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奇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随便说说

[复制链接]
631#
 楼主| 发表于 11-10-20 09:31: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奇迹 于 11-10-20 09:33 编辑

随便说说

搜寻远去的足迹

远去的足迹


这是流沙河,河的对面也就是图片的右边住有一些人家,人户后面的一个山岗一直延伸到河坝。这里看见山岗的一半处有一点白色处刚好在山岗上,那是一座庙子,庙子下面能看见有一条堰渠,这就是我第一次修堰的地方。庙子以下的这段山岗称为“牛鼻岗”,是因为它的形状长得就象牛的鼻梁一样而得名。我们晚上住宿地点就在“牛鼻岗”这边的那些人家,我记得我们好像是六个女同志同住在一户人家,睡的地点是那户人家堂屋的地板上。我们修堰的工地刚好拐过那个岗,在“牛鼻岗”那边。

那时候的人,一年四季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只要不是下大雨出不了门,基本都在外面干活。那时候比较大的那种正方形花围巾,在农村算是很流行,女同志基本每个人都有一个。因为身上穿有衣服裤子,脚上穿有鞋袜,只有头部还露在外面。为了抵制冬天的寒风,就把花围巾角对角叠成一个三角形包在头上,结系在下巴处,这样能减轻头部、耳朵、以及两边各大半张脸受冷的程度,有时候包得就只剩下眼睛、鼻子、和嘴露在外面。

修堰也不例外。这里能看见岗的那边带点阴山的性质,尤其是冬天,太阳就顺着这边的山边溜,很大一早上都见不到太阳。又恰好那里是一个山岗,招风,冬天的寒风总是很无情,所以头上的围巾更是少不了。冬天的寒冷,早上有时上工地时冷得打抖,手握着钢钎就如握着凝冰。“斧子比皮大衣暖和得多”,只有加油的做,做着做着就变暖和不冷了。因为那一个山系大部分都是连山石,“牛鼻岗”也不例外,土方少,石方多,用锄头挖的时间比较少,大多都是用钢钎二锤打窝子、装药、点火、放炮,炸开炸松以后才用锄头掏或钢钎撬。

打窝子是一个人蹲着用双手轻微握着下面的钢钎,另一个人双手握着二锤往钢钎上打。下面用手握着的钢钎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打二锤的人每打一锤,握钢钎的手都要把钢钎抖动挪动一下,这样窝子才能打得大些,便于好装炸药。那时候的人无论男女,基本都会打二锤,只是打得好与不好,精与不精的差别。二锤就那么大点,钢钎就那么粗点,目标都比较小。千万要注意的是,打二锤的人别把二锤落在握钢钎人的手上。

二锤的手柄比较长,是用比较结实的竹片做的,不知是三片还是两片不记得。打得不好的就打“啄米锤”,就是手握着的二锤手柄处比较短,二锤离钢钎比较近。用竹片做的二锤手柄不是直硬的,而是象扁担挑在肩上是闪悠悠的,但它比扁担还要闪,因为它是竹片做的,扁担是木制的。二锤打得好的人,是双手握着二锤手柄的末端,用力高高的举过肩膀后,让二锤自然的闪下到后背心处,再用力将二锤打过来落在钢钎上,这样的打窝子效果定会更好。这也是一门技术,有规律节奏,看起来又是另外一种美。

那次修堰是1963年的冬季,我还专门为那一次的修堰缝制了一件花棉衣。不管棉花还是布,和现在的纯棉相比较,算是纯棉得不能再纯棉,因为还没有造假的技术。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在家里冷的时候,破的烂的多塞一点穿在里面就应付过去了,出门就没有那么方便。在家里即使是一天忙得不亦乐乎,最起码晚上可以围着火护取取暖,在外面就不行。我的那件跨世纪的花棉衣现在依然还在,风风雨雨几十年,饱经的是真正的自然界里的风霜,也刻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那时候的棉布是计划供应,凭票购买。缝制一件棉衣外层和里层加起来要一丈多布,因为布票不够,棉衣的里层用的是方格花围巾代替。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袖口领口和沿着衣服下方的边缘早就烂了,舍不得丢也舍不得送人,缝缝补补一直到现在我仍然在穿。只有它相伴我的时间最长,那时我才20岁,现在已年近古稀,它伴随我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五十个寒冬。它见证了我一路的艰辛,见证了岁月的沧桑,见证了我一路所“拥有”的残酷和无奈。。。

那次的修堰还在食堂化期间,我们吃的粮食和菜都有一个专门的人送,把生产队地里种的蔬菜和粮食用人力背到修堰的工地。那时候已经是吃不饱,也记不清我当时的定量一天是几两,只记得一天两顿吃的都是玉米馍馍。他是按每个人不同的定量做成大小不同的馍馍,吃饭的时候就按每个人吃的定量标准发给。记得我每顿都是先把菜汤吃了,那点点馍馍拿在手里总是舍不得吃,不知道那点点馍馍到底有多香!多珍贵!

那时候没有农药,生产队种在地里的蔬菜,有一种很小很小的青色的我们称它为“燕子”,就我们说的就象“浇蜡烛”一样,整个菜叶上都爬满。那时候不象现在,就如有人所说,也是真实的:“大棚把季节搞乱”,现在一年四季的蔬菜,不分春夏秋冬。那时候这种属于菜叶一类的蔬菜基本都是生长在冬天。我们生产队比较大,有四五百人,就是四五百人的食堂。就那么几个炊事员,冬天又脚僵手冷,那种爬在菜叶上的燕子很难清洗,谁都办不到会把菜洗干净。所以菜煮好了后,汤的面上浮满一层“燕子”,吃不吃就在于你。没有谁会不吃,还嫌少了的是,边吃还有人开玩笑说:“这油炸子真香”。

那时候农业社里做活是没有休息天,修堰也不例外。有时想回家的时候,就选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提前给相关人员说一声,收工后就赶快往家里跑,走一半多路程天就黑了。冬天也是“冬洋芋”成熟收割季节,有时家人会去生产队挖过洋芋的地里,捡回一些洋芋母子放在家里,即使是晚上,我回去后都会煮给我吃。回到家里时已经很晚,第二天还要赶到工地准时出工,所以在家里睡不了多一会,怕睡过头,怕迟到。

过去我们那些地方,时代传下来的熬甘蔗的糖坊,现在已经成为历史,找不到任何资料。那时候我们生产队的糖坊还在,就在我经常坐的高坎左下的“六合堰”边上,在一横一竖的十字路口交汇处。这“一横”是沿着“六合堰”边,我们进县城和日常生活中很多繁琐杂乱的事情的必经之路;这“一竖”就是我们从家的地点通往底下108国道所在的那片河坝田的必经之路。
   
我修堰是在冬天,正是熬甘蔗糖的季节。我晚上路过那里时,在很远处就能闻到飘香的蔗糖味。那时没有电灯,灰暗的油灯灯光,站在石滚子前面坑里的人,忙忙碌碌的把几根几根的甘蔗往榨糖的石滚子里塞;赶着三头牛绕着大圈围着榨糖石滚子转的赶牛人;屋子里熬糖的师傅;屋子外面炉坑里的烧火匠;还有少数的勤杂人员。寂静的夜里,只听见石滚子的支架被三头牛拉动时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和赶牛人的吆喝声。榨过的甘蔗蔗皮白晃晃的一片,一直晒到坎上面我们家旁边。

我找到以下的一些是南方的资料,大致和我们的操作相同:


糖坊大致就是这样


榨甘蔗的石滚子基本相同,只是这里的两个石滚子之间多了下方那个正方形的孔,而我们的没有那个孔,是甘蔗直接往石滚子之间的缝里塞。


就是这样用牛拉动石滚子榨甘蔗。不同的是它这里用的是一头牛,我们那里用的是三头牛。



熬糖的操作相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2#
 楼主| 发表于 11-10-20 09:41:28 | 只看该作者
我一共修过两段,这里是第一段,第二段还要顺着流沙河也是顺着这座山往上走很远。在图片右边末尾的小山头处,能看见一排横着的白色房屋,那就是住在堰渠边上的人家。那个小山头拐过去,有很长一段没有人户的山岩,叫着“金鸡岩”。过了“金鸡岩”还要往上走很远处,才是我们的第二段工地。  


修在金鸡岩上的“前进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3#
 楼主| 发表于 11-10-20 09:45:50 | 只看该作者
修在金鸡岩上的“前进堰”


“前进堰”垮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4#
 楼主| 发表于 11-11-2 10:32:35 | 只看该作者
再一次寻找儿时的记忆

除了以往美丽人生版块那些儿时记忆里的课文和歌曲外,再来搜寻一些儿时所读过的小学课文的题目,和其中有些多少能记得起一点点的课文。记忆中六年所读过的课文前后多少有些混淆,不是很清楚能分别哪一课是哪一个年级读过的,只是一个大概。

一至四年级:乌鸦喝水、狐狸和乌鸦、石马光、龟兔赛跑、曹冲称象、刻舟求剑、狼来了,只剩下一点点了、渡船上的母女、人桥、西藏人民回到祖国大家庭、英雄打通雀儿山、罗盛教、刘胡兰、赵一曼、黄妈妈的话、董存瑞、劳动模范李顺达、杨志丹卖碗、朱德的扁担、毛主席小时候的故事、还是人有办法、我们的祖国、我老汉也坐上火车啦、女拖拉机手梁军、火车女司机田桂英、愚公移山、骆驼和羊、米丘林、郭俊青、白求恩、谁是最可爱的人、猴子捞月亮、我要读书(高玉宝)、狗找同佯、毛主席给徐特立同志的一封信、列宁在理发室里、参观列宁墓、蚕姑娘、狼和羊、毛主席改造二流子的故事、孩子你听、下雪

五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女儿李新华对她父亲的回忆)、社戏、火烧云、海上日出、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延安、党费、幻想、幸福是什么、一幅壮锦、农人和蛇、东郭先生和狼、不相信自己的脚、北大荒好地方、滥竽充数、将相和、草船借箭、智取生辰冈、牛郎织女、田寡妇看瓜、黄帝的新衣、半夜鸡叫、送牛入社、徐秀芳、在天安门广场上

在以上的这些课文中,有少数的课文能记得一部分,其中记得比较多的是五六年级的三篇课文:“延安”、“党费”和“送牛入社”。

一至四年级:
乌鸦喝水:一只乌鸦想喝瓶里的水,瓶很深,水很浅,它喝不着…


龟兔赛跑:跑到半路上,倒头就睡觉…白兔醒来了,乌龟己经先跑到,乌龟说,请你不要再骄傲。

渡船上的母女:在运河里,有母女俩人,靠摇渡船过日子,有一天…伪军见船停了,便大声吼道:快摇过来,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

西藏人民回到祖国大家庭:西藏是伟大祖国的西部边疆,西藏人民是祖国大家庭里的亲兄弟,过去…

英雄打通雀儿山:为了巩固祖国的边疆 ,建设人民的新西藏 ,解放军同志们不怕辛苦,修筑了一条从西康到西藏的公路。这条公路要经过无数座高山,真是最伟大最艰巨的工程。单说打通雀儿山这件事,就可以知道这工程的艰巨了。雀儿山的顶上,堆积着六尺多深的雪,冷风刺骨,吐唾沫没落地就结成冰…

英勇不屈的赵一曼:同志们!同胞们!敌人一定要失败,同志们!坚强的斗争下去!

黄妈妈的话:我叫邓芳之,今年六十一岁,特级英雄特等功臣黄继光是我的二儿…就从那天以后,村里乡里的人都来看我,大家都亲切的叫我黄妈妈…

劳动模范李顺达:劳动模范李顺达,家住在山西平顺县…李顺达,有远见…迎战的小组有好几千,推动了农业大生产…全国人,都称赞,他真是生产战线上的好模范。

还是人有办法:小羽看见鸟在天上飞,他想还是人有办法,人能够制造飞机在天空飞,飞机飞得比鸟还快。小羽看见鱼在水里游,他想还是人有办法,人能够…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祖国的土地上,一代一代的…诗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部很古的书。造纸印刷也是我国首先发明的,我国的历史是光荣的,伟大的…

我老汉也坐上火车啦:八月二十五日,天兰铁路的路轨,通到下关营,运工料的火车也开到下关营。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火车的人,黑压压的挤满了车站,里边有六七十岁的老大爷,他们托着孙儿孙女,拄着拐杖…今天要人哪,明天要钱哪,连婆娘们喂的下蛋鸡,也被他们杀了吃掉了,不要说火车,连汽车也没开来过,嗳!靠国民党修铁路哇,真是等公鸡下蛋没指望…

米丘林:苏联有个科学家,年年栽树又种花,北方没有大苹果,他就天天想办法…长出的苹果甜又大。人们看见大苹果,个个喜欢个个夸,都说这位米丘林,他的发明真伟大,我们不但吃苹果,还得用心学习他…

女战斗英雄郭俊卿:她看见苏联红军里有女兵,心里想我也去当兵,替爸爸报仇。先是错投了伪军,后来终于参加了八路军。她参加八路军后,有一次,上级命令她去送一份紧急文件。路上要经过敌人火网封锁着的道口,她毫不畏惧,身体紧贴在马身上,完成了任务。她十七岁的时候当了战斗班长…

白求恩:白求恩是加拿大劳工进步党的优秀党员,也是加拿大最有名的医生…

毛主席给徐特立同志的一封信: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蚕姑娘:又白又胖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长、吃、长,长大了就变成蛹,过了许多时候,蛹里爬出幼虫…

孩子你听:孩子,你听,时钟正打12点,首都北京城里,毛主席正在迎接新年。他祝愿全中国的大人、小孩、老人、青年,大家都过快乐的新年,大家都有更幸福的明天。

下雪:清早起来,天空布满了阴云,我想,今天恐怕要下大雪了。到了中午,天空的阴云更浓,不一会儿,果然下起雪来了。屋顶上,山地里,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分不清哪里是田,哪里是地…

只剩下一点点了:讲的是一个小孩子做事总是龙头蛇尾,没有终结。每做一件事情,当别人在催促他的时候,他总是说:只剩下一点点了。有一次妈妈给他做一件衣服,衣服到是做好了,但是有一只袖子没给他缝上去。在他拿起衣服穿时,发现只有一只袖子,当他问起他妈妈时,妈妈同样的回答他:只剩下一点点了。

现在的“歌唱祖国”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既是我们过去唱过的歌,也是我们读过的课文。

以下是五六年级:

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延安:延安,周围是山,延水河绕城流过。城东的宝塔山上有雄伟的宝塔,城西北的清凉山上有万佛洞和名胜古碑,在这些名山宝塔的映衬下,延安城显得格外庄严、美丽。延安,这个挨长城靠黄河的古城,也给井冈山和瑞金一样万古不朽。在那狂风暴雨的年头,有很多伟大的历史事件,是给延安的名字联系在一块儿的…卢沟桥上炮声响了,祖国在血跟大火中飘摇。千千万万的人,像潮水一样流向延安,寻求救国的真理…远处,大雾弥漫的山头上,有人唱起信天游这朴实优美的歌子,它是在歌唱:)和毛主席的功劳,歌唱劳动的愉快,歌唱美好的生活,歌唱幸福的爱情…天山有金亮的星星,地上有朗朗的流水声,民主圣地,延安的夜景,该多美呀!

党费:一送我郎当红军,临别的话儿记在心,郎当红军我心乐,我作工作在农村;五送我郎当红军,冲锋陷阵要争先,若为革命牺牲了,伟大事业侬担承…陈同志,往西跑啊…孩子,要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句话使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二十多岁带着孩子的女:)员黄新,她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还念念不忘党组织,把丈夫留下的两块大洋和她腌制的咸菜作为党费交给地下交通员。地下交通员陈同志刚到她家时,她大门是关着的,交通员从门缝里看见她正在腌制咸菜,不大的孩子就围着她腌咸菜的坛子转,她都舍不得给她吃一点。还听见她一边腌咸菜,一边哼唱着歌。

后来她为了掩护交通员陈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敌人来她家搜查,她把交通员藏在她家阁楼上,眼看敌人就要搜到阁楼上,她灵机一动,跑到外面去大声喊:“陈同志,往西跑啊!”只见几个敌人往西边追去了,剩下的敌人把她带走了。在临走时,她拉长了声音对着屋子说:“孩子,要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她这句话是在暗示阁楼上的交通员,怕他轻举妄动,也是对他的嘱咐。交通员也心里明白:“这句话使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最后他一头挑着咸菜,一头用一个箩筐挑着孩子,上山去了!

这篇课文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党费做题目?答:党费是故事的线索,党费体现了一个:)员热爱党的心,党费体现了一个:)员为党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所以要用党费做题目。

幻想:喂,你是谁?普希金集体农庄。有什么事?请下四十五分钟雨。要什么雨?毛毛雨,长蘑菇的雨。于是通上电流,就下起了小雨……

这篇课文的问题:幻想是什么?答:幻想是远大的理想,热烈的愿望,人们奋斗的目标,只要你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幻想就会变成真实的事情。

幸福是什么:有三个孩子,都是牧羊的,他们彼此很要好,一天…

这篇课文的问题:幸福是什么?答: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到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民有益的事,才叫幸福。

一幅壮锦:古时候,大山脚下有一块平地,平地上有几间茅屋,茅屋里住着妲布,她丈夫死去了,剩下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勒墨,二儿子叫勒堆厄,三儿子叫勒惹…妲布伸一伸腰,列开嘴笑了,笑得咕咕响。忽然一阵…园里有青青的菜,黄黄的瓜…离房子不远的山脚下有一片草地,草地上有牛羊群,鸡鸭笼。牛羊在草地上吃草,鸡鸭在草地上捉虫…想想大火烧身,想想海浪冲击,他的脸刷地青了…

牛郎织女:天上虽然富丽堂皇,我不爱它。我喜欢听晓风晚风沙沙地吹过树林…

这篇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以古代农村生活为背景,以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为题材,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压迫,反映了人民对封建压迫的反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

半夜鸡叫:人家有钱,鸡也向他,这真是命好呀!什么命好命歹…快来人呀,我们捉着一个贼…毛贼一个也不要,通通打死…别打呀!是我。打的就是你,看你还来不来偷鸡…顾头不顾腚,一头钻进鸡窝里…

送牛入社:长波和翟主任说妥了,明天就把大黄牛牵到合作社去。在董村西街里,只要一提起长波喂的大黄牛,人们都会翘起大母指称赞说,这真是百里不挑一的好牛。这头牛个儿大,膘肥,一迈步,大腿裆的厚肉膘子能哆哩哆嗦的,两条腿像木头柱子一样,两只不很长的犄角微微往里弯着,虎头虎脑的实在招人爱。长波才把这头牛买来的时候,它还是一头不能搭套的小牛犊,辛辛苦苦地喂了几年,才长成这个样子。说实话,长波对牛比对他儿子还要亲。不 论谁借,他总要咛嘱说,可别叫它太累了。等人家把牛牵回来,他总要打量个仔细,才小心地拴在槽头边…

智取生辰冈: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兆盖、吴用、白胜、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不相信自己的脚:我宁可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徐秀芳:你,徐秀芳,十六岁的姑娘,公鸡还没叫,星星满天亮。你从牛棚里牵出牛来,新步犁扛在肩上。晨风吹乱了你的头发,浓雾润湿了你的衣裳…

在天安门广场上:我们有强大的国防军,高唱着战歌向前进,他们在天空、陆地和海洋,保卫着祖国神圣的边疆。轰隆隆,轰隆隆,一队队的××排列成行,他们在保卫着劳动、和平、安宁,两眼中闪耀着昨天的战斗光芒。在天安门广场上,乐队奏出明亮的音响,大街上有数不尽的红旗,迎着微风飘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5#
 楼主| 发表于 11-11-5 10:39:38 | 只看该作者

随便说说

搜寻远去的足迹
我的第二段修堰是在我们县上半县的河西乡。这个图片中我家的位置在流沙河右边,一直往下在人户的末尾稍微拐弯的大渡过边。我们修堰所走的路线,从我们家开始一直沿着流沙河边的108国道往上走,一直把我们那个大队的地盘走完。在我们大队和另一个大队交界处的流沙河面上,在图片中不是很清楚的能看见有一座桥,那就是我曾经提到过的在一片挖掘机声中变成一片废墟的“流沙河大桥”。穿过“流沙河大桥”在一直往上走,一直绕到图片中左边的山脚下。

经过黑石河河坝,绕到这张图中对面山脚下的108国道兰家湾段,然后从这张图片中穿出来,再经过大地头、矮子店、148、龙洞营、来到这张图片中,从现在的图片中看,这些地点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变了很多。我们修堰的地点就在公路还要一直往上走,穿过流沙河上的河西大桥,一直走到在图片中看到的远处的山脚下尽头处。

流沙河

洪水季节的流沙河

洪水季节的流沙河


修堰的所在地是河西乡,我们住的地点在香林寺那边,游鹿口坎上一个叫白土的地方,也许是那里的人家好多都姓“白”,所以叫“白土”。河西乡也算是地肥水美,物产丰富,还盛产煤炭。修那段堰的工地就在白土那边的山脚下,一个名叫“李西沟”的地点。大概就是图片中这个地点,这里看见的那些人户就是“白土”的人家,我们修堰的地点还要往这边走。白土那边稍为平一点的坝子就是“游鹿口”和“香林寺”,也是河西乡政府所在地。



每一次的修堰,大队领导班子都专门派有一个人负责管理。在修那段堰时,我被他们推荐担任堰工火食团的事务工作。那时候公共食堂已经解散了,所以吃饭都得由各自交粮食,交钱,过后给他们结算。有一个人专门负责买菜,买菜的地点在花海果都所在地的九襄镇街上买。大家交的粮食基本都是玉米面,也记不清交没交米,吃没吃过饭。只记得每个人吃多少不是一样,我把他们每个人吃粮的数量写下来,然后在做馍馍时,根据不同的数量在馍馍做上不同的记号。比如:吃四两的在馍馍上按几个手指凹,吃半斤的又按几个手指凹这样来区分。饭做好后,我和炊事员一道把饭送到工地上,根据每个人吃的数量多少发给。

现在看来,那个时候我交点粮食交点钱,跟随大家一样吃也没有什么。但是不知为什么,那时候我总是怕别人说我没交粮食没交钱,占大家的便利。所以我一直都没有吃过伙食团的饭菜,我自己带一些挂面和红苕轮换着吃。吃红苕也很方便,蒸馍馍煮菜烧的都是柴火,我就把红苕丢进灶火灰里面慢慢烧,这样烧出的红苕很香甜。

那次修堰期间,我们曾经在香林寺看过几场坝坝电影。记得一场是白蛇传,还有是川剧喜剧电影“滚灯”和“请长年”,很搞笑。请长年里面长年和财主的争执只是为了大碗和小碗,干饭和稀饭,总是说不好。我还记得里面长年的一些话,他说他“吃一碗饭只做一碗饭的活,吃粑粑饭就做粑粑活。”财主家猪落茅厮叫他去帮忙拉他都不去。

修那段堰时,我们大队的全体修堰人员分别住在挨近的两户人家。一户人家,只有一个母亲和两个女儿,一共三人。另一户人家人比较多,父亲母亲,一个女儿,三个儿子,一个儿媳,一共七人,大儿子已经结婚,这两家人的房屋都比较宽敞。我们还是和修上一段一样,都是睡在地板上。那时候的地板没有水泥,有一点沙灰铺成的“沙合土”就不错,大多数人家的地板都是把地面压紧压平就是。这两户人家的地板都是沙合土,我们伙食团就设在只有一个母亲和两个女儿的这户人家。

人多的这户人家,看上去也比较文明、和蔼,单从这家的两位老人看,就知道是一个比较有修养的人家。儿子、女儿、儿媳,看上去都带有传统的道德礼仪,不带一点点“五马六道”的色彩,还是算比较好的人家。在那里时没有人说过什么,修堰结束回到家里没几天,就有人为我说媒。说媒的这个人是同在一起修堰的,我们临近的一个生产队副队长一位男同志,他所说的人就是那家的二儿子。那个时候最多不过二十一岁,年龄也不算大,也就没有什么紧迫感,根本没有过多考虑,直接就回绝了。

四十年前的1971年,大哥带我到成都时,我们所住的那家的两位老人也是为我牵线想让我落户成都,不过那时候他们还不算老,还没有退休。那时候的我已二十八岁,已经早就做出了独身的决定,不会再有三心二意…5.12大地震那一年的国庆节,我跟随他们从泸州搬到成都。我到成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我四十年前的足迹一一华西医大附院、华西医大口腔科、人民南路、毛主席塑像…毛主席塑像前多了一个天府广场…华西医大附院,已经没有当年的高大,在高楼的衬托下,显得那么压抑、透不过气;对面的华西医大口腔科,在外边看有所改变,没有走进去过,不知这两位老人还健不健在,不知里面还能不能寻找到当年的一些足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6#
发表于 11-11-5 19:56:4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7#
 楼主| 发表于 11-11-6 13:20:0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天苗。我记不清它是第几册,只记得它是一至四年级课文。一至四年级课文还有“任弼时伯伯的故事”,还有一课不知叫什么名字,只记得里面有这样的句子:红墙、黄瓦、高大、美丽,门前绕过玉带河,河上架着并排的两座白石桥,石桥的南面有大街和广场……

五六年级课文还有“劳动的开端”和“社日”。社日里面有这样一段: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还有一课不记得课题,只记得里面有两句:就是把猪圈变成金銮殿,猪也变不成公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8#
 楼主| 发表于 11-11-6 13:25:21 | 只看该作者
远去的足迹一一我曾经住过的将近二十年的学校

街上通往学校的巷道


学校门口卖小吃的小摊。背后那幢楼房就是没房改前的教师宿舍。图片中左上角那是二楼的凉台,凉台上锅锅盆盆栽的是君子兰、紫罗兰、玉芝兰、吊兰、漂亮的令箭荷花、这里看见那边靠墙方还有一棵栽在木箱里的,比较大的,常青不开花的,茎和叶都是胖胖的肉质,不知叫什么名字的植物。那里就是我曾经的“家”。有时候我会把凳子搬到凉台处,一个人静静守候着那一片绿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9#
 楼主| 发表于 11-11-6 13:29:34 | 只看该作者
学校校门  那根有红颜色的砖柱右上边就是我所在的凉台
  

走进学校校园 一棵比较大的皂角树 升旗的旗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0#
 楼主| 发表于 11-11-6 13:32:10 | 只看该作者
皂角树   


学校球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1#
 楼主| 发表于 11-11-6 13:36:17 | 只看该作者
球场 球场旁边的教学楼 教学楼前面的原学校办公室 办公室那边的是一幢房改后的教师宿舍楼  



球场 球场后面高坎下边的矮屋是厕所 厕所后面那只看到一小部分的是学生公寓 坎上边的上操场 那兰白色的是5.12大地震后的学生临时教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2#
 楼主| 发表于 11-11-6 13:39:55 | 只看该作者
高坎底下球场旁边的老红军墓



学校公用电话 那幢白色的楼房是新修的教师宿舍楼 后面就是我经常打麻将的老年协会过去的电影院 旁边那黄颜色凉台的是我住过的老宿舍楼 那后面的山是龙塘山的一小部分 我们那幢楼房顶上是我经常坐的地方 站在上面四处都可以看交 能看到我儿时住过的家园 能看到远处的县城 能看到蜿蜒的大渡河水从能看到一马平川的大树坝子 能看到龙塘山 观音阁 大树电站 麻家山 马落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3#
 楼主| 发表于 11-11-6 13:52:25 | 只看该作者
我住过的那一幢破旧楼房


   

我住过的那一单元的楼梯 楼梯转拐处,就是我好不容易找到的,可怜的微弱的家……楼梯下底处那垮了凉台,是我曾经坐过无数次的地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4#
 楼主| 发表于 11-11-6 14:05:2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楼房旁边,办公室前面坎下的乒乓台,我时不时也会去打打乒乓球的地方。曾经有老师说我威风不减当年,因为我从小在学校读书时就喜欢打乒乓球。

   
学校原来的办公室。也就是在我最痛苦的时候,是里面的一台退休了的脚踏风琴,稀里糊涂的伴随着我,使我在最最痛苦的时候,所谓的学会了弹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5#
 楼主| 发表于 11-11-6 14:10:53 | 只看该作者
办公室后面的教学楼
      

另一头的楼房 学校的会议室 各科办公室和其它 转拐过去的旁边是学校食堂 图片右上没到角的地方 从那棵绿色树顶看出去的山上 有白色房屋 那是汉源县大树电站潜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6 01:39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