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志农教授心理学讲座学习笔记:培养良好习惯的策略 (2011-09-26 20:40:55)
标签: 钟志农 行为 强化 示范法 代币 分类: 教师篇
学习了钟志农教授的多个讲座,感觉对我们的教育教学非常有指导作用,这是钟教授关于“培养良好习惯的策略”讲座的笔记,现整理出来,希望三年级老师们和家长们学习学习。
前言:行为矫正技术的基本原理
1、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适应不良行为是错误学习的结果。教育与环境在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并加强训练,人是可以摈除不良旧习、重塑一种新的健康的行为方式的。
行为矫正强调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不良行为是外在环境对个体作用的结果。其矫正重点放在当前的行为问题上,并着眼于未来。矫治前后,大都可以根据行为情况的变化,给以数量的评价,而且矫治效果比较迅速可见。
2、行为矫正的特点
◆研究领域集中于人的行为。
◆程序和方法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
◆行为矫正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
◆行为矫正对行为矫正程序进行精确的描述。
◆行为矫正通常由生活中的人们实施。
◆行为矫正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
◆行为矫正不再将过去的事件作为引发行为的原因加以重视,并拒绝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
一、强化
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强化。强化法又可分为正性强化法和负性强化法。 1、正性强化法——或称阳性强化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如果行为后果是愉快、积极和满足当事人需要的,那么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常用于矫正不良行为并建立某种良好行为。每当当事人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故又称奖励强化法。
操作方法: ⑴ 矫正前,首先了解背景资料,再确认目标行为(靶行为),划出基准线。被选出的目标行为应该是能被客观地控制、可观察与评价其程度、而且能够反复进行强化的。
⑵ 选择有效强化物。如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等。针对儿童具体情况,选择有效强化物,以期达到确实有效的强化与矫正目的。
⑶ 拟订塑造新行为方案,以期取得当事人的积极配合。矫正方案不但确认被矫正或塑造的行为,还应包括采用何种矫正形式和方法、确定应用何种强化物等。
⑷ 矫正过程中,每当目标行为出现,应立即给予强化物,不能延搁时间,并要向当事人讲清楚被强化的具体行为,使之明确今后该怎么做。同时,要做好行为变化记录,计算行为次数、测量行为花费的时间及其结果。
⑸ 一旦目标行为多次按期望的频率发生时,应当逐渐消除可见的强化物,而以社会性强化物及间歇性强化的方法,继续维持。以防止出现强化物的饱厌情况。
⑹ 矫正程序结束之后,周期性地对该行为作出评价。
可能性强化物的选择
⑴ 婴幼儿的可能性强化物
◆ 社会性强化物——口语的:“好宝宝”、“好
棒”、“真能干”等;身体的:亲吻、拥抱、抚摸等。
◆ 物质性强化物——闪亮的东西、电动玩具、
音乐玩具、绒毛玩具、果汁、牛奶等。
◆ 活动性强化物——坐童车、荡秋千、骑在大
人肩上等。
⑵ 学龄前儿童可能的强化物
◆ 社会性强化物——口语的:特别的赞美(“做得真好”)、间接的赞美(在别人面前夸奖
他);身体的:亲吻、拥抱、抚摸、握手、轻拍背
部、视线接触等。
◆ 物质性强化物——玩具、气球、书本、拼
图、儿童读物、喜爱的点心、少量零花钱等。
◆ 活动性强化物——到特定的地方去玩、和父
母一起做游戏、看动画片、看电影等。
2、负性强化法
对某良好行为给予奖励,可以促进该行为的发生,如若使某行为与摆脱厌恶刺激相结合,同样能使该行为增多,这便是负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因此负性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来抑制不良行为、并进而建立良好行为的。
操作方法: 当事人一旦出现某项良好行为,便立即减少或撤除其原来经受的痛苦、厌恶刺激、惩罚或情景,等于给他“负性奖励”),并使其日后在同样情况下,获得相同的“释放”,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
现率。
负性强化与正性强化关系密切,都是用以增加良好行为发生率的强化过程。例如,精神发育迟滞的当事人经常自己用手打头,如果采用正性强化法,不能消除其打头的行为,便可以运用负性强化法,即打头不给玩具,不打头立即给玩具。换言之,他若不打自己的头,就取消不给他玩具的厌恶刺激。
3、练习:小学、初中、高中可能采取的强化(包括正强化与负强化)。
二、示范与模仿
1、班杜拉1967年创立示范法。他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并非通过直接实践或受到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观察、学习产生共鸣,从而增加良好行为的获得或减少、削弱不良行为。因此,模仿与强化一样,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示范法包括现场示范法、参与模仿法、自我示范法、电影电视或录像示范法以及想象模仿法等多种型。示范法有许多优点,如成效快、适用情境广泛,还可与其他行为治疗方法结合使用,特别适合于集体心理治疗时应用。
2、操作方法:(例如,当事人怕狗)
⑴ 现场示范法——让当事人在现实环境中,观看其他儿童如何与狗玩耍、相处。据报道,该法有效率达5O~67%。
⑵ 参与模仿法——让当事人观摩示范儿童与狗玩耍,还让他在指导下逐步参与此种活动。有效率高达80~92%。
⑶ 电影、电视或录像示范法——让当事人观看示范者与狗相处的有关电影、电视或录像,使之逐渐模仿示范者的行为举止,消除对狗的恐惧。有效率为20~3O%。在运用示范法时,尤其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能力来确定目标行为。示范过程中,当事人若能集中注意力,可以增加示范行为的呈现时间,让他有较多的时间观看示范行为。在模仿行为产生之后,立即记录其进步情况,确保强化效果。
2、有效示范与模仿的原则
⑴ 确定你想示范何种行为,并界定其操作定义。
⑵ 确认你示范的行为是可以观察、测量的。
⑶ 确认该项行为是与当事人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⑷ 要将示范与模仿的行为分解为一个一个可操作的小步骤,由易到难逐步实施。
⑸ 确保当事人在你示范时能注视你并聆听你的话语,并观察他是否立即出现类化性的模仿反应。
⑹ 对正确的行为模仿予以及时的强化。最初,可以在当事人每次出现正确的模仿之后立即予以强化;正确行为基本学会之后改为间歇性强化,但予以强化的时机应该是随机的、当事人捉摸不定的。
⑺ 观察你所使用的强化物是否是受辅者所喜爱的。
⑻ 每次给予强化物时,要对当事人具体说出他的行为受到肯定的原因。
⑼ 适当地使用口语提示:“请注意照我的…”
⑽ 如实记录当事人进步的情况,并适时对行为改变方案做出调整。
3、练习:
按照上述示范与模仿的原则,举例说明:
⑴ 如何对一位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某一项良好学习习惯的行为培养。
⑵ 如何对一位初中生进行某一项与陌生人交往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⑶ 如何对一位高中生进行某一项良好复习方法的行为培养。
三、逐步养成
1、定义——复杂的学科学习、良好的社会性能力和行为习惯,都是由细小的反应累积而成的,这样的程,就称为“逐步养成”。换句话说,逐步养成是以连续增强与目标行为有关的一连串细小步骤来发展新行为,而非静待新行为以最终面貌自行呈现。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类似新行为的细小行为都受到增强。以适当的顺序及细小的步骤将一系列相关而不相同的行为组合在一起,是“逐步养成”的两个要点。
“逐步养成”可以使一个人获得新能力并表现得熟练与完美。许多人都能运用“逐步养成”来从中获
益。一个希望拓展自己参与社会能力的成人、一个由学业困难的学生、一个在行为上有发展障碍的孩子,都能借“逐步养成”来改善他们的状况。
2、“逐步养成”的八个步骤
⑴ 以明确的语言界定起始行为与目标行为;
⑵ 指出当事人目前所具有的最接近目标行为的行为;
⑶ 强化目前与目标行为有关联的行为,强化物应为当事人所喜欢的东西为宜;
⑷ 判断目前其他行为是否与目标行为有明确关系,如果没有,则不予强化;
⑸ 继续强化任何一种与目标行为有关系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经常性地出现,则应提高增强的标准;
⑹ 继续控制强化物,决不增强与重点行为无直接关联的行为;
⑺ 提高强化的要求尺度,直到终点行为完全被建立为止;
⑻ 强化所有的终点行为,直到此类行为经常出现为止。
总而言之,“逐步养成”是培养新行为的一种过程,在此过程中,先强化与终点行为有关联的第一步,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提高增强标准,直到新行为建立为止。也就是说,“逐步养成”是强化逐渐接近终点行为的一连串过程。
3、“逐步养成”的五个基本方法
⑴ 延长做某件事情的时间(如弹钢琴)——延长行为的关键,是当某行为维持一小段时间后立即予以强化。然后再慢慢提高标准,要求当事人必须维持较长时间后才能给予强化。
⑵ 缩短做出反应的时间——启动的良好行为反应往往来自他人或周边的有关事件。辅导者要记录前导因素出现(如教师的指示)与行为反应之间的间隔时间。
⑶ 增加行为频率——记录良好新行为出现的次数。
⑷ 改变当事人原来的反应方式——辅导者以渐进的方式,从不太类似于重点目标的行为开始,一步步改变当事人原来的行为形式,朝期望目标迈进。
⑸ 强化反应的力量或强度——逐步提高对当事人行为塑造的要求。
练习:请根据以上五种基本方法设计一份“逐步
养成”某项行为的记录表
4、“逐步养成” 的注意事项
⑴ 必须确认打算塑造的行为是容易被引发的。
⑵ 步骤与步骤之间必须小梯度、易转换。
⑶ 强化物必须小而有效。
⑷ 行为训练时必须密切注意受导者的行为,以及时发现点滴进步并予以强化。
⑸ 强化物必须立即提供,要在第一时间发现期望反应、第一时间做出强化决定并立即实行。
⑹ 精确记录受导者先前的成就水平,以及时调整下一步骤强化的标准。
⑺拟定“逐步养成”方案(目标、步骤、强化物)。
四、代币制
1、定义——”代币“是在期待反应出现之后,立即或者稍后获得的可以交换某种活动、某种特许、某种物品等作为报酬的代用品(五星、标记、分数、证券、假币、卡片等)。“代币制”是一种在期待行为与报酬之间的延宕时间里,使用代币以引起受导者动机的交换系统。
2、“代币制”的基本步骤
⑴ 确定目标行为——把焦点放在一个或一个以上所希望增加的适当行为上,选择有价值的行为并加以明确的界定(可操作、可观察:何时、何地、何事、何种标准)。
⑵ 选择适当的代币——必须是立即可以使用的,必须是受导者所不容易复制的,必须是不可转让的,必须是可以保持受导者记录的。
⑶ 选择奖赏方式——让受导者通过“报偿问卷”表达自己所喜欢换取的活动、特权、物品的意愿(在特定时段里看电视、自由活动、新玩具、麦当劳、喜爱的衣服或鞋子、涂鸦、当小老师、免除几次作业、参加竞赛、周日睡懒觉、MP3等)
⑷ 将上述要素组合成交换系统——指出何种行为可以获得一个或几个代币;代币必须立即兑现;给所有的特许、活动、物品规定一个价值,是受导者直到须赚取多少代币才能获得报偿;指定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并有郑重的监督。代币制示例 经验体会(与代币制结缘)
3、注意事项
⑴ 随时调整目标,从易到难,逐渐增加换取代币的良好行为的数量或难度。
⑵ 期待行为出现后立即兑现代币。
⑶ 作为强化物的奖赏决不能自由享用。
⑷ 代币系统不能太复杂,可以让学生帮助操作。
⑸ 经常调整强化物清单,以防止饱和与厌倦。
⑹ 对于不愿参加代币活动的当事人,要使其直到只有出现新的行为方可获得相应的报偿。
⑺ 一旦期待行为成为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即目标行为日益固着就应该修改或减弱代币系统(逐渐延长交换的时间)。
⑻ 交换应伴随赞美。
五、积极演练
1、定义——当学生的错误行为发生后,停止其他的学习活动,而来仔细地重复演练若干次正确的行为。这种系统化、重复性的练习可以使错误的习得受到干扰,并强化了希望取代的正确行为。
例1:课堂上乱说话
教师不要表示出生气的样子——走到当事人身边说明举手的规则——要求他示范一次举手动作——数秒钟后予以称赞——用平稳的语气要求当事人做5—10次——当事人在以后的发言中只要有正确的行为,立即叫他回答问题并予以鼓励。
例2:尿床(缺乏充分的学习往往是问题行为的成因)
发现尿床——要求受辅者必须练习“上厕所”的正确行为,并取得受辅者的理解与合作——先躺在床上1分钟——跳下床跑到厕所——在厕所停留(坐在马桶上)1分钟左右——跑回房间躺在床上——循环做10次——及时称赞——每天练习,直至养成一有尿意时立即起床上厕所的习惯。
辅助练习:白天有尿意时要尽可能练习忍住,推迟上厕所的时间。
例3:孩子关门过猛
例4:强迫性偷窃行为
靶行为——当受辅者想要偷某一样物品时,他应该向同学或家长询问是否可以借用或分享那一件物品。
积极演练:出现偷窃念头——指导当事人该说什么、做什么——连续重复10次——直至当事人认识到应该如何有礼貌地向他人要求分享物品为止。
例5:回家不按时完成作业
例6:吼叫行为
例7:口吃
出现口吃——立即停止说话——调整呼吸2分钟——尝试继续说话——再调整呼吸
例8:不自觉行为(摇摆身体、摇头晃脑等)
靶行为:保持身体或头部的相对静止状态,并能依照指令转动。
当摇头动作出现时——教师在后面轻轻扶住当事人头部约15秒钟——放开手,让当事人自己保持头部不动约15秒钟——反复练习5分钟左右。
例9:餐桌礼仪不良
2、“积极演练”的注意事项
⑴避免生气、批评或责罚。
⑵不使用消极和否定的语词或语气,改用正面的表述。
⑶强调“正确”的而非“不正确”的行为。
⑷至少提前一天向当事人解释演练的必要性。
⑸不是仅仅提出要求,而是要具体解释和指导行为的练习,使之懂得怎样才是正确的反应。
⑹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积极演练。
⑺对正确行为的出现及时予以适度的鼓励和赞赏,用很自然的语气和态度告诉当事人做得很正确。
⑻对受导者自发出现的正确行为予以强化。
⑼填写“积极演练”记录表。记录表(日期、不良行为次数、评述)应该从演练前一周开始记载,以便做前后对比。
⑽对幼儿来说,要将“积极演练”尽可能变为游戏形式来进行。
六、系统注意与系统赞赏
1、定义——当受导者按照期望的行为去做事时,立即以系统性的手段予以关注或赞赏,例如表现出你对他所做的事情感到兴趣,且在动作上接近他或抚慰他,借助积极反馈、目光接触、口头赞美等方式,以助长受导者表现出更多适当的行为。
例:孩子哭闹时,大人不予注意;而当孩子不哭闹时,大人就予以一系列的注意和赞赏。要把注意力放在良好的行为方式上,而不是放在不良行为方式上。
2、“系统注意”与“系统赞赏”的基本步骤
⑴界定你想要改变的靶行为,注意说明所要强化的一项或多项行为是什么,而不是一味地描述要减少的负向行为。
⑵设定适当的目标水平,必要时进行示范。
⑶记录行为的发生次数或持续时间。
⑷选择适当的注意与赞赏方式(因人而异——富有变化——选择特殊的字眼或使用特殊的方式——给人以真诚的赞美——配合以其他形式的强化物)。
⑸只注意我们期待的行为,而忽略我们不期待的行为。
⑹期望行为开始出现时,应给予较频繁的注意与赞赏;一旦良好行为建立起来,就要逐渐减少注意与赞赏的频次。两次注意与赞赏的时间间隔愈长,则维持此项行为就愈加容易一些。 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太快地减少注意与赞赏的频次,否则,良好的行为就无法维持。有的当事人可能拒绝辅导者的注意与赞赏,此时不应在乎对方的反应与态度,而应适当调整注意与赞赏的方式,并将系统的注意与赞赏进行下去。
七、维持行为
1、定义——指持续性地增加良好的行为或减少不适当的行为的某些技巧。一般而言,建立起来的行为若是没有实施特别的维持行为技术,是很难巩固的。 维持行为技术的前提是:行为改变已经达到满意的程度。
2、维持行为的基本技术
⑴间歇性强化——在每次期望行为产生后立即给予的强化,称为连续性强化。在期望行为出现率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强化物可以采取间歇性方式给予。这种强化称为间歇性强化。这个减少强化物的过程应该是渐进的。
⑵延宕性强化——逐渐延长期望行为与获得增强物之间的时间有利于行为的维持。
例如:用餐礼仪
作业潦草
⑶褪除法——在日常生活中,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并不能如在特殊的强化方案中那样立即获得酬赏,所以,在良好行为基本形成之后,就应该逐渐去除或者转移高度结构化的行为改变方案,直至将所有的强化物都废弃不用。
一般来说褪除法要分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高度结构化的行为改变;第二阶段是有意识地减少行为与酬赏之间的关联;第三阶段则是以建立受导者对该项行为的责任感的方式来维持行为的高出现率,而不再需要立即强化。
⑷把有意设计的强化物(糖果、小奖品、小相册等等)转换成自然产生的强化物(教师和同学的称赞与关注、校长巡视教室时的即兴赞扬、休息、自由活动、游戏、取得某些权利等等)。
⑸发展同侪支持——小组同学分享行为改变的利益与权益。让学生自行监控与反馈。
⑹让行为持续发生在新的情境中——改变行为产生的各种具体情境,将良好的行为加以迁移和拓展。
3、“维持行为”的原则
⑴确定期望的行为已经达到设定的标准。
⑵向当事人说明维持行为的方案。
⑶终止原来的行为改变方案并进入“维持行为”阶段后,要加强对当事人行为的督导,详细观察和测量行为发生的情况,并画成图表,以便让一般人也能看出,在撤销了原来的行为改变方案后,当事人的行为是否仍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上。
⑷在维持行为阶段,必须继续使用社会性强化,但可以减少次数。
⑸如果期望行为未能巩固,则必须回到改变行为的可接受性标准(基准线上),等行为出现显著改变后再实施“维持行为”的策略。
八、斥责法
1、定义——斥责是一种表示不赞同的方式,而不是无用的责备与唠叨。它可以有效地处理一些不希望被强化的行为,是一项被普遍使用、也是普遍被误用的行为改变技术。
2、斥责技巧
⑴一次只能斥责一项不良行为(必须限制斥责的使用)。
⑵斥责时必须说明受斥责的行为是什么,斥责的理由是什么,应该取而代之的正确行为是什么。
⑶不可单独使用斥责,使用斥责的次数至少应该和使用称赞的次数相等(应倾向于积极性增强)。
⑷斥责不仅仅是语言的,也可以使用表情、体态语言和动作(摇头、皱眉、手势等)。
⑸必须用坚定的语气和声调来表达你的不满意,最好是降低声调,因为高声尖叫只是反映你的
不自信。
⑹直视当事人的眼睛,目光注视并持续1分钟以上是非常重要的。
⑺对于12岁以下的儿童来说,要有身体的接触
⑻必须靠近当事人的身旁进行斥责,远处传达斥责是无效的。
⑼要注意从一些小的萌芽开始就立即使用斥责技巧。
⑽对不良行为的斥责应保持前后一致。
⑾仅仅用斥责是无法建立新的良好行为的,因此奖励和称赞应比负面的斥责次数多出1-2倍。在称赞时也要用体态语言或动作来加以配合。
⑿注意用图表记录行为改变的过程。
九、自我控制法
步骤一:自我观察
自我观察机是系统化观察自己行为。这些观察不单单只是注意自己此时此刻正在做什么,而是还得针对某一特定行为,进行持续观察并且记录出现的次数。如果密切掌握自己的行为,行为是会有所
改善的。
步骤二:自我指导
1、辅导教师大声地复诵自我指令,当事人执行期望行为。
2、辅导教师与当事人一起大声地复诵自我指令,同时执行期望行为。
3、当事人大声地复诵自我指令,并执行期望行为,没有辅导教师的帮助。
4、当事人复诵自我指令,逐渐成小声,并执行期望行为。
5、当事人复诵自我指令,不出声,并执行期望行为。
6、当事人复诵自我指令,隐匿地、不动嘴唇,并执行期望行为。
步骤三:自我增强
自我增强的必要条件,是当事人在表现某一特定行为时,能给自己酬赏。
步骤四:自我惩罚
自我惩罚是指当事人在出现某一违反预期的特定行为之后,自己对它付出所厌恶的后果。
示例:自我控制矫正自习课分心
十、忽视法
1、定义——对当事人的有关不良行为、言语等不予置理和注意。
2、步骤——①明确指出当事人应该改变的行为。
②计算行为发生的时间或次数,也可以用图表来显示行为的发展变化。
③设定行为改变的目标。
④确定使用何种忽视法(移开视线、不理睬任何请求、转过身去、泰然自若的表情、走开、关上门、)。
⑤注意期望当事人出现的良性行为,并给予赞赏。 ⑥测评结果。
3、注意事项——一旦开始,必须始终如一。
十一 、行为契约法
行为契约是双方(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等)之间的一种承诺,这个承诺里包括:双方清楚地列出一些需改变的行为,以及清楚地列出一些行为的结果(增强物)。所以,契约的目的是系统化地安排一些增强物,引发人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或改变不良的行为,以交换增强物的过程。 契约不需太长,也不需太夸张,它是越简单越
好。基本的规则是——(如果你做了………,那么你就得到…….),这就是行为契约的精义。示例 实施行为契约的原则:
1、选定的目标行为最好是真正重要的。
首先将双方认为重要的行为一一列出来,写成一个清单。先列出一些他们认为对方已经可以做得很不错的行为。接下来,双方要列出一些认为对方还可以再改进的行为清单。在列这些行为清单时,记住,必须要以具体量化的词句来描述。
2、行为契约只能选定一个目标行为或几个与目
标行为非常相近的行为。
3、列出一些有意义且公平的增强物清单。
4、行为契约应该清楚的写出来,并且由双方签字认可。
5、行为契约最好以正向的词句来描述。
6、好的行为契约且必须具体,同时包括行为描述及结果描述两项要项。
7、行为契约最好有明显的开始及终止时间。
8、行为契约必须写明期望行为出现时立即给予增强物。
9、当对方实行行为契约有所进展时,应予以注意并称赞。
10、好的行为契约应保证能成功。
11、行为契约必须是双方协商的结果,且对双方都要公平。
12、行为契约必须可以一再地协商及修订,特别是在行为契约根本无法协助对方改变行为时。
13、行为契约必须保存目标行为的实行记录。
十二、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是一种逐步去除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技术。心理学认为恐惧或焦虑不可能与松弛同时并存。它们相互抑制或排斥,而克制焦虑(或恐惧)最有效的反应是肌肉松弛,故以逐步肌肉松弛作为阳性刺激,用于对抗焦虑(恐惧)情绪,建立系统脱敏技术。
操作方法: 1.肌肉松弛训练。 2.设计一个供想象的焦虑(恐惧)层次。 3.将松弛训练与想象层次结合。即首先教当事人
学会由头部、颈肩、上肢、躯干至下肢的全身肌肉松弛法,同时根据当事人焦虑(恐惧)程度设计一个等级层次。当事人经过1~2周放松训练,达到几分钟内全身自我放松之后,便可进入系统脱敏程序。
辅导开始,让当事人躺在一张睡椅上放松肌肉,并想象第一个最小焦虑(恐惧)情(物),如体验到焦虑(恐惧),即刻举起一手指作为信号,若无焦虑(恐惧)产生,约7~1O秒钟后,让其放松,并停止想象此情境(物)。每一焦虑(恐惧)层次经过两个程序的想象,不产生焦虑(恐惧),便可进人下一层次。如此,使当事人逐渐经历最小焦虑(恐惧)到最大焦虑(恐惧)的各个层次,基本上能对实际的恐惧情境(物)不再产生焦虑。郑日昌系统脱敏等级程序
十三、惩罚
惩罚法是对当事人某项不合适的行为,附加一个令他嫌恶的刺激或减弱、消除其正在享用的增强物,从而减少该行为的发生频率。所谓惩罚,范围甚广,如辅导教师的摇头反对、批评谴责、终止增强物、暂时隔离及矫枉过正等,均是试图在当事人出现不良行为后,让其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从而消除此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惩罚法与负强化的后果不相同,惩罚的后果是不愉快的、痛苦的,而负强化是愉快的。教师只能在不得已时运用惩罚法。一般来说,负强化更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惩罚法与负强化都需要运用厌恶刺激,容易产生副作用,因此必须慎重使用这两个反应。应该倡导在运用惩罚的同时使用负强化法。
其它——
隔离
过度矫正法
回馈法
类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