原来的反应方式——辅导者以渐进的方式,从不太类似于重点目标的行为开始,一步步改变当事人原来的行为形式,朝期望目标迈进。
⑸ 强化反应的力量或强度——逐步提高对当事人行为塑造的要求。
练习:请根据以上五种基本方法设计一份“逐步
养成”某项行为的记录表
4、“逐步养成”的注意事项
⑴ 必须确认打算塑造的行为是容易被引发的。
⑵ 步骤与步骤之间必须小梯度、易转换。
⑶ 强化物必须小而有效。
⑷ 行为训练时必须密切注意受导者的行为,以及时发现点滴进步并予以强化。
⑸ 强化物必须立即提供,要在第一时间发现期望反应、第一时间做出强化决定并立即实行。
⑹ 精确记录受导者先前的成就水平,以及时调整下一步骤强化的标准。
⑺拟定“逐步养成”方案(目标、步骤、强化物)。
四、代币制
1、定义——”代币“是在期待反应出现之后,立即或者稍后获得的可以交换某种活动、某种特许、某种物品等作为报酬的代用品(五星、标记、分数、证券、假币、卡片等)。“代币制”是一种在期待行为与报酬之间的延宕时间里,使用代币以引起受导者动机的交换系统。
2、“代币制”的基本步骤
⑴ 确定目标行为——把焦点放在一个或一个以上所希望增加的适当行为上,选择有价值的行为并加以明确的界定(可操作、可观察:何时、何地、何事、何种标准)。
⑵ 选择适当的代币——必须是立即可以使用的,必须是受导者所不容易复制的,必须是不可转让的,必须是可以保持受导者记录的。
⑶ 选择奖赏方式——让受导者通过“报偿问卷”表达自己所喜欢换取的活动、特权、物品的意愿(在特定时段里看电视、自由活动、新玩具、麦当劳、喜爱的衣服或鞋子、涂鸦、当小老师、免除几次作业、参加竞赛、周日睡懒觉、MP3等)
⑷ 将上述要素组合成交换系统——指出何种行为可以获得一个或几个代币;代币必须立即兑现;给所有的特许、活动、物品规定一个价值,是受导者直到须赚取多少代币才能获得报偿;指定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并有郑重的监督。代币制示例 经验体会(与代币制结缘)
3、注意事项
⑴ 随时调整目标,从易到难,逐渐增加换取代币的良好行为的数量或难度。
⑵ 期待行为出现后立即兑现代币。
⑶ 作为强化物的奖赏决不能自由享用。
⑷ 代币系统不能太复杂,可以让学生帮助操作。
⑸ 经常调整强化物清单,以防止饱和与厌倦。
⑹ 对于不愿参加代币活动的当事人,要使其直到只有出现新的行为方可获得相应的报偿。
⑺ 一旦期待行为成为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即目标行为日益固着就应该修改或减弱代币系统(逐渐延长交换的时间)。
⑻ 交换应伴随赞美。
五、积极演练
1、定义——当学生的错误行为发生后,停止其他的学习活动,而来仔细地重复演练若干次正确的行为。这种系统化、重复性的练习可以使错误的习得受到干扰,并强化了希望取代的正确行为。
例1:课堂上乱说话
教师不要表示出生气的样子——走到当事人身边说明举手的规则——要求他示范一次举手动作——数秒钟后予以称赞——用平稳的语气要求当事人做5—10次——当事人在以后的发言中只要有正确的行为,立即叫他回答问题并予以鼓励。
例2:尿床(缺乏充分的学习往往是问题行为的成因)
发现尿床——要求受辅者必须练习“上厕所”的正确行为,并取得受辅者的理解与合作——先躺在床上1分钟——跳下床跑到厕所——在厕所停留(坐在马桶上)1分钟左右——跑回房间躺在床上——循环做10次——及时称赞——每天练习,直至养成一有尿意时立即起床上厕所的习惯。
辅助练习:白天有尿意时要尽可能练习忍住,推迟上厕所的时间。
例3:孩子关门过猛
例4:强迫性偷窃行为
靶行为——当受辅者想要偷某一样物品时,他应该向同学或家长询问是否可以借用或分享那一件物品。
积极演练:出现偷窃念头——指导当事人该说什么、做什么——连续重复10次——直至当事人认识到应该如何有礼貌地向他人要求分享物品为止。
例5:回家不按时完成作业
例6:吼叫行为
例7:口吃
出现口吃——立即停止说话——调整呼吸2分钟——尝试继续说话——再调整呼吸
例8:不自觉行为(摇摆身体、摇头晃脑等)
靶行为:保持身体或头部的相对静止状态,并能依照指令转动。
当摇头动作出现时——教师在后面轻轻扶住当事人头部约15秒钟——放开手,让当事人自己保持头部不动约15秒钟——反复练习5分钟左右。
例9:餐桌礼仪不良
2、“积极演练”的注意事项
⑴避免生气、批评或责罚。
⑵不使用消极和否定的语词或语气,改用正面的表述。
⑶强调“正确”的而非“不正确”的行为。
⑷至少提前一天向当事人解释演练的必要性。
⑸不是仅仅提出要求,而是要具体解释和指导行为的练习,使之懂得怎样才是正确的反应。
⑹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积极演练。
⑺对正确行为的出现及时予以适度的鼓励和赞赏,用很自然的语气和态度告诉当事人做得很正确。
⑻对受导者自发出现的正确行为予以强化。
⑼填写“积极演练”记录表。记录表(日期、不良行为次数、评述)应该从演练前一周开始记载,以便做前后对比。
⑽对幼儿来说,要将“积极演练”尽可能变为游戏形式来进行。
六、系统注意与系统赞赏
1、定义——当受导者按照期望的行为去做事时,立即以系统性的手段予以关注或赞赏,例如表现出你对他所做的事情感到兴趣,且在动作上接近他或抚慰他,借助积极反馈、目光接触、口头赞美等方式,以助长受导者表现出更多适当的行为。
例:孩子哭闹时,大人不予注意;而当孩子不哭闹时,大人就予以一系列的注意和赞赏。要把注意力放在良好的行为方式上,而不是放在不良行为方式上。
2、“系统注意”与“系统赞赏”的基本步骤
⑴界定你想要改变的靶行为,注意说明所要强化的一项或多项行为是什么,而不是一味地描述要减少的负向行为。
⑵设定适当的目标水平,必要时进行示范。
⑶记录行为的发生次数或持续时间。
⑷选择适当的注意与赞赏方式(因人而异——富有变化——选择特殊的字眼或使用特殊的方式——给人以真诚的赞美——配合以其他形式的强化物)。
⑸只注意我们期待的行为,而忽略我们不期待的行为。
⑹期望行为开始出现时,应给予较频繁的注意与赞赏;一旦良好行为建立起来,就要逐渐减少注意与赞赏的频次。两次注意与赞赏的时间间隔愈长,则维持此项行为就愈加容易一些。 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太快地减少注意与赞赏的频次,否则,良好的行为就无法维持。有的当事人可能拒绝辅导者的注意与赞赏,此时不应在乎对方的反应与态度,而应适当调整注意与赞赏的方式,并将系统的注意与赞赏进行下去。
七、维持行为
1、定义——指持续性地增加良好的行为或减少不适当的行为的某些技巧。一般而言,建立起来的行为若是没有实施特别的维持行为技术,是很难巩固的。 维持行为技术的前提是:行为改变已经达到满意的程度。
2、维持行为的基本技术
⑴间歇性强化——在每次期望行为产生后立即给予的强化,称为连续性强化。在期望行为出现率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强化物可以采取间歇性方式给予。这种强化称为间歇性强化。这个减少强化物的过程应该是渐进的。
⑵延宕性强化——逐渐延长期望行为与获得增强物之间的时间有利于行为的维持。
例如:用餐礼仪
作业潦草
⑶褪除法——在日常生活中,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并不能如在特殊的强化方案中那样立即获得酬赏,所以,在良好行为基本形成之后,就应该逐渐去除或者转移高度结构化的行为改变方案,直至将所有的强化物都废弃不用。
一般来说褪除法要分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高度结构化的行为改变;第二阶段是有意识地减少行为与酬赏之间的关联;第三阶段则是以建立受导者对该项行为的责任感的方式来维持行为的高出现率,而不再需要立即强化。
⑷把有意设计的强化物(糖果、小奖品、小相册等等)转换成自然产生的强化物(教师和同学的称赞与关注、校长巡视教室时的即兴赞扬、休息、自由活动、游戏、取得某些权利等等)。
⑸发展同侪支持——小组同学分享行为改变的利益与权益。让学生自行监控与反馈。
⑹让行为持续发生在新的情境中——改变行为产生的各种具体情境,将良好的行为加以迁移和拓展。
3、“维持行为”的原则
⑴确定期望的行为已经达到设定的标准。
⑵向当事人说明维持行为的方案。
⑶终止原来的行为改变方案并进入“维持行为”阶段后,要加强对当事人行为的督导,详细观察和测量行为发生的情况,并画成图表,以便让一般人也能看出,在撤销了原来的行为改变方案后,当事人的行为是否仍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上。
⑷在维持行为阶段,必须继续使用社会性强化,但可以减少次数。
⑸如果期望行为未能巩固,则必须回到改变行为的可接受性标准(基准线上),等行为出现显著改变后再实施“维持行为”的策略。
八、斥责法
1、定义——斥责是一种表示不赞同的方式,而不是无用的责备与唠叨。它可以有效地处理一些不希望被强化的行为,是一项被普遍使用、也是普遍被误用的行为改变技术。
2、斥责技巧
⑴一次只能斥责一项不良行为(必须限制斥责的使用)。
⑵斥责时必须说明受斥责的行为是什么,斥责的理由是什么,应该取而代之的正确行为是什么。
⑶不可单独使用斥责,使用斥责的次数至少应该和使用称赞的次数相等(应倾向于积极性增强)。
⑷斥责不仅仅是语言的,也可以使用表情、体态语言和动作(摇头、皱眉、手势等)。
⑸必须用坚定的语气和声调来表达你的不满意,最好是降低声调,因为高声尖叫只是反映你的
不自信。
⑹直视当事人的眼睛,目光注视并持续1分钟以上是非常重要的。
⑺对于12岁以下的儿童来说,要有身体的接触
⑻必须靠近当事人的身旁进行斥责,远处传达斥责是无效的。
⑼要注意从一些小的萌芽开始就立即使用斥责技巧。
⑽对不良行为的斥责应保持前后一致。
⑾仅仅用斥责是无法建立新的良好行为的,因此奖励和称赞应比负面的斥责次数多出1-2倍。在称赞时也要用体态语言或动作来加以配合。
⑿注意用图表记录行为改变的过程。
九、自我控制法
步骤一:自我观察
自我观察机是系统化观察自己行为。这些观察不单单只是注意自己此时此刻正在做什么,而是还得针对某一特定行为,进行持续观察并且记录出现的次数。如果密切掌握自己的行为,行为是会有所
改善的。
步骤二:自我指导
1、辅导教师大声地复诵自我指令,当事人执行期望行为。
2、辅导教师与当事人一起大声地复诵自我指令,同时执行期望行为。
3、当事人大声地复诵自我指令,并执行期望行为,没有辅导教师的帮助。
4、当事人复诵自我指令,逐渐成小声,并执行期望行为。
5、当事人复诵自我指令,不出声,并执行期望行为。
6、当事人复诵自我指令,隐匿地、不动嘴唇,并执行期望行为。
步骤三:自我增强
自我增强的必要条件,是当事人在表现某一特定行为时,能给自己酬赏。
步骤四:自我惩罚
自我惩罚是指当事人在出现某一违反预期的特定行为之后,自己对它付出所厌恶的后果。
示例:自我控制矫正自习课分心
十、忽视法
1、定义——对当事人的有关不良行为、言语等不予置理和注意。
2、步骤——①明确指出当事人应该改变的行为。
②计算行为发生的时间或次数,也可以用图表来显示行为的发展变化。
③设定行为改变的目标。
④确定使用何种忽视法(移开视线、不理睬任何请求、转过身去、泰然自若的表情、走开、关上门、)。
⑤注意期望当事人出现的良性行为,并给予赞赏。 ⑥测评结果。
3、注意事项——一旦开始,必须始终如一。
十一 、行为契约法
行为契约是双方(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等)之间的一种承诺,这个承诺里包括:双方清楚地列出一些需改变的行为,以及清楚地列出一些行为的结果(增强物)。所以,契约的目的是系统化地安排一些增强物,引发人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或改变不良的行为,以交换增强物的过程。 契约不需太长,也不需太夸张,它是越简单越
好。基本的规则是——(如果你做了………,那么你就得到…….),这就是行为契约的精义。示例 实施行为契约的原则:
1、选定的目标行为最好是真正重要的。
首先将双方认为重要的行为一一列出来,写成一个清单。先列出一些他们认为对方已经可以做得很不错的行为。接下来,双方要列出一些认为对方还可以再改进的行为清单。在列这些行为清单时,记住,必须要以具体量化的词句来描述。
2、行为契约只能选定一个目标行为或几个与目
标行为非常相近的行为。
3、列出一些有意义且公平的增强物清单。
4、行为契约应该清楚的写出来,并且由双方签字认可。
5、行为契约最好以正向的词句来描述。
6、好的行为契约且必须具体,同时包括行为描述及结果描述两项要项。
7、行为契约最好有明显的开始及终止时间。
8、行为契约必须写明期望行为出现时立即给予增强物。
9、当对方实行行为契约有所进展时,应予以注意并称赞。
10、好的行为契约应保证能成功。
11、行为契约必须是双方协商的结果,且对双方都要公平。
12、行为契约必须可以一再地协商及修订,特别是在行为契约根本无法协助对方改变行为时。
13、行为契约必须保存目标行为的实行记录。
十二、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是一种逐步去除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技术。心理学认为恐惧或焦虑不可能与松弛同时并存。它们相互抑制或排斥,而克制焦虑(或恐惧)最有效的反应是肌肉松弛,故以逐步肌肉松弛作为阳性刺激,用于对抗焦虑(恐惧)情绪,建立系统脱敏技术。
操作方法: 1.肌肉松弛训练。 2.设计一个供想象的焦虑(恐惧)层次。 3.将松弛训练与想象层次结合。即首先教当事人
学会由头部、颈肩、上肢、躯干至下肢的全身肌肉松弛法,同时根据当事人焦虑(恐惧)程度设计一个等级层次。当事人经过1~2周放松训练,达到几分钟内全身自我放松之后,便可进入系统脱敏程序。
辅导开始,让当事人躺在一张睡椅上放松肌肉,并想象第一个最小焦虑(恐惧)情(物),如体验到焦虑(恐惧),即刻举起一手指作为信号,若无焦虑(恐惧)产生,约7~1O秒钟后,让其放松,并停止想象此情境(物)。每一焦虑(恐惧)层次经过两个程序的想象,不产生焦虑(恐惧),便可进人下一层次。如此,使当事人逐渐经历最小焦虑(恐惧)到最大焦虑(恐惧)的各个层次,基本上能对实际的恐惧情境(物)不再产生焦虑。郑日昌系统脱敏等级程序
十三、惩罚
惩罚法是对当事人某项不合适的行为,附加一个令他嫌恶的刺激或减弱、消除其正在享用的增强物,从而减少该行为的发生频率。所谓惩罚,范围甚广,如辅导教师的摇头反对、批评谴责、终止增强物、暂时隔离及矫枉过正等,均是试图在当事人出现不良行为后,让其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从而消除此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惩罚法与负强化的后果不相同,惩罚的后果是不愉快的、痛苦的,而负强化是愉快的。教师只能在不得已时运用惩罚法。一般来说,负强化更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惩罚法与负强化都需要运用厌恶刺激,容易产生副作用,因此必须慎重使用这两个反应。应该倡导在运用惩罚的同时使用负强化法。
其它——
隔离
过度矫正法
回馈法
类化
美惠子
发表于 14-9-7 18:42:00
“如果生命给我第三个30年的话,我想在前两个10年完成四件事情。这四件事情如果能够基本完成,我就可以愉快地安度第三个10年了。”
钟志农:从50岁开始做个读书人
文/张贵勇
走进钟志农的家,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书柜。
仔细观看,会发现他收藏最多的还是心理类书籍,几乎占了一间屋子。钟志农说,他从50岁开始,决定将心理学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读书之于,与其说是修身养性,不如说是为了职业发展,因为他“早已不再年轻,没有可以挥霍的时间”。
因为“文革”,他几乎没有书读;因为“上山下乡”,他中断了学业;参加工作后,又被繁杂的教学和行政事务所束缚;等到50岁回到浙江成为一名教研员时,他终于有充裕的时间从容地享受一本书。看着书柜里整整齐齐的图书,钟志农说,那是他一生最珍爱的财富。
“我们那一代最缺的就是书。”
钟志农是地道的杭州人,也许是受家庭影响,从小就爱读书。他的爷爷是晚清秀才,父兄辈中有四人出国留学,两个在英国剑桥,一个在东京帝国大学,另一个在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父辈们都极其爱看书,他们手捧一本书津津有味阅读的样子,曾深深地印在幼年钟志农的脑海里。
童年时代,看得最多的还是连环画,钟志农回忆,小时候他常去杭州官巷口的新华书店,那是杭州最有名的书店,家里给的零用钱几乎都用在买书上。如今,他依然是这里的常客,每周都要到店里转转,了解新书,顺便淘书。
在小学阶段,钟志农的志趣是当一名画家。一个偶然的机会,语文老师在全班读了他的作文,老师的鼓励就像是从云缝里洒下的一缕阳光,照亮了他心里那颗阅读与写作的种子。两年中学时光,他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印象很深的有《烈火金刚》《平原枪声》《普通一兵》《海鸥》《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日日夜夜》《童年》《叶尔绍夫兄弟》等,使他心中涌动着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某种程度上甚至重塑了他的人生、理想以及世界观。
1966年11月,21岁的钟志农成为最早下乡的知青之一。从山西、内蒙古到黑龙江,他随身带着《毛泽东选集》和《鲁迅选集》,翻来覆去地看,还很认真地做着读书笔记。
1972年,钟志农参加了教育工作,当第一个月领到了31元的工资后,他拿出1/3的钱用来买书,没多久,他不大的宿舍就被书填得满满的。80年代后,图书市场逐渐放开,国外的书陆续引入,他买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而今的他,已经有了两个书房,一间摆着心理类书籍,一间是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哲学类书籍。客厅的一面墙也给做成书橱,放的是他喜爱的文学类书籍。
2001年年初,钟志农创办了“心海扬帆”网站,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同行。蜜蜂酿蜜,有时要去很远的地方寻找花源,它停留的花越多,所酿的蜜越香。钟志农说,读书也是这个道理。
“我的读书生涯其实从50岁才开始。”
问及为何要从教育行政管理转向科研,钟志农说,凡事要从宏观的角度考虑,从长远规划今后的人生。“我回到浙江都50岁了,一方面我想从从容容地读一些书。另一方面,12年的班主任工作,10年的教育行政主管生涯,使我感觉到,学生中形形色色的行为问题往往不是思想品质不好,而是心理出了问题。那么,解决的突破口在哪儿呢?分析来分析去,我认为,还是要通过学校层面加强心理辅导,而且这应该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大重点”。
钟志农同时也坦言,搞心理学也是出于自我成长的需要,“我首先是想解决自己的困惑,我想知道50年代政治运动中遭遇冤假错案的父母选择自杀的原因,并探索从青少年时代就一直在思考的人生价值方面的问题。其次是帮助家人,帮助那些成长中有心理需求的孩子”。
一旦深入心理学研究,钟志农发现,心理学可谓博大精深。要学好心理学,“不仅要精通心理咨询,还要涉猎社会心理、学校心理、发展心理、教育心理等多种领域,不多读书肯定成不了专家,尤其是学校社会学类书籍,更是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必读。另外,哲学与心理学息息相通,学好哲学才有可能解答有关人生乃至世界的终极追问。”
也就是从那时起,钟志农开始系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意识地将阅读与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他每周都要到书店去转转。他愈发感觉,与学生谈话,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否则无法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接”。不仅如此,他也注意将各种知识整合起来,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的问题”。
最近几年,钟志农喜欢网上购书,在房间里按几下鼠标,就有人将书送上门来,非常方便。因为网络,他从前用卡片做笔记的习惯也改成了直接输入电脑。打开他的电脑,各类知识分门别类,图书的出版信息以及重要词句,他都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以方便查找。这种有序做事的习惯甚至体现在他的书架上,他将书架分区分类加以排列,每本书在哪个位置他熟烂于胸,不假思索就能找到。
钟志农也逐渐感受到了心理学的作用。2006年,一名高二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向他求助。当时这个孩子学习和情感遭受巨大的挫折,心理抑郁,有明显的自杀倾向。为了帮助这个孩子,钟志农认真研究了抑郁症的大量文献资料,及时与医院联系进行心理治疗,并配合医生每月和这个孩子进行一次会谈,前后持续了三年。三年后,这个孩子终于战胜了心理疾病,从抑郁中走出来,并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系。现在,每年春节这孩子都会来看他。
内心的追求与现实的需要,让钟志农愈加勤奋地钻研心理学。多少年,他坚持每周三天到学校为学生做心理辅导,其余时间或在家看书,或外出讲学。2002年,他成为浙江省首位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据了解,获此殊荣的在全国仅有两位。
“将阅读与人生规划结合起来。”
关于读书,钟志农总结了七个字:勤、通、用、新、严、久、精。
一是勤。钟志农家里随处放着书,连卫生间里和阳台上也都有书。除了勤读,他还勤动笔。每本书他都圈点勾画,读完后写心得,用自己的语言重组信息,嵌入自己的知识体系,电脑里49个命名为“读书笔记”的文件夹按时间、学科分门别类,里面是一本本书的摘录与读书感想。勤动手也勤动脑,阅读时,钟志农喜欢质疑、比较。灵光一现时,他就打开随身携带的电脑记下来。
二是通。在钟志农看来,读书最重要的是要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横向打通。所谓横向打通,即心理学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打通。读出自己的观点,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经验,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他认为,自己和其他心理咨询师的最大不同,就是把心理学放在学校这个“大系统”和“小社会”中来加以综合研究与运用。
三是用。读书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应该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读书不能死读,要学以致用。唯有用起来,书中的知识和经验才会更深刻地印在脑海里,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在钟志农眼里,很多书更多的是一种资料的存储,是为了帮助他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读书时,他始终以自己这个人为中心,让书为我所用,以需求为核心选择书籍。因此,看书也变得有所选择。他不是一本一本地、一行一行地死读书,有些书精读,有些书则是抓两头带中间,先研究书的篇章结构,发现感兴趣的要点再细读钻研,有些书可不读,放在那里随手可取就好。
四是新。研究心理学这么多年,钟志农愈发感觉,心理学是一门前沿学科,新的理论流派不断出现,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所以,他很注重浏览心理学的权威网站和期刊,“否则我就会被甩在了后面,那样就成不了一名称职的心理辅导教师”。
五是严。心理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不能想当然,任何做法和建议都讲究理论依据。在这方面,他特别欣赏台湾的心理学家金树人。《生涯规划与辅导》一书,不到30万字的书稿,金树人却从签约到付梓用了整整10年。在台湾出版后,版权被引入大陆地区,金树人又改了两年,才最终付梓。和金树人一样,在从事心理学研究19年后,钟志农于2001年推出了自己的专著《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五卷和《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其中书末列出的参考书目有245种,而仅《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一书就列出了97种之多。
六是久。所谓久,其实是读书动力的问题。支持钟志农一直“学而不厌”的动力,就是上进心。现今68岁的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将读书与人生规划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在60岁生日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的前半生有两个重要的30年。第一个30年,我基本在政治运动中度过,虽说没有完全荒废,但学业收获有限;第二个30年,我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不断探索,以弥补人生价值的缺憾;如果生命给我第三个30年的话,那么我在第一个10年里想做两件事情:一件事是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发展性心育活动课的目标体系和课程框架,另一件事是在对学生的个案辅导中,形成自己具有学校特色的辅导技术和辅导风格;在第二个10年里,我也想做两件事情:一件事是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整合模式,另一件事是研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机融合心理辅导的理念、技巧与方法。这四件事情如果能够基本完成,我就可以愉快地安度第三个10年了。”
七是精。精之所以作为最后一条,钟志农认为,做学问不能求快,唯有打好基础,才不会断章取义。心理辅导更是不能急功近利,要沉下心去做。1999年,他自费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班。两年半的时间,他扎实研读,系统梳理,精读了13门课的教材,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我不敢学得太快,怕学不到全部而犯断章取义的毛病。有些问题是需要一辈子钻研的事。我做心理辅导都快20年了,但还不敢说做得很精。心理学就像一个无底洞,可以肯定的是,到我‘翘辫子’的那一天,也不敢说自己做得很精。”
2011年的春节,在儿子的反复劝说下,钟志农终于放下笔,放下学生,走出了书房,去海南放松几天。但是,到了海南,他哪儿也没去,整天在度假村的房间里看书。带去的书很快看完了,他又让儿子快递来一批书。
一个一丝不苟的人,一个视书如命的人,亲人和朋友都这样评价钟志农。
对于这个评价,他说:“人生很短暂,好书跟人一样,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我不想带着遗憾离开。”
链接:
“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丛书,钟志农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1-5月出版
详细介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5a3e701014t7m.html
购书电话:010-8267 6092
美惠子
发表于 14-9-7 18:43:36
王金战PK钟志农
年前后我有幸连续听了王金战与钟志农的报告会,听了钟志农的报告后,很多人都说好,比王金战的好,我也有同感,于是乎,大话一把,让他们俩PK一下。
对于王金战,他是成功的,在他成就他的学生的同时,他的学生也成就了他。就像不能拿我们的学生和人大附中的学生比一样,我们也不能和他比,但我们应该像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一样,挖掘自己的潜能,尽最大努力去学习,去进步。我觉得王金战是一个“很钻”的人,一个“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人,一个有追求的人。他能从农村到城市到北京,一路奋斗,这是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在工作上,他也是很“钻”的人,就像他指导学生考北大一样,北大缺什么特长生,考什么命中率高,他就让学生学什么,考什么。觉他好像是把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搞得非常通透。大多数人是受应试教育的指挥和玩弄,而他却是站在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俯视应试教育,找到它的“命门”,从而轻松的击破它。
总之,我觉得王金战是成功的,但是,他的这种成功是我们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听了他的报告,我最大感想就是:我不应该限制学生的发展。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认为,咱们的学生很差,各方面都差,如果能让他成为一个遵纪守法、诚实善良的普通人,就是成功。而听了王金战的报告后,我觉得不对,我们还是应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努力让他们在社会、在工作岗位上成为更优秀的人。就像教育孩子一样,很多家长,包括咱们的老师,都说只要孩子正常、健康就行。现在看来,这样还不够,我们为什么不能做的更好一些呢?我们应尽我们的最大努力让他们上最好的学校,受最好的教育,为他们成为社会英才提供最大的帮助。
然而,听了他的报告后,目标虽然修正了,但怎么去做,我依然迷茫。常想去看一些研究学生心理的书,这样以后的工作就有指导思想了,就不会犯错了。但是不知道看什么书,从哪里看起。恰好这时,钟志农来了,听了他的报告,那真是茅塞顿开:原来孩子是这么想的,原来这时侯该干什么了,那时侯该干什么了,一下子就清楚了。为自己错过了那么多教育机会而后悔不已,又为还有弥补的机会而感到庆幸。
总的来说,王金战提供了一个目标,钟志农提供了方法,李镇西教给我了根本的态度,加上陶行知,陈永新等大家的教育理念,我相信,只要努力学习,要求进步,我会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的。
20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