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阳光小屋——我的读书随笔专栏

[复制链接]
76#
 楼主| 发表于 08-12-27 08:38:51 | 只看该作者
18年前师范同学眼中的我

    18年前,也就是1990年,虚岁刚满20岁的我从我的母校山东省文登师范毕业了,毕业前我们大家互相写临别赠言,昨天晚上我偶然想起这件事,从书柜里找出我珍藏了18年的毕业纪念册,重温当年我的那些可爱的同学们给我的留言,我特别感动。我把其中的一部分摘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共享,看看18年前同学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18年后看看我有多少变化,变得是什么?不变得又是什么?

谈笑间,自信此起彼伏,令我望尘莫及!世态炎凉,望你识破庐山面目!——杨翠云

人如其名,聪慧好强,总想在人之上。事随人愿,拼搏进取,定会实现理想!祝生活美满如意!——矫玲(我的室友)

活泼、开朗、聪慧、好学,相信你,定会成功!——徐中红

强烈的爱心是你得天独厚的条件,相信你一定是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于海鹰(我的室友)

王惠,你是位纯真无邪的女孩,在人生的新的历程中,但愿世态炎凉永不伤害善良的你!——宋丹(我的室友)

你甜美的笑容将永远印在我的脑海中,祝洁白无瑕的你能在未来教学生涯中干出辉煌的成绩。——夏静

生活对你来说,总是一片有待开垦的绿草地,祝你能在这片绿草地上建筑起属于自己的高楼大厦!——杨君红(我班的团支书)

能在一起读书学习,是我们的缘分,在分别的日子里,我们更会感到友谊的珍贵,别后的路,对你我来说,都很陌生、艰难,付出的代价,也要惨重得多,请君珍重!——王秀平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让我们踏上各自选定的道路,互道珍重,互敬祝福,朝着天空中最明亮的星星走去,说不定,我们能在同一时刻到达属于自己的星座,谨祝君作生活的强者!——董艳荣(我的威海老乡)

人生的幸福不在于目标的是否实现,而在于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所作出的努力!祝你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幸福!

惠,人如其名,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刘宇翔(我的威海老乡,我们两人差点遭人误解)

未来路漫漫,那就祝福吧!
祝惠永做——
坎坷中劲骑
顺程中快帆——杨松梅(我的室友)

善良、正直是你的本性,强烈的事业心是你事业成功的桥梁,作为即将离别的同学,我衷心地祝福你,祝你永远赢得学生的爱心,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王爱娟(我的室友)

乐观、上进、活泼、直率,是你的性格,愿世上俯拾即是的忧伤永不属于你!——徐月香

既有女性的温柔,又有“女强人”的好胜,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一定会出人头地——于群英(我的同桌)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愿你努力腾飞!——闫培峰

只要有勇气付出,有勇气尝试,未来将是灿烂的。——高元洲

愿你用那双灵巧的双手,奏出你青春的主旋律。——王玉江

好一个纯情的女孩,慧质,贤惠愿你永远纯真无瑕!——于海珍

最令人羡慕的是你的自信,它曾给我以启迪鼓舞与鞭策,愿它能永恒地常驻你心间!祝君如意!——刘黎宁(我们班的才子)

你聪明、娴慧、美丽而又大方,你具备了成为优秀教师的所有条件,有能力,有一颗爱心。祝君成功!——张艳

你:笑口常开,福进来。
丽质、聪慧,美风采。
愿你事业永辉煌,
愿神矢早日射中你心房!
——丁喜芹

你的惠灵之气,你的勇气令人心折!愿你的一颗爱心永存!祝福你未来的教育家!祝你笑口常开!梦成真!一只小狗永远为你祈祷!——吴炳礼

愿你用自己的聪慧和才智去描绘属于自己的奋斗的生活蓝图,祝你的人生充实富有!——阮浩

聪明、娴慧、美丽大方而又自强的你,愿你成为幸运的宠儿!——于军强(我班的军体委员)

胸阔千愁似粟粒,心轻万事如鸿毛!祝前途一帆风顺、万事如意!——赵仁勇

离别之际留下美好的祝愿,祝愿学友王惠永保活泼乐观的性格,永保热情待人的品质。——蒋文明

人生最大的光荣不在于跌跤,而在于每次跌倒之后都能爬起来。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相玉山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祝君成金!——于广洲

祝愿你成为学生的良师,同事的益友,将一片爱心献给教育事业——邵建成

你纯朴、善良、富有童心,我相信你在教学中一定有慈母般的心对待学生,祝你事事如意!——王少杰(我们班的副班长)
好温柔好正直率真地小姑娘,衷心祝福你万事如意,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永远记住你,记住你对我的帮助,别后珍重,再见!
——孙广凤(我的室友)

成功和失败组成了人生这坎坷的道路,祝你成功!——孙宁

王惠,你的活泼、可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永远记着你!——孙淑琴

王惠:你聪明、天真,有一个受人爱的童心,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田春静

乐 乐 乐 愿你一生永乐!!!——孙红

美丽、温柔,仅是你外在的魅力,其实属于你的是你的勇气,你的冲破世俗的勇气,又勇又惠,决定着你必定成功!不隔千里的我遥遥祝福你:祝福你事业成功,爱情甜蜜!——隋秋英(我们班的才女)

相识时间不长,只愿你的路上,有棵大树为你开花、结果,为你遮风,挡雨,让你携一路温馨——刘宝龙(我邻班的同学)

是贤惠还是聪慧?只能由你在今后的生活中自己来回答,祝你工作顺利,生活幸福!——吕长江


  个人感悟:谢谢我可爱的同学们,再次重温这些留言,我发现自己在18年中,年龄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再年轻,身材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再苗条、体质也发生了改变,中间生过几场大病,工作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没有发生改变的地方我发现也不少,我的性格没有发生多少改变,感觉比以前还是成熟了很多,我的爱心没有发生改变,我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没有发生改变,我的好学上进没有发生改变,我的纯真率直也没有发生改变,我的勇气没有改变而且还增强了很多,我的我的乐观向上也没有发生改变(其时中间我也经历过了抑郁症复发极度自卑的阶段),现在的自信和乐观和以前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不是盲目的自信和乐观,是建立在我闭关修炼整整五年的实力和底气上的。最有意思的是我发现我的心态好像停留在了20岁,看来我真是心理发展严重滞后的人,不过感觉一个人的心态能永远保持年轻也是很难得的,我也发现我的同学对我的祝福很多现在也一步步变成了现实,我现在感觉自己其实是一个很幸福很幸运的小女子,感恩大家对我的美好祝愿,相信我的很多梦想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下都能一步步美梦成真!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2-27 08:4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08-12-27 08:41:55 | 只看该作者
              让读书融入我们的城市生活         
——从威海人逾六成市民日均阅读少于1小时说起
 

    我在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节这天的威海晚报看到这样一篇长篇报道,晚报的记者与威海新闻网联合开展了威海读书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有两成人一年几乎读不上一本书,62、55的人日均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



      在接受本次调查的网民中,28、75%的人为公务员或机关工作者,15%的人为教师或学生,37、5%的人为企业职员,5%的人为自由职业者,13、75%的人为“其他”。其中年龄为20——30岁的占35%,31——40岁的占40%,41——50岁的占20%,51岁以上的占5%;月收入2000以下的占30%,2000——3000元的占50%,3000——5000元的占15%,5000元以上的占5%。

      很多市民对于读书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在记者的调查中,20%的人选择一年之中只是“偶尔翻翻书籍杂志,很少有时间认真而完整地读一本书”,22、5%的人选择“不知道读什么书好”,1、25的人选择“读书没有用”。

      而在记者采访的众多表示没有时间读书的市民中,大多数人表示,他们把大量的业余时间花在了各种应酬上,即便有时间呆在轿里,也更喜欢看电视或玩电脑,理由是“需要放松”。实际上,每天抽出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来读书是可以做到的,但有时侯很浮躁,根本静不下心来读书,时间长了,读书的习惯也就没有了。

      而在调查中,23、75的人日均阅读时间为半小时以下,38、75%的人为半小时至1小时,22、5%的人为1小时至2小时,15%的人为2小时以上。68、75%的市民习惯购书阅读,58、75%的市民拿出月收入的1%——2、5%购书。28、75%的人花费2、5%——5%,10%的人花费5%-——10%,2、5%的人花费10%以上。对此,雨瑞儿表示,相对于花几百元钱吃一顿饭或买一件衣服,我们常常可以只花几十元甚至十几元钱就可以买到喜欢的书,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这样的“投资”是非常值得的。

     在调查中,30%的市民首选阅读“名著或学术类书籍”,20%的人首选“影视小说等休闲类书籍”,21、25%的人首选“经济、法律类等与工作相关的书籍”,6、25%的人首选“保健旅游与生活相关的书籍”,22、5%的人选择‘其他“。而对于读书的目的,61、25%的人选择’修身养性与自我提高”,12、5%的人选择“工作需要”,26、25%的人选择“休闲放松”。

      这篇报道中提到网友自发组织‘读书沙龙’,推荐书籍近百本。“读书沙龙‘的创立和组织者是海岬博客网友草根儿。他认为,尽管很多人说威海是文化’沙漠”,但只要大家都浇一滴水,“沙漠”一定能变成“绿洲”。通过‘读书沙龙“活动找回”濒临丢失“的阅读习惯,营造出一种爱书、读书的氛围,是沙龙参与者们的最大心愿。

      文章中还提到,市总工会法律顾问处主任,我市著名作家仇善文自1998年起一直跟踪调查我市职工的读书情况。去年他对市直和经区70多家企业,300多名职工的读书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近30%的职工一年不买一本书。

      仇善文说:威海人的读书意识比较淡薄,我市图书市场上的书籍,除了畅销书外,经常存货,这也影响了图书经销商的购书热情,导致图书市场上的理论书籍比例占不到5%。市民对于买书的投入,与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不协调,因此,营造一种读书氛围,使我市的城市文化更有内涵和底蕴是迫在眉捷的一件事情。“读书沙龙”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但仅有“读书沙龙”这种“民间”组织是远远不够的,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读书氛围,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倡导,如将文化素质纳入考核,以此来推动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同时,我市有两所驻威高校,有很多学者及高素质人才,但大多数人仅仅局限在高校内,而没有“走近”市民。媒体是否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大的平台,甚至开辟专门版面,使市民能更多的听到他们的声音,从而有利于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以此来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文章最后提到我们威海那位著名作家仇善文的跟踪调查,近30%的职工一年不买一本书,这个比例也是非常惊人的,这些职工不买书,这些工人家庭里的孩子他们就没有读书的氛围,也就很难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仇善文提到威海人的读书意识淡薄,威海的图书市场不够景气,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作为一个被联合国命名的最适合人类居住城市之一的威海,商业、旅游业也搞得非常发达,就是然而文化方面却非常落后,市区53万人口市中心却只有一个大型新华书店,新盖的大楼,居然把书店设在了地下一层,儿童图书原来搬到了三楼,一楼二楼全用来出租或新华书店自己搞商业,最近又发现把儿童图书从冷清的三楼搬回了一楼的一角,一个大型图书批发市场设在一个地下防空洞里,我去了几次每次都是人烟稀少,威海图书馆我以前也去过几次,来借书看书的人寥寥无几,这就是威海这个文化沙漠的现状,真是让人感到可悲可叹。


  
这种调查结果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今年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威海建立地级市也整20年,威海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却为什么在文化方面却被很多人称为文化沙漠,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吗?当今是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稍有懈怠,便有落伍之虞。知识不仅成为衡量一个人的才学和价值的重要标准,对于推动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就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目前在全社会倡导读书,大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记得小时候读冰心的《忆读书》时,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对于爱读书的人们来说,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净化灵魂,浸润思想,启迪心智的雅号。从社会层面上来说,读书的风气浓郁与否,读书的水平深入与否,又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潜力的表现。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应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我们一是要倡导全市人民多读书,形成人人向学,处处求知的氛围。二是作为市政府领导要引导市民读好书,市政府领导要带头爱读书,我认为一个爱读书的市长能带出很多爱读书的局长,一个爱读书的教育局长也能带出很多爱读书的校长,一个爱读书的校长也能带出很多爱读书的老师,一个爱读书的老师能带出很多爱读书的学生。让我们从上到下,从下到上都来觉醒。柳斌说得好:人之患在不好读书。希望我们全市人民都能重视读书,我们可以阅读那些站在时代前沿,具有时代先进理念和思想的书,多读那些代表传统文化精华的经典,用先进的文化激励精神、塑造灵魂,我们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读书,着力解决工作、生活和个人修养方面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威海,应该是一座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而不应该是一个文化的沙漠。人生是本大书,社会是本大书,城市也是一本大书。多把阅读书籍与阅读人生、阅读社会、阅读城市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拓展阅读空间,如把读书精神的激励与威海精神的弘扬联系起来,将大大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希望我们威海市在重视工业、农业,旅游、商业、教育各方面的同时,多重视威海的文化建设,加强我们威海的书店、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我们威海还可以每年的世界读书节来临之际在全市开展评选100名书香家庭的活动,这些措施都能促进全民爱读书风气的形成。
我认为,如果读书能成为威海的又一张城市名片,那将是威海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城乡文明水平的腾飞之路。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2-28 07:1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08-12-27 08:44:43 | 只看该作者
          如何给自己注入积极基因


  
在五年前因为评职称屡次受挫加上工作压力大等种种原因患过比较严重的抑郁症,现在虽然走了出来,但一直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乐观性格的人,很希望给自己的性格中多注入一些积极基因。读了刘翔平教授所著的《给自己注入积极基因》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


   幸福的奥秘是什么?现代人为什么经常不快乐?怎样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怎样走进一个洋溢积极的精神、充满乐观的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世界?积极心理学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他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并倡导的。这本书的作者刘翔平教授也对积极心理学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



  当面临挫折和挑战时,当面对竞争失败的结果时,一些弱者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够导致失败,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他们觉得如果某一重要的事情失败了,人的一生就失败了,生命变得毫无意义。现代社会,抑郁症是专对幸福的杀手,它令一个人活着,却在精神上枯萎。统计表明,90%以上自杀者都伴随着抑郁情绪。有关研究表明,越是年轻一代抑郁的人就越多。它是一个现代瘟疫,四处传播。很多人没有生活目标,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所以说学会如何给自己注入积极基因是非常重要的。

 大多数人对积极理解有偏差。人们倾向于认为,积极是指一个人通过努力取得了成功,取得了显赫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谈到积极首先想到社会精英,如名演员、企业家、首富、体育明星等。其实,这种积极不是指人的内在的积极,而是外在积极,我们所说的积极是人的一种出色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态度。


   这本书主要分为十章,分别讲了从消极的心理学走向积极的心理学,积极的负性情绪与消极的负性情绪,指向自我的积极:自我接纳,指向过去的积极:遗忘、宽容和感恩,指向未来的积极:乐观,指向现实的积极:接受不完满与坦然,积极的与自己说话,积极的爱与消极的爱,工作的积极,建立积极的家庭气氛,培养积极的孩子等方面来阐述的。


    这几年我接触过很多患心理疾病的朋友,他们的问题都是不能自我接纳,总是不断的责备自己,贬低自己,否定自己,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内疚和自责充斥着现代人灵魂,令生活变得沉重。其实,它是不符合我们人类的本性的。学会无条件的接纳自我,书中提出我在故我好的观点,即你有价值、你有自尊,只是因为你正在活着,只是因为你存在了。当一个人能说我好是因为我存在,他就准备在一生中的任何处境下都如实地接纳自己,不多也不少,只要有一口气,我就是好的,就是有价值的。从这个标准来看,只有当一个人的生命不复存在了,他才是不好的。这种说法我认为是非常好地,如果我们能够学会无条件的接纳自我,学会善待自己就能很好的提高我们生命的质量。



   书中提到有一种人特别愿意反省自己,做事情效率低下,我以前就是如此。作者认为反省有时是心理垃圾,有时是行动的动力。当一个人处于逆境时,当一个人没有把事情做好时,或者遇到了挫折时,才需要调整自己,为了调整自己,他必须反省自己。作者认为,反省时不要过多思考自身的人格,而不妨将重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我为什么没有把事情做好,我需要如何开始,我犯的具体错误是什么,要以对事情的反省代替对于自我的反省。这一段话我认为说得非常有道理。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

  快乐的第一法宝是宽恕的心


密歇根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皮特森认为,宽恕与快乐紧紧相连,宽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后,也是最难拥有的。



    快乐的第二法宝是顺其自然


   人类不善于预测快乐,因为快乐是乞求不到的,当你追求快乐时,它无影无踪,而你忽视它时,它却不期而至。其实,快乐是因为你做了快乐的事情,当你把某一件事情做好了,你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你就会快乐。许多人重视快乐的感受,却不重视去做快乐的事情,不去行为,只去思考和感受是不会快乐的。好的感觉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只存在于头脑中,它一定会表现在行为上。通常当人们去参加一些非常有趣的活动,达到忘我的程度时,生活满足感就会出现,因为这时他们已经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一切忧愁。心理学家彻斯把这一现象称为顺其自然。彻斯认为,在生命的流程中,人们也许正在处理棘手的事件,也许正在做脑部手术、玩乐器或者是在和孩子一起解决难题,而其中的影响都是一样的:生命中许多活动的流程就是生命中的满足。你不必加快脚步到达终点,顺其自然就可以。



    快乐的第三法宝是感激生活


   感激的心情与生活满足也有很大关系。心理学研究显示,把自己感激的事物说出来和写出来能够扩大一个成年人的快乐。感激自己健康地活着,感激自己是自由的,感激自己还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感激过去他人赠予你的一切。


      这本书值得我反复多读几遍,相信我在了解了他的理论后,一定会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2-27 08:4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08-12-27 08:46:31 | 只看该作者
             把希望的力量传给孩子——读《非常父母》有感

       一个人的成长动力就是希望,有了希望就成功了一半。

       陶继新老师写的《非常父母》这本书非常受欢迎,这个星期六从羊亭16中听完陶继新老师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报告,回来以后我就翻开陶老师写的另一本书《非常父母》,这本书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但是这次重新翻阅,又有新的收获。书中介绍的最让人感动的例子我觉得就是盲孩子孙岩的成长,他的成长是个奇迹,但奇迹中蕴含的是什么?读着沙彦华、孙岩的故事,我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这力量推动着我思考自己的生命强度,推动着我思考自己教育过程所经历的得失、带给学生的影响。

       孙岩是这五位孩子中唯一的一位残疾孩子,他妈妈沙彦华在最初得知儿子手术失败终身看不见时,绝望地要自杀,那种心情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理解。作为从抑郁症的深渊里走出来的我,更能体会到沙彦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抑郁绝望的心情,然而就是这位坚强的母亲,在最终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擦干眼泪,为了儿子的明天,她把希望的力量一次又一次的传给孩子,她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最终也收获了奇迹。孙岩3岁学琴,6岁开始登台演出。1993年、1997年、2001年连续三次获得残疾人艺术调演一等奖;1995年获“第四届全国十佳少年”称号;1996年获“中国百名好儿童”称号;1999年被评为“跨世纪杰出英才”,同年应邀赴台湾参加“视障音乐周”,并举办音乐会……自2002年以来,已在20多个国家演奏百余场,所到之处,反响强烈。

   就像陶继新老师在文中所讲,孙岩目盲是一无法改变的现实,循着正常人的思维,他只能走一般残疾人的道路。但沙彦华却有意与命运抗争,她要自己的儿子与正常孩子一样上学,一样生活,甚至比一般孩子还要优秀。这种超越现实之想之行,既需要大爱,也需要大勇。她自己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巨大代价,但她也取得了超越常人的成功。让一个盲人孩子也能和正常人一样上学,一样生活,在钢琴演奏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惊讶的成绩。这说明,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不成功的父母;与其抱怨现实,不如改变现实。沙彦华说得好:每一个人都有巨大的记忆潜能,只不过有的人将其投放于沉寂状态,而孙岩则有效地开发了这种潜能,并使这种潜能有了特殊的灵性。

     当今孩子心理不健康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始作俑者,则是深爱着他们的父母。大多数家长没有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挫折教育的条件,也缺少培养孩子阳光心态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而孩子一旦出现问题,要么姑息迁就,要么大打出手。结果使原本心理有问题的孩子更有问题。让人佩服的是,沙彦华并没有因为孙岩目盲而对他特殊照顾,而是让他像正常孩子一样去学习与生活,甚至让他比正常孩子多受苦,多承担责任,特别是让他承受来自不同层面的打击。这既培养了孙岩特别能够抗挫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克服困难之后取得成功的坚定信心。他感受的不是困难对自己多么大的打击,而是破解困难之后的巨大喜悦。这样,他既坚强,心理也充满了阳光。孙岩有句名言:不会为了全部的生命而计较区区小事,痛苦波折,都会在这种生命的挚爱中烟消云散。这句话让我们这些正常人听了也是心感惭愧、佩服不已。

     在孙岩的求学路甚至整个人生路上,几乎处处是坎,道道是关,甚至在一般人看来难以逾越。但沙彦华绝不轻言放弃,在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后,还是毫不犹豫地朝着既定的目标行进。但现实中的一些父母,看到孩子的某些不足,就认为孩子不行了。特别是孩子出现较大问题时,父母不是为之做最大的努力,而是听之任之,甚至彻底放弃。结果,孩子一生的前途,就在这种放弃中失去了色彩。所以,为了孩子一生的成长,不管孩子在任何时候出现任何问题,都不能轻言放弃,都要像沙彦华那样执著地走下去。诚如是,孩子也会如孙岩一样,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地走向成功。

      读孙岩的故事,我一次又一次被感动得流泪,我从沙彦华的身上看到了我们中华传统女性那种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的精神。对残疾孩子不抛弃、不放弃,她和儿子一起创造了奇迹。她为儿子点亮了一盏心灯,是儿子成长路上的天使。目盲的孙岩能有今天的辉煌,关键是因为他有一个为其倾心奋争而又深明教育之道的妈妈。那么,我们身体健全孩子的父母,如果能学习孙岩妈妈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与教育孩子的思想方法,就更可以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学生甚至出类拔萃的人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08-12-28 07:15:58 | 只看该作者
坚持就是一种本领,坚持是一种习惯,坚持是一份责任,坚持是一种幸福!一定要让自己坚持下去!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08-12-28 14:10:18 | 只看该作者
                                            美丽——从心开始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外表的修饰与打扮,却往往忽视了内在品德的修养和人格的升华。

    诚然爱美是人之天性,可是青春短暂,转眼即逝,再美丽的容貌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化,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也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是否可以通过化妆术,美容术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曾请教过一位美容师,他告诉我化妆能改变的只是外表,深一层的美容是改变气质。

   是啊!人生的一切,积于内心世界,投射到外部成为表相,所以要想美化容颜,首先要从美化心灵开始。

   要想保持美丽的容颜,那么首先要保持内心的清静,时时净化自己的心灵,去除所有的烦恼与无明,时时保持仁慈和宽容,心不随境转,必然会“相随心转”,必然使你容光焕发,气宇非凡。

   “心静而本性现,水清则月影明”,若能不断地净化身心,就会恢复人性本有的灵光,不但能使你容颜不老,必会随时流露出自性的芬芳,进而可从尘俗中解脱出来,而觅得永恒祥和的净地。

   当我们以无伪的慈悲心,没有分别的平等心,没有污染的清净心,去真正领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时,那种内心油然而生的的喜悦,那种充满法喜惮悦的境界,一定会给人一种  沐浴春风的感觉。

   佛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如果心水澄清,山光水色映照出来的都是美丽的景色,如果心水浑浊,再美丽的景色照在上面,也会污秽不堪。内心澄净光明的人,能 表露于相的是慈悲和亲切,所散发出来的是友善和宽容。如果你迷失了自己,无论如何化妆、打扮,也只不过是为自己创造出一张又一张的人生假面具,也掩饰不了内心的迷茫和空虚。

   真正的美丽,是内心的自信和充实,是以智慧的心,清静的心,慈悲的心,平等的心去善待一切。
   不要只注重外表的美丽,再美丽的容颜终究会在岁月中逝去,再健美的身体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老去,外在的形  象无时无刻不在改变,一切一切都在刹那中生灭,流转……。
   只有我们有了美丽的心灵,才会真正领悟生命的真谛。

   点评;相信爱读书爱做善事的女人都会拥有一颗美丽宁静的心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08-12-28 15:27:20 | 只看该作者
让后进生走进书的世界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他的教育理念,还给了我带来了许多心灵的启迪,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明白,让我感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对于学生的阅读,苏老讲得更加详细。

  他说,要想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就让他读书。一个教师,最大的优势不是讲解,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要让学生喜欢你教的学科,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走进与你所教学科相关的书籍中去。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我们过于重视教师的讲,过于重视考试分数,造成了孩子们与书籍的距离越来越大,甚至与书籍没有任何的关系,这样直接造成孩子成长过程的单调、残缺、不和谐、不幸福等不良后果。在帕夫雷什中学,有两套教学大纲,一套是课内的,另上套则是课外阅读方面的。这样的教育,孩子们表面看是“浪费”了不少时间,其实,孩子们会因为读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扩大了智力背景,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只会更好,而且这样也让孩子从小学会了自学。

对于差生或者说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如何让他们热爱学习,苏氏认为不要因为孩子成绩差,而不让他阅读,恐怕会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相反,一个孩子如果不加强阅读的训练,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苏老的做法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他说,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差,是他们头脑里的问题少、是他们缺乏思考、是他们没有体验过知识带给自己的惊喜,而读书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所以,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我认为,功夫在诗外,中国的古人已讲过,这是极有道理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


回顾以上这些建议和方法,我对比自己以前对待“后进生”的观点和做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为什么我就不会想到这样的方法呢?仔细想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跟他的立足点截然不同。我确实很卖力的去辅导后进生,想各种方法提高他们。而做得最多的就是反复去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这种做法和苏翁所建议的方法恰好是背道而驰的!这种做法也是我从来没有尝试过的。那么,苏翁的建议怎样落实到我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呢?我认为各科学习与百科知识的学习、积累有很大的关系,可是现在的书籍,可能连老师自己都不能按照智力背景分列清楚,指导学生去阅读,不就还是有很大的困难和障碍吗?那么,要帮助“后进生”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维护,教师自己就应该脱颖而出,不能成为一个阅读博览的“后进生”。


但反思一下,其实我想的每一个方法归根结底就是同一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马上掌握正课上没巩固的知识。就拿数学学科来说,有些简单的东西一辅导掌握了,而更多的有难度的东西却无法及时学会。结果学生学得很吃力却没学会多少,我教的很累效率却不高,都是治标不治本。而苏霍姆林斯基,他却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他才是真正本着以人为本,考虑的是学生的一生。虽然他的方法不会立即收到很好的效果,也不让学生马上掌握什么知识。可他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他的觉醒。最终会摆脱后进。


阅读什么,一定要与学习的内容想对应,这就有赖于教师对知识的由浅入深的组织及让学生通过创造性劳动获得的喜悦之情,让学生激发兴趣,乐于去抄录、整理、熟记关键的知识,给学习和记忆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要做到这些,教师的备课就是要进行两套教学大纲的备课模式了。这也是我们这个新学期要尝试的新的课堂教学的打造的模式。能否做到,在这里也只是一个想法,尝试的情况和反思、总结的情况要在实践中进行。



教师对学生还没有建立起充分的信任,他们能在学习上通过阅读作为入口,开启自己求知的起锚吗?因此,对学生的学习的信念的培养或端正,还是新学期开学时,教师首先要做的一个思想工作。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知识的整体概念,让他所掌握的知识如中药铺中那一个个排放整齐而有序的药匣子,如何需要哪种药材,就会很快地抽取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每一种知识所伸展的触角都要有所了解,只有他的触角伸得越长,他才会很快地找到。



    为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含义的。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们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他还介绍了一个关于“费佳”的学生的案例。我们教师要善于让后进生选读一些能时刻感到惊奇、赞叹的书籍,唤醒他们的大脑,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因为这些后进生精神层面的缺失会令他感到无聊,一蹶不振。如果一个学生精神世界富有,情感不空洞,那么他在遇到事情时的看法和做法都会比较理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就应当在自己灵魂的深处有一份丰富的精神宝藏,他能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想,他说的这一二百本书应该是一些能启迪人鼓励人的经典好书。一些失足青年,如果曾读过许多好书,而这些好书深深地影响他,他也许不会那么无知,也许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有的学生也喜欢读书,但是读的多是些漫画书、迷宫书,虽说对他们有帮助,但是这些书不能真正地让他们铭记一生,这些书不能给他们精神的启示。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语)。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



     这个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操作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这些后进生家里大部分都没有几本书,家里没有阅读的环境,也没有阅读的氛围,现在因为电视电脑的普及,很多孩子,特别是后进生,对电视动画片、电脑游戏都是非常迷恋的,读书和看电视电脑相比,书本有时候是很难竞争过电视电脑的魅力的,看电视,玩电脑占用了这些孩子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些孩子普遍没有爱读书的好习惯,我们现在要用好书把他们吸引过来,是要下很大功夫的。


     我想作为老师,多给学生推荐好书,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是对学生莫大的帮助。为了让这些孩子认真读书,读好这些书,那就要保证一定的阅读时间。教师要善于从每天有限的时间里挤出20-30分钟和学生一起阅读、讨论,争取读有所得,读有收益。
让每位教师都成为引导学生走进书籍的世界的领路人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08-12-28 15:28:48 | 只看该作者
怎样争取让学生热爱我教的学科
我在《给教师的建议》第22条读到了这篇《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我们每位教师会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学生热爱我们所教的学科吗?我们学校也搞过学生问卷调查,我发现喜欢我教的数学学科的学生还不是很多,其他班调查也是大同小异,数学老师们得分普遍不是很高,不如语文老师们受欢迎,也有很多学生喜欢音乐、美术、科学,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数学老师们普遍比较严厉,当然我本人其实不厉害,但感觉自从教了数学以后,也变得厉害多了。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议起来。我们也从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们的学科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我们知道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够非常清楚的领会教材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学不感兴趣,而在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不随意识记。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借此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

希望我现在的水平即使成不了优秀的数学教师,也不能做后一种教师。在我熟悉的数学名师张齐华、吴正宪、华应龙、黄爱华、徐斌、李烈、王金战、张思明、孙维刚等,他们的数学课堂为什么那么受学生的欢迎,这跟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有关,我需要向这些名师们好好学习,努力缩短和他们的距离。

在文中,苏大师还鲜明而生动地指出: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另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

当我读到这里不由地使我想起了在我教育的学生中也有一个非常类似的学生。他对于老师的教育与批评和同学的帮助多无动于衷,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学习成绩落后,上课不认真听讲,影响同学学习,甚止要欺负同学和老师顶嘴。心理极不健康。后来了解到这个学生父母长期分居两地,后来又离婚,这个孩子身体中铅中毒比较严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智力,上课经常坐着发呆,注意力严重分散,我很同情这个孩子,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以最大的耐心和爱心来关心他,慢慢地,他上课也敢于发言了,见了老师也能主动问好了,成绩也慢慢提上去了。



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我教的学科,我需要下的功夫还要很多,这也是我今年要重点努力的方向。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2-28 15:3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08-12-28 15:29:47 | 只看该作者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知识的一段精彩见解: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知识)。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进教师对学业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老师有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


    反思我们的教学实际,是否出现了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呢?实施课改也有好几个年头了,可是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所发现的,是学生的书包仍在一天一天加重,作业仍在一天一天的增多。学生做这么多作业,大部分是一些重复性练习。是为了把知识储存在记忆中罢了。这样的知识已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的他的智力兴趣。


    那么什么才是知识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常常是适得其反:每向前一年,学生就感到学习得越来越因难。


    在学校中,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是比比皆是。究其根本学生本人的智力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更是决定性原因。因此:数学新课标开篇就提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果我们真的在教学中能够把知识看作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的话,一些严重伤害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的重复性练习将会大大减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08-12-28 15:30:4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获取知识

     “一切的写作,都是写自己;一切的阅读,都是读自己。”《给教师的建议》带来的,不是高山仰止的惊叹,更多是心有戚戚的同感。对《给教师的建议》中,对“关于获取知识”这一条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


一、课堂的关键应该是让学生有促进智力才能发展的积极的思考。

    在“关于获取知识”一节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评价和分析一堂课,就应该以此为标准。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真正的课堂也应该是充满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智慧火花的场所。分数仅仅是去鼓励他们的工具,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而我们的每堂课是否关注了学生的这种思考,还是仅仅急功近利地满足于学生的倒背如流和高的考分?


   在“关于获取知识”一节中,随处都能体现苏霍姆林斯基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作为站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对照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提出的建议,我深感自己的教学欠缺。阅读这本书,感受着大师真挚的教育情怀,也使我更明确了努力方向。


二、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教师要能“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课堂中提问的意义是要激发求知欲,提问点应该恰当到位。课堂的提问决不是师生简单的对话,而应该是铺垫学生获取知识的台阶。好的提问就像节奏明确的鼓点,让学生能踏出优美,就像传出的到位球,让学生能扣出精彩。

三、教师要对教材和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我们教师要能提出恰当的问题,除了对教材知识点的内容、背景和衔接点熟识,还需了解学生以前在生物课上、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以及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的全部储备。这样才能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知道可能一个学生记住了所学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却有所遗忘。教师要找到遗忘学生知识的脱节点,以恰当的形式指导他,按照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所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而如果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如果有些人的思路在某处断了线,那我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知识的状况,了解脱节处和空白点,并有针对地运用适合学生本人的方法,这就是教学效果提高的关键。凡是学生的知识并没有什么空白和脱节的地方,就应只加以简短的讲解。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08-12-28 15:31:4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一直为学生的作业正确率不高而犯愁,总认为是学生这方面的原因,是他们上课不听讲或者做作业粗心导致的结果。有的学生一个字错过好多次都纠正不过来,就是因为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错误的!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10条“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中提到: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以后必须重视第一次教学新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上课之前,尽量预先估计一下,在哪一个环节会出错,不要让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出现错误。苏大师说: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脑力劳动如何,首先取决于他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即当堂能否正常的,有系统的工作;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要做的耐心,机智)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这里他要求我们老师应当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一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老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看来我们老师一定要对这些后进生们因材施教,多重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在这篇文章最后,苏大师向我们建议: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作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等等。

    看来我们是一定要重视课前的备课,只有我们把课备好了,让教材烂熟于胸,上课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关照这些后进生,让他们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有很多收获。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08-12-28 15:34:09 | 只看该作者
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在《给教师的建议》第11条,苏大师在开头提到:大概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过这种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的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

我也的确有这样的体会。


      
苏大师说: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的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他认为,对学习最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对新教材的这个专门思考的阶段尤其必须。有经验的教师都特别重视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集中注意教材中的一些,这些实质上就是因果联系,即知识的基础。多年的经验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知识不够巩固,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没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正是在这些上产生了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及其他的联系的。正是这些,应当引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加以注意。苏大师分析的非常正确,我以前怎么就没有想到这点呢?一定要让这些后进生抓住学习的“关键点”,让他们真正来理解知识的基础。


      
文章最后,苏大师说:这么说来,请你毫不犹豫的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如果你弄懂了这种依存关系的实质,你就能解开那个“连环套”:学习新教材的时间不够用,时因为时间花在检查家庭功课上了,二检查家庭功课占用很多时间,又是因为教材没有充分学透。

大师不愧是大师,一语点醒梦中人,看来很多时间我们都在做本末倒置的事情,不愿意让学生把时间花在思考上面,很多时间用在讲课和做练习上,效果也不理想,这里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特别是后进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尽快掌握新教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08-12-28 15:34:45 | 只看该作者
怎么使检查家庭作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12



      
我们的很多
老师一提到家庭作业的检查就感觉是个很痛疼的事因为常常是留得少了起不到好的效果,留多了必然有一部分学生完不成,留了的作业老师要是全批全改,工作量太大必然冲击正常工作,不全批全改又感觉很不放心,那么怎么使家庭作业起到有效的作用,又能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呢?

      检查家庭作业不仅仅是对做几道题、背几首诗的检查。更重要的是对功课复习的检查,它应该是对课堂所学的新知识的巩固与延伸。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后都要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对学生的知识巩固是必要的,通过家庭作业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使他们形成一个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但家庭作业留得不宜太多,否则学生就在无法承受的情况下失去完成的信心,所留的作业一定要有针对性,最好能布置分层的作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了,要注重质量。所留的作业形式也要多样化,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作业检查方式很多,教师大可不必千篇一律。教师抽查、小组互评、学生自查都是不错的方法。苏大师所采取的使用“草稿本”的办法,可以说是叫每个学生都去独立的工作,“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积极运用,教师有可能密切注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个人的能力和特点”应该给我们很多启示。一方面老师不能放任自流,从而影响学习质量,另一方面不能叫学生过分依赖老师。只要能够做到把知识延伸、拓展、扩充和运用。家庭作业才是有意义的。

苏大师建议我们千万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目的。应当尽量把知识的评定跟其他目的(首先是知识的重新思考,扩充和加深)结合起来。也不要走极端——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每一份书面作业都要评定分数,这样做也会引起不良后果。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08-12-28 15:35:24 | 只看该作者
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读《给教师的
100条建议》第13条




苏大师在这一条开头提到: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具之一。不应当把单纯的评分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根据学生对教师所给的评分所报的态度,我们就可以准确无误的作出结论,断定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如何,是否相信和尊重教师。我们不应该把评分仅仅看作一种教育目的,更重要的是把评分看作一种教育过程。评分只有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有意义的影响才是有分量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一条建议里给我们提了四点建议,分别是:


1、
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要有分量、有意义;

2、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的;
    对这一条,我认为他分析得特别好,因为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心情苦闷和精神抑郁,这种情绪会对学生的全部脑力劳动打下烙印,使他的大脑好像变得麻木起来。这种心情我曾经有很深刻的体会,以前我在抑郁症复发那段时间里就有很长一段时间就处于这种状况之中。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着思想的大河的生机蓬勃的溪流。感觉自己现在的状态基本调整得比较到位,工作学习效率也特别高。大师接着说:郁郁不乐、情绪苦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掌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层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活动。从这里可以看出苏大师对心理学和脑科学也是很有研究的。他总是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学生愿意学习而不会学习,就应当帮助他哪怕前进很小的一步,而这一步将会成为他的思维的情绪刺激(认识的欢乐)的源泉。
    所以苏大师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至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看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拥有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3、如果果你看出,学生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那你就根本不要给予任何评分。


4、应当避免提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重复教师所讲的东西或者从书本里背诵的东西。
   
虽然评分是每个教师都经常使用的手段,但很多教师取忽略了其中的潜在价值,只把评分当作一种对学生评的家的简单方式,很少去考虑学生对评分的感受,有甚者个别老师将以评分判断学生的好与坏,大大的挫伤的学生的自尊心。评分作为一种常用的评价手段,更多的是应该对学生起着激励作用,通过对评分的使用激发学生乃在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样的评分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有分量的。


我们教师一定不要在评分中使用刻薄的评价语言,醒目的低分,耀眼的红叉,因为这对教学效果毫无益处。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处于心情苦闷和精神压抑状态,对教学效果没有一点好处的。


让我们借助评分的方式给学生一种力量,带给学生更多成功的快乐,成功体验,会带给学生明朗、乐观的心情,这会就会促使他们的思想处于十分活跃期,也能促进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08-12-28 20:10:04 | 只看该作者
秉持教师的专业态度
——读《今天怎样“管”学生——西方优秀教师的教育艺术》随感(一)


信手翻阅,视线落在那几句:“仅仅因为你是教师,或仅仅因为你比学生年长,学生就会尊重你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了。”很有些落寞,却不能不同意。在我的童年,老师会无条件的得到我和我父母的尊重;而等我为人师的时候,却一切都不复重现了。学生、家长再不会仅仅因为你是教师而尊重你。喟叹也是无益,正视这样的现实,做好自己,或许能因为自己的职业尊严而得到尊重。


准确归位,重获尊严,这或许首要的问题是我们教师对学生究竟该持什么样的专业态度。


何为教师的专业态度?


心平气和、心态积极、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始终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
没有气急败坏,没有训斥;
帮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成长,时时刻刻以一个帮助者的身份面对每一个学生;
——
如果我们教师有这样一个明确清晰而坚定的专业态度,或许,将不会再恶狠狠的训斥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或许,将不会再对那些没有听懂的学生不耐烦?或许,将不会再当这种多学生的面去跟顶嘴的学生争辩?或许,将不会再让犯了错或成绩差的学生的家长难堪?有这样一种态度,或许比起“无私奉献”、“爱生如子”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师德。

或许真是我不高尚。


从没有要求自己为学生忘我奉献,只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没有要求自己去“爱”每一个学生,只要求自己公正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帮助;


从没有希望去跟学生做“朋友”,但却要求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


       教师,首先它真的只是一份职业;但或许是一个有着相当专业性的职业。因为它的专业性,我愿意凭借自己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去赢得学生与家长的尊重,它远比苍白无力的“爱”字更可信些、更近些、更真实些。而现在如何努力提高我的专业水平才是我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22 23:51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