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jenny198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我的心理治疗(主贴后续更新)

[复制链接]
136#
 楼主| 发表于 11-5-2 15:17:19 | 只看该作者
书单之老庄

      有一阵我开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我先是买了论语,继而买了孟子,看后确实有些启发,曾经将“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作为鼓励自己的箴言,储存在脑海中,时不时回忆一下。然而,这些书给我最大的帮助并非心灵上的成长,而是文学上一定程度的进步——我看古文不再那么吃力了。

      后来我买了《老子庄子列子》(岳麓书社出),当时出于自信,买的是原文无注释版的。买来之后,我发现读起来真的困难,我没有直接去看注释版,我常常这样,不喜欢马上去找现成的帮手,总是要自己研究一番,看能不能靠自己解决问题。回归正题,我浏览了一遍老子,不解其意,于是改看庄子,我看得很吃力,不断地查字典,思索他要表达的意思,一番努力之下,总算看完了前九篇。我在书面上加了许多铅笔或圆珠笔的注解,怕自己遗忘,说实话,我感觉实在不能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尤其在尚未真正理解他意思的时候,做些笔记还是必要的。我很现实,我看庄子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对中国古代文化有兴趣,另一方面是想看看里面有没有能够帮助我的东西。所以,我的研究极其个人化,也不宽泛整体,我会对我感兴趣的句子和段落一看再看,而搁置其他的部分,等以后再说,或者在有必要的时候相互联系以加深理解。这是我阅读《庄子》的方式。

      我前面已经提过了,庄子中的一句话打开了我的心胸,使得我开始愿意接受各种各样的观点,那句话就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不再做朝菌,不再做蟪蛄了,我不再用自己有限的已知观念来排斥他人的观点了,即便那些观点看起来有些神奇,有些不合情理。在我尚未证实之前,我不会轻易给它们打上“错误”和“荒谬”的标签了。

      老子部分--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发表于 11-5-4 15:36:46 |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明白了,我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上,过去的我其实有着深深的无价值感和犯错感。

    现在,我给自己的宣言是:我尊重自己,无条件爱自己,相信自己。
jenny1982 发表于 10-9-20 18:53


    说得太正确了,我也因为过于在乎别人的需求,总是忘记在他人和自我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常常导致无端的挫败感,从而对自己失去了自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11-5-16 21:32: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6-26 10:05 编辑

沉浮于期待与失望两极之中,谨记“一切皆无常”

    四法印之一:一切和合现象皆无常。一切无法意料,当下未知,未来更是未知。不要抱有任何希望,绝望(绝了希望,绝了任何期盼)恰恰是信心的基础。

    周一时,从母亲口中确定周四家人可以帮我搬家。然而,到了周三,情况有了变化,一切都不确定了。这更让我感觉到无常之法遍及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而对于大大小小的“不如预期”,除了接纳别无真正的办法。然而,习惯了期盼的人,势必要承受失望的后果。我承认,我不仅失望,而且还有点烦乱和恼怒,觉得自己的一切计划都被破坏,需要从头计议。而独自一人搬家的沉重感和无序性,令我有些挫败。我冒出了种种念头,譬如“妈的,每次搬家都不省事”,“搬家果然是烦透心的事之一”,“干嘛不先通知我一声……”。我甚至想尖叫,母亲睡在旁边的房间,我不能这样做,最重要的是我不能放纵自己,一烦躁就尖叫或捶打床铺,这并非好的习惯,而是带有危害性的恶习。不管怎样,我只有承认自己的这些情绪确实存在,我只有接纳这些情绪,抵抗它们没用,否认它们更加没用。

    而在这之前,在我收拾行李和休息的过程中,头脑并不清明,而是被各种念头所扰。在我发现自己居然需要收拾那么多东西时,不禁感到,自己的生活仍然那么繁复和不清简,尽管与许多人相比,我所需携带的物品并不算多。只有在这时,我能更透彻地发现,一无所有的流浪生活,完全未知的随顺生活之流,是多么不容易。我很难想象自己流浪的样子,什么都没有,没有干净的衣服,没有洗面奶洗脸,没有洗发水洗头,冬天挨冻,夏天被晒,究竟如何潇洒地接纳那样的日子?如果有选择,我不会这样。如果没有选择,我猜想我得花很长的时间来接纳各种各样的不方便,然而这正是我要走的路。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我要去流浪,而是说我要接纳生活中各种性质的不方便和不确定性。

    我要接纳工作中繁琐、不知如何是好的局面。我要接纳每个人不一样的个性和做事方式,我也要接纳由此而产生的种种顾虑。我要接纳自己心理上偶尔的格格不入。我要接纳自己还是对别人有期待,还是对事情有期待,我要接纳自己由此产生的各种失望。我还要接纳偶尔会出现的“生活究竟有何意义?”的困惑。

    我收拾完旧衣,然后将它们放在垃圾房外。家人的衣服我无法处置,所以仍有不少不再穿但也未扔的衣服堆积在家中,但是我自己的衣服,我可以让它们流通起来。无论是谁捡到,拿去做什么,都要比在家里吸引灰尘来得好。回到家中后,我感到有些累,同时也对这样被各种东西捆缚的生活感到一丝厌倦,于是我在床上躺了一会。还好,无常之法既适用于快乐的时光,也适用于烦恼的时光,也就是说,快乐无法长久,痛苦无法长久,只要我们不人为操控事物的进展,情绪和感觉的停留时间不会很长。当我醒来一会之后,那股厌倦的感觉已经淡化了。

    推荐《正见:佛陀的证悟》和《人间是剧场》--作者:宗萨仁波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发表于 11-5-17 11:00:3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其实都有一颗敏感的心,一颗不安的心。我的意思是说其实很多人遇到和我们同样的事情,甚至更麻烦的事情,可是他们不烦恼,甚至没有注意到。比如到那里去时正好下雨;计划好的工作,忙了好几天准备,临时通知又不做了;被别人批评了;与别人吵了一架,甚至是打了一架,……然而,他们情绪也许并没有多大的波澜,有些小事,他们甚至没有在意就过去了。
我觉得我们有一刻敏感的心,一颗容易起伏不定的心。也就是佛说,我们不能保持平等心。而觉察、接纳就是要找回那颗平等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发表于 11-5-17 11:46:23 | 只看该作者
有一点我要说明白,内心世界不等于思想,恰恰相反它是摆脱思想的束缚,是觉察。之前我不是和你说过,大多数时候,我现在是生活者,而不是分析者、思考者。在我的概念中,心的作用不是思考,心是思考存在的基础,心的最大作用是觉察,或者说心就是觉察。而思考可以成为心的仆人,不需要它的时候,就不用它,发现它在乱动的时候,就观察它,但是不批判它。所谓无思考,有意识。

很感谢你给我的建议,我会注意的。
jenny1982 发表于 11-4-10 17:28


很赞同,心是思考存在的基础,你感觉到的世界是通过心呈现给你的,你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就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的世界都不同,而世界只有一个。
心不听从我们,它乱动的时候(某种情绪、某种念头不断出现),唯有观察它,接纳他,就是不把它当回事时,它才能慢慢平息。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放下执着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发表于 11-5-17 11:54:33 | 只看该作者
克里希那穆提与我的工作

其实,在08年的时候,我就无意中买了一本克里希那穆提的书,那时候我根本不认识他,那家书店与心灵有关的书籍很少,我顺手买了叔本华的一本书,以及克的《生命的注释》。看过叔本华的书后 ...
jenny1982 发表于 11-4-16 12:51


我觉得还是放下所有的一切,真正臣服和无为,我指的是内心的不动,比如在面对赞扬和批评的时候。

其实我一直认为,我们为什么在意赞扬(认可),那么在意批评(否定),为什么别人一句话会引起我们内心的轩然大波,是因为内在深深的缺乏,深深的需求,我们太需要认可和肯定了,太害怕批评和否定了。源于成长中自我的确实。

这个放下最难,真的无欲无求,真的皈依自性、真我,我自身价值不是以外界来定义时,就不会有那样的情绪反应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发表于 11-5-17 13:33:26 | 只看该作者
叔本华、说谎和真诚

过去的我不仅没有智慧,甚至连聪明都谈不上。

我胆小怕事,我不能接受自己说谎,所以我宁愿胆小怕事,也不愿意碰触可能涉及说谎的场景。因为我知道,让我不说实话,我会在内心不断地自责, ...
jenny1982 发表于 11-4-24 13:42


真诚和诚实的区别,非常精彩。
然而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大大的疑问,为什么不论我们诚实了,还是撒谎了,我们都是那么的纠结,都要为我们的诚实或撒谎找一个理由?就如同我们不知道自己应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好像选择向哪一边走都会很纠结。
我接触的很多朋友,无论他们选择往那边走(也许并不正确),但他们并不纠结。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决定明天去杀一个人,我们可能内心极度波动,可是一个杀人的惯犯,他们杀了很多人,他们并无纠结,也不失眠。

我觉得不是我们选择真诚还是选择诚实的问题,而是我们内在自贬的模式的问题,其实不管你选择哪一边,你都会谴责自己的。这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够好,做到还不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楼主| 发表于 11-6-6 07:47: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6-6 07:49 编辑

回应小武155楼的话:

一个杀人的惯犯,他确实不会有纠结,因为他已经是“惯”犯。惯这个字真的是意涵深广。惯代表着麻木,代表着自己的本真已经被覆盖,即便自己渐渐发展出了觉知,初期恐怕也无法摆脱那种惯性的力量。我宁愿为此失眠,为此纠结,也不愿成为这样的惯犯。因为纠结、失眠是问题得以被重视、被揭示的导火索,有其宝贵的价值。希望从失眠到重视失眠、探索失眠,这样的过程不会耗费我们太多的时间,愿有生之年我们能将问题看得越来越清楚。

关于惯性/应激反应的一个有趣案例(本人坐公交车时发生的):
我站在车门边,手扶靠门有些近的一根车柱。到站了,车门开了,我扶着柱子的手突然迅速地撤离了,原来身体的自我保护意识那么强烈,因猜测、害怕车门往里缩的时会碰到自己的手(潜意识想法,并未清晰浮现在我脑海中),所以我的手迅速地离开车柱。其实车门并不会碰到自己的手,于是我明白,我不需要再缩回我的手了,我的身体本能错估了形势,那么就让我来告诉它不需要那么谨小慎微。然而,下两个车站门打开的时候,我的手还是不由自主地撤离,我一直盯着自己的手,突然感到好笑极了,同时也深感惯性模式的强大。看样子,过去我实在太担心自己的安全了,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安全保护策略,包括强迫性锁门等等,现在我看见了这些策略的可笑,然而要摆脱它们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只有不断地盯住它们,逐渐减轻它们对我的影响,最后将它们看穿;我只有尝试忍着各种不安和不舒服,故意让事情“出错”,故意让事情“不完美”,故意让事情按其本来的样子发展,故意让自己走在与惯性策略相反的道路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楼主| 发表于 11-6-10 08:45: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6-26 10:07 编辑

有时,我会把认为对自己有用的文字抄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放在包里,如果想看了就默读一下。我读得很慢,也不作分析,只是没有念头地去感觉这些文字,这个方法对我很有帮助。如果我能够背出来,那么我就会随手拿出一张纸,然后慢慢默写几遍(我默写最多的是道德经中的一些文字)。不是为了默写而默写,而是为了感觉那些文字慢慢浮现于纸上,感觉文字背后那股无法分析、无法说明的意涵。

因为有一些是英文的所以在此只慢慢地抄写一些中文的文字:


你不能冲动地涉入任何情况,你必须情况临至眼前,然后仔细看着,好好咀嚼,慢慢消化,坐在它上面。鲁莽的行动是不健康、冲动且轻率的,那并不是自发性的。

自发是如实地认识情况。你要知道,自发不同于轻率,二者之间有很细的一道界线。当你有想做某件事的冲动时,不该即刻去做,应该先研究那冲动。假如你研究它,你就不会轻率动作,而是真正将它看清楚、品尝它,不带一点轻率。轻率是凭直觉反应,如同抛出一件东西,当它反弹回来时你反应;自发则是你抛一件东西出去,盯住它,当它反弹回来时,你知道如何处理那份能量。轻率包含过多的焦虑,一旦你情绪激动,行动中就会带有过多的焦虑。而当你是自发的,则不会过于焦虑而能对情况如实加以处理——不是但凭直觉反应,而是设法了解反应的性质和结构——你体会情况的质地而不会冲动地采取行动。

注:本段来源于创巴仁波切《自由的迷思》,推荐他的书,网上很容易找到

此为英文译为中文的,在我看来,文中的“直觉”不妨替换为“冲动”理解,因为直觉具有深而广的含义,许多时候“直觉”与“洞见”有相似的含义,它与一般逻辑思考得出的观点和指导性思想完全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楼主| 发表于 11-6-12 20:58: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6-12 20:59 编辑

          限制之自我形象     
   
      其实近一年来我有一种较坚硬的自我形象,那就是“我是个比较温和的人”。包容和温和一直是我在发展的特质,是我在追求的结果,同时也是我的行事原则。我把包容、温和等同于不伤害别人,等同于接近慈悲的特质。很显然,如此生活,和活在死水一片的泥池子里没有区别。我只不过是在塑模,将自己套入“温和和包容”的模具里而已,这个模具是已知的陈腐的,毫无创意和生命力的。

      当然我并不总是如此,因为近来我说话变得直接、变得不再掩饰以让别人感觉舒服,有时候甚至有些犀利。如此我才看清了自己长时间陷入其中的模具——温和包容的自我形象。因为,每当我以较为直白、犀利的方式说完话后,我会产生不安和焦虑,我开始担忧:是否说得太直接,是否伤害了别人,甚至为此后悔,觉得自己本应更温和一些。

      为什么我一定要温和和包容?为何我不能在特定的情况下直接而犀利地说话?如果我一刻不停地温和和包容,那么我就是在过一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我就被某种死气沉沉的观念和标准给控制了。难道不是应该根据特定的情境,自发产生与之相匹配的言行吗?难道我要一直根据“无论何时,我都要表现得温和包容”这样的原则来过我的生活吗?

      所以呢,我要成为一个说话直接、犀利的人吗?这又是另一个陷阱,又一种不自由的自我形象。忘记所有的过去,不去期待和设想未来,在当下这一刻自发地反应,所有的结果都由自己承担。如此一刻一刻地活在当下、说话和做事,温和也好,犀利也好,我只是因应当时的情境。我既非温和也非不温和,我既非犀利也非不犀利,我什么也不知道。如果我知道自己是温和的,或是不温和的,那么这个我就不是真正的我,而是抽象、虚幻的观念、思想和记忆。所以,我可能会哭,可能会笑,可能会温柔细致,可能会犀利直接,谁知道呢?谁知道生活给我什么挑战?谁知道我会遇到什么样的人?谁知道对方会怎么与我交流?温和是否一定正确,说不定某种情境下温和反而助长了别人的懦弱或残忍?犀利反而是那一刻的最佳方式?总之,我什么也不知道,所以我也不知道自己会表现出什么特质来。

      好吧,我可温和,可犀利,可热情,可冷漠……假使真有人想定义我,那么请在定义之前加上年月日时分秒。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某秒,我说话温柔,看上去是个友好的人。几分钟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我的定义也发生了如下变化:某年某月某时某分某秒,我说话直接严肃,不留情面地将对方的问题一一列数,态度强硬,看上去着实不好相处。可见,在给我下定义的那一刻,那个定义已经不奏效了,已经是过去式了。当然,如果我是在特定自我概念、理想、原则、信念等等的引导下生活,那么这个定义可能还是生效的,或者会一辈子生效。比如,我一直是个自卑的人。我一直是个善良的人,我对别人从不发怒。我就是个三分钟热度的人,改不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楼主| 发表于 11-6-19 08:05: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7-2 21:30 编辑

问究竟这是怎么回事,说我要彻底搞清楚它,比问“我该怎么摆脱这种处境”要有益得多

回忆过去的岁月,在问问题时,“怎样”永远是我口中或心理活动的主题。一旦有令我不愉快、焦虑、不安、抑郁的境况发生,我就迅速产生了一种迫切的欲望,那种欲望就是:我怎么摆脱它,我能求助于谁来摆脱它。我不敢也不愿探究自己的真实处境,我只是迅速看到了它的影响/后果---各种令人不愉快的情绪。然后又闪电般地建立了某种因果联系,即某事某情境导致了我的不愉快。于是我只想知道怎么才能让我远离该困境,让我恢复舒适和平静。

急于求成的人们是那样多,所以市面上充斥了以“如何/怎样”为标题或主旨的书:如何有效瘦身、推销的秘籍,诸如此类,甚至有告诉年轻女性如何钓金龟婿的书本摆放在书架显眼的地方。每一本书都揭示至少一种人类困境,否则它们就乏人问津。

我该怎么摆脱抑郁和焦虑?我不认为靠自己是可行的,于是我求助于药物,求助于书籍。我以为照着做就行了,我以为按着书中所说而行就有希望。然而,我的美梦破灭了。因为摆脱抑郁确实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如果我不去了解自己,不去看自己,彻底摆脱是无望的。对于收集知识我很在行,那期间我看了许多书,从一种疗法过渡到另一种疗法。不少书给了我短暂的安慰,我会刻意提醒自己某些语句,为了让自己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相信自己还是会有美好未来的。我的阿Q精神还起着微弱的作用,我在内心里树立一些历经苦难获得成功的偶像,同时还与更惨的人比较得出我过得还不错的结论。然而,我一切的努力都失败了,我越来越糟糕,除了恐惧,我已经没有任何其他的情感了,家人和朋友,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我试图摆脱恐惧的手段(我像祥林嫂般向他们倾诉我的痛苦,重复再三地倾诉,不管他们回应什么,我只感觉得到自己的情绪,这个世界只剩下自己的痛苦,完全没有其他事物的存在空间了)。

爱是什么?我现在也没弄明白,只是有点模糊的感觉,似乎已经靠近它了。但是我很明确的是,那时候我根本没有爱,爱被恐惧掩盖和压抑得无法动弹。我把别人当成救世主的时候,我以为那是爱,其实那只是自保的反应而已。我曾经引用弗洛姆的书,来说明爱是什么。然而爱和定义是一回事吗?爱是可以照着某种标准来培养的吗?

或许,当你靠近真爱时,你会更易流泪,总有一些生活亦或电视上的画面令你流泪,或者鼻酸眼红。你的焦点会逐渐从自身转向周围,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这么多彩,这么美丽,同时也充满无奈与感伤。感动时人会流泪,无奈哀伤时人会流泪。头发雪白的老人骑着摩托车,载着上初中的孙女,孙女安静地靠在爷爷的背上。我有幸曾经看到过他们两次,每一次我都会感动并祈祷,希望世间所有的爷孙都有如此和谐与充满信赖的关系。当我坐在公车上朝窗外看时,会望见一些瘦削的老人骑着装满货物的三轮车艰难行进,也会看见一些劳作多年的妇女头顶着巨大的塑料袋穿街走巷。我总是带着私心希望能够看到他们放松的表情,至少那会让我觉得他们尽管物质条件糟糕至少内心知足,然而我常常是失望的,他们满脸都是疲惫,我为此而伤感,感觉猛烈时便会流泪。

逻辑上的认同和发自内心的相信是两回事

我实践过很多方法,包括认知疗法,然而当时我便已隐约感觉到不妥,现在看来认知疗法与积极心理学有相似之处,用“积极向上”的观念替换我们“悲观负面”的想法。我记得新情绪疗法指出我们观念中的10类误区,一旦产生某种观念,我们就要提醒自己事情不是这样,我们的观念和想法是不对的,实际是另一回事。我在实践的过程中,极度困惑,因为我怎么样也无法从内心相信作者反驳消极观念的那些正面或中性观点。我觉得在逻辑上,那些观点是成立的。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就是相信不了那些观点。或许因为我的不容易相信,导致我在各种心理疗法中屡屡受挫,我绝望了,似乎没有书可以救我了。

用积极向上的观点武装自己,或者你有能力让自己相信那些积极向上的观点,抑郁确实会好转,人生确实会顺遂一些。而对于我,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条路在我不能走通。我在抑郁期间相信不了那些积极观点,而在不抑郁之后,我仍然相信不了那些积极观点,虽然我曾经热情地投入到露易丝海推荐的自我暗示活动中去,但是它对我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即使我做了几个月,那些观念也没能进入我的内心。


为什么不少心理自助书籍无法帮助我?因为里面有些前提,有些假设,有些基础,比如你需要为自己设计一个健康的自我形象,比如你得有一个能为之奋斗的目标或人生意义,诸如此类。而我不是没有那些基础——我没有人生目标,我不知道人生意义;就是健康的形象与我目前的自我感觉相差太远,我实在无法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健康的乐观的向上的人。我很焦虑,我开始寻找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我开始绞尽脑汁想象自己要成为的人(观想技术相关),这个那个似乎都可行,不幸的是,我很明白那不是真的,我不能催眠自己说那是我真心想要的,我知道那只是为了能够应用上述办法,勉强制造出来的精神垃圾。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楼主| 发表于 11-6-22 08:21: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6-28 10:29 编辑

头脑活动——无止境地思考

      在前述所有办法都失效之后,我不得不开始回过头来面对自己。在外部压力解除,并且休养数个月之后,我的情况终于有所好转,我听说静坐对内心的平静有所帮助,于是我像个学生一样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里静坐(这倒算是行为疗法)。那时候,我每天面对的都是极其琐碎的家务事,我开始慢下来,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渐渐地,我发现烧饭、洗碗、煮开水倒开水,都不再令我心烦,反而时常能够乐在其中。我每天静坐十五分钟,体会在妄念纷飞中的挣扎,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不时我就沉溺其中,开始由某个念头联想起自己的将来,或者追悔起自己的往昔。渐渐我看清楚很多念头是凭空冒起,大多数时候是记忆的重复或关联物。假如我看过什么新闻、电视节目,与之有关的念头和画面就会在洗碗的时候冒出来,我在洗碗时发现了它,真奇怪,它怎么突然毫无理由地冒出来,然后我便想起几天前我看过一部电视剧,其实我对这部电视一点感觉也没有,也没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的大脑太会捣乱了,它把从各处搜集到的画面和讯息储存着,以防不备时可以应用。不幸的是,它积累得太多了,而且欠缺智慧,总是抛出一堆垃圾将自己的生存空间塞得满满当当,无法喘息。它病得不轻,但是从“我思故我在”中它深感自己地位优越,自己是我们人类的统领。而它的优越则建立在各种思想之上,如果没有了思想,它还有什么优越感呢?它就是思想啊,没有思想,它就死了,它开始催眠我们:如果没有思想,如果不会思考,如果脑子一片空白,你就是个蠢人,你就是个没有价值的人。这是真实的吗?思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你自己有没有不思考直接行动的时候?一辆大卡车马上要撞上你的时候,你是否先思考再行动?还是先行动,后来再用思考来推测、感慨或总结当时的实际情况?或者你的直接行动是基于潜意识思考?……

      头脑也好,思考也罢,虽然它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烦恼和痛苦,然而它却有其巨大的功能:那就是质疑和挑战。今天早上我用头脑开始质疑,开始了解它的运作。上午在短短10几秒或者不到10秒的时间里,我的脑海瞬间闪过众多的念头。第一个念头是有关我看的某本书的,我想到了这本书。电光火石之间,念头已经转至了印度的现况。我清醒过来,怎么回事,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我怎么会想到印度的现况?然后,我开始好奇地追踪。为什么这个过程如此迅速?一些念头以语言形式呈现,另一些念头以画面形式闪现。念头一个接一个,我们迅速卷入其中,沉溺其中而不自知。等略微清醒,能够记得的也不过只是其中的部分念头而已。

      这一次我的机会很好,我可以迅速探查短时间内头脑的运作过程。由于书本涉及印度,于是我的头脑迅速搜集与此有关的讯息,并且立马抛出。刚好我前两天看过一部印度电影(头脑习惯于就近取材),该电影的画面立时浮现。头脑基于该部电影开始了新的回忆和联想,我忆起了一个女孩撩起衣服露出满是缝线的肚皮(她的肾脏被黑道割去了),接着头脑又对黑市割肾产生了兴趣,因为中国有过类似的传闻,并且对其真伪大家评价不一,我开始怀疑这部电影的情节是否真实反映了印度的现状。这时候我醒了,就像做了一个梦。我开始了上述回溯之旅。我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探究,我想问为什么,但是我停止了,因为我连现实都没看清楚,贸贸然探究原因和解释并无意义。我也不想把原因和解释当成是温床,把心中的疑问给过早地熄灭了。

     脑子只要找到机会就会无止境地思考,梦中亦然。除了深睡无梦,或服用酒精和药物,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大脑都在快速活动,当然活动的表现便是思考。而绝大多数念头都很老旧。拿我那10几秒中的念头来说,全部都是回忆及与之相关的联想。事实和真相便是,脑子一直在做这件事,一直在回忆曾经发生过的事,一直在评价、比较、追悔、延伸已经发生过的事。我对头脑的运作机制很感兴趣。关于它如何运作,我想靠自己的观察来看清这一点。它的主要运作方式便是“关键词”串联。有些念头我们追踪不出它的起源,但是有许多念头我们轻而易举便能看出它是承接上一个念头的。如果一个念头是“印度这个国家真神秘,不过就是卫生状况差了一点”。里面任何一个词汇都能引发相关的联想(哪怕联想到未来,都不是什么新鲜和原创的想法),由印度我可能联想起宝莱坞,由印度的卫生状况我可能发挥至印度人的传统如厕方式,接着我可能就再由宝莱坞联系上某部电影或明星……假如我不能在中间醒过来,那么念头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一般,令人沉溺其中,带来各种情绪反应,痛苦的愉悦的焦虑的沮丧的愤怒的诸如此类。至于你身边发生了什么,至于外面是否刮风下雨了,至于你对面正和你说话的人是否有烦恼,你无法完整觉知,因为此时此刻你活在了头脑中,而不是在此时此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楼主| 发表于 11-6-27 16:54: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6-28 10:32 编辑

头脑运作模式之初探,抑郁与头脑活动的关联



我们人生中发生的事件,以各种语言及画面形式被头脑搜罗,储存在大脑柜中。它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如同棉被般一层层叠放在柜子中,这个柜子很大,但是棉被积压得太多了,因此不时就有上面几层的棉被借着位置的优势出来透气。有时候,是大脑主动要取棉被来保暖,但显然地,大多时候它只是省力地拿出上面的一些棉被,其他底部的很少有机会获得垂青,除非有特殊情况发生。

仔细检查此时此刻回荡在我们头脑中的念头,我们可能发现很多是近期发生的事情,比近期看过的电视电影画面,近期自己发表的观点,近期别人对自己的指责,由近期的经济、工作状况引发的未来联想,等等。有一些念头和画面平淡无奇,也没有引起不愉快的情绪。然而有一些特定的念头一旦浮现,沉重感和焦虑瞬间产生,它们可能是:看我现在这副鬼样,这么多年来还是一事无成。我的未来会怎么样,我会失业吗,我感觉上司对我很不满?我的大脑一片空白,记忆力急剧下降,难道我要一辈子这样?都怪XX,要不是他/她,我不会这样的,他/她当时那样那样地待我……。我不应该怪他/她,如果我不是那么脆弱,我也不会受到伤害。……

一些令我们印象深刻的事件,即便发生在多年以前,但经由我们不断地念想和回忆,演变成我们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将某条棉被翻出来,放在最显眼的柜子上层,我们对它上瘾了,简直就像爱上了它,虽然它总是激起我们的愤怒、焦虑和绝望。

那么那些念头究竟构造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或者怎样的故事?引发激烈负面情绪的通常都是我们头脑中上演的“苦情剧”、“悲惨剧”,主角就是自己,我们没有办法像看电视那样云淡风轻,可以用一句“这在演戏呢,不是真的”来平复心情,因为这是有关我的“真实故事”,虽然它们是回忆,但是它们就是那么真实,我们的人生就是那么苦涩,谁胆敢否认我们的悲惨和苦?!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类电视剧的后果相当严重而又真实,我们病了,身体是那么沉重,走路如同拖着千斤锤,睡眠也远离我们了,大脑高速旋转停不下来……负面情绪害惨了我们的身体,我们把仅有的气力都沉溺在了头脑的剧集中,其他一切都不再重要,保障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被破坏殆尽了,我们不能好好吃饭,因为食欲已不再,吃任何东西都如何嚼蜡。睡眠也不行了,运动也很难坚持,甚至很多时候根本没有气力运动。

那时我的头脑很乱很不安静,我回顾过去的日记,从中发现了我的头脑是怎样一天天将我置于该种境地的。引发焦虑和压抑的念头,一天比一天活跃,起初是与特定事件相关的几个有害念头(我用转移注意力来处理它或者说压制它),接着是十几个有害念头,半年之后,我的大脑几乎全部被负面念头塞满了。身体上的沉重感也是逐渐增加的,当量变产生质变的时候,我经历了一连七天的失眠,终于逼迫我面对生病的事实。

我认识到,有部分抑郁症病友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处理病症的办法确实有很多,我走不通的路别人可以走通,而我似乎非得从头脑和思考下手不可。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探索项目。里面有那么多东西值得研究,强迫性思考习惯、目标导向的思维定位、意识和潜意识,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发表于 11-6-28 14:21:21 | 只看该作者
你可以当作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楼主| 发表于 11-7-6 08:26:45 | 只看该作者
你可以当作家了
502201794 发表于 11-6-28 14:21

感谢你的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5 18: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