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0-3-7 16:09 编辑
在我抑郁的时候,曾在网上有不少人推荐我看《活着》一书。事实上,我早就看过了同是余华写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看完只觉得强加的成分太重,并没有在我的精神上起到太大的作用。因为“比较”对我起不了作用,我一直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比我惨得多的人仍然坚强地活着,我很佩服他们,但是这样的事实仍然解决了不了的问题。蝼蚁尚且偷生,抑或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些话每每出现在劝人不要自杀的时候,看起来总是那么苍白,无力。
我为什么会说《活着》有点牵强的感觉呢。因为似乎人生所有的悲剧都发生在了福贵的身上。家道中落,社会动荡,父母、岳父岳母、妻子、儿女、女婿、孙子一个个离世,只剩下他一人。我总觉得这样的描述过于夸张,当然,我后来也意识到这样的悲剧不是没有,而确实是存在的。其实,这本书之所以对我的作用不大,是因为我无法深刻揣摩出福贵的心理,我更多地感觉,他与我们本来就不是一种人。我遇到挫折,抑郁了;但是有些人遇到挫折了,不需要特别复杂的心理活动,就能够迈过这个坎。我觉得福贵就有点像后者;当然也可能是前者,但是通过某些自然的方法超越了自己,不过作者没说,我也就无从得知了。其实,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通俗小说,而不是针对抑郁症的书。福贵为了活着而活着。我敬佩他,但是我无法理解,为何遭遇如斯痛苦,可以为了活着而活着。
卡内基系列的书籍更多的也是这样的效果(通过拿自己与别人比较,得出自己其实还算幸福的结论,由此增强生活的信心),有时我想起书中那些遭遇重大不幸的人时,总暗自责怪,并要求自己学习他们的坚强。可后来,我终于发现,这样无补于事,因为痛苦不是这样比较的,且有些人天生的痛苦承受能力更强,或者是情感上的麻木使得他们并不觉得有多痛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