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碧水清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动]每天寻找一件快乐的事-----在路上

[复制链接]
2266#
 楼主| 发表于 15-5-27 15:06:5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看燕七的帖子,她觉得越来越安静了,我最近也觉得,其实,生病的,鼓动的,纠缠的,低迷的,就是这颗心,它能安静,就o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67#
 楼主| 发表于 15-5-28 17:44:3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信仰,关于残疾——周国平眼中的史铁生                 

    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由于双肾功能衰竭,从此以后,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了。当时,一个问题立刻使我——相信还有许多读者——满心忧虑:他还能写作吗?在瘫痪之后,写作是他终于找到的活下去的理由和方式,如果不能了,他怎么办呀?现在,仿佛是作为一个回答,他的新作摆在了我的面前。
    史铁生把他的新作题做《病隙碎笔》,我知道有多么确切。他每三天透析一回。透析那一天,除了耗在医院里的工夫外,坐在轮椅上的他往返医院还要经受常人想象不到的折腾。第二天是身体和精神状况最好(能好到哪里啊!)的时候,惟有那一天他才能动一会儿笔。到了第三天,血液里的毒素重趋饱和,体况恶化,写作又成奢望。大部分时间在受病折磨和与病搏斗,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笔,而且缝隙小得可怜!

    然而,读这本书时,我却没有发现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看到的仍是一个沐浴在思想光辉中的开朗的史铁生。这些断断续续记录下来的思绪也毫不给人以细碎之感,倒是有着内在的连贯性。这部新作证明,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神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写作之夜”依然充实而完整。对此我只能这样来解释: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这是什么东西呢?

    常常听人说,史铁生之所以善于思考,是因为残疾,是因为他被困在轮椅上,除了思考便无事可做。假如他不是一个残疾人呢,人们信心十足地推断,他就肯定不会成为现在这个史铁生——他们的意思是说,不会成为这么一个优秀的作家或者这么一个智慧的人。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加肤浅的对史铁生的解读了。当然,如果不是残疾,他也许不会走上写作这条路,但也可能走上,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他的那种无师自通的哲学智慧决不是残疾解释得了的。一个明显的证据是,我们在别的残疾人身上很少发现这一显著特点。当然,在非残疾人身上也很少发现。这至少说明,这种智慧是和残疾不残疾无关的。

    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义上,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是因为知道人之必然的无知,而被阿波罗神赞为最智慧的人的。众所周知,苏格拉底就不是一个残疾人。我相信,史铁生不过碰巧是一个残疾人罢了,如果他不是,他也一定能够由生命中必有的别的困境而觉悟到人的根本限制。

    人要能够看到限制,前提是和这限制拉开一个距离。坐井观天,就永远不会知道天之大和井之小。人的根本限制就在于不得不有一个肉身凡胎,它被欲望所支配,受有限的智力所指引和蒙蔽,为生存而受苦。可是,如果我们总是坐在肉身凡胎这口井里,我们也就不可能看明白它是一个根本限制。所以,智慧就好像某种分身术,要把一个精神性的自我从这个肉身的自我中分离出来,让它站在高处和远处,以便看清楚这个在尘世挣扎的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

    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家是一种分身有术的人,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十分自由地离开肉身,静观和俯察尘世的一切。在史铁生身上,我也看到了这种能力。他在作品中经常把史铁生其人当做一个旁人来观察和谈论,这不是偶然的。站在史铁生之外来看史铁生,这几乎成了他的第二本能。这另一个史铁生时而居高临下俯瞰自己的尘世命运,时而冷眼旁观自己的执迷和嘲笑自己的妄念,当然,时常也关切地走近那个困顿中的自己,对他劝说和开导。有时候我不禁觉得,如同罗马已经不在罗马一样,史铁生也已经不在那个困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的躯体里了。也许正因为如此,肉身所遭遇的接二连三的灾难就伤害不了已经不在肉身中的这个史铁生了。

    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没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脱,没有超越,智慧就会沦为冷漠的犬儒主义。可是,一旦寻求拯救和超越,智慧又不会仅止于智慧,它必不可免地要走向信仰了。其实,当一个人认识到人的限制、缺陷、不完美是绝对的,困境是永恒的,他已经是在用某种绝对的完美之境做参照系了。如果只是把自己和别人作比较,看到的就只能是限制的某种具体形态,譬如说肉体的残疾。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以自己的残缺比别人的肢体齐全,以自己的坎坷比别人的一帆风顺,所产生的只会是怨恨。反过来也一样,以别人的不能比自己的能够,以别人的不幸比自己的幸运,只会陷入浅薄的沾沾自喜。惟有在把人与神作比较时,才能看到人的限制之普遍,因而不论这种限制在自己或别人身上以何种形态出现,都不馁不骄,心平气和。对人的限制的这样一种宽容,换一个角度来看,便是面对神的谦卑。所以,真正的智慧中必蕴涵着信仰的倾向。

    进一步说,真正的信仰也必是从智慧中孕育出来的。如果不是太看清了人的限制,佛陀就不会寻求解脱,基督就无须传播福音。任何一种信仰倘若不是以人的根本困境为出发点,它作为信仰的资格也是值得怀疑的。因此,譬如说,如果有一个人去庙里烧香磕头,祈求佛为他消弭某一个具体的灾难,赐予某一项具体的福乐,我们就有理由说他没有信仰,只有迷信。或者,用史铁生的话说,他是在向神行贿。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察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周国平)

    《南方周末》2002年2月10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68#
 楼主| 发表于 15-5-28 17:49:07 | 只看该作者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都是残疾人,是史铁生说的精神受制于肉体,很多东西不会的残疾人,所以,我们也不要就这个问题难受了。。。。我知道,有个过程,有个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69#
 楼主| 发表于 15-5-28 17:53:48 | 只看该作者
史铁生: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本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0#
 楼主| 发表于 15-5-28 17:54:23 | 只看该作者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病隙碎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1#
 楼主| 发表于 15-5-28 17:55: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5-5-28 17:59 编辑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与地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2#
发表于 15-5-28 23:57:17 | 只看该作者
秋水,我要结婚了!!!祝福我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3#
 楼主| 发表于 15-5-29 11:25:50 | 只看该作者
robot2012 发表于 15-5-28 23:57
秋水,我要结婚了!!!祝福我吧!

太好了!!!!!恭喜妹子!恭喜妹子找到了好妹夫!!!!在此讨看结婚照,今天听到这个消息,是个很快乐的事情,希望你们和和美美,过好一辈子!!!!两个人,女人靠哄男人靠捧。男人要宽容女人的小脾气哦!!恭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4#
发表于 15-5-29 12:03:05 | 只看该作者
碧水清秋 发表于 15-5-29 11:25
太好了!!!!!恭喜妹子!恭喜妹子找到了好妹夫!!!!在此讨看结婚照,今天听到这个消息, ...

请问秋水,俺到底是姐姐,还是姐夫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5#
 楼主| 发表于 15-5-30 20:14:05 | 只看该作者
在我和老燕子的帖子里面,你是妹子,自然要找妹夫罗,至于现实,由你去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6#
发表于 15-5-31 08:32:40 | 只看该作者
反拉反拉,是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7#
 楼主| 发表于 15-6-2 15:00:59 | 只看该作者
robot2012 发表于 15-5-31 08:32
反拉反拉,是姐!

妹妹妹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8#
 楼主| 发表于 15-6-3 11:56: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5-6-3 12:12 编辑

时间过得好快,我甚至疑心,人一辈子做不出啥就老了,今天早上,我就是去交物管费,逛小超市买菜,回来老在网上查,想办法对付电脑卡和手机卡的问题,弄了半天,电脑不卡了,手机还卡,人呀,一辈子或许真太短暂了,做不出啥,所以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去相处,要好好爱自己,对得起自己的心。天,阴沉沉的,要下雨的模样,我们在岁月里面慢慢改变了模样,手捧这杯香茗的还是曾经的自己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9#
 楼主| 发表于 15-6-3 12:01: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5-6-3 12:07 编辑

我喝荷叶茶应该是减肥了,记忆不太好,但是感觉有称过136,133斤的,反正比现在重,刚才称131.6,关键是湿热肥胖,荷叶茶去湿热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80#
 楼主| 发表于 15-6-5 18:07:29 | 只看该作者
弗兰克:生命的意义在于苦难
   标签:情感2015-01-18 12:26 星期日
  
    近日,重读弗兰克的《生命的意义》,是在父亲的病榻前,于是又有了新的不同感受。这本书是弗兰克在纳粹集中营中活下来后,用了仅仅九天时间写成的。这是弗兰克自己历经浩劫之后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是一个人面对巨大苦难时,用来达到自我拯救的唯一手段。

    当我们陪着病中的父亲,走过了不寻常的半年多时间,我便更能深刻地理解到了,弗兰克曾经在纳粹集中营,那人间炼狱般的三年多的生活,还有,当他从集中营中被解救出来时,面对的是,他有孕在身的妻子,和其他大部分家人都早已不在人世的残酷现实。当生命面对着几乎完全无望的境地,如何才能够顽强地生活下去?这是弗兰克曾经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跟父亲一起,正在面对的问题。

    弗兰克曾在集中营中担任过医生,在书中,他提到了集中营中两名想要自杀的囚犯。就像集中营中的其他人一样,早已感到心灰意冷,彻底绝望了。弗兰克写道,在这两个案例中,我需要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仍被某些人所期望,他们仍有一个值得等待的未来。他们中有一人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孩子已经在国外生活。而另一人是一名科学家,他还有一套丛书需要完成。

    因此,他认为,当一个人遭遇到一种无可避免的、不能逃脱的情境,当他必须面对一个无法改变的命运,甚至是死亡的结局,就等于得到一个最后机会,去实现最高的价值与最深的意义,即苦难的意义。这时,最重要的便是,他对苦难采取了什么态度,他将用怎样的态度来承担他的痛苦?

    当我们眼看着父亲的生命,一天天被病魔吞噬,到现在,就只剩下一个几近虚脱的灵魂,和一个枯瘦的骨架时,我们所感受的,已经完全超出了对苦难的承受,而是体会到了一种苦难的意义。正如弗兰克书中写的,在这里,从一个人最宝贵的生命到一件最微不足道的物品,一切都可被轻易夺走。在这里,我们只被保留了人性中最后一点自由,那就是在任何已经给定的环境下,决定自己的生活态度,决定自己的生存方式。

    确实,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体现在对幸福的追求,更多的是体现在对苦难的承受。当我们能够把一件彻底绝望的事情,当成一种有着无限希望的事情看待,也许这就是最能够体现生命的意义所在。生命的痛苦,在发现意义的时候,就不成为痛苦了。

    而当生命处在顺境中,也许只是仅仅能感知活着,只有当生命处在逆境中,或者处在极致苦难中,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本质,或者说,才能活出真正的意义来。生命中的每一种情境,向人提出挑战,同时提出疑难要他去解决,因此生命意义的问题,事实上应该颠倒过来。人不应该去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而是每一个人都会被生命所质问,而他只能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我们总是觉得,能够陪同我们的至亲,一起平静无忧地生活,才是一种幸福,其实,从陪护父亲走过的这些日子,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一种不可或缺的感情拥有。如果能够无怨无悔地陪着自己的亲人,一同度过苦难,感受绝望中生活下来,这种感受更是一种慰藉和满足。

    也就因为如此,我才能够理解了,为什么弗兰克,当已经有机会脱离纳粹的魔爪,成功申请到了前往美国的签证,但当他的父母被带走,他做出了艰难的抉择。当时,弗兰克感到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前往维也纳圣史蒂芬大教堂。伴随教堂那神圣的音乐,他不断问着自己,难道就这样抛下我的父母吗?难道让我对他们说一声再见,然后把他们丢给命运的安排吗?于是,他毅然留了下来,陪着亲人们一起进入集中营,经受非人的折磨,并作为一个精神医生,去帮助苦难的人们治疗心灵上的创伤。

    弗兰克因为有了这种与亲人们,以及千千万万不幸的生命,一同感受苦难的经历,才能让弗兰克发现了生命真正的意义。而那些不追求生命的意义,而只追求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着相对浅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一个人的各种欲望和需求,总是能被轻易满足,人们总是逃避困难和负担。

    在弗兰克看来,幸福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呢?那些感到幸福的人,觉得生活是安逸的,他们身体健康,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当你囊中羞涩,你会感到生活缺少意义,幸福感下降。对于他们,幸福就是满足欲望。那些只追求幸福的人,只有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了好处,才会变得幸福。但是,那些追求生命意义的人,会在给予他人时,享受着无限的崇高的愉悦。

    我知道,现在的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及逃避的机会,我们只能陪着父亲一起走下去,即使面对我们的,只能是令人伤心欲绝的结局。而且,我们不会把它当成是一种责任或义务,而是一场生命难得的经历。正如弗兰克说的,如果生命有着它的意义,那么所经历的痛苦,也一定是有着非常意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7-11 09: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