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secondquic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牢牢骚骚] 对经济危机非常焦虑

[复制链接]
226#
 楼主| 发表于 16-8-26 13:14:09 | 只看该作者
谁洗劫了你的腰包钱袋子——中国印钞通胀简史
人文经济学会mp2016-08-18 20:31:49经济学 政治 阅读(1263) 评论(0)
  内战期间国民政府发行的臭名昭著的“金圆券”
  用通货膨胀的办法进行财富转移,妙就妙在“一百万人中间,也未必能有一个人,看得出问题的根源。”
  现在大家都有一种感觉:钱越来越不值钱了,100元的钞票进超市,买不了几样东西就没了。30年前油条5分钱一根,现在2元,上涨40倍;30年前一斤大米0.12元/斤,现在一般米的价格都在3元,也有25倍;如果从1998年住房货币化开始算起,18年时间,全国平均房价上涨了15倍左右,近乎疯狂。
  如果30年前你有1万元,面条按2毛/碗计算,你可以买5万碗面条;如果你把1万存到现在,采取五年定期储蓄不断滚动定存,满打满算,30年连本带利能收回10万,面条按6元/碗计算,你大概能买到1.66万碗面条。30年的时间,你的钱已经少了3.34万碗面条,这些面条被谁偷走了?
  
  马克思说:“通货膨胀是对内的掠夺,战争则是对外的掠夺”;货币主义之父弥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货币量比产量增加得更快造成的。货币量的作用为主,产量的作用为辅。”“通货膨胀”是政府向全民征收的一种隐蔽性税收,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和货币的发行量紧密相关。
  根据弗里德曼著名的货币量公式: MV=PT(M是货币供应量,V是货币的流通速度,P是物价水平也就是通货膨胀的量度,T是总交换量也就是该经济体内的总产出),储户损失的3.34万碗面条,是被央行大规模的货币发行给稀释了。
  道理很简单,如果不考虑物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的流动速度,假定市场上总共有1万斤大米,央妈当年发行总货币是1万元,那么每斤大米的价格就是1元;如果央妈觉得政府财政亏空,众多儿子缺钱,印了10万元钞票,那么相应每斤大米的价格就是10元。大米从1元涨到10元,就是老百姓感受到的真实的通货膨胀。
  
  那么我们央妈的印钞速度到底有多快呢?
  1979年底,广义的人民币供应量(M2)为1555亿元,从1984年到1990年,人民币钞票供应量增长开始驶入快车道,此后几乎每年的M2增速都在20%以上,尤其是1984年和1986年,M2甚至达到了39%和31%这样的惊人增幅。
  1988年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价格闯关”的消息,当天各地就出现了抢购潮——通货膨胀最终变成了抢购行动,见什么买什么,有人一下子就买几百公斤的食盐,商店里只要有东西,基本上都被抢购一空。90年代朱相的宏观调控,采取货币、财政和行政等手段,完成了经济软着陆,保持了物价的平稳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入世后,中国经济发展强劲,M2常年以两位数高速增长,2006年M2达到了创纪录的30万亿,2016年达到141万亿,10年时间增长了5倍;与1979年相比,37年时间增长了近1000倍。
  近日媒体惊呼,就钞票发行增量而言,中国半年可以印出一个俄罗斯,一年就印出来1个法国的GDP,2年印出来“英国+法国”的GDP,4年就可以印出来欧元区的GDP,8年时间(到2023年)可以把除美国和中国之外其他经济规模前12名的所有国家GDP给印出来……
  这么逆天的货币发行节奏,到2020年,中国的M2总量将会达到220万亿元,而我们的外汇储备只有3.2万亿美元,让人怎么不担心人民币的汇率大幅问题?怎么能不担心恶性通胀洗劫钱袋子的问题?
  凯恩斯说,用通货膨胀的办法进行财富转移,妙就妙在“一百万人中间,也未必能有一个人,看得出问题的根源。”根据历史的经验,不管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通缩,不管是经济景气还是经济萧条,只要你持有货币,就面临着贬值,这个结论未免太残酷,但现实就是如此。
  
  通胀是一种粗暴的财富转移,通胀使社会财富转移到富人阶层,因为富人一般是负债投资,使用杠杆,钱生钱速度更快;那么,穷人是否也可以使用杠杆?不能,因为这是有门槛的,要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有抵押物。中产阶级可贷款买房,这是唯一使用杠杆的地方,其他方面要从获得银行低息贷款似乎也不太可能。而穷人习惯储蓄,厌恶风险。在通货膨胀过程中,负债者受益,储蓄户受损。
  为了安全感,老百姓拼命存钱,以备不时之需,实际上财富在流失却浑然不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计算一下,现在的100万元,10年后究竟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20年后呢?结果会让我们有真正的危机感。
  1980年到今天,3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2.45%,中国真实的年通货膨胀率约在11.9%。如果按照这个数据计算,我们大致可以算出两种模式下现在的100万元,10年后和20年后分别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如果按货币供应量计算,分别为13.19万和1.74万。如果按通货膨胀率计算,分别为32.45万和10.43万。
  
  这是在“政治基本保持稳定、经济相对平稳过渡”前提条件下,如果出现政治动荡、经济危机,情况更差。一战后的德国,上午发的工资必须马上用掉,否则,下午就可能成为废纸。苏联解体前,卢布兑美元维持在1:0.9的水平,100万美元富翁就是100万卢布富翁,到了苏联解体后的1994年11月25日,卢布的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3235卢布,也就是说百万富翁已经贬成只有300美元了……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文章写到这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衡量一下,当前我们拥有的财产、社保、医保,在30年后,能为我们留下什么?解决什么?
  决战印钞机,对抗恶性通胀,你选择的是什么武器?房产?股票?黄金?美元?(原刊于公号:时史洞见)
人文经济学会,用思想改变世界。
欢迎关注我们,与茅于轼、张维迎、陈志武一起学习、分享和传播经济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楼主| 发表于 16-8-26 13:17:38 | 只看该作者
M1大幅上升之谜及其对经济、通胀和大类资产的影响
泽平宏观mp2016-08-18 06:58:29央行 趋势 阅读(189) 评论(0)
  文:方正宏观任泽平、杨为敩
  导读:M1增速创新高而M2增速创新低,主因是房地产销售火爆居民加杠杆企业现金流改善、企业存款活期化,M1上升未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和M2,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脱实向虚,压低无风险利率,推高债市、价值股和土地价格。
  摘要:
  2015年三季度开始,M1突然加速,并持续快速增长,是1996年以来第六次突破20%。1)与过去比:11个月时间M1增长16.1个百分点。2)与M2比:11个月时间M2下降3.1个百分点。3)与GDP比:2016年二季度GDP增速下滑至6.7%。1996年以来M1增速超过20%一共有六次,分别是1997年1月、2000年4月,2003年3月,2007年1月,2009年6月,与2016年3月(均按首次越过20%的月份算)。
  M1大增的主因是企业存款的活期化倾向。持续降息与通胀回升增加了活期化倾向。2014年11月以来央行共6次降息,定期存款吸引力不断下降,且CPI自2014年末始呈现出大体上升的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实际利率下降得更快。
  房地产销售火爆居民加杠杆是M1M2剪刀差走扩的重要原因。企业活期存款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和商品房销售火爆相关,大量货币从居民存款转移到企业存款中,除此之外,2015年下半年财政支出的加码也充裕了企业存款。但由于资产荒及定存吸引力下降,房地产及相关企业拿到大量资金流后,并未把相应比例的资金投向定存或货币基金,而是把相当规模的资金留在活期存款的户头上。
  本轮M1大幅上升而M2回落,意味着企业资金缺乏合适的出口,经济下行压力大,受制于产能过剩通胀温和,不会高通胀。本轮M1大幅上升而M2回落,与1997和2000年前后相似,宏观背景均是经济衰退、产能过剩与温和通胀或通缩,而在M1、M2同时上升的2003、2007和2010年,经济强劲通胀高企。区别在于,M1上升能否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和M2。当前M1大幅上升但民间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制造业投资和民间固投增速均下滑。
  历史上M1大幅上升期,总有一项或几项资产价格受货币驱动表现优异,超发的货币在大类资产中追逐,填平估值洼地。而具体是哪一类资产,则要看当时的基本面和供求。1)M1与经济:脱实向虚。M1创新高而M2创新低,显示货币没有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经济存在下行压力。2)M1与通胀:受制于产能过剩与需求低迷。M1是CPI较好的领先指标,但货币供应引发物价上涨的幅度还要看其供求基本面和产出缺口。当前需求低迷,产能过剩,难以形成高通胀。3)M1与房市:高度相关。4)M1与股市:M1高增压低无风险利率利好价值股和绩优股。5)M1与债市: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增长中,经济通胀下行,利好债市。
  目录:
  1、M1的含义与历史演化
  1.1 央行货币层次划分
  1.2 历史上M1的高速增长时期
  2、本轮M1大幅上升的原因
  2.1 活期化倾向是M1大幅上升的主因
  2.2 企业活期存款大增主因:定期存款吸引力下降
  2.3 房地产销售火爆居民加杠杆是M1M2剪刀差走扩的重要原因
  2.4 M1/M2剪刀差异常的关键还是M1
  2.5 为何M1大幅上升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
  3、M1大幅上升对经济、通胀和大类资产价格的影响
  3.1 M1与经济:脱实向虚
  3.2 M1与通胀:受制于产能过剩和需求低迷
  3.3 M1与房市:高度相关
  3.4 M1与股市:利好价值股绩优股
  3.5 M1与大类资产价格:流动性充裕,总有资产价格会上涨
  4、前景展望
  正文:
  自2016年3月始,M1同比历史上第6次突破20%,连续17个月增速上扬,与M2剪刀差持续走阔,关于流动性陷阱的讨论再起,其背后的逻辑和成因是什么?对经济、物价、房地产、股市、债市将产生哪些影响?M1的每个峰值与大类资产价格又有哪些关系?会造成高通胀吗?超发的货币还会冲击哪些资产价格?
  1、M1的含义与历史演化
  1.1 央行货币层次划分
  根据1994年10月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对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层次划分:
  M0:流通中的现金(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机构范围之外的现金发行);
  M1:M0+企业存款(企业存款扣除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信用卡类存款(个人持有);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M1即狭义货币,M2即广义货币,M2与M1差额即准货币,M3系出于金融创新不断出现的现状考虑而设,目前暂不编制这一层次货币供应量,官方也不公布此数据。
  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对M2进行了三次调整,一是自2001年7月起,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广义货币供应量,含在其他存款项内;二是自2002年3月起,将中国的外资银行、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外资财务公司及外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有关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三是自2011年10月起,将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金融机构的存款纳入广义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范畴。
  实际统计数据发布中,将M1和M2定义为:
  M1(货币)=M0(流通中现金)+单位活期存款;
  M2(货币与准货币)=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
  其他存款包括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90%)、信托存款、应解汇款及临时存款、保证金、财政预算外存款、租赁保证金、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及住房公积金存款等。
  1.2 历史上M1的高速增长时期
  2015年三季度开始,M1突然加速,并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7月达到25.4%。
  与过去比:11个月时间增长16.1个百分点。2015年8月-2016年7月,M1同比增速分别为9.3%,11.4%,14%,15.7%,15.2%,18.6%,17.4%, 22.1%, 22.9%,23.7%,24.6%与25.4%,2014年1月~2015年6月的M1平均值仅5.1%。
  与M2比:11个月时间M2下降3.1个百分点。2016年7月,M2同比增速10.2%,增幅相对较小(2014年1月~2015年6月的M1平均值为12.4%)。
  与GDP增速比:2016年二季度GDP增速6.7%,创多年新低。
  1996年以来(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实施,央行独立性大大增强),M1增速超过20%一共有六次,分别是1997年1月、2000年4月,2003年3月,2007年1月,2009年6月,与2016年3月(均按首次跨过20%的月份算)。
  
  1996年1月~1997年6月:M1增速从11.4%上升到20.6%,背景是通胀软着陆,M2增速与经济增速下滑,亚洲金融危机随后爆发。1996年1月~1997年6月间,CPI增速从9.8%下降到2.8%,M2增速从28.5%下降到19.1%,GDP增速从10.9%下降到10%。
  1998年6月-2000年6月:M1增速从8.7%上升到23.7%,背景是通缩、去产能、改革与财政稳增长,当时也迎来了一波PPI的迅速反弹。这和当前情形颇为类似。
  2002年1月-2003年6月:M1增速从9.5%上升到20.2%,背景是中国走出通缩,迎来房地产红利与加入WTO后的黄金十年。
  2006年1月-2007年8月:M1增速从10.6%上升到22.8%,背景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制造业腾飞,巨额贸易顺差。
  2009年1月-2010年2月,M1增速从6.7%上升到35%,背景是四万亿财政刺激与天量信贷,中国经济快速回升。
  从绝对增速看,2016年7月M1增速接近历史高位,仅次于2009年(见图1),经济背景与1997和2000年更相似。
  2、本轮M1大幅上升的原因
  2.1 活期化倾向是M1大幅上升的主因
  M1主要包括三部分:M0、企业活期存款与机关团体存款。按照统计数据定义,M1=M0+单位活期存款=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等其他。2016年7月,M1总计44.3万亿元,其中M0占比13.03%,单位活期存款占M1比重86.97%,单位活期存款主要包括企业活期存款与机关团体部队存款等其他,其中企业活期存款比重约39.65%,其他47.32%。 机关团体存款中,按比重高低分别为军队存款、社保存款、公积金存款与科教文卫存款等。
  本轮M1的上升中:企业活期存款快速增加,M0与机关团体存款增速变化不大。其中M1增速从2015年6月的4.3%上升到2016年7月的25.4%,M0增速从2.9%上升到7.2%,机关团体存款增速维持在13%左右(见图2)。
  
  2.2 企业活期存款大增主因:定期存款吸引力下降
  从逻辑看,企业活期存款大幅上升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企业存款定期转活期,二是企业整体存款增加。
  企业存款活期化倾向,可能是M1大幅上升的主因。在连续降息、期限利差很小与通胀回升情况下,企业存款有一定的活期化倾向。
  央行自2014年11月21日以来共降息6次,有趣的是,每次降息后定期存款增速均明显下降(图3)。当前1年期、3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1.5%和2.75%,而市场上各种年化利率超过3%的短期理财产品很多,企业存款活期化的意愿上升。此外,CPI自2014年末始呈现出大体上升的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实际利率下降得更快。
  
  
  2.3 房地产销售火爆居民加杠杆是M1M2剪刀差走扩的重要原因
  2015年7月-2016年6月,企业活期存款增速从5.92%上升到32.51%,我们怀疑企业活期存款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和商品房销售相关。商品房销售是一个从居民存款向企业存款转移的过程,因此,商品房销售与企业存款一直存在比较好的相关性,房地产销售自去年下半年的放量推升了企业存款规模,居民杠杆明显增加,大量资金转移到房地产开发商的户头上。除此之外,2015年下半年财政支出的加码也充裕了企业存款。
  但是,鉴于资产荒的现状及定存吸引力下降,房地产及相关企业拿到大量资金流后,并未把相应比例的资金投向定存或货币基金,而是把相当规模的资金留在活期存款的户头上,待投向收益尚可的资产。这一行为推高了M1M2剪刀差。
  
  
  
  2.4 M1/M2剪刀差异常的关键还是M1
  本轮的特殊性在于,M1大幅上升而M2总体下降,该特征与1997年和2000年前后相似,而与2003、2007和2010年不同(M1与M2同时上升)。图中可见,1997年和2000年间M2分别向下和持平,2003年、2007年和2010年M2高速增长(2007年M2增长略提前)。
  其背后关键差异是经济增速和产出缺口不同。图8显示,1997年和2000年前后经济有下行压力,当时恰逢中国通胀软着陆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产能过剩严重。而2003年、2007年、2010年前后中国经济都在快速增长。这导致参与实体经济的收益率太低,倒逼资金去配置一些收益率尚可的资产。
  其实异常的关键还是M1。M2增速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货币政策的由宽转稳。一般来说,贷款增速以及存款派生的下降都会导致M2走弱,且M1也会跟M2的下降而走低。但目前来看,M1在M2下降的趋势中还一路走高,这一方面可能来自于企业存款在实际率走低的情况下的活期化配置;另一方面在资产荒的情形下,参与实体经济的收益率太低,倒逼资金去配置一些收益率尚可的资产,资金配置的短期化可能更加明显。
  
  
  M1大幅上升而M2平稳,意味着高通胀概率较小,货币政策不应误判,也不应转向收紧。因为影响通胀的最重要仍是广义货币M2,此外,央行货币政策主要关注M2,而非M1。1997年和2000年,都符合该特征,受产出缺口制约结果都是通胀温和,货币政策也未收紧。而2003年、2007年和2010年都出现了较高通胀,货币政策收紧。
  此外,本轮资产价格表现和2000年前后也颇为相似,都出现了商品价格和PPI的大幅反弹。1998-2000年,经过此前的经济下行与通缩环境,PPI大幅上涨,PPI同比增速从1998年11月-5.7%,持续回升到2000年7月的4.5%。而2015年12月以来,在经济下行与全球通缩环境下,中国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PPI迅速反弹,虽然目前尚未转正,但跌幅大幅收窄。
  
  2.5 为何M1大幅上升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
  2014年开始,央行持续降息,为何M1大幅上升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可能有三个原因:
  (1)“双降”及滞后影响
  双降主要集中在2015年下半年,降息使期限利差收窄,降准增加货币供给,都会导致企业活期存款的增加和现金流的改善。
  与上半年的降准降息轮动不同,下半年是降准降息同时进行,“双降”对M1的上升贡献度显然大于单降。此外,降准降息对企业行为调整不是一次性的,可能有一个滞后期,因为无论是需求传导,还是企业资产负债表调整都需要一定时间。
  图表 11:2015年始降息降准分布
  时间
降息
降准
2015.2.4
0.5
2015.3.1
0.25
2015.4.20
1
2015.5.11
0.25
2015.6.28
0.25
0.5(定向)
2015.8.26
0.25
0.25
2015.10.24
0.25
0.5
2016.3.1
0.5
  (2)房地产销售及财政支出大增
  在“330新政”、双降刺激下,2015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销售大幅回升,居民加杠杆,企业尤其开发商现金流大幅改善;政府部门加杠杆、稳增长,体现在财政存款增速下行、财政支出的大幅增长与赤字率达历史高点;降息对贷款的推升作用也开始在2015年下半年出现,贷款增速自2015年下半年起明显抬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作用致使企业存款在2015年下半年开始充裕。
  (3)6月股灾后资金从股市流向房市债市
  2015年6月股灾后股市资金外撤,央行逆回购配合MLF、SLO释放流动性,一方面转化为企业存款和居民存款(原本是M2中的证券保证金),推动M1上升。另一方面流入房地产行业,改善房企现金流。2015年6月商品房销售增速由负转正,整个下半年保持7%的月增速,2016年一季度销售面积增速更是达到33.1%。
  3、M1大幅上升对经济、通胀和大类资产价格的影响
  3.1 M1与经济:脱实向虚
  M1创新高,M2创新低,显示货币没有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企业配置短期化明显。 1997年、2000年均是如此,M1大幅上升,而M2保持稳定,经济总体偏弱。而2003、2007和2010年,M1和M2同时上升,经济回升。
  当前,M1大幅上升,M2持续回落,很可能意味着企业资金缺乏一个合适的投资出口,经济持续下行。可以佐证的数据是,2016年以来,制造业投资增速2016年7月累计同比3%,比2015年12月下滑4.1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16年7月累计同比2.1%,比2015年12月下滑8个百分点。
  
  
  3.2 M1与通胀:受制于产能过剩和需求低迷
  从传导时滞来看,从M1到CPI大致6个月(由图13可知,除2009年2月以外,M1与滞后6期的CPI走势高度吻合),M1是CPI的一个可靠的先行指标。但是M1的波谷其后对应的一般都是低通胀,而M1的波峰其后却不一定对应着高通货膨胀。
  历史上的5次M1高速增长(1997、2000、2003、2007、2010),峰值都差不多(在20%-24%之间),但是其后却分别对应着通货紧缩、无通胀、温和通胀、较高通胀、较高通胀这四种差别极大的物价水平(CPI -1.5%-8.7%)。
  从波动幅度来看,历史上1996-2015年M1共出现过5次高速增长:
  第一次是1997年1月份,M1达到阶段峰值22.2%,但是其后对应的CPI趋势却一路下滑,1998年甚至出现了通货紧缩,1998年通缩最深处 CPI-1.5%(9月份),PPI-5.7%(10月份);
  第二次是2000年6月份,M1达到阶段峰值23.7%,但是其后对应的2001年CPI却始终在2%以下,2001年5月份CPI仅达到1.7%的峰值。
  第三次是2003年6月份,M1达到阶段峰值20.2%,其后对应的是2004年的温和通胀,2004年8月CPI峰值达到5.3%;
  第四次是2007年8月份,M1达到阶段峰值22.8%,其后对应的是较高的通胀水平,2008年2月份CPI峰值达到8.7%,8月份PPI峰值达到10.1%;
  第五次就是2010年1月,M1达到阶段峰值39%,2011年7月CPI峰值达到6.45%, PPI达到7.54%。
  因此,M1是物价变动趋势较好的领先指标,但货币供应引发物价上涨的幅度则是不确定的。拉长历史的视野,较高增速的M1并不是通货膨胀出现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能否引发通胀还要看其供求基本面。
  1997年和2000年中国经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经济下滑,因此尽管M1增速到高峰,但经济基本面疲软,因此并没有出现高通胀,而2004年和2007年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需求强劲,M1的快速增长推动了通货膨胀的快速上涨,2010年大规模刺激政策推动经济增长最后一次回到10%,通胀也达到7.54%。
  当前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因此M1的快速增长并未有效传导到M2和实体经济,难以形成高通胀压力。
  
  3.3 M1与房市:高度相关
  M1与房价存在着明显的同涨同跌,二者之间的波动情况基本同步,相关系数达到0.664。
  M1每次增长高峰都对应着房价环比涨幅的激增。2007年8月,M1阶段峰值22.8%对应2007年9月和10月的房价环比峰值1.9%;
  2010年1月,M1峰值39.0%对应2010年1月房价高增长1.7%;
  2013年1月,M1的阶段性峰值15.3%对应2013年2月和3月房价环比高峰1%;
  2016年3月,M1同比增长再次突破20%,70大中城市新建住宅指数的环比增幅达到2013年四季度以来的最大值0.8%。
  M1的下降伴随着房价的下降。2008年11月M1同比降至6.8%,一月后房价环比降至-0.70%;2012年1月M1的阶段性低点3.1%对应2个月后房价环比低点-0.3%;2014年1月M1达到波谷1.2%,房价也处于下降通道,7个月后达到最低点-1.1%。
  
  3.4 M1与股市:利好价值股绩优股
  M1与上证综指的波幅差别较大,存在不确定的滞后期,但趋势基本一致。
  1997年1月M1增速见顶后,A股于1997年5月迎来阶段性峰值;
  2000年6月M1增速见顶后,股市仍然上涨,直到2001年6月迎来拐点。
  2007年8月M1阶段性高峰22.8%,对应2007年10月股价历史高点;
  2010年1月M1的峰值39%,对应股市同期3164点的阶段峰值。
  1999年1月、2002年1月、2005年3月、2009年1月和2012年4月M1五个明显谷底分别对应股价滞后1期、同期、滞后4期、同期和滞后5期的阶段性波谷。
  但是2014-2015年的这波牛市与M1增长的相关性在减弱,2014年牛市刚启动时M1确实也快速增加,但是之后股市屡创新高而M1增长却维持在低位。而2016年至今,M1屡创新高,股市却总体低迷。
  相比于M1,M1与M2的剪刀差同股市的相关性更强(相关系数更高)。不过在预测2014-2015年牛市中,依然效果不佳。
  本轮M1大幅上升,M2持续回落,背后隐含经济难以持续强劲复苏,并压低无风险利率。对股市的含义在于,受益于供给端收缩分子企业盈利短期改善以及无风险利率下降,结构性利好价值股和绩优股。
  
  
  3.5 M1与大类资产价格:流动性充裕,总有资产价格会上涨
  以是否超过20%为基准,1996-2015年间M1共出现过5次高速增长,分别是1997年1月-6月、2000年4月-9月、2003年3月-7月、2007年1月-2008年1月和2009年6月-2010年12月。其波峰基本相同,在22%左右,但同一水平的M1增速,所对应的资产价格却差别很大。
  
  图表 19:M1高增速期大类资产价格变动
阶段最高值
M1同比
上证综指
10年期国债(中债)
70大中城市新建住宅环比
南华工业品指数
CPI
1997.1 -1997.6
22.2
1365(阶段峰值)
5.9
2000.4-2000.9
23.7
2066
0.5
2003.3-2003.7
20.2
1555
3.08
1.0
2007.1 -2008.1
22.8
6124(峰值)
4.55(阶段峰值)
1.9(峰值)
2213.4
7.1
2009.6-2010.12
39.0
3220(阶段峰值)
3.89
1.9(峰值)
2385.3
5.1
  1997年1月-6月,当时的可投资产并不多,上证综指于1997年5月达到1365点,是1996年初到1999年4月的阶段性峰值,通胀较高(5.9%)但处于软着陆过程中。
  2000年4月-2000年9月,股市处在牛市之中,接近10年内高点,区间内无明显通胀。
  2003年3月-2003年7月,经济回升,提供了较好的回报,CPI与PPI上升明显,房价上涨,股市震荡。
  2007年1月-2008年1月,经济繁荣,股市、房市均达到峰值或阶段峰值,伴随着较高的通胀水平,其中A股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2007年10月),商品大牛市,仍处于上行阶段。
  2009年6月-2010年12月,受四万亿与天量信贷影响,房市异常火爆,同比涨幅达到历史峰值15.4%(2010年4月),股市处于2007年后又一个阶段性高峰,商品总体向上。
  2015年以来的M1快速上涨,伴随着大宗商品疯狂上涨与一线城市房价暴涨,但股市相对较弱。
  总体来看,历史上M1大幅上涨时期,不同资产表现因时而异,但总有一项或几项资产价格受货币驱动表现优异。1997和2000年股市表现良好,2003年房价和物价上涨,2007年股市、房市、商品都迎来大牛市,通胀压力也大。2009-2010年,房价暴涨,股市和商品也表现良好,通胀随后也上行(略有滞后),2015年下半年至今,一线房市和商品大涨。2016年6月以来,债市大涨。
  其背后的逻辑在于,资金流动性充裕,超发的货币在大类资产(股市、债市、房市和大宗商品)中追逐,填平估值洼地。2007、2010、2016年M1的快速上涨分别对应股市、房市和大宗商品涨速的历史峰值。M1的阶段性峰值对应某一类资产价格的上涨,而具体哪一类资产,则要看当时的基本面和供需情况。
  4、前景展望
  M1增速将放缓,但仍处于高位。本轮M1上升主因是政府和居民加杠杆导致的企业现金流改善与存款增长以及存款的活期化。考虑到未来一段时期,房地产销售增速可能步入缓慢下降期,居民加杠杆将逐步放缓。政府财政加码仍有一定空间,但力度尚待观察。总体来看,M1增速可能逐步放缓,但将仍处于高位。
  M1大幅上升,M2小幅回落,意味着企业资金缺乏一个合适的投资出口,企业资产配置短期化,经济面临持续下行压力。
  CPI温和通胀,不会形成高通胀,货币政策不应误判。M1与滞后6期的CPI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如果按照历史规律,2016年初CPI和PPI开始回升。历史来看,M1大幅上升时,如果M2和经济增速也同步上行,往往会出现较高通胀,2003、2007和2010年皆是如此。但当前经济状况和90年代末类似,经济衰退、产能过剩等。总体判断2016年以温和通胀为主,不会出现高通胀。
  股市结构性行情,利好价值股和绩优股。本轮M1大幅上升,M2小幅回落,背后隐含着经济短期回升但难以持续强劲复苏,并压低无风险利率。对股市的含义在于,受益于供给端收缩分子企业盈利短期改善以及无风险利率下降,结构性利好价值股和绩优股。
  房价从快速上涨进入缓慢上涨。M1与房价环比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66),M1的峰值常常对应房价环比的峰值。近期城市房价涨幅放缓。
  利好债市。M1快速上升意味着企业资金配置的短期化,更多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增长中,经济通胀下行,利好债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楼主| 发表于 16-8-26 13:35:48 | 只看该作者
史上最经典的通货膨胀 德国拿钞票生火糊墙扎风筝
爱历史2016-07-29 10:32:00阅读(82) 评论(0)

  德国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经济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在第一次大战前德国的货币总量大约为60亿马克,随着战争的额进行,到1918年11月17日宣布停战时,德国的货币总量已经增加到了284亿马克,相当于战前的3.73倍。

  但德国的货币膨胀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结束,因为一战的战败不但留下了一个满目苍夷的德国,随着战败德国还有800多万人仍在军队服役,90%的企业都是军工厂,因战争而欠下的内债高达1700多亿马克,而且根据停战协定,德国必须交出1000辆载重汽车,5000台机车和15万节火车皮,这些对于本来已陷入困顿之中的德国经济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于是德国便走进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深渊,从1922年初到1923年底,在2年的时间里,德国的货币发行量上升到天文数字,1923年底,德国的货币流通总量,相当于战前的1280亿倍。

  1923年1月,法国对鲁尔的占领,最终促成了马克的全面崩溃。在所有党派的支持下,魏玛政府对法、比占领鲁尔报以停止支付赔偿并号召鲁尔居民以“消极抵抗”来抵制法国的占领政策。政府动用了价值为五千万美元的黄金储备,以支援停工的鲁尔区,全国经济开始出现普遍的混乱,马克的价值更是以一日千里的速度下滑,到四月份以后,政府也基本放弃了对马克进行干预的任何想法,国家银行疯狂地印着转瞬之间即为废纸的纸币,全国300多家造纸厂和20多家印刷厂每天24小时不停地为国家银行提供所需的钞票。国家银行总裁甚至于1923年8月在参议院表示在他的领导下国家银行每天竟然要印制出460亿的新钞票。

  德国的通货膨胀到底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呢?可能简单的数字大家不大好理解,我们说一个简单的对比吧,如果一个人在1922年初拥有者3亿马克还能算个有钱人,那么两年之后他甚至都买不到一块口香糖。如果将德国通货膨胀的数据画成书本大小的柱状图,那么1923年的数据其柱状长度将达到200万英里。

  在当时的德国薪水都必须当天结算,因为如果到月底结算的话,也许能买面包的钱,可能买面包渣都不够了。即便是当天结算,一拿到钱,大家也必须全力以赴的冲刺跑向市场或杂货店,要是稍微慢一点,也许手中的钱就不够买生活必需品了。

  主妇们在家那钞票来进行生火,因为马克的价值远远比市场上的木材便宜太多了。而孩子们也十分豪气的拿着成捆的钱当积木或者用钱来做风筝。在当时的德国可以说什么的缺,每家每户最不缺的就是钱,家里连糊墙都是大额的钞票。








  欢迎订阅爱历史官方微信公众号:ilishi_com QQ公众号:ilish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楼主| 发表于 16-8-26 13:51:23 | 只看该作者
让人吃惊的货币超发与高通胀关系真相
正文我来说两句(10人参与)
扫描到手机
2016-05-20 07:24:57来源:搜狐理财 作者:海清FICC频道 邓海清
手机看新闻
  作者:邓海清,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
  弗里德曼曾经说过,“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这是货币与通胀关系的最权威论述,也被学界和市场普遍接受。但是,不少人对于这一句话存在误解,认为只要“货币超发,就必然产生通胀”。2016年以来更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将因为货币超发而进入滞胀”,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多数在2015年还认为中国将长期通缩。
  我们认为,货币超发是高通胀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确实“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每一次高通胀之前必然有货币超发;但是,并非一切货币超发都会导致高通胀,更不一定会导致滞胀。
  最直接的反例是欧洲和日本,货币超发很多年,依然面临通缩困境。从欧洲和日本的案例可以看出,金融资产、银行体系、而非实物资产吸纳了大量流动性,导致货币超发与高通胀之间的传导失效。支持货币超发必然导致高通胀或者滞胀论者,必须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以及论证为何中国不会类似欧洲或日本。
  我们认为,在中国几乎不存在经济过热风险、供给冲击风险、政府加税风险、战争动乱风险、汇率崩盘风险的前提下,中国的货币超发的结局可能类似于欧洲或日本,表现为资产价格的上涨甚至泡沫化。2014年以来事实也确实如此,各类资产价格暴涨甚至泡沫频发,与货币超发脱不开干系。
  需要声明,我们并不支持货币超发;相反,我们从2015年初以来,一直认为货币超发必然导致资产价格泡沫、严重危害中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2015年以来,我们写了《危险游戏:第三轮稳增长结出善果还是苦果》、《危险!——“资产荒”下的央行双降》等一系列文章反复提示“货币过度宽松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
  但是,我们同样反对盲目认为“货币超发必然导致高通胀乃至滞胀”,这种观点未免过于教条和想当然,而没有理性的论证究竟货币超发如何必然地传导至高通胀或者滞胀。
  本文的结论是,每一次高通胀必然是货币超发的结果,但并非每一次货币超发都必然导致高通胀甚至滞胀;再次强调,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滞胀纯属杞人忧天”。
  对于目前中国而言,要么“没有过热也没有滞胀”(大概率),要么“先有过热再有滞胀”(小概率),但就是不存在“跳过复苏、过热,直接由衰退到滞胀”的可能性(零概率)。
  一、案例:70年代全球滞胀,学术界怎么看?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认为,70年代的全球滞胀的直接原因是供给冲击,而市场很多观点认为是由于货币超发。对于这一争论,我们回顾了学术界的经典文献,总结如下: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曾任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美联储副主席的A. S. Blinder在其1979、1982年的著作中提出了“供给冲击论”。根据“供给冲击论”,美国1972-1974年间滞胀的原因是粮食价格、石油价格的飞涨与尼克松工资管制结束后通胀压力的释放,这些外生的供给冲击不仅导致了价格水平的大幅上涨,还导致了产出的收缩。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一理论经受了无数经济学家的论证和检验而为学界所接受。曼昆、克鲁格曼、多恩布什、布兰查德和霍尔等经济学家都将这一理论写入各自主编的经典宏观经济学教材中,其受到认同的广泛程度可见一斑。
  针对这一轮滞胀,学术界确实也有其他的解释。例如前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1997年的研究认为,石油价格暴涨只是造成了通货膨胀,而产出缺口的扩大则是由于货币政策对通胀产生了内生的紧缩。从逻辑上讲,这一理论仍然承认石油价格等供给冲击是滞胀的起点。Barsky和Kilian(2002)指出,正是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才导致了包括石油在内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综上所述,对于70年代的全球滞胀,学术界并未有定论。我们认为,对于这一时期的滞胀,不可能得出究竟哪个才是滞胀的根本原因。我们倾向于认为,供给冲击是直接触发因素,而货币超发是根本原因。
  70年代滞胀案例对于解决货币超发与高通胀或者滞胀之间关系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只能证明弗里德曼“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是对的,而得不出货币超发必然导致高通胀或者滞胀的结论。
  二、高通胀之前必然有货币超发,但货币超发之后不必然有高通胀
  对于通胀,最著名的论断是弗里德曼的“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这一理论确实得到了大量数据的验证,货币供应量M2或M1同比对CPI同比往往有领先性。美国70年代的滞胀也不例外,在高通胀之前,确实也出现了货币供应量急剧上升。那么问题来了,是否货币超发一定会导致高通胀呢?
  我们认为,弗里德曼的“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是对的,但市场认为的“货币超发必然导致高通胀”是错的。我们认为,货币超发是通胀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简单的说,高通胀之前必然有货币超发,但是货币超发之后不必然有高通胀。
  在弗里德曼提出“货币主义”的时期,金融市场并不发达,货币超发与通胀的关联度要远高于现在,因为居民持有货币之后,没有其他保值增值标的,只能购买实物资产或者黄金。而在80年代之后,随着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货币超发之后可选择标的很多,蔬菜、猪肉等实物资产并非投资的优选项,无论是股票、债券、或者房地产,都比与CPI相关的实物资产要好得多。
  简单设想一下,如果你手里钱变多了,是会买容易坏掉变成垃圾的蔬菜、猪肉等实物资产,还是买股票或债券等金融资产?从货币超发到实物资产之间,还隔着金融资产这道鸿沟。只要货币超发没有进入到与CPI相关的实物资产,就不会导致高通胀。
  目前市场上论述货币超发与高通胀关系的文章,都只是讲了每一次高通胀之前都有货币超发,但这并不能证明,每一次货币超发都必然导致高通胀。相反,我们能看到明显的反例——日本和欧洲的货币超发与长期通缩。
  欧洲和日本为了刺激经济、特别是摆脱通缩,连续数年、变着花样地实施货币宽松政策,不仅传统货币政策拼尽全力,更推出一系列非传统宽松政策,让市场学习到了QQE、负利率、TLTRO等众多新名词。
  若是按“货币超发必然导致高通胀”的逻辑,日本和欧洲的通胀岂不是要上天?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从最新数据来看,2016年4月欧洲调和CPI同比-0.2%,2016年3月日本CPI同比-0.1%。欧洲和日本在经历了数年货币超发之后,仍然深陷通缩泥潭,充分表明货币超发并不必然导致高通胀。
  三、货币超发如何传导至高通胀或者滞胀?
  在上一部分我们讲了,尽管每一次高通胀之前都必然有货币超发,但并非每一次货币超发都必然导致高通胀。从逻辑上推导,从货币超发到高通胀之间,必须经历某种传导过程;一旦这种传导过程失效,则高通胀就不会出现。
  那么这种传导过程是什么呢?我们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周期型,一类是非经济周期型。
  第一类是经济周期型,也就是经典的美林时钟。对于经济周期型,其传导过程是:“货币超发→需求过多→物价上涨”,注意,在这一传导链条中,在高通胀或者滞胀之前,必然会经历“需求过多”,而这一阶段就是经济复苏或者经济过热!
  中国有代表性的滞胀只有一次,就是2011年,GDP显著下降而CPI一路飙升。滞胀的原因是什么?把眼光拉长一些,从2008年开始看,中国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衰退-复苏-过热-滞胀-衰退”周期,2011年正是在过热之后的滞胀。
  2012年之后,中国再也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不断重复“衰退-复苏-衰退-复苏”,再也没有经历过过热,也就再也没有经历过滞胀。
  第二类是非经济周期型,从历史经验归纳来看,我们认为有四种情况:
  1、供给冲击型,典型案例是1970年代,中东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石油价格暴涨,进而导致全球滞胀;
  2、国家动乱型,新中国之前民国时期国内战争频繁,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国家治理紊乱,法币严重贬值,也出现了滞胀;
  3、汇率崩盘型,2014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恶化、汇率崩盘,进而导致进口价格飙升,最终导致滞胀;
  4、税制改革型,2014年日本提高消费税,导致通胀大幅飙升(CPI飙升至3.5%以上),而经济严重下滑(GDP跌至-1%),出现了持续约1年的滞胀。
  当然,由于上述是归纳法,因此我们并不能排除有其他类型。一种可能情况是通过资产价格传导或冲击,即货币超发导致资产价格上涨,进而导致物价上涨。但是,需要注意,在这种情况下,高通胀之前必须经历经济过热,而不可能跳过经济过热而直接出现滞胀。其逻辑是:
  如果资产价格上涨能够传染到物价,那么这种上涨的资产必须是兼具金融和实物资产两种属性,其典型代表就是房地产。而在房地产价格上涨时,经济必然出现的复苏或者过热,也就是说,这本质是一种周期型的物价上涨。
  回顾美国可以发现,2006-2007年美国出现了滞胀,但在这之前经历了2002-2005年房地产暴涨带来了的经济过热。所以,这只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周期型滞胀,没有之前的高增长,就不会有后面的高通胀。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通过资产价格的财富效应带来的物价上涨,例如股价上涨导致居民财富增加,进而导致通胀上升,但这依然有前面的类似问题:居民财富增加,如果要通胀上升,必然要经历消费增加,而消费增加就是经济复苏或过热,仍然在本质上属于周期型的物价上涨,只是在“衰退→复苏→过热”之间加入了资产价格上涨。
  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在不存在经济过热风险、供给冲击风险、政府加税风险、战争动乱风险、汇率崩盘风险的前提下,中国的货币超发的结局可能类似于欧洲或日本,表现为资产价格的暴涨暴跌。2014年以来事实也确实如此,各类资产价格暴涨甚至泡沫频发,与2014年以来的“货币超发”脱不开干系。
  至于为何不存在经济过热风险,详见“权威人士”的L型论断,我们认为这种情况确实符合中国实际。尽管我们认为自2011年以来的经济下滑长周期见底,但是回到过去的高经济增长可能性微乎其微。
  总而言之,对于目前中国而言,要么“没有过热也没有滞胀”(大概率),要么“先有过热再有滞胀”(小概率),但就是不存在“跳过复苏、过热,直接由衰退到滞胀”的可能性(零概率)。
  最后需要声明,我们并不支持货币超发;相反,我们从2015年初以来,一直认为货币超发必然导致资产价格泡沫、严重危害中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2015年以来,我们写了《危险游戏:第三轮稳增长结出善果还是苦果》、《危险!——“资产荒”下的央行双降》等一系列文章反复提示“货币过度宽松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
  但是,我们同样反对盲目认为“货币超发必然导致高通胀乃至滞胀”,这种观点未免过于教条和想当然,而没有理性的论证究竟货币超发如何必然地传导至高通胀或者滞胀。
  本文的结论是,每一次高通胀必然是货币超发的结果,但并非每一次货币超发都必然导致高通胀甚至滞胀;再次强调,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滞胀纯属杞人忧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楼主| 发表于 16-8-26 13:55:13 | 只看该作者
猪周期”将继续 通货膨胀要来了?
正文我来说两句(2人参与)
扫描到手机
2016-05-17 08:34:25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作者: 郭施亮 张平
手机看新闻
  摘要:“猪周期”还将持续,通胀要来了吗?实际上,这要怎么看,如果按照官方CPI数据和实体经济的萧条情况,中国现在处于通缩期。但是,若按照学界计算通胀公式和货币超发情况来看,那么我国的通胀水平是比较高的。
  (搜狐财经思想库:让思维有乐趣,让思想有力量!汇集顶尖财经智库,分享深刻透彻的调查研究,旨在普及常识,为网友提供思想洞见和专业分析。)
  截至5月15日,全国生猪均价呈现高位震荡走势。北方生猪价格整体较为稳定,局部地区略有调整;南方生猪价格互有涨跌。其中,湖北生猪成交量相对稳定,养殖户出栏略有增加,猪价跌0.4元/公斤;江西、安徽跌0.2元/公斤;湖南总体出栏量增加,猪价跌0.1元/公斤;江苏、上海稳定;
  尽管,生猪价格近期稳中有降,但业内人士对猪价后市的看法保持谨慎。从目前情况看,生猪市场供应偏紧的局面没有改变,屠宰企业压价难度较大,收猪难度增加。6-8月生猪价格或将再次迎来上涨,目前市场上适重猪缺乏,5月之后恐将迎来大猪断档期。
  从每月公布的CPI数据来看,CPI连续3个月突破2%,这使得国内通胀风险正在上升。在影响CPI上涨的主要原因中,猪肉和鲜菜依然扮演重要作用。今年4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33.5%,影响CPI上涨约0.75个百分点。同时,鲜菜的价格虽比上月有所回落,但与去年同月相比价格依然较高,同比涨幅达22.6%,影响CPI上涨约0.56个百分点。
  实际上,猪肉价格的高位盘横,对我国CPI指数影响很大。在中国的CPI计算体系中,食品类占有30%的权重。而食品中,猪肉又是重中之重。因此,猪肉价格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CPI造成重大影响。一般而言,CPI连续保持在2%以上就意味着有通货膨胀的风险。如今,猪肉价格推动CPI连续3个月“破2”,则意味着中国的通货膨胀更需高度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以来的3个月,CPI的月度涨幅均为2.3%,但猪肉价格对于CPI的影响正在加大。今年2月,猪肉价格上涨影响CPI上涨约0.59个百分点,3月时猪肉影响CPI上涨0.64个百分点,而4月,猪肉对CPI的影响进一步达到了0.75个百分点。“二师兄”的威力,看起来正在逐渐增强。那么“猪周期”的持续,通货膨胀会将要来了吗?
  首先,因猪肉价格大涨大跌都受限制,所以2016年官方的CPI有望控制在3%以内水平。一方面,2016年生猪价格有望保持18元/公斤左右的均价。目前市场上猪肉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生猪出栏体重已偏轻,说明养殖户压栏的情况较少,在供给紧张的情况下,猪价下行空间不大。
  另一方面,猪肉价格在大幅上涨过后,已出现疲态。而且随着后续母猪补栏数的增加,以及因猪肉价格过快上涨所造成的需求萎缩,也使猪肉价格缺乏继续上涨的空间。
  再者,中国官方的CPI存在着不合理性(更多的考虑了食品类价格上涨因素),却忽视了房价、服务类等价格上涨对CPI的影响,难以真实反映出社会物价水平。由于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再加上部分服务领域价格持续上涨。
  面对这样的形势,社会上认为通胀的人在不断增加。一般学界公认的通胀公式是M2-GDP。按此公式算下来,中国社会真实的平均通胀水平在6-7%区间。所以,中国真实通胀率远远高于官方公布的CPI。
  最后,有部分专家表示,现在中国经济只有通缩,哪来通胀可能?如果拿掉猪和房价以后,都是通缩。君不见,现在多数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一片萧条?而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通缩和通胀风险同时存在。
  一方面,由于央行货币超发,推高了养猪业的饲料和人工成本,使得养猪户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市场猪肉供应量出现急跌。同时,受到之前房地产政策的鼓励,一季度有1万亿信贷资金“脱实向虚”,流向房地产业。由于受到猪价上涨的影响,国内CPI上涨压力年内无法缓解。
  另一方面,大量信贷资金“脱实向虚”之后,没有流向实体经济领域,而是流向房地产,这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同时,由于各行业都很萧条,需求严重不足,使库存积压严重,销售困难, PPI长期低位徘徊,始终难以走出通缩阴霾。
  “猪周期”还将持续,通胀要来了吗?实际上,这要怎么看,如果按照官方CPI数据和实体经济的萧条情况,中国现在处于通缩期。但是,若按照学界计算通胀公式和货币超发情况来看,那么我国的通胀水平是比较高的。大家现在也普遍发现,工资不涨,猪价、房价却天天在涨,家庭开销越来越大,如何保持家庭生活水平和对抗通胀,可能是中国普通百姓长期为之努力的目标。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1#
 楼主| 发表于 16-8-26 13:57:15 | 只看该作者
“直升机撒钱”意味着1500%的通胀不可避免

2016年07月28日 20:18|浏览2580中金网
手机客户端 |
摘要:北京时间28日凌晨2:00,美联储公布7月利率决议,宣布维持利率不变,并表示未来仍会谨慎加息。在平淡?无奇的FOMC声明后,市场焦点都转向日本央行。

  中金网07月28日讯,北京时间28日凌晨2:00,美联储公布7月利率决议,宣布维持利率不变,并表示未来仍会谨慎加息。

直升机撒钱
  在平淡无奇的FOMC声明后,市场焦点都转向日本央行,周四日本将召开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市场都期待日本央行会以某种方式进行“直升机撒钱”。

  然而,野村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Richard Koo警告称,日本央行可能会出乎市场意料,因为对于坚信货币政策是万能的信徒而言,“直升机撒钱”意味着这条道路的终结,而当这样的政策失效时,他们将在资产负债表衰退中继续促进进一步的宽松政策。

  Richard Koo指出,这些货币政策的信徒固执地认为货币政策可以控制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已经无处不在,成为一种毫不出奇的货币现象,而且央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控制通货膨胀。基于这种信念,他们实施了包括量化宽松、负利率、前瞻指引和通胀目标等政策,然而,这些货币政策的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因此,现在他们已经穷途末路,只剩下最后一招——“直升机撒钱”。

  Richard Koo认为这是日本央行的错误观念,他们认为只要钱“从天而降”,经济形势就会好转,同时这也向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发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心理暗示。这样看来,为什么至今货币政策都没有起作用,也便很好解释了。野村证券的分析师指出,这种观念使得他们认为,像量化宽松和通胀目标这种稍微不那么极端的政策也会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国外知名财经博客ZeroHedge表示,这些正是2009年3月美联储第一次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是便早已说过的了,在当时还被嘲笑了,没想到今天竟已经成为主流。该博客预测,倘若日本央行真的开启“直升机撒钱”模式,最终将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此外,Richard Koo在强调“直升机撒钱”的悖论时也表示,假设当融资赤字出现时,“直升机撒钱”最有可能实现,即便它成功了,也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他说:

  当私营部门修复资产负债表并继续借款时,通胀很快就会失控,除非央行吸干了通过量化宽松或‘直升机撒钱’而向市场注入的流动资金。

  例如,美联储现在的超额准备金是法定水平的15倍。这意味着企业和家庭都恢复借贷的话,美国的货币供应将达到现在的15倍,通货膨胀率高达1500%!这是欧元区的5倍、英国的11倍、日本和瑞士的28倍!

  Richard Koo称:“一旦私企贷款需求在这些国家复苏,除非美联储将超额准备金减少至目前水平的十五分之一,欧央行减少至五分之一,日本央行减少至二十八分之一,否则,美元、欧元、日元都将严重受挫。”

  他认为,倘若要达到这个目的,央行需要出售持有的债券,而这对金融市场和债券市场而言都是一场噩梦。

  “总而言之,这将导致流动性已经很差的债券市场的利益率”爆表“,通胀高涨,利率飙升,无数的公司债务违约,债务和信贷价值崩溃,”Richard Koo强调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楼主| 发表于 16-8-26 14:00:05 | 只看该作者
非洲最大经济体深陷通胀泥潭
2016年07月19日 15:50来源: 编辑:东方财富网
字体:大中小|共853人参与讨论|用手机讨论
  非洲最大经济体——尼日利亚——国内的通货膨胀已经处于失控状态。

  尼日利亚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六月份尼日利亚的通胀水平加速上升至16.5%,高于五月份的15.6%。

  据彭博调查,这是自2005年10月以来的最高通胀水平,也同样高于经济学家预测的16.2%。

图表
  在尼日利亚终于做了一个必要的痛苦决定:取消尼日利亚货币奈拉对美元的挂钩后,其国内的通胀水平随即快速上升。

  与此同时,一些分析师认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通胀将会继续上升。

  巴克莱的马库斯和尼恩圭尼亚在一份报告中表示:“鉴于奈拉在未来几个月将会持续承压,我们预计今年年底前尼日利亚的通胀水平将会进一步升至20%左右。”

  奈拉兑美元的尼日利亚官方汇率跌至280,低于盯住美元时的198。不过在黑市上奈拉兑美元汇率已经达到了360.

  BMI的一个研究小组表示:“对比一下其他主要石油出口国的货币汇率,比如俄罗斯卢布,似乎奈拉还有进一步贬值的空间才能恰当的反映过去几年里油价下跌所带来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奈拉开始大幅贬值之前尼日利亚就已经在努力控制通胀。当时通胀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尼日利亚政府实施的货币以及价格管控制度。

  此外,尼日利亚的经济在一季度同比缩水了0.4%,导致一些经济学家在五月份末表示尼日利亚正滑向全面的经济危机。

  更为糟糕的是二季度尼日利亚又出现了一些一季度所没有的严重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燃料短缺危机以及由反政府武装造成的原油生产中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3#
 楼主| 发表于 16-8-26 14:01:03 | 只看该作者
哥官方预计通货膨胀率将下降
2016年05月07日09:02 商务部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哥官方统计,截止今年4月,哥通货膨胀率达8.1%,未来将呈下降趋势。预计至2016年全年,通货膨胀率可控制在6.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楼主| 发表于 16-8-26 14:02:26 | 只看该作者
OMG!这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竟高达295%

2016年06月18日 02:08|浏览3990中金网
手机客户端 |
摘要:南苏丹的官方通货膨胀率是全世界最高的。据南苏丹国家统计局称,南苏丹5月通货膨胀同比增长295%左右,高于4月份的266%。

  中金网06月18日讯,南苏丹的官方通货膨胀率是全世界最高的。据南苏丹国家统计局称,南苏丹5月通货膨胀同比增长295%左右,高于4月份的266%。

南苏丹通胀创世界最高
  鉴于南苏丹镑的抛售及南苏丹境内持续的干旱,三位数的通货膨胀可能会持续到2016年年底。

  2011年夏天,苏丹南部从苏丹独立出去。但刚成立的新国家羽翼未满,2013年,南苏丹总统Salva Kiir和马沙尔夺权使国家陷入内战。

  据BBC数据,南苏丹内战致使数千人死亡,220万人流离失所。

  南苏丹总统萨尔瓦·基尔(Salva Kiir)与反叛军领导人芮克·马查尔(Riek Machar)当地时间2月1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签署一项停火协议,承诺尽快结束国内的流血冲突行为。

  2015年8月,国际调停和平协议签订,根据协议,冲突双方将共同组建一个新的联合政府,基尔继续担任南苏丹总统,反对派武装领导人马沙尔则有望恢复副总统身份。2016年春天,联合政府成立。

  BMI团队指出,“事实上,虽然联合政府的成立时解决南苏丹混乱不堪的政治环境至关重要一步,但不可能完全解决打压投资者信心以及打压石油生产的环境安全问题。”

【免责声明】中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中金网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中金网”手机客户端

掌握财富秘籍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楼主| 发表于 16-8-26 14:04:13 | 只看该作者
南非通货膨胀加剧 达到七年来最高水平

原标题:南非通货膨胀加剧 达到七年来最高水平
  人民网约翰内斯堡3月30日电 日前,南非统计局公布二月份通货膨胀率数据,二月通货膨胀率年同比达到7%,较一月的6.2%有明显上涨,达到2009年5月以来的最高值。经济学家推测,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表明南非或将继续上调利率。

英国知名资本运营公司资本经济公司(Capital Economics)非洲经济专家约翰?阿什伯恩(John Ashbourne)表示,尽管经济增长依旧缓慢,南非储备银行鉴于通胀压力,或将继续上调利率。“对于挣扎在经济衰退边缘的南非经济来说,这将是沉痛的打击。”

据路透社调查,经济学家预测南非二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约在6.7%。继一月份增长0.8%之后,二月份月环比再次增长1.4%。(刘畅)pag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6#
 楼主| 发表于 16-8-26 15:59:00 | 只看该作者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6 13:17
M1大幅上升之谜及其对经济、通胀和大类资产的影响
泽平宏观mp2016-08-18 06:58:29央行 趋势 阅读(189) 评 ...

这是一篇好文额,大家多看看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楼主| 发表于 16-8-26 16:45:23 | 只看该作者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4 18:18
四面楚歌,中国实体经济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会有经济危机吗?
房地产投资融资俱乐部2016-05-08 23:32:3 ...

这篇文章不错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8#
 楼主| 发表于 16-8-26 22:04:46 | 只看该作者
把整个帖子重新温习了一遍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发表于 16-8-26 22:21:3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对现在国内的经济形势怎么看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楼主| 发表于 16-8-26 23:21:47 | 只看该作者
飞一般的遐想 发表于 16-8-26 22:21
楼主对现在国内的经济形势怎么看

产业空心化,经济房地产化,不断地降息,但是通货膨胀就是没有到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3 00:02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