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向往 于 10-12-16 10:30 编辑
上博书画展
中午特意请假带儿子去上博参观谢稚柳书画展,非常感激泠禅、子淳的陪同讲解,令我和儿子学到了很多东西。得益于学茶,虽然完全不懂书画技巧,但却懂得用心灵去感受书画作品的魅力。
谢稚柳书画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谢老的山水,是把李郭画派和传为董巨画派的造型和笔墨元素重新组合起来,再加上王诜的很多东西,构成自己的图式和风格。在晚年作品中融汇百家之长,在一幅作品中体现以江南画派为主,以其他画风为辅,讲究法度的风格特点,陈老莲、唐代敦煌壁画、南宋远体山水、两宋院体的画风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辨认出来。谢老的《林亭山色图》,令人想起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但谢老却更出色地充分体现在水墨与丹青的并举。
通过泠禅与子淳的讲解,第一次发现颜料与墨色的演变与革新,对作品的影响居然如此之大。落墨、泼墨、皴染、勾勒等技法搞得儿子稀里糊涂。子淳对纸张尤其是纤维的研究非常深入,对号入座知道了纸本、绢本、川派与徽派纸张的特点。泠禅的介绍,令我们知道了很多书画背后有趣的故事,“千秋万代”与张大千的关系、谢与沈尹默的关系、谢赠陈毅书画等。巨幅作品《青绿江南山水通屏八幅》以其形制的巨大,可分可合的严密性以及融和各种山水画派特色的兼容性令人印象深刻。
相对而言,参观中国书画展给我的冲击要强烈得多。无论是对《上虞贴》真伪鉴定不同意见的严谨性,还是怀素《苦笋贴》的传承有序,还是《鸭头丸贴》的同展难得,都是一次心灵的饕餮盛宴。
在泠禅的讲解下,参观完各朝代的书画作品后,我自己的感受主要有三:
一是无论是书还是画,不是技巧,而是字画背后作者的风骨才是力透纸背,最能打动人心灵的东西。所谓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我喜欢魏晋风格的字,但又绝非后人那种在技法上的模仿,而是那种形学不来的感觉才是最感染我的。个人对宋代学院派的文艺腔不是很接受,总觉得软了些。郑板巧“乱石铺路”的字和他的画如出一辙,连笔法都一模一样,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个人性情跃然纸上,令我流连忘返。倪瓒的画风淡云清,淡定缥缈触手可及。李方膺(?)的画可以看出深受篆刻影响,在布局上“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而文征明的山水布局和传统的山水布局又有显著区别,可以感觉到风水。唐伯虎的画一看就是江南人的细腻甜美,不过技法却相当老练,子淳说可见唐家收的画作水准相当高。同样的写意画,齐白石和吴昌硕却体现了不同的个性。。。
二是清晰地感受到了中国书画各朝各代风格的流变,而每次创新所引发的变迁令我在耳目一新之余,又充满敬意。当看到赵之谦(?)开创了写意画的雏形,那么清新,出众时,完全能体会泠禅告诉我的齐白石对其的敬意。
三是看书画作品,其实与品茶、品酒、品香有一个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只要时真正的好东西,哪怕是完全不懂这个领域的门外汉也一定会被打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