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火烈鸟 于 15-6-19 05:37 编辑
关注很多姐妹,跟踪很多实例,我越来越证实我的观点,就是不论你是服用的A类B类还是D类,是服赛乐特还是左洛复,也不论你是一天一顿三分之一颗,还是一天三顿每顿三样,只要不是医学上已被实验认定确实致畸的药物,只要你的情绪稳定,那这种剂量就是适合你的。我们很多新朋友会到处询问比较,一听自己比别人多立马焦虑恐惧,自行停减药也有之,到处问这个那个,七想八想。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人世之间,千人千面,药也不会千人一方,适合自己的未必适合别人,别人的也不能拿来就用,一个中心,药物剂量只要能够让自己情绪稳定那就是好的。
因此压倒一切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保持情绪的稳定?外界事物瞬间万变,这秒睛空万里,下秒也许就黑云压顶,人的心情也如是。如何在时刻变化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情绪是需要学习的。认知疗法中有个著名的理论埃利斯ABC理论。A是指事件,B是指对事件A的认知或看法,C是指相应的情绪和行为。一项事件,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就看你怎么看。举个例子,在车站站台上等车,你正专心致志的玩手机,突然被撞了一下,手机掉在地上,摔坏了。正常人的第一反应,拿起手机,找肇事者就要理论,那个火从头顶上几乎要喷出来了。但转头一看,是一个拄着拐杖的衣服破旧的老年盲人,你的火虽然有但是也不大了,只能自认倒霉自个去修手机了。那换了一个是正常的人,那你怎么也得揪住他和他理论并赔钱了,如果那人还强词夺理,那少不了一顿硝烟战事。同样的事件为什么是两个不同的反应?是因为中间的认知起作用。如果是盲人,那他没有看见,不是故意的。产生的情绪也就是不能生很大气,也发不出火,理解盲人的不易和艰辛。而对于正常人,你TMD没长眼睛啊,没见这大人在这,还撞倒我,搞坏我手机?那产生的情绪就是你给我赔礼赔钱。事情是同一个事情,认知改变,就改变了情绪和行为。因此对于生活中出现的事件,是选择让自己开心还是怨恨,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宋代文人苏东坡,才华洋溢,堪称文坛奇葩,他有一个相知甚笃的方外之交佛印禅师,平时二人在佛学、文学上总不忘相互切磋,但每次老是让佛印禅师占尽上风,苏东坡心里总觉不是滋味,所以百般用心,想让佛印下不了台。
一天,两人相对坐禅,苏东坡心血来潮,问佛印禅师:
“你看我现在禅坐的姿势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像一尊佛。”
苏东坡满怀得意。此时,佛印禅师反问苏东坡:“那你看我的坐姿像个甚么?”
苏东坡毫不考虑地回答:“你看起来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微微一笑。
苏东坡回家后,很得意地向妹妹炫耀,说:“今天总算占了佛印禅师的上风。”
苏小妹听完原委,却不以为然地说:“哥哥!你今天输得最惨!因为佛印禅师心中全是佛,所以看任何众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全尽是污秽不净,把六根清净的佛印禅师,竟然看成牛粪,这不是输得很惨吗?”
这则故事,发人深省,深富哲理,盖一切万法,皆是自心所变现的,如果我们经常看到别人的过失,我们就是凡夫;所以我们眼睛要向内看,要经常检讨自己的缺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谓“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应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如果我们见一切人都是佛,那我们就成佛了!
现实生活中最多的就是人际关系的相处问题。如果工作当中,你一直认为你的同事上级是故意刁难你,那你表现出来的情绪行为就充满了敌意,万事万物都是有频率的,敌意的频率对方也会收到,这样你的日子就真的难过,处处有小鞋穿,处处被限制;如果你认为你的同事上级是帮助你,考验你,那么你散发出的能量就善意的,你周围的磁场会越来越顺。每一件事件出现时都要静下心来想想,是不是自己的错?而不是把矛头马上指向别人,当你想到是否是自己的得失过错时,你的负性能量会消失,取而代之是平和,平和是情绪稳定的首要条件。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你如果是他,你是怎么做怎么想的呢?别人是否也有他的难言之隐?当把这两步走完,心中的怨气就没有了。
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是为了修练自己的心性,完成自己的使命。生不出气,发不出火,恨不了人,唯有感恩,常记心间。
愿每个姐妹都能保持心灵的详和宁静,有自己的天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