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202|回复: 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摆脱烦忧***幸福人生

[复制链接]

我玩的应用: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8-4-22 17:2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前言:孤單常被視為是[人类痛苦最普遍的来源之一],每個人隔一段時期就會被

孤單的感覺包圍,並會持續一段時間,甚至終身為寂寞所苦.

二﹑定義:孤單是:
1.感觉跟別人缺乏有意义接触,他是一種內在的空虛,有時搀杂有悲哀﹑

灰心﹑被孤立﹑不安﹑焦虑.


2.
一种强烈想被某人需要的感觉.




3.人常感到自己被排斥在外﹑不被需要﹑或被人拒絕,有时即使是在人群

之中也感觉孤单.


4.
許多人也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害羞的人不一定孤單,孤單的人也未必害羞。然而,與過渡暫時孤單的


人比較起來,慢性長期孤單的人,顯著的認為害羞是他們孤单的最重要原因


以「朱門巧婦」、「慾望街車」等劇本出名的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
在剖析他一生的孤單時說:「孤單如同陰影,我到那裏就跟到那裏。」


這種孤單就是慢性長期的孤單。


陰影的孤單是一種人格特質的孤單,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孤單是一種情境性


質的孤單。


慢性長期的孤單者,他們都一致的認為害羞是他們所以孤單的最重要原因。

三﹑孤單分為三類及解決之道:
1.情緒的孤單:是指缺乏或失去與他人在心理上的親密關係.

這種孤單是一種主觀、獨特的心理現象,一方面缺乏快樂、情愛等


良性的情緒,另外一方面卻出現害怕、迷惘等等的負面情緒。

解決之道:只能藉著重新建立與人的深度關係才能治癒這種感覺.

2.
社會的孤單:是一種無目標﹑焦慮及空虛的感覺.這樣的人會覺自己是局外人,


站在生活的邊緣.



一方面人必須學會自己和自己相處,在和自己相處當中,才能真正


了解自己,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在現代的社會中才不會陷進「群眾


中的孤單」而迷失了自己。另外一方面,人在從事創造的工作時,


常常需要耐得住孤單。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雖然形單影隻的來到這個世界,卻生來具有


「歸屬感」的需求,人如果無法滿足歸屬感,這種社會性的孤單,


包括了缺乏親密的關係,以及空虛迷惘的感受和被拋棄的感受。

解決之道:除了需要與某個人有深交外,他還需要有一群能接納他的朋友團體,

並具備與人交往的技巧.

3.存在的孤單:是指與神隔絕的人所感受的孤獨,他會覺得生命沒意義或無目標.

人之所以為人,本身就有克服不了的孤單,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單槍


匹馬的來到這個世界,而又形單影隻的離開這個世界。

解決之道:這樣的人需要與神立約並增進與神的關係,最好能參與某個相關

的信徒團體.

四﹑區分[孤獨][孤單]:
孤單(Loneliness):是被迫成為獨自一人;是痛苦﹑絕望又不愉快,是吞噬我們,

緊抓不放,使我們用盡力氣也難掙脫.

孤獨(Solitude):是自願離開人群;能使人更新﹑重生,也是一種享受;可憑己意

開始或結束.

五﹑孤單的原因:共分五類
()社會的因素:孤單源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大多數觀察者同意:現代社會的

快速變遷使得人與人不再有密切的接觸,孤單因此成為通病.

(1)
科學技術:時效與便捷至上的風氣使人少有時間建立深厚﹑圓滿的關係;

複雜的科技增加了對專家的需求,而這些專家有時既沒有時間


又沒有能力與非專家溝通,結果人際關係因而變得淺薄,孤單的



感覺也更形普遍.


(2)
變動性:人們不願與他人建立深厚友誼,以免日後分離時痛苦不堪.


(3)
都市化:雖然人們群居於城市,但卻明顯的有退縮離群的傾向,害怕與陌


生人接近,變得退縮﹑多疑,在人群中感覺不自在,極想避開吵雜紛擾.


(4)
電視:這種現代發明在兩方面造成人與人的疏離.一是提倡膚淺關係的節目內


,二是人們養成坐在螢光幕前的觀賞習慣.


(
)發展的因素:

(1)
歸屬:當我們看到離婚率正有增無減及駭人聽聞的虐待兒童事件如此普及,就不

難了解為何許多年輕人會覺得疏離而無所依歸.這些人長大後往往會覺得


孤單.

(2)
接納:父母以不同方式表達接納;藉著愛撫﹑花時間陪孩子﹑傾聽﹑管教表達關


.若沒有這些表現,或孩子被忽視苛責,他們會覺得自己沒價值,也會認


定自己不屬於人群,而從人群中退縮,或者是強迫自己加入人群,卻招致更


多的排斥,因此變得很難信任別人,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低自尊或自覺


不被接受將更加增孤單感.

(3)
獲取社交技巧:我們都認識一些在社交上適應不良的人,他們對別人的需求與態度

不夠敏感,也不知道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他們可能會勉強


自己加入別人,卻一再遭到排斥﹑挫折而更覺孤單.


(
)心理的因素:

(1)
低自尊:這牽涉到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如果我們看自己一無是處,低估自己的價值,

便會表現退縮;如果自視過高,我們便誇大了自己的價值而表現自滿.


兩種反應都有礙與人的親近.


當我們對自己沒信心時就很難與人建立友誼;
心中若覺虧欠,就不能付出愛;

同樣的,若無法虛心,也不能接受愛.

適度的自我尊重有助於與人建立良好關係,同樣,與人有良好關係也容易建



立自尊,並減少孤單的感覺.相反的,低自尊使人自覺差勁或羞怯,


並會有過度依賴別人的現象.當別人無法配合其需求時,就會有強


烈的不安全感及很深的孤單感.


(2)
無法溝通:溝通不良可能是許多人際問題中最根本的.人若不想溝通或不知當


如何坦誠溝通,疏離孤單的感覺就會持續下去,即使置身眾人中亦然.


(3)
自貶的心態:孤單乃是由於我們的幾種心態:

a.爭勝的心態:我們將生命看做一場大規模的競賽,成功是勝利者的獎品,競爭

是一種生活方式.





b.
獨立的心態:我們的舉止猶如自己是個強健的個體,完全獨立,無需神或他人的幫助.


c.
佔有的心態:我們爭取能據為己有的一切.


d.
苛求的心態:使我們為自己的權力而爭,並苛求[公平].



(4)
敵意:有時候憤怒者會因真實的或想像的不公平而感覺被反對﹑打擊或覺得憤恨


難平.有時候怒意是出於自我怨恨而轉向別人.


(5)
恐懼:人之所以如此,往往是因為害怕親密,害怕被認識,害怕被拒絕或害怕受傷.


孤單固然痛苦,但對這些人而言,去接近別人的不安全感與恐懼則更痛苦.

()情境的因素:有些人是因為察覺自己所處的情境特殊而感到孤單.

最容易感覺孤單的是那些單身人士或是喪偶者以及老年人,他們生活孤獨,


被悲哀情緒籠照.高居領導位置的人有時也覺孤單,所謂[高處不勝寒],


為他們走在人群的前面或被排斥在人群之外.

()靈性的因素:神為自己的緣故創造人類,但是祂對我們十分尊重,甚至容許我們反叛.人類

確實這樣做了,自此以後我們的心就不得安寧,因為我們將自己與神隔絕.


千上萬的孤單者不願向神認罪,卻一味沈溺在藥物﹑性﹑新奇經驗﹑工作﹑


運動,或一些其他的活動中.但總無法揮去內心的不安.


孤單(尤其是生存的孤單)來自我們不曾察覺或承認的罪﹑來自罪惡感﹑對神


的反叛,或者有時候漫不經心的忽略神對我們的關心及神對我們生命的要求.


六﹑孤單的影響:將自己從人群中孤立出來經常(但非每次)是孤單的表示.這類人會間歇

的嘗試與人親近﹑接觸,但卻常常失敗.


(1)
低自尊:感覺自己沒有用是一種跡象,也是造成孤單的原因.


(2)
無望:有時會導致絕望,甚至想自殺.


(3)
酗酒與嗑藥:人們常藉此逃避孤單或尋找可以共醉的朋友.


(4)
暴力發洩:孤單以暴力和犯罪形式表現出來,藉此抒發痛苦並引人注意.

七﹑解決:

(1)
承認問題的存在:當人們感覺孤單,要探索此問題的第一步就是得承認孤單的感覺,




並且明白,要針對問題有所解決,痛苦是難免的.


(2)
探究造成孤單的因素:眾所周知,成孤單的原因多如牛毛,如果能確認這些原因


(
透過與受輔者一起討論及透過對問題的探索),就可以針


對原因來治本,而不止是減輕症狀而已.


(3)
接受不能改變的情況:在探討原因時,重要的是得認清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如造



成孤單感的不良自我觀念或自貶的態度),哪些是不能



改變的問題.


a.鼓勵人們建立積極樂觀的內在生活,珍視生活中美好的部分,並培養幽默感.


這不僅只是去形成[積極思想的能力],還包括拒絕自憐,即使在社會變遷的



動盪﹑孤單及沮喪中,仍願看生活的光明面.


b.建立一種與人保持接觸的生活方式.

c.宗教信仰能幫助人把生命看得完全,使人找到生命的目的與意義,並幫助人


在惡劣的環境中仍持守對神的信心,相信神的保守及權能.孤單的人雖然往



往無法改變環境,但是藉著神的能力及輔導者溫柔的鼓勵,卻能改變他們的



態度與心境.





(4)
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雖然有些造成孤單的原因已根深蒂固,但仍有些因素是



可以改變﹑修正或去除的.



a.
建立自信:我們必須幫助孤單的人認識他的能力﹑優點﹑天賦的恩賜及弱點.



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告訴自己(雖然他沒有說出來讓人聽見)並確信



自己是難看的﹑無能的﹑遭人嫌惡的.結果我們變得自卑﹑缺乏



信心而無法面對﹑處理新狀況.


我們必須提醒受輔者,在神的眼裏,每個人都有價值,都是神所喜愛


(參閱約3:16);每一種罪都能被赦免(參約壹1:9);我們每一個


人都有不同的能力與恩賜,每個人也都各有軟弱.



b.
要冒險:需要的鼓勵與支持,幫助他們跨出步伐與人接觸.


c.
需要社交技巧:他們對人不夠敏感,連基本的溝通技巧都不會.輔導者應協助


他找出社交的錯誤,教導受輔者如何與人交往,並對實行成效


加以評估.



(5)
滿足靈裏的需求:除了人際關係外,若不能帶領人認使識神,孤單的感覺仍舊無法一


掃而空.神無條件的愛我們每一個人,為我們而死,讓我們藉著認罪


悔改可以到祂面前,成為祂的兒女,而祂成為我們的好朋友,比弟兄



更親密(參閱箴18:24).聖靈居住在每一位信徒心中,幫助我們,


我們祈求,使我們更像基督.

八﹑孤單的防範:
a.克服變遷:現今一切講求表面化,重視快捷方面的時代,要與人建立關係,就必須下定決

,願意付出時間,並盡一切的努力.



b.
逐漸學習接納並培養社交能力 :人們從公開的演說,甚至經常是從家庭中感到他們是重


要的﹑有價值的,並且有能力與別人共處.如先前所提,



孩子若覺得自己有所依屬,是被接納的,他們便不太感


覺孤單.




c.
輔導與預防
:孤單有時是因為人們的敵意﹑恐懼﹑自我挫敗的態度或行為,及根植

在心中的不良自我概念所造成,面對這些問題,輔導者與受輔者不只

是要消除孤單的感覺,同時也要防範孤單感的加深或再發生.



d.
靈性的成長:我們要再次回到基本的靈性問題上.只要幫助人能夠與神及其他人建


立良好關係,孤單感便減輕或消除.




e.
學習付出關愛:將焦點從自身的形像重建上轉而進入扶持他人或團體的形像重建.


正視生命的尊貴與無價將有限之生命投資於無限永生之富足.

結論:



根據研究的結果,孤單的人比較不會注意對方的種種,也比較不會關懷對方,


反應冷漠;一旦開口說話,反而比較集中在自己的身上。


孤單的人缺乏社會技能,適當的學會這些社會技能,可以使孤單的人比較不孤


,也比較不會害羞。


孤單如果已經如影隨形,那就得更進一步地學會社會技能,得體地自我袒露,


結交三、五知己,從工作和學習中滿足自我的層層需求。


孤單量表:
請指出你有下面每一種感受的程度,在上面圈選適當的數字,1.代表「從來沒有
這種感受」,2.代表「很少有這種感受」,3.代表「有時候有這種感受」,4.代表
「經常有這種感受」。
1.我覺得我與周圍的人關係和睦。
2.
我缺少友伴。

3.我沒有人可以求助依賴。
4.
我不覺得孤單。

5.我覺得我是一群朋友中的一分子。
6.
我與周圍的人有許多共同之處。

7.我不再與任何人接近。

8.我周圍的人不與我共享我的興趣和觀念。
9.我是個外向的人。
10.
我有親近的人。

11.我覺得我被遺忘。
12.
我的社會關係是膚淺的。

13.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我。
14.
我覺得我離開人群而孤立。

15.當我需要的時候,我都可以找到友伴。16.有人真正了解我。
17.我因退縮而不快樂。
18.是有一些人在我身邊,但他們並不是我的知己。
19.我有傾吐的對象。
20.我有人可以求助依賴。xing

[ 本帖最后由 宛小童的十二月 于 08-5-2 09:13 编辑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8-4-22 17:39:46 | 只看该作者

皮丝

摘录锦集:

                  过度的羞耻感跟没有羞耻感都影响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2
①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特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在因素。
   
     ②父母对她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输的与男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使她的性格中形成了较强的羞耻心,这对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
   
     ③少儿时,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的批评、挖苦所产生的羞辱反应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
   
     ④在与同学相处中感到“好心未得好报”,反被误解,恶意相待,于是委屈、怨恨、愤激;又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对那位同学的压抑的敌意和回避反应导致产生了泛化心理现象(即由对某一人的敌意、回避发展为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另一方面,自责、自怨加重了她性格中的羞耻心和胆怯。所以,人际矛盾这种负性事件是导致她对人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

⑤正值青春期的柳某,一方面有着正常的与异性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已经内化了的有关两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有意无意地使她批判自己的想法,抑制自己的欲望。因而,常常处在一种是否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冲突之中。而害怕、羞于见男生这种病态反而减轻了她的这种冲突。从心理学上讲, “症状”是内心冲突的“改头换面”。
   
     ⑥当她出现对人恐怖反应后,便批评、督促自己该怎样,控制自己不要怎样,这就产生了一种暗示、强化“症状”的作用。再加之愈感到“不自然”、“狼狈”、“难堪”,头脑中就愈多地出现“想象观念”。这进一步导致了自我感觉恶化。如此恶性循环,“症状”便日益严重了。她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综合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除了回避同性,害怕男生外,还那么怕上课的老师的缘故。
(建议:①设身处地地站在那位被你帮助而又对你不友好的同学的角度想一想,理解并宽容她。同时检查自己是否存在过敏、多疑等不利于交往的心理。以此,逐渐解除压抑的敌意。②正确认识两性间的正常交往,认识青春期渴望接近异性很正常,摒弃旧的道德意识,尊重自己的正当意愿。③找两位关系较好的女生了解一下她们对你在与人交往中的反应,如脸红、发抖、目光恍忽等“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目的是让她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的作用。对此条建议,起初她感到很为难。但经心理医生讲解了人际交往中的真诚原则,她勉强答应试一试。

进一步的治疗计划:①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你的态度。②分别调查两位老师和两位男生对你的评价,证实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③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即在想象中将最想见又最怕见的人(如某位男生),想回避又回避不了的人(如任课老师)突然呈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然后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驰的反应,最后产生意向上的适应并扩展到现实行为中。④为其布置了“大目标小步走”的与人接触、交谈的作业。⑤加深对障碍产生原因的认识,淡化负性心理印痕,提高挫折承受力,树立正确的交往观。不讲)
   
     案例3:我早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害怕别人看我写字,一看就非常紧张,手就抖个不停,并伴有轻度的头痛,字越写越大,极不规整,慢慢在人前既不敢举笔,同时还表情不自然,除身体的僵硬感外,连思维都不灵活了。
   
     案例4:我的性格比较孤僻,而且越大越怕接触人,原因是我从小肠胃不好,总是放屁,人们叫我“屁精”。等到我长大后,这毛病虽然没有了,但我的臭味也离不开身了,一个人呆着闻不出来,和同学在一起,臭味就特别大,因为我从别人的眼光以及捂鼻子或紧鼻子或是突然从我身边离开的动作中可以察觉到,所以我想与其人家讨厌我,不如我知点趣 ,每当遇到熟人走来,我便远远躲开。
案例5:我特别怕别人的眼睛与我对视,每当这时我就羞得要命,不仅面红耳赤,连手心都汗淋淋的,必须马上躲开,否则双腿就抖个不停,连迈步都艰难。开始只是对男性,现在对女的也是如此,为此我常躲开视线,可是又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的余光扫视对方,给对方以很不体面的感觉,说我这人很“不正经”。我自己也特别恨我这双眼睛,有时甚至都想把它挖掉。
   
     案例6:也许我从上学开始就习惯了小教室,到了大学每当有大教室的课时,我都早早去占座,在别人还没进教室之前坐定,如果去晚了,或是因特殊情况迟到了,在进入教室或穿过走道时,心里就打起鼓来,完全像做贼似的蹑手蹑脚,紧张,出汗,脸也白了,举步维艰地坐到位置上,全身发抖。由于我的抖动,不仅影响到邻桌及前后座的同学,有时全教室的人都不安。他们用挪动身体、咳嗽、回头张望来向我“抗议”。
   
     案例7:我害怕异性,因而有意地回避异性,但我越是回避,这眼睛越是鬼使神差地要去看他们,甚至是他们要害的地方。后来如果我的视线里出现与男生相关的比如打火机、烟、鞋或男人专用的衣物等,也会扰乱我的目光,使我心神不宁,如果我身边有男人,哪怕距离很远,我的目光都不自然,只好低下头闭上眼睛去躲闪。但我特别紧张、局促不安,全身别扭,因此我拒绝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我的生活一直处在半封闭状态中,另外,也因为这个目光问题,人们对我都极尽羞辱之词,让我的人格尊严受到伤害。
   
     第六类:不想交往。这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前五类同学都有交往的愿望,而此类同学则缺乏这种愿望和兴趣,他们自我封闭、孤芳自赏或存有怪僻。这类大学生极少。
   比较而言,前四类是一般性社交不适,人数比例也较高,而后两者属严重的社交障碍,比例虽小,但对心身的健康、发展危害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8-4-22 17:41:48 | 只看该作者

性格内向孤僻的少年咨询案例

性格内向孤僻的少年咨询案例
日期:2008-1-06 19:47
求助者
姓名        某        性别            男            年龄            22岁
教育程度            本科        经济情况        家境一般          婚姻状况        未婚
外在表现
紧张不安、羞怯、目光游移不定、敏感
表现出的问题
求助者自述:一年多来,一说话脸就发烧,眼睛不知看那里好,不敢看对方的目光,只能低头盯住脚尖。不愿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心慌,呼吸紧张,好像全身都在发抖,有时感到声音也在发抖。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最怕接触女生.在任何场所,只要有女生出现,就会手足无措。对老师也害怕,上课时不敢看老师,只要老师面对学生,就感觉老师正盯着自己,不抬头看黑板。常常因为紧张,听不进老师所讲的内容。现在对亲友、邻居说话也“不自然”了。由于这些问题,自己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曾力图克服,也看了不少社交书籍,与人说话时努力按照书上的社交技巧来做,用意志控制自己,反而更加紧张。近来,情况更加严重,与人说话时,有时会轻微的口吃,有时会突然语塞。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自己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成绩下降;交往失败,每天生活在痛苦、焦虑之中。现在正争取入党,同学关系不好肯定不行。眼看就快毕业了,这样下去担心今后难以适应社会。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求助者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要求极严甚至苛求。父亲性格暴躁,发起怒来特别可怕。童年在恐惧、自卑、自责中度过。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我的禁忌很多,害怕我“学坏”,不准我和女孩子交往,并为此多次受到父亲的严厉责骂。中学时,很少在外玩耍,从不和女生交往.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高二时,前排一个女生问我一道题,我给她说答案时,老师当众批评我、挖苦我,我难过要的命,那种屈辱的感觉,很长时间都摆脱不掉。上大学时,同室室长苛刻、粗鲁,经常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儿上找碴、挑剔、指责,开始,求助者极力忍耐,三个月前,求助者忍无可忍,因为一件小事与其发生了冲突,在冲突中被当众打伤,并被奚落。之后,与其在一起时格外不自然。求助者讨厌他、不和他讲话、恨他,但又天天见面,回避不了。后来与所有的同学在一起时都感觉不自然,不知所措,感到别人都讨厌我,慢慢就怕和人接触,越来越害羞了。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促使因素:人际关系障碍影响学习、生活。 先前因素:家庭教育不当。 社会文化因素:羞耻感、性道德意识过强。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
无异常疾病史。
分析、评估与咨询方案
一、求助者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特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在因素。 二、求助者父母对对求助者的苛求、与异性交往的禁忌,使求助者与异性交往时易产生“羞耻感道德意识”,在性格中形成了较强的羞耻心,这对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 三、少儿时,求助者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的批评、挖苦所产生的羞辱 反应在求助者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 事件而被激活,导致了求助者人际交往障碍的产生。 四、和同学相处中,与室长的冲突,强化了怨恨、愤激的负性情绪;又由于心理防御 机制的作用,上述若干挫折和强烈压抑在心中的对室长敌意和回避,反应在潜意 识中,转换、导致了泛化心理现象的产生,即由对某一人的敌意和回避,发展为 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 五、与室长的冲突中被强化的怨恨、愤激等负性情绪加剧了求助者性格中害羞、胆怯 、逃避等特征。所以,这桩人际矛盾的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求助者对人、对人际 交往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        六、求助者正值青春期,一方面有着正常的与异性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已经内化了的有关两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有意无意地使你批判自己的想法,抑制自己的欲望。因而,使求助者常常处在一种是否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冲突之中。而害羞、胆怯、逃避等不良行为方式,反而减轻了求助者的这种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的减轻,又鼓励、强化了求助者害羞、胆怯、逃避等不良行为方式。
七、当求助者出现对人际交往恐怖反应后,便按照社交书籍上的方法,改变、控制、矫正自己的社交行为,这就产生了一种暗示、强化“症状”的作用。再加之求助者越感到“不自然”、“狼狈”、“难堪”,头脑中就越多地出现“想象观念”(如感到别人都讨厌我)。这进一步导致了求助者的自我感觉恶化,如此恶性循环,对人际交往的恐怖便日益严重了。求助者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综合发生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求助者除了回避同学,害怕女生外,还那么怕上课老师的缘故。
咨询目标:
协助求助者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
咨询步骤:
处理不良人际关系,通过讨论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和行为。
咨询手段:
认知疗法;行为疗法。
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
两周,每周一次。
一、建议求助者检查自己是否存在过敏、多疑等不利于交往的心理。以此,逐渐解除“想象观念”(如感到别人都讨厌我)。
二、通过讨论,引导求助者正确认识两性间的正常交往,认识青春期渴望接近异性很正常,摒弃旧的道德意识,尊重自己的正当意愿。
三、要求求助者找两位关系较好的同学了解一下他们对求助者的看法,重点与同学交流自己在与人交往中是否确实存在“脸红、不自然、不知所措、口吃、语塞”等情况。目的是让求助者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的作用,消除自我感觉恶化的情况。此条建议,求助者起初感到很为难。但经咨询师讲解人际交往中的真诚原则并积极鼓励后,勉强答应试一试。
五、一周后,求助者有些兴奋地告诉心理医生,那天咨询后,有了克服问题信心;对人际关系障碍的原因又进行了思考,心理明朗了许多,。这几天对自己过去的想法进行了反思,和同学接近了些。关键是,鼓足勇气找了两位同学述说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感觉和痛苦后,一位同学说他“是有些腼腆”,但认为这是的性格表现,并不以为然;另一位同学说根本没觉察到他有什么“脸红、不自然、不知所措、口吃、语塞”等情况,非常奇怪他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感觉”。两位同学的评价开始动摇了求助者的“想象观众”观念,认为“可能自己在同学面前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不自然,那么狼狈”。但他认为女生、老师是讨厌自己的。
第二阶段:
两周,每周一次。
一、对于求助者的思考、领悟以及行为上的进步,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对人际交往障碍原因进一步讨论,对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作出必要的指导。
二、要求求助者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你的态度。
三、要求求助者分别调查两位老师和两位女生对自己的评价,证实自己“女生、老师是讨厌自己的”,这种认知、感觉是否正确。
四、要求求助者每天做想象——放松训练。即在想象中将最想见又最怕见的人(如某位女生),想回避又回避不了的人(如某位老师、寝室室长)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然后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驰的反应,最后产生意向上的适应并扩展到现实行为中。
五、完成上述要求后,求助者通过注意观察别人和写观察日记,发现“别人各做各的事,各忙各的,并不特别关注我,也不在意我的行为”。在对女生和老师的调查中,他意外地获知:老师认为他“学习还不错,课堂纪律好”,“很有发展潜力”,辅导员对她争取入党给予了热情鼓励。女生对她的评价是“有点儿文气、有点儿傲气,并没发现有什么不对劲儿,有点内向,挺不错的”。这些评价证实了他自己过去“想象观念”是错误的,使他对人际交往的信心大增。
第三阶段:
三周,每周一次。
一、对于求助者各方面的进步,给予积极、热情的鼓励。
二、进一步加深问题原因的认识,淡化负性心理印痕,提高挫折承受力,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强化自我,进一步提高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
三、要求求助者坚持做想象放松训练,执行逐步与人交往的任务,布置了与人多接触、多交流的作业,并要求求助者在适当的时候,把改善与寝室室长的关系作为一项挑战性的课题,来检验一下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求助者人际交往中的各种不良感觉逐渐消失,人际交往的自信心逐步增强,与寝室室长的关系有了初步改善,并开始在与其他同学成功交往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了与人交往所带来的愉悦。
五、咨询终止。
总结:
一、对人际交往障碍的治疗应以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系统脱敏疗法为主。
二、咨询过程中,在解决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求助者学会淡化成长历程中的负性心理印痕,妥善应对、消除现实生活中的负性情绪影响,正确认识包括人际交往中的挫折在内的各种挫折,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强化自我,进一步提高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08-4-22 17:43:32 | 只看该作者

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
    摘要:李娜(化名),女,20岁,护理学专业,大二学生,两年多来,与人交往时紧张,讲话时不敢直视对方,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怕别人看出不自然表情,不敢和别人交往,发作时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明知这种反应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和生活,心理痛苦2年。诊断为非重症精神病性障碍,拟诊断为神经症—社交恐怖症,运用认知疗法结合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咨询,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一般资料

    1、一般情况:

    李娜(化名),女,20岁,未婚,护理学专业,大专二年级学生,来自南方农村,姐弟2人,父母健在,家庭经济状态一般。

    2、个人成长史:

    家住农村,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从小性格内向,怕见人,特别爱面子,争强好胜。父母对我要求极严甚至苛求。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记得有一次因放学回家晚了,父亲以为在外贪玩,我还未来得及解释,就不分青红皂白打了我一个耳光,瞬间脸上疼得像火烧似的,至今想起那件事还很害怕。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我的禁忌很多,不准我和男孩子交往。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所以除了学校和家,我很少在外玩耍,从不和男生交往.中学时,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

    3、精神状态:

    着装整洁,与年龄相称,谈话中总是低着头说话,不敢正视人,偶尔抬头看人,便立即躲闪,并表现出局促不安、紧张脸红。明知这种反应是不必要的,但不能克制并因此而感到痛苦,迫切希望治疗。

    4、身体状态:

    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但进入大学后害怕与人交流,怕别人注视自己,与人讲话紧张,伴心慌、脸红、气促,好像全身发抖;自己独处或者与非常熟悉亲密的人(母亲)相处的时候无任何反应。

    5、社会功能:

    不敢与人交往,说话时紧张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上课、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以至影响学习和人际关系,回避社交场合,产生退学的想法。

    二、主诉:

    与人交往时紧张,不敢正视别人,害怕别人看到自己不自然的表情2年,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个人陈述:

    自认为自己是个怪人,有个害羞的怪毛病。两年多来,与人讲话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很内向、很古怪的人”,最怕接触男生。即使在寝室里,只要有男生出现,就会不知所措,嘴直哆嗦。对老师也害怕,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只要老师面对学生,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内容不知所云。糟糕的是,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由于这些毛病,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自己曾力图克服这个怪毛病,看了不少心理学科普书,按照社交技巧去指导自己;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不大。李娜哭诉道,这个怪毛病严重影响了我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成绩下降;同学们说我清高,同学关系不好,交往失败。快毕业了,这样下去怎样适应社会?她急切地说:“老师,您快告诉我,我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样才能克服怪毛病?”

    四、 观察和他人反映:

    辅导员老师和同学都说她性格比较内向,与人相处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近来与人交往都不敢抬头,老低着头,很紧张,好象在躲避什么。集体活动也不积极参加,基本上没有一个可以互相倾诉的朋友和伙伴。学习认真,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但是,近一年来学习成绩下降明显。

    五、 心理测验结果:

    (1)做SCL-90自评量表测验,结果显示:恐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指数超过正常范围,最显著的是恐怖因子分值高,其次是焦虑、抑郁、强迫因子分值较高。

    六、 诊断

    1、诊断结果: 神经症—社交恐怖症

    2、诊断依据:

    (1)患者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医和有强烈的求治愿望。根据郭念锋(1986)正常与异常心理学原则三项原则,可以排除精神病性心理紊乱。

    (2)与人交往时紧张,不敢正视别人,害怕别人看到自己不自然的表情,不敢和别人交往,发作时伴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曾力图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根据ICD-10有关社交恐怖的确诊标准,完全符合焦虑,主要发生在与人交往的特定社交情境,而独处是则不发生,并对恐怖情景的回避为核心症状。

    (3)病程两年,评3分;自己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评2分;妨碍了正常工作和日常生活,回避社交场合,评2分;根据许又新神经症诊断评分7分,符合神经症的诊断。

    3、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协调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焦虑性神经症鉴别:焦虑症和恐怖症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两者不同。形成恐怖症的焦虑是有特定的物体或处境所产生的,为了减轻焦虑有回避行为。焦虑症的焦虑是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而本求助者却是对人特有的紧张和焦虑状态,因此排除焦虑症。

    (3)与强迫性神经症鉴别:强迫症是对来自自身的某种思想、观念或行为不克制地去想、去做;而恐怖症所害怕的客体和环境是来自外界的。所以排除强迫症。

    4、病因分析:

    (1)生物性原因:求助者女性,20岁,是各类心理问题的好发年龄。既往健康,现在除去与人交往时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外,无其他躯体疾病。可以排除躯体精的原因。

    (2)社会性因素:

    ①家庭教养严厉,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

    ②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不准和男孩子交往。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 错误认知的影响。以至于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进一步发展为不敢和异性交往,逐渐发展到不敢与人交往,出现内容泛化。

    ③进入大学以后,学习、升学和就业压力较大,人际环境更加生疏。

    (3)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认知因素:

    ①成长中同男孩交往是不正经的错误观念的认知与认同。

    ②个性特征:性格内向,追求完美,敏感、孤僻。

    ③来访者的年龄正处于自我意识与性心理趋于成熟,自我关注非常强烈的时期,特别关注自己的形象在他人的,特别是异性眼中的形象与评价。

    七、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经双方共同商定,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变“同男性交往是不正经”的错误观念和认知;缓解求助者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的情绪,解答青春期困惑,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即克服不敢用目光与人交往的障碍,逐步的改善人际关系。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协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学习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培养求助者独立自理的能力,适应学校的集体住宿生活。克服不良个性特征的制约,注重自身有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完善自己的个性,最终养成求助者健康的心理,掌握并灵活运用人际交往的原则、方法和正确途径,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水平,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

    八、咨询方案的制定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人际交往障碍和学校环境适应不良上,人际关系问题是处在大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导致各种神经症状的主要因素。人际交往障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是造成求助者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家庭教育和自身素质方面,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由于处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生理、心理发育时期,身心变化巨大,一方面十分渴望获得友谊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性,加之又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而求助者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低,自我调整能力差,以致形成不正确的认识、观念,所以难以适应新的人际交往和学校环境较为复杂的关系,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通过与来访者的沟通和对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介绍,与来访者协商决定:采用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相合,门诊咨询与来访者资助的方式开展咨询。

    九、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评估阶段:

    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了解李娜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尤其是重大事件,并协助李娜作相关的心理测验,确定主要问题,作出评估和诊断,与李娜商定咨询目标预方案。

    2、心理帮助阶段

    通过交流之后,我认为她的症状可通过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予以改变,首先为她作了原因分析:①父母对你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输的与男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使你的性格中形成了较强的羞耻心,这对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②少儿时,你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在你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这种印痕随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③现在已经是成年人,一方面有着正常的与异性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你已经内化了的有关两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有意无意地使你批判自己的想法,抑制自己的欲望。因而,常常处在一种是否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冲突之中。④具有性格内向、孤僻、追求完美的个性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在因素,在经受心灵创伤后精神交互作用的影响,进一步导致了你的自我感觉恶化,“症状”便日益严重。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综合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回避社会交往、与人交往紧张的缘故。由此我建议李娜接受认知疗法和系统脱敏法系统性咨询,她愿意接受,并约定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

    首先向其介绍艾理斯的ABC理论,启发她认识到她的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她对两性间的正常交往的认识出现偏差所导致的,引导其摒弃同男性交往不正经的错误观念和认知,树立尊重自己的正当意愿,积极发展健康的异性交往关系,直至建立幸福的恋爱与婚姻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与表现的观念。

    其次建议找两位关系较好的女同学了解一下她们对你在与人交往中的反应,如脸红、发抖、目光恍忽等“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目的是让李娜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的作用。两位同学的评价会动摇了李娜的“想象观众”观念,认为“可能我在她们面前是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不自然”,别人也没时刻关注和对自己评头论足。同时让她清楚情绪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去改变,不是想控制就能控制的,而恰恰相反你越努力控制情绪的表达,情绪的表月不能随你心愿,应“顺其自然”,以平和态度面对各自攻人际交往。

    最后对她的思考、领悟及行为上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对障碍原因对人际交往方面的影响进一步讨论作出必要的指导。根据李娜的实际情况,帮助她去掉一个“怕”字,去掉社交中的自卑感,树立自强、自信,认识正常社交活动并不带有什么神秘色彩,只不过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应酬,过分敏感是自己的自我心理暗示所导致的。

    在咨询过程中为其布置了“大目标小步走”的与人接触、交谈的家庭作业;加深对障碍产生原因的认识,淡化负性心理痕迹,提高挫折承受力,树立正确的交往观。要求其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你的态度。

    在进行认知疗法咨询的同时,配合使用系统脱敏疗法,首先在门诊教会来访者全身深度放松(渐进性放松),要求其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即通过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驰的反应,在想象中将想回避又回避不了、最想见又怕见的人(某位男同学或者男老师),依据自己对这些人的恐惧程度依次从引起轻微恐惧到最恐惧的顺序突然呈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通过反复训练最后达到在想象中能够自如的进行人际交往,并逐渐扩展到现实行为中。

    通过使用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的进一步帮助与指导,以及李娜的积极配合,经过12次咨询,李娜的人际关系质量有显著改善,主动开始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能主动与同学进行交往,原先伴有的心跳,脸红等反应也逐步减轻直至消失。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咨询第12次时,李娜自述“同男性交往不正经”的错误认知和观念已经改变,认识到与男性接触是很正常的交往,与同学相处、谈话时不再紧张,继续坚持放松训练,执行逐步扩大与人交往的范围。

    十、 评估:

    李娜自述“同男性交往不正经”的错误认知和观念已经改变,认识到与男性接触是很正常的交往,与人相处、谈话时不再紧张,能将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已达到预期目标;我同李娜交流时发现她不再低头说话,可以正视交谈,不再伴有脸红、气促的症状;做SAS量表、SDS量表、做SCL-90自评量表测验的结果显示,各测验结果均已达到中国正常人常摸以下,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半年后电话随访,已没有原来不自然的症状,可以和别人随心所欲交流,可以参加各种社交场合,学习中讨论问题自己敢发言了,咨询效果得到很好的巩固。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2、侯沂、舒良,《现代精神病学诊疗手册》,山东,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年版。
    3、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08-4-22 17:45:28 | 只看该作者

要面子”与“死要面子”,

俗话讲“人要一张脸,树要一身皮”,又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可见,“要面子~和“死要面子”要区别对待。"X
   要面子是人之常情。一方面,要面子是人自尊心、荣誉感、羞耻感的外在体现。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  要面子是一个人进步所必须的一种督促力量。每个人都希望进步,都愿意受到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尊重,这是人的正常心理需求。要想赢得别人尊重,大多数人采取的办法是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良好的品格,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各种能力。另一方面,要面子还表现在个人的行为希望得到他人的接受与认同方面,谁也不愿遭到另人的非议与指责。要面子的人能够自觉维护人们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在为人处事过程中能够顾忌别人的评价与舆论的约束。如果一个人不再顾忌面子,那么就会做出有悖道德与法律的事情来。所谓“我是流氓我怕谁?”他们是一点面子也不要的。所以说,人活在世上要顾忌一些脸面,要面子可以促使人们弃恶扬善,使人们自觉维护约定俗成的社会公德,这对于个人、对于社会都是有益的。Z7ZQc
   然而哲学上有一个“度”的概念,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走向其反面。要面子是建立在自尊心的基础上,而“死要面子”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一种虚荣心理。死要面子的人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名不副实的荣誉,甚至追求的是一种自以为得意而他人所不齿的优越感。死要面子反映了一个内心自卑与自傲相互矛盾的性格特点,有的人越是自卑表现出来的越是自傲。人们常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恰恰反映出内心充实的人并不刻意追求面子。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高校贫困生不认为打扫教室、水房、厕所挣钱补贴学业是自立自强的表现;有的年轻人本来家庭并不富裕,结婚却要大操大办,这都是“死要面子”的具体体现。有的时候,“死要面子”还表现的反道德的行为上,对社会构成危害。比如排队是社会生活中的常事,偏偏有人想通过加塞或走后门的办法拒绝排队,以使自己表现得比别人更优越,形成了对社会秩序的危害;有的领导干部不管企业和当地财政多么困难,一味地与别人比轿车、比住房、比奢侈,也是一定意义上的“死要面子”。M+
   由此可见,“死要面子”是要不得的,于个人,于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08-4-22 17:48:53 | 只看该作者

人际社交困惑

人际失调,交往嫉妒,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纷至沓来;高傲,自卑,孤独,无聊,无望恐惧等心理体验频频光顾。很多大学生带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期望与同学来往,但往往几个回合下来,便失去了耐心和宽容,一再报怨,大学生太自私了,太难相处了。几乎每个人都在历数别人交往中的缺点与不是,几乎大家都感到大学的人际关系复杂。从大一开始,大学生的矜持孤傲,目空一切,独来独往,狭隘自私的缺陷开始在人际关系中暴露得淋离尽致。
  大学四年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人际关系问题了,与此同时,大学生们的交往触角大大延伸,他们积极主动伸向了老师,伸向了校外,伸向了社会,渴望从这些“无字这书”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体验和真知灼见。然而,一室难以交往,何谈走向社会呢?交往中语言艺术和技术技巧的缺乏,认知偏差等等,带给他们的是更多的打击和困惑。

  美国心理学家W·巴克说:“人离不开人——他要学习他们,伤害他们,支配他们……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因此,人生需要友情,人生需要交往,人生需要自我的形象推销与展示。不论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人生的公关。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利他人和社会赞誉,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

  1.社交恐惧症

  杨萌是某理工大学的大二学生,成绩优秀,但她近年来感到异常苦恼。长期以来,她一直经受着心理障碍的困扰和折磨,时至今日,仍旧无法摆脱这个阴影。它已经给她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杨萌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对她要求极严甚至苛刻。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小学时一次杨萌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就让她重做生题,她不乐意,父亲怒气冲天地将钢笔甩到她脸上,笔尖刺伤了她的脸,鲜血直流。至今杨萌想起那件事还很害伯。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杨萌的禁忌很多,不准她和陌生孩子交往。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所以除了学校和家,杨萌很少在外玩耍。

  谈到不愉快的经历,杨萌还记得:初中时,一向成绩很好的她,一次提问没答好,老师当众批评她、挖苦她,她难过得直流眼泪。再就是大一时,同室一位同学S来自农村,家境不好,杨萌就经常主动帮助她,可这样反而伤了S自尊似的,S不但不把杨萌当朋友,反而时常挑剔她、指责她、刁难她,故意当她的面和其他同学亲亲热热,冷落她、孤立她。这使杨萌委曲极了,难过极了。她恨自己,自责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

  不知不觉地杨萌就怕和人接触了,愈来愈害羞了。她认为自己是个怪人,怪毛病就是害羞。一年多来,她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

  对老师也害怕,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只要老师面对学生,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更糟糕的是,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由于这些毛病,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自己曾力图克服这个怪毛病。

  杨萌患的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社交恐惧症。

  面对人群时,不但觉得害羞,还感到害怕,而且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有着强烈的不安感和排斥感,这种对社交生活和群体的不适应而产生的焦虑和社交障碍称为社交恐惧症,它是最困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之一。

  社交恐惧其实也是一种强迫观念,患病率较高。患者对与人接触感到苦恼。当然,谁都有可能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交恐惧,但发展成神经质症的症状时,其恐惧、痛苦程度非常之深,以至于回避与人接触,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障碍。

    在美国,社交恐惧在人群中占12%-13%,即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他一生的某个阶段或是终生被这种恐惧带来的焦虑困扰着,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交往和个人发展。

  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面临着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不适应现象日益加剧,社交恐惧症也猛增起来。虽然迄今还没有全国性的流行病调查报告,但从日常的门诊业务中已不难看出,社交恐惧症所占的比例,几乎占心理疾病的20%,仅次于抑郁症和焦虑症。如果以年龄划分,则社交恐惧症是青少年心理障碍中的首发疾病。大学生作为知识青年,是此症的高发群体。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基本上起源于害羞,不管患者年龄多大,其心态是相同的,只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境遇和不同的解释罢了。有浅层心理的害羞,也有深层的心理害羞;有本人意识到的,也有本人意识不到的。

  社交恐惧的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患者对陌生人,甚至熟悉的人感到害怕;其次,是所有人回避;第三,在害怕中伴有明显的紧张、出汗和颤抖以及诸多植物性功能障碍;第四,在病情发展中,常出现过度自我防卫机制;最后,类似强迫症的明知不该但无法自控的状态。

  害怕虽然是一种心理过程,但它必然要影响生理功能,于是紧张、出汗、心慌气短以及颤抖都会接踵而来,脸红是最容易表现出来的现象。这些反应,其实是一种焦虑的表现。为了摆脱焦虑,回避便是唯一的手段。回避的目的是避免焦虑情绪的袭击,只要不存在对人的场合,社交恐惧者就会觉得安然无事了。在回避的时候,许多患者还会发生“过敏性牵连”,这是一种自我防卫心理机制。对害怕的场面或人,会发生“草木皆兵”的心理泛化,对外部事物产生异常过敏的反应。如感到别人在注意他,甚至他人的一举一动,都暗示着对患者的讨厌、排斥、无奈等,从而加强其回避的理由:由于我不好,所以人家厌恶我,与其让人厌恶,不如主动离开人群,何必自找没趣呢?从而以这种投射心理使自己取得病态中的平衡。

  2000年在上海召开了有关社交恐惧症的研讨会,主讲人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学教授戴维·西汉(David·sheehan),他认为,心理、生理两方面的因素会共同导致社交恐惧症,它的发病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这种物质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

  社交恐惧症可能源于家族遗传或经历过某种精神创伤和窘迫生活事件。任何一个发病的人,在经过对病史的调查分析后都会发现其真正的发病背景:家族、性格、教养环境和方式,童年创伤与经历,特别是青春发育期的性教育和由性而产生的压抑等。

    就像树木的成长必须有合适其生长的土壤一样,社交恐惧症要在患者身上着床同样必须有适宜的土壤,即易感素质。一般来说,以下个性特征者易患社交恐惧症:

  ①内向者。内向的人往往安静、内省、不喜欢接触人;情绪不稳定者容易产生焦虑,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过于强烈,情绪激发后,又很难平复下来。与人交往时,强烈的情绪反应,影响正常适应。

  ②敏感者。敏感的人常感到别人看出他(她)紧张不自然,从别人的眼光中看出别人对他(她)厌恶、憎恨或别人也不自然了,不愿与他(她)继续交谈,因此就更加紧张害怕。

  ③自卑者。自卑的人自我评价低,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和能力,内心恐惧,怕引起别人不好的反应。

  ④完美主义者。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对自己要求过高,希望自己在所有人面前、在任何场合、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完美无缺,得到别人的称赞。但人无完人,这就不可避免造成反复的自我挫败,终于见人就紧张害怕。

  对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一般通过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

  对于前面案例中的杨萌,施治方案可采取认知领悟疗法,放松训练法。

  首先,让她回顾一下所经历过的不愉快事件,分析一下自己性格形成的过程,以找出造成她现在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从叙述中可以知道:

  ①杨萌的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特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在因素。

  ②父母对她交往中的禁忌意识,使她的性格中形成了较强的羞耻心,这对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

  ③少儿时,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的批评、挖苦所产生的羞辱反应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

  ④在与同学相处中感到“好心未得好报”,反被误解,恶意相待,于是委屈、怨恨、愤激;又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对那位同学的压抑的敌意和回避反应导致杨萌产生了泛化心理现象(即由对某一人的敌意、回避发展为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另一方面,自责、自怨加重了杨萌性格中的羞耻心和胆怯。所以,人际矛盾这桩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她对人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

  ⑤当杨萌出现对人恐惧反应后,便批评、督促自已该怎样怎样,控制自己不要怎样怎样,这就产生了一种暗示、强化“症状”的作用。再加之她愈感到“不自然”、“狼狈”、“难堪”,头脑中就愈多地出现“想象观念”。这进一步导致了她的自我感觉恶化。如此恶性循环,“症状”便日益严重了。她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综合作用。

  当杨萌意识到①设身处地地站在那位被她帮助而又对她不友好的同学的角度想一想,理解并宽容她。同时检查自己是否存在过敏、多疑等不利于交往的心理。以此,逐渐解除压抑的敌意。

  ②正确认识人与人间的正常交往,认识人是需要通过交往来表现自我的,摒弃旧的羞耻感,尊重自己的正当意愿。

  ③找两位关系较好的女生了解一下她们对你在与人交往中的反应,如脸红、发抖、目光恍忽等“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目的是让她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的作用。

  社交恐惧症相对来说是后天形成的,也就在于社交能力不是与生惧来的。一方面固然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掌握社交技巧,以扩大社交面,一方面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发展,才可能进行人际交往。因此,社交恐怖实际上是人格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大学生难以避免的。不过,还是个人人格发展的不健全才导致了习惯性的社交恐怖,从而形成社交恐怖症,影响着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增强自信、参加集体活动是战胜社交恐惧的关键。

  2.为何不敢接近异性

  那时敏丽正上初三,告别了贪玩,全身心投入到初三的总复习中。可就在最后阶段,偶然一次,她发现自己的眼睛不对头——害怕正视异性,且眼光中有些不正经。此后,她一直害怕与男性对视。不久,雪上加霜,她又得了黄疸肝炎。但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敏丽考上了重点高中。她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地在努力学习中慢慢克服她的眼睛,指望它不再背叛她。可是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却仍然是如此。她不知道这些年是怎么过去的。每每想起她就觉得自己真是罪人,就觉得那是一种罪恶。每当她不小心用那种眼光直视别人时,她都这样安慰自己:这不关我的事,请不要怪我。

  课堂上,敏丽一边使自己集中注意力听课,一边尽量避开老师的视线,尤其听男老师讲课时,她几乎是羞愧满面,觉得是一种耻辱,难受得不得了。

  这种神态引起很多人的误解,包括她的老师,尤其是她的数学老师——李光扬。这位老师夫妻感情不好,由于她视线不正经,他对她总有些特别关心。其实,敏丽不是有意要这样的。她总觉得对不起他们。上高二时,她的眼睛引起了一个自私的男孩的误会。他知道她的成绩很好,那时他正与一个漂亮女孩谈恋爱,但他却三天两头往敏丽那里跑。敏丽 根本没有那种意思

的社交恐惧症是怎样形成的之后,可以采纳以下一些建议①设身处地地站在那位被她帮助而又对她不友好的同学的角度想一想,理解并宽容她。同时检查自己是否存在过敏、多疑等不利于交往的心理。以此,逐渐解除压抑的敌意。

  ②正确认识人与人间的正常交往,认识人是需要通过交往来表现自我的,摒弃旧的羞耻感,尊重自己的正当意愿。

  ③找两位关系较好的女生了解一下她们对你在与人交往中的反应,如脸红、发抖、目光恍忽等“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目的是让她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的作用。

  社交恐惧症相对来说是后天形成的,也就在于社交能力不是与生惧来的。一方面固然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掌握社交技巧,以扩大社交面,一方面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发展,才可能进行人际交往。因此,社交恐怖实际上是人格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大学生难以避免的。不过,还是个人人格发展的不健全才导致了习惯性的社交恐怖,从而形成社交恐怖症,影响着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增强自信、参加集体活动是战胜社交恐惧的关键。

  2.为何不敢接近异性

  那时敏丽正上初三,告别了贪玩,全身心投入到初三的总复习中。可就在最后阶段,偶然一次,她发现自己的眼睛不对头——害怕正视异性,且眼光中有些不正经。此后,她一直害怕与男性对视。不久,雪上加霜,她又得了黄疸肝炎。但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敏丽考上了重点高中。她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地在努力学习中慢慢克服她的眼睛,指望它不再背叛她。可是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却仍然是如此。她不知道这些年是怎么过去的。每每想起她就觉得自己真是罪人,就觉得那是一种罪恶。每当她不小心用那种眼光直视别人时,她都这样安慰自己:这不关我的事,请不要怪我。

  课堂上,敏丽一边使自己集中注意力听课,一边尽量避开老师的视线,尤其听男老师讲课时,她几乎是羞愧满面,觉得是一种耻辱,难受得不得了。

  这种神态引起很多人的误解,包括她的老师,尤其是她的数学老师——李光扬。这位老师夫妻感情不好,由于她视线不正经,他对她总有些特别关心。其实,敏丽不是有意要这样的。她总觉得对不起他们。上高二时,她的眼睛引起了一个自私的男孩的误会。他知道她的成绩很好,那时他正与一个漂亮女孩谈恋爱,但他却三天两头往敏丽那里跑。敏丽 根本没有那种意思

。她尽量克制自己,可是受不住英俊的男孩的诱惑,她的成绩直线下降。同学嘲讽,老师责怪,家长失望,都让她痛苦万分,那时她才真正体味到生不如死的滋味。更难受的是那男孩的得意,因为敏丽一直没向人屈服过,如今终于拜倒在他的脚下,他得意极了!每当傍晚,敏丽一人枯坐教室里,心很痛,头很痛,情感很痛。但她还是勉强通过会考,进入高三。

  进入高三,敏丽撕掉了所有的日记,毁掉了能唤起她回忆的一切东西,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她真的做到了!她成为班里最好的学生。可是那个自私的男孩又开始骚扰她。她尽力克制,尽量抵制,她以为能战胜诱惑,但是她失败了。敏丽恨死了他,也恨死了她自己那双总是背叛她的眼睛!

  高考敏丽名落孙山。

  复读一年后,她考上一所普通大学。由于落榜的挫伤和心理的扭曲,敏丽经常感到万念俱灰,感到孤独、寂寞、无助。她经常独自到大街上瞎逛,体味那种失落、流浪、无奈、苍凉的感觉。有时,真希望能被汽车撞上,她就不用找别的借口去死了。世上也没什么让她感到挂念的,惟一让她放心不下的是妈妈……

  “生活如此美丽,活着真好。”舍友总对她这样说。“死去真好。”敏丽总是这样固执地想着。她对所有男孩都保持着高深莫测的疏远心态。没有男孩敢接近她。她冷得像一座冰山。她在潜意识里保护着自己不受骚扰。

  “像你这样怎么能嫁出去?”那些舍友对她开玩笑说。

  “我会出家,不会嫁人。”她每次都是这样说,她害怕男人。

  每当敏丽想起将要走上社会,面对很多人,很多事,她就心烦意乱。“我该怎么办?社会那么复杂,人那么难相处,我该怎么办?我要工作,要生存,我必须挣钱养活自己。”她真觉得自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上帝不该拿这种病来惩罚她。她有时想逃避社会,过那种安静的避世的生活,可是她真的很不甘心。如果不是这种病变的骚扰,她会特别出色。她曾经发过誓,她要做一个女强人,要考硕士,考博士。她勤奋她好学,她要强。她很能够控制自己,很会支配自己。她的爱好广泛,各方面的知识她都喜欢汲取,艺术、体育等方面她几乎都很擅长,而且她能够掌握时间,她是个智力上很突出的好女孩。

  但她真的很痛苦,常常觉得生不如死,她该怎么办?

  心理学家们说:心理冲突+灵魂患病+躯体异常=神经病源。

  这位异性恐惧症患者,始终贯穿着的就是“学习生活”和“情欲生活”之间矛盾的剧烈冲突,这种理性与本能之间的矛盾、这种性妄想与性禁忌之间的冲突形成的心理漩涡反复出现,消耗的心神能量超越限度,自然而然就会激发为对异性的恐惧症。

  “性成熟”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春情发陈”,相当于雌性动物的初次发情期。性成熟后的“春情”首先表露为性妄想。性妄想是性的本能活动,从社会角度评价,它是“邪恶”;从道德角度评价,它是“阴影”。女孩春情发陈期出现带着“邪恶”与“阴影”的意念的目光,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自我意志都不能控制,确实是非常令人尴尬,非常令人羞愧,非常令人恐惧的。而过激的性妄想、性恐惧造成对异性接触的特别敏感,就是所谓“异性恐惧症”。

  关于这种带有性妄想与性恐惧色彩的“春情发陈”,可以分为两种情形:

  第一种是自己能意识到的。比如弗洛伊德在其著作中引用一个女病人回忆说:“许多少女,还不到婚姻年龄,就梦想自己是一个成熟的男人的玩物,想象着淫荡的、秘密的场景。”另一个女病人回忆说:“在我的梦中,没有一件卑劣的可耻的事我没有做过。”外向型的女孩以这种色情的、狂妄的想象来作为情欲需要的补偿。

  第二种是自己意识不到的。性妄想在心理深层即潜意识中完成,等到表现出来时,理性的挣扎已无济于事,身心异常反应已经形成。比如上例患者叙述中提到的情形,反映了内向型的女孩的性妄想和性恐惧。

  异性恐惧症恐惧的正是自己的性妄想。女孩尤其是那些被过分谨慎地抚养起来的本分的女孩,从来没有受过性教育的女孩,情窦初开,妄念丛生,发现性妄想就会惊呆而患精神疾病。性妄想作为“想象的事实”使她们总是病态地胆怯,害怕男人接近她们,害怕男人凝视她们,男人接近和凝视就是一种精神折磨。恐惧的心理和眼睛表达的就是这些内容。

  对异性恐惧症这种多发性神经症,较容易调节,不必过分担忧。对于本节的病例,采取以下疗法,可取到良好的效果:

  ●认知领悟疗法

  人的心理障碍总是在动机冲突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患者敏丽一面有与异性交往的需要,一面又惧怕交往,于是,心理障碍出现了。 解决的办法首先要放掉思想包袱。敏丽已经到了恋爱年龄,任何人都不会对她的正常交往说三道四。

  认知领悟疗法的主要优点是,一旦领悟,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行为疗法

  异性恐惧者不敢与异性目光接触,更不敢与异性交谈,即使与异性交谈,也会面红耳赤,言语不清,一看见异性向自己走来,则全身紧张,流汗。心理医生认为进行行为矫正治疗是目前的最佳方法之一,以下是几种行为疗法:

  ①模仿“忘我”行为。异性恐惧者多是人际态度敏感者。一般都过于关注别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故平时常采取刻板、拘谨、程式化的行为方式。虽然自己也觉得做人太累,却找不到发挥自己感情的途径。

  要知道,人的理念、思想过于压抑感情,就会导致心理的忧郁,进而出现感情与行为上的反差变异。因此,利用一些机会来改变自己原来的社会形象。如在公共场合,可学着对异性侃侃而谈;在陌生人面前同小朋友嬉闹玩耍,它能使你产生从未有过的行为胆量和无忧无虑的心境。

  ②完成行为作业。行为作业是通过外在行为矫正恐惧心理的一种手段。所谓“作业”,是指本人并不愿意这么做,可又非去做不可的活动,心理可能是被动的,但换取了行为上的主动。根据这个原理,给自己规定作业,如去和异性售货员讨论一分钟的商品问题,学着在公共场合下同不讲理的异性乘客争辩。每完成一次作业,都做详细纪录,写下胜利的体验,并不断创造新的行为方式。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求得一个新的自我。

  ③重建信念网络。异性恐惧的发生,在时间阶段上,最敏感的是开头一刹那的情绪状态。常见的心里状态是“又碰见她了,肯定如上次一样糟糕”,随后心里发怵,恐惧症状按原来程序依次出现。这说明瞬间的情绪状态,决定了交往全过程的行为方式,因此在接近异性之前,应做到全身放松,深呼吸3-4次,可以自我暗示,“我今天特别从容平静,情绪好极了!”还可以回想生活中得意的一件事,并从脸部肌肉中表现出来。并想好要讲的第一句话,在见面时慢条斯理地讲出这句话。

  ●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也是行为疗法的一种,运用这种方法之前请患者把惧怕的异性按惧怕程度由轻到重分成等级,比如:自己亲近的父兄→年长的男老师→年轻的男老师→平常的男人→熟悉的男人→一般的男同学→有好感的男同学。具体的排列顺序根据你的具体情况而定。

  然后,由轻到重分等级主动、反复地去接触这些惧怕的对象,产生惧怕感觉时就进行肌肉放松,直到紧张感消除。对较轻等级的对象适应之后再进行下一个等级,逐级类推。一个等级大约持续一周时间,这样几周后就消除了对异性的恐惧,患者也就走出了心灵的困扰。”

  3.孤独的步者

  我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自从上了大学以后,我突然遇到了许多以前没遇到,或者说是没意识到的问题。这让我感到很痛苦和无助,我身处在热闹中,其实我很孤独。

  我小的时候住的地方有很多同学,每天放学以后就有一大堆的人去我家玩,很长时间内都是如此,慢慢的,我习惯了自己呆在家里等着别人来找我,我从来也不主动去找别人。和大家再一起时,我也只是个听众,从不或者说很少参与大家的讨论中。

  到了高中,我发现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再高中就没认识什么新朋友,但是,由于高中学习过于的紧张繁忙,我对此也没太在意,心想,安静点也好,我可已安心干自己的事。

  现在我上大学快一年了,可总感到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我觉得许多同学素质太差,低俗、自私,譬如:外国友人来校参观,给同学们拍照,同学们故意当着客人的面挤成一团,争抢立即成像的照片;晚间熄灯后仍不顾他人大声开收音机……而同学们认为我清高、自负、好表现,不愿搭理,常挖苦我。

  我感到非常孤独,不知道自己应该随波逐流呢。还是继续保持自己的个性?我现在不能专心听课,学习一落千丈,我该怎么办?请帮帮我。

  孤独是缺乏正常社会接触。但孤独感,却来自心灵有意的隔阂。

  孤独一般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情绪性隔绝,指孤独者不愿意与周围人来往;其二是社会性隔绝,指孤独者不具有朋友或亲属的关系网。

  孤独,并不是单纯的独自生活,也不意味着就是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可能并不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间,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

  孤独产生的原因多而复杂,比如挫折,缺乏交往,失去母爱,周围没有朋友等。孤独的产生,也与人的性格有关。比如有的人孤傲,看不起旁边的人,因此容易使得周围的人渐渐离去;有的人情绪易变,常常大起大落,容易得罪别人,因而使自己陷入一种孤独的状态;还有的人善于算计,凡事总爱斤斤计较,考虑个人的得失太重,因此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障碍。

  大学生的孤独一般与性格密切相关。正如上例中的自述者的孤独,主要是因为自己交际上的被动性格造成的。

  孤独还是对环境的刻意拒绝。一般来说,孤独是一种人们不愿接受的状态,它给人们带来的是种种消极的体验,如沮丧、失助、抑郁、烦躁、自卑、绝望等,因此孤独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据统计,身体健康但精神孤独的人在十年之中的死亡数量要比那些身体健康而合群的人死亡数多一倍。人的精神孤独所引起的死亡率与吸烟、肥胖症、高血压引起的死亡率一样高。但是这不表明孤独一定会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出自孤独感。

  孤独与友谊绝交,与理解无缘,孤独接近罪,等于死。积极的人生应当超越孤独。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孤独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它是由社会关系缺陷造成的;其次,它是不愉快的、苦恼的;最后,它是一种主观感觉而不是一种客观状态。

  从上例自述者的情形看应属于适应性不良所致人际紧张。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必然要与他人交往。尤其在人们的接触、交往、合作更频繁、更密切的当今社会,如果不善于人际沟通,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而随波逐流、分庭抗礼都不可取。

  因此建议孤独的大学生不妨从以下的方法进行实践:

  ●加强自我认识,正确评价自我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对自己的个性、气质、能力、情感、价值取向等都有充分的了解,认识。这样才能找好自己的坐标,才能把握好自我,才不会迷失自我,也就不会那么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会人云亦云。

  如果你不能融入这个集体首先应从自身找原因。继续保持原有的个性肯定无助于现状的改变,要学会摒弃个性不好的一面,如自大、自我中心,说话行事无分寸感等。同时发扬个性中良好的那一面:热情、活泼、大方、助人。对人对己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既不能自负,也不过于自卑。

  ●要有豁达、大度的胸怀

  学校并不是一片净土,社会上各种五光十色的价值观都会折射到学校来,这不奇怪。用一个理想化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人,必然会失望、愤世嫉俗。所以对外界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要多看到人的主流一面,人心向善的一面。对非原则性的问题,学会谦让、不计较、不理会,对他人的取笑、讥讽,一笑了之,或幽他一默,要想到大多数人并非是有意伤意你的。

  ●学会聆听

  先听,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学人所长,否则自顾自地滔滔不绝、夸夸其谈,一来会冷落、忽视他人,二来言多必失,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别人觉得与你交往索然无味,自己也感到与人难以相处无法融入集体之中。

  ●培养同理心,体察他人的需要

  从别人的表情、坐姿、体态等非语言表达方式上来判断别人的情绪、需求、并准确地推测别人的行为。选择对方所感兴趣的话题,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以己之心,推己及人”。这样可减少许多误会和不愉快的冲突。人们觉得你善解人意,也乐意与你相处。

  ●善于控制情绪

  一方面我们要学会适应这个环境(如“闹中取静”),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此影响和感动别人的行为和情绪。在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批评时,注意说话的方式、语气,既让别人能接受而又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赞美他人,结识各式朋友

  在学会发现周围人身上的闪光点的同时,真心实意地表示你的赞赏,而对他人的给予的帮助和赞美要及时表达你的感激之情。

    你可以和兴趣爱好各异的结交朋友,如球友、书友、棋友等等。这样,你就不会被孤立,也不会感到孤独,就会有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

  4.嫉妒是一种病

  夜晚的宁静被尖厉的叫声打破,女大学生陈浩英将浓硫酸泼向室友李妙玲,随后,她带着怪异的笑走向了死亡。李妙玲头部、面部、颈部、双手被浓硫酸严重烧灼伤,全身烧伤面积达8%,即使将来整容整形,眼晴与耳朵功能也难以恢复正常。

   唯一目击者韩涵说:

  “那天李妙玲从教室回到宿舍,一边与陈浩英闲聊,一边用鞋油擦皮鞋。过了一会儿,我去阳台洗脸,突然听到一声尖叫,抬头一看,李妙玲双手捂着脸,头上脸上都是粘糊糊的东西,陈浩英不知是什么时候在宿舍里,手里拿着一个瓶子。随后,我立刻去找李妙玲的老乡,当我们回来时,看见陈浩英在笑,神情怪怪的。当时我们们都忙着把李妙玲送去医院,没在意,没多久,听见有人喊,才知道陈浩英跳楼了。”

  今年22岁的陈浩英出身农家,父亲是个铁匠,母亲操持家务,家中有一哥哥,已经成家。她从小到大,一直比较争强好胜,心志也很高。此前,她曾向同学流露过对实习工作的不满,回到学校后,这种想法更为突出。平时陈浩英精神比较忧郁,性情比较孤僻,有时不想上课,喜欢躺在床上睡觉。学习成绩不错,但很反感别人比她强,李妙玲性格开朗大方,人长得也很漂亮,很多人喜欢围着她团团转。

  据同学反映,别人考试通不过,陈浩英特别高兴,若成绩比她好,她便不高兴,嫉妒心特别强,又特别自尊,但与同学之间并没有多大纠葛。

  陈浩英、李妙玲、韩涵她们几个人都是自1998年9月进入这所重点大学的,自入学以来,她们一直住同一寝室,大家相处得很好,几次调整宿舍,她们都坚持同住,不料现在发生了这样的事。

  陈浩英的心理状况应该存在一些障碍。其具体表现主要是嫉妒心很强,并由过强的嫉妒心导致长期的精神压抑。

  很多大学生来从小有一种的特殊优越感,一旦这种优越感没有了,心理上就产生了不平衡,如果不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日积月累就容易形成心理病,严重时可以成为患者的精神毒瘤,患者也可能由此走向极端。正如本案例就是嫉妒心理的极端表现。

  心理学家弗洛依德曾经说过:“一切不利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和嫉妒。”嫉妒心理犹如心灵的肿瘤,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最早的古典医著《内经•素问》就曾指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今天,人们对嫉妒心理危害性的认识,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美国有些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嫉妒程度低的人在25年中仅有2%-3%的人患有心脏病,死亡率只占2.2%。而嫉妒心强的人,同一期内竟有9%以上的人患有心脏病,死亡率也高达13.4%。由于嫉妒情绪能使人体大脑皮层及下丘脑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造成大脑功能紊乱,免疫机能失调,从而使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心血管、周期性偏头痛的发病率增加。医学家们还观察到,嫉妒心强的人常会出现一些诸如食欲不振、胃痛恶心、头痛背痛、心悸郁闷、神经性呕吐、过敏性结肠炎、痛经、早衰等现象。

  嫉妒心理是一种难以启齿的内心情绪反应,总是与不满、怨恨、烦恼、恐惧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构成嫉妒心理的独特情绪。无论在社会群体,还是在校园群体,我们不难发现,具有明显嫉妒心理的人对于别人的、才华、造诣、名誉、地位总是感到不舒服,耿耿于怀,丢不下,放不开,甚至对他人的美丽容貌、苗条身材、高雅的气度、圆润的歌声,潇洒的舞姿以及和睦的人际关系等都会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嫉妒,使之终日受到烦恼和痛苦的折磨。具体说来,嫉妒心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明确的指向性

  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往往产生于同一时代、同一级别的人中间,主要是因为嫉妒心理是一种以极端自私为核心的绝对平均主义者。因为曾经“平起平坐”过,或是曾经“不如自己”过,如今成了“能干”者,使嫉妒者产生抵触和对抗。

    ●不易察觉的伪装性

  由于社会道德的威力,嫉妒心理被大多数人所不齿,使嫉妒心理一般都不愿直接地表露出来,千方百计的伪装,企图使人不易察觉。如本来是嫉妒某人的某一方面,却不敢直言,故意拐弯抹角地从另一方面进行指责或攻击。

  ●明显的对抗性

  嫉妒心理的对抗特征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其攻击目的在于颠倒被攻击者的形象。甚至本关关系密切,由于嫉妒使道德天平倾倒。往往不看别人的优点、长处,而总是挑剔别人的毛病,甚至不惜颠倒黑白,弄虚作假 。

  ●不断发展的发泄性

  一般说来,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外,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性行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言语上的冷嘲热讽,一种是行为上的冷淡,疏远被嫉妒者,一是具体行为,或是攻击性强的行为。

  嫉妒心理的产生,在于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作怪,它使人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和恰如其分地估价自我。要知道,世界上不会有十全十美的人,也不会有十全十美的人生,他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都是客观存在,如果每个人都能积极地加强思想意识的锻炼,“心底无私天地宽”,心胸开阔,精神豁达,常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他人和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靠自己的努力去驾驭生活的风帆,那么,当你在人生旅途中逐渐克服缺点、完善自我以后,你就会发现,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正的。

  妒嫉是阻碍我们前进的拦路虎,一个人如果对别人产生了妒嫉心理,那么他(她)必然会常常以“我”为轴心,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发现不了自己的缺点,满脑子都是忧愁怨恨,结果只能是徒生烦恼。如果任凭妒嫉在心中滋生,妒嫉心理就会恶化为妒嫉行为,最终就会害了别人又毁了自己。

  相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怎样克服嫉妒心理呢?

  ●学会正确评价自我,真正了解自己

  嫉妒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活动,而是受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因素制约的。嫉妒恰恰是偏离了正确方向的自尊心,是畸形的自尊心。它把自尊理解为高高地凌驾于别人之上,自己只能超过别人,决不容忍别人超过自己。所以,有嫉妒心理的人是自私狭隘的。嫉妒心强的人只有逐步树立起崇高的生活目的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那种唯我独尊,显示自己,沽名钓誉的嫉妒心理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清除,才能与别人和平共处,把别人的进步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变为动力,推动自己发展、进步。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要善于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摆正自己和别人的位置,进行心理“互换”,善于取别人之长,尊重、理解别人。好嫉妒的人的特性是“自大,自私”,往往从害别人开始,以害自己告终。对此,只有依赖自己提高认识,学会超脱,不断自我反省,改善自身的品性,做到廉虚谨慎。遇事时进行“位置互换”思考,替别人想想。

  ●把精力用到学习中去,发挥自我优势

  英国学者培根说得好:“每一个埋头于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每一时期都为自己规定一个奋斗目标,孜孜不倦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不断努力。这样便不容易被周围的变化所分,嫉妒心理就很难形成。追求万事超人前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某些方面自己不如人,但却可能在另外一些方面做得更好。所以要学会全面地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正视自己的差距,扬长避短,发现并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力求改善现状,开创新局面。

  ●培养达观的的人生态度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角色,人人是“自得其所”,各有归宿;要有勇气承认对方有比自己更高明更优越的地方,从而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自己。这样就能从病态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中解放出来,从嫉妒的泥潭中自拔出来。这样,你就能摆脱一切私心杂念,心胸开阔,不计较眼前得失,更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嫉妒他人的成功了。一个埋头于自己的事业追求的人是无暇顾及别人的事的。俗语说“无事生非”,正出于此。一个人没有理想,胸无大志,无所事事,就会去挑别人的刺,寻别人的短,自己不进取,却去阻碍他人前进,唯愿众人都平庸度过,相安无事。

  ●密切交往,加深理解

  多和亲友交流,谈学习、谈家常,多参加文体活动,开阔视野,调节好生活。如果嫉妒心萌发,应立即转移环境,投身于自己最喜爱的活动中去。

  许多嫉妒心理是由误解产生的。嫉妒者误认为对方的优势会造成对自己的损害,从而耿耿于怀。所以要打开心扉,主动接近,加强心理沟通和融洽,避免发生误会,即使发生了也要及时妥善地消除。

  另外,有强烈嫉妒心理的人,可能使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导致身心健康被伤害。遇到这类个案,可适当选用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

  5.自我封闭

  一九八一年,张彤和刘帝充在南京结婚。半年后,张彤生下儿子小恭。但夫妻经常争吵,张彤终于提出了离婚,法院判决小恭归张彤抚养。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张彤从事的是地质工作,为了让儿子生活得好些,她主动提出去野外工作,这样可以拿更多的工资。而照顾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小恭的外公和外婆身上。全家人对小恭都十分溺爱。

  张彤心疼儿子,在小恭十六岁的时候,她回到了重庆,并将孩子接回家。

  但是,孩子从小跟着外婆长大,每当张彤要教育小恭,小恭就会顶嘴道:“你有权利管我?我又不是你带大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彤偷看了小恭的日记,上面的文字让张彤震惊:

  “人人都骂我是没有爸的私生子,我很想爸爸,但他从来不来看我。”

  “我没有爸爸,我在畸形的环境中长大,我对身边所有的人都有恨!”

  ……

  张彤还了解到,小恭在学校经常受欺负,性格非常懦弱,尽管他的个子很高,但连女孩子都敢欺负他。

  高中时的暑寒假里,小恭呆在家里几乎没有出过门,张彤担心小恭这样发展下去情况会越来越严重。看见孩子的病情渐渐严重起来,张彤也尝试过找孩子的爸爸刘帝充商量。但是,刘帝充却在电话里说:“我已经有新的家庭了,你不要来影响我的家庭和生活!”

  半年前,小恭考上了本市的一所大学。但他的病情有增无减
,他独来独往,把自己关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不准任何人打扰他。一看见陌生人,他就怕得要命,随即又飞快地跑回他的宿舍。

  目前,小恭的生物钟已经完全颠倒。白天他窝在床上睡觉,晚上九点多才起床,然后就在宿舍里打电脑游戏。他一两天才吃一顿饭,骨瘦如柴,由于长期缺氧,不吃东西,小恭经常晕倒。校方因此通知了张彤。张彤便到学校里来,居然看见小恭眼露凶光,盯着她冷冷地说:“妈,哦,错了,该叫你张彤。我一分钟都不想见到人!”

  从那以后,张彤急得不知怎办才好。

  近半年来,张彤向有关部门求助,对方均表示无能为力。最后,张彤找到了东华医院,医生告诉她说:“小恭患的是典型的自闭症,到医院实施封闭治疗只需要1个月,就会有明显好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张彤该采取怎样的办法,才能如愿将小恭送进医院接受治疗?

  “自闭症”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于1943年提出并确定下来的。但自闭症的现象则是在其概念被确定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说自闭症有一个很长的过去,但却有很短的历史。即自闭症这种疾病的发生与现代社会的环境没有直接的联系。

  很多人一听到“自闭症”或“自闭症”的人,往往联想到性格孤僻或内向,即把它与某类纯心理障碍疾病联系起来,认为这孩子一定是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发生障碍。也曾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们往往有一个不良的家庭气氛,如父母性格怪异,或母亲忙于工作而使孩子在发育早期(婴幼儿阶段)受到忽视……等等,这类被称做“心理环境”的因素被研究结果所否认。研究结果表明自闭症的发生与大脑系统的生理结构异常有关系,只是目前尚无法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大脑系统的异常结构。虽然自闭症并非为纯心理方面的障碍,但有心理障碍疾病的人,由于其在感知加工功能方面受到影响,也可能引发自闭症表现。

  自闭症并非是纯心理障碍疾病,但并不能忽视自闭症患者的心理障碍,与此相反,在与自闭症患者接触或对他们进行干预训练时,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自闭症患者由于其社会交往能力非常弱,很难与周围的人发生正常的沟通行为,这就会使他产生心理结构异常,发生自闭症患者所特有的心理障碍。换句话说:就像盲人、聋人、肢体残障者会由于他们自身的障碍产生心理压力一样,自闭症患者在成长过程中,也会由于他们的自闭症障碍产生心理上的发育偏差和异常。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在与他人的交往当中表现出愈来愈退缩的结果,如:玩弄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依恋某件物品或某项单一的活动;在必须与人对话时移开目光或跑开;看似莫名其妙的哭闹或笑;伤害自己的身体或攻击他人等。

  虽然我们对自闭症的认识比以前大大的增加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可以治愈自闭症的方法;纵然如此,经过适当的治疗和训练,自闭症患者还是可以在认知、情绪、社交及自理等方面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其中一些方法如密集式行为治疗、维他命治疗、防止食物敏感、听觉综合训练、感官综合训练、言语治疗及音乐治疗等,对很多自闭症人士来说,都有一定的帮助。

  音乐治疗是利用音乐去达到治疗的目标,包括了重建、维持及促进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音乐治疗师针对个人的特殊情况设计音乐治疗计划,利用各类音乐活动如歌咏、乐器弹奏、节奏训练、音乐游戏、音乐聆听及即兴弹奏等,配合心理学的运用来帮助有需要的患者。音乐治疗在美国、加拿大及澳州等国家是隶属辅助医疗架构内的专业,与言语、职业及物理治疗相同。

  在这里就介绍音乐治疗在自闭症治疗中应用。

  ●音乐治疗给自闭症患者带来美好反应

  无论是谁,对音乐都有先天的爱好和反应,从一项初生婴儿对声音反应的研究显示,初生婴儿最爱听的,便是妈妈的声音,其次就是女性的声音和音乐声,由于初生婴儿对音乐的反应并没有经过一个学习的阶段,这显示了我们对音乐的爱好是与生俱来的。另一项早产婴儿的研究中发觉,聆听音乐的一组婴儿比没有听音乐的一组康复得较快,出院的日期平均可以提早五至六天,这些研究都显示了婴儿对音乐的正面反应。

  对于自闭症患者来说,他们天赋的音乐能力比正常的人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一项研究便发现自闭症患者的音乐模仿能力比一些有音乐天分的正常人还要高。有报道说,一名自闭症儿童能知道隐藏在乐曲内和弦音根的改变,这能力就是很多专业的音乐人士也未必能做到;另外一名自闭症的儿童则在一岁半时已能分辨出不同的交响曲及它们的作者。正因为自闭症患者一般对音乐的强烈反应及兴趣,适当的音乐活动可以加强他们的参与感,也可在治疗或训练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他们对治疗师的认同感。譬如当治疗师弹奏着一首当事人爱好的儿歌时,那首歌便可成为两人沟通的桥梁,加强认同感,继而可促进治疗及训练的成效;若再善加利用,音乐对自闭症人士的强化效果,便可增强治疗师在进行治疗时的效果。

  ●音乐给自闭症患者带来多元的感官刺激

  一位患自闭症博士,她在她的著作中讲述童年时的感官经验时提及音乐的经验,她的思考主要是图象的思维方法,她凭听觉处理声音数据时有很大困难,甚至无法记忆别人所说的话,而旋律就是她唯一可以记忆的非图象的数据,她建议一个好的自闭症治疗计划应该包括行为矫正法、感官的疗法,言语治疗和音乐治疗。

  音乐除了是一般自闭症患者较容易接受和处理的感官刺激外,音乐多重感官的特性,可以协助他们加强专注力和记忆力,而这些都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在工作前聆听音乐可以加强记忆力并且同时提高了不受外在环境干扰的能力。

  ●音乐为自闭症患者提高了学习动机

  音乐内蕴藏着重复的结构,如一首歌曲中有相同的旋律但有不同的歌词;又如歌曲内出现的副歌,就是歌词及旋律都经常重复的段落,这些重复的音乐结构很自然地给予自闭患者“预知”的感觉,这种感觉既安全又新鲜,当配合了音乐活动的设计,可应用于很多不同的训练如言语、肌能、认知及社交训练等。自闭症患者的学习确实需要很多的重复练习,而善于利用音乐内重复结构,便可增强学习动机,使重复变得不沉闷;举例说,在一些发声的练习中,用唱咏的方法来重复地练习同一个元音,但将旋律及节奏加以变化,便可作重复的练习而不沉闷,亦提高了重复学习的兴趣。

  ●音乐治疗促进社交情绪上的发展

  透过各类的敲击乐器如鼓和钹等,配合身体肌能的运动,可使音乐成为情绪发泄的工具,这又是由于自闭症患者缺乏沟通技巧,这些多元又安全的感官运动有助抒发一些抑压的情绪。在成功主导的音乐活动设计下,他们能在短时间内享受成功的经验,成功带来自信,而建立自信心更是社交情绪发展及其它学习的重要基础。

  自闭症患者另一项障碍就是不正常的玩耍技巧及狭窄的生活兴趣,倘若能够成功地培养他们一些正常的消闲兴趣,便可以使生活兴趣正常化,亦可减低他们异常的玩耍行为,这是行为训练技巧中的“加强不共容行为”的方法。

  总的说来,音乐治疗是一门专业的学科,音乐治疗师须因应个别情况而订出治疗计划,有系统的利用音乐和运用心理学,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一个全面的治疗更是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但从以上的叙述来看,音乐治疗对于自闭症患者确实有很独特的影响力,它是既安全又欢愉的经历,对自闭症患者来说是非常值得尝试的治疗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08-4-22 17:53:51 | 只看该作者

中学生人际关系研究

中学生人际关系研究


组长:王陈挺                         
研究成员:薛谋杰、游兴峰、陈焕煌、薛万善、何捷
指导老师:薛经敏

研究背景:
朋友是每个人生命中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处于学生时代的我们,就更离不开同学朋友了。在生活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身边总少不了几个朋友,可以分享快乐、分担忧愁;但也有很多人似乎并不需要朋友,总喜欢独来独往,总把事情藏在心里。以上两种情况的不同,往往是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好坏的最终表现。

研究目的:
不同性格的人是以什么标准来选择自己的朋友的?到底是性格相似的人更能成为朋友,还是性格迥异的人更能走到一起?现在的中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最看中对方的是那方面……这都是我们内心的疑惑。为此,我们通过这次研究,以深入了解人际交往的不同方式和如何让大家和睦共处。

研究方式:
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各有各的性格,我们就以他们为对象进行研究。
    我们对平时人际交往接触中(如:老师、父母、同学……),以哪种方式、什么分寸最合适,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等,进行了调查、分析。
   我们还就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使大家更深入的了解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研究报告:
怎样建立真正的友谊?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茫茫人海能结为知己的能有几人?虽然整个世界有60亿人,但是朋友的友谊是否建立在年龄、性别、兴趣、个性等心理相容的基础之上的?为什么有的人虽然每天都能见到,但未必能成为朋友,但有的人偶然相遇就能成为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在人的一生中,结交的朋友人数最多,友谊最纯洁最深厚,并且续时间最久的时候就是一个人的中学时代。这是否由于中学时代的青春少年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成熟起来,人的独立性增强,社会意识强烈,对友谊的渴求表明一个人强烈的社会归属感,况且人在中学时代经历毕竟单纯,人与人之间除了学习和品行上互相竞争向上外,还没有多大的利益利害冲突?
有了良好的个性素质,人与人之间能否建立友谊关系,是否还存在一个相互吸引的问题?即使你已具备了良好的个性素质,但是不能吸引别人或者不能被人吸引,是否也就没有建立相互友谊关系的机会?

一、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这类人的人际交往关系:(案例分析)

例一:有位男生,因父亲是知青,按政策他寄居在祖父家,该生见人腼腆,遇到生人或校领导更局促不安,如遇女生,会手足无措,面红心悸,交谈时口吃,惹同学嗤笑。性格
内向,孤僻,同班中无知心朋友,严重时心烦意乱,消沉苦闷,经常失眠,纳呆。他多次要求中止学业,回到农村父亲身边。

这就是典型的社会适应障碍。失眠,纳呆,心烦意乱,情绪抑郁,学习效率低下,就是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的表现。加之性格内向孤僻,更易造成心理偏导,甚至缺陷。一个人能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这就是适应,有些人在学校是“小哑巴”,而在家中却是“小喇叭”,这就是公众场合恐惧症,也是对环境的不适应。
例二:某女生,父母对其希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总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有时伴有腹泻,痛经,记忆力再现困难,见题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考下来成绩可想而知,不仅父母焦急,其本人也很担忧。
  这也是一种社会适应障碍的表现。应对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

例三:某女生,高一,学习成绩优秀。因面部烫伤较丑,进入青春期后产生嫉妒貌美女生的心态,经常抑郁苦闷。曾几次想轻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多余的,怨父母对她照顾不周,认为做人没有意思,不如趁学习成绩好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告别人生,求得解脱。
这类学生不知人无十全,过份看重自己的弱点,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人的心理状态应该相对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平衡常会被争吵,歧视、侮辱、压抑等突发事件所破坏。这种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羞耻、怨恨、不满、甚至低下;重者,会变得呆(思维迟钝,记忆衰退)懒(四肢乏力,懒于读书做事),忧(忧人忡忡,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甚至丧失理智,做出意外的出格行为)。

例四:某某,初二学生,原是眉清目秀,惹人喜爱的文娱骨干,擅长舞蹈。一次体重测量为100斤,她认为太胖了,将会影响自己优美的舞姿,开始节食。没几个月体重下降到68斤,而且拒食,有呕吐,消瘦脱形,无法坚持学习,只能求助于心理咨询。
这是一种多见于女青年的心理障碍。据调查,一般这类人从小有挑食、偏食的坏习惯。进入青春期后,片面追求苗条的体态,婀娜的身姿,就有意识地控制饮食。久而久之,导致消化功能减退,看到食物恶心。

以上4个例子,是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不健康表现。我们要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要以诚相交,要让别人喜欢自己。首先要对别人感兴趣,可以想象,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谁会对你感兴趣呢?要学会“听话”,要与他人交好关系,耐心的倾听他人讲话是十分必要的。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另外,还要抛弃嫉妒心。嫉妒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心中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青少年一方面由于心理发育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范围日益的扩大,置身一种充满竞争的学校或社会环境,于是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中被突出了,由此而导致的优越地位成为了他们追求的目标,激发起一个人的奋发图强的精神,这是积极方面,但也可能使人因此而产生嫉妒心理,由于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无力或不愿改变现状,于是就会对对方表示不满、忿恨,甚至加以损害。和异性交往是要有一个基本的总体把握,并学会辨别异性。交往关系要疏而不远,把握交往心理距离。排斥让彼此感到过于亲密和引起心绪波动和接触。如果我们在交往中发现对方的苗头不对,要调整自己的态度。使交往回复到波澜不惊,心静如水的状态。

  二、怎样与人交往?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特点是群居性,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人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才能发挥和体现自己的才能,达到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才能最终达到人与社会的统一。虽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许多的技巧,但是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对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来说,在处理人际交往关系进行人际交往时应注意这么几项基本原则:

1、了解和尊重别人;

2、接纳自己;

    3、适度原则;

4、知趣相投心理相容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还应注意运用一些一般的人际交往方式:

1、经常注意关心别人;

2、诚心赞扬善意批评;

3、善于倾听学会说话。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社会交往也是必不可缺的,在人生中向前迈出的每一步,
都必须通过与社会上有关的各种各样的人在交际中或在交际后予以实现,应此,人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交际。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交往的最高目标,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保持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融洽、和谐、宽松、愉快的关系,促使个人学习或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     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能够帮助获得信息的功能;

第二,    具有完善自我意识的功能;

第三,    具有增强自我表现功能;

第四,    具有激励的功能;

第五,    具有身心保健功能。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清醒的意识到,在现代开放性的信息社会里,任何一个人和环境总无时无刻的在发生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交流,作为还未真正走向社会但很快就要走向社会的中学生,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社会中就要开始注重人际交往。

三.家庭环境中的亲子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不少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教,亲子关系日益紧张,也有些父母发现他们的子女与伙伴们在一起时无所不谈,滔滔不绝,而一回到家里,却缄默不语,除了几句礼貌性的问候语外,更像一个小哑巴似的,整日闷头不响。也有不少青少年抱怨家长对自己管束太严,干涉过多,一天到晚罗罗嗦嗦,让人听了怪难受的,只想离家外出,图个清净。也因此,这些年来,“离家出走“似乎成了青少年心目中的流行时尚,时不时有人放弃学业扮作”流浪英雄“,四处碰壁后,才回家休息调养,重整”雄风“。弄的父母为此担尽了忧,操尽了心,而他们却若无其事。

青少年的这种逆反心理,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如果父母看着孩子长大,却看不到孩子已滋长着独立感的自我意识,仍然想过去那样严厉的监督和管教已经长大的孩子,那么往往会造成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紧张化,产生思想、感情上的隔阂,而且越是干预、批评、压制,结果反抗越强烈,效果适得其反,使亲子关系更为紧张。因此,对青少年要适当的改变管教的方式,既有利于他们独立能力的培养,又可以防止他们发生某些越轨行为。但一般家长的认识都滞后于孩子们的变化,常常是被动、被迫认识和接受这种现实。因为以前习惯了孩子的服从,很难转换自己的态度和方法。另一方面,青少年群体日趋独立,对新事物敏感,家长又担心他们受周围环境不良事物同性强、坏伙伴的影响,因而,对他们过分的保护使得亲子关系的矛盾更为突出。

四.结论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一个人成功的因素,85%来自社交和处世。有些人总在埋怨“别人不好”,殊不知人际关系的钥匙就在你自己手中。

在与人交往之前,首先要认识自己属于什么性格的人。只有了解自己,才知道自己会适于什么样的社交方式,才能树立充分的社交信心。一般来说,性格开朗外向的人易于与人接近,使自己较快地与环境联系起来,但这种类型的青年人亦易因轻率、浮躁而最终并不一定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而性格内向的人,接触之初可能会让人有难以接近的感觉。但相处一定时间后会固其沉稳、扎实的风格得到人们赞许。当然若过于拘谨,封闭自己,甚至拒绝与他人来往者,往往是缺乏充分的自信心,对环境持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这并不全是性格表现,而是一种不十分健康的行为心理。交际中我们对自己要有充分的自信,其实,不论什么性格的人,只要主观努力,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都是能够与环境协调相处的,这亦是我们社交自信心的基础。自己有了充分的信心就应把目光投向所在的环境,只要您轻松自然并且相信,对方是友好和通情达理的,您在与人交往时就会沉着、镇静,泰然自若。同时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谈话技巧。善于交际的人在与人交往中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微笑,微笑就是放松。一次真正的和诚实的微笑几乎就像一只"魔力开关”,能立即沟通与他人的友好感情。当你感到与周围人略有熟悉感时,就应注意进行深入的交往。交谈是主要的手段。另外,在长期的交往中,不要忽视行动的重要性,若你是开朗善于交往的人,要以你的行动向人们表明你不仅说得到,亦能扎扎实实地做到,令人心悦诚服。若你是内向害羞的,与人交往很难一见即熟,但你的行动可向人们表明,我虽然没说,我心里全明白,我的行动即表明这一切。日久见人心,与环境相熟后,你自然会有表达的愿望,当你将自己的想法由少到多,如流水般自然倾泄出时,悠感到自己生活得好轻松,世界是美好的。时间是最好的指标,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要担心自己无法了解他人,亦不必误解别人都不知道自己。首先要克服“以偏概全”,“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的错误观念,同时要和别人情感相溶,当别人做出成绩而兴高采烈时,感情相溶的人也会由衷的为朋友的成绩高兴。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在这个环境中的自己已经生活的自如了。要会感到自己其实是善交际的人。虽然并不是那种可以一见即热的感觉,但是能够很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08-4-23 16:20:49 | 只看该作者

不良人际交往的三种模式

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在人际交往中表现退缩。但是他们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担心自己与人交往时,别人不理睬怎么办、别人不热情怎么办,如果真如此,那就先封闭自己吧。于是,他会采取一种妥协的处理方式,在惴惴不安中更加退缩。  

   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在人际交往中表现退缩。但是他们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担心自己与人交往时,别人不理睬怎么办、别人不热情怎么办,如果真如此,那就先封闭自己吧。于是,他会采取一种妥协的处理方式,在惴惴不安中更加退缩。
    另一种人际交往不安全感的表现形式是认为世人都很狡猾,担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骗。这类人总是不信任别人,感到社会复杂、人心难测,自己不像别人那样狡猾,怕吃亏。与同性交往时,总是在想别人是不是想从我这里得到些什么,与异性交往时,又在想别人对我有什么企图等。

    不会说“不”

    这类人常以奉献者角色与人交往。他们一般认为,别人必须得到我的帮助,在与人交往时我必须做出牺牲,以使别人欢愉。他们绝对尊崇法律和社会道德,就是一般的社会习惯也不敢违反。这类人自幼就是典型的“乖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向周围或社会说过“不”,别人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例如,你要打乒乓球,那让你先打好了,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反抗与对峙。但是,“乖孩子”在幼年时的心理需求很容易获得满足,只要得一声夸奖,什么付出都是值得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同样以这种幼稚的心理参与社会,显然会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往往会行善举而期望有所回报,当善举无回报时,就会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

    不能没有依靠

    众所周知,人际交往是以相互支持、互为收益为前提的,而有些人却过多地依赖他人,以致成为别人的负担。

    有些人可能对某一个人很依赖,也可能非选择性地依赖任意一个人。他过分信赖依赖对象,凡事言听计从,唯唯诺诺,完全失去了自我,目的是想从所依赖的对象身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与庇护,而自己却从来没有给对方些许的心理支持。如果他只依赖某一个人,就会既不愿意也不允许对方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惟恐自己被抛弃。这种关系的结果是使被依附对象有一种束缚感,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并且产生一种想摆脱这种关系的强烈愿望,最终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而许多心理脆弱者难以承受这种打击,出现心理冲突。

    与人交往是个实际体验的过程。如果您有以上这些问题,不妨找心理治疗师,从医患交往开始,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08-4-23 16:23:01 | 只看该作者

四种人际交往心态(美国心理学家Thomas Harris)

法律系毕业的明浩进了一家私人律师事务所。在这个唇枪舌战的天地里,他认为自己终于走进了可以用法律来规范的世界。尽管从助理做起,明浩还是认为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会有充分发挥的地方。大学四年,他一直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住同一间宿舍。在这几年里,不管大小事,只要自己有一点理,明浩一定会运用学习到的法律知识为自己讨个公道,事事占理,回回不饶人。结果被周围人认为是偏执、自以为是,甚至有精神病倾向。而在明浩看来,除了那一条条的法律,没有什么人情,没别的理。所以他总是认为自己得理,而不惜跟所有的室友、老师、同学,甚至是商店的服务员翻脸。最后,还认为自己被周围的人逼到了绝路,差点做出极端的事情出来。毕业后,明浩却还是难以跟同事们相处,仍然生活在忿忿不平的恼恨中,三天跟同事争吵,五天跟上司冲突。他觉得这个世界不知道怎么了,开始对未来失去信心。
     分析上面的案例,在明浩的认知世界中,法律的条款就是辨别是非曲直的唯一方法,凡事大小只能用法律来衡量对错,而只有明浩自己在按照法律办事。对于明浩跟周围人的关系,可以简单用五个字总结——我好,你不好。“我好,你不好”是美国心理学家Thomas Harris提出的四种人际关系中的一种。Harris提出四种人际关系状态:你好,我不好(You are ok,I am not ok);你不好,我好(You are not ok,I am ok);你不好,我不好(You are not ok,I am not ok);你好,我也好(You are ok,I am ok)。
     持“你好、我不好”生活态度的人通常依赖心较重、自卑,习惯退缩、逃避、缺乏主动性,习惯看人脸色,以弃权来拒绝参与人际活动,他们通常说的话是:“我不会”、“我什么都做不到”、“不知该从何谈起”。
     认为“你不好、我好”的个体往往自大、刚愎自用、骄纵自恃、遇事常与人争得脸红脖子粗、得理不饶人、不重视他人的感受、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常出现在他们思维和语言中的是:“滚开”、“我不在乎”、“反正就是这么回事”、“这是我的权利”。明浩就属于这样一类个体,他不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护自己的权益,不信任他人,除了自己,全世界都是谬误。
     持有“我不好、你不好”生活态度的个体常常心怀敌意,认为天下乌鸦都一般黑,他们消极退缩、绝望,经常说的是:“何必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恨你”等。“我不好,你不好”与“你不好,我好”不同的是,这类个体不会主动进攻,而是被动防御,他们不容易跟他人起冲突,但是也别指望他们会主动示好或者主动解决已经发生的冲突。
     而只有认为“你好、我好”的个体重礼尚义、不忧不惧,有自知之明且敢冒险,他们在处理感情问题时抱着“爱的路上有我和你”的态度,他们相信心有灵犀一点通,对于竞争的伙伴则以英雄所见略同相待,可以经常听到他们说这些话:“嘿!你好”、“谢谢”、“真好”、“我喜欢你”。他们不仅珍视自己,同时也信任他人。这类人通常生活轻松、幸福,即使跟他人发生冲突,也能尽快地圆满解决,促使人际关系进一步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08-4-23 16:25:39 | 只看该作者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一、交往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生不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毕业后的职业生活,都不可能没有人际交往。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生活上的相互照顾,学习上的相互帮助,活动中的相互支持,感情上的相互交流,师生间的教学相长,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行为、情感的沟通。一个不善于交际,没有正常人际交往的人,就会在自己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筑起一道心理屏障,把自己与他人和集体分开。这就必然妨碍个人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 一、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实践课题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较中学时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向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求。提高交往能力,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实践课题,对正处于学习生活适应期和心理转型期的大学新生尤为重要。
(一)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2、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

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在大学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法很多,同学们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加强交往,主动交往。人际关系是通过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起来的,经常交往,有助于逐步加深相互了解,不断提高人际关系水平,即使两个人的关系比较紧张,通过交往,也有可能逐步消除猜疑、误会。很多同学之所以缺乏成功的交往,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期待友谊和爱情从天而降。这些人,只做交往的响应者,不做交往的始动者。根据人际交往的交互性原则,别人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对自己感兴趣的。因此,如果你想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主动交往。

第二,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人们会在初次交往的短短几分钟内形成对交往对象的一个总体印象,如果这个第一印象是良好的,那么人际吸引的强度就大;如果第一印象不是很好,则人际吸引的强度就小。而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稳定的过程中,最初的印象同样会深刻地影响交往的深度。建议新生朋友从把握好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六条途径:①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②微笑;③多提别人的名字;④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自己;⑤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⑥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

第三、把注意力从你自己身上移开 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第一步是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与别人交往时首先想到自己的人,很少能建立良好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当你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别人身上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第四、真诚关心别人 “人们知道你是否关心他们之后,才会在乎你是否了解他们。”这一句总结了良好人际关系和人生成功的关键所在:无论你有什么本领、特长、受教育程度有多高,都不如真心实意的关心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第五、认真了解别人 没有什么比得上了解和记住别人的情况更能产生积极效果的了。认真了解别人,是你关心别人的明证。


第六、不要低估任何人的价值 把每个人都当作重要人物看待,这样你就绝对不会低估任何人了。


第七、说话要调动别人的兴趣 要与别人建立关系,最佳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兴趣所在。如果他的兴趣是你所不懂的东西,就利用你们的交流了解一下。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兴趣你会觉得聊起来格外有意思。

第八、使对方感到自己重要 世界上没别的东西比人更重要。称赞和尊重别人,使他们觉得自己受重视,这并不花钱,但对这个人能起意想不到的作用。另外,这样做对你也有好处,可以帮助你建立起与这个人的良好关系。

第九、善于倾听别人意见 特别善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能认真倾听别人谈话。你听说过有人不喜欢跟倾听别人意见的人在一块的吗 。

第十,多为他人着想 每一名同学都要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别人的心来理解这个世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地参与他人的思想感情,意识到“我也会有这样的时候”,“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样”,这样才能实现与别人的情感交流。这种积极地参与别人思想、情感的能力可以把自己和他人拉得很近,并能化解很多矛盾和冲突。

第十一,优化人格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基本都是个人人格的表现,因此,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性格是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通常,具有良好性格特征的大学生,如热情、开朗等,往往具有相当大的魅力,易于使人产生可亲可爱之感,因而极大地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使这些大学生成为人际交往的成功者。

第十二,真诚相处,交流思想。 俗话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这正是人缘好的关键,只有交心才能使人感到真诚。因此,在交往中切忌虚伪,这是相互信任的基础。

三、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人际关系的维护有如下技巧:

1.互相尊重,求同存异,避免争论。青年大学生知识层次高,年轻气盛,经常喜欢争论。但是争论的结果,往往都是以面红耳赤和不愉快结束的。事实证明,无论谁输了,都会很不舒服,更何况争论往往会演化成直接的人身攻击,对于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害的。因此,解决观点上的不一致的最好途径是讨论、协商,而不是争论。因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同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彼此相处应当互相尊重。因此求同存异,宽容地对待同学是增进同学友谊之道。首先,同学交往要严以律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内省;其次,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同学,多从积极方面看待同学;第三,要尊重同学的个性和习惯,不因彼此的个性差异而冷淡同学,挫伤同学。

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别人你比他聪明”。任何自作聪明的批评都会招致别人的厌烦,而缺乏理解的责怪和抱怨则更是有损于人际关系的发展。同学们要学会用提醒别人的方式,使别人感到自己并不认为他不聪明或无知,决不要伤及别人的自我价值感。

3.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虽然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一种自我否定,但承认错误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轻松感。明知错了而不承认,会使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使自己在别人的面前始终不能自如地昂起头。另一方面,承认自己的错误,等于变相地承认别人,会使对方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容忍性,从而维持人际关系的稳定。

4.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大学同学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生活背景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思想、知识、经验和优势。在同学交往中,一方面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丰富自己;另一方面更要扬己之长给同学以帮助。当然,帮助同学时要注意分寸,不能刻意炫耀、卖弄、表现自己;帮助同学还必须坚持原则,不能为了友谊或为了情面而不负责任地瞎帮忙。大学生中讲哥们义气,考试协同作弊甚至考试代考等现象还时常发生,结果害了同学也害了自己,严重损害了现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5、学会批评。人之间相处绝对不会没有矛盾,有了意见怎么办?大吵大闹翻脸不认人不足取,埋在心里不屑一顾也不足取。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有力的武器,批评时应当学会原则问题决不妥协,方式上应和风细雨,从团结愿望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不到不得已时,决不要自作聪明地批评别人。但是,有时善意的批评是对别人行为的很有必要的一种反馈方式。因此,学会批评还是很有必要的。教你几招不会招致别人厌烦的批评方式:①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人手;②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③用暗示的方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④给别人保留面子。

五、正视异性友谊与爱情

异性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也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逐渐成熟,异性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的情感稳定和心理补偿,有利于大学生的智力开发和人格完善。正确处理异性交往中友谊与爱情的关系,建立纯洁的异性友谊,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对待异性交往 异性交往动机要纯洁。人的精神生活越丰富,异性交往就越广泛,封闭的异性交往,最易成为邪恶滋生的土壤。因此,符合人性的异性交往要求大学生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旧观念,建立正常纯洁的男女友谊。然而男女毕竟有别,异性交往必须摒弃杂念,否则,会使异性交往变质。 而且异性交往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因为男女之间性格、气质、爱好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社会道德风尚、习惯方面也有一定的界限。异性交往的原则包括: ①尊重男女有别的客观事实,以保持男女交往的人际距离;②注意异性交往环境与场所尽量公开、透明,不要过多地单独活动; ③建立广泛的异性友谊,多参加男女同学共同参加的活动; ④了解异性的忌讳,交往举止要端庄不轻浮;⑤分清友谊与爱情的界限,将异性交往保持在友谊许可的范围等。
2、摆正爱情的位置 异性交往不同于恋爱交往,但包括恋爱交往。因此,在异性交往中摆正爱情的位置,正确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十分重要。 爱情与异性友谊在性质、感情强烈的程度、交往的范围、承担的任务等方面都不相同。爱情讲究专一、稳定、痴情,异性友谊则讲究广泛、平和、发展变化。当然,异性友谊也会发展成为爱情,但两者从本质上是不同的。因此,大学生既不要因不谈恋爱而回避异性交往,也不应仅仅为性爱去接触异性。 认真严肃地对待爱情。爱情不仅是男女双方情感的交流,也是与自愿承担相应的义务紧密相连的。大学生对待爱情必须严肃认真,要做到爱情与义务、爱情与责任的统一。那种打着“恋爱自由”的旗号轻浮放荡、朝三暮四的行为是有违恋爱道德和社会规范的,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

3、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爱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苛求,它的本质是催发人性向善的一面。大学生恋爱不应成为影响自己学习、成长,与同学正常交往的障碍。首先,要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让爱情服从于学习,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其次,要正确处理恋爱与同学交往的关系,不要牺牲与同学的正常交往,影响自己社会化过程的完整。再次,要正确处理恋爱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尽可能压缩恋爱时间,以确保能抓住各种机会锻炼、发展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08-4-23 16:28:41 | 只看该作者

谈学生退缩型行为的危害与矫正

谈学生退缩型行为的危害与矫正


    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见这样一些学生,他们或沉默寡言,不爱交际;或缺乏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害怕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或难以适应新环境;或过度焦虑等。这就是典型的退缩型行为。由于退缩行为往往以服从和依赖的形式表现出来,对集体的干扰不明显,之我国传统教育过分赞誉谦恭和退让等品德,形成了一种墨守成规、不求进取的心理氛围所以退缩型行为往往不易被重视,甚至会被认为是老实忠厚、守纪律而受到称赞但是,如果从未来人才的心理素质及才能结构的角度分析退缩型行为不仅对个人身心发展的危害极其严重,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1、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应该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比如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创造意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坚强的意志力等。但是,退缩型学生过于胆怯,压抑了好奇心,缺乏对新事物大胆探索的愿望,他们创造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受到束缚;他们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甘愿平庸一生,无所作为;他们的情感过于脆弱,一遇挫折就陷于焦虑和自卑之中。退缩型行为严重阻碍了学生各种潜在能力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2、影响学生的社会化

学生求学的过程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学生时期的社会化程度将为以后各个时期的社会化奠定基础。中学生的社会化应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专心致志地从事个人的学习和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集体中又能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协作,养成乐观向上,积极开朗的健康人格。而退缩型学生过于被动,不愿主动与人接触,人际交往不能顺利进行,缺乏社会交往实践,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不会妥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难以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勾通。这类学生一旦离校,很难与社会打交道,很可能成为社会的弃儿,甚至可能会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与社会为敌。

3、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稳定而乐观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由于退缩型学生在集体中经常处于受冷落、被忽视的地位,自尊和社交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极易产生自卑、失望和抑郁等消极情绪,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难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不仅易导致全身性疾病,严重的甚至可能患上精神病,终生痛苦。

那么,如何预防、矫正退缩型行为呢?

1、  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学生的退缩型行为一般与学习成绩有关,在目前以分取人的现实未得到根本控制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最能体现他的成功与失败、光荣与耻辱。一些学生开始主要是由于学习不好而受到家长、教师的指责和同学的歧视,从而自卑退缩的。而一旦形成退缩型行为,则又会阻碍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成绩,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和条件。

每个学生都有交往欲和荣誉感,都希望获得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在家庭、学校中取得一定的地位,受到别人的尊重。退缩型行为的学生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应关心和爱护他们,发掘其的潜能,积极创造条件,使其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不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变得积极主动起来。扬长补短是矫正退缩型行为的有效方法。如通过运动会、朗诵会、歌咏比赛等形式,表现其才能,矫正其退缩型行为。

2、根据个体气质特点因材施教

退缩型行为还与气质类型有关。内向型气质的学生的心理活动速度比较缓慢,抑制强于兴奋,一旦在生活中受挫并长期得不到消除,一般不会表现为攻击等向外宣泄的行为,而表现出压抑、消沉和躲避等退缩型行为。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对不同的学生分别给予对待。比如,教师对反应速度较慢的内向型学生要热情,不能以冷对冷,要允许他们在考虑问题时用相对多一点的时间,促使他们成功。而对敏感多疑的学生切忌公开指责,要加倍关心、体贴他们,给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任务,以使他们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尤其当他们处境不利时,教师更要关心他们,做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及时帮助他们排除前进路上的障碍。

3、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氛围,科学的引导学生心理发展

学生的退缩型行为也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教师的性格、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以及校风、班风等对学生的个性和行为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和班主任应极力倡导民主、科学、宽松和积极进取的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积极的发展。

退缩型行为的学生一般已具备自我教育能力,对他们进行心理矫正是必要的,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方式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退缩型行为的成因,认识退缩型行为的危害,而且要诱发他们矫正退缩型行为的强烈愿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矫正方法,自觉主动地配合教师做好矫正工作。

4、与家庭教育相配合,消除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因素,促进家庭教育规范化

退缩型行为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密切相关:父母的退缩型行为可能导致学生的退缩型行为;不良的教育方式和家庭关系也可能导致学生的退缩型行为。民主型家庭里的学生比专制型家庭的学生更富有进取心,情绪更安定。而一些家长专横的态度,强制的命令,往往会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动辄得咎,从而限制了其自信心和大胆精神的发展,形成敏感焦虑、畏缩和心胸狭窄等性格特征。因此,要矫正学生退缩型行为,学校与家庭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可以在家长会、家长学校中增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争取家长更有效的配合。

矫正学生的退缩型行为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作,必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依靠全体教师和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也只有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通力合作,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使心理行为尚处于不稳定期的中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才能彻底清除滋生退缩型学生的土壤,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成为的自主意识,有合作精神,有健全人格的人,才能让他们大胆的往前走自己的路。

[ 本帖最后由 宛小童的十二月 于 08-4-23 16: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08-4-23 16:41:05 | 只看该作者

女性人际交往与自我实现

一、现代社会女性人际交往的意义

1、交往是现代女性生活的重要内容

交往是人类生活中一个比较古老的命题。

早在三千年以前《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矧伊人伊兮,不求友声?”以动物喜好群居来比喻人不可缺少朋友,表达了重视交往的思想。

《论语》中也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见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很重视人际交往。

美国著名的交往大师卡耐基说:人们事业的成功,70%取机决于交往,30%取决于自己的勤奋努力。

古今中外人类通过人际交往,结出了许多美丽的思维花朵,闪烁出丰富的情感光芒,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个性特征。

2、交往是现代女性的心理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了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之后,就会产生交往的需要,就会主动去寻找自我的归宿,寻找同类和彼此认同的群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孤独,就会有失落感,内心就会感到空虚。从发展的心理学角度看,人的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不能健康地发展,甚至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一个人来到荒岛,当他发现这座荒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时,他在岛上狂奔吼叫,他觉得他虽然没有被大海湮没,但被无限的孤独寂寞湮没了,面对寂寞和孤独,他产生的恐惧远远胜过他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恐惧。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文化生活素质高,兴趣爱好广泛,思想活跃,自然对交往的要求更高,希望能有很多的知心朋友交流思想感情,建立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相互友善、相互帮助的人际关系。

3、交往是现代女性生存发展的必要手段

没有沟通,世界将成为一片荒凉的沙漠。交往给人带来幸福和欢乐。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人们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进行广泛的信息沟通,这就要求人们必须进行广泛的交流和交往。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独学而无友,则孤寡而寡闻”的道理。今天社会上的人们也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以说在今天的社会上没有朋友将是寸步难行,缺乏主动积极的交往将会一事无成。正如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所言:一个人成功的因素85%来自社交和处世。

二、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

1、换位认知原则

所谓的换位认知,实际可以表述为我们通俗所说的“将心比心”。《论语》中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一例。只有善于从对方的角度和处境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体会对方的情感,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个性方式等等,才能够真正理解对方,从而找到最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据不完全统计,80%的人都是由于不能进行换位认知而造成相互的误会和不和谐。

2、尊重距离原则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告诉人们,尊重的需要是属于高层次的需要。苏霍姆林斯也曾经说过:我们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甚至在我们教育人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去伤害别人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我们中国的传统特别讲究面子,讲究“士可杀而不可辱”。因此相互尊重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尊重距离原则,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要承认彼此存在外显的或内在的心理距离,应该尊重这种距离,不能轻易地突破它,也是人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和谐的需要。

人的自尊心、个人的尊严是人心中的圣地,是独立人格的支撑点;有人认为只有地位高的人才有尊重的需要,或者尊重的需要才特别强烈,这是不正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贫贱的人,越是有这样那样缺陷的人,由于长期受到压抑,他们对尊重的需要更强烈。如俄国著名诗人作家屠格涅夫和乞丐的故事证明,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即使乞丐也不例外。

3、互利共赢原则

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人的精神和物质的交换过程。美国的社会学家霍曼斯有一个“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换关系。而这种交换过程总是遵循互惠平衡原则的。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中说,当一个人在对付出和收益的比值感到满意或出乎意料的巨大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对他的行为产生激励作用,就有利于人际的和谐,有利于交往的成功。
在人的潜意识中,人总是过多地估计自己付出的成本,这也许是人天性中自私的一面。我们在交往中应该多投入、多付出、多奉献,要以大度的胸怀和大智若愚的精神来进行人际交往,这样就一定能取得人际交往和人际管理的较大成就。

三、女性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

我们都知道,做事时如果运用一定的技巧,事情做起来也就简单多了。同样,在人际交往中也需要你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从而有利于自已的发展,那么如何在交住双方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和友谊?殊不知人际关系的钥匙就在你自己手中。

1、慎交友,交益友。要选择交友,在人际交往中,完善自我,寻找快乐,摆脱忧愁,有益于身心健康。(许多青少年都是交友不慎而导致犯罪);  

2、主动与每个人保持积极联系,广结善缘;

3、组建有力的人际关系核心;(选几个自认为能靠得住的人组成良好、稳固、有力的人际关系的核心)

4、善于推销自己 ;

5、遵守关系网络守则(尊重、微笑、赞美、倾听、诚信、双赢);

6.要常出席在重要场合(结交新朋友的好机会);

7、第一时间(遇到朋友升迁或有其他喜事要记得在第一时间内赶去祝贺);

8、拥有奉献精神,乐于助人;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这歌词道出了人与人应当相互帮助的人生真谛。 如果朋友遇到困难时应及时安慰或帮助她们,因为帮助别人,往往也是帮助自己。生活的哲理是:有付出,必有收获;你帮助的人越多,因厄时你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纵观那些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无不是乐于助人、善于借重他人的人。  

9、学会赞美;

英文有句俗语:“奉承可使你通行无阻。”只要我们是发自内心的赞扬,一定会使双方身心愉悦。你适时赞美会让他心情极佳。当然,赞美时谨记不能太露骨。

四、女性人际交往的误区

妨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叫人际交往的误区。这种误区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自负:这种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目中无人。高兴时海阔天空,不高兴时则不分场合乱发脾气,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好争辩,企图改变对方。

孤僻:这种人孤芳自赏,只是认为别人世俗浅薄。克服孤僻的关键在于打破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敞开心扉,用坦荡、真挚的感情去赢得别人的理解和友谊。

多疑:这种人应抛弃成见,多与朋友开诚布公地交流感情,树立正确的认识能力,才能克服交往中的“无端愁绪”。
害羞:害羞的形式从其成因分有三种一是生性内向、沉静;二是由于过于自爱,过于重视自己的言行;三是挫折型害羞,或称为退缩更为确切。

自卑自卑的人并不一定表现为能力差,相反是自已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因此必然容易导致失败。
嫉妒人总是有一种要求成功的愿望,有一种超过别人的冲动,这本身是社会所提倡的。但是,有些人在成功不了和超过不了的时候,产生了一种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感情,这就是嫉妒。

干涉 有人在相处交往中,专门爱询问、打听、传播、干涉他人的私事。

封闭 在交往活动中,封闭的人试图把自己关在一统天地里,本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人是群居的动物,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密切交往中认识自己,获得认同。在人际交往中开放自我,接纳别人,同时也被别人接纳,这是人的正常的心理需要。

角色固着 人的一生需扮演多种角色,不知道适时变通自己,就会形成社会角色固执。

亲爱的女性朋友,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不犯错误、不遭受失败。如果说成功是人生向往的朋友,那么,错误和失败则是人生抛不掉的伙伴。许多人的共同心理是期望自己永远一帆风顺。其实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不要小看自己,不要因为自己普普通通就认为理想遥不可及。善于发掘,勇于拼搏,就一定会成功,正如林肯所说:“上帝一定特别钟爱普通人,因为他造了那么多。”

其实,任何人都身居一定的群体,只要你广结善缘,乐于助人,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人好,人必对你好。”生活在一个“相互支撑”的世界里,你会倍感幸福与温馨。你也会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无比喜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08-4-23 16:43:35 | 只看该作者

自我概念影响人际交往 积极调整塑造崭新自己

有人的地方就有关系。人际关系中,总有些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也有些人,似乎总是不得其门而入。就像故事里的许莹和王小萌,一个不管做什么都会受到群体的排斥;而另一个,只是远远站着,连加入群体的努力都不敢做。

  从单纯的人际交往技能来讲,许莹和王小萌应该说都不缺。许莹一毕业就能进特牛的外企,还很受重视,人际交往能力应该不成问题;而王小萌,看得出她的同学并不排斥她,而且她大学时代还有不少好朋友,应该也不缺乏人际能力。可是为什么她们有这样的能力,人际交往却出现了这么大的问题,甚至把自己逼进了“落单”的境地?
  人可能有能力做出各种行为,但是会不会表现出来,表现出哪些来,是受到一个潜在的东西影响的。这个东西,就是人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人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个看法涵盖了自己的各个方面,比如认为自己聪不聪明,漂不漂亮,有没有能力,是否受欢迎。自我概念未必是真实的自己,但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却比真实的自己还要大,因为这个看法会决定我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决定对于同一个事件,我们怎么理解,怎么感受,采取怎样的做法来回应。
  举个例子,假设你们部门年末拿到了一笔奖金,要搞一个集体活动来花掉它,于是大家聚在一起商量这个事情。如果你觉得自己见多识广特有本事,你多半会滔滔不绝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别人的意见你根本不会认真考虑,只想着找理由反驳掉;而如果你觉得自己资质平平,能进这个公司已经是侥幸,其他同事什么都比自己强,你可能就不敢发表任何意见,生怕暴露了这个无知的自己;即使鼓起勇气说出了意见,一有异议也会马上放弃,并且会把这看作是同事看出了自己无知的证据,从此更加退缩。前一种情况发展下去,就是许莹;而后一种发展下去,就是王小萌。她们所以在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不是她们不具备人际交往能力,而是在各自自我概念的指引下,她们选择表现出其他的行为,来确证心目中的那个自己。虽然这样的一个自己已经给她们的人际关系带来了问题。
  问题可能还不仅仅局限于人际关系。不恰当的自我概念带来的问题可能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许莹,光鲜强大的外表下,她其实撑得很辛苦。同事关系不好,经济上负担不轻,工作上应该也有不小的压力。在家族中她是半边天中流砥柱,大事小事都由她拍板;工作中同事寻求帮忙,她也一力承担。她支持着很多人,来维持一个强大自己的形象,可是却看不出她的支持系统在哪里。如果她不能卸下一些担子,压力会越来越大,那时候“落单”可能只是她问题的一个侧面而已。
  不恰当的自我概念需要调整。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毕竟它的形成从出生后就开始,贯穿了整个成长阶段,可谓根深蒂固。而且自我概念是一个隐藏的东西,可能表现为各种想法,体现在生活各方面的行为之中,我们可能根本找不到它在哪里。既然自我概念的改变没法像写文章一样,剪掉不恰当的,换上恰当的,我们对自我概念的调整还得从日常行为入手,了解问题行为背后是什么念头在影响自己,然后加以改变。这可能只是个小念头,但一点点改变下来,就可以渐渐达到自我概念和真实自己的统一。
  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需要多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多问几个为什么。问自己为什么会疲惫、倦怠、不安或焦虑。身体是最诚实的,这可能是它在发出你的行为和真实自我不协调的信号;问自己为什么会做或不做某个事情。比如为什么老喜欢插别人的话?为什么不敢和同学交往?学着倾听自己,关注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思绪。这个关注的过程叫自我觉察。自我觉察是改变的开始。
  找到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我们就可以看这是不是真实的情况,有没有证据支持或反对。我们可以反驳不恰当的念头,然后用比较合理的来代替。比如王小萌总觉得自己无知,专业上不如本系同学有能力,这个想法其实有很多反驳的证据摆在那里。比如她能跨校跨专业考上专业全国最好的学校的研究生。王小萌要学会肯定自己,把正面事件与自己的能力联系起来,而不是好事都归因为好运气,坏事就都归结到自己没水平。反驳是很有效的方法,因为有证据支持。坚持自我觉察,反驳不合理信念,就能逐渐改变不恰当的自我概念。到那时许莹和王小萌不仅能解决人际落单的问题;还能塑造一个,能看到自己力量也能接纳自己弱点的崭新的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08-4-23 16:47:05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赢得好人缘

小月的集体宿舍里。她没有朋友。大家不喜欢她的理由是:她半夜下班回到宿舍时把房门弄得"乒乓"响,严重影响别人休息;她爱翻弄别人的东西,爱偷看别人的信件;她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常在人前搬弄是非;她三更半夜与男友在宿舍里高谈阔论,弄得室友更衣就寝都很不方便;至于剩饭垃圾,数她扔得最多,但她总是不愿动手清理......
    在现实生活中,像小月这样心眼不坏但人际关系差的人为数不少。
    社会是大群体,在这个大群体中,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方式与别人交往。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功能在于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并逐渐形成较和谐的社会关系。就个体而言,人格的交往、沟通是人格发展成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人格发展成熟则意味着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应该社会、文化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
    影响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因素有下面几方面:(1)文化背景。主要包括交往的语言、语意差异,交往态度差异,以及接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平差异等。这些因素均可造成交往障碍。语言不通的异国移民无法一下子在新环境中广交朋友,便是这方面显而易见的例子。(2)社会背景。主要包括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个人身份以及年龄、性别等方面。当年鲁迅先生指出,美国的石油大王何曾知道中国拾煤渣老太婆的辛酸,贾府的焦大绝不会爱上林妹妹。由此可见,悬殊的社会差异,必然影响人际间的交往。(3)思想观念。主要包括双方在认知、情绪、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征等。具体来说,双方的思维定势、观点观念、情绪状态、气质、性格、兴趣、价值观、品行、能力以及看问题的角度等,均能影响彼此交往的深度和层次。有关人际吸引的研究表明,交往双方在空间上的接近性、在个性特征和态度等方面的相似性、在需要和期望等方面的互补性以及出众的能力和仪表等因素,都可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受人欢迎的个性特征 别人乐于接受并与之交往的人,心理学上称为"人缘儿"。据国外研究表明,受人欢迎的人一般具有如下特征:聆听重于表达,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过分谦虚,犯错误时勇于承认及坦诚道歉,不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找借口,不过分讨好别人,珍惜自己和别人的时间。
    不受人欢迎的个性特征 阻碍人际吸引的个性特征主要有:不尊重他人,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功利,过于依赖,以及妒忌心强、自卑、偏激、退缩、内向不合群、充满敌意等。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技巧与艺术人际交往不仅仅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种艺术,只有将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交往的效果,才能改善人际关系。这学问包括人际交往所必须遵循的规范、礼仪、风俗、习惯,还包括沟通的技巧及谈话艺术等等,例如,人际称呼要适当,登门拜访要有礼貌,喜庆节日要致意,谈话态度要诚恳,玩笑和幽默要掌握分寸等。此外,良好的交往态度和心理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从心理学角度看,小月应该怎样做才能改进人际关系呢?答案是四句话:一是"把自己当别人"(即用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得失荣辱,把自己的得失荣辱看做发生在别人身上,不因自己情绪的变化而影响人际关系);二是"把别人当自己"(一个人只有设身处地通过角色互换,才能善解人意地去急别人之所急、痛别人之所痛);三是"把别人当别人"(即尊重别人,不干涉对方的隐私,做到内外有别、男女有别,不冒犯对方的个人空间);四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意味着在自知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扬长避短,更成熟地与别人相处)。
    有智者指出,要把上述四句话融会贯通并不容易,但只要有心去做,尽力去做,就会越做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08-4-23 16:48:09 | 只看该作者

退缩宝宝,勇敢向前

大多数与其他小朋友能融洽相处,一起玩耍,但是有些孤僻、胆小、退缩,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一起玩,更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宁愿一个人呆在家里,这种现象称之为“儿童退缩行为”。

  案例一:

  秀秀自幼温顺、孤僻、胆小,连可爱的小动物都害怕。在家里,父母非常宠爱她,外婆更视她为掌上明珠,处处关心,事事包办。平时父母上班后,秀秀喜欢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看书,玩玩玩具,听听外婆讲,很少出门,十分听话。但是一旦家里来了客人,无论大人小孩,秀秀不理不睬,也不同桌吃饭,而是独自到内屋去玩玩具。

  案例二:

  4岁的阳阳刚上园时,又哭又闹,就是不肯去。被父母强行送入园后,阳阳却一个人躲在园的角落里,不与任何小朋友玩耍,对谁也不讲话,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显得十分孤僻。园老师反复劝慰,作用不大。无奈,父母只得把阳阳领回家。但一回到家,就能与父母有说有笑,有时还能帮助拣拣菜,扫扫地,洗洗手帕等。   一个正常的儿童,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或遇到了惊吓、恐怖的情景,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这是正常的,是儿童正常的适应性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会对所处的环境逐渐适应,并在做等活动中,主动发展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是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却很难适应新的环境。

  儿童时代的退缩行为如果不注意防治,不仅有可能延续至成年,而且,有可能持久地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社交能力、职业选择及子女的方式等。

   退缩行为原因剖析

  ★先天适应能力差

  这类儿童从小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感到特别拘谨,不愿意主动接触他人。若勉强去适应,适应过程艰难而缓慢。他们平时也不爱活动,对新鲜的事物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和好奇心,从不与陌生人主动交往。

  ★后天不当

  有的家长整天把关在家中让他独自玩耍,不让他与其他交往;有的家长对过于溺爱,过分地照顾与迁就,使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以致他(她)采取逃避的方式,如拒绝上园或学校。

   5种方法让退缩勇敢向前

  1.培养自主能力

  家长应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事情自己做,相信的能力。培养的勇敢精神,让甩开处处依赖父母的心理拐杖,自己“独立行走”。

  2.参加社会活动

  家长应鼓励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方创造条件,使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并多陪一起参加的社交活动,让能适应公共场所的各种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老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的各种环境,使能在小朋友之间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

  3.塑造良好的性格

  家长对不要溺爱,以免使过分依赖:也不要粗暴,以免使恐惧不安。要鼓励从小热爱集体,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培养开朗的性格。家长和老师对的关心和信心,有利于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开朗的性格。

  4.及时鼓励

  家长应对儿童在社交中出现的合群现象,给予奖励,逐渐增加他们的社会活动,克服退缩行为。经过多次社交实践和家长的正确心理诱导,绝大多数有退缩行为的儿童,都可成为性格开朗的人。

  5.药物治疗

  对于经过以上方法但效果却不理想的,可在心理医生的处方和指导下,服用抗抑郁剂,如百忧解、郁乐复、麦普替林、氯丙咪嗪等,也可服用精神振奋剂,如利他林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6 02:59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