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摆脱烦忧***幸福人生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08-5-2 09:01:29 | 只看该作者

引言——

本书是朱建军教授以心理学的眼光来解读传统文化、以人心利弊来检阅传统文化的收获之作,中国传统文化被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解剖开来,“心理学家看文化,首先看的是人心”。中国文化源流,道为其本,儒法影响最大法家是支兴奋剂,效果显著,但伤身;儒家败坏后成为精神枷锁,仁爱之树上结着恶果累累。

    读后感——我很高兴看到这句话,因为我莫名其妙的一接触佛教,就感觉到了一种限制,很不舒服,并会引起强迫思维;实际上,我之前从来没有从头到尾认真读过一本佛书,不过我最近很认真的在看一本《佛教教你不生气》

[ 本帖最后由 宛小童的十二月 于 08-5-2 09:1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08-5-2 09:17:19 | 只看该作者

都是仁爱惹的祸

古老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后,跑到西方开了眼的"五四"一代人,顿时发现了 中国文化中的腐朽之处,其中一个他们注意到的,就是"封建的贞节观"。这个观念要求女 人不能再嫁,当然更不能红杏出墙,甚至要少出门,以尽量避免和其他男人的任何接触。他 们严厉批判这个观念的主要倡导者,宋明理学,以至于宋明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说 法,最后举世厌弃、臭名昭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08-5-2 09:25:54 | 只看该作者

"从一而终"对谁有好处(1)

  都是仁爱惹的祸

  "从一而终"对谁有好处

  一

  古老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后,跑到西方开了眼的"五四"一代人,顿时发现了 中国文化中的腐朽之处,其中一个他们注意到的,就是"封建的贞节观"。这个观念要求女 人不能再嫁,当然更不能红杏出墙,甚至要少出门,以尽量避免和其他男人的任何接触。他 们严厉批判这个观念的主要倡导者,宋明理学,以至于宋明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说 法,最后举世厌弃、臭名昭著。

  人性解放的洪流从此开始奔流,荡涤着传统文化的泥沼,一时使我们耳目一新。那些不合理 的压抑消除后,人性绽放出了灿烂的光辉。时至今日,如果有人谈什么存天理灭人欲, 谈什么"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必定会葬身于众人的哄堂大笑声中。就如网络上那些有"处 女情结"的男人一样,被新潮人士的轻蔑的板砖淹没,再也露不出一鳞半爪。宋明理学家如 果有幸复生,看到今天这种局面,看到婚前同居成为常态,而一夜情、换妻和SM也成为时尚 ,必定大叫人欲横流不可收拾,随即气死在当场。

  平心而论,我认为古代的贞节观固然很腐朽,但是当代的解放观也有些过头,人往往容易走 极端而失去适中处的真理。甚至我觉得,"处女情结"中也未必不含有有价值的东西,至少 它也代表着一种珍惜,珍惜身体和心灵,不愿意为一时快乐而轻易付出身体,而愿意保留给 未来的爱情更多的完美。--当然,我作为一个臭男人说这样的话,很容易招人反感。我必 须声明我的态度不同于那种封建贞节观,我也绝对不认为非处女就不纯洁了,更认为不应当 只把这样的要求加之于女性……但是,这些都不是今天我要讨论的话题,我更关心的是另 一个问题,宋明理学家这些哲人,为什么会这样关心"女人贞节"这种看起来和国家大事民 生大事关系不大的事情;"从一而终"的观念提出,有没有什么更深的意义。

 
 二

  搔掉几茎头发后,终于有了一点发现。

  听没听说过这句古话,"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如果你没听过,那说明你一定很 年轻,要知道这句话在过去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如果你听过,那就很容易理解我的 话了。--提倡好女不嫁二夫,背后更主要的动机是让忠臣不事二主。提倡女人的贞节,固 然有其他作用,但是最主要的作用是:女人守贞如同一个宗教仪式,是给出一个象征;而这 个象征的功能是,让男人们模仿,男人所需要模仿的,不是在婚姻中守贞,而是在另一种关 系中守贞,那就是对君王或者上司守贞。在宋明理学中,女人对婚姻的坚守叫做贞节,而男 人对君臣关系的忠实叫做气节--两者都是"守节"。因此,文化让女人守贞,背后的最主 要目的是让男人"守贞",也就是让男人对君主绝对的忠实,不起一点背叛的念头。文化谴 责女人的失节,正是为了避免男人的失节。因此,让好女不嫁二夫,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让忠 臣不事二主。通过一个比附,这两者联系到了一起,而产生了影响力,实际增加了男人"不 事二主"的决心。

  主要是从董仲舒开始,创造了一种"比附"性的思维方式,比如"天上三光,日月星,地上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样的比附其实很不合乎逻辑,但是,却具备实 际影响力。其实,在心理学家看来,这倒也不奇怪,最有影响力的语言从来不是逻辑最正确 的语言,因为人并非逻辑为主的动物。早有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者发现,那些政客或政治家的 演说,都不是靠逻辑说理来说服听众的,而往往是用一些特别的词来煽动,比如民主社会的 政客就会用"自由"、"民主"等词,古代专制中国就会用"忠义"、"仁爱"等词,通过 反复地、用充满感情的语调来说出这些词,就会产生影响力。在这样的演说中,不需要明确 定义这些词的内涵,词的真实意义可以是空的,有时政客们甚至会故意扭曲这些词的内涵以 达到某种目的,需要做的只是带着一种感情重复说这些词。而这些词就会像风箱吹出的风一 样,逐渐燃起听众对这些词的热情。--这实际是一种广义的催眠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08-5-2 09:41:00 | 只看该作者

从一而终"对谁有好处(2)

  三

  词汇本身必须好,如果希特勒用的词汇是"邪恶"、"屠杀",则德国民众不会跟随他而 他实际用的词是"奋斗"、"荣耀"等,"屠杀"也被改称为"彻底的解决"。这样,就不 容易引起心理抵制,也就能渐渐"催眠"德国民众,让他们跟随他去做他们原来并没有打算 去做的事情,甚至包括屠杀。

  在这样的广义催眠过程中,如果我们用比附的方式,把两个外表类似的事物放在一起多次重 复地说,则产生的效果会是,听者会忽略逻辑,把这两个事物在他们的心中联系到一起。如 果这种比附还有和谐优美的节律甚至押韵,表面上似乎有一种合理性,则更容易增加这个联 系的强度。因此,当我们一次次听到,"天有三光,人有三纲"的说法,就会产生一种倾向 ,以为天有三光、人有三纲,这两件事是相互联系的,乃至认为人有三纲的原因就是天有三 光。--虽然这完全是胡扯。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实际上可以编写很多句子,"天有三光, 人有三妻"--说明一夫多妻是合理的;"天有三光,人有三喜"--然后我可以把我自己 觉得最好的三个东西说成是三喜。"天有三光,人有三亲"--然后我可以找三个人说成是 你最亲的人……虽然董仲舒的三光理论完全是胡扯,但是有效,古代很多的中国人都以为 "三纲"是和"三光"有联系的,而"天有三光,日月星",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于是大家 在董仲舒的催眠下,也误以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样的三纲也是永恒不变 的真理了。董仲舒还有另一句催眠语是"天不变,道亦不变",更加强了大家的盲目相信。 而如果一个人认真地去思考,就会发现董仲舒的说法没有什么根据,"天不变"不能证明" 道不变",更不能证明"三纲"之类的东西就是"道"。但是,已经被催眠的人们,大多都 失去了进行正常思考的能力了。

  就是通过这样的比附性的广义催眠,"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联系到了一起,而且 让人感觉这仿佛是一种"天命",一种不可改变的"道"。因此,好女不嫁二夫的越多,就 越能增加忠臣不事二主的决心。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广义的催眠中,还有一个技巧,那就是通过授予一个"好"的名誉,来 鼓励守贞的行为。如果女人守贞了,我们会称她们是好女人,是贞女或者烈女。如果男人守 贞了,我们会称其是好汉子,是忠臣义士。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强化,用这个技巧,可以不付 出一分钱,仅仅付出好听的名词,就可以让对方做自己想让他做的事情。

  因此,在古代中国,特别是宋明以后的中国,不仅很多女人在努力做贞女,很多男人也在努 力做忠臣,而从中获益最多的,是那些君王和各级统治者。

  四

  我们读中国古代史,会看到一些很极端的守贞行为。只举一例,饥荒年间,某女人被屠户当 作猪羊一样,放到案板上打算宰了卖肉。有个旁观者一时不忍,说要出钱(完整地)买了这 个女人做自己的妻妾。女人说:"我就是不愿意再嫁,才落到这个地步,宁愿被杀,绝不再 嫁。"于是慷慨就死。

  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男子的一些在我们现代人不理解的行为。比如,很多被俘的将领宁死 也不投降,并非是认为对方的军队不好,只是因为自己已经先投靠了另一方而已。为了守贞 ,这些将领有时候明知自己所在的一方没有胜利的希望,即使胜利了也未必是正义的一方, 但还是要把自己和许多兵士的生命毫无意义地葬送在这里面,也只是因为自己碰巧先投入了 这一方的队伍中,而"忠臣不事二主",只好随着这个烂主子灭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08-5-2 09:48:16 | 只看该作者

从一而终"对谁有好处(3)

  男人失节,则是人们轻视的对象。比如五代有个叫冯道的人,本来也还挺不错的人,一生中 也做过不少对百姓有好处的事情。但是,因为他身处乱世,先后跟过好多皇帝,所以后世的 文人比如司马光等,就对他很不齿。在这些文人看来,他的行为就和那些一嫁再嫁,一生经 历过很多男人的荡妇一样,丑陋不堪。在宋明的文人看来,即使他第一个皇帝上司不是什么 好东西,他也应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当那个皇帝灭亡的时候,他也应当随着去死, 或者至少从此终身不仕才对。

  五

  正因为让男人"不事二主"是真实的目标,所以,古代中国不提倡男人在婚姻中"不娶二妻 ",不要求男人在婚姻中守贞。过去的人,看到在"贞操"方面,对女人有要求而对男人无 要求,误以为这只是因为古代中国是男权社会,男人欺负女人,所以如此。实际上这是误解 ,男人的"守贞"要求,比女人的一点也不少,只不过对象有区别,男人是针对他上面的大 官和皇帝而已。正是因为男人在这里,要承受的压力很大,所以,让女人在婚姻中守贞,又 起到了分担男人压力的一种方法。男人在外要守贞不容易,但是当他相信家里的女人会对自 己守贞的时候,心中就会有一些安慰,从而减少自己的压力感。因此,封建专制社会中的女 人守贞,也间接地起到了辅助男人忠心于皇帝的作用。--忠君的军功章,有男人的一半, 也有女人的一半。

  男人最不喜欢的事情,就是被别人夺走自己的女人,这在古今中外的各个社会中,大多(虽 然不是全部)是不变的。即使是雄性动物,也都是喜欢占有雌性动物的。因此,封建帝王鼓 励的"守贞文化",似乎给男人一个交换,"如果你能接受'忠心不二'的要求,你就能得 到妻子'从一而终'的回报"。男人潜意识中,出于保护自己不被人夺走女人的动机,往往 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交换。从统治者方面,这是一个很合算的交换,统治者获得男人的尽忠, 而由这些男人的妻妾为这个尽忠行为买单。从心理学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过程如 同抽水机,把女人的心理能量抽出给她们的丈夫,再把她们丈夫的心理能量抽出给了统治者 。

  女人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的最多而又没有什么补偿,仅有的补偿不过是一个"贞洁"的名称 而已。为什么女人会愿意接受这样的局面呢?有一部分女性,潜意识中是出于对自己男人的 爱,宁愿分担他的压力,出于爱而自发地愿意忠诚于丈夫;或者出于纯朴的爱情理想,而愿 意守贞。这些美好的感情不幸被帝王利用,帝王们让丈夫产生了一个潜意识中的误解,误以 为妻子之所以忠实于自己,是因为"提倡节烈"的宣传,从而把那些丈夫本应该回报给妻子 的感激,掠夺过来变成了对帝王的忠心。

  还有许多女性,潜意识中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局面,于是心存反抗意识。正是由于这样的原 因,我们才在古代中国看到一个现象,似乎女人总是有潜在的"淫荡"的愿望。而这样的女 人,会使自己的丈夫非常愤怒,非忠臣的男人还稍稍好些,越是忠心的男人,越是对此愤怒 。因为男人觉得自己好像被命运欺骗了,"我按照约定去'忠心不二'了,期望的回报是女 人对我也忠心不二,而女人却没有这样做,我付出了却没有得到我应得的回报"。不仅这个 丈夫会愤怒,其他男人看到了也会很愤怒。--唇亡齿寒,看到别的男人受欺骗,自己也会 心有余悸,自己以后也可能遇到这样的事情,受到这样可怕的威胁。

  小时候读水浒,感到很震惊的事情,就是梁山好汉对"放荡女人"的深恶痛绝和下手残酷。 武松杀潘金莲,下手残酷,还情有可原,毕竟自己的兄长死在她手里。而石秀、杨雄杀潘巧 云,剖腹掏心还把肠子也掏出来,下手那么残酷,似乎有些过分了潘巧云不过是有个外遇 ,又没有打算谋杀亲夫,何至于受到这样的虐杀。石秀当然也有恨潘巧云的理由,因为潘巧 云曾诬陷说石秀对她进行过性骚扰,但即使如此,也不值得恨潘巧云到这个程度。现在的分 析解开了这个谜团,这样做的男人,都是自认为"忠义"的人,自己很不容易地尽忠守义, 所以对女人的"背约",就格外地容易暴怒。暴怒之下,才会有那样的暴行,而其他男人也 才会对这样的暴行持同情态度,因此,杨雄、石秀并未因残害潘巧云而受到同伴的任何指责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08-5-2 09:54:38 | 只看该作者

从一而终"对谁有好处(4)

  如果我们能从心理层面看,就知道在专制社会中的剥削,除了物质财富的剥削,更重要的是 心理能量上的剥削,而这样一种心理剥削的基础,就是作为意识形态的长期持续的广义的催 眠。

  六

  如果说守贞是封建专制帝王的圈套,那么,是不是不守贞,我们就能跳出这个圈套

  如果是这样简单,那么,我们只要鼓励越来越自由的性生活方式即可。或者,我们只要鼓励 婚姻中的人都红杏出墙,鼓励恋人都脚踏几只船,鼓励女性尽量频繁更换伴侣。同时,我们 只要鼓励男性不忠于上司,不忠于职守,只顾自己的利益。--我们就跳出了封建专制的圈 套?

  当然不是。

  盲目的忠贞和盲目的不忠贞都一样错误。

  只有智慧能解开这个死结。我们需要知道,对什么应该忠贞,对什么不需要忠贞。

  忠贞,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依旧还是一种美德忠贞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抵御压力和诱惑, 坚持自己的选择的能力和品质。样一种品质,是动物所缺乏的而人所独有的,是人性伟大 的体现。

  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术语来说,人格是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人的生物性的部分,是本 能欲望,追求的是自由释放的快乐满足;自我,是人的社会性的部分,它懂得人不能任性行 动,而需要考虑到社会的要求;超我,是人的道德性的部分,告诉我们要按照善的原则行动 ,即使那样做并非最快乐。在中国古代,忠贞,对那些由衷认可这个价值的人来说,就是一 种超我的要求。为了符合超我的要求,这些人不惜用超我压抑本我。对一些未必由衷认可, 但是不敢反抗社会的人来说,忠贞,是自我必须顾虑的一个社会规范,因此,他们的自我会 抑制本我。超我、自我有管理本我的能力,必要时能够压抑本我,正是人超越动物的地方。 而一个人的这种能力超强,也正是一种更优秀的品质。

  一个男人,自觉地选择了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选择了一个自己追求的事业,或者找到了一 个好的领导者去追随,即使有困难和阻碍,也不会轻易放弃。这是一种忠贞,是一种高贵的 品质。它本身并非错误。封建专制时期,那些忠臣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并非太忠贞,而是忠贞 的对象不对。--如果忠臣所忠的,是为民众造福的事业,而不是"第一个主子",那么这 样的忠贞,今天也一样值得发扬。如果古代忠臣发现,皇帝如李世民,能为百姓造福,所以 忠贞于他,像魏征那样,是值得赞许的。如果忠臣发现,皇帝如隋炀帝,堕落为国家之害, 就不必对他忠贞,那也是值得赞许的。我们应当忠实于真理、爱、正义等永恒价值,而非忠 贞于某个帝王。

  如果一个女人,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男人,把全部的心放在他身上,以至于不愿意让其他男人 分享爱情。即使面对诱惑,也不会按照本我的欲望行事,而会按照超我的愿望,保持爱情的 专一。这样的忠贞也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它是实现最美好的爱情的基础和助力,是值得我们 颂扬的。但是,如果女人发现,这个男人并非自己认为的那样好,实际上过去的爱是个错误 ,所以女人决定离开他另寻爱情,也是值得赞许的,因为她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忠实于真爱 ,这并非不是忠贞。

  七

  "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这种从一而终的忠贞观可以废了。也许我们需要的是: "好女不嫁错夫,忠臣不事恶主",忠贞于永恒的美好价值珍珠不能扔给猪,我们美好的 忠贞,也不能让封建专制帝王们掠夺并糟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08-5-2 10:03:48 | 只看该作者

报应:一种幻想的心理防御机制(1)

  报应:一种幻想的心理防御机制

  一

  佛教传入中国后,百姓都学到的一个知识,就是"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对百姓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好消息:总算多了一个讲理的地方了。过去,百姓讲理的地方不 多,衙门按说应该是讲理的地方,但是腐败横行:衙门口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清官都 在话本里出现,现实中的清官比鬼还罕见。皇帝据说是正大光明,但是百姓要见到他,比登 天还难。那就干脆直接找老天爷,老天爷有时也很糊涂,经常不辨忠奸;就算偶然看见贪官 污吏,发了义愤,也只能降个旱灾什么的,旱灾了倒霉的还是百姓自己。据说雷能劈死坏人 ,但是坏人很少下雨天去露天地,自我保护措施还是挺够的……

  现在好了,有报应了。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中国人关于善有善报说得相对比较少,而且中国人所谓的善报,也多 不是按照佛教本身的追求,得到解脱什么的,而是非常现实的善报,比如得了个儿 子什么的,连天堂都不太去。--这且不说了。但是对恶有恶报却说得比较多,庙宇中也会 有地狱变相的图画和雕塑,展示地狱中的罪人怎么下油锅上刀山,像木头一样被锯开或者像 死猪一样被钩子吊起来。

  百姓解气:恶人们,你们有报应啊!

  当百姓对恶人一点办法都没有的时候,至少他可以想象,这些恶棍们死后有苦头要吃。而善 良的自己则来世还有机会过好日子。虽然对这些事,他们也有些半信半疑,但是至少这样想 也是一个心理安慰。

  但是,这样的"佛教",真的如同"精神上的鸦片",它虽然能够让百姓稍微舒服一点,却 不可能真正解决什么问题,而且反而减弱了百姓在真实生活中反抗并为自己努力争取哪怕只 是一点点利益的冲动。

  二

  在心理学视角看,这样的报应论,被用于进行"幻想"的心理防御机制了。幻想的心理防御 机制能缓解心理的痛苦,但是对实际的改善却并无用处。

  而且,这样一想,百姓们还逃避了责任感。反正恶人自然会有恶报,也就不劳我们自己为这 个世界惩恶扬善了,反正有神佛负责记这个善恶的账,存在阎王爷那里清清楚楚的,到时候 自然会清算。

  但是,这样想的百姓,想错了。

  因为他们不知道,虽然他们自诩为善人,但是他们的这种想法,本身就含有"恶"。

  有些"更善的人"会说,"他们的想法中,是盼着别人倒霉,虽然是盼着恶人倒霉,也是不 够善良的,所以这想法中含有恶"。--我不是这个意思。

  我知道有些中国的"善人",他们理解的"善"就是什么人都不得罪,哪怕这个人是一个十 恶不赦的家伙。中国有句古话"恶人自有恶人磨",就是这类"善人"的想法,他们不会 去和恶行作斗争,因为怕有恶报,所以他们让其他恶人去做和恶行斗争的事情。可怜那些为 民除恶的人,他们做了事情还会被看作是"恶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08-5-2 12:28:39 | 只看该作者
鱼快乐吗?我快乐吗?(1)


  鱼快乐吗?我快乐吗?

  一

  一次,庄子和惠子在濠梁的河边游览。庄子看到鱼在水里轻快地游来游去 ,感叹说:"鱼 在水里游得多快乐啊。"惠子,辩论成瘾,马上质疑:"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庄 子迅速反应:"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惠子逻辑精密,接住庄子的逻辑反 驳庄子:"我不是你,我不能知道你。你不是鱼,因此也不能知道鱼是否快乐。对吧?"庄 子一看不妙,沿着这个逻辑思路,很难去反驳惠子了,于是他话锋一转说:"我们回到原来 的话题上,一开始你问我怎么知道鱼快乐,说明你已经肯定我知道鱼快乐了,只是问我怎么 知道的。我是在濠上知道的。"

  

  我以前看这个小故事的时候,感到从辩论逻辑上,还是惠子更严密。惠子说:"我不是你, 我不能知道你。你不是鱼,因此也不能知道鱼是否快乐。对吧?"庄子已经理屈词穷,而后 面的说法形似狡辩。因为,从当时的情境看,惠子一开始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显然 并非是"肯定庄子知道鱼快乐",而是认为庄子不可能知道鱼快乐,而通过要求庄子提供证 据的方式来质疑。惠子的意思是:"如果你认为你知道鱼快乐,请给出证据?"而庄子故意 曲解惠子的话,才能给出他自己最后的论辩。而最后,庄子还是给不出惠子所需要的证据, "我就是在濠上知道的",这样的证据在惠子看来,根本是和没有证据一样。

  二

  但是,后来做心理咨询与治疗,对人类知识方式了解越来越多,终于明白了庄子的意思,也 明白了以庄子这样聪明的人,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写在自己的文集中。--过去我一直奇 怪,庄子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形似辩论成功而实际是失败的事例写下来,在后世才智之士面 前出自己的洋相。现在才明白了,这个故事是道家的精髓。

  因为,人的认知活动,我过去以为只能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只能通过把感觉信息经过加 工或者说思维以得到知识。实际上,人还有一种方式能认知,这个方式是一个全然不同于此 的方式,那就是"不通过感官、不进行思考、不信息加工,直接知道"。

  我在做心理咨询与治疗中,越来越深地体会到了,我们可以直接知道来访者的情绪、欲望和 感受。在一个来访者抑郁时,实际上我不需要看他皱眉、不需要听他叹息、不需要问他话也 不需要了解他的背景,我就可以知道他的心情抑郁因为,他的抑郁弥散在他身边,让我也 沉浸其中。在他身边的我,只要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就能在自己的内心中看到有一个异己 的抑郁,那就是他的抑郁。

  而我也越来越清楚地知道,这个能力是人人都具备的一种能力,并非多么神奇,只是因为我 们不习惯用它,或者说早已不知道它的存在也不相信它存在,所以才"失去"了这个能力。 在我的体会中,我们可以用这个能力知道其他任何人的感受和情绪等,但是一般不能知道他 所想的语词,这个能力和语词无关。

  知道了这些,我就知道了庄子真正的意思:庄子一开始知道鱼快乐,靠的就是这个能力。惠 子质疑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的回答:"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 乐? "这个回答不是狡辩,而是说明。庄子的意思是,惠子不是庄子,却认为自己有可能知道庄 子的感受,这说明在惠子的内心深处,是知道"生命可以直接知道其他生命"的感受的。庄 子试图用自己的反质疑帮助惠子体会到这种"直接知道庄子",如果惠子发现了自己可以直 接知道庄子,也就知道了为什么庄子可以直接知道鱼。所以,庄子的确在为惠子提供证据, 只不过这个证据在惠子身上而惠子并不知道。

  惠子说:"我不是你,我不能知道你。你不是鱼,因此也不能知道鱼是否快乐。对吧?"如 果惠子坚信自己不可能知道庄子,则很自然的推论是庄子不知道鱼。这个前提是否成立,这 才是问题,因此庄子说"我们回到原来的话题上,一开始你问我'怎么知道鱼快乐',说明 你已经肯定我知道鱼快乐了,只是问我怎么知道的。我是在濠上知道的。"这里,庄子的说 明是,如果你承认我有一种方式知道鱼的感受,我就告诉你这是什么方式。也就是说,生命 能否直接知道其他生命,这个前提,是不可能通过辩论清楚的,庄子知道而惠子不知道,所 以他们的逻辑前提就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08-5-2 13:52:09 | 只看该作者

出山泉水浊(1)

  出山泉水浊

  一

  我研究的心理学,叫做意象对话,最重视研究意象,因为意象可以最深入地体现心理。以意 象而言,孔孟等正统儒家的心态犹如高山,端正磊落、正大光明,巍巍然使人高山仰止;墨 家的心态犹如火焰,慷慨激昂、豪气干云,烈烈如火让人热血沸腾;而道家则如风似水,流 动不居、洒脱自然,飘飘然令人心旷神怡。--当然,并非所有道家人物都是一个感觉,老 子和庄子就相当不同,庄子更像风,像野马尘埃,可以神游八荒;而老子则更像水,谦和平 静,似柔弱而实胜刚强。

  水,这也是老子最喜欢用的意象,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水,在心理学意象分析中,最基本的特质是"滋养",象征着爱、关心、帮助。水又象征着 生命的源泉,因此也可以代表男女之性。这也正是道家所说的"善利万物"。

  用水作象征物的道家,虽然以大智慧而见长,不像儒家墨家那样直接强调仁或爱,但实际上 ,也是包含着对人类的大爱心的。在道家人物看似平静的心中,血也是热的,只不过他们自 觉地避免被热血冲昏头脑,而会头脑更冷静地爱人。因此,老子用的是另一个词来表示道家 的爱心,这就是"慈"。老子说他有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慈,是一 种有智慧的爱,是没有情结影响下的最纯洁的爱。

  水,是不争的,这象征着灵活和智慧。水遇到阻碍,不会像一头牛一样直线冲击,而会就势 转弯,绕过前面挡路的东西。虽然看起来水的方向总是在转变,但是一条河最后总是会流向 大海。这里面,也可以看到一种意志:水要东流入海。这就是水的坚定的意志,但不一定是 使用蛮力气直接冲向大海的方向。

  水,是谦下的,不会在无谓的争强好胜上耗费精力。这也代表老子推崇的积极性格,这和法 家的好大喜功恰好成为对比。心理分析表明,骨子里越是自卑的人,才越要努力在外表上表 现得强大,因为,他们需要外表的强大来安慰自己。而内心真正有力量的人,却反而敢于谦 虚,敢于不争强好胜。

  水这个意象,就是这样把道家所推崇的人格境界,很简明清楚地展示了出来。我们想到老子 ,就仿佛想到一条大河,平静中蕴含着力量,滋养着河边的草木,沿着自己的道路流向大海 。

  二

  不过,几百年后的唐代,有位诗人杜甫又提到了水,他说了一句同样简明但实际沉重的话: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因为,水到了后代,开始有了清浊的问题。

  在意象分析中,水比较清澈为好,那象征着心理健康、心地纯洁而没有污染;如果意象中的 水肮脏混浊,则象征着内心出现了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比如,清水象征性爱的时候,象征 的是美好的性爱。蝴蝶泉边的金花妹妹和阿黑哥的爱情,以及性爱,都会和清清的蝴蝶泉一 样美。而混浊的水,在象征性爱的时候,则象征着变态的性爱,比如窥淫癖、裸露癖等等。 同样,在象征心态的时候,先秦道家的心态,就如同纯净的清水河,而到了后代,则"泉水 浊"了,象征的也是一种有所歪曲而不正确的道家思想了。

  中国后代的政治,越来越不清明,逐渐被专制政治、法家思想、董仲舒所扭曲了的儒家思想 等污染;周围的环境越来越污浊,也会产生一种趋势,污染本来纯净的河流。而中国的士人 ,就面临着一个空前的难题,在这样的时代如何自处?如何面对这越来越污浊不堪的世界?

  虽然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一个关键的转折,但是污浊化的趋势出现得更早,孔子感叹"礼崩乐 坏"时,已经有了这个趋势。智者都看到了这个趋势,因此,就有了不同的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08-5-2 13:55:35 | 只看该作者

出山泉水浊(2)

  屈原的选择,美而不可取,他发现"世人皆浊我独清",为了不和世人同流合污,毅然投水 而死。--还好当时自然环境没有污染,河水还是很清澈的,如果是现在到处污染到臭的河 水,屈原只好投浴缸而死了。从象征意义看,他之所以选择投水而死,是象征着投奔那清水 一样干净的世界。他保护了自己心灵的纯洁,但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个方法显然不能让 大家学习。

  另一种方法要好一点,就是做隐士。楚国有个"狂人",用对山歌的方式和孔子说:"凤 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凤凰啊 凤凰啊,你怎么现在堕落了。做过的事情我就不劝你了,以后的事情你还能改。停下吧停下 吧。如今要从政是错误的。)这反映的是道家中一部分人的态度:当政治已经越来越肮脏的 时候,我们就离开政界,到山林中去,过我们自己的健康人生。也就是所谓:天下有道则出 仕,天下无道则隐退。

  这位"狂人"显然是属于道家一派,他能够在天下大乱前,看到局势已经不可收拾,也就是 "不可为",这是道家"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秋"的功夫。他重视自己心灵的健康纯 洁,"德"的完备,这是道家"爱身"也就是自爱的准则。他们的态度是,如果天下事已经 不可为,那么,为什么我们不保护自己的心灵这世界上最后的一块净土呢?

  这种态度在中国后世不绝如缕,竹林七贤佯狂避世,就是因为晋代的政治更为肮脏且危险, 所以这些士人就通过隐退而"全真",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真心。楚狂人的时代,政治危险性 还小一些,基本上退到山中就行了。而竹林七贤的时代,则危险会更大,即使是嵇康退隐山 林,也不能逃脱被杀害的命运。因此,他们只好故意做出许多荒诞无稽的事情,把自己弄得 像疯子或者朋克,从而能更好的保护自己。这实际上就是"水"的"处众人之所恶"的态度 ,靠"就下"而获得安全。陶渊明之所以被后代中国士人所极力推崇,也是因为他退隐于田 园的行为,和他的一片赤子之心,使中国士人所向往。中国传说中的神仙,实际上也是这一 支的人物。现代简化字多有不足,只有"仙"这个字简化得颇为恰当,神仙就是"山人", 也就是这些隐士们。神仙生活,也就是这些有幸保留了人的本性的人所过的生活。

  这种态度就是:既然出山泉水浊,不如泉水不出山。

  三

  但是,这样的选择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斯人不出,如苍生何"。你们这些高人都退隐山林 了,那社会中政界中的人只剩下了私欲强烈的人,那百姓的日子岂不是更为困苦?完全不考 虑这些,未免失去了道家的"慈"或者说"水的滋养万物"的精神。以孔子宁愿被楚狂人 不理解,也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尽可能为这个社会而努力。正是在这 一点上,孔子一流儒家的态度,和道家有所不同,往往是一往直前,不顾生死,正是所谓: 出山荡涤混浊水,要让江河变清流。因此,真正的儒家更为浊世所难容,因为那些肮脏的心 灵,会嫉妒这些清明的心灵,并且也会感到这些清明的心灵对他们有所轻视,因此更会增加 怨愤。这样的清水,结果往往是被消灭。唐代衰微时,军阀朱全忠的谋士李振仇恨当朝大臣 ,力劝朱全忠:"此辈常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朱全忠笑着同意了,一夜杀 掉 在朝的三十多个大臣,皆投尸于黄河。李振的态度,显然是代表了这种嫉妒的怨愤。儒家和 污浊的世界是敌对的,这样的态度其实不像水,而像是江河中的中流砥柱。这显然不是道家 人物的选择,如果道家人物中,有些为了自己的慈爱之心,选择不退隐,那他们会如何做呢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08-5-2 14:00:30 | 只看该作者

出山泉水浊(3)

  我们不需要猜测,只要看看历史就可以了,因为后世的道家中人,也有一些想要出仕的人物 。但是和孔子有些不同,是他们往往采用的方式更为委婉,他们会凭借智慧,巧妙地影响当 政者,达成一些有助于被压制的弱者的利益。比如汉武帝时的东方朔,他认为一般隐士们还 是太拘泥于形式,实际上"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一个人即使是做官,也一样有可能 保留自己心灵的纯洁,又能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为这个社会多少做一点事情。当然,和山林 隐居相比,要在朝廷做官吏,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和人格尊严,还有偶尔劝谏皇帝不要太奢 华,最好不要建上林苑,最好杀死奸邪小人等,这样做的难度要大很多。"出淤泥而不染" 毕竟要比"出清水而不染"难度高多了。而东方朔采用滑稽幽默的方式,隐去了自己身上的 锋芒,而让皇帝能够接受他。这就是道家"水"的灵活性的表现,内心有理想,而行为上不 妨绕路。出山泉水浊,东方朔的态度就如他所赞许的柳下惠一样,可以坐怀而不乱:清水虽 然流在浊水旁边,但是也可以保持清澈,正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不乱心,无奈我何

  我承认,东方朔之类的大隐,的确比陶渊明一类的小隐更为有智慧和境界。但遗憾的是,像 东方朔这样做,难度太大所以鲜有人能够成功。相对来说,有个叫做冯道的人就很成功。冯 道自号长乐老,一生在五个不同的王朝做宰相等高职,不管政权如何更替,他都像个不倒翁 一样保持高位。冯道为官的秘诀是,"遇事依违两可,无所操决,唯以圆滑应付为能事"。 他最善于察言观色,辨明风向,随风倒,靠老谋深算维持地位。因此,司马光之类理学家对 他十分厌恶,认为他不忠于君而且无耻。但是我觉得从冯道来说,他觉得那些君主并不值得 他忠,他为君主们做行政事务换饭吃,也并无什么不当。且他也在有机会的时候,就会帮助 百姓苍生,比如契丹灭晋,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问他:"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说:"现 在 就是佛出世也救不了,只有你皇帝救得。"这马屁拍得很"无耻",但是从当时情况看,契 丹人非常残暴,而听了这个马屁,契丹皇帝被架得高高兴兴,大大减少了残暴的行为,这个 马屁不知救了多少汉族人的性命。我理解冯道从事政治是有理想的,并非仅仅贪图自己的权 利,他的一些不被人理解的行为,背后大多有他不为人知的苦心。

  但是试图像东方朔和冯道这样做而不成功的人,最后的结果则是和世界同流合污,成为了腐 败政治的一员。那些人得到了政治中的权力和一定影响力,但是却完全失去了道家最根本的 东西,对人的慈和对自己健康心灵的保护。而道家的智慧也被那些人堕落为官场权术、阴谋 诡计,使中国政治更为阴险邪恶。这个态度就是:浑水摸鱼、同流合污、不问善恶、但求多 福。这样一批老滑头"道家"人物的存在,是民族性日趋下流的原因之一,也是对道家思想 的最大亵渎。更何况有一些人,并非是"失去"了理想和信仰,而是一开始就没有什么理想 和信仰,只是把道家智慧当作自己玩弄权术时的工具,那就更是下流无耻、不可收拾了-- 当今书摊上,什么《老狐狸做人术》之类的书籍,就是教这些蝇营狗苟之术。这类书也能够 畅销,也就证明了道家的真精神已经式微,唯末流还是很兴旺的,这颇令人感叹。道家清泉 ,到了这些人手里,已经是污秽不堪,如同沼泽中的臭水污泥一样了。

  四

  有一次上课,学生问我一个难题:"老师说道家思想很伟大,为什么道家却败在了你说低劣 的法家手下?"

  我回答说:"一、是我们的民族作为整体,还远不能达到真正了解道家精神,少数人的思想 深刻,不足以改变全民族的命运。二、从更深的一层看,道家并没有'败于法家',以道家 的态度,当法家锋芒正盛的时候,道家并不会迎头痛击他。相反,道家会灵活应对、等待时 机,在合适的时候再出手,四两拨千斤,扭转中华文化不良的走势。虽然,这个等待用了两 千多年,但是,在天地的运行中,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时间也不算很久,当时间恰当时, 我们就会看到道家思想突然光芒四射,照亮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这一天,我相信就要 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08-5-2 14:04:27 | 只看该作者

房中术、鼓盆而歌到无性神仙(1)

房中术、鼓盆而歌到无性神仙(1)


  房中术、鼓盆而歌到无性神仙

  一

  理论上道家应该比较重视女性才对,老子的《道德经》中,高度赞赏女性精神,在品评一个 人的境界时,他用"能为雌乎"作为标准。女性是柔弱的,但是柔弱中却蕴含了坚定;女性 不像男人一样争强好胜,但是她们的包容性更大;女性是生育者,和天地化育万物的精神更 接近……当然,老子所说的是一种"女性精神",而这个精神不一定在女性身上。贾宝玉 虽然是男性,但是身上就具备了这样一种女性精神;而林之孝家的虽然是女性,却并不具备 或者说已经失去了这个精神。但,无论如何,女性总是更容易接近这个精神的,也是更容易 接近道的。

  道家传说中的始祖之一是黄帝,而黄帝和女性的关系似乎不错,他还积极从事性学研究,向 素女老师学习房中术。另一位彭祖据说也是依靠房中术而得八百年的长寿(当然年数很可疑 ,因为当时也没有身份证,而彭祖自己也很老了,老糊涂了,数不清楚是可以理解的)。

  老子的婚姻关系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庄子和妻子的关系,倒是有些传言,值得我们做些分 析。

  据说庄子妻子病故,好友惠施来吊唁,见庄子正鼓盆而歌,就是敲着盆唱歌--古人时常会 把盆当乐器,现在我们只有大学生等开饭的时候才会敲饭盆。惠施责备他说,"人家和你夫 妻一场,为你生孩子管家,现在去世了,你还唱歌,太不够意思了--你这烂人"。庄子说 ,"她刚死时,我怎么会不悲伤呢。思前想后,我发现是自己不明生死之理。等我想通了, 就不悲伤了。……这世界上本来没有她,而后有了她,生活而又死去,人的生死变化,犹如 春夏秋冬的交替。"

  这个故事并不说明庄子讨厌女人,实际上他的态度是顺应自然的。活着,就好好活,死去, 也安然地去。所以当他妻子去世,他也是很自然地会悲哀,而后,他把视角放到天地的变化 ,看到人在其中如大海中的泡沫,随时生也迅即灭,这时他超越了个人的悲哀。我想当时他 唱歌,当然已经不是悲哀的歌,但是也不是喜悦的歌(毕竟他和妻子是好的),而是表达这 种感慨的歌曲。他用这个态度对待妻子,也用这个态度对待自己。如果他死了,而妻子能用 同样的方法化解了悲哀,那么他也会很欣慰。--我这样说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是有辅助 性证据。据说他自己临死的时候,弟子们打算厚葬他,他却建议连埋都不用埋,弟子们说, "我们怕乌鸦吃你的尸体"。庄子说,"在地上乌鸦吃,埋地下蚂蚁吃,谁吃不是吃"。

  二

  但是,后人不了解庄子的思想,所以也不理解庄子为什么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于是编出了 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庄子的妻子总对他表达爱情,说我多么爱你,永远 不会爱上别人啊,你死了我也活不了了……庄子不大相信,于是他要试试妻子。因为他有 道术,可以让自己心脏停跳(就像印度瑜伽师),于是就假装死了。临死告诉妻子说:"我 死之后,你至少要等我坟墓上的土干了,才能嫁给别人。"妻子说:"你死,我一辈子也不 嫁给别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08-5-2 14:09:01 | 只看该作者

房中术、鼓盆而歌到无性神仙(2)

房中术、鼓盆而歌到无性神仙(2)


  庄子被埋葬后,这个妖怪一样的庄子又化出了另外一个身体(有些像孙悟空,现实中的庄子 可没有这个本事)。庄子化身后,变成一个翩翩佳公子,相貌狂帅,财富巨多,简直就是一 个钻石王老五加白马王子。这个公子就来勾引庄子的妻子,庄子的妻子很快就爱上了他。这 个公子突然得了急病,说必须吃死人脑子才行。于是庄子的妻子就赶紧挖开庄子的坟墓(墓 土还没有干,也很好挖),想取庄子的脑子治病;而这时庄子复活,责备妻子。妻子羞愧而 死,所以庄子鼓盆而歌。--这种贱女人死得好。

  后一个版本完全不符合庄子的思想,实际上只是和宋代之后,儒家已经越来越扭曲后的理学 思想有点关系。故事里的庄子妻就是人欲的化身,她好色淫荡、急于改嫁,还拿前夫的遗体 送情人,在那时的人看来真是该死。但是,这真是以猥琐小人之腹,度旷达大师之心。以庄 子的态度看,自己死掉,妻子若遇到好的人,何妨改嫁?白马王子能抓住就抓住,又不影响 庄子自己什么。再说了,死了的尸体,给谁吃不是吃,乌鸦吃也行,蚂蚁吃也行,用来给白 马王子吃也何尝不可?

  把后来的故事驳斥掉,就是为了恢复庄子的本来精神。如果按照后来的故事看,庄子应该很 讨厌女人,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道家并不反感女人。

  
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庄子也并没有把爱情放在很高的地位,作为文采绚丽的大文豪,他 也并没有写情歌。对待情,道家的态度是接受,但是并不放到很高的地位上。

  三

  汉代之后,道教产生并逐渐和道家相互混在一起,对待女性的态度就有了一个新的改变。总 体上,节制性欲逐渐向消除性欲方向转变。这主要是因为道教更多的是巫术方术的东西,也 注重修炼,而其修炼的目标不是道本身,是为了长生不老等更现实的目的。而修炼这些技术 往往需要禁欲,好比当代练气功的人也不能性生活太多,按照他们的理论,精可以化为气, 如果性生活多了精就少了,也就会损失气。因此,在这之后的道教以及道家,也就渐渐疏离 了女性。

  除了性之外,在感情上,道家也一向比较淡泊。加上后来又受到了佛家禁欲思想的影响,道 家和女人的关系也就更为疏远。也不厌恶或敌视女人,也并不轻视女人,但是,会和女人刻 意保持距离。

  因此,神仙中,除少数例外,大多都成了独身主义者。包括八仙中吕洞宾这样的潇洒帅男子 ,有事没事和何仙姑混在一起,时不常还要"八仙过海",玩玩冲浪游艇什么的,也都没有 产生办公室恋情。偶尔有个思凡的神仙,下到人间和人类同居什么的,还会被玉帝或者谁谁 谁给抓回去惩罚。

  在我看来,道家和女性的关系逐渐疏离,对道家不利。离开了女性精神,也就脱离了道家思 想的精髓。未来也许应该有一个道家精神的再发现,应当剥离道教中带来的过多的方术性的 内容,再次阐发道家的基本思想。也许,我们应当从学习女性中,来阐发道家的精神,那种 像水一样,有容纳性、外表随和而内在坚定、灵活而有智慧的精神。国外思想家中,荣格的 思想和道家最接近,他也是一个"女性精神"的推崇者,他把男性的女性精神称为"阿尼玛 ",指出男性从阿尼玛中可以学习到集体潜意识的智慧。因此,我们男性也可以在自己的集 体潜意识中找到女性精神,也可以用女性的态度生活。

  所谓房中术,在象征意义上,是说男性精神和女性精神结合,才能得到真正的生命力量。没 有女人的男人是不可能健康长寿的,因为,他没有和女性精神结合,也就没有机会让女性精 神去补充男性精神的不足。

  总体上看,现代化的世界是一个男性精神的世界,这个世界重视的是竞争、是成就、是扩展 、是获取、是更高更快和更强。男性精神固然有其优势,但是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因为过度 的竞争,使得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感到压力。因为获取的欲望,使得大自然不堪重负。而女性 精神是平和的,不是每个人都追求第一;女性精神是自然的,是天性更关注环境和生存品质 的;女性精神更有爱心而非雄心,世界也许不会"进步"得更快但是却可以更美好。从象征 意义上,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现代人就是不懂得房中术的,不擅于采阴补阳的男人,所以 ,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这样的枯燥。

  新道家也许应该树立一些女性的偶像,一些心灵纯朴、善良而平和的女性形象,让她们水一 样的心灵,滋润这个被男性烈火烘烤过度的世界新的时代,应该是女性的时代。而中国的 道家,也许可以以一个女性态度和精神,贡献给世界。这是道家的、女性的,也是全世界的 福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08-5-2 14:13:07 | 只看该作者

未来,你能为雌乎(1)

  未来,你能为雌乎

  庖丁解牛、太极拳和舞蹈

  一

  我彻底不会宰牛,学过太极拳但是没有学会,交际舞跳过但是水平也很不怎么样,在这里写 这个题目似乎是纸上谈兵,不过,我在做心理咨询上比较擅长,天下大道无所不在、无处不 同,所以不妨假此几事说说道家所论的道。

  庖丁,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谓的"食神",把一个牛解开,刀工玩得出神入化,把梁惠王看呆 了,问他怎么会有这样高超的技艺。庖丁先生说:"我这玩的是'解牛道'(类似后代所谓 的茶道、剑道、花道、跆拳道和柔道),不仅仅是技术,一开始解牛之时,我看着牛还是牛 ,三年后我眼中都已经不是整个的牛了。现在我都不用眼睛看,全凭感觉就能下刀。按照牛 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一点都不毁刀。差的厨师是硬砍骨头, 刀一个月就需要换一把;高明的厨师是割肉,刀一年需要换一把;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 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不过,每当我 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会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 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 ,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

  庖丁说的不是技术,是道。庖丁解牛就是"无为"方式做事的标本。"无为"是道家的一个 基本概念,不是说不去做事情,而是说不要用强力的方式做事情。如果庖丁刀子也不动,就 站在那里等牛自己碎成块,那就是什么都不干的那种假"无为"。实际上,任何一个技艺要 达到炉火纯青,做事都需要轻松、自然、流畅如同这个庖丁解牛,那都包含着一种无为。

  二

  武术中的太极拳最能体现"无为"的精神,在格斗这种最容易引发人的强力的场合,太极拳 也还要避免硬斗,要舍己从人,跟随对手的动作,并寻找机会,找到对方的破绽,四两拨千 斤借力打力。我当初了解太极拳为什么要用圆的动作,大受启发。一般武术动作都是直线, 因为直线距离最短,一拳一脚直线打出,能最快地击中对方。但太极拳大师认为,直线出拳 时,除了出拳一刹那和拳击中的一刹那,中间阶段出拳者自己对自己的拳是无意识的,因此 ,对方如果在这一瞬间有什么反击动作,出拳者就会难于即刻反应。而太极拳圆形动作时, 每时每刻都不是直线运动,所以都需要有意识,这样,出拳者反而比对方的反应更快。这让 我大悟,原来关键是"意识",而不是动作。这和庖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是一样的, 而找到对手的漏洞,借力打力的一瞬间,也就和庖丁"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 剖开"的时候是一样的。"无为",是一种跟随,在庖丁是跟随牛的结构和解牛过程的自然 趋势,在太极拳格斗中,是跟随对手的行动和这场格斗的自然发展。一切活动本身有其自然 的过程,不去干预这个过程,不用自己的强力去打扰这个过程,而是跟随这个过程,就是无 为。所以,无为就是无我,没有"我"的打扰和干预,则我们就能够去做到完美的跟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08-5-2 14:18:37 | 只看该作者

未来,你能为雌乎(2)

  我跳交际舞水平一般,但是个别时刻也体验到了舞蹈之道。说来简单:初学舞蹈者注意力在 动作,也在自己,而技艺纯熟的舞蹈者,或者像我这样不纯熟但是偶尔忘我的舞蹈者,则会 忘记自己、忘记动作,而把注意力放在音乐上、放在舞伴上、放在当时的气氛和周围的"场 "上。于是在这个时刻,不是你跳舞,而是舞蹈通过你而发生,这就是我的无为。

  我无为,就是让"自然"去作为,而我只是跟随并允许它所做的发生。

  道家的这个伟大思想,在培养伟大的技艺家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不论是烹茶做饭、理发 按摩,无不可以体现出无为的神奇。中国功夫的特长之处,也全是源于道家的这个领悟。而 在人的交往中,无为的原则也非常适合,在这个方面中国人也有不少领悟和应用,但是,却 出了一些问题。

  三

  有一次,在培训心理治疗师时,我总结自己的经验。我说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我的态度很像 一个等着抓老鼠的猫。我会警觉但似乎又很放松,我听着来访者说他的问题,顺着我的自然 反应去应对,我并不会竭力去说服、干预和改变对方,只是顺着自然流程走。而突然"老鼠 出现了",也就是说我感觉到了有一个关键点,于是我像猫一样睁大眼睛,更加警觉,等时 机到达,我就会闪电一般地出击,一举击破对方的心理防御,并解开对方内心中纠结的情结 ,于是事情豁然贯通。--当然我并非总能做到这样,但是,常常还是有这样的时刻,这就 是我的"咨询道"。这和庖丁解牛、太极拳大师格斗和舞场高手的道是一样的。

  中国人智力超群,在人际交往中也都和我做心理咨询时一样,都在学习如何达到道的境界。 不过,在我写这个文章的时候,发现很难找到好的范例。唐代安史之乱期间,有个辅佐唐 肃宗平息叛乱的李泌,大约能有"进乎道"的境界。李泌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算无遗 策,可以说不亚于张良对于刘邦所起的作用。而在发现肃宗过分宠爱妃子张良娣,可能会带 来后患的时候,也能抽身出来避免自己受到牵连。他所做的事情,每一件都恰到好处。而很 多追求这样境界的人物,却往往变为处事圆滑、甚至奸狡的样子。我们可以找到相当多的例 子,看好多从道家获得启示的人,却变得阴险狡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在我看来 ,道理倒是颇为简单,无为需要忘我,在从事技术活动时,忘我比较容易,而在和人交往时 ,功利目的很难被放弃,则人不会忘我,不会忘我就不可能顺应自然之道。耶稣不是道家, 但是在他祈祷的时候,他会先祈祷一个事情,随后又说如果天父的意志不是像我希望的这样 ,让天父的意志实现。这才是真正的忘我,甚至在他自己被钉上十字架,他都能做到服从天 父的意志。道家服从自然的意志也应当是这样,而在人际关系中,有谁能像耶稣一样肯放弃 自我呢?也就难怪道难于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中实现了。

  还有一点不能忘记,当我们顺应大道,忘记我的时候,是非常快乐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 道这种快乐,也知道这样做是值得的。将来要让中国文化复兴,让中国人的人心更光明,道 家无为的教导,应该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精神资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6 03:0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