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剧优秀视频集锦

[复制链接]
241#
 楼主| 发表于 14-9-16 17:30:11 | 只看该作者
《扬起自信的风帆  做个满意的自己》的点评
       谈不上什么点评,只是把我对这节课的感受、领悟和在座各位交流一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听完李丹老师的课,有一种心灵的震撼,更是一种人生的启示。我不经意间想起了卡纳基的名言 “失去金钱的人损失极小,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大,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勇气来源于自信,只有自信的人才有勇气面对一切,可见自信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上课,我们见到的李丹老师,就是一个充满自信、激情飞扬、光芒四射,展示出一种大家的风范,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李老师优美的课堂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谐的课堂气氛,让人不知疲倦。整个课堂教学通过层次鲜明、搭配合理、环环紧扣的活动,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我们既感受到心理教学的递进性,也领悟到该教师的高素质、高水平。
本节课有很多亮点呈现,可圈可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有上:
第一:有理。有理,方能稳坐钓鱼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更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李丹老师的这节课能够以此为依据,贯穿始终,符合我们课堂教学的形式。
第二:有情。有情,方能润物细无声。
如果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是难以下咽。但是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美味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更容易接受。李丹老师能够将本课的知识融合在各种情境当中,如:互换座位,后面的同学往前座,这就是培养自信的行为技巧之一。李丹老师让同学和与会老师牵手同唱《隐形的翅膀》,这更是培养学生自信的好时机,李丹老师把握得恰到好处。
第三:有效。有效,方能更上一层楼。
效果是衡量一节课成败的砝码。上完一节课,学生能获得进步和发展,那就是一节有效的课、成功的课。李丹老师的这节课,每个学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学生的课前走进会场的那种有些胆怯、懦弱神情到课后充满快乐、自信的神情,这种变化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上前面的女同学,到最后,她能够自信的伸出自己的手,邀请我与她同唱,她的歌声很宏亮。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课不是完美的,课本身就是充满遗憾的艺术。公开课、观摩课如果上成没有一点问题的,那么这个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李丹老师的课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遗憾,但是在她诸多亮点的面前,遗憾就显得微不足道。
第一:自信测试题这一步骤,最好有一个指导语,并准备一张答题卡,能让学生更快更方便地计算出结果。
第二:学生互送鼓励心语时,最好是和本课的课题自信有关。
第三:李丹老师如能在最后将增强自信的六种行为技巧归纳一下,打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做才能自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去实践。其实李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渗透很多,如:挑前面的位置做;有四次提到让学生声音宏亮些;疏导时咧嘴大笑;两个男孩的走路的姿势;(学会正视别人;头发整齐、服饰得体。)
    希望李丹老师能在以上三方面有所改进、有所突破,那么本节课一定是一节与众不同、充满个性、精彩纷呈的心理课。在李克老师的博客上的有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十四个心理定律》。其中有一个定律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专精定律。专业的专、精通的精。专精定律告诉我们,只有专精于一个领域,才能有所发展。所以无论你从事什么的行业,都要以该行业的顶尖为目标。只有当你专精的时候,你才会出类拔萃地成长。我也坚信,在座的30名心理老师只要专精于我们的心理课堂教学,同样也能创造出30节与众不同、充满个性、精彩纷呈的心理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楼主| 发表于 14-9-16 17:33:28 | 只看该作者
上城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课标准
执教教师
学校
班级
课   题
   
开课级别
区级
校级
其他
项   目
评  分  内  容
得  分
主题明确组织严密20分
多个环节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目标明确,主题挖掘深,逐层递进,组织严密。(10分)
选材贴近学生实际,针对性强,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10分)
教师素质心理辅导20分
能够较熟练地驾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师能够融入活动之中。(10分)
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精炼、幽默,点评及时、到位。能为学生创设心理相容的良好氛围。(10分)
参与面广体验真实20分
面向全体,兼顾个别,能关注和调动自卑、内向的学生参与活动。(10分)
学生表达出了内心的真情实感,“情”的因素挖掘深,具有感染力。(10分)
气氛宽松寓教于乐20分
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
(10分)
学生始终以愉悦的心境参与活动,并能获得丰富的体验,颇多的感悟。(10分)
形式新颖注重实效20分
形式多样,新颖独特,应用合理。(10分)
以学生的心灵成长为目的,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总体效果良好。(10分)
积          分
总分值
总得分
100
学  校
评分教师
200  年  月  日
              上城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编制
朝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课标准
评课内容
评课项目
得分
符合学生的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
活动课的课题要具体,含义明确,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
要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材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针对性强,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以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共同心理问题为重点
以发展性内容为主
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形象直观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各有侧重,小学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调试为主
师生平等:教师始终充满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真诚与同感。课堂气氛民主平等
基本功扎实: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精炼、幽默
调控得当: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心理暗示;点拨到位,引导合适;具有教育机智,能够随机处理突发事件
参与面广:尤其是自卑、内向的学生参与活动
体验真实:学生表达出了内心的真情实感,充分暴露出了心理问题,情景交融,以情感人,课堂具有感染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让学生内心感受愉悦、轻松
思维活跃:积极发言、主动参与
绝大多数(90%以上)的学生能够理解、接受和应用当堂辅导课的基本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能够利用课上的空白时间自省自己的思想、行为或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
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率、兴趣度以及问题回答的合理性、发散性较高,达成了当堂活动课的目标
教师留有课外延伸和实际应用的实践训练项目,并有随时对活动目标进行反馈调控和巩固强化的措施
走近心理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效性评价标准
前段时间,因为我选择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参加温州市的第二届教坛新秀评比,因此,临阵磨枪,翻看了一些书籍和资料,连着上了几堂不同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也特意参加了温州百里路小学的低段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讨活动……  在学习、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的过程中,在他评、自评和评他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总在思考心理辅导课的评价问题——怎样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才是有效的课,才是好的课?
经过同事董教导对我课堂的听课反馈,和自己的思索和提炼,我姑且按照以下的标准来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课堂。
一、看辅导目标:符合实际,目标明确具体,与理论相符
二、看主题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三、看辅导过程:
1、暖身活动:营造气氛,与主题、主体相关               
2、活动设计:情境与学生相关,能体现主题,激发学生感悟               
3、教师表现:平等尊重学生,较多采用非指导性反应,对学生评价到位,引导合适,有较高的现场敏感度,角色定位恰当。
4、学生表现:有较高的情感度卷入,专注于感受,活动参与面广。
5、团体气氛:真诚、和谐、有安全感
四、看辅导作业:辅导课后续推进、延伸
另外:我喜欢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小游戏。而选用游戏时得明确游戏的本质追求:为主题服务,不要为了好玩或者热闹才让学生做无关的游戏。要注意引导学生,特别是低段学生在游戏前或者游戏中注意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结束后,应让学生快速地把心静下来,及时引导学生专注于感受,提升自我——心静是一种境界啊。
翻看07年10月18-19两日在嘉兴桐乡举行的省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心理辅导课观摩活动时,自己笔记中所简单记录的我省的第一位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老师的精彩的点评。他以实事求是的风格,以很大家又很随和的风采,进行了看法独到,眼光犀利而又深入浅出的评课,尖锐而不失分寸,虽然会有针针见血的“痛”,但是,却能带来豁然开朗的“快”,绝对让人受益匪浅,震撼和思索不断。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几句是:“我的评课原则是:一是不论成败,只讲得失,不强求一致。每个人要放下功利,面对课堂中的得与失;至于课上得如何,每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二是评课要讲真话……”
在网络上,一不小心竟然找到了浙师大可爱的刘宣文老师的一个名为《心理辅导课的设计与评价》的PPT。天那!备感亲切和激动——只是在简单地浏览,就感受到了他对心理辅导课研究的全面和透彻!恨不得请他再多传授一些啊!
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效性评价的标准
1、辅导目标评价
①适应时代需要的原则。
②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原则。
③整体协同发展的原则。
④可操作性原则。(行为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和广度)
2、辅导内容评价:什么因素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是最需要的,它就应当成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要内容。
3、视暖身活动
①辅导员是否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应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寓言故事、名人名言等资源设计相应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与动机。
②暖身活动是否能创设安全、接纳、轻松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活动。
4、看所设计的活动
①必要性。活动应依据目标来展开,所设计的活动与辅导目标无一致性,该活动就无必要。
②适切性。辅导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经验与心理特点。
③参与性。辅导活动设计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
④持续性。辅导要促成学生的持续发展,辅导活动应有次序性、延续性、累加性。
5、辅导过程评价
①辅导过程是否具有良好、积极的团体气氛?
②团体之间是否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辅导关系?
③辅导中是否有广泛、良性的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这是团体动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6、视学生的反应
①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辅导中来?
②活动中学生自我卷入程度是否深?能否自然、投入地扮演所取得的角色?
③辅导中学生是否有自我体验、自我开放与自我探索?
7、视教师的表现
①辅导员在整个辅导过程中是否能够创设、确立并维持一种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信赖和理解的和谐气氛,并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引导学生自我探索?
②看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否到位。好朋友、小组成员、心理专家、训导者等角色。
①从集体角度评价
A、全校形成重视心理辅导的氛围;
B、学科教学借鉴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某些做 法,将心理辅导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
C、校风有积极的改观;
D、班级团体的凝聚力增强;
E、班级的满意度、荣誉感增强;
②从个体角度评价
A、辅导目标的达成度。
B、学生是否有自我探索与自我成长。
C、学生是否对心理辅导活动课感兴趣。
D、辅导员是否具有进一步钻研相关理论的兴趣与行为。
E、辅导员是否在与学生建立的这种新型人际关系中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并在行为表现上以更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中。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效性评价应进一步注意的问题
1、在评价的总体思路上坚持目标达成评价与过    程评价相结合
2、评价与管理相结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楼主| 发表于 14-9-16 17:36:05 | 只看该作者
“丰富多样的情绪”评课稿

                                                           评课人:鲁友栋

    李老师执教的《丰富多样的情绪》一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活跃,教师和学生激情高亢,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教学效果好。利用新闻课件把整个教学内容贯穿起来,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生合作探究,创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生活化,实现了有效课堂教学。

    本节课,李老师课前认真的分析、把握教材,教学过程有条有理,基本达到了课前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 看教材处理:

    李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挖掘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制定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符合教学内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情绪的丰富多样性,理解“喜、怒、哀、惧” 是情绪的四大基本类型和情绪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这是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对学生所遇见的实际的问题做重点的讲解,是符合课标的要求 的(课标1.3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也是符合教材内容的合理安排。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教师的点拨,加上学生的讨论来完成,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本节课的难点是:情绪是如何产生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李老师借助了听课老师多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的情景,和学校、国家发生的时政新闻做背景,设计了不同的思考题,让学生探讨在这些不同的情景下,他们会有哪些不同的情绪体验?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使教学目标问题化。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对难点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解析,引导学生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 看教法和学法:  

李老师的课,主要采用了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归纳总结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形式多样,而且能交叉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学法主要以合作学习法、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基本能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交流的积极性,能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第二个活动环节,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将课件上描写情绪的词语分成不同的类别,体现了让学生全员参与的教学理念。

三、看教学流程:

    导入由学生的现场感受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了身边的教学资源。讲授新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总结出情绪的四个基本类型及情绪复杂多样的特点,情绪与情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归纳概况能力。落实知识目标1及能力目标,突破难点。从学生自身生活和历史及现实事例入手,总结出情绪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况能力,激发学生做良好情绪主人的情感。突出重点,落实知识目标2及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巩固训练,内化了知识,巩固深化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 四、看教学效果:

    1、通过课堂知识巩固练习一、二,以及学生在整堂上的积极投入,可以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强化,让每位学生都收获知识,收获能力。

    2、从时间分配上看:优秀学生活动时间多些,学困生活动时间给的少些。教师活动用了7分钟左右,学生活动用了5分钟左右,师生双边活动大约用了28分钟。时间安排紧凑合理,没有浪费时间现象。

五、教学建议:

    李老师讲授的课尽管很成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课堂气氛有时不是很活跃,学生的发言的积极性不够高,学生全员参与的面还不够广,课堂语言缺少激情,学生积极性调动的不到位。

总之,今天李老师不管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都力求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出发,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发挥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注意运用好书中的资料和收集的教学资源,能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引发学生的兴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点上符合有效教学当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建设者)的内容。设计的问题有探讨价值,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节课不摆花架子,很实在,效果很好,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进步幅度比较大。望小李今后再接再厉,争取更大成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楼主| 发表于 14-9-16 17:36:25 | 只看该作者
评课稿

----评李鸟老师《人生长宽高》



一、李老师准备充分。

    陈老师精心准备的很多道具。1.      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分组讨论活动的自由空间,将学生分成三个5人的小组,为每个活动小组准备必要的白纸和笔。2.      印发“人生刻度尺”。

二、以活动为主,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课的优点。

    吹气球、做实验,放音乐……活动多多,参与积极,气氛极好。我认为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在参与中切身感受,在切身感受中体悟,在体悟中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最后指导自己的的实际行动。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最主要的是让最广大的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并让他们有切身的体会。

    活动过程设计逐层递进,生动活泼。活动过程各步骤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既容易操作,又能逐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在活动中,老师机智地抓住各个时机,适时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心理指导,真是“润物细无声”。例如,有同学把气球吹破了,许老师马上引导:“压力太大,容易出危险。”

三、教学内容极有针对性,很有现实意义。

1、选择适合对象:重点高中的高年级学生,特别是对前途和未来人生有一定思考的人群;不太适合的对象:普通中学或者职高,刚组成不久的不稳定班级;

2、课堂设计需要重新考虑:主题目标不够明晰,对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一定思考方式上的启发,但是切口太大,落脚不够稳;

3、虽然形式活泼生动,但话题过于严肃沉重,不容易让学生快速融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楼主| 发表于 14-9-16 17:36:49 | 只看该作者
《价值观》  评课稿

    这堂课《我的价值观》的课堂设计趣味性强,环节紧扣主题,重点的地方也把握得恰到好处。教师气质稳重,理性,也能充分表现出尊重,理解,和接纳。教师的回应很有鼓励性,整堂课完整,合理,效果良好。但这堂课主要的两个环节有些重复,建议就一个环节,讲具体,深刻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楼主| 发表于 14-9-28 21:29:47 | 只看该作者
《团体心理治疗》 精彩189句摘编(重读)

1、心理治疗的收获并不在于治愈,治愈只可能是一种错觉——而是改变或者成长。
2、真正有效的团体治疗首先要为病人提供一个场所,使他们置身其中能与他人自由的互动,然后帮助他们识别并且理解自己在互动中出现的问题,最终使他们改变那些不恰当的人际模式。
3、成员经常比较容易接受同组病人的观点,而较难接受团体治疗师的建议。治疗师只是花钱请来的专家;来自其他成员的自发的真诚的反应和回馈才是可靠的。
4、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帮助你。
5、谈论你的感受时,我喜欢你,想和你靠得更近一些;但当你开始谈论那些事实和细节时,我就想离开房间。
5、“此时此地”要产生治疗效果有两个条件,团体成员必须相互体验尽可能多的自发性和真诚,也必须反省这种体验。团体在进入“此时此地”情感潮流时,几乎没有任何困难。治疗师的任务就是要使团体朝着治疗过程中自我反省的方向发展。
6、强烈的治疗体验本身就足以产生改变的力量——这种错误的解释是诱人的和久负盛名的。现代的心理治疗仍抱有这种错误的假设:情感表达虽然重要,但不是改变的充分条件。认知成分是本质的。理性是治疗改变过程中的核心部分。
7、精神分析师会传播这样的信念:治疗师知识越渊博,诠释就越深,治疗就越完整。然而没有任何的证据支持这样的观点。
8、凝聚力指成员们在小组中感觉温暖、舒心,有归属感、团体的价值感,并感到自身的价值,及被其他成员无条件的接受与支持。
9、有证据显示,有凝聚力的团体也较允许敌意及冲突的发展与表达。
10、内在体验是世界的创造者。
11、存在主义取向认为人类最大的冲突,乃来自与生俱来的,关于存在的最终意义:包括死亡、孤独、自由及虚无。
12、我们毕生追求意义,但却生在没有意义的世界里。
13、自由比专制更可怕。
14、尼采写过:有生存理由的人几乎可以忍受任何遭遇。
15、一旦团体治疗开始,治疗师就要承担起管理者的角色,要特别注意团体成员的脱落。
16、一个在治疗早期脱落的病人,应被视为是治疗上的失败,不但脱落病人不能得到好处,而且对于存留的团体成员也有不利影响。
17、假如发生成员脱落的情形,治疗师必须加入新的成员。
18、治疗师在团体中有两种基本角色:技术方面的专家和具有示范作用的参与者。
19、在团体治疗中,切勿妄下结论,“团体治疗师应该肆意表达所有感觉”。有时,这种好心的直白或表达,可能会导致难堪的、放纵的、具有破坏性的互动。治疗师的示范必须展示真诚、责任感和适当的节制。
20、治疗师自诩为无所不能往往会疏离群体。同时也是在传递以下讯息:“无论如何你都不能伤害我或碰触我。”
21、例如,我在结尾时可能这样说:“该停了,真可惜,我真不希望对这样热烈的讨论喊停。”
22、当一个人坦露了秘密时,治疗师该以何种姿态面对呢?当一个人袒露了秘密,治疗师必须帮助其袒露更多相关的水平而非垂直的讯息。垂直式的袒露是指有关秘密本身的更深度坦白。
23、水平式的叙述他的秘密在此时是更重要的,也就是对于此次的袒露加以袒露(后设袒露),尤其是此次袒露后对他人反应的看法的袒露。
24、病人绝不能因为自我袒露而受到伤害。团体中发生最具毁灭性的事件之一,便是成员们发生冲突时,利用团体中自我袒露的私人性、敏感性题材相互攻击。
25、我常常就只是“喊停”,将冲突制止,并指出在团体中刚发生了非常重要是事。我会问被攻击的人关于这件事的感觉,也询问其他人是否有类似的感觉,并指出这也会使别人难于表露自己。
26、重要的是,这个事情因被重视,并用以强化以下的规范:自我袒露不只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安全的。只有在此规范被建立后,治疗才能转到这个事情的其他方面。例如,治疗师可以帮助发动攻击的一方检视其行为——对他人的冲击,在其他生活情境中出现的情形,以及带有的潜意识意义。
28、通常第一个讲话或提出急迫生活危机的人,会是团体注意的焦点。
29、我喜欢的形式,是有困扰的成员在一开始便对大家宣布“今天我需要一些时间”,便会将焦点转向有需求的任何一位成员。
30、我想知道你们从团体中带了什么样的感觉回家,而现在的感觉又是什么?
31、使成员间联结增强的事件会提升团体的效能。当团体成员在聚会后相偕去喝咖啡,在停车场长谈,或有危机时能互通电话,这些都是好征兆。(然而,这种团体外的接触并非没有负作用。)
32、当团体成员开始重视相互提供帮助,那么团体就达到了最佳的状态。
33、最重要的原则:此时此地所产生的效用,有两方面所构成,任何单一方面均不具有治疗效能。此时此地的感受成为团体的主要话题,而不是纠缠在既往盘根错节的事件细节上。团体的及时性,比同时发生于团体之外或以往发生的事情都更为优先。
治疗师在此时此地中具有两项不同的任务:一项是带领团体进入此时此地,另一项是促进自我反省循环的形成。
此时此地聚焦的第一阶段——激活期,治疗师的工作是引导团体进入此时此地。
治疗师引导团体成员远离对团体外事件的讨论,而将精力集中于成员间的人际关系上。
34、此时此地的有效运用有两个步骤,团体存在于此时此地体验中,同时也回顾体验历程;形成一个自我反省的循环,来检视刚才发生于此时此地的行为。
35、大部分引导团体进入此时此地的任务可由团体成员承担,而历程评论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治疗师的任务。
36、荣格和弗洛伊德之间的书信,提供了绝佳的例子,在他俩关系的后期,两人都非常细心的观察和分析对方行为的细微末节,使两人间的关系变得难以忍受。
37、一个对历程发表评论的人,将使自己与他人分隔。
38、治疗师是团体的历史学家,只有治疗师被准许采取一种时序的观点,并且得以免于被冠上抽离团体或提升自己于众人之上的罪名。
39、没有团体能够保持一个完全此时此地的取向,常常会有脱离主题而进入个人历史和目前生活状况的(彼时彼地)。
40、团体并非不处理过去,而是利用过去来协助了解(和改变)一个人现在与他人互动的方式。
41、“假设你对团体中某个人也是如此愤怒,那个人会是谁?”
42、“你能预知你可能会与团体中哪一位发生类似的争执?”
43、开始时应聚焦于正向的互动:“在团体中,你感觉谁最温暖?”“团体中谁与你最相似?”
44、通常阻抗有多强,伪装就有多真;特别是在团体成立的初期。
45、此时此地任务对病人而言,他就像学习一种新语言,必须靠高度集中注意力来克服个人长久以来的习惯。
46、在激活团体时,治疗师常会从事相辅相成的两项行动:引导团体进入此时此地,而同时也干扰团体的自然流畅。
47、性、金钱和死亡等三大禁忌。
48、治疗师对一位成员给予的肯定评价或评论,很可能会引发同伴相争的感受。
49、最重要的线索却是治疗师本身在团体进行时的感受。有经验的治疗师学会依赖自己的感受,这些感受对于治疗就像显微镜对于微生物专家一样有用。
50、娴熟的带领着会克制住自己专家般高明诠释的诱惑,而寻求方法让病人通过自身努力来达到自我认识。治疗师必须按捺住自己的聪明才智,必须忍受偏颇的理解,并且等待团体找到解决答案。
51、治疗师要证明强烈的情感表达可以提供有意义的学习题材,这点非常重要。
52、有时病人在不寻常的坦率时刻会说出一句话,这句话日后可能为治疗师达到目的提供绝佳力量。善于运筹帷幄的治疗师会在团体之中强调这些话,并且将其保留下来在适当时候加以运用。
53、团体治疗最迷人的一点,在于任何人都可以在团体中获得重生,每位成员都由相同的立足点出发。
54、任何一项诠释都可能来自不同的参考架构,它们都是建立于想象中虚拟的架构之上。
55、不要总是期待病人接纳一项诠释,有时候病人要重复同样的诠释之后直到某一天才能突然领会。
56、只有在被接纳和信任的情况下,诠释才能达到最大的效果。
57、诠释整体团体历程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阻挠团体进展所产生的障碍。而两项常见的障碍是充满焦虑的议题以及反治疗性的团体规范。
58、短短几年后,弗洛伊德意识到移情不仅是一种治疗上的障碍,如果运用得当的话将是治疗师最有效的工具。
59、移情神经症——会通过现实检验得以纠正。治疗师可以在治疗它的同时,解决儿时的冲突。
60、移情在精神分析性治疗中作用的基本原则:(1)分析移情是治疗师主要的治疗任务;(2)治疗师要通过不暴露自己来促使移情的发生,使患者能将治疗师纳入他所转移的感觉与态度之中,就如同人可以在想象中装扮得像时装模特一样;(3)澄清移情的某些方面。
61、任何会限制团体治疗师灵活性的规范都会降低治疗师的治疗效果。
62、当突然间什么都没有时,团体治疗才真正开始。
63、没有治疗师的出现,团体是嬉闹的,而治疗师的出现则严肃的提醒大家身为一个成人应负起的责任。
64、将治疗师两人中间的位置留给晚来者以示惩罚。偏执的患者通常会坐在你的正对面;依赖性的患者则通常坐得离你很近。
65、每个孩子都了解,父母亲对于相互竞争的孩子的爱是均等的;因此,若摧毁其手足,必会引起父母亲的暴怒而将自己也摧毁掉。
66、有位成员第一次提到他的母亲最近去世了,接下来是一片寂静,此时团体突然变成失语症。甚至没有人说“多告诉我们一点有关情况”。他们全都在等着带领者对自己的关心。由于害怕会减少自己得到带领者照顾的机会,以至没有人会愿意鼓励其他人说话。
67、成员对治疗师最常见的指控,就是说他太冷漠、太疏离、太缺乏人情味。治疗师会在团体中隐藏自我他们也需要跟团体保持一定距离。成员常常希望治疗师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
68、有两种主要的方法可以在治疗团体中促进移情的解决,就是一致性确认和提升治疗师的透明度。
69、治疗师治疗性的运用自我,治疗师借着逐步表露自己,而协助患者确认或推翻对治疗师的影响。
70、当分析师说笑话给被分析者听的时候,你就可以确定分析已经接近尾声。
71、一个成熟的团体治疗师应该是十分谦逊的,“我们在此共同面对现实及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而我所知道的跟你们一样,不多也不少。”
72、他们用无数的方法鼓励并促使人们相信治疗师是全能的。
治疗师接受反馈时,有一些有用的通则,尤其针对负性反馈:(1)认真的接受,并重视他们的反馈;若你不这么做,只会增加他们的无能感。(2)获得一致性确认:发掘别的成员的感受。(3)检视你的内在体验。
对团体治疗师而言更糟的问题,既是“你对我们每个人的爱有多少”或是“你最爱的是哪一位”,这些问题威胁到心理治疗契约的本质。
购买友谊的模式:如果你真的关心我们,要是我们没有钱,你会不会见我们?十分冒险的接近心理治疗师最终而可怕的秘密。
73、不要在每天工作的最后一小时会见任何患者(因为这是最常发生道德违规的时间)
74、好的带领者必须将他的感受留给自己,让他们点燃自己的勇气,而不能对追随者宣泄以寻求解脱,因为此时的追随者无法从一位不安的带领者那获得帮助。
75、绝大多数治疗师并不筛选适合团体治疗的病人。相反的,他们只是剔除那些不适合的病人。
76、一个守口如瓶、缺乏心理悟性的厌食症患者,通常不是长期的互动式团体的合适人选,但他可能是具有相同饮食障碍问题的认知行为治疗团体的理想成员。
77、下列病人决不宜参加异质性门诊病人治疗团体:脑器质性病变,偏执型人格障碍,疑病性神经症,药物或酒精依赖,急性神经病或反社会人格障碍。
78、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如果病人不能完成团体的主要任务,那么,他们在团体治疗中注定失败,他们将很快建立一种对自己和团体都极为不利的人际角色。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是门诊互动式团体治疗的一个特殊危险因素。他们对团体具有明显的破坏性。虽然在治疗早期,他们可能显得相当活跃主动,但是,最终他们将呈现出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缺陷,严重影响团体治疗的进展。
79、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不适合纳入异质性门诊团体的一些利益:他们带着面具,而实质上华而不实;他们常常耗尽团体精力,使团体陷入失落、迷茫、沮丧的困境中而难以自拔;他们极少能接纳团体的治疗规范,相反,他会充分利用团体成员甚至整个团体来使自己获得即刻的满足。
80、自杀意念往往使其他成员焦虑不安,负重不堪。
81、恒定的出席是发展团体凝聚力的必要条件,所以明智的做法是排除那些无法规律出席的病人。
82、“波纹效应”意指一位成员的脱落招致其他更多的脱落。
83、在筛选过程中,如果我们学会筛除那些注定要脱落的病人,这本身对团体而言就是一大成就。
84、那些注定要脱落的病人在他们的初次会谈中往往会表现的更为冲动、更具敌意,要么就更为温和,需要更多鼓励。
85、在初次会谈中,注定要脱落的病人具有以下特征:(1)心理悟性差;(2)过多的采用否定的防御机制;(3)严重躯体化症状;(4)缺乏治疗动机;(5)较为严重的精神病性症状;(6)不讨人喜欢(至少从治疗师的角度来说);(7)较低的社会经济阶层;(8)缺乏社交能力;(9)低智商,等等。
86、与建立筛选标准最密切相关的因素是,外在因素、团体的偏离度以及亲密感问题,病人往往因为这三个因素而提早中断治疗。
87、如果病人可以忍受住这种不舒服感,团体就可以为这类病人提供一种理想的治疗模式。
88、临床上最为重要的纳入标准,也是最明显的标准——治疗动机。病人中必须具备强烈的治疗动机,特别是要有强烈的团体治疗动机。
89、团体有时需要有一个积极主动的成员,或是一个强悍的男性,或是一个温柔的女性。
90、最后一个重要的纳入标准,就是治疗师个人对病人的主观感觉。只要治疗师对病人感到强烈的厌恶或缺乏兴趣,就应将此病人转介。
91、团体另类分子很少从团体经验中获益,但却有可能受到团体的伤害。另类分子就是指那些:(1)不能或不愿审视自我与他人关系,尤其不愿面对和处理与其他成员关系的个体;(2)缺乏心理悟性;(3)正遭受生活危机;(4)有亲密关系冲突的病人。
92、治疗师的任务就是选择那些尽可能接近“有需求”与“无法忍受”之间边界的病人。
93、治疗师若想在短期内提供支持或缓解症状,则同质性团体更具优势。同质性团体能更快的成形,更具凝聚力,对成员提供更多直接的支持,出席情况更好,冲突更少,症状的缓解也更为迅速。
94、长期的密集型治疗团体,治疗师必须遵循这样一条治疗原则:在冲突方面要求成员具有异质性,在自我强度方面则要求成员具有同质性。
95、在团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各种极端类型之间的差距越大,治疗的效力就越高。
96、分裂型人格患者的同质性团体最显著的特征是其不同寻常的沉闷氛围。任何事情在团体中都显得单调乏味、极为压抑。表面上看起来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辨认不出有丝毫进展,出勤率却接近完美,团体凝聚力也超乎寻常的高。这个团体中,不论是老成员还是后来的替补成员,疗效都非常显著,他们的症状不仅完全消失,而且人格特征也发生显著变化。
97、几乎每一个人除了其主要的冲突之外,都还会遭遇亲密关系或权威相处方面的冲突。
98、理想的互动式治疗团体的规模以七到八人为最佳,而五到十人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
99、团体治疗是劣等治疗方法的信念依然广泛存在,即认为他是一种廉价的治疗,是用来安慰那些付不起个别治疗费用的人的替代手段。
100、一个治疗师可以同时治疗一大群病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楼主| 发表于 14-9-28 21:30:18 | 只看该作者
101、治疗师遵循的最好策略是:永远不要采用“绝对禁止”的态度,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向病人提供更多的信息,让病人可以共同参与原则的设定。
102、团体治疗并不是结交朋友的聚会。治疗团体教导一个人如何发展亲密、稳定的关系,但并不提供这种关系。
103、如果成员们在团体之外来往,他们就有责任在团体中讨论每次交往的概况。团体成员通常在几分钟之内就直呼其名。接着便是一段沉默,正如大部分心理治疗中的沉默一样,感觉时间凝固,而实际上,只是短短的几秒钟而已。
104、“高脚杯”主题形容初始阶段团体的沟通现象,其含义指,人们在鸡尾酒会上举起高脚杯,借以窥视和估量其他宾客。
105、对治疗师憎恨的原因,源于每个成员都渐渐意识到,自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领导者最为宠爱的“孩子”。 他随后觉得:“从来没有人能让我如此失控。”
106、团体的进程往往由一个成员来决定,通常这是一个“喧闹至极”的人际心理障碍患者。
107、治疗师之所以“厚爱”这些病人,是因为他们能在团体陷入困境时提供讨论的焦点、激发情感的表达、增强治疗的趣味性和刺激性。
108、早期挑唆者在团体初始阶段表现出对治疗师的反依赖与挑战,例如,①以多种方式对治疗师提出挑战;②建议成员拖延治疗时间;③提倡定期举行无领导的团体治疗;④戏谑的试图对治疗师的个人问题进行讨论。
对早期挑唆者的角色进行澄清、解释,以阻止病人的早期脱落。
109、过高的缺勤率将迫使团体放弃发展,而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如何维持成员的参与上来。治疗师有责任阻止任意缺席现象发生。必要时,完全可以吸收新成员来取代中途脱落者。
110、当病人连续参加至少二十次的团体治疗后,往往意味着他已经承诺做长期治疗。
111、从第二十次到四十五次治疗(治疗结束),出勤率几乎接近百分之百,而且都非常准时无一人脱落。
112、许多成员脱落是因为他们难以适应团体内于亲密的关系。一成员的脱落似乎激发了其他成员的脱落意向和行为,从而掀起接二连三的连锁脱落。
113、治疗师自己应以身作则准时出席,把团体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如果有事不得不缺席,则应提早几周通知团体成员。
114、任意缺席导致团体治疗反复拖延或取消,使成员倍感受挫和恼怒。治疗师应该鼓励成员对那些迟到或缺席者表达他们的感受。
115、对于重回团体的病人,治疗师必须谨慎的寻找契机,对其作出解释,通常重新回到团体的病人会带着防御性的愧疚,并非处于接受他人解释的最佳状态,就好像他们小时候晚回家或晚到校的情绪体验被重新唤起,他们预料自己将受到惩罚。
116、病人对其他成员缺席的原因的猜测,是治疗过程中很有价值的素材。但是对于处在初始阶段的团体而言,所作的推测都是往往毫无意义。
117、降低脱落率最重要的两个方法是,合适的成员筛选以及充分的治疗前准备。
118、病人对团体治疗方式的理智批评,是一种合理化的防御机制;实际上他是在逃避于团体中体验到的亲密感。
119、通过改变个人态度,我不再受到成员脱落问题的困扰——我学会了把成员“请出去”。只有当病人不积极地参与团体时我才会认真考虑将他“请出去”。我会选择让他离开团体并且为他介绍一种更适合他的治疗模式。同时,我也能吸收一些能够从中获益的病人进入团体。吧脱落转化为请出去,一旦你完成了这个特殊的心里设置,就能和所有的病人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此进行交流。
120、是你,而不是病人,拥有决定成员加入或离开团体的权力。因此的后果:(1)病人最终将一无所获的脱落;(2)继续参与团体将对病人产生伤害;(3)病人将严重妨碍其他成员在团体中的治疗。
121、如何将成员请出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毫不留情的把他请出去!
当你把一名成员请出去后,可以预测到其他成员必然作出的强烈反映。
当团体规模缩小到一定程度(通常在5位成员以下),治疗师应该着手引进新成员。
当团体处于危机状态、忙于处理内部冲突或突然进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时,都不适合有新成员加入。
122、通常加入新成员最好的时候就是团体停滞不前的时候。
一个愁眉苦脸的母亲带着小孩试图挤入一节水泄不通的车厢时,孩子抬起脸对妈妈说:“别担心!下一站轮到我们讨厌别人上车了。”
123、每当有新成员加入团体时,老成员就会迟到。
124、许多治疗师喜欢一次引进两名新成员,这样做对双方都有好处。团体一次引进两位成员,可以节约不少时间和精力;这两位成员也可以相互依赖,减少生疏感。
125、如果发现团体中“我们”“他们”“新成员”“老成员”等词被频繁使用,就应该对这些分裂迹象保持警惕。
126、增加新成员的过程中有一个有趣的策略是让团体参与新成员的筛选。例如:治疗师可以让整个团体与新成员候选人进行面谈,事后由团体投票表决。
127、当团体达到一定的稳定状态,就可以开始长期的修通过程。
128、亚团体成员的行为模式:不论同伴说什么,他一律表示同意,并不予对峙;当其他人发言,他们互相交换眼神;团体中他们同进同出。
129、假如治疗师觉得自己陷入两难处境,一方面知道必须将这种观察到的带到团体中,另一方面不想被当做间谍,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团体分享你的两难处境。
130、团体外行动倘若能带入团体,并且进行修通,就可能具有很好的治疗价值。
131、团体外的聚会无论是偶然的还是可以安排的,亚团体中的成员都有责任让团体其他成员知道这件事。
132、两个先前已有长期特殊关系的成员如夫妻、室友和生意上的伙伴等等,让他们一起参加门诊病人的团体是非常不明智的。
133、投射性认同就好像两面扭曲的镜子面对面的排列着,使来回之间反射的形象越来越扭曲。
134、一旦人们认识到敌对者早年生活的某些方面导致了他目前的状态,那么敌对者的处境不仅变得有迹可循,而且变得情有可原。原谅的方法就是去了解。
135、治疗师的任务是要限制冲突并用它来帮助团体成员。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冲突太多或太少都会造成不良后果。
136、“像上周一样,我们今天一直在表达一些强烈感觉。为了避免我们负担过重,我们停止现在做的事,一起去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所有这些感受的起源,这样可能更有价值。”
137、“假如我们在团体中发现你与其他人之间存在类似倾向,就可能对你会有所帮助。从现在开始,当我们发现这种事情,我们就会马上指出来,你觉得如何?”一旦他同意立约,你就要牢记在心里。
138、对无法表达愤怒的病人来说,团体可以充当一个实验场所。恰当的让病人“冒个险”,使之明白自己的这种愤怒并不危险也不具有破坏性。
139、在团体治疗中,治疗成功的病人在疗程中自我袒露的数量几乎是无效病人的两倍。
140、建立健康隐私需求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神经质性的隐私。
141、弗洛伊德将治疗目标讲的最简明扼要:“能够去爱,去工作。”有人则补充一点“去享受”。同时希望其能够爱自己,也能够让别人爱自己。
142、在一位成员离开团体后,如果不经过一次以上的聚会,最好不要介绍新成员加入。
143、治疗师必须帮助那些贬低他人或经常缺席的成员,让他们理解这些行为的实质。重要的是,治疗师不要过早的将团体埋葬掉,否则将会陷入许多无效的聚会中。
144、没有问题的病人,其治疗过程就像典礼中一艘正顺利从斜坡滑入水中的新船,等待他的将是惊涛骇浪中的航行。
145、治疗师的总任务是,用有利于治疗进展的方式,终止垄断发言者的行为模式。
146、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既考虑到垄断发言者的利益,也考虑团体的利益。务必牢记的原则是,没有一个垄断发言者生活在真空中,他总是与一个容许或鼓励此行为的团体处于动态平衡中。因此咨询师就要询问,为何团体允许或鼓励一个成员承担整个聚会的责任。
147、团体倾向于对垄断发言者进行个别处理,原则很简单:你不要制止垄断发言者说话;你不要希望少听见他说话,反而希望多听见他说话。懂得垄断发言者是为了隐藏自我才出现强迫性谈话,那么一切就昭然若揭了。
148、垄断发言者通过强迫谈话,使团体与他保持距离,并避免他人与他产生任何有意义的联系。因此你不应排斥他,反而要邀请他进入团体。
149、治疗师必须帮助增强对反馈信息的接受能力。也许,你应该直截了当的说:“夏洛蒂,我认为你目前最好停止讲话,因为我觉得团体对你已经有一些重要感受。我想如果你知道了这些感受会对你有很大好处。”你应该帮助团体成员袒露他们对夏洛蒂的感受,而不是解释他们的动机。
150、“当你这样说的时候,我感受到……”而不要说:“你这样做是因为……”病人常把对动机的解释误认为是指控,因为别人的主观推测常使他难以接受。
151、对垄断发言者有效的办法是着重关注病人在团体中的自我表现,以及别人对他行为的回应。
152、一位病人参加团体治疗一年,从未开口说话,却在第五十次聚会结束时,声称下一次他不来了,他说他的难题已经解决,第二天他就要结婚了,他感谢团体给他的帮助。
153、治疗师要经常鼓励其他成员谈论对沉默成员的看法,接着要求沉默成员对此作出批判,从而促进成员共同参与。“你想在团体中受到激励吗?”“当迈克让你出洋相时,你感觉如何?”“他太过分了吗?”“当我们让你感觉不舒服时,能否让我们知道?”
154、拒绝帮助的抱怨型病人是垄断发言型病人的一种变型。
155、抱怨型病人呈现给团体一些问题,或抱怨一些问题,或明或暗的寻求团体的帮助。但是随后,他们有拒绝任何帮助。抱怨型病人的行为模式似乎是试图解决它对依赖性的矛盾冲突。一方面,病人感到无助、不被重视,完全依赖于他人;另一方面,对权威人物的高度不信任和敌意都强烈破坏了抱怨型病人的依赖性。
156、抱怨型病人潜在的动机就是要使团体及治疗师受挫及被击败。他们常有明显的忧郁倾向,有一种广泛的需求,想剥夺他们自己的乐趣一样。假如他们有积极的改变,那么团体也会一直被蒙在鼓里,知道几个月后恍然大悟。
157、治疗师把病人乞求的帮助与真正需要的帮助混为一谈就是一大失策。抱怨型病人恳求帮助,不是为了潜在的治疗价值,而是为了对它嗤之以鼻。
158、治疗师可以用以下说法打断恶性循环,对病人指出他“不仅理解而且对病人的无助有同感”。
159、警告治疗师不要与病人建立同情、滋养式的关系。建议治疗师要避免表达任何乐观情绪、鼓励或劝告,而是要采用一种冷嘲热讽的态度,在同意病人悲观论调的同时,情感上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160、治疗师在使用半开玩笑的方式时,必须特别小心,治疗师开玩笑的关心与嘲笑、羞辱仅一步之遥,一不小心就很容易铸成大错。
161、治疗团体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团体中出现躁狂性病人。
162、个性难以相处的病人有分裂性病人、自恋型病人和边缘性病人。久而久之,他们才会理解要改变这类分裂样病人有多困难,就好像是要他们能很快学会一种外语。
163、有时候,团体会让该病人变成团体的“吉祥物”,成为团体很多乐趣的来源。一位拘谨的分裂性病人表现出一点点不耐烦情绪,这可能意味着有重大突破。
164、在团体中,分裂性人格病人是高风险、高回报病人。如果病人能在团体中坚持不懈、不因无法迅速改变他们的人际关系而泄气,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他可以在团体中获益匪浅。
165、自恋的极端形式就是自恋者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世界和他人只为他们而存在。
自恋型病人的诸多行为,对那些不过自信的成员来说,可能是绝佳的示范。
自恋型病人十分热衷于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但却是一个很差劲的听众。别人讲话的时候,他们就觉得厌烦无聊,或者干脆昏昏欲睡。
很多自恋型病人被比喻为血友病患者,小小的伤口就会导致血流不止。
166、一旦团体开始忽视、施恩或把自恋型病人视为吉祥物,那么意味着团体治疗就告失败。
167、很多治疗师建议对边缘性病人进行团体治疗,是因为他们在个别治疗中太难治疗的原因。
边缘性病人的原始情感和高度扭曲的感知,极大地影响团体治疗的进程,严重地消耗了团体的资源,这就是治疗师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边缘性病人迫切需要环境中重要人物永久存在。因此他们会帮助团体聚在一起,自己成为最忠实的参与者,同时还要批评那些缺席或迟到的成员。
边缘性病人的核心问题是亲密感。
168、如果联合治疗,那么治疗师之间的持续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重要的是要病人认识到治疗师们是一个稳固的、有紧密联系的团体。
169、团体治疗的标准模式:一名治疗师带6~8名病人。团体中也许会有一个助理治疗师,偶尔,团体成员也可以自行聚集在一起讨论,而治疗师并不到场。
170、为了防止病人从团体治疗中脱落,或者严密监视有自杀或冲动倾向的病人,也常常需要联合个体治疗。
171、混合治疗师已知道的太多!明知故问是件极其尴尬的事。
令初为治疗师者更为不快、并感到棘手的任务之一,就是经受团体对自己的攻击,并帮助团体建设性地利用攻击。
172、遭攻击者最明智的反应莫过于说:“你们在攻击我,非常棒!继续!”
173、最好选择一名你觉得很亲切、但个性不同的人做你的助理治疗师。
174、摘要采用新闻报道的叙述方式,描述访谈的流程、每个成员的表现、我的表现(不仅包括我以说出的,而且包括我想说而未说的、及我说的又后悔不迭的),以及此次访谈使我产生的预感或疑问。
175、书面摘要的功能:(1)让人了解治疗中所发生的事;(2)表明治疗中的好的或坏的部分;(3)记录并奖励患者的收获;(4)预测并预防不良的发展趋势;(5)让沉默的患者融入团体;(6)增强团体凝聚力;(7)提供解释;(8)给患者带来希望。
176、过于依赖的患者会珍惜摘要的只言片语;反依赖患者则会挑战摘要上的每一个字,偶尔也会根本就不看一眼;强迫性患者会反复推敲每一个字的准确含义;偏执型患者则深究其潜在含义。
177、比尔斯宣称:丢掉你的理智,拾回你的感觉。
178、在第二次访谈时,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事件:我突然忘了她的名字!而当我为此向她道歉的时候,她却说:“没关系,反正我也不介意。”我意识到,这种“不介意”可能正是我忘记她名字的原因。换句话说,如果她介意,而且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很可能我就不会忘记他的名字。
179、每一个成员被要求的进行的议题陈述包括:(1)承认自己想改变;(2)与人际关系有关;(3)属于此时此地范畴。
180、团体治疗的最后一个阶段,一方面告知团体本次治疗即将结束,另一方面则对团体治疗进行回顾和总结。
181、当一个人着眼于无止境地寻求同道肯定时,就牺牲了创造力及自知之明。
182、交友团体的带领者宣称,病人无所不在,治疗是如此之好而不应仅限于病人应用,因为人不需要通过生病才能变得更好。
183、“感觉不是想法”应改为“有想法才有感觉”。
184、“和盘托出”应改为“如果你在团体中感觉不错,并且你对此有想法的话,情比平常多说一些吧”。
185、“释放愤怒是重要的”应为“释放愤怒可能会好些,但是持续生气是不可取的”。
186、建设性的团体是安全的团体。高风险高获益的团体,只是一个神话。
187、训练团体变得连很简单的问话也要依赖带领者来做,这种状况比病人团体还要严重。
188、“今天团体进行的速度非常缓慢。在我询问原因时,你们说今天有点懒洋洋的,或说是因为刚吃完午饭就开始聚会。如果你们是团体的带领者你们如何运用这次机会?”
或者说:“不只约翰和史都华拒绝讨论彼此之间的不同,其他人也默不作声,我这个带领者有什么办法可以采取呢?”等等。在训练团体中,我倾向于比治疗团体更明白的指出团体的历程。
189、所谓改变就是指每个病人变得不同。有些病人的进步却会伴随着焦虑与敌意的增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楼主| 发表于 14-10-6 09:49:20 | 只看该作者
[视频]闫金莲-我的未来不是梦:自信与理想(初中)
http://www.tysjylt.com/a/wangjiehuigu/shoujieluntan/2014/0803/240.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9#
 楼主| 发表于 14-10-6 10:58: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14-10-6 11:02 编辑

视频: 夏铁群-我真的很棒-心理课--第二小学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 ... -87.3.11-2.1-1-1-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0#
 楼主| 发表于 14-10-6 11:04:36 | 只看该作者
视频: 教师成长锵锵沙龙《珍惜眼前的幸福,做快乐的教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M0NzEyOTY4.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楼主| 发表于 14-10-13 22:16:44 | 只看该作者
11月7日,亲子教育专家、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国际NLP高级执行师、卓越心灵成长学院高级咨询师周煊女士应邀来到临海六中,为该校全体教职工作“师生沟通艺术”专题讲座,讲授全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
周煊教授围绕如何改变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行了生动的演讲。她告诉家长们:“方法总比问题多,如果你的孩子一旦出现了问题,不要把问题交给烦恼,要把问题交给专业,……一旦发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只是你不知道方法,不知道孩子成长的规律”。周教授总结了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存在的五大困扰:叛逆、屡教不改、拒绝交流、“人来疯”、开小差。围绕这5个具体问题,周教授从接纳、对事不对人、不滥用命令、管理好情绪、信念、不要翻旧账、称赞和鼓励、青春后期的特殊性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和解读,给在座的老师和家长们分析了问题之后的原因,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在两个半小时的精彩报告中,周煊教授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让大家在充满激情和互动的讲座中,享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旅程和精神的盛宴,具有很强的启发和帮助作用。大家听后深感收获颇丰,纷纷表示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和成长,为学生创造快乐、幸福、和谐的学习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2#
 楼主| 发表于 14-10-13 22:18:45 | 只看该作者
视频: 周煊讲座——好家长成就好孩子(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 ... -1-87.3.4-2.1-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3#
 楼主| 发表于 14-10-13 22:19:35 | 只看该作者
视频: 周煊讲座——好家长成就好孩子(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 ... -1-87.3.1-2.1-1-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4#
 楼主| 发表于 14-10-13 22:21:22 | 只看该作者
听周煊老师“好家长成就好孩子”笔记 (2009-03-11 16:35:47)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育儿篇
3月7日北仑区母亲素养工程组织“好家长成就好孩子”讲座,做了一下听课记录以便自己能时刻受到警示。
一、家长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
1. 民主: 把孩子当成一个和你真正平等的人
2. 权威(影响力): 要么不说,说了要一锤定音
3. 有责任
4. 有能力: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二、家长需要具备的教育习惯
1. 正面强化
   提别强调不要动不动说“不”,如“不要吵架”“不要调皮”。。。。。。
   人的潜意识不接受“不”字
周老师举例说:“不要想一只蓝颜色的蝴蝶,千万别想~”很自然,在场的人都在想一只蓝颜色的蝴蝶。
所以要正面说,如“不要吵架”应该说“要和同学好好相处”;“不要紧张”应该说“放松点”等等。
2. 言传身教
   行为比言语更有影响力。
3. 交心才有交流
   想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先打开自己的心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打开自己的心才能打开别人的心。
4. 持之以恒
5. 有效的方法
   不要把问题交给烦恼,要把问题交给专业。不要发脾气,发脾气只是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而已。
三、爱、是生命质量的源泉
  周煊老师特别强调“爱”,说爱是人一生的功课。
  人在0~7岁时,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父母给予充足的爱:这段时间孩子要在父母身边,形成孩子的安全感。如果这段时间的爱不足,孩子会有自卑感和控制感。
  7~12岁,少年期 爱来自同伴、老师和长辈,此时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不能总关在家里,可以请朋友来家里玩等。老师和同学的话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周煊老师讲了一个三毛的列子,说三毛小时候数学不好,有一次考了满分,老师怀疑她作弊,结果在她脸上画了个大鸭蛋羞辱她。这就在她心理形成了创伤,后来三毛与荷西爱得死去活力,在荷西死后她又去了大沙漠,最后自杀。周煊老师讲道三毛的人生及结局与她从小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小时候的爱没有充足以至于想填补,结果荷西一死就活不下去了。
  青年期: 爱来自同事、上司、合作者,是否获得肯定和接受。
  成年期:30岁后爱进入沙漠期,(听了深有感触)我们已经没有资格再获取爱,而是要无条件的付出而不是交换;如果这个时候你存款里的爱(以前得到的爱)不足,你想付出也没有。
快速心理治疗可以在催眠下回到青少年,再获取爱。
四、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
1. 尊重每个人眼里看到的
   认可和接纳自己与别人看到不同的东西
2. 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来自内心的感受,如伤心、难过等,真正打动人的是来自内心的感受。
3.了解你的需求
4.当了解需求后,学会提要求,提不给对方压力的明确的要求
这时周煊老师举例说,她儿子有一次对她说“妈妈,我要去书店了”其实是向她要钱,结果她没理她儿子。后来教她儿子直接说出“妈妈,给我5元钱”。
5.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责任
6. 学会倾听和交流
   听的目的是了解需求并有所作为
7. 自信: 可以坦然地面对(不是解决)所有问题
8. 如何解决矛盾和冲突
  用向上归类法,不停地问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直到不能在向上问;选一条能够更高效的途径去达到最终的目的。一旦选择,坚持不懈去走这条路。
五、改变孩子四部曲
1. 接纳、理解
  “太棒了,你只错了两个手指头”
2. 了解原因
3. 说感受
4. 表达(关爱)感受
六、如何和家人沟通
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分割对错。
最后,在讲到如何处理家庭危机时周煊老师送了一句话:
“你改变了,世界会为你而改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
 楼主| 发表于 14-10-13 22:27:19 | 只看该作者
分享音频:周煊老师《好家长成就好孩子》青岛公益课2013053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24cc51d01016o6b.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9-23 18:27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