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426|回复: 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我教学《弟子规》的感悟(转自桂林国学教育毛勇博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7-8-4 10:0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师生谈读经选(教师部分)
     两年前,学校开展《弟子规》学习,学生人手一册。我有幸接触《弟子规》这本书,本书原名《训蒙文》,是清末秀才李毓秀所著。其文义以三字一名,两句一韵精编而成。内容通俗易懂,哲理清晰地教导人们基本的品德修养、孝亲友爱、以及生活中应有的礼节,是老师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最佳读物。

教学《弟子规》初期,读经课上,我领读一句,学生跟念一句。(因为我教学一年级《弟子规》)要求学生“心眼口”皆到,起初,孩子们对古文很好奇,课上都能认真的跟读。由于小学生处在记忆力最好时期,不久,大家既会背又认识不少汉字。

     但两个多月后,这种“填鸭式”的教学面临新的问题:当“新鲜劲”一过,有些孩子在诵读时像小和尚念经似的,有口无心地跟读,明显有了厌倦情绪,我很是苦恼和失望,怎样才能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弟子规》呢?

    不久,根据孩子们年龄心理特征,我改变了教学方式。读经课上,采用了“快乐教学法”。即让学生个人领读,小组领读,男女分开读,开火车接龙读……孩子们表现欲很强,常常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我也不断地用各种方式鼓励他们。同时在讲解《弟子规》时,结合内容我讲许多中华美德故事来感化他们,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沉香救母》《铁棒磨成针》等等,这些曲折动人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而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让孩子们读经的风气渐渐变浓了。《弟子规》大家都背得滚瓜烂熟。

    表面上看,我所进行的《弟子规》教育似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孩子们在行为习惯上仍然我行我素,内在气质变化不大,读了“千古美文”,离做“少年君子”似乎很遥远,更谈不上与“圣贤为伍”做个“小圣人”了。

     一有时间我就把《弟子规》拿来反反复复地背诵,体会句意,并和有经验的老师商讨教学方法。里面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几句经典的话给我很大的启示。是啊!《弟子规》孩子们是学完了。关键是不能把它落实到实际生活、学习中,如果不能力行,学生背完《弟子规》又有什么用呢?

     接着我立即调整教学思路,把“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展开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先要求自己做到“身体力行”,这样才有说服力。以前上课,我的讲台很凌乱,“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现在我要“见己恶,即内省”了。以前上课累了喜欢靠一靠讲桌,现在我时刻记住“步从容,立端正”,以前批评学生我大声训责他们,现在改成“怡吾色,柔吾声”……

     在我一言一行的影响下,学生也在慢慢改变。如在教学“入则孝”章节时,引导学生自觉尽孝,告诉他们孝敬长辈不需要等长大,现在就可以以各种方式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例如,在家里给劳累的父母端茶送水、捶背、盛饭、摆收碗筷、打扫卫生、带弟弟妹妹……在读经课上,我让孩子们举手发言“身体力行”带来的收获和快乐,大家都很兴奋。有的说摆收碗筷时父母笑了,有的说当家里来客给客人鞠躬问好时,客人笑得弯了腰,有的讲舅娘说我爱劳动了,有的说我做到“邪僻事,绝勿问”了……另方面从家长喜悦的脸上也证明“身体力行”是值得推广和深入开展的。

     一年后,当教学思路逐渐明朗清晰时,我又不失良机地把《弟子规》的内容运用到教学语言上。学生屡犯错误时,我会告诉他“德有伤,贻新羞,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个别学生不小心讲脏话时我劝他“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学生在家不听父母教导,我要其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学生外出要求其做到“出必告,反必面”。对个别贫困生,我会拉着她的小手说:“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对只爱听别人赞美,当别人说到自己缺点就生气的孩子,我就说:“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当个别孩子作业不工整时,我批上“学不敬,心先病”……

    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发现老师用《弟子规》内容与他们对话时,全都活跃开了。一天我正在讲课,有两男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我就严肃地讲:“话说多!”全班同学脱口而出:“不如少!”那两个正在交谈的男孩知嘎然而止,满脸愧色地坐直。下课了,我在教室里批改作业,一女孩帮我整理桌面,边吃吃地笑着说:“唐老师,列典籍,有定处。”顿时我感到很不好意思,立即收拾讲台,谁知忙中易错,把作业本撒了一地。围观的另一孩子马上说:“唐老师,事勿忙,忙多错,又听到有人说:“宽转弯,勿触棱”。此时此刻,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终于孩子们将《弟子规》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了!这是我们每一位国学老师共同期盼的结果,这一天,终于实现了!

    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真情故事,与大家分享其中的幸福与快乐。

    母亲节那天,我去王府花园给周末培训班的孩子们上《弟子规》。孩子们在课前认真念了《感恩颂》后,一男孩“步从容”地走上讲台,规规矩矩地又给我鞠躬,大方地说:“唐老师,母亲节快乐!”我微笑着说:“今天是母亲节,你应该给生养你的母亲鞠躬才对。”孩子却说:“妈妈说了,老师既是母亲又是老师,所以要先给您鞠躬。”孩子的自豪感很朴实,我的心却感概万千,要是大多数家长能像这位母亲一样,配合老师的德育工作,以言传身教来影响自己的孩子,试想这个世界还有“恶”存在吗?当时,其他的孩子见了也深受感染,有的孩子说谢谢老师给我上课的,有的要给我捶背的,有的拿出牛奶要我喝的……人生经历无数次感动,唯独这次使我久久难以忘怀。

     如今,两年过去了,《弟子规》已经融入我和孩子们的心灵。它使我的文化修养得到更高的升华,孩子们在它的点点滴滴影响下,心灵变得更加纯洁向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坚持不懈把中国传统文化宣扬下去吧!                 
(作者:桂林孔子学院 大成学校教师 唐德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02:3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这种探索.如此的教学方法,确实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03:30 | 只看该作者
让《弟子规》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21:03 | 只看该作者
迈向“国学经典教育”的曙光路

   《易经》上说“蒙以养正,圣功也!”,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养正教育,而要进行品德养正的最好途径则是用经典——圣人之言。这就意味着国学经典教育具有有效的德育功能,我身为一名国学经典教育的教师,更强烈感觉到“传播经典”的必要,“实践经典”带来的光明。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班主任,与其他的老师一样,肩负着我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实验步伐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累积式”教育法,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让学生明白读经典的益处。开学初我并没有急切地要求学生去背某篇文章,而是利用三节课时间举例说明经典在传承上的意义,如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流传久远,都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与优雅高尚的情怀。读经典有助于开拓一个人的心胸志趣,培养一个人的敦厚好学精神,反复读经,可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记忆力,这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学习经典文化,相当于“把圣贤请到家里当家教”会令自己“忽然聪明起来”,会成为“有理想、有爱心、有品格、有担当”的二十一世纪新社会主义的中国人。三次课后,平时基础较差的刘燕、李春艳等同学围着我笑着说:“老师,我还以为国学是没有大用处,中考、高考又不用考,但现我不这么想了”,成绩较差、约束力较弱的李晓明说:“老师,我有信心把自己变成有用的人。”我还以他们信任的答容:“你们会令大家竖起大拇指的!”

    二、落实“累积式”教学,累积式教学法是赖国全先生一生学习经验的总结,该方法将学习的内容进行科学分段,不追求短期结果,学习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周期累积体现。俗语“万事开头难,要使”累积式”达到效果,使班集体形成每日自主诵读的美好环境,必须有领路人。所以,我在班上公开选出“陈艳芝、陈佳”两位同学作为“读经”学习委员,各组一位代表监督每日的早读前20分、课前几分钟的诵读。正如伟大诗人苏东坡曾说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特别注重的教学观念是:只须多念熟背,不着意讲解,期待多学多读即自会多解。每日不能背诵一样的内容,诵读具体规定:周一《三字经》;周二《弟子经》;周三《孟子》;周五《论语》每周五下午各组长检查背诵情况并进行汇报,这样营造了“比一比,看一看”谁背得最多的学习氛围,汇报完总有学生野心勃勃告诉我:“老师,下周我争取背得最多……。”

    三、诵经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给学生的感觉会变成背诵是压力,是任务。因此,我经常在班会课上给学生们进道德教育的故事,如元朝李忠辟震的至教典故、司马光爱兄的表率,君子刘进束带的真诚恭敬等古圣先贤的故事,讲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故事等,启迪他们善良本性的发挥。

   “老师,陈佳又生病了……”经常有学生跑到办公室,脸色苍白、喘着气说着。再赶到现场也不像上学期初的听到部分新来同学兴灾乐祸的嘀咕:“发疯了……”,取而代之的是同情的扶起动作、关爱的拍打声、体贴的问候声。这不正是“力行经典”,发挥善良本性的体现吗?

期末了,我又听到到各种各样的反应:

    1、语文老师说:“这个学期同学们的背诵和记忆能力明显提高了,写作时用到词汇增多了”。

    2、英语教师说:“你们班现在很自觉的背单词,特别是李晓明变化蛮大,比刚来的时候懂事多了”。

    3、国学老师说:“七年级(一)班变化很大,下课铃响后,全班同学都给我鞠躬,异口同声说“老师,您辛苦了!”特别是蒙明康、何春林等同学等大雨过后,主动拿着扫把打扫楼梯上的积水,平时话较多,斤斤计较的郭林心胸开阔,不爱惹事了。

    4、家长说:“申斌同学现在不去玩游戏机了,到家完成作业后知道帮洗衣、做饭”、“唐小刚承认错误后,热心助人,在家为父母倒开水、主动拖地”…全班大半的作业登记本上记录着家长们的心声:孩子学习自觉、乐观、达礼、孝敬与兄弟更友爱等。

    5、其他班的老师说:“感觉七年级(1)班整体环境走向美善,学习态度明显改善”。

   带着这些评价,我沐浴在国学经典教育的曙光里,感觉到校园的温馨、纯文化的清新和传统文化带我们的震撼……

                 (桂林孔子学院 大成学校教师     陈艳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21:59 | 只看该作者
教“国学经典”,让我感慨万分

     在我们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古诗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也许正因如此,我校在2004年搭上了“读经诵典”这趟快车,让学生们得以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现在《三字经》、《弟子经》、《论语》、《诗经选》等经典文化已熟记于学生心中,学生们也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逐渐修养自己的身心,下面就这两年来我教学国学经典中所取得的成效作一个汇报:

   首先,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老师们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变得懂事了”。比如:以前有些孩子看见老师不敢打招呼,躲躲闪闪,自从学了经典文化以后,他们变得大方了,见了老师都能主动打招呼,很多孩子还会向老师鞠一个90度的躬。同学之间相处融洽,多了一份稳重,少了一份浮躁。

    老师教育学生的效果也好了很多,以前教育孩子往往会说一大堆道理,但效果不一定好,通过古诗文的教化作用使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例如:我们班的管显焕同学以前跟父母的关系很紧张,经常放学后不回家,自从学了《弟子规》后,明白了“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和“出必告,反必面”的道理,现在和父母的关系变好了,出门也知道跟父母打招呼了。还有我们班的王海林同学刚到这里的时候,头发长长的,满脸、满脖子的污垢,衣服也总是脏兮兮的,我把他找来,用《弟子规》中的“晨必盥、兼濑口;便溺回,辄净手”和“衣贵洁,不贵华”来教化他,他现在变得干净了,也懂得注意自己的形象了。

    家长们也反映:“我的孩子受经典诗文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人的素质修养和言谈举止都在发生变化。比如:有些孩子以前的在家里老喜欢欺负弟弟妹妹,跟他们抢食物、吵架。现在,他们明白了“孔融让梨”的道理,懂得谦让了。他们对待长辈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给下班回家的爸妈端茶倒水,给家里的老人打洗脚水,有好吃的懂得先礼让给老人。以前讲究吃、穿的孩子现在也慢慢地改了。

  其次,学习经典国学、学生乐在其中,收获颇丰。

   学生们谈起学习国学经典的体会,总是津津乐道。比如我们班的梁艳芳在她的作文中写道:我从《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两句诗文中明白了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顺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从《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明白了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用的人。周灿同学对《论语》中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些句子也有深刻的理解,她认为孝敬父母不仅仅是给提供物质上的需要,而是在精神上、心灵上的安慰,让他们感觉到幸福,能够安享晚年。时诒琼写道:我从《论语》和《三字经》中懂得了学习要讲究方法,“要渔不要鱼”,还懂得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可见同学们的收获还挺大。

   第三,培养优良品行,做到知行合一。

   国学经典就像是滋养孩子健康成长的营养佳品,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教化孩子的作用。我校为了让学生学习国学经典能够做到力行经典、知行合一,开展了“亲情寒假——感恩父母”这样一个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在寒假里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要求学生给父母磕一个头。通过本学期开学时的反馈调查,全班30多个学生都在寒假里做了一些感恩父母的事,如为父母洗衣物,对父母说祝福语,周灿和周天福两位同学还恭恭敬敬地给父母磕了一个头,他们说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带给父母的幸福。他们的举动真让我汗颜,也让我为之感慨。

    第四,学习国学经典,提升了学生的人文修养。

    现在不少学生怕写、不会写作文,其原因就是语文基础差,更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语言之根在文化经典当中,这些千古美文就是最好的范文,这些好文章、诗词背诵多了,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就会变成自己内有的能力,久而久之,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自然就会提高。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每个学期学生写的读经心得中我们可喜地看到他们写作能力提高了。

   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以前一背课文就感冤,要他们背文言文更难于上青天,自从学了国学以后,他们有了明显的变化,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他们都能很快背下来。特别是八年级的同学这方面更为突出。他们这学期的语文第七单元是文言文,前面三篇分别是《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三篇文言文比较长,特别是《醉翁亭记》不好背。但因为是千古名篇,所以,我要求他们全部背下来。我本以为他们会背不下来,可没想到有几个同学几乎是当天学完,她第而天就能背下来。除了背诵能力增强了,他们的领悟能力也有所提高。这全是拜经典文化所赐。

   国学博大精深,远非上述那么简单,我们除了继续学习经典文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辅之以琴、棋、书、画……的熏陶培养,使他们的国学底蕴、文化素养更为丰富,能真正意义上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体验者。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教师     黄启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24:28 | 只看该作者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师生谈读经选(学生部分)
                 学了《弟子规》以后



     自从我学了《弟子规》以后,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我和我以前的同桌学了《弟子规》都有非常大的变化,你就听我说说吧。

    以前她总是不喜欢干活,整天就知道睡觉、看电视。可是现在,她不仅热爱劳动还乐于助人。以前她自己的房间也不爱整理,写作业时文具总是乱七八糟。可是,她现在总是要先把书桌整理干净。因为她看见书上写的一句话那就是“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这句话的意思是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的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能凌乱,触目所及都是井井有条的,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其实我以前也是和她一样,整天都是想着快点儿下课,快点儿放学,这样就可以回家玩去了。那时候我非常讨厌读书。不过,我现在已经喜欢上读书了。因为现在我学了《弟子规》。妈妈说:“现在的我和以前的我真是大不一样了”。现在我一有空就帮妈妈做家务。其实我是在偷偷地行“孝道”呢。

    这就是我们学了《弟子规》带来的变化,希望大家学了《弟子规》也要把你所学到的变为现实,真的非常受益。这里我要谢谢老师给我们读这些“圣经”,谢谢。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小学部  李桐欣)



               脱胎换骨的我



      爸爸、妈妈说我这个学期“脱胎换骨变了一个人似的”,这都是因为我学习中华经典的缘故。

     在以前的时候,我很不喜欢看书、写作业,而且一写完作业就想睡觉。有时作业布置得很少,我就快快写完了去玩。一到星期五下午放学时,一回到家就看电视。那时我总想着玩,星期五晚上我很早就睡着了,到了星期六早上十点钟,爸爸妈妈紧叫我起床,我都不起,缩在被窝里睡觉,因为我想读书每天都要起早,星期六和星期日睡一下没事的。一起床我就看电视,爸爸和妈妈都说还是我去读书的好。写作业时,我就不写,一早上我一个字都没写。一到测验或考试我就烦恼死了,不看书,也不复习功课,考试成绩一点也不理想。一到学校就巴不得快放学。

     可是自从学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后,我就明白了许多道理。比如学到了《弟子规》里讲的揭帘子或开门的动作都要轻一点,避免发出声响。在室内行走或转变时应当小心,不要鲁莽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这时我想到自己以前睡觉时,爱在床上与弟弟打架,有时是我碰着头,有时是弟弟碰着头,常被妈妈批评。我也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就要并改正所有的坏毛病,好好学习。再比如学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就按这些要求去做,每天放学回家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完,就温习功课,做到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很多。

     经典是最好的老师,不知不觉地你的知识就丰富了很多,你的行为就有了就有了变化了。我以后还要认真读经,学习它的做人道理、学习圣人的言行举止等,为我所用。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四年级  尹燕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25:15 | 只看该作者
读经典,学做人,才是学习的根本之道



    我过去总是错误认为,只需要把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课程学好就行了。自从我们学校开展了读经以来,我才逐渐发现原来读经典,学做人才是学习的根本之道啊。

    你看《三字经》,它以短小的篇幅传授了儿童成长必备的人文知识和自然知识。从天文地理、社会生活到活乱光衰、文化沿革,都应有尽有。这本书以大量的故事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有励志勤学,发愤图强的;也有弘扬爱国精神,抨击社会丑恶现象的。

   如“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告诉我们良好的品质,是从小开始培养的,比如说对老师要尊敬,对同学要友爱等等。这些,都要从小练习,慢慢地成为一种习惯。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一句讲的一个汉朝人,黄香。她才九岁,就知到夏天先把父母的枕席扇凉;冬天温暖父母的被褥,让双亲能睡得好。像她这种品德,我们做子女的应该具备这种品德并且效仿。

    我们再来看看《弟子规》,它的教育对象针对刚入学的儿童。大的方面,书写了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小的方面,写早晨到晚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如“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告诉了我穿衣服贵在整洁,不在华丽;在职位的人要穿得符合身分,平常的人要穿得和家境相符;这就叫做“得体”。

学了这些传统经典文化,让我们了解了忠、孝、礼、仁、义、廉、毅、和、智、信的意义,我们能够接触古圣先贤的智慧积累,期望能潜移默化,放射四方,终至于社会风气的向上提升,拨乱反正,使中国传统思想在西方浮夸风盛行之时再放光彩,我太感谢老师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把祖国的经典文化发扬光大。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六(一)班粟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25:50 | 只看该作者
经典是很活泼的,读诵经典,从中汲取至圣贤哲的智慧,学习做人,很重要。〈弟子规〉是很好的教材,如果真正能够落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快乐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27:20 | 只看该作者
读《弟子规》,我学会了友善

    自从学了《弟子规》,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的友善篇对我的触动很大。

    小时侯,我的朋友没几个,那是因为我只会往别人的坏处想,想想这个同学成绩差,那个同学又不谦让我……我不愿与他人交往,封锁了我与他们沟通的渠道。因此,我的朋友寥寥无几。

    我学了《弟子规》后,被书中的一段话深深地吸引,“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这句话的意思是:称赞别人的美德,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别人听到你这么说他,就会更加勉励学好,行善。我想:如果真像书中说的那样该有多好。从那以后,我从不嫌弃他人,也从不说别人的坏话,总是认为他们的优点多多,经常称赞他人“你很棒”,“你很聪明!”我也很愿意与他们交往了。赏识的语言和行动如同温暖的阳光,能溶解人心中的冰山,注入无穷的力量。也正如有句话说的,“你喜欢别人,别人也喜欢你;你讨厌别人,别人也讨厌你。”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果然,我的人缘越来越好,朋友越来越多,从原来的几个发展到十几二十个。我们相处得非常和谐愉快。

   《弟子规》里还有孝义、恩情、礼貌之类的哲理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非常感谢冯爷爷为我们学做人,为鼓励我们下一代弘扬民族精神所做出的努力。

读《孟母三迁》有感

   《孟母三迁》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三字经》讲:"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个故事说的是,在孟子小的时候,其家舍住处离墓地很近,因而孟子呢,就经常在墓地边游戏取乐,模仿上坟的人堆个小土堆儿,学着筑埋坟墓。孟母看到了之后叹息说,这地方不是我应该住的地方啊,如此下去,孩子会学成个什么样子阿。于是举家搬迁,搬到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因而孟子呢,就经常在市场里玩耍,学着小商小贩沿街叫卖和讨价还价。孟母看到了之后又叹息说,这地方不是我应该住的地方啊,如此下去,孩子会学成个什么样子啊。又再一次举家搬迁,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因而孟子呢,就经常在学宫旁边玩乐,学着设坛祭祀、揖让进退。孟母看到了之后高兴地说,这个地方才是我应该住的地方啊,如此下去,孩子才会学有所成啊。于是,孟母就在此长期地居住下来了。经过孟母从中开导,他的学业日进,终成一代哲人。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性。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历代思想家都是教育家,无不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一个人的生活、成长和环境是多么的重要,好环境让我们受益,不良的环境往往让我们迷失方向。我是一个长期生活在商人家庭里的孩子,整天面对的是父母的叫喊叫卖,父母休闲之时,又都在打牌。如此环境影响,我对学习毫无兴趣,父母没有文化,无能力辅导我学习,因此,我常欠交作业,学习成绩自然很差。然而,如何买卖,如何打牌,我却很在行。我的行为令父母深思,他们情急之下,将我转学,背井离乡,让我吃住在当教师的小姨家,每天与勤奋好学的表妹为伴,同出同进,同学习。一有空,我也像表妹那样捧着一本课外书看得津津有味。转学不到一年,我的学习迎头赶上,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我高兴,父母也高兴。

环境的影响,行为的作用,其实胜过千言万语。表妹的家庭环境及行为将成为我心中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选择转学,选择在小姨家学习生活是父母明智的行为。由此可见,《孟母三迁》的故事折射出环境及父母教育的重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读千古美文”,争当“少年君子”

    今年的九月十日,我们全校师生共同渡过了一个令人难忘,又有特殊意义的教师节。

    那天,秋风气爽,晴空万里,早晨,同学们穿着整洁的校服,排着整齐的队伍,欢迎冯爷爷来我校检查学习国学情况。

    也许有人会问,冯爷爷是谁呀?他呀,就是香港有名的冯燊均爷爷,老师说了,他是一个慈善家,也是一个富翁,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入的研究,他已经75岁了,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他不顾年岁已高,四处奔走,呼唤国民重视中国的千年经典,让大家都来理解和学习中国经典。

那天,冯爷爷检查了同学们的读经情况,同学们以各种方式,如以班为单位,小组、个人唱诵等,冯爷爷看了大家的才艺表演之后,笑容满面,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中国传统文化啊!不要把千年来中国的根在你们这一代给丢了,爷爷老了,希望在你们身上啊!

和冯爷爷分别有好几个月了,可他的话经常在我耳边回响,冯爷爷的一番话,让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他的话深深地鼓励了我,我对国学的学习更有兴趣了。

    在冯爷爷没来我校之前,我就已经会背很多的经典了,可是我光顾背诵,没有去理解,去落实,一味地读死书,后来,冯爷爷的话让我懂得了“学以致用”的道理。我们不光要背好《论语》、《三字经》、《弟子规》,还要学会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一条条去做。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就是告诉我们要听从父母的话,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而“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就是让我们明白,别人的缺点,不要去揭穿,对于他人的隐私,不要到处乱说,另外,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这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在读经课上,老师跟同学们讲了,同学和我一样,每天以行动来严格要求自己。

    自从冯爷爷来我校之后,同学们比过去对经典更有兴趣了,同时,整个校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校园变得更加有序了,同学之间就像兄弟姐妹一样。

同学们,让我们都来努力学好国学吧,大家都来“读千古美文”,争当“少年君子”吧!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三(一)班   谢婷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28:50 | 只看该作者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师生谈读经选(学生部分)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好象有些夸张,但《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确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论语》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但现在有的人不知道做人的原则是什么,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读《论语》向以前的圣人学习,学习圣人的道德品质。

     如《论语》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别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梁国与楚国毗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在各自的地界内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除草、勤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亭的亭卒懒惰,瓜秧又细又弱。楚人出于忌妒,趁夜色越过边界把梁亭的瓜秧全部扯断。梁人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并准备把楚亭的瓜秧扯断。宋就说:“楚人这样做很卑鄙。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要反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偷偷给他们的瓜地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亭卒觉得宋就的话有道理,照办了。楚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很高兴,仔细观察,发现每天瓜地都被浇过,而且是梁人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后,既感到惭愧又非常敬佩,把这件事上报给楚王。楚王听后,深为梁国修睦边邻的诚心所感动,特备礼送给梁国,以示自责,表示酬谢。结果,原本敌对的两国成为友好邻邦。在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如果你能把圣人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上,就能解决任何棘手的问题,并且还能教化他人,化敌为友,就不会有烦恼,得到快乐。

     在我们周围,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老师在某个班上课,但班里的同学不听话,总是吵闹,不管老师怎样说他,可他还是以不尊重的态度来对待老师,那么老师也不会尊重你,因为你根本没有把老师放在眼里,如果你就是老师,别人不听你的,总是我行我素,那你心里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所以我们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

    有一阶段流行给同学起外号,那些难听的外号一旦落到谁的头上,谁就背上沉重的包袱,心里有一种羞辱。其实,谁都不愿意成为被取笑的对象,即使那些喜欢捉弄别人的人也是如此。这说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强加于人,但这是可耻的,自己不喜欢的事为什么就一定要强加于人呢?我想谁都不愿意,那我们应该学习好的道德品质。

    我真庆幸从小就有机会接触这些经典,学习圣人的一些道德品质,学会做人做事。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伍,这对我们同学们会大有利益的。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七年级   蒋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29:51 | 只看该作者
传承中华文化要从娃娃抓起

    在我们这块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风俗各异、方言不同的中国人。几千年来,我们同敬天地、祭奠共同的祖先,使用同样的文字,学习一样的典籍,是什么把我们牢牢地维系在一起,显然不只是地域,更重要的是文化和传统。

    可是,曾几何时,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学”被歪曲、被利用、被腐蚀,随后又不断遭受误打,直至今天,孔子还背负骂名。甚至我们曾被告知一切和历史有关的东西都叫做“四旧”而应该被彻底砸烂。我们中国人病了,我们不知道自己来自那里,又去向何方,我们成了一个失去自我的民族。就像那个美国人讲的那样,“日本人韩国人更像中国人,而中国人不像中国人”。我们的语言、风俗、习惯、思维有多少与我们的祖先相同,尽管我们的血脉仍在延续,可是我们的文化传承已经断流,没有中国文化的人能说自己是中国人吗?有人说:“儒学不能救中国”。可是我要说“没有了儒学你不是中国”。

    老一代的人在西化的过程中放弃了传统,新一代的人在没有文化、没有精神、没有信仰的物质环境中长大。没有根的痛苦使我们终于燃起了对自己文化之源的寻求和渴望,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可惜我们普遍没有接受过中华经典文化教育的机会,我们所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际上我们恰恰“取其糟粕,去其精华”(肖先华语)。这无疑是个悲剧。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传承中华文化一定要从娃娃抓起。真正适合学习中华经典文化的不是我们而是孩子们,我们总是有人担心孩子们读不懂四书五经,其实恰恰是我们不懂,我们的懂不过是知道每一句话的意思罢了,那不过是有意识的经验的懂,而孩子的懂是无意识的整体的懂、是真正深入本性的懂,这种懂正好可以为长大后有意识的懂打下很好的基础。只有孩子或本性没有或少有污染的人才可能通过学习接近文化创造者的境界,才能比较懂圣人的境界。才能按经典说的去做。不是从小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文化,在成年后不可能达到比较高的程度,而我们成人一方面没有接受过中华经典文化教育的机会,一方面我们的本性被污染掩盖了。事实上,那些所谓研究文化的专家,写了许多书的学者,也很少能见到对他们所研究的东西是真正懂的,正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前一阶段于丹在电视上信口开河讲论语,招到博士们的批评。其实只要老百姓喜欢于丹,理解对点错点,又有什么关系,大家都是成人了,用王财贵的话说:反正我们已经不可救药了。更何况如果我们心灵纯净,《论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最简单最朴素的,信受奉行就可以了。《论语》是天性的人性的,是告诉我们怎样做人做事的、怎样生活的,不是有许多人看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受益了吗,人性是相通的啊。佛说,人人皆具佛性,儒家也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不过是本性没有污染或可以清除污染的人,他们创造的文化,并不是高不可攀,其实就是百姓生活的规律,百姓快乐生活的原则。“儒”字,左边是个人,右边是个需,它是人人都需要的学问。我们现代人的缺点是要么不信;要么用我们的功利心去度圣人之心,去曲解圣人之意;要么就说做两张皮,道貌岸然,利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肖先华讲“一个文盲,若按照儒家的原则生活、待人处事,那他就是儒家;而研究儒学的大学教授,若不按儒家的原则生活工作,那他也不是儒家”,诚哉斯言。所以我认为小孩子是决不可以看于丹的,南怀瑾也不可以看。小孩子是只要读原文就好了。

     看来,我们中华传统文化要正确传承,不被歪曲,是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才行。不然的话我们不是又造就出一批中华经典文化的文盲、同时也造就出大量的不理解经典文化本身的所谓专家学者及其一写就几十万字研究成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30:33 | 只看该作者
民族因文化而存在,文化消失民族就消亡。儒学不是中华文化的全部,然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没有了儒学你不是中国”虽然绝对了一些,原则上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32:36 | 只看该作者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师生谈读经选(学生部分)


                        读《论语》让我明白了尊师重教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话虽有些夸张,可我读过《论语》后学到了许多我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它使我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去孝顺父母等等。《论语》是一部经典著作,早在五四运动前二千多年,《论语》是每位学生的必读物,可见它是多么重要。今天,我就来谈谈《论语》。

      其中有一则写的是有人想诋毁孔子,子贡听后,道:“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明乎?我见其不知量也。”

      读完这则后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尊师重教。从子贡的言语中我们知道子贡是多么尊敬他的老师。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不知怎样去尊敬老师,只是一味去顶撞,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以为老师只是为了哪一点点工资才来的,其实我们都错了,在学校,老师其实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教育我们判断对与错,是与非。但有些学生却因为被老师批评而责怪老师,不去找自身原因。

     在一次周末,我和同学在一起聊天,他对我说了许多关于老师的话题,他向我说了一件事情。原来是她在学校做值日,放学后她扫完地后准备回家,这时老师叫住了她,说有些垃圾没扫干净,让她重扫。可她不去,就走了。第二天,老师让她重扫了一天,她很生气,还顶撞老师,在背后说了老师一连串的坏话。我觉得这位同学不应该这样。老师这一切都为了我们好。还有一些同学从不听老师的话,把老师的话当成耳边风,左耳进,右耳出。我班就有些这样的人。老师每天都在强调不准玩电子游戏。几乎每天都在讲,可有些同学就是不听,像是故意和老师作对。第二天就去了游戏机室,全被老师抓住了,而且有十几个。我知道后为老师感到难过,您这么不辞辛苦,无私地为我们,我们却一次又一次地伤了您的心。我希望学生们都应尊敬师长。做为一名学生,连基本的尊师都做不到,那学习又有什么用呢?

     《论语》不止让我明白尊师重教,还让我明白了诚信做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连诚信都做不到,还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呢?古时候,曾子的夫人随口答应儿子杀猪,为了不失信于他,曾子坚决把猪给杀了。这虽是小事,却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德,我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都要讲究诚信,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论语》的好处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读《论语》就好像在中国人文精神的百宝园里去寻宝,从《论语》中得到的启示会让人受益终生。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七年级   周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33:24 | 只看该作者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师生谈读经选(学生部分)
                 《乐记第十九》有感

    音乐,可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我相信,一般的人都喜欢音乐。我喜欢节奏强烈的摇滚音乐,也喜欢缠缠绵绵的港台歌曲。一天里我有很多时候哼哼呀呀地哼着歌曲。

    可是,我们学校规定只许我们唱校园歌曲,发现唱港台歌曲就扣分,所以我们把学校叫做“集中营”以示抗义。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礼记》,其中的《乐记第十九》让我对音乐有了重新认识。也理解了学校的良苦用心。《乐记第十九》有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耳上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翻译过来就是:“乐就是快乐,是人情所不能缺少的,乐必定是发自声音,表现于动静行为,这是人性的通常道理,声音和动作人的各种性情和心术的变化。全部在这上面表现出来。所以人不能忍耐没有快乐,快乐不能忍耐没有再现形式,表现出来不加引导就会混乱。先王耻于混乱所以制订《雅》、《颂》那样的音乐来引导,使声音足以表达快乐而又不至于流散,使乐章足以表达义理而又不至于平息,使音乐的曲直、繁简节奏等等都足以感动人的善心罢了,不让放荡的心思、淫邪念头得以接触人的情感,这就是先王树立音乐的目的。”这让我明白了,音乐原来是使人向善的,音乐是使避免淫邪放荡的行为的。所以先王用《雅》、《颂》歌功颂德,高雅的情调来引导人们向健康、积极向上发展。可不是吧?当我们唱高昂雄壮的国歌时,心中就有一种豪壮的正义之气,就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奋进,当我们唱萎靡不振的港台歌时,心中就有一种消沉及万念俱灰之感,后者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是多么严重,然后世风不古,社会上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歌曲都有,都流行。其实不良的音乐也就像杀人于无形的杀手,不知残害了多少青少年。曾几何时,一首《好汉歌》响彻了神州大地。“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打斗现象也在九州风起去涌……

   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是故先王慎所以惑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治道也。从这里又让我明白乐跟礼、政、刑的目的是一致的。它的最终目的就是用来统一民心,走上治国的正道这也让我想到什么样的政局,就有什么样的音乐。南唐后主喜欢萎靡不振的《后庭花》,这也标志了它短暂的命运。

   所以,我想说,话不可以乱说,音乐也不可以乱听,坏的音乐可以迷惑一个人的心智,使他走上歪路,就像选择好书来读,我们也要选择好的音乐来听,好的歌曲来唱,最后,我要感谢学校的英明决策。

(八年级学生蒋素群,指导教师王玉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16 05:4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