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采用"应付卡"
"应付卡"是选择一张方便带在身上的卡片.记录自己的"自动思维" 适应性反应" "应对策略" "自我激励语句"
例:
卡1(正面):
***************************
自动思维:
我不做此事.
*************************
卡1(背面):
***********************************************
适应性反应:
是的,或许我不能将此事.做得很好.因为我以前作得不好.那说明的不过是我的过去呀.过去,我为什么做不好.是因为我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结果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我认为自己失败.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呀.如果我换一种心态.不要对自己有不现实的要求.尽力去做不就行了吗?最糟的是,我做不好.但是只要我.停下来.虚心向他人请教.总尝试一些新方法.总比什么事也不做好吧.
是啊,我也该做些什么事啦.我不是一直渴望自己是个有勇气的人吗?勇气的获得不正是从对未知的一次次尝试中得来吗? 是的,我该勇往直前.我该向"我不行"提出挑战了.
************************************************
卡2.应付策略:
**********************************************
我焦虑时的应付策略:
1.阅读DTR思维记录表.
2.阅读应付卡.
3.给朋友打电话.
4.跑跑步.跳跳舞.
*
**************************************************
卡3.自我激励卡
当感到没有动力时.通过该卡片的阅读来激活.
******************************************************
当我要到公众场合说话时:
1.我需要提醒自己: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最糟的不过是人们认为我说得不好嘛.没关系呀.我知道今天或许我说得不好.但是.明天,后天.我的改变.我的成长会叫他们大吃一惊的.
2.我要牢记:这是一个训练呀.训练,就是明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结果.而将自己置入那种场合的.就算这次我表现的不好.但却是对我的一个很好的训练呀.
3.难得糊涂呀.或许我要出些丑.我学回阿Q又如何呢?
嘿,他们笑话我.我还笑他们呢?? 嗯.其实根本就没什么呀...
***********************************************************
认知歪曲--
怎么对自己说"我不行"的
"我总是做不好"
"我是世界上最不幸,最痛苦的人"
"我是一个失败者"
"所有的人都看不起我"
"为什么老天这么不公平,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
认知歪曲所显示出的是认知过程的错误与无效.弗里曼通过对心理障碍的研究.
发现了所存在的一系列共同的认知歪曲.如,"两极性性思维"(非好即坏);"灾难化"."以偏盖全".选择性抽取"."专断的推论";"夸大和缩小";"贴标签"和贴错标签"."人格化"等.
两极化思维:一件事,要么完全适合心意.要么就认为是失败的.也就是"全"或"无"的两极度性思维.
*"除非我能得到他/她,否则,我就会是一个失败者"
*除非我做得最好出色.否则,这就是一个没用的人"
如此,除了自己达到极度的好,处于以下水平的,都自视为自己做得不好,认为自己的失败.并引起自责与自卑.
选择性抽取
无视自己众多的成功.将肯定看成是理所当然.而一旦出现不好的评价.便被"选上",作为对自己进行评价的一个证据.
我们不少看到一些心理困惑的朋友,对自己表现为极度的不满.朋友师长给予的好的评价,肯定.似乎是非常自然的事,"不过如此"
别人有意无力的一句"不好"的评语,便触动了敏感的心.并认为"这才是对我的说法",于是郁郁寡欢.认为自己真的不行.
比如,一个打篮环球的.前面投了多几个球.自己不以为意.而最后一个未进时,将所有的注意集中在失败的一次.换句话说,"抽取了失败.让自己抑郁起来"
专断的推论: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便对自己下了结论.
专断性推论有两类.一是"读心术",似乎知道别人的想法.并信以为真.
如,一对关系亲密的朋友,有一天看到自己时,没有跟打招呼时,便认为肯定是自己得罪了他/她.
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对方好像没有意识听自己说.于是认为自己说的糟透了.
实际上,此间存着许多其它的可能性,如,朋友心情不好,没有看到.
专断性推论的第二类是:消极预期.相信最糟的事情必然发生,既管没有任何证据. 面临着考试已经准备的非常充分.而平日的表现也是不错.但总是认为自己一定会失败.惴惴不安.
如果在强烈的紧张状态下,失败"如期"出现了.
灾难化:把一件事夸大到非常可怕的地步.自己吓自己.在社交恐惧的案例中,常有这样的认知"我知道,当我在众人面对说话的时候,一定会出丑.因为我说得不好,别人会笑话我,我将抬不起头来.
我会因此再也不敢在人前说话.我会失去我的朋友.我的工作.变得一无所有.我知道自己一定会变得非常抑郁,自卑.结果可能生活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希望..."
这种想法已经把,人前说话当成了一种灾难.面对众人.如同面临灾难.其结果可想而知.
以偏盖全:
通过极度少数的事件得出一个规律.一次考试不好,认为自己这门功课不好.或一门功课不好,便认为自己的学习不好.
中国有一句老话"百好抵不了一过".一次的过错,都将所做的一切的好,都完全掩盖??
当看到某个人身上存在的一些缺点与不足时,便以此作为对此人的评价..
夸大或缩小:
喜欢将自己的缺点夸大到俺盖自己身上存在的所有的好.脸上出现一个黑痣.便想着:这东西的出现,将使的我的面貌受损.长相不好看,就没有异性喜欢我.而且别人一定会嘲笑我.看来我注定没有朋友,只有作一个孤独的漫步者啦."
缩小主要在于将自己的优点.或成绩缩小化.看不到自己到底有什么价值可言.
人格化:
常把一些与人体无关的事情看得有意义.一出门下起雨来.便认为老天跟自己作对.生闷气"连老天,都这么对我.哎.."
上班路上塞车.认为"为什么人人都跟我作对".将这种与已本无关的事,连在一起,似乎是冲着自己来的.显得抑郁或怒愤.
贴标签和贴错标签:
几次与朋友说话,感觉对自己不满意,说得不好.便定结论"我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我不合群"
一次,两次考试失利便认为 "我是一个考试失败的人"
或在经历了不少失败,挫败便给自己贴上一张"我是一个失败者"的标签.
贴上标签.并确认这是一个事实时,以后出现的种种,便有意无力地寻找证据来证明这个结论.
当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即贴着"我是失败者"的贴标时,还有什么动力去获得成功.对于出现的失败认为是一个必然.
而努力奋斗得来的成功.却认为"庆幸".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咨询中常强调,"不要给自己或别人乱贴标签"
"原来这就是"认知"中的人格呀"
--人格的认知观点
认知人格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人格不同是由于们对信息加工方式不同造成的.
而个体的信念在儿童期开始,并在一生中发展.儿童经验到得父母的支持.带来如"我很可爱","我有价值"的信念.这使他们到成年后对自己有积极的观念.那些存在心理障碍的人,过去有着消极的信念,如"我不可爱","我无能"等.
这些经验和被批评的经验和创伤经验一起影响了个体的信念系统.消极的经验,如被老师,同学嘲笑,引起了如"如果别人不喜欢我做的事情,我就没有价值"的信念.这些信念渐渐成为个体的基本的消极信念图式.
认知发展的模式:
[童年的早期经验]
|
[图式,基本信念和条件化信念的发展]
(核心信念)
|
[关键性事件]
|
[图式,基本信念和条件化信念的激发]
(中间信念)
|
[自动思维]
/ | \
[情绪] [行为] [生理反应]
认知图式:
个体是如何看他们的世界的.他们对人,事件和环境有什么重要的信念和假设,这就组成了他们不同的认知图式.
基本的认知图式主要有两种:积极的(适应性的)与消极的(不适应的)
在一些情境中适应.到了另一个情境中或许会出现不适应.
弗里曼曾通过五个因子对图式进行了描述.
一.每个图式中有一个强的情绪因子.它和信念系统有关.(与信念相联系的情绪反应)
二.个体而持有这个图式的时间不同(不同的心理发展时间,建立,持有的图式会有所不同)
三.图式往往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这个人对他越重要.这个图式也就越重要. 如,接受了父母给予过低的评价,形成了消极图式.
四.图式中的细节往往是通过对情境的再加工.
五.图式有行为的成分.它决定了个体如何根据信念行为.
即认知图式中包含了.认知,情感与行为.
弗里曼,采用了艾里克森的心理的心理发展阶段论.注意个体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学校关系.朋友关系.工作关系.提到每个心理发展阶段形成的不同图式.
婴儿期(信任与不信任)
*一个信任的图式,会是"我可以信赖别人" "有人在这里帮助我"
而不信任的图式会引起,如"我不能相信任何人" "别人会忽视我的愿望"等自动思维.
学步期(自主性与羞愧,怀疑)
一张自主性的图式.可能形成的信念是"不错,我可以自己做好." "我自己可以的"
而羞愧与怀疑 .则可能是"我能做好吗?我想一定会失败吧" "别人一定会笑话我的" ..
儿童期(主动性与内疚)
这一阶段形成的图式引起的信念.如,"我可以把事情做好." "我可以达到目标"
而内疚图式.形成的信念是"我只有依靠别人(父母或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才能成功"
小学期(勤奋与自卑)
勤奋图式:如,"如果我认真投入一定会超过别人.(获得成功)"
自卑图式:如,"我总是做不好.我怎么也比不上别人"
青少年期(认同感与角色混乱)
青年人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是谁",如果回答是成功的.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形成了.他们对自己的个人价值和宗教问题能独立作出决定.
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接受并欣赏自己.
但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就出现了角色混乱的问题.
成年早期(亲密与孤独)
在人际交往中,关系进一步升华.建立起亲密关系.并在亲密关系中体验到情感的满足.
有些人在这一阶段并没有真正的从密切的关系中获得情感满足,甚至回避建立那种需要爱的承诺或亲密感不断增强的关系.导致了情绪和个人满足感发展的滞后.即形成孤独.
成年期(繁殖与停滞)
生代的繁衍.并开始关心下一代的成长.通过对孩子的教育.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没有女子的成年人通过与年轻人的接受也获得这种生活丰富.
而不关心年轻人发展的人被停滞感困扰着.感情得不到延伸.个人感情贫乏.
老年期(自我完善--绝望)
老年人所要克服的危机.--过去的岁月和经历.走向死亡的必然性,使老年人要么产生完善感,要么产生绝望感.以满足的心情回忆往事的人.将以一种完善感走完最后的人生阶段.
就像艾里克森所说:人对唯一的一次生命,是将它作为不得不是这个样子而接受的,把它作为必然的,不允许有其他替代物而接受的.是以 人的生活是人自己的责任 这样一个事实而接受的"
而不能形成这样良好完善感的人则落入绝望的境地里.
对自我的认知表象.即我们每个人在个体发展早期就形成了有关我们是谁的心理表象.--自我概念.
这儿存在的两个方面."自我图式"与'可能的自我"
自我图式就量对来源于过去经验的自我的认知上的泛化.它组织并引导着关于自我的信息加工.我们的自我图式是由在我们的行为中对我们感到最重要的那些方面组成的.--这是所看到的现在的自我.
"可能的自我"我们将要成为的人.--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想自我.这为将业的行为提供了激励.并帮助我们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周围所发生事件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