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向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题

[复制链接]
166#
 楼主| 发表于 11-1-22 16:10:04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我是一个小龙女小龙女,我有许多小心思小心思,就不告诉你不告诉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发表于 11-1-22 16:18:38 | 只看该作者
哈哈,你们娘俩也是一对活宝哦

——真不愧是大狗生小狗,叫得真像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楼主| 发表于 11-1-27 09:29:56 | 只看该作者
转载:寻踪中国手工纸(六)--东巴纸

    作为东巴经的物质载体,厚重坚实的东巴纸颇引人注目。中国各地造纸,使用的原材料大略可分为三类:一是韧皮植物如大麻、黄麻、亚麻、苎麻和藤;二是木本植物如楮、桑、青檀等的树皮;三是禾本科植物如竹、芦苇、稻和麦的茎杆等。理论上,最好的造纸原料是纤维发达的棉花和麻类,但它们还肩负纺织的重任,为人类提供布料。生存毕竟比文明重要,没有哪个民族将棉花作为主要造纸原料。汉唐时期,麻纸曾经如日中天,接着被更廉价的树皮纸取代。芦苇与稻草的纤维太短,只能制造品质较差的草纸。所以最常用的造纸原料是树皮和嫩竹,生产出皮纸和竹纸。

    绝大多数树皮不适合造纸。我国曾大规模用于造纸的树皮,只有桑科植物楮树与桑树,榆科的青檀。楮树即构树,在古籍里又称毂树,历来为我国楮皮纸的主要原料;青檀是高级书画纸宣纸的主要原料。适合造纸的还有瑞香科植物,闽粤地区曾以栈香和雁皮造纸;日本学者富田淳发表文章称,2002你那日本三之丸尚藏馆对王羲之《丧乱帖》进行修复,判明其纸料为雁皮55%和楮45%的混合纸。可见我国唐初就己使用雁皮造纸。

    这里提到的雁皮,就是瑞香科荛花,也是东巴纸的主要造纸原料。奇怪的是,在中国本土,树皮柔韧的瑞香科植物在造纸方面始终不大流行。我读张秉纶、方晓阳、樊嘉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和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两种巨著,发现他们都没有提及瑞香科植物在中国纸史中的作用。

    然而瑞香科植物十分重要。日本人以雁皮为主造出了著名的和纸;受日本影响,台湾用雁皮造高级宣纸。在西藏,瑞香科狼毒成为藏纸的主要原料。与藏族比邻而居的纳西族,也许受了藏纸的影响,选择了同属瑞香科的荛花造纸。

    荛花是一种落叶小灌木,高约1米,树干只有拇指般粗细。它是有毒植物,像漆树一样,能让接触者的皮肤过敏,红肿麻痒。有人称东巴纸为毒纸。当然制成纸张后,毒性就消失了,但对于蠹虫仍然具有威慑力,保存数百年的东巴经很少发生虫蛀。

    其次,东巴纸的制造过程相当独特,混合了浇纸法和抄纸法两大造纸方法的特点。

    造纸的程序虽然复杂,原理却很简单:采集富含纤维的植物,通过浸沤、舂捣、蒸煮等方式去除杂质,做成纸料;再用一个网帘(纸帘),将悬浮于水中的纸浆过滤变成薄片;最后将薄纤维层拿去烘干或晒干。东巴纸的制造程序大体也是这样。

    什么是浇纸法呢?就是把做好的纸料直接浇注在纸帘上,滤去水分,然后将纤维薄片连纸帘一起拿去晒干,每张纸帘每次只能造一张纸。所谓抄纸法,是把许多纸料倒在一个水槽里,使用活动纸帘,每荡起一张纸料,就将纸帘上的纤维薄层反转卸下,叠放到湿纸堆上,反复使用多次。湿纸堆经过压榨水分,再逐一分离,拿去烘干。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造纸使用抄纸法,南亚次大陆和我国藏族、傣族则使用浇纸法。

    纳西族造纸,也使用水槽和活动纸帘,但水槽里并没有纸料,每次只将一张纸的纸料浇注在纸帘里,借助水槽中漫过纸帘的清水荡匀纸料,然后提起滤水。这是典型的浇纸法。然而,他们并没有把纸帘连同湿纸拿去晒干,而是将湿纸倒扣在一片木板上,再把木板端到太阳下晒干,腾空的纸帘又可以去制造下一张纸。从纸帘可以反复使用的角度看,显然它又具有抄纸法的特点。

    最后,东巴纸的生产时间很短,从砍树到出纸大约一个星期,与竹纸宣纸动辄半年一年相比,速度飞快。但因为生产方式原始,造价还是非常昂贵。据东巴纸专家陈登宇先生测算,每做一锅,仅可煮干皮5公斤左右,最多可得25cm×60cm规格得东巴纸60张,需要砍伐原料树不低于1000棵,燃烧木柴200公斤,花费工时最少7天。解放前,50至60张规格为50cm×60cm的东巴纸,需要用一头羊去交换。如今因为原料稀缺,依旧无法大批量生产。丽江满街出售的所谓东巴纸旅游纪念品,绝大部分并非荛花制造。

    制好的东巴纸呈牙白色,因为属于皮纸,植物纤维极好,所以非常柔韧;因为用浇纸法,每张纸单独放料,所以非常厚实,可两面书写;又因为生产周期短,纤维较粗糙,至今仍无法解决印刷难题。有时人们会在最后增加一道用石头砑光纸面的工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楼主| 发表于 11-1-27 09:36:27 | 只看该作者
转载:寻踪中国手工纸(七)--加工纸

    加工纸与原抄纸的关系就如同盛妆佳人与素面女子。“她们”是在传统手工纸基础上经过染色、涂粉、施蜡等“妆扮”而制成得纸张,因不同得妆容,其芳名流转让人目眩--薛涛笺、云蓝纸、鱼子笺、泥金纸、流沙笺、羊脑笺。。。。。。

    在造纸传统深厚和人文荟萃的成都,一代名笺薛涛笺伴随着她的诗句和传奇,穿越唐朝款款而来。明《益都谈资》载:“蜀笺古已有名,至唐而后盛,至薛涛而后精。”薛涛身为诗人且擅书法,对纸的体验深透,对加工纸的改进也更加迫切而有见地。根据前人染纸的原理,制造了精美的彩色笺纸,《续博物志》便提到其有深红、杏红、明黄、深青、浅深绿、浅绿、铜绿等十种颜色,打破了当时一味黄色的沉闷色调。《天工开物》载:“入芙蓉花末汁,其美在色。。。。。。”而“南华经、相如赋、班固文、司马史、薛涛笺、右军帖、少陵诗、达摩画、屈子离骚、古今绝艺”更是将薛涛笺列入历史文化宝藏之一。

    除了纸张之美总能让人想起这位女诗人之外,加工纸的内在气韵也与她有着奇妙的契合。薛涛以其才情,“躬撰深红小笺,裁笺供吟,应酬贤杰”曾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刘禹锡等结为诗友。同样,这种纸张也曾与无数文采风流酬唱应答--后主李煜曾将澄心汤纸作为贵重的赏赐给大臣运笔作画,在它的衬托下,南唐一朝虽仅仅39年的时光,文采风流却余韵不绝,而著名的金华纸在传说中则是唐明皇赐给李白赋诗之纸。今天,薛涛笺已散佚四方,而夹江造纸博物馆所陈列的传统古笺,笺谱、蜀笺、彩笺等,仍依稀可见其当年风华。

    如果说薛涛笺有着“红袖添香夜读书”的一派民间风韵,那么另一种著名的加工纸粉蜡笺,而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宋徽宗手书《草书千字文》用的是泥金绘云龙纹粉蜡笺不仅真金手绘,更长达3丈,堪称国宝。元代著名的明仁殿纸、端本堂纸将粉蜡笺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辍耕录.宫阙制度》记载道:明仁殿是皇帝读书的地方;端本堂则是皇太子上课及读书的场所。这两种纸是专供皇帝和太子用的。背面刷粉并洒金片,正面则用真金满绘如意云纹,极尽精美奢华以显示皇家气派。到清代康熙、乾隆间,粉蜡笺成为皇帝的至爱,甚至在内务府中专设制造机构。康熙皇帝还雅兴大发,亲自参与了设计制作。历代不计成本精益求精,让粉蜡笺的造价逐渐高到令人咋舌。史载,同治八年(1869年)苏州织造的奏本上曾列出了洒金五色粉蜡笺工料价,每张高达六两二钱四分二厘。据说皇帝也为如此高昂的花费吃了一惊。2003年9月,在北京拍卖了一盒加工纸--清代金绘龙纹宫纸,成交价为26万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楼主| 发表于 11-1-28 09:02:32 | 只看该作者
访加画家布日古德访谈

我喜欢哲学陈述的方式。我们的中医、太极健身、气功,戏剧唱腔、书法、佛学、道教等等,最终都以神和气来超越物质状态,进入形而上的抽象和融通境界,中国书法中的笔墨运行方式和结字心理模式是抽象选择的基本源头,按石涛的说法“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即是佛心自性,佛教一真法界。道教之道生一也,即中国哲学之本体,意识之心源本心自性。“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是反映客观外物之根源。书法式的横竖元素,更像是一个东方的舞者,在觉悟自身的血脉情怀之时,犹如脱了缰的野马,奔驰于混沌之“道”上。这正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所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其真,其中有信。在提炼书法中气韵生动的生命力和行云流水式的东方情怀时抛弃和铲除了文字的局限和外象的束缚,再以抽象的方式创作,就产生了新的空白和冥想空间,并注入当代的人文精神和自然观念,以当代的手段抒发起势无忌的自然自在的精神,铿锵有力的平铺直书构成了无可回避的坦荡直帅之气势,黑白两级的对应与大地铲雪式的线路开拓会使作品产生强悍无疑的确定性。我在这种抽象实践中,经验着生命的正气、生命的快乐和舒展,生命的坚定和信念,还有对生命的终极的执着冥想。无论黑色还是白色都是最能引人冥想的境界,在那里,没有是或是不是,对或不对,只有信的真切,如同米癫拜石,寻找那一刻的禅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楼主| 发表于 11-1-28 09:03:34 | 只看该作者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授胡明哲访谈

由沉迷文学情节或描绘生动物象,转变对于视觉语言本体极其结构的重视,并且没有失去东方特有的审美气质――平面意象。

“材质“指物质自身可感知的本体属性:性质、品质、本质、素质、质子、质量。所谓材质语言石将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本体,直接转化为象征心理、情感、观念的视觉语言符号,形成视觉语言的结构关系,并且传达出一定的语意。

“自我”脱落了僵硬的外壳,逐渐轻盈,无欲无求,渴望如微尘一般消失于大自然中,融化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进入“无我”状态,这个“自然”既指宇宙时空,自然万物,也指创作媒材,创造过程,作品样态。。。。。。自我已不存在,不再刻意强求什么,而是任由所有事情自然发生,无为而治。。。。。。

岩彩意味着宇宙时空中无所不在的微尘,纤维来自大自然,是植物的筋脉,可以象征天然自发的所有生命。纤细之丝如神经末梢和迷离光线,可以引发敏感,浪漫、飘逸的心理联想。水自由、清澈与虚幻,以及随遇而安的隐性存在,意味着东方哲学中空灵精神,岩彩和纤维须借助水的帮助才能显现出各自的姿态,它们在水中碰撞,聚散沉浮,交错漫延,形成一个语言结构,即代表一种自然的本真状态,又含蓄的给人以多义联想的空间。

我们的生命与性质同一的自然物质邂逅,我们自然而然的交融,凝结为一个暂时的结晶,成为刹那的实有和永恒的虚无中宇宙的一部分。

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一种不可企及、无法捕捉、可感而难言、神圣而神秘的美感,飞机外的云朵,古道残垣断壁的废墟,泥泞中的一瞥天光,幽静池塘中的恍惚倒影,这种美真实而自在,高于人间的一切是是非非,对比出人类的渺小和有限。只要觉察到这种美,灵魂就会被唤醒,犹如得到神谕,人的生命无常,而宇宙却永恒,有着自在之美。

艺术创作唤醒灵魂,不断地自我超越获得新生,艺术创作有心而生,乘物以游心,重要的是心灵感应,不能概念先行,生命的真相只有自己知道,我的艺术与我的生命相互启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发表于 11-1-28 09:13:59 | 只看该作者


天地与你并生 万物与你为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楼主| 发表于 11-1-28 13:17:16 | 只看该作者


天地与你并生 万物与你为一
山中牛 发表于 11-1-28 09:13


总算有人对这些感兴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楼主| 发表于 11-1-28 13:18:05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拳形与意之体会
梅墨生

太极拳是中国武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尚自然、崇虚灵、重中定、用阴柔等特点,正是中国文化从汉唐的阳刚向宋元的阴柔转化的一种文化反映。这一文化反映体现了国学思想的向内追求和尚柔趣味。近代大儒梁漱溟在20世纪30年代便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指出“中国文化是向内的”。旨哉斯言。由此而及于传统艺文之文学、书画、音乐、养生、医学、哲学等似皆然。再者,太极拳之为武术,又为体育,在中国传统,技艺必进乎道。太极之道,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其运动在身,其规律在天,是人道人文之以能合于天道天文者为大为至。
    一、形与意
    太极拳不管是作为体育运动还是作为武术技击,都离不开外在形体与内在的心意的双向修炼。然而,偏重外形动作的主要是在形上摹仿,而忽略了内意的修炼,使太极拳流于套路运作的规范与优美。先师曾称这种“公园太极拳”为“太极操”。而其甚者,在比赛或表演中更求外表漂亮,不顾太极拳的内家性质,使之沦为表演化的运动,由操而舞,早失太极“起脚不过腰”的古训。先师称此类太极拳为“太极舞”。其实,中国武功确实有武术(技)、武功、武艺、武道的多重性功能,欣赏性的武艺也是客观存在,也不必全盘否定它。不过,在追求武功者看来,花拳绣腿毕竟不能实战,一味向外求的结果,势必使太极拳丧失武之本质,在技击和养生两大功能上有所失漏。这是单纯追求好看和表演效果者必须正视的。相反,对于内意的追求较为合乎拳经“用意不用力”的宗旨,与此相关,就是“重内不重外”。重意不重力,才会使拳道走上正轨,大方向是对的。但是,如何重意?重意到什么程度?又不可不知。尝见有论者或练家认为,用意不用力,所以外形动作便不重要了,意念极重,甚至认为我只要意念一动,与对方接手时便可放人丈外。我想,此一认识也已落入另一误区。凡人学艺,必有阶梯、层次递进,不可躐等以求。若谓唯外是骛者失,则唯内是求者亦未必真得。有些练者,入门不久,拳架尚未中规中矩,方圆开合尚未得窍,便已不求形似,一味练起意来,恐亦失之。如学书法,始于临摹,必求点画方圆合度,先求外形之逼似,再追形意之自运,终得神采之飞扬。此中阶级,迤逦而进,方为合道。若始习书便不求形似而动辄以神似自炫,易落野狐之禅,终成胡涂乱抹之书。习太极者,或仿佛之。入规矩而出规矩,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努力。庶几得之。故笔者认为,习拳之初,当求形似,外形非常重要;练习即久,必练内意,心法是也;迨拳功深,外形内意,浑融不二,拳意真真,化机方至。功之深者,意念一动而内功随之,外焉不觉,而内意到而内功充,或至“一片神行”境地。此中积累历练,岂是初学可窥?是知始习便言“意”,总落空洞无物。终成不离意,恍兮惚兮,无意之意是真意。因此,笔者认为:形与意(亦为内家拳种名)乃是练太极拳必须弄懂的东西,甚至一切中国传统文化都要处理好这对存在。形与意、外与内、实与虚……也就是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原则,此外无道。偏执则非太极,单一则不合道。
    至于内意,近于心法。心法之传,门户有别。历来练家皆知“用意不用力”之拳经,在杨露禅之用意与一般练家之用意,其异同如何?其功用如何?悟者可多领会。无功之意,啥都不是。然功从何来?真传善悟者方知。若初学乍练,便用意不用力,便单从意上求,纯属奢谈妄念。昔一位吴式拳师叔曾述及当年向吴式太极宗师杨禹廷师爷讨教拳理时,杨禹廷师爷说,鉴老(吴鉴泉)的太极球(意气圈)只有绿豆粒大小,王茂斋老师的球(圈)约黄豆粒大小,自己之球(圈)如蚕豆粒般大。此一故事可令习练者参悟。太极一气,也即太极一意,此意非彼意,意的质量不同。外形之有无与内意之有无,必须习者领悟得之。心既知之,形法随之,不是那么简单。“书之妙道,惟观神采”——此是高境界。“太极高手,一片神行”——此亦是高境界。以高层次练法指导初学,往往让人不知所以,而永远以低层次法修习大道,永难升阶。
    早年笔者的形意拳老师俞敏曾告诉我说,象形取意就是学问,形意合一,是拳非拳。后悟中国文化,形意并重,以意为上。形似为始,神似为终。后人太极之门,恩师李经梧教拳一直要求中规中矩,但同时他又强调练意,常说,我什么时候都在打拳。这不就是“行走坐卧,不离这个(拳)”吗?前者是在强调形法的入手规矩之重要,后者又是在揭示养拳练意的本质。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谓,“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此已指习拳之中高级境界。
    李经梧师曾在人门之初说:太极拳道理很深奥,但也很朴素,它是从古代的导引术、吐纳术、内丹术逐渐发展而成。由此笔者思考认为:导引者,形动而气行也;吐纳者,气运而脉通也;内丹者,神、气、精之能量转化也。人体的特定姿势动作,可以疏通运动的经脉气路,此外形不可废,因外形之动与内气相关。然一经经脉畅通,周天运转之后,则意之所到,气血随行,若太极气圈成,则周身八万四千毛孔开合一家,即全体大用,放之六合,退藏于密,“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孙禄堂《太极拳学》)。此一点子即中央戊己土之意运也。因此,外形运动之导引,与夫内气(意)开合升降之吐纳,则是二而一也,外导内,内引外,开合升降即太极也。以之养生则为太极道,以之技击则为太极拳。施放于外者,功也,修养于内者,道也。故高明拳家内外双修,拳道一如,练养一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楼主| 发表于 11-1-28 13:18:39 | 只看该作者
二、圆、匀、中、连、柔
    前人之论太极者已汗牛充栋,笔者鲜于创见,仅从上述五字略抒管见,亦形意之发挥也。
    圆:环也、圈也。试看宇宙间天体之运动,日月星辰无不以圆转为存在规律。此即天道,而世间之物凡与道之规律邻近或相合者即能长久,不近不合者便易消亡。“天不变,道亦不变”(汉儒董仲舒语),此“天”乃有此“道”,一切世间法不离此世间道。试看地球上之生物果实亦皆圆,圆满为成熟之形,而日月星辰之运动则为圆弧运动,圆弧运动为常规运动,也是永恒运动。太极拳上合天象,下合地理,就意念和身形来讲要符合浑圆的要求,此即浑圆饱满、静亦圆、动亦圆、不凹不凸、不丢不顶、八面支撑,环、圈、圆、转,珠圆玉润。在佛家密宗有大圆满心髓,在道家则恪守天道之象与义,太极则之而成太极拳理。李经梧师曾简洁地概括太极拳练习有四性:柔和、连贯、圆活、完整。此处所提之圆,即是先师所说四性中的“圆活、完整”两性。杨式与吴式拳均有“太极圈”之说。赵铁菴师爷授与经梧先师《太极拳秘宗》中便有那首著名的“太极圈”歌诀:“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依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推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凡与我师接过手的人无不觉有一个圈在我师身手间,甚至一旦接上手,退也不易了。周旋、圈、水磨推急缓,都是圆弧运动,身形不可凹凸,不可出死角,然后可以臻圆融无碍、进退自如的天然境界。因此.太极拳古名“先天拳”,含理至深,我以为还可以名之“自然拳”(不同于自然门),因为它的拳理深契“道法自然”之旨。
    匀:天体日月星辰之运行无忽疾忽慢之变态,其永恒不变者即匀缓运动,此为常态。常态即合道,非常态即不合道。试看地球上四时之交替,天体间日月之穿梭,星辰之旋转,皆匀速运动,故匀速为天地之大道,太极拳则之,运动以匀速而易圆满无偏也。与匀相关联的就是缓、慢。然而地球之运转匀而缓,匀而慢,故人立于其上而不觉其动,而其实际则缓慢中有不缓慢在。太极之体在静,其用在动,动与静为一,动中寓静,静中寓动,匀缓中寓不匀缓,所以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有“贵在动静有常”一说,又谓“忽左右上下俯仰之不匀也”皆属失常度。匀之一字包蕴举步伸手、俯仰向背、进退顾盼、呼吸吐纳诸方面,又非仅指运动速度。试想,练拳者呼吸不匀,能不散乱轻浮吗?内家拳之静以制动、后发先至、似慢实快,便需在此匀缓中讨消息。
    中:凡圆球皆有中心。日月星辰,乃至果实皆有核心,核心即中心。中之为用大矣。所有圆球之运动皆有向心力与离心力,两者之相反相成为张力。太极拳即以圆取象,因此最重用中,可以说,不能用中即不为圆。老子《道德经》谓:“多言(动)数穷,不如守中”,守中者即全体大用,中为太极本。心意安和中正,不进不退,不攻不守,不贪不欠,浑然忘机,无胜负争强之心,是谓得中。得中而天地静,四方安,五脏百体安和通泰,是为无极态。太极本无极,静则无极,动则有极,静动之机即太极。守中者,太极返无极也。中者,如如不动,守中者,周身一家。“神宜内敛”便是守中;“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便是守中。道以中为体,以和为用,中和为大道。人体之中为何物?众说纷纭。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中正安舒”,此乃身法之“中”。而若究其实,其“中”即身体的完整性,圆满无缺,周流无碍,“中”在圆中矣。若言有中,各天体星球皆有中心,因此向心力之作用,作圆弧线之运动。因各星球皆有自我轨道,各以中心自运,故互不相犯,往来循环,而成天体运行。可见中心之整合与牵制作用而成常道。故不失中则形全气满神足,不偏不倚,不盈不亏。在外为圆,在内为中,时时不离中土,即不丢不顶。所以外形之圆满即不失中,中在空间之中,又不一定在空间之中。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中说:“太极拳者,形而上之学也。”因此,练太极拳而不明理,必不能得太极精髓,此其与他拳不同者。太极棚劲即中定之为用。“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中即定之意,时时处处寓中定之意,即谓得中。气定神凝便是中定功夫。吴孟侠、吴兆峰《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之“全体大用诀”原文即有“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之句。凡能守中用中者,则得中和之气,而能与太虚同体。经梧先师授徒,非常重视品德教育,他本人之品德亦为武林所识者有口皆碑,正是守中用中之典范。其拳术之出神人化要在于品德之中正无亏。不解此理,仅事争勇斗狠,纵铁鞋磨穿终不能至我师之上乘武功,不修道之故也。丹书云:“中者,虚空之性体也。”可知,有形之“中”或为脐、为丹田、为命门,而无形之“中”则为虚无之灵性。守中之意须若有若无、若即若离、若存若亡,否则即落执着,着相则妄。孙禄堂《拳意述真》记述刘奇兰语日:“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即此意。孙禄堂以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以说形意、八卦、太极虚无合一之道,习太极者当三复斯言。拳经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故守而不守,不中而中,乃为得之。当与人接手之时,有意无意方为得。形意拳老师俞敏说:“拳打下意识”,李经梧先师说:“接手时一想就晚了”,皆指此意。打拳不散乱、不间断、不歪斜、不凹凸、不丢顶、不零碎、不出尖、不呆滞,即为圆浑,中已在焉。
    连:绵韧也,贯通也,续继也。万物以生生而不已。试看天体运行其有瞬间停顿否?地球自转其有片刻停息否?故连者,一贯而至永恒也。太极法则于此,故又以名“长拳”。此长拳非肢体姿势之大小,实指拳势之连绵不断。势乃内气之吐纳,如环无端以外显,故拳打气势,内练气脉;式乃拳脚之变化,显为招着之法术也,两者需明辨。宇宙古往今来,循环无端,无首无尾,相续不断,此即存在之大道。故太极之为拳,依天道运行之理,行云流水,滔滔不绝,从虚无(无极式)起,至虚无(无极式)终,总有“一”在。经梧师授拳,十分重视起式与收式,习拳时之起与练至完成时之止,仅为小收束,故拳打不知,拳打十二时,无时不在太极态。经梧师83岁做前列腺手术后,腿脚不便,多坐于椅上休息,然总在用意练拳。晚年坐椅上与人接手说手依然沾、连、粘、随、接、化、打、发,丝毫不差,雄风不减,全在其意“连”而未停歇。故“连”之一字,非仅谓拳式之不断也。又我初习太极,师谓劲短、断,要劲长、连。今思之,劲之长、连,即意、气之长、连也。历来练家有练拳、养拳之分。经梧师亦告诫:要练养相兼。因之体会:练习时之连与不练习时之连当融为一体,于是片刻无不在拳功中。近年,我诸多同门师兄时有指点,中有强调:十年练拳,十年养拳者,受益匪浅。   
    柔:
    非软也,如棉裹铁也。《太极拳秘宗》谓:“绝不可失其绵软”。武禹襄《太极拳解》谓:“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沾依,然后能灵活。”以柔克刚为天地之理,老子在《道德经》中盛誉水之柔中含刚,攻坚克强,且说万物以柔弱生以刚强死之道理,乃天地至道。而某些人解太极拳攻讦“柔软说”,说什么“一柔到底”如何如何,实在浅薄。傅钟文以水中芦苇的摇摆之柔来喻太极拳理,是知者之言。经梧师曾以鞭子之劲喻拳,亦极形象。徐致一在《太极拳》书中从技击和生理两方面阐述太极拳的“柔”与“以柔济刚”的优点,很有说服力。万物之刚者,往往易折断,再坚硬的刚物,一旦遇到比之力量更强大的都会被摧折,故太极拳家取此义入拳,柔胜刚之理几乎为中国先哲的慧见独知。亦正因此,中华武功才能独秀于世界武坛,如无此种文化内涵哲理意蕴为支撑,中华武功特别是太极拳还不是也沦为一种人体力量搏击术了吗?不柔不化不是太极拳。人体从精神到肌体若持续绷紧,紧张超过负荷,人很快就会完蛋。泰拳之刚猛举世公认,泰拳师之躯体亦刚硬无匹,然而泰拳师之平均寿命仅为四十岁还不到,说明斯术是戗生之术而非延年之法。或谓养生则太极拳为优,技击主柔则未必为优。此说亦似是而非。太极功夫之以柔化搏人,历代皆有高手,岂能以自己之浅解枉诬古人,误导太极修为?盈天地间最巨伟之力量莫过于大气压,大气压力无形可见,然而它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视的学科之一。茫茫宇宙,大小天体得以生存运动,皆气之作用。古贤悟此理而演创太极之拳,象天法地,包阴孕阳,将虚无一气之道理引入拳法之修炼,是人道武事之合于天道自然之一大发明创见。如果无视于此,纯属无知浅见而已。又现代医学证明,人体肌肉组织若长期处于紧张坚硬状态,则细胞迅速坏死,具体表现在现代人类的一些现代疾病,如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等。细胞坏死并不可怕,问题是坏死后它能否迅速新生。而现代人类的紧张生活方式则导致了坏死细胞不能新生。太极拳之所以有祛病健身、养生延年的功效,根本原因即在于主张“道法自然”——以柔软为刚强!这种刚强是真刚强。婴儿、小草、树苗、活水皆因柔软而活活泼泼,欣欣向荣。太极拳的松柔状态正是我们人体“归根复命”的不二法门,在松柔状态中细胞和神经丛才可以再生和保持鲜活灵敏,使汗腺毛孔和肌肉在长时间的拳势运动中处于开合松柔状态中,于是,人身小宇宙才能空松而元气充满,与天地太虚同体,从而永葆生命的鲜活灵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楼主| 发表于 11-1-28 13:18:55 | 只看该作者
二、圆、匀、中、连、柔
    前人之论太极者已汗牛充栋,笔者鲜于创见,仅从上述五字略抒管见,亦形意之发挥也。
    圆:环也、圈也。试看宇宙间天体之运动,日月星辰无不以圆转为存在规律。此即天道,而世间之物凡与道之规律邻近或相合者即能长久,不近不合者便易消亡。“天不变,道亦不变”(汉儒董仲舒语),此“天”乃有此“道”,一切世间法不离此世间道。试看地球上之生物果实亦皆圆,圆满为成熟之形,而日月星辰之运动则为圆弧运动,圆弧运动为常规运动,也是永恒运动。太极拳上合天象,下合地理,就意念和身形来讲要符合浑圆的要求,此即浑圆饱满、静亦圆、动亦圆、不凹不凸、不丢不顶、八面支撑,环、圈、圆、转,珠圆玉润。在佛家密宗有大圆满心髓,在道家则恪守天道之象与义,太极则之而成太极拳理。李经梧师曾简洁地概括太极拳练习有四性:柔和、连贯、圆活、完整。此处所提之圆,即是先师所说四性中的“圆活、完整”两性。杨式与吴式拳均有“太极圈”之说。赵铁菴师爷授与经梧先师《太极拳秘宗》中便有那首著名的“太极圈”歌诀:“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依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推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凡与我师接过手的人无不觉有一个圈在我师身手间,甚至一旦接上手,退也不易了。周旋、圈、水磨推急缓,都是圆弧运动,身形不可凹凸,不可出死角,然后可以臻圆融无碍、进退自如的天然境界。因此.太极拳古名“先天拳”,含理至深,我以为还可以名之“自然拳”(不同于自然门),因为它的拳理深契“道法自然”之旨。
    匀:天体日月星辰之运行无忽疾忽慢之变态,其永恒不变者即匀缓运动,此为常态。常态即合道,非常态即不合道。试看地球上四时之交替,天体间日月之穿梭,星辰之旋转,皆匀速运动,故匀速为天地之大道,太极拳则之,运动以匀速而易圆满无偏也。与匀相关联的就是缓、慢。然而地球之运转匀而缓,匀而慢,故人立于其上而不觉其动,而其实际则缓慢中有不缓慢在。太极之体在静,其用在动,动与静为一,动中寓静,静中寓动,匀缓中寓不匀缓,所以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有“贵在动静有常”一说,又谓“忽左右上下俯仰之不匀也”皆属失常度。匀之一字包蕴举步伸手、俯仰向背、进退顾盼、呼吸吐纳诸方面,又非仅指运动速度。试想,练拳者呼吸不匀,能不散乱轻浮吗?内家拳之静以制动、后发先至、似慢实快,便需在此匀缓中讨消息。
    中:凡圆球皆有中心。日月星辰,乃至果实皆有核心,核心即中心。中之为用大矣。所有圆球之运动皆有向心力与离心力,两者之相反相成为张力。太极拳即以圆取象,因此最重用中,可以说,不能用中即不为圆。老子《道德经》谓:“多言(动)数穷,不如守中”,守中者即全体大用,中为太极本。心意安和中正,不进不退,不攻不守,不贪不欠,浑然忘机,无胜负争强之心,是谓得中。得中而天地静,四方安,五脏百体安和通泰,是为无极态。太极本无极,静则无极,动则有极,静动之机即太极。守中者,太极返无极也。中者,如如不动,守中者,周身一家。“神宜内敛”便是守中;“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便是守中。道以中为体,以和为用,中和为大道。人体之中为何物?众说纷纭。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中正安舒”,此乃身法之“中”。而若究其实,其“中”即身体的完整性,圆满无缺,周流无碍,“中”在圆中矣。若言有中,各天体星球皆有中心,因此向心力之作用,作圆弧线之运动。因各星球皆有自我轨道,各以中心自运,故互不相犯,往来循环,而成天体运行。可见中心之整合与牵制作用而成常道。故不失中则形全气满神足,不偏不倚,不盈不亏。在外为圆,在内为中,时时不离中土,即不丢不顶。所以外形之圆满即不失中,中在空间之中,又不一定在空间之中。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中说:“太极拳者,形而上之学也。”因此,练太极拳而不明理,必不能得太极精髓,此其与他拳不同者。太极棚劲即中定之为用。“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中即定之意,时时处处寓中定之意,即谓得中。气定神凝便是中定功夫。吴孟侠、吴兆峰《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之“全体大用诀”原文即有“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之句。凡能守中用中者,则得中和之气,而能与太虚同体。经梧先师授徒,非常重视品德教育,他本人之品德亦为武林所识者有口皆碑,正是守中用中之典范。其拳术之出神人化要在于品德之中正无亏。不解此理,仅事争勇斗狠,纵铁鞋磨穿终不能至我师之上乘武功,不修道之故也。丹书云:“中者,虚空之性体也。”可知,有形之“中”或为脐、为丹田、为命门,而无形之“中”则为虚无之灵性。守中之意须若有若无、若即若离、若存若亡,否则即落执着,着相则妄。孙禄堂《拳意述真》记述刘奇兰语日:“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即此意。孙禄堂以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以说形意、八卦、太极虚无合一之道,习太极者当三复斯言。拳经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故守而不守,不中而中,乃为得之。当与人接手之时,有意无意方为得。形意拳老师俞敏说:“拳打下意识”,李经梧先师说:“接手时一想就晚了”,皆指此意。打拳不散乱、不间断、不歪斜、不凹凸、不丢顶、不零碎、不出尖、不呆滞,即为圆浑,中已在焉。
    连:绵韧也,贯通也,续继也。万物以生生而不已。试看天体运行其有瞬间停顿否?地球自转其有片刻停息否?故连者,一贯而至永恒也。太极法则于此,故又以名“长拳”。此长拳非肢体姿势之大小,实指拳势之连绵不断。势乃内气之吐纳,如环无端以外显,故拳打气势,内练气脉;式乃拳脚之变化,显为招着之法术也,两者需明辨。宇宙古往今来,循环无端,无首无尾,相续不断,此即存在之大道。故太极之为拳,依天道运行之理,行云流水,滔滔不绝,从虚无(无极式)起,至虚无(无极式)终,总有“一”在。经梧师授拳,十分重视起式与收式,习拳时之起与练至完成时之止,仅为小收束,故拳打不知,拳打十二时,无时不在太极态。经梧师83岁做前列腺手术后,腿脚不便,多坐于椅上休息,然总在用意练拳。晚年坐椅上与人接手说手依然沾、连、粘、随、接、化、打、发,丝毫不差,雄风不减,全在其意“连”而未停歇。故“连”之一字,非仅谓拳式之不断也。又我初习太极,师谓劲短、断,要劲长、连。今思之,劲之长、连,即意、气之长、连也。历来练家有练拳、养拳之分。经梧师亦告诫:要练养相兼。因之体会:练习时之连与不练习时之连当融为一体,于是片刻无不在拳功中。近年,我诸多同门师兄时有指点,中有强调:十年练拳,十年养拳者,受益匪浅。   
    柔:
    非软也,如棉裹铁也。《太极拳秘宗》谓:“绝不可失其绵软”。武禹襄《太极拳解》谓:“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沾依,然后能灵活。”以柔克刚为天地之理,老子在《道德经》中盛誉水之柔中含刚,攻坚克强,且说万物以柔弱生以刚强死之道理,乃天地至道。而某些人解太极拳攻讦“柔软说”,说什么“一柔到底”如何如何,实在浅薄。傅钟文以水中芦苇的摇摆之柔来喻太极拳理,是知者之言。经梧师曾以鞭子之劲喻拳,亦极形象。徐致一在《太极拳》书中从技击和生理两方面阐述太极拳的“柔”与“以柔济刚”的优点,很有说服力。万物之刚者,往往易折断,再坚硬的刚物,一旦遇到比之力量更强大的都会被摧折,故太极拳家取此义入拳,柔胜刚之理几乎为中国先哲的慧见独知。亦正因此,中华武功才能独秀于世界武坛,如无此种文化内涵哲理意蕴为支撑,中华武功特别是太极拳还不是也沦为一种人体力量搏击术了吗?不柔不化不是太极拳。人体从精神到肌体若持续绷紧,紧张超过负荷,人很快就会完蛋。泰拳之刚猛举世公认,泰拳师之躯体亦刚硬无匹,然而泰拳师之平均寿命仅为四十岁还不到,说明斯术是戗生之术而非延年之法。或谓养生则太极拳为优,技击主柔则未必为优。此说亦似是而非。太极功夫之以柔化搏人,历代皆有高手,岂能以自己之浅解枉诬古人,误导太极修为?盈天地间最巨伟之力量莫过于大气压,大气压力无形可见,然而它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视的学科之一。茫茫宇宙,大小天体得以生存运动,皆气之作用。古贤悟此理而演创太极之拳,象天法地,包阴孕阳,将虚无一气之道理引入拳法之修炼,是人道武事之合于天道自然之一大发明创见。如果无视于此,纯属无知浅见而已。又现代医学证明,人体肌肉组织若长期处于紧张坚硬状态,则细胞迅速坏死,具体表现在现代人类的一些现代疾病,如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等。细胞坏死并不可怕,问题是坏死后它能否迅速新生。而现代人类的紧张生活方式则导致了坏死细胞不能新生。太极拳之所以有祛病健身、养生延年的功效,根本原因即在于主张“道法自然”——以柔软为刚强!这种刚强是真刚强。婴儿、小草、树苗、活水皆因柔软而活活泼泼,欣欣向荣。太极拳的松柔状态正是我们人体“归根复命”的不二法门,在松柔状态中细胞和神经丛才可以再生和保持鲜活灵敏,使汗腺毛孔和肌肉在长时间的拳势运动中处于开合松柔状态中,于是,人身小宇宙才能空松而元气充满,与天地太虚同体,从而永葆生命的鲜活灵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发表于 11-1-28 13:34:23 | 只看该作者
我对这个感兴趣。。。  我的锻炼身体的第一步就是从太极拳开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发表于 11-1-28 13:35:17 | 只看该作者
曾经有人得抑郁症,  活生生练太极拳给练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发表于 11-1-28 13:35:58 | 只看该作者
我练太极拳的时候被我女朋友看见了。     她说我在摸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楼主| 发表于 11-1-28 13:40:51 | 只看该作者
我练太极拳的时候被我女朋友看见了。     她说我在摸鱼。。
云海天山 发表于 11-1-28 13:35


原来你练的不是陈式,也不是杨式,而是俞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6 22: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