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10|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一些自认为是心灵的鸡汤,和大家分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1-10-9 12:3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不知道的自己》(曾奇峰著)读书笔记

凡事要把握好尺度,否则“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如,不要做一个时时刻刻都避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这就是过犹不及)。虽然,避免给别人添麻烦是需要的,但如果过度苛求,就会伤了自己,给自己在无形中带来许多没必要的心理压力,给自己带来许多无谓的烦恼。最好是:在处理事情上灵活自如,随机应变,需要别人的帮助时,就算是给别人添麻烦也要寻求帮助。

过于相信自己的灵活性,这本身就是不灵活的表现。领悟到自我认识上的局限,是一种很好的成长。

语言和文字往往很难将心中所想全部表述出来,也不可能全部都说清楚。事实的本质和全貌是由其本身所展现的,而不是能够通过语言和文字全部表述出来。由于说出来的内容远远小于没说出来的(可以说,能够说出来的部分仅仅是冰山一角),甚至所说出来的一部分会造成对整体的扭曲和误解。这是需要意识到的。这里,就如“理论与事实之间,总会存在差异”那样,都是一样的道理。

让他人知道我自己是快乐的,是对爱我的人最好的报答,是对恨我的人最好的报复。快乐虽然不会改变事实,但却能改变可能导致的影响和结果。被快乐和愉悦滋养着的心灵和躯体能更好地抵御疾病的侵袭,让我们保持较为良好的状态。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值得恐惧的事其实很少,大多数的恐惧来源于我们的想象;不过,如果我自己觉察到恐惧了,也顺其自然,不要自己不断加工和放大恐惧,让恐惧自己慢慢消褪,最好是能够转移注意力(在确保没有安全威胁的情况下);当然,如果能够觉察到恐惧的根源或缘由,事实唯真,那就会有助于应对。

劳动的意义和收获,除了物质的收获外,还有无法估量的精神方面的收获;成就感可以减轻痛楚,不管是躯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因此,森田理论提倡不管症状如何,努力过建设性的生活是重要的。抑郁症患者因为能力受到实质的损害而成就感也就相应受损,故其痛苦和自责等负性情绪就显得更加明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11-10-9 12:35:02 | 只看该作者
在性教育方面,不宜剥夺儿童和青少年获得与性有关的恰当的信息的机会,禁止其与异性的必要交往,否则对其心理会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出现心理障碍。正常的情况下,认知的改变可以导致行为和情感的改变。

父母爱孩子,这可以说是毫无疑义的,从来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该如何去爱。正如萨提亚理论所指出的:问题的本身并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去应对问题。

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和经验是要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和积累的,在这方面,实践比理论知识更重要。交往的能力和经验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在实践和历练中培养,一个人不可能在成人的那一天突然就变得足够老练地跟人打交道了。

关于性方面的知识、信念和原则:人类个体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性的愿望,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性愿望,也有相应的、恰当的满足方式。性愿望的过度压抑不仅是反人性的,还可能导致心身的疾病并会影响其成就和幸福。与其让青少年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性知识,还不如堂堂正正地适度告诉他,那样可以避免被错误的观点误导。

对小孩过度的溺爱和保护,实际上是一种剥夺、伤害甚至虐待,至少已经剥夺了其成长的机会。

根据精神分析的观点,男人在潜意识里会按照母亲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形象去选择女友和终身伴侣。内在的形象是指母亲对孩子所具有的爱心、耐心、宽容、温柔甚至放任等态度。

认可和捍卫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具体要求包括;尊重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拓展人的精神世界、挖掘人的潜力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1-10-9 16:00:08 | 只看该作者
森田理论提倡不管症状如何,努力过建设性的生活是重要的


我赞成这种观点,不管怎么样,该过的生活还是要好好去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1-10-9 20:05:17 | 只看该作者
我有这本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1-10-10 11:21:16 | 只看该作者
“不要做一个时时刻刻都避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这就是过犹不及)。虽然,避免给别人添麻烦是需要的,但如果过度苛求,就会伤了自己,给自己在无形中带来许多没必要的心理压力,给自己带来许多无谓的烦恼。”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1-10-10 12:06:52 | 只看该作者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值得恐惧的事其实很少,大多数的恐惧来源于我们的想象;不过,如果我自己觉察到恐惧了,也顺其自然,不要自己不断加工和放大恐惧,让恐惧自己慢慢消褪,最好是能够转移注意力(在确保没有安全威胁的情况下);当然,如果能够觉察到恐惧的根源或缘由,事实唯真,那就会有助于应对。
这一段我很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1-10-10 12:15:03 | 只看该作者
在与人交往时,如果能够远离其不美好而让自己仅仅只是与他们美好的那一部分打交道,于己于人都有好处,因为人际交往的目的是要愉悦别人和自己。如,不和小气的人谈钱,不在好嫉妒的人面前自我表现,不和偏执的人发生争论,不与领导比谁说了算,那就是很好地避开了别人的不美好了。做到这些,是需要智慧的。

大脑的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是产生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变化的物质基础;反过来,精神的变化和外界心理刺激也可以导致大脑的物质基础的变化,好的心理刺激可以使大脑的物质组成朝好的方向发展。

认知(心理暗示)、情绪和行为可以互相影响:看待事物乐观,心情就会愉快,行为会从容而有条理。精神的力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行动动机的强弱与行动的内容、行动者个人的好奇心和兴趣爱好等息息相关,动机的强弱与行动愿望的大小是正相关的。

区分变态与正常,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一个人的行为符不符合他所处时代的伦理道德规范;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越是宽松、宽容,人性就有越大的自由空间。

人格高度统一的特征:他人可以感受到它(人格)的光洁的质感、沉重的密度和宜人的温度,其本人可以充分调动心理能量去处理当下的事情。这种人会给人以“有吸引力”的感受,人们跟他交往会感觉到宁静和喜悦。这种人具有独立人格。

神经症患者的人格是不统一的:他人可以感受到它(人格)的粗糙的质感、松散和不均匀的密度和忽冷忽热的温度,其本人不太容易调动内心的一切心理能量去处理当下的事情。这种人不会给人以“有吸引力”的感受,人们跟他交往会感觉到不快和易受伤害。这种人没有独立人格,容易受到他人和外界的暗示、影响。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组成的。本我(包含潜意识,处于最底层)代表着人格的一切生物性冲动,如食欲、性欲等;自我(中间层,属于现实自我的部分,一般指意识化层面)是人格与周围社会环境相适应的部分;超我(最上层,一般指伦理道德要求,是属于理想化的部分)代表着对自己的伦理道德方面的要求。本我和超我之间经常会存在冲突,这种冲突要由自我来协调、平衡。如果自我无法协调、平衡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就容易出现心理或情绪方面的障碍,进而影响心身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1-10-10 12:16:59 | 只看该作者
在人际关系中,保持恰当的距离是非常必要的。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应该是以两个人的互相独立为前提的,不能完全没有边界。否则,物极必反,没有边界的亲密关系会导致困扰和麻烦的出现,那样亲密关系就不复存在了。关系过于亲密,以至于双方缺少各自的回旋空间,其危害的程度不亚于疏远。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6岁以前),如果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犯了错误(如跟孩子在距离或心理上太疏远,或跟孩子距离过近,给孩子过多的关注和关爱),那就可能会损害孩子本来就具有的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我们需要重视孩子的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因为成长是一辈子的事。

如果一个成年人把自己的问题完全归罪于父母,那是在推卸责任,是在对自己犯比父母当年或现在所犯的错误更大的错误,也是在抛弃自己在此时此地的成长机会。

不管我们是多么崇尚众生平等,但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都会有一些高与低、贵与贱的评判,都会在一生之中因为某些原因而轻视过他人或者被他人轻视过。这些原因,可以是我们理智层面不在乎、但非理智层面却很在乎的东西。

基本上所有的人都会在轻视他人时很迟钝,而被他人轻视时很敏感。轻视容易产生误会和误解,在轻视的氛围中,每个人都变成了孤岛。

家庭是塑造孩子情感、认知和行为模式的“工厂”。孩子的情感能力,主要是从母亲那里学会的,而与人打交道的社会性能力,主要是从父亲那里学会的。社会性能力:知道自己的边界,也尊重别人的边界,不轻易冒犯别人;遵守社会活动中的规则,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不能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家庭的轴心应该由夫妻俩组成,那样更有利于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

当小孩做错事情时,要温柔而坚决(不宜采用简单粗暴的高压态势)地给他指出来;如果他做得好,也要及时地表扬。许多小时候缺乏表扬的人,长大之后一点自信都没有,那成功和进步就较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1-10-11 11:03:32 | 只看该作者
聪明的人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心理素质高的人具有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承载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宁静、坚韧。

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中,一个人把别人的心思和行为琢磨透,机关算尽,并在评论别人的毛病和弱点时完全没有一点恻隐之心,简直是有些恶毒和可怕。

在为人处世上,我们需要有点憨厚,尽管明察秋毫,但却时时注意呵护他人的尊严;能够在吃一点而小亏或者受一点儿小委屈甚至欺负时不抱怨,表现出些许的天真和幼稚,体现出自己的从容、自信和本真;关注自己认为值得关注的事情,不事事计较,那样注意力就不容易涣散,就有可能在某方面取得不凡的成就。聪明的人,要注意让自己厚道一些,那才是真正的聪明。

在痛苦忧伤或者欣喜若狂时,如能把自己当成别人,情绪所受到的扰动就会较少,容易恢复平静和宁静;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在别人需要时给予恰当的帮助,但不要为虎作伥;充分地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在人际关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在保护自己的核心空间不受侵犯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侵犯他人的核心空间。

凡事要把握好尺度,过犹不及。过多地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过分地渴望他人了解自己、过度地依赖他人,希望他人代自己做决定;或者过多地想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渴望与别人融为一体、让别人依赖自己,希望参与别人的很私人化的决定。这些,都是自我界限不清的表现。消弭了自我界限的情感,迟早会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造成伤害。

对自己的了解是最重要的知识。通过事实唯真、觉察、领悟、自觉、洞察等方法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充分地了解自己,并且充分地体验、享受和发展其独一无二性。

一个成长得很好的人,会更多地了解自己(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会勇敢地尝试新的、好的体验,建立良性积极的强迫性重复机制;会有真正的安全感,也有真实的温情,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别人对他态度的好坏,对他的自信心没有任何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1-10-11 11:13:5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需要:养成相对规律的作息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尽力做好分内事,享受付出努力的过程而不必苛求结果,尽可能少抱怨。

需要注意避免的性格弱点:过分追求完美,过分讲究整洁、规范,固执己见、主观性过强,自我控制过多,认知消极,敏感、多疑、易焦虑、爱担心,易出现内心冲突,不够客观,精神倾向内向、过于关注自己,自我为中心。

(精神倾向中)内向性(心理能量向内释放)和外向性(把心理能量指向外界环境中的事物)是人类性格中最基本的方面,两者的平衡、统一、协调,就表现得健康。外向的人对环境的变化比内向的人要敏感和迅速一些,内向的人更需要关注自己积极、主动、活跃和健谈的那一面。精神倾向呈内向的人,其大脑皮层非常敏感;而外向的人,其大脑皮层相对来说就不那么敏感。

存在于潜意识之中的、被压抑的攻击性一旦被揭示以后,就不会再在“背后(潜意识中)”搞鬼了。因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可以说是精神分析的一个治疗机制。

总是要别人告诉自己“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的人,说明其内心还不够强大,也还没有完全树立起自己的价值观。

孩子的学习有问题(成绩上不去),往往会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往往是,父母好心却办了坏事。因为父母的做法和说法,导致了孩子学习不好,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要多理解孩子的处境,尽可能让孩子轻松地学习、从容地学习、愉快地学习,那样孩子在学习时就容易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效率高、效果好。

学习时心里的噪声:在学习时还想着学习以外的事情,这种做法,以及由想事情所导致的情绪反应,就是心里的噪声。如,光想学习的重要性而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学习本身,学不好导致的内疚、恐惧(恐怖)、惊慌、自卑等消极情绪的困扰。

让我们更多的成为自己,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的人。这,需要我们不断成长。能够接纳孤独、享受孤独,是成熟的重要标志。这种人是一个内心和谐的人,即其各种心理的力量之间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其看法、情绪和行为之间没有互不相融的战争。只有在能够较好地处理孤独之后,才可能得到高品质的友谊和爱情。那些总是需要生活在热闹的人群中的人,是在回避由孤独所导致的内心冲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11-10-11 16:08:2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贴,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11-10-17 15:44:41 | 只看该作者
自负(自大、自傲)和自卑是同一种本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都是由过度关注自己、不善于跟他人交流引起的。自卑是想象中的自大对真实自我的攻击。

在攻击他人的过程中,自己的自大可以被暂时满足,不过这种满足是危险的。因为攻击的后果,会导致反击,会导致麻烦和伤害。

在自己因为倒霉而痛苦时,如果碰到一个更倒霉的人,那我们的痛苦就减轻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见到不幸的人时,最好是产生同情之心而不是比较之心。

我们可以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一切事情,前提是不要因此而引起太大的现实麻烦。高质量的人际关系,自己和他人都能从中获得最大的好处和最少的坏处。在男女关系中,男人和女人在各自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同时,也能够给对方带来好处。

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快乐只有在痛苦的衬托下才更有味道。

超然的淡定、自由的心灵,会给人带来魅力。不要因为别人的不拘小节而生气,否则受苦的是自己。不要让自己深陷琐碎的冲突之中,那样才可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外表变化的前提是内心的变化,如果内心不改变,外表的改变就不可能发生;同样,外表和行为的改变,也会对内心产生反作用。我们的心灵和外表如果长时间良性互动,就会造就内外和谐的形象。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约束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自我意象)、人际关系和道德、法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11-10-17 15:46:12 | 只看该作者
女人如果要死要活地想成为自己男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人,这样做只会使自己的男人离自己越来越远。可以说是事与愿违。这与在交朋友时一样,都要把握好分寸,因为距离太近或太远都可能会出问题。

理解是在你疼痛的时候给你一颗止痛药,而体会是陪着你一起疼痛、一起流泪。我们理解了一个人,就为操纵这个人提供了前提,而我们体会了一个人,我们就会与这个人融为了一体。与理解对应的功能器官是大脑,而与体会对应的是整个身心。知识需要理解,情感需要体会。

精神分析理论的关键词:潜意识、移情、防御机制、幼年经历、阻抗、自由联想、个性。本能的冲动、适应环境的愿望以及伦理道德的要求等与实际之间往往会出现矛盾,从而容易导致出现心身问题。

一般来说,想让一个人做什么,就用甜头来诱惑、激励他;想让一个人不做什么,就用苦头来威胁、惩罚他。人不只是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机器,而是有感情、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刺激会有不同的反应。

在几乎所有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中,不良自我暗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在心理治疗中,用良性暗示取代不良暗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要以健康(积极)为中心,积极挖掘来访者身上的潜在能力,注重他能够做什么,不注重甚至有意识地“忽略”他的问题或毛病,用他的不断增加的优点把其毛病从其心里“挤”出去。

心理压力比躯体所感受到的物理压力更难排解,因为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物理压力的来源、大小和逃避的方式,而心理压力经常给人铺天盖地的感觉,让人无处遁形,也不容易了解其来源、大小,以及掌握合适的排解方式,除非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

构成心理压力的事件多半是消极的事件,但有时所谓的“好事”也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因为心理压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平衡被打破的缘故。一个没有稳定价值观的人,他所面对的心理压力比一个有稳定价值观的人要大得多。

心理压力的两重性:在适度的心理压力下,我们能够保持较好的觉醒状态,智力活动处于较高的水平,可以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可以说,没有超出我们承受阈值的心理压力,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享受;但过大的心理压力会给我们的心身带来双重的伤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11-10-17 16:08:56 | 只看该作者
心理测量永远都只是诊断的辅助工具,只有参考价值而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确诊需要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医生来作出。

绝大多数孩子的学习困难并不是因为孩子的智力低下的缘故,而往往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特别是来自家长和老师的错误教育方式,比如高压、批评多鼓励少等。

积极乐观的心态会激发人的潜能而不是抑制其潜能。在艰难困苦中,心中有希望和心中没有希望,对我们的行为会有完全不同的影响,结果也会完全不同。希望就是力量。我们人类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能够自己给自己希望,从而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去面对艰难困苦并克服之。

人的优越感是在拿自己跟弱小者比较之后产生的,自卑感来自于过于苛刻的要求(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意)。相比而言,在能够觉察的情况下讨好比不能觉察时的讨好要好,前者是目的本位的行动,而后者是不一致的表现。

一个人性格中的优缺点,与其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婴幼儿期父母的养育方式关系更为密切。

人一生要过得安稳、幸福,需要在该做什么的时候就把什么事情做好;否则,失去机会不说,还可能扰乱心神。而在不正确的时候做不正确的事,既会事倍功半,也会让做事本身变成一种苦差。

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最好是符合社会的规范和与周围相协调,否则就无法安然、舒适。不必强求改变他人来适应自己,也不必强求改变自己去适应他人,在互相的交往和互动中,让改变自然而然地发生,这是较为理想的方式。

培育小孩的自主性、成就感、自信心等等很重要,这样,孩子在进行建设性的行动(如学习)时就会体验到满足和快乐,从而给小孩带来无穷的动力。多表扬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人格。在有过多批评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人格上可能会有明显的缺陷,如过分自大。

一个人快乐地学习时记住的东西,比不快乐时记住的东西要牢固得多,数量上也要多得多。学习主要是孩子自己的事,尽可能由孩子自己做主,大人只要适当引导就好。

要做好一件大事情,就必须完全了解和控制这件事情的全部过程。要充分利用我们的直觉和感觉,这些是我们最有用、最富有创造性的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11-11-8 14:57:02 | 只看该作者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世上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本来风平浪静,但无知的人们却常常无事找事、自寻烦恼。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总是在涌动着一股强大的、盲目的心理能量,它不断地要寻找突破口,寻找它可以投注、发泄、攻击或爱抚的对象。可以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股心理能量推动的。怎样支配和利用好这股力量,就是好人和坏人、伟人和庸人的分水岭。

人们在彼此之间如果找到共同点,形成共鸣,就会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这种感觉可以让人们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联结。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有道理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彼此之间的爱经常会带有功利性。因此,这种爱就不是纯粹的情感,而是夹带着利益的情感。如果能够有不带有功利性的爱,该多好!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很难的。不过,在心理和心灵的世界,是应该大力提倡不带功利的、纯粹的、无条件的爱这种纯真的情感,这也体现出在心灵的层面,每一个人(心灵)都是平等的。

研究表明,在一个有完美主义倾向的母亲的养育下,孩子会受到过多的控制,其先天的、本真的生命力会受到压制,很难成为一个自我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人的先天的特质超过了文化教育对他的影响,就会显得野性(质胜文则野,缺乏文化教养,就会使人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如果文化教育的影响胜过其先天特质,就会显得过于酸腐而不知变通,因为受到了过多的限定(文胜质则史,使人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故对一个人的教育最好是“因材施教”,做到“文(文化教育)”和“质(先天特质)”协调、平衡,即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文质彬彬也可理解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表里协调如一)。

成人在教育小孩时,要注意保护小孩的学习兴趣,千万不要去伤害它,也不要试图用别的东西去替代它。如果能够在学习时体验到乐趣和快乐,那肯定会学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6 06: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