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碧水清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动]每天寻找一件快乐的事-----在路上

[复制链接]
1036#
 楼主| 发表于 13-11-8 21:4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7#
 楼主| 发表于 13-11-8 21:5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8#
 楼主| 发表于 13-11-8 22:0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9#
 楼主| 发表于 13-11-8 22:30:00 | 只看该作者
治疗不如自疗
                             陈昌海
   很多来访者总是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师娴熟的技术、专业的解释。好比庖丁解牛三下五除二搞定他们的问题。像中国功夫一样,三招两式打到对方。也许真的有这样的招数,那是来访者已经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储蓄得太久了,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努力。效果不如自己的期待。心理非常痛苦,又从未对人表达过,没有释放的机会。某个不经意的决定让他们来找到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师提供的安全空间里,自然和尽情的表达自己。从而在表达的时候逐渐清晰起来,也找到自己问题的所在。治疗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来访者自我的释放和表达与探索。可往往来访者会因为咨询关系的链接解读为心理咨询师的功力。忽视掉自己内在的资源而相信外在的力量。看似解决了一个问题,却让来访者把自己的力量消减。对自己内在的力量没有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其实很多的心理困扰我们都可以自己调动自己内在的力量来解决和处理的,这些力量来自哪里呢?来自我们曾经成功的经验,也许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存在困扰,在情绪困境里面让我们看不到曾经获得的宝贵经验,比如抑郁者的来访者。一味否定现在的自己,和不接受当下的状态。把这个状态当中永恒。把自己扮演一个遇难者的角色。而事情真是这样吗?曾经的成功和快乐的经验是怎么产生的呢?过去可以产生,今天是否也可以产生呢?当时的自己是如何做到的。我可以运用过去那些资源为今天的自己服务呢?当眼光和视角发生变化后。前面的路就多了选择。希望和勇气也会因此滋生。因此当自己处于困扰时,先从自己人生里去寻找那些宝贵的资源。相信自己可以处理自己的问题。
  另外也可以借助阅读来自我提升,达到自我自愈的效果。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的书籍市面上很多,你不必都买都看。找一两个对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形成及应对的描述文章。把这些资源加以组合进行自我调节。让自己增加更多的选择。看到更多的内在的资源。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工作的时候也是通过各种引导。启发。发问让我们探索那些已被遗忘的领域。忽视的部分。让来访者穿越情绪的屏障重新发掘自己的能量。是意识觉醒、修通。看到事物的多面和存在。
   以上的表达也并非让来访者一点不运用外部资源,只是要知道。心理的困扰绝不是买衣服哪样,把钱交给商家,拿回衣服就行了。更多的是像在繁华的城市找人带路的情景,咨询师只是带路的,真正开动汽车和驾驶方向盘的还是雇主。即咨询关系中,成长的主题始终是来访者本人,心理咨询师是协助你一起来解决问题,交给托付的心态对我们解决心理困扰帮助较少,即使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对心理的成长而言仍然是匮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0#
 楼主| 发表于 13-11-8 22:3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1#
 楼主| 发表于 13-11-10 13:25:50 | 只看该作者
从我17岁考试大学时候,就对老妈的包办政策很不满,可是还是遵从听话的读完大学,从22,23岁大学毕业,得了抑郁症的庇佑,我就开始跟妈妈斗,今年37了15,16年了,斗得狼烟四起,遍体鳞伤,山崩地裂,啥啥啥的,总之斗厉害时候,命都可以不要,现在,回首间,唏嘘不已,我不外乎想要自由,想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要自己的权利,想不听妈妈的我认为不对的东西,或者,我的未必对,可是我想要试试,想要听自己的,我也不知道老妈要啥,可能她在世界上没有亲人,习惯于抓紧我,可能她个性太强,控制欲,可能她没有界限,觉得我的事情就是她的事情,或者,她觉得她很厉害吧,我们都是猪脑子,哎,斗那么多年了,可是也没有谁有本事隔断母子情分,还是好的时候好得要死,无话不谈,斗得时候天昏地暗,回首间,一点好处都没有,没有出人命案都不错了,以前据说送走妈妈那家,说她八字太硬,其实,我个性也强,是不是我八字也太硬,算了,我不跟她斗了,这么多年,人家事业有成,我们一直心理学的纠葛,或许是进三步,退两步,窝里反,感情上她也支配等,个中滋味,血淋淋的,好歹我现在的好老公是她参与促成的,算了,累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2#
 楼主| 发表于 13-11-10 13:26:57 | 只看该作者
我有种感觉,我的疾病和与母亲的关系密切相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3#
 楼主| 发表于 13-11-10 13:28:22 | 只看该作者
我还有种感觉,我和妈妈这样傻傻的斗,快要淡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楼主| 发表于 13-11-10 13:31:59 | 只看该作者
有天,跑去看父母皆祸害论坛,或许,外面的人可以不介意,越是亲密的关系越是人生最大的修行,比如夫妻关系,母女关系,不是吗?有些人外面的关系都会很好,或许,很久以后,霍然回首,不过是红尘一梦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5#
 楼主| 发表于 13-11-10 15:27:45 | 只看该作者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模式,这个生命模式导演了自己生命中的轮回。

  我们该为这种轮回观庆幸,因为,这个轮回中的导演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所以,我们要好好去认识自己,认识这个深藏于我们内心而又常常不为我们所知的导演。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照顾你的心灵,他用他自己发明的苏格拉底问答法,在一次次辩论中破解掉别人所执著的逻辑,让其发现,我们所执著的任何一个信念从逻辑上来讲都是靠不住的。

  在观照我自己的生命中,在和无数人深谈中,在治疗中,我则发现,每个人的心都被一套模式给困住了,认识到这套模式,就可以将心解放,我们就可以获得自由。

  这套模式,用两句话可以概括: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皆为关系;

  世界是相反的。

  第一句的意思是,我们的一切言语、行为和想象等,都是发生在关系中,而且都是为了获得关系中的认可。

  譬如,一个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他处在深度的抑郁中一动不动,不和任何人做任何沟通。看起来,他的抑郁是一个人的,其实,他是抑郁给某个人或某些人看的。

  又如,我一个来访者,处于某种自己不满的工作状态已多年,总想突破但又总突破不了,最后发现,她的心所执著的模式令她自己先陷入一种可怜状态,之所以陷入这种状态,是期望有一个人出现,去怜爱她,并将她拉到舞台中央,那时她便会大放光彩。

  你的生命状态,又是在等待谁,表现给谁看的呢?

  第二句的意思是,那些令我们最头疼最苦恼的,恰恰是自己内心最需要历练的。

  这一点在恋爱上尤其如此。一开始,我们几乎总是因为不同而被吸引,但爱情关系建立后,我们又总是为不同而痛苦,我们会希望对方改变,但却忘记了我们最初对这些是何等痴迷。

  心追求的是圆满,所以,那些令我们痛苦的,恰恰是自己最欠缺最需要去学习的,所以我们在爱情上做选择时绝不是瞎子,相反,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非常有道理,问题是,自己能否领悟到这个道理的所在。

  在亲子关系中这一点也有充分的展现,我屡屡发现,非常优秀的父母却有非常无能的孩子,其根本原因是,父母的优秀是为了对抗自己内心的自卑感,所以他们追求优秀的同时会感觉到随时会袭来的无助感,于是他们用一切方式将这种无助感排挤出去,而最有效的方式是排挤给周围的人,而不幸的是,孩子跟随他们最多时间,所以孩子最多承受了他们无助感。

  由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也会展现在工作关系中,假若一个人因为恐惧而逼迫自己成为卓越的人,那么他心中的恐惧与无助也会投射到周围人身上。如果他具有重要的地位,那可以想见,他周围会有无能者,而这个无能者,是这个卓越者的需要。

  无论是第一句话,还是第二句话,我所概括出的内心模式的这两个特点,都可以在三个最重要的关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三个重要关系即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和我们与恋人的关系。

  但我们最终会发现,起码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我们与恋人的关系,都是我们的心在外部的映现,这两个关系中令我们喜悦和令我们痛苦的,都可以在我们的心中找到答案。

  正如一个有过濒死体验的人活过来后说,他深深地明白了一点,他爱的所有人都是为了爱自己,他恨的所有人都是为了恨自己。

  以上这些话或许写的有些晦涩,但在我的课上,我相信大家都可以发现,这些所谓的道理是那么简单、清晰且与现实的人生丝丝入扣。

  5天的课程中,理论讲解、练习和分享基本各占三分之一。

  电话:
========
  学费:12月10日前缴费,5800元。12月10日后缴费,6000元。如此定价,只是希望确定来的朋友能提前定下来,方便我们定酒店等,这个酒店房间很紧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6#
 楼主| 发表于 13-11-10 15:40:47 | 只看该作者
是吗?我们抑郁时给谁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7#
 楼主| 发表于 13-11-10 15:49:19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从出生时剪断脐带的那一刻起,就独立而完整地拥有了自己的身体。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所有岁月里,你的身体的全部感受与运动、器官的生长与老化,以及大限到来时的灰飞烟灭,都只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把你的身体疼痛通过电缆、光纤或其他任何方式传递给他人,让他人也能感受到你的疼痛的性质和强度。所以,虽然独立拥有自己的身体是一件无与伦比的进化的杰作,但也需要付出承受孤独的代价。

      如果人与人之间仅仅如此隔离,那活着就是一件相当无趣的事情了;不过更有可能的是,连无趣都感觉不到。但是,好在造物主造人,不会使他们之间没有链接,也不会放弃由链接导致的宏大而和谐的美感。造物主制造的这个链接其实非常强大,它的名字叫做情感。

      你的身体疼痛的确不能引起他人的身体的疼痛,但却可以引起他人的“心痛”。所有活着的人,都曾经心痛过自己爱着的人的所有的痛,有些时候,你甚至比痛着的当事人还要痛。这种心痛的感觉,就是由情感的通道制造出来的。

      再回到出生。婴儿的身体跟母亲永久地分开了,但情感依附还在。婴儿对母亲的情感依附,重要到跟空气和食物一样,生死攸关。随着婴儿慢慢长大,对母亲的情感依附次第减少。我们甚至可以说,成长的过程,就是在情感上远离母亲的过程。

      我在临床中发现,在中国文化圈内,母亲跟孩子的关系有两点值得高度关注。一是孩子的成长速度远远高于母亲的预估,所以母亲们对孩子的能力有着相当大的贬低和成见。担心、指责、怀疑和失望,充斥在母亲跟孩子的关系中。经过投射性认同机制,孩子们为了维持与母亲的情感链接,避免分离、抛弃和被抛弃,需要把自己的方方面面都弄得一塌糊涂,才对得起母亲潜意识的“希望”,也才能够继续跟母亲”在一起”。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爱母亲,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母亲为了做母亲,在人格上准备不足,具体的表现之一,就是缺乏信任的能力,缺乏信任自己的孩子的能力。孩子是否值得被信任,就跟大地和天空是否值得被信任是同样的事情:一个普通人,绝不会走在大街上就随时担心天塌地陷,但是,一个刚刚在地震中逃生的人,却会觉得任何地面都有危险,我们知道,这是因为他暂时地“病了”。

      随时都觉得孩子会出安全问题,会人际关系应对不良,或者会能力不够的母亲,其实也“病了”,而且可能是一直都“病着”。她们的“病”就是把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感,经过伪装后变成了孩子的现实层面的不安全和需要帮助,所以她需要过度警觉,才能保护孩子。同样经过投射性认同的机制,孩子为了“讨好”和爱母亲,就把自己置于危难之中,这个危难可以是生命或者健康的安全,也可以是人际之间的冲突。说到底,母亲认为孩子不值得信任本身,也是因为爱孩子,是那种不忍看到孩子远走高飞离开自己的爱。可惜这是不那么健康的爱;在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中,健康的爱应该是父母能够承受被孩子“抛弃”。

      我并不是在说数量稀少的个案,而是在说数量庞大的群体。其实,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需要一个精确的统计数字,仅仅是在每天的生活中,就能感觉到它的铁一般的强度与空气一般的弥散。

      无数经验和研究证明,父母跟孩子、尤其是母亲跟孩子的关系,制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这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能够取得的成就和敢于享受的幸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不应该是一个角色,而应该是一门学问或者学科。这门学科,是每一个想做父母或者正在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学习的—-你可以不学任何东西,但你需要学习如何才能不制造疾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楼主| 发表于 13-11-10 15:50:14 | 只看该作者
是的,我也觉得疾病和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9#
 楼主| 发表于 13-11-10 15:5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0#
 楼主| 发表于 13-11-12 12:29:04 | 只看该作者
阅读疗法对抑郁症的疗效研究
  每天大约有数万人感觉情绪不佳,并伴有一些抑郁症状,但显然他们并不需要到精神科或心理专家那里去,他们用一些方法调整一下情绪即可。
  而对于一些受过良好教育和有比较好的生活基础的人来说,运用阅读疗法改善抑郁情绪甚至比较严重的抑郁症状的效果得到了令人鼓舞的验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伯恩斯博士他跟踪研究了80个重性抑郁症患者,要求他们在4周内读完自助心理书《好心情:新型的情绪治疗》,4周后,70%以上的患者康复,三年后随访,康复者没有发现一例复发的。
  于是,他认为阅读疗法的效果是:
  1、起效快:抗抑郁药或其他心理治疗通常12周或更长
  2、改善程度相当
  3、患者脱落率10%,而其他治疗方式脱落率在15%--50%以上
  4、患者建立了更为积极的思维模式,这是战胜抑郁的根本。
  5、花费少:一本书的价格比一天的抑郁药好便宜
  6、没有副作用
  7、没有复发

 抑郁症的阅读治疗“书方”


  《走出抑郁》作者:(英)吉尔伯特著,施承孙译
  《轻松告别抑郁症—森田养生法》作者:(日)中村敬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好心情)作者:(美)伯恩斯
  《生命的重建》作者:(美)路易丝
  《构建生活》作者:大卫·雷诺兹
  《趟过忧郁那条河》作者:(韩)金慧楠 著,李源泉 译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美)M.斯科特.派克
  《忧郁》作者:安德鲁·所罗门
  《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作者: (日)冈本常男
  《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作者:卢斯亚尼 (Joseph J.Luciani) 译者:普早垒
  《别了,灰色心灵风暴——走出抑郁的泥沼》作者:徐光兴
  《噩梦醒来——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自述》作者:侯俊阁
  《神秘的潜力——论抑郁》作者:美国.弗利德里希·弗拉赫博士著
  《别了,忧郁》作者:(爱尔兰)加雷斯
  《陷入忧郁:你如何摆脱——心灵自助套餐丛书》作者:肖峰
  《一颗找回自我的心》 著者:克利福德·比尔斯.
  《拉自己一把》作者:司晶
  《心灵7游戏》作者:毕淑敏.
  《人最高的是头颅》(爱尔兰)加雷斯·奥卡拉罕著
  《陷入忧郁:你如何摆脱——心灵自助套餐丛书》作者:肖峰等编著
  《远离灰色——谈抑郁情绪管理》作者:袁勇贵
  《释怀——不再为抑郁孤独烦恼》作 者:(日)大野裕|译者:陈诚
  《专家解答抑郁症》作者:陈福国
  《追逐阳光:抑郁问题完全解决方案》作者:米歇尔·奥勒斯金
  《快乐是一种选择:走出抑郁完全手册》作者:(美)米勒·米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31 04:09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