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痛苦是学来的1成人为什么比儿童更多痛苦,因为成人太有知了,太懂这懂那了。他们有足够的知识经验之类的东西。能明白利害,能计较得失,能体会荣辱,能分别高低贵贱,把个你我他它也分得个泾渭分明。还有了爱恨情仇等等等等。以至再也没办法糊涂了。糊涂不来了。让我们的圣贤感慨啊——难得糊涂! 而这一切,是怎么来的?是学来的。
有一个女孩,从生下来就脸上挂着本然的笑容,实在讨人喜欢。在她能走路能跑之后,开始了社会生活。就在她家住的院子里,常有那么一两个小男孩常常对这个小女孩发起“攻击”。而这个女孩呢,一看男孩冲来,大声地笑着就往一边跑去(她完全是把这当作“游戏开始了”),一边跑还一边笑,一边还不时地回头看那男孩是否追来。当那男孩果然追来了,她就会在又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中拔腿向另一边跑去。她不知这是不是游戏,但她确实是沉浸在本然的游戏中,快乐无比。
常常,那男孩子追上了她,又推又拉,有时还扯她的衣服。以大人眼光看,已是“攻击”行为了,但她依旧是兴高采烈地笑着用力高兴地挣扎,没有任何反感,好像完全接受这一切动作,默认这一切动作都是游戏的一个部分一样。 就这样,小女孩从来没有从这种经常发生的“游玩”中产生任何反感。没有痛苦,只有游戏的欢乐。 男孩的动作虽然在成人看来有“攻击”之嫌,但公正平静地看,男孩的动作确实也是出自喜欢和好玩。就像动物小的时候,相互的打闹嘶咬,其实也是做着“猎杀”的游戏,都是本然的。 可是小女孩到了五岁时,有一天,态度、看法都改变了。类似以前的这种追赶、拉扯、推、拉、抱等,被她看作是“欺侮”了。并且,从此对类似的游戏耿耿于怀,以至一想起可能又要这样“玩”,就深感痛苦、焦虑。 家长感到奇怪,以前都这样玩,很开心;现在怎么变了呢。家长便问她:“哪里学来的什么‘欺侮’啊”? 她理直气壮地回答道“当然啊,不能欺侮同学嘛……老师讲过的……” 小女孩确实学懂了一点道理。但是曾经充满欢快与幸福的游戏,从此对她而言已染上了痛苦、焦虑的滋味。 在与同龄儿童的相处中,她从此失去了那本然而然的嬉戏,从此失去了本然交际的乐趣。一个心理障碍学到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焦虑,第一个痛苦也学到手了。 两年多的幼儿园教育,让她慢慢明白了什么叫“不准”。又慢慢揣测到了什么叫“欺侮”,而且,慢慢地,“不能让人家欺侮我”也开始深入骨髓了。由此而来的焦虑、痛苦,也就从骨髓中、血肉里、意识内,有了萌芽、生根、成长……。 而类似的学习,还多着呢。往后的“成长”中,要学习的东西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越来越深、越来越复杂、尖锐、有份量……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还有许多痛苦种类(惟恐)学不到…… 你有生以来的各种痛苦、烦恼、焦虑都是你自己拼命努力学来的,下了苦功学来的,下了决心学到的。 怎么学来的?概括来讲,言传和身教。身教,分直接身教和间接身教。 直接身教,来自于家长的长期“表演”、教师的长期演绎,以及其它成人的表演、表现——他们的痛苦、焦虑、怒火、身姿、表情等——所谓耳濡目染。 间接身教则来自于电视、电影、图书(尤其是名著、传记)、戏剧等等。 家长、老师、他人直接讲的,常常讲的,渐渐被理会、被掌握,而且忘不掉、丢不掉了。这是直接言传。 文学作品、录音故事、教材书本、字典词典、影视台词等等,渐渐被理会,被掌握,而且忘不掉,丢不掉了。这是间接言传。 ①要拿出时间空间,让自己静下来好好地回味一下自己的“痛苦史”“烦恼史”“焦虑史”“忧郁史”;要不止一次回味、回顾、反观,追根溯源,澄清生命内的历验,廓清它们发展的脉络(一个个里程碑要搞清)。在这种反观追溯中,去探究痛苦从何而来,因何而落籽于自己心中,因何而生根、萌芽,因何而开出苦花、结出苦果。 ②在上述反观内省的同时,透视与痛苦史相互交织的学习史、理清其关系。 ③只有更清晰更真实更内在更有体证地弄清苦从何来,从何生长,根系如何,等等,才有可能最终将苦拔除干净,成就常驻于自己生命之中的“幸福智”。 ④如果条件具备,最好去几家疯人院了解了解,在那里面,你可以找到历史上的各种名人、伟人,可以找到所有名著中的主人翁……他们全是通过全力学习学成的。 他们学成了别人,而丢失了自己;旁人把他们关进疯人院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