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奇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随便说说

[复制链接]
601#
发表于 11-10-1 09:59:0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2#
发表于 11-10-1 19:49:4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3#
 楼主| 发表于 11-10-2 13:15: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天苗,你说得对,两个字我们都读的是同一个音。我在论坛里也进步了不少,以往写了不少错别字。

我的200元存款不是生女儿时花光了,而是后来女儿住了一个多月医院花光了。

我们那时候喂大一头猪才卖几十元钱,都是卖给食品公司。他是按照猪的大小标准来付钱,他们收购的毛猪130斤就算低标准,150斤就是高标准。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低标准的猪每斤好像卖四角五或五角,如果低标准都达不到,在每斤的价钱上还要减少一点。我只记得那时候一个不够低标准的猪,只能卖五十多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4#
 楼主| 发表于 11-10-3 12:35:48 | 只看该作者
再说砖瓦窑

海南琼海民工正往搅拌机里添泥土(上图);民工牵着公牛当搅拌机踩踏泥土。

被搅拌后变成条状的泥土。

一个做瓦的泥巴是用牛踩,一个做瓦的泥巴是用机器搅拌代替牛踩。我们做瓦的泥巴就是这样用牛踩的。这是2005年拍摄的图片,已经有了机器,在没有机器之前也许他们同样是用牛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5#
 楼主| 发表于 11-10-3 12:40:0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可能就是天苗说的:做瓦的泥土就在棚外的田里取土,有一堆了,只见瓦匠师傅赤脚一顿踩去,一边拣去土中的石块、禾兜、草根,直到泥巴被踩得糜融。

这是一个废弃的砖瓦窑,和我们当时的相同。瓦窑底部按平均距离有四处和图片中相同的通烟通气的孔,这里看不见,上面窑顶正中还有一个我们称它为“天心眼”的稍大一点的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6#
 楼主| 发表于 11-10-3 12:49:20 | 只看该作者



这三张图片是装窑,和我们当时装窑的操作完全相同,只是背瓦坯的板凳子不太一样。我们背瓦坯的板凳子,就如一条板凳少一头的两只脚,板凳子上系上绳子,在背时板凳的面贴背,另外两只板凳脚在下边,背瓦坯时瓦坯就放在板凳脚上。我们放在板凳子上的瓦坯是竖立着的,最起码要放三层。这图片中背的瓦坯是平着放的。

这图片中能看得出瓦窑内在的形状,上面带点圆形,慢慢装到一定时候,上面的人就没有站着的空间,就蹲着,慢慢的蹲的空间都没有了,装到最后,装窑师父是从顶部的“天心眼”爬出去的,最后的封顶是装窑师父腑卧在“天心眼”处往里面慢慢塞放完成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7#
 楼主| 发表于 11-10-3 12:54:08 | 只看该作者

这张图片是装好以后的窑子已经发燃,能看见从瓦窑底部四处孔中冒出来的火焰,这四个孔一般是像图片中一样用砖盖着的。以往我曾经说过,在冬天手僵的不行时,有时也会去窑顶上烤火。我们烤火的地点,就是这窑顶上的四个孔。
这里能看见窑顶正中的那个“天心眼”,在窑装好后烧窑时,那个“天心眼”同样用砖盖着,上面还要盖上些土。那个“天心眼”上,还可以烧红苕烧土豆吃。随便用一个什么东西把土刨开,把红苕或土豆丢进去,再把土给它盖上,不一会就烤熟,又烤不焦。


这是烧窑师父拿着钢钎在炉桥处通火,把炉堂里面燃烧过的碳灰漏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8#
 楼主| 发表于 11-10-3 12:59:2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准备添碳。打开炉堂口,用铁铲往炉堂里添加碳。在窑子烧好后,这个炉堂口处要用稀泥巴把它封闭结实。

这是窑子已经烧好闭窑,上面的窑田要用挖锄把土挖松,然后再往窑田里淹水。窑田里的水要淹几天,和不淹水后要焖多长时间才打开窑田上的“天心眼”我不记得。在打开“天心眼”的同时,窑田周围用砖盖着的四个孔一并打开,让窑内的砖瓦透气、散热、冷却。这就是青砖青瓦和红砖的区分一一窑田淹水。

我只是找到装窑的图片,没有找到类似这种窑子的出窑图片。装窑出窑的活都比较辛苦,尤其是出窑,但是工分高,工分也来得快,大家都会抢着的做。我们也不例外,有时候看见天气稍稍有些不太好,又遇上装窑出窑时间,我们就不做瓦,去参加他们的装窑出窑。按说装窑到不怎么辛苦,只是背瓦坯,或上下瓦坯,或掏碳端碳,或窑子里面往上递瓦坯给装窑师父。只是装到要上顶时,蹲在上面装好的瓦坯上,那个递瓦坯给装窑师父的人也一样腰杆都直不起。

出窑就不同,那么烧得通红的砖瓦,下面的窑门也封闭得很严实。才经过几天的窑田放水焖窑后,下面的窑门和上面的天心眼刚打开,就有人盯上,没有哪一次的出窑是等窑子里面的砖瓦冷却后再出。出窑时都是戴着厚厚的手套,要不然手不停的在接触砖瓦,由于砖瓦的粗糙会把手指头磨破。有些时候,砖瓦烫手得不能摸,还是舍不得走,想方设法总是要坚持……

出窑的开始是从天心眼处,一个人腑卧着伸手从窑子里拿出青瓦,另外的人就把拿出青瓦二十匹为一骡的数好,然后一骡骡的抬到堆放瓦的坝子里放好,这样方便清点瓦的数量。出到一定的时候窑子里能蹲一个人时,就从天心眼处下去一个人把青瓦往上递,上面专门有一个人接,有些人数,有些抬,堆放。在窑子里面的人和外面的人是互相轮换着,要不然窑子里面的那个人坚持不下来。一钻进窑子就会大汗淋淋,尤其是热天,全身衣服没有干处,窑灰也重,空气不好。出过窑后,咳出的痰都是黑的,鼻腔也塞满黑灰,整个人从头到脚就是一个灰人,又是汗水又是灰,整个一个花脸。但是,没有谁会为了生活的艰辛、劳累,而感到悲观消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9#
 楼主| 发表于 11-10-6 09:24:37 | 只看该作者
说了砖瓦窑,又说说石灰窑

这“桃坪石灰厂”,看图片就知道那是我们大队第七生产队。图片是前两年拍的,它属于改革开放后的个体石灰窑。

这是装石灰窑

这是装好的石灰窑

就大集体的时候,我们大队九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石灰窑,有的生产队还不只一个,这属于是生产队的副业收入。连我担任过事务长保管员的那些山坡上的生产队,他们也有石灰窑。他们的石灰窑是修在山那边底下的108国道边,交通方便,这样便于买碳和卖石灰。石灰石来源,108国道边的山坡上就是,他们在石灰窑工地旁边搭一个简易的棚,晚上生产队轮流安排人看守。

我们生产队也有石灰窑,我们的石灰窑就在我们家所在的那个大坪里挨近山的脚下。石灰石来源“就地取材”,山坡上就是。钢钎二锤打窝子、装炸药、点火、放炮。炸开的石头如果是大点的,就用二锤把它改小,再用人力背到石灰窑边,便于装窑。由于那时候从底下的108道到我那里的往返还没有修机耕路,所以只有用人力背,走的路线和我到小弟弟酒厂背酒糟的路线相同。烧石灰的煤碳要从底下用人力背到石灰窑的所在地“大坪头”,然后烧好的石灰同样用人力从大坪头背到底下的108国道边,便于出售装车时方便。

砖瓦窑的装、出、和石灰窑的装、出、都是固定了的每窑是多少工分,装窑的人有多少,大家共同来分配这工分。装石灰窑是:有的就在石灰窑旁边往窑里背石头,有的抱石头给别人背,有的从窑子旁边用撮箕往里端碳,装窑师父就负责把窑子里的这些石头按照装一层石头,再装一层煤碳的摆放装好。窑子里边装的石头一层层在加高的同时,这里能看见图片中那些围住窑子的,那是煤碳在石灰窑中燃烧后有些凝结成的一坨坨的碳礁,一样要随着里面的升高而加高,一直装到就象第三张图片中一样为止。

那天我说错了,把装砖瓦窑说成是装一层砖瓦装一层碳,装砖瓦窑时砖瓦上面是不装碳的,全靠炉膛里的火力把砖瓦烧红;而石灰窑是用柴火把装在石头中间的煤碳引燃来把石头烧红烧成的石灰。烧砖瓦是烧窑师父轮流换班按时添加煤碳,而烧石灰是窑子发燃后就不管它。但是开头要注意的一点是观察窑子是否发燃,小心熄火。只要确切窑子已发燃,就可以不管它,由它自己燃烧。

石灰烧好后,凉一凉,待窑子稍微有一点点落冷,就如图片中一样,搭上木板,人站在木板上,把掩盖在窑顶处的那些碳灰大体去掉。出石灰窑也一样辛苦,又扎手又烫手,只是它是敞着的,不象出砖瓦窑一样,人被封闭在一个炽热的空间里。出石灰是用撮箕,人站在烧好的石灰上面,用手把石灰捡到撮箕里端到堆放石灰的地点。一边出窑,一边把盖在石灰上的碳灰掏出,就这样一层一层直到把石灰出完。石灰石质量好,它就会燃烧透全部变成石灰,如果质量不好就烧不透,烧过以后有些部分仍然还是石头。

再说背石灰。它不象背砖瓦一样,要等到买主上门来买砖瓦时,才去背到按照指定的地点堆放。石灰基本是边出窑边背,背到底下108国道边一个堆放石灰的地点,这方便买主。如果不及时背,石灰放着最容易风化,成坨的石灰就会变成散灰,那样就难背了。所以在背石灰时,石灰基本还是烫的,必须要用上厚厚的垫背,否则石灰会把背烫得痛。

无论背石头、背石灰、背煤碳都是有磅秤过称,按你背的重量来评记计工分。在背石头时,有些大点的石头,在抱给别人背时就必须要力气大点的人才能抱得动。而且背大石头的这个人,要使劲躬着腰,头朝着抱石头的人,双手抱住抱石头人的脚,这样比较安全,互相配合。石头是从背石头的人的头部,和肩膀处放进背石头人的背篼里。背石头的背篼里还要垫上很多的谷草一类杂物,这样石头背在背上时重心在肩膀处,就我们说的“起肩”,一样的重量,这样做要轻松多了,而且倒石头出来时也好倒。如果背篼里不垫草,石头背在背上时重心就会在臀部处,这样就会很沉,倒石头时也不好倒。农业社里的活,我除了没有用过牛犁田犁地外,其它没有哪一样活我没做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0#
 楼主| 发表于 11-10-8 10:39:53 | 只看该作者
讲讲故土的故事

汉源县桃坪墓葬

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在汉源县市荣乡桃坪墓葬群抢救性发掘出一处汉代古墓,出土博山炉等百余件精美文物。这是桃坪墓葬群自2004年系统发掘以来,最大的一个汉代墓地。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副队长金国林推测,桃坪墓葬群发掘成果的重要性,不亚于2007年入选全国年度重要考古发现麦坪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渡河中游地带的地下遍地都是宝,桃坪墓葬群大量精美文物出土证明,两千年前,甚至更远的时候,汉源人类文明发达程度超出了现代人的想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汉源文物管理所考古专家一致认为。
  

上世纪60年代,在距离桃坪墓葬群发现地几公里处的汉源县富林镇,曾发现富林文化,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在南方的代表,之后,在汉源又陆续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狮子山遗址。富林文化、狮子山遗址等人类文明,犹如人类文明记忆的颗颗珍珠,镶嵌在大渡河畔。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汉代,桃坪墓葬群,串起了大渡河畔悠久的人类文明。
  

公房坝子下
墓主“沉睡”2000年
  

流沙河与大渡河交汇处右岸的台阶地上,是汉源县市荣乡桃坪村10组。这块平坦的台阶地,俯瞰大渡河,背靠萝卜岗,距离国道108线旧址直线距离仅数百米。
  

今年7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副队长金国林带领队员,对桃坪村10组进行了勘探。在桃坪村10组公房的坝子下,金国林确定了一处古代墓地。从10月下旬开始,金国林和当地村民一道对这处编号为74号的墓地进行了小心挖掘,该组村民张琼秀参与其中。
  

“当时金队长找了我们20多个村民,以每天50元的价格让我们帮忙,我们一共挖了半个多月。”张琼秀说。为了较为完好地挖掘墓中文物,这个整体长16.5米,宽5.1米的汉墓,花费了考古队员和当地村民大量劳力。
  

11月11日下午,金国林和队友发现了这座墓葬,墓葬上方曾是农家“场坝”,摆放着大水缸。13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带领该院考古专家一行风尘仆仆赶往现场,墓中发掘的大量精美文物让考古专家大为兴奋。高大伦称,该古墓是四川近年来最重要的汉墓发现,具有极大的考古价值。
  

“这个坝子已经存在50多年,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坝子地下竟有这么多的秘密和宝藏。”张琼秀对古墓下众多稀奇的东西惊叹不已。
  

5年挖掘
千年文明重见天日
  

为配合瀑布沟水电站建设,桃坪墓葬群2004年开始挖掘,今年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第三次到这里“淘宝”。

13日挖掘的古墓长16.5米、宽5.1米、墓道宽1.5-1.8米,分为头箱、棺室、脚箱三部分,是迄今为止桃坪墓地上挖掘出来面积最大的墓葬,出土文物百余件,分别有三足盘、车马器、盖弓帽、饮食器和博山炉等,以青铜器为主,也有一些陶器。
  

在棺盖上还有大半袋铜钱及五铢钱等,铜钱中包含了在我国5000年历史中仅发行了13年的“大泉五十”。 金国林称,“大泉五十”只有王莽新朝时期(公元9年-公元23年)才有,因此可以确定该墓葬是汉墓。
  

据金国林介绍,这是桃坪墓葬群自2004年系统发掘以来,最大的一个汉代墓地。
  

在出土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具造型精美、高数十厘米的青铜博山炉。金国林介绍,博山炉是汉代时期的一种熏香炉,“这是一种奢侈品,尽管现在没有出土印章和文字,墓主人的身份还难以确定,但从已出土的文物推测,墓主人的身份不低。”

两汉时期
汉源与中原文化接轨
  

金国林介绍,桃坪墓葬群目前共挖掘100余座,面积5000余平方米,分布于市荣乡的桃坪村和新明村。桃坪墓葬群涵盖年代从战国时代至两汉时期,以汉墓为主,这里是四川汉墓较为集中的地方。
  

“桃坪墓葬群主人从战国、西汉、东汉直至唐宋,涵盖了1000多年的历史。这里战国墓中出土的柳叶形剑、矮柄豆、高柄豆、小平底罐等都属于巴蜀文化典型器物。而西汉到东汉墓群出土的陶罐、陶灶、陶井与‘大泉五十’等钱币,都属于中原汉文化。”金国林介绍,墓葬品从巴蜀文化器物到中原文化器物,表明在汉朝时,当时汉源就与最先进的中原文化接轨融合。
  

桃坪墓葬
串起人类璀璨文化
  

“桃坪墓葬群的发掘与大量精美文物的出土,表明汉源在汉朝时就是一个人口密集、规模很大的一个地方。大渡河畔的汉源有着悠久的人类文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科华认为。
  

大渡河中游地区的汉源等地在过去一直被视为荒凉、偏远之地,但通过桃坪墓葬群的考古发掘发现,这里在几千年前已有高度文明。是什么促进了这里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文明进程?
  

周科华认为,在中国的远古时代,南丝绸之路曾经是中国南部最繁盛的一条商道,绵延在西南广阔的崇山峻岭和滔滔的河水之间,水陆相连。大渡河中游地区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历史上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地区经川西高原南下,进入云贵地区的文化走廊、民族走廊。桃坪墓葬群应该跟南方丝绸之路有关联。而汉朝时中国真正的大一统与文化交融,也为各地经济往来与文化交融提供了条件。
  

“尽管现在最终报告没有出来,但桃坪墓葬群出土的大量文物,为大渡河中游的文化演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在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诸学科领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金国林说。
  

“在文献记载中,以前富林只是汉源的一个驿站,1952年才置县于此。汉源以前传统意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汉源的九襄与清溪,这次的发掘,将进一步认识汉源与大渡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史,这对雅安的汉代文化也是一个丰富。桃坪墓葬群、加上此前的富林文化、狮子山遗址等,一起构成大渡河畔璀璨人类文明。”汉源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卫洪强说。
  

博物馆里
让历史见证文明
  

“汉源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投入精力最多的地方,也是文化脉络最清晰可见的。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富林文化到战国时期、两汉时期直至唐宋的桃坪墓葬群。”高大伦说。
  

在桃坪墓葬群的脚下,就是大渡河。这块海拔约820米的地方,将在几个月后被淹没。考古队员也加速了对此地的挖掘速度。建一座博物馆,让汉源人看到汉源过去悠久的人类文明史,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汉源县有丰富的人类文明史,汉源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指派专人负责为考古队员挖掘提供一切方便,博物馆也即将建设。”汉源县委常委姚德淳介绍说。
  

瀑电淹没区考古抢救性发掘,让大家进一步认识大渡河畔人类文明。大渡河畔究竟有多少秘密?“人类沧桑,未来会给出最好答案。”卫洪强说。http://news.sctv.com/kjxw/tm/201003/t20100330_341620.shtml



下面这张图片是我们家房子前面的一个公房坝子。这资料中说的“桃坪村十组”,也就是原来的桃坪第十生产队。这个生产队原来给我们同是一个生产队:桃坪第一生产队。一方面这个生产队比较大,人口也比较多,另外还有些其它原因,就划分成了两个生产队。我们大队一共是九个生产队,我们分队以后桃坪大队就是十个生产队,所以分队以后这两个生产队中,有一个生产队将成为第十生产队。最后的结果我们没变,还是桃坪一队,分出去的那个队就成了桃坪十队。

分队以后,两个队原来共同的公房也得平均分为两份。我们那个公房的坝子很大,还有比较宽大的粮食保管房。分开以后粮食保管房归我们一队,十队又在相对的地点,坝子的另一头修建了粮食保管房。


这张图片右边有一处稍为延伸出去的地点,就是我远去的岁月中曾经留下身影的地点,仰望夜空,遥望远处朦朦胧胧的县城,近处108国道的车灯。。。

这张图片那旁边的土墙就是我们生产队的保管房。能看得清楚保管房的那边有一处露出的房顶,那是我大哥的大女儿原来的家,就在公房后面斜方向不远处,我的家也就在这里,就挨着这座房子。原来我大哥,大弟弟,大哥的大女儿和我,我们的房子都是座西向东紧挨着的。




就在这片土地上,在有些地坎垮塌的地方能看见土层中有很大个的贝壳,我们称它为“龙骨”,还是一种刀口药。当时国家也在收购,八分钱一斤,很多人去挖去撬。记得有一次地坎垮了,还把一个人压在底下,幸亏垮塌的不多,也有人在旁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1#
 楼主| 发表于 11-10-9 09:14: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奇迹 于 11-10-9 09:19 编辑

故土的故事

下面这张图片就是往天上传的图片中,我曾经提到过的那白色的地点,这是沙砖厂后面的坎上边,还能看见沙砖厂运沙子的路。坎上边的山脚下住有三户人家,他们属于坎下面的另一个村。这几户人家和我们家是这个大坪坝子相对的两个边缘。这几户人家和对岸的大树镇只有一河相隔,他们人户的下面就是108国道,108国道下面就是化工厂,化工厂旁边就是大渡河,有时候我们从学校到老家坐船的往返都会经过他们门前过。还记得有一户人家养了一条大黑狗,我们经过这里时也有些畏惧。就这几户人家顺着这个坎上斜方向的不远处,有我三分多土地。因为离我们房子很远,离山脚下的堰渠也比较远,所以我不敢种水稻,难得放水管理,只有种玉米榨红苕,玉米红苕和苕藤都是猪饲料。

汉源考古 千奇百怪的地下景观
http://news.beiww.com/ 2010-08-29 10:09:09 作者:罗光得 来源:北纬网-雅安日报


汉源桃坪村庄房屋建在类似西域风情的古河流沙滩上。
而在上千年的岁月中,为什么有很多人家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一直是个未曾解开的谜。

有人带刀剑,有人埋金银;有人储鸡蛋,有人则画鱼“充饥”……在汉源瀑布沟电站抢救性文物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许多沉睡千年的古墓葬。有的古墓构造奇特,有的坟茔中充满了让专家都无法解开的一个个“谜团”。
  
  “太不可思议了!”2010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第一流的专家学者齐聚汉源考古工地,专家们面对考古发现,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发掘古代房屋
群山夹峙。一水中流。古渡遥望。
  
  汉源葫芦岩畔的市荣桃坪,与一河之隔的大树坝子千顷绿畴宛如一对长相厮守的情侣,深情凝望着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跨过波滔汹涌的大渡河,穿越身后的彝区而去。
  
  在翻滚着的金黄稻浪中,金钟神韵和大渡晴波成为了当地最值得踏赏的一幅壮丽图景,这里的汉、藏、彝等民族千百年来一直和谐生存,共同演进谱写出一曲曲原生态的民歌。
  
  而在另一面的三角区,“富林文化”则证明,万年之前这里就有旧石器时期的人类活动。
  
  大地头、麦坪、姜家屋基、摆鱼遗址、狮子山遗址……在大渡河流域最开阔的一块坝子——大树镇,这里丰富灿烂的古老人类文明,在瀑布沟电站抢救性文物考古发掘中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神秘男子疑受刑罚致死

戴铜耳环的土著人
      小心翼翼。
  
  挖开地表的耕作土,一撮箕一撮箕地端走倒掉。在金钟山下,在考古专家和100多名民工的辛勤抢救性发掘下,一座座十分特殊的墓葬出现了。
  
  长仅尺余的石棺墓。房屋基址与墓葬交互存在的多位文化层。身携巴蜀青铜剑的武人……在淹没前的大树坝子,诱惑袭击着每一位考古发掘的工作人员。
  
  在2010年上半年麦坪遗址的发掘中,泥土中夹杂的一层淡淡铜绿色,散发出历史的气息——这是青铜锈的绿!
  
  突然有一天,几位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挖开一座墓葬,并用细刷刷去浮土,一点一点地往下掏。一个男性头骨赫然出现。
  
  耳环!他竟然戴着耳环……考古人员很快就看到了这位埋藏已久的男性,与此前挖掘出的许多墓葬主人的不同之处。
  
  经过仔细清理,专家发现这位墓主人耳朵上一边戴着从大到小多达7个耳环,且其骨骼长相明显与现在的汉族人有区别。
  
  “这应该就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根据墓葬的相关情况,专家得出结论说,早在4500年前到商周、秦汉时期,有着优越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的大树坝子就存在大型的村庄部落。而像这位特殊墓主人的原生态打扮,则非常罕见。
  
  据专家介绍称,在麦坪遗址,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棺葬26座。“这是目前四川地区发现最早的石棺葬。与其他地方石棺葬不一样的是,‘麦坪人’的石棺没有用石板做底,雕琢精美的骨器和陶器是主要的陪葬品。”
  
  随葬鸡蛋的汉人
  
  而在大渡河对岸的市荣桃坪遗址,从地面往下挖掘大约3、4米,厚厚的河沙证明,桃坪和大树在古代地质时期都曾经是“水底世界”。
  
  “从我们发掘的情况来看,很多桃坪墓葬一直挖到了沙子底下……这是古人防止盗贼盗墓的防范措施。”省考古队一位专家表示。
  
  战国墓、西汉墓、新莽墓、东汉墓、唐宋墓……在桃坪,发掘出的曾经的文明繁盛生活景象,让见多识广的专家也不由得发出惊叹。
  
  “桃坪这个地方,在过去是很繁华的一个大型村落。”
  
  揭开泥土掩盖的历史,一座王莽时期的贵族墓中,出土了成堆的钱币、以及青铜香炉、铜壶、铜盆等文物。
  
  在一座西汉墓中,主人则把他生前用于征战的铜箭、铜刀等带在身边……
  
  在发掘现场,记者见到考古专家还发掘出有马骨、鸡骨等能够辨认的动物骨骼。“哇,还有鸡蛋!”
  
  在一处墓葬中,专家轻轻掏开泥土,取出了一枚外壳完整的鸡蛋。“里面的蛋黄、蛋白没了,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壳了……”专家经过确认发现,在桃坪古墓中出土的“汉代鸡蛋”有机物虽然已经完全氧化消失,但却表明在很早的时候,这位墓主人家庭生活水平已经十分不错。
  
  古代的“迷你”套房

在麦坪遗址,考古专家们发现,当时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地方已经有了相当明确的“规划”,生活区、墓葬区、作坊区已经分类明确。
  
  “在麦坪遗址,我们共发现新石器时期房屋基址182座。”省考古队领队刘化石说,麦坪人有的住着平面呈圆形、长方形或近方形,用木头和杂草修成的栅栏,作为墙壁的房屋。
  
  据介绍称,有的房屋开挖有基槽,用木头做墙壁骨架,上糊泥巴的木骨泥墙式房屋;也有的住泥土垒筑而成的房屋;贫穷的人家则住着简陋的窝棚。他们的房子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做饭的土灶多为圆形。
  
  “有些房屋只有一个房间,有的几个房间,呈单元组合结构,类似于现在的套二、套三房屋。这些房屋门的朝向一致,北部墙体处在同一直线上,有明显的组群关系,这可能是最早的街道雏形。”刘化石说,这种新石器时代的单元组织结构的房址,在川内是首次发现。
  
  建在沙滩上的“超级村庄”
  
  在大树的考古中发现,当地墓葬群中有不少古代人用于捕鱼用的物件,如经过加工的亚腰型石网坠等。
  
  “在新石器时期,当时大渡河两岸人们以种植农业为主,有时也要到密林狩猎,或者到大渡河捕鱼。”专家介绍说。
  
  而在瀑电库区淹没前的原大树摆鱼村,当地许多村民都传说着这样的一个故事——即地处山脚的摆鱼,在很早以前曾经是一片湖面,当地人原来主要靠捕鱼为生,因此有小地名一直叫“打鱼湾”。
  
  记者注意到,在考古人员从汉源挖掘出的墓葬中,鱼形图案的汉砖占了图案砖中的绝大多数,也成为了其图案汉砖的典型代表。
  
  专家称,在大渡河两岸的发掘中,东汉时期的墓葬大量使用“鱼纹”图案的汉砖建墓。“这是当时人们流行的一种时尚,或许这也与当时半农半渔的生活有关。”
  
  而不管是在原来的大树摆鱼、青杠、大瑶,还是在大渡河对岸的市荣桃坪,两岸的村庄地底下,挖下去都是厚达几米的砂石。因而专家告诉记者,这些千年古村落都是从古代就开始建在一片片沙滩上的“超级城堡”。
  
  记者罗光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2#
 楼主| 发表于 11-10-9 09:22:28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一河相隔的麦坪遗址

堪比三星堆的4000年前特大城市 将永沉水底(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楼主| 发表于 11-10-9 09:26:09 | 只看该作者
一河相隔的麦坪遗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4#
 楼主| 发表于 11-10-9 09:27:49 | 只看该作者


一河相隔的麦坪遗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5#
 楼主| 发表于 11-10-10 14:50:26 | 只看该作者
讲讲这片土地上的一个故事。这是历史的记录,算得上是一个典故


这图片中有白色薄膜覆盖着的地方,基本算是另外一个村,下边这张图片就看得比较清楚。上图的右边有一处延伸出去的地点,那里住着一个“特殊”人物,他就住在这个生产队人户的最末尾处,接近流沙河和大渡河汇合处的土地上。从五十年代初的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直到七十年代末,这么二十多年的大集体制式生产,对他没有产生一点影响,他顽固不化,一直都是单干户。而且很不相称的是他弟弟是这个大队的党支部书记,都拿他没有办法。

我们住的地点离他还是比较远。听别人讲,好像他还有个条件,要得他入社,除非有人给他介绍一个老婆。他这个条件也够实在的,但是又有谁能看得上他,完全是一付乞丐的模样。在当时拿粮食相比较他肯定比一般人富裕,他就在他所在的那片河坝里开田,一年能收不少粮食。那时候他所在的那个大队是六个生产队,他们还开玩笑说他是第七生产队。说他是队长、会计、出纳、保管一个人当的生产队。

人们都称他为“鬼农”。他闲时就在他挨近的那些河道里捞鱼摸虾,平时也种一些蔬菜之类。我们那里有个赶场的习俗,逢一、逢四、逢七是赶场的日子,十天赶三场,一个月赶九场。每逢赶场的日子,都会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蹲在菜市卖他种的萝卜白菜,但更多的还是卖他打捞的鱼虾。他蹲在街边,一张旧报纸铺在地上,然后摆上他烘干了的小鱼小虾,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每个逢场他都会出现在集市上。

由于他顽固不化,经过再三教育仍然坚持不愿入社,公社书记下令停发了他每年的布票,于是人们就经常看见他披一床破被面裹着身体,而且还是红花布,仍然坚持走他的单干道路。再后来公社把他的耕地也收归生产队了,但他仍然心不死,就在流沙河与大渡河交汇处的那个坝子里开了一片荒地,搭了个窝棚就住在那里。

不知道他有没有洗脸的时候,一副黑不溜秋、头发多长、蓬头垢面。他家庭成员:一条狗、一头猪、连他在内一共三个,也许还有鸡。狗是他忠实的伴侣,他走到哪,狗就跟到哪,一直都没离开过他。逢赶场上街时,他还会给狗买好吃的。他只有一间屋子,所以,人、狗、猪都同住在那间屋子里。他睡床上,猪睡地下。有时候他在做饭时,切在菜板上的菜都被猪给吃了。现在,改革开放土地到户这么多年,不知道他现是什么样的情况。




在第一张图片底下方稍微留意就能看到有绿颜色水,那是在往上走一点的地点,从大渡河中流出来的一点点小水。我们那时候大渡河捡水柴,大多时间就是这个方向。这里能看见“大河蜿蜓”的字下边有一段小路向着这个方向,那就是我们捡水柴来回要走的路,这段小路在第二张图片中就看得比较清楚。我们来这里的路,同样也是我到小弟弟酒厂背酒糟时走的路。从那个红颜色大写的“汉”字上面那一个小白点的地方走下来,再走上那条笔直的公路,经过小弟弟酒厂门前,一直顺着公路走,走到公路拐弯处分路走下田坝,再走上这里看见的那段小路。

我农转非住进学校后,老家的房子也就卖了,我妈妈和小弟弟住在一起。我们周末或假期回来耍时,基本都是在小弟弟这里。下边这张图片中看得比较清楚,108国道内这头的那根红砖厂高烟囱对出去的地方,一条小路直通到流沙河的河坝里。我在这里耍时,时不时也会顺着这条小路,走到流沙河边去坐一坐。在快要接近流沙河的地点,能看见路旁有一横白色的很显眼,那里有我一分多土地。在这片河坝田里,总共有我七分多的土地,都是分成四处。

有时候,我会走到我原来住过的地点去看一看,搜寻远去的足迹!我会爬到山坡上呆呆的坐着,久久地凝望着我住过的家,凝望着我曾经流下汗水泪水的土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1 06:08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