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第一块被打破的玻璃
----浅谈"破窗"效应在班级建设中的运用
方慧科
〔关键词〕班级建设;破窗效应;应用
一、走近“破窗”
班级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些成员,:他们在集体中表现出一些与班级文化不相协调的现象:爱撒谎,爱捣乱,小偷小摸,自私自利,懒惰成性……如果班主任对这些学生没有及时处理好、教育好,那么阶段性的状况就会发展成根深蒂固的长期状况。不但会耽搁这些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带动班级里的其他学生形成不良习惯,影响班级良好风气的形成。这样,班主任的工作难度会成倍增加……
我们还会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今天班级中有几张桌椅被碰歪了,班主任如果不追查原因、落实责任,过几天就可能有一排桌椅七零八落了,再接着学生抽屉里的物品也乱七八糟了;班里有一个学生带口香糖在课堂上偷偷摸摸地吃,班主任没有严肃批评这种现象,那么一段时间后,学生书包里会出现一个又一个零食袋,大有泛滥成灾之势;课堂上有学生做小动作、说悄悄话,班主任如不及时加以制止,过不了几天整个班级就会像一个热闹的菜市场……
这就是“破窗理论”在班级建设中的演绎!
班级建设中一旦出现“破窗效应”,这个班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班主任的工作就会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校、老师乃至其他班的学生便会对这个班产生不好的印象,而这个班的学生也会逐渐认同这种印象,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慢慢地,在这种氛围下,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就会乘虚而入蔓延开来,于是这个班真的就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不行了。这不得不提示我们的班主任要深入关注“破窗”问题。
二、解密“破窗”
那么,何为“破窗效应”呢?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这样一次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特意把其中一辆车的车牌摘掉,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后,就被人偷走了。另一辆车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没被人偷走的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这辆车也无影无踪了。以这个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社会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理论”。“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第一块窗户玻璃,如果这扇窗户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一些不良风气、违规行为就会滋生、蔓延且“繁荣”。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破窗效应”。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必须慎重对待并及时修好“第一块被打碎的窗户玻璃”!这扇破窗在传递着会导致不良现象无限扩展的信息。我们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很小的“过错”,认真分析其实质,如果对第一块破窗不闻不问、反映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用不了多长时间,各种有损班集体利益的行为就会滋生出来,甚至导致某种程度上的无序状态。中国古语中“一粒老鼠屎,害了一锅白米饭”、“防微杜渐”,俗话说的“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等表达的都是这个道理。
所以,有经验的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他应懂得,一个班级如果在建设初期疏于管理、放任自流,问题就会越来越多,班级风气、成绩也会每况愈下,即使以后花很大的精力也难以把它纠正过来。这样的班级就会逐渐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问题会层出不穷。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作任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破窗效应”的出现。
三、寻找“破窗”
1.第一次活动不谨慎
在班级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第一次”所产生的辐射效应是无穷的。第一次班会,第一次集体活动,第一次值日……如果每一个“第一次”班主任都能认真对待,严格要求,让每一个“第一次”都能获得成功,那么整个班级就能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反之,如果设计不够严密,或者管理不够规范到位,活动效果就会打折扣,以后再想补救,难度就大得多了,而且活动的负面影响又会辐射到其他类型的活动中,形成“破窗”的源头。
2.对错误行为处理不及时
有时,学生的错误行为本身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班主任由于事务繁忙,事情发生几天之后,甚至是几个星期之后才对其进行处理;有些班主任则把学生的错误只是轻描淡写地批评就了事。殊不知,教育有效期已过,这种不及时的教育就像隔夜的陈饭,一旦错过了学生认识的兴奋点,就很难再在学生们心中引起共鸣,说多了反而会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为以后的教育设置路障,为新的、更大的错误的发生提供沃土。
3.课堂常规放松
课堂常规包括作业习惯、听课习惯、改错习惯等。这一点对于班级学风的形成非常关键,并且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学生中有拖欠作业、上课坐姿不正确、错了不改等不良现象发生而得不到纠正,则会在其他学生中造成不良的影响,形成“破窗效应”。
班级建设中其他可诱发“破窗效应”的环节还有很多,只要其可能形成规模,班主任就应引起充分重视。
四、及时“修窗”
“破窗”会在“量”的积累中产生“质”的变化,但是,“破窗效应”的最终质变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破窗“得不到及时的修补”,所以防止“破窗效应”的产生,也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及时动手修理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1.预防为先导
有些班主任常常喜欢等事情发生后或者事情闹大了,才来做大文章。事实上,这样一方面既伤害了学生,影响了师生关系,同时也使班级管理陷入相当的被动。因此,平时的预防才是最为根本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做到有事无事勤蹲班,勤管理,多督促,及时提醒那些有犯错误苗头的人,把他们的冲动和不良趋向消灭在萌芽状态。
首先,要有制度作保证。
严格的班规班纪是防止“破窗效应”出现的重要保障。古语说:“篱牢犬不入”。要用严格的行之有效的纪律来扎紧班级管理这道篱笆,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如果班级中有这样一整套完善的、大家认可的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而且能够严格执行的话,良好的风气必定会蔚然凸现,即使出现“破窗”,也难成“效应”。
其次,要高度重视“心理暗示”的作用。
例如,破损的物品要及时修缮,环境要保持卫生、整洁、有序,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容易发生过错行为。又比如,作为班主任应以正面的表扬鼓励为主,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要在晨会、班会上大力表扬,发挥其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对有问题的学生要尽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其问题和缺点,不应采用粗暴恐吓、怒骂的方式,而应采取“和风细雨”的方式。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健康地成长。同样一个班级,如果一开始便告诉学生这个班的同学都是最优秀的学生,与告诉学生这个班属于差的班级,那么在相同的班主任、相同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所培养出来的结果将会有很大的区别。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心理暗示其实总是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再次,要充分重视班队活动的各种“第一次”。用良好的开端为班级建设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
有了平时的预防,“破窗效应”就无机可乘了。
2.及时修理“破窗”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有“破洞”不要紧,重要的是“堵洞”要及时。俗语说,打蛇要打七寸,处理事故也要做到快、准、狠。对待问题不能“心慈手软”,更不能听之任之。班主任应该通过平时细致入微的观察及工作,尽量在事故发生的源头处就将其扼杀,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有时候,对于一些影响深远的小毛病、“小过错”,班主任或其他科任教师有必要进行“小题大做”“杀鸡用牛刀”式处理,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同时,处理问题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出于公心,对事不对人,不能掺杂个人情绪和个人喜好,这样才能以理服人,标本兼治,以达到班级管理的“长治久安”。
3.关爱是根本
爱的教育,是班级建设的坚实基础。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关爱更是一剂长效药。只有当班主任给学生们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们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向班主任敞开心扉,并产生自我教育的巨大内驱力,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对过错的惩罚要有一定力度,应体现阶梯性、教育性及可弥补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把过错学生一竿子打死。相反,我们应以“爱心”为原则,在教育中始终要以最终能使过错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教育的本质。后进生和问题生是班级这辆汽车最“破旧”的地方,只有把他们转化好了,班级才能给人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感觉,才是一辆真正性能良好、运行正常的汽车。辅导员、科任老师、班干部应花大力气帮助他们,利用多种形式关心、爱护他们,改其恶习,促其发展,最终使整个班级风气有所改善。
综上所述,“破窗理论”在学校的班级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班主任一定要做个有心人,用心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细节,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班级建设中的“破窗”,平时要强化班级的制度建设和道德培养,用制度去规范行为,用道德去教育孩子,从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做起,不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及时修补好每一扇将破和已经破的窗户,这样,我们才会拥有一扇扇明亮的窗户,我们的班级才会阳光灿烂!(稿件编号:090719001)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大洲镇中心小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