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我教学《弟子规》的感悟(转自桂林国学教育毛勇博客)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34:39 | 只看该作者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师生谈读经选(学生部分)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读《学记第十八》有感

   以前,我一直认为读书是自己个人的事,努力学习,考个好学校,出来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过上好的日子。所以,对学习我比较主动,也比较用功,并且学习成绩也不错。                                                               

    学校开展了《读经》课程,开始时我很反感,认为拿这些杂课来浪费时间。所以在一次国学课上我故意跟老师抬扛。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当老师了解到我是因为讨厌上国学课时,问我为什么讨厌,我说:“别的学校都没学,我们干嘛要学?”老师叹了口气说:“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学习是很好但是你有才无德,要先学会做人啊。平时表现得与同学不合,心胸狭窄,自以为是,对老师也不尊敬,从来就没见你叫过几声老师。国学课就是给你上的,你还要把学过的内容背下来。你也不要埋怨老师,现在不懂,以后你自然会明白,老师完全是为你好”。胳膊拗不过大腿。我只得去学讨厌的《礼记》,可当我深入到《礼记》时,我才恍然发现,其中包含着那么多的好道理,就拿《学记第十八》来说吧,就让我深有感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玉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都把学习教育放在优先位置。                                                           

    原来教育并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国家的事,老师还拿了日本做例子,说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在短短的几年内成了世界上的先进国家。这都是因为教育的成功。那么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是不是教育上有问题?“有才无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就是乱臣贼子,中国为什么落后,就是动荡不安的时局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老师的话无疑是对我的当头棒喝,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就是因为像我这样的读书人很多。只为个人而不考虑国家、民族。他们学有所成,就辜负祖国人民的愿望,贪图国外丰厚的傣禄。在国外享起福来。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呀!“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君子如果想教化民心,形成良好的风俗,恐怕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吧!

     由此可知,教育并不只是教导文化知识,做人的教育尤其重要。只有教导做人,才会教化民心形成良好的风俗。是改变风俗的时候了,因为和我以前一样想法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

(九年级学生戴春,指导老师,王玉秋)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7-8-4 10: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37:15 | 只看该作者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师生谈读经选
“忧”着点
——读《岳阳楼记》有感
古时有一位楚国人,他整天躺在床上担心着天会塌下来。旁人都笑话他的行为荒唐,还有人直接告诉他,这种行为是多余的。然而他却不以为然,始终过着这种煌煌不可终日的日子。这便给后世留下了“杞人忧天”的笑话。
天,固然不会塌!那么是不是非得要天塌焉才会有所忧虑呢?今人尚若这般,难免也会留下个类似于一“杞人忧天”的笑话。那么天不塌下来,是不是就没别的事情可让人“忧”着点的了吗?并非如此!
昔日,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道破为政者理应应忧其民理应应忧其君,并在天下人担忧之前无忧虑到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方能享乐。这便是万民之幸百姓之福。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翻开一部中国古代史,历代兴盛王朝,无不有怀忧于心之君臣,上至尧舜禹,禹因忧其民患于水灾而奋力治水留得“三过家门而不入”之美谈;至大唐,唐太宗因心怀“君,舟也!民,水也!水载舟亦覆舟”之忧心而大施开明之策,成其名君美誉为后世帝王效仿;清后期一列强入侵,皇帝无权,但其臣子也不失有“忧国忧民”之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大意,而大举“维新变法”奋力一搏,虽是“百日维新”却也尽职尽责,为“忧”抛头颅洒热血,被后人所铭记……
与之相反,心若无忧,结果又是怎样?秦二世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顾,无灭国之忧,弄得群四起,百姓揭华而起,最终国破家亡;随杨帝杨广骄奢遥逸,无隐患之忧,终死于游玩途中;大清末期,盲目闭关锁国,自以为是,夜郎自大,而无半点外患之忧,结果国不像国、华下大地满目疮痍……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得失”。历史传承到今天,放眼今日之中华,华夏民族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举国上下改革开放热火朝天,所取得的成就着实令人为之惊叹!那么,在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过程中,我们时下建设的伟大社会主义事业中就没有一处要“忧”着点的吗?经济搞上去了这不错,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这也是事实!在为取得成果而欢呼的同时我们好像不也失去了很多吗?伴随改革开放的进行,我们在“开放”思想的指导下,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同时,不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副产品”吗?它们如潮水般的向我们涌来,侵蚀着我们的思想、观念。于是乎——有人就高呼“西风欧雨”是甘露灵汁,有些人甚至彻头彻脑地唯“美”是好,而大肆批判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的优良传统文化过时了!果真如此吗?殊不知,我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博大精神,举世敬仰,不是吗?《弟子规》、《三字经》、《中庸》、《论语》、《孙子兵法》……一部部古典著作,难道不是最好的证明吗?若不是,外国人(韩国)为什么把我们的“端午佳节”说是他们的节目,还把它注入世界文化遗产?为什么?只怪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态度上不分主次说底是心中无“忧”,以为祖先留下的遗产多的是,不值钱,于是完全不“忧”着点。
除此之外,近年来我们频频提到“环保问题”,为什么?因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已经破坏得不堪入目了,草原沙漠化严重,全球气温上升等等自然现象直接危协着我们的生存,这些难道不是人做事前没事先“忧”着点的后果吗?
一位哲人说过“谁不用脑子思考问题,到头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是的!纵观历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那么就让我们再领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内含,拥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思想吧!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教师 陶建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38:22 | 只看该作者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我从事民办教育以来,一直誓以先师孔子、以先贤梁漱溟、武训、晏阳初、陶行知、王凤仪等民间教育家为楷模,十余年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孜孜以求。未尝一刻敢放松自己。
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事体之大,操之不慎,近则害人慧命,所谓误人子弟,影响其一生,大则败坏社会,亡族灭种,国将不国,也决非危言耸听。我对流行之教育理念的选择,慎之又慎,必当深入研究后,方敢施行。但对于国学经典教育,我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我终于有机会接触到它,忧的是为什么我小时侯没有接触到它。我于是很是花了一番心思深入学习、研究,原来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道德教育,这是曾经培养出无数大师级人才的教育,这是最简单、最有效、最根本的教育。我终于明了教育的使命既是文化的传承,也是人的造就。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中国人,这是对得起祖宗的教育,我们不培养迂腐的学究,也不培养洋奴。我们珍视自己的文化,尊重不同的文化,但绝不“数典忘祖”。
我于是不断地在学校的各种场合里向老师、学生吹风、渗透直到倡导、实行,可喜的是它得到了全校老师的赞赏并大力推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校风随即明显好转,师生德行日进,君子之风盛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广西儒学学会桂林孔子学院、桂林尧山书院的肖先华先生的认可支持,得到了香港孔教学院副院长冯燊均院士的赞赏,并把我校纳入由他主持的中华义理经典诵读工程的实验基地,云南陈杰思先生也不辞辛苦为此工程编撰了《中华义理经典》《中华十大民族精神》,作为诵读教材,我们学校因此也就正式开始了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实验。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再好的教育必须有好的老师去实行,才能成功。教师是道德的引路人,是品行的示范者。我们非常荣幸,团结了这么多的好老师、好同志。他们为人师表,不仅积极地向学生传授圣贤经典,还身体力行,自己也努力学习经典、践行经典。这里编选的论文就是他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一点收获、感想。这里有教学经典的经验之谈和班级和谐、学生进步、家长赞扬的喜悦和欣慰,也有对国学经典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论述,也有对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反思和批判,也有对中华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还有传授经典后,教学相长,自己德行日进的那种无法言说的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的深刻认识和“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的决心。
我们学校原为普通的民办学校,现今,教学设计上著重中华传统礼仪、道德、文化素质的教育,学校将逐步转型为既具有公益慈善性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教育基地、同时具有浓郁古典书院氛围的学校。 “德不孤,必有邻,”只要我们全体老师携手共进,切愿力行古圣先贤的教诲,通过真诚、勤勉、务实的教学,培养扎实掌握中华传统礼仪道德文化、熟悉中华文化经典、深刻理解儒学精神,融通古今、学贯中西、文武兼备、面向未来的有根有魂的中国人。探求一条“道德素质教育”之路,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为国学的再度兴旺与现代科技知识相结合,搭建一个多元文化发展平台。力求为净化社会人心,为社会安定和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乃至全球人类的福址奉献绵薄。这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志存高远。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交流、不断提高。
这也是我们编选这个论文集的意义所在,是为序。

(毛勇于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39:12 | 只看该作者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师生谈读经选
教学经典心得

我是这个学期才来孔子学院大成学校教书的,在此之前,我从未读过《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书。刚开始,我觉得这个年代学这种“老古板”,很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多学点其它的东西。后来,随着教学的深入,我的观念慢慢改变了,我觉得小孩子很有必要学学这些古人留下的文化精华,净化自己的心灵。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大家的人生观就是向钱看。“笑贫不笑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丑陋的思想扭曲了人们的心灵。在这种不良风气影响下的青少年一代,你不难想象,他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所以加强教育,做正面引导尤其重要。而《弟子规》等书籍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平台,在书中有很多精彩内容,给我们待人处事起到指引的作用。如“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我们受到父母疼爱,我们孝敬他们容易做到。如果父母亲不喜欢我们,对我们过于严苛,我们也做到孝顺,善体会父母心意就很难得了。像这样的内容,书中比比皆是。小孩子学多了,听多了,自然而然就会潜移默化。现在,我们班学生听话多了,从不记恨老师的严格教育,相反,还处处为老师着想,真正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对此,我感到很欣慰。
今后,我希望有更多的、更好的经典书籍供我们学习,让我们大家都变得有责任心、有爱心。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教师 唐艳明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39:43 | 只看该作者
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确实值得发扬光大,所谓的耳濡目染讲的就是这个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41:41 | 只看该作者
过年了给父母磕个头伤着了谁
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给大学生安排的寒假作业是“亲情寒假感恩父母”,包括算一笔感恩账,为父母做一顿饭,谈一次心,敬一杯酒,说一句祝福的话,磕一个头,鞫一个躬,干一些家务等活动。学校还说,也可以不磕头,鞫个躬也行,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不难看出,学校安排的这项活动,其主题是健康向上的,教育莘莘学子要懂得感恩图报,有利于家庭和睦,有利于社会和谐。然而,就是这个感恩活动,就像一滴水掉进了滚烫的油锅,炸开了。其中并不关注感恩教育这一主题,却揪住给父母磕头这一孝道紧紧不放,说什么封建活动啦,过时啦,是封建糟粕啦。大帽子大罪状满天飞着,大有文革来临之势。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才真是文化上的一个怪胎。我真替有良心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究们感到寒心,替天下辛辛苦苦哺育儿女们的父母感到悲哀。尤其今天看了联合早报上王淼的《磕头,将奴性教育进行到底》的文章,真想大声棒喝,给父母磕头伤着了谁王淼认为磕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典型的糟粕,其目的除了对长辈的尊重,更多地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等级与地位的差异。那么这里我就要请问王淼,磕头也可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这种尊敬是不是糟粕 给领导磕头,给敌人磕头,给强势力磕头,以磕头来摆脱困境,以磕头来求取施舍,不可否认这是糟粕,当给父母磕个头,以表示对父母的尊敬与感恩,我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除了给父母磕头,给过世的老人磕头,给恩人磕头,忏悔磕头,在佛前顶礼膜拜,表示的都是一种真挚的感情,显示的是一颗虔诚的心,这种美好的感情是糟粕吗 当然,也不排除虚情假意的行为,但是,万事万物不可能尽善尽美,吃饭时牙碜了一下,我们就拒绝吃饭吗,飞机失事了,我们取消飞机这种交通工具吗,有一个误人子弟的老师我们就取消教师这一职业吗。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所以,我们不能把磕头用糟粕二字一棒子打死。更何况学校主要倡导是感恩教育,给父母磕头只是一种形式,并且并不勉强,只要有感恩心就行。更没有大张旗鼓要求学生磕头之风。王淼这种混肴事实,大做文章,外本内末的做法,不知居心何在。我想,这种人如果生在文革,一定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做起文字狱来也是第一流的。

可能他要辩,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行了,何必要采取磕头的形式不可否认形式不可能完全代表内容,但内容需要用形式来表现,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以磕头的形式来表达感恩之心,是最淳朴最厚重的表达法。我承认传统中有很多糟粕的东西,如贞洁牌坊,裹小脚之类的,我们在抛弃糟粕的动时,不能把精华也抛掉,就像要倒掉浴盆的脏水,不能把婴儿也倒出去。

今天的天气绝对赶不上历史上的天气,今天的太阳不晒也罢。因为空气已经被污染得特别严重。现代文明带给社会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例如,师生平等了,学生可以把老师轰下讲台,可以直呼老师的名字,社会多了更多的小混混。父子平等了,儿子可以骂老子,可以不养父母。婚烟自由了,离婚率上去了,单亲家族成了主要的社会单元。现代的文明中包括连亲人用父母辛苦挣来的钱在情人节时给情人买几十元一支的玫瑰花,给情人下跪求爱,却看不起老土的父母。现在的文明炮轰开了清朝的大门,又让伊拉克的人们处在水声火热之中。现在的文明让一个中国人战死在伊拉克的上,临终最大的愿望是加入美国国籍。现代的文明就是崇洋媚外,卖主求荣。现代的文明是让下面的不行贿就办不成事,高官住别墅,养小蜜。现代的文明里太多太多的毒,太多太多的糟粕,王淼可以视而不见,惟独给父母磕头就触到了他的痛。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王淼的用心,他就是要反对传统。在这里,我要大力支持郑州大学的感恩父母活动。并且作为一个中小学校的领导,我们也为学生安排了相同的作业,以支持郑州大学。

男儿膝下有黄金,上拜天,下拜地,中间拜父母,不为一己之利屈膝下跪,这样方显英雄本色。(青青子衿学堂王玉秋老师)
附王淼的《磕头,将奴性教育进行到底》 今年寒假,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大学生们领到了一份特别的寒假作业——回家过年时给父母磕个头,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旅游管理学院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开展的感恩父母活动是感恩教育的一部分,给父母磕头只是感恩父母的一个活动形式。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认为“磕头”作业是教育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办法。“磕头拜年是中国传统习俗的一部分,应该保留下来。学校这样做,正是对传统文化的肯定。”(郑州日报)

  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想无非分为内容与形式两部分,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精华与糟粕之分。问题是,有的人将形式当成内容,把糟粕当成精华,而且还山呼海啸推而广之,以为是传播了中华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优秀传统。

  磕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形式。这个形式,几乎贯穿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倡导中国人磕头的“好习惯”,其目的除了对长辈的尊重,我想,更多地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等级与地位的差异,现在许多帝王戏大行其道,儒教又有积极复兴东山再起之势,唤起了一些国人对磕头的无限眷恋,有多少人做着被人三叩九拜的白日梦呢?可是,磕头无论包含多少内容,也不能够改变其作为一种礼仪、一种形式的基本事实。振兴中国传统文化,如果在形式上做文章,恐怕还不如让大学生去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来得实在,如果不行,不是还有四书五经么?不是还有《商君书》和《韩非子》么?不是还有《烈女传》么?那些变成“烈女”的节妇贞女们,有因为过河时被男人搀了一下就把自己胳膊砍断的,有剜自己身上的肉做麻辣火锅孝敬公婆的,也有丈夫去世后把自己活活饿死的,这些形式看起来比磕头“动人”多了。

  磕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典型的糟粕。在崇尚民主与法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在法律与道德层面实现了平等,这种平等,是捍卫每一个人尊严的平等,是无数先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平等,是人类摆脱几千年精神枷锁才获得的平等。磕头意味着肢体自觉主动的矮化,意味着心理的严重不对等、人格的严重不对称。我想,一个心安理得接受别人哪怕自己孩子磕头的人,其心理上必然有诡异的成分在作怪,这样的诡异,就是对已经进入坟墓的“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的认同,就是将自己置于不伦不类的情感氛围与道德氛围,就是将人际关系极端化与绝对化。

  磕头能说明什么?安禄山给唐玄宗磕头,暗地里却觊觎他的江山社稷;和绅给乾隆皇帝磕头,是为了更隐秘地捞大把的银子;还不知道有多少不孝子孙,在上辈坟墓前磕头装腔作势呢?至于今天过年时磕头领压岁钱的小孩子,以及大街上磕头的乞丐,他的“醉翁之意”恐怕也都不在磕头本身罢。

  现在,确实有许多学生娇生惯养,麻木不仁,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回报,但是,用这种形式主义的糟粕来挽救迷茫堕落的灵魂,简直是灌了一剂迷魂汤,将他们由一个误区引入另一个误区。而且危害之甚,流毒之深,不可名状。

  我一直以为大学是诞生现代意识、发展现代文明的地方,谁知道这里也藏污纳垢,也愚钝腐朽,也寄生一些文化的怪胎,也会神经错乱。我建议那些满腹经纶的学究们走出门来晒晒太阳,看看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王淼

《联合早报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42:12 | 只看该作者
不要轻言形式不重要。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什么形式都不要,其结果是什么思想都无法落实。只要把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礼仪是礼和仪的结合。即使你有一颗善良和尊重的心,没有一定的表达方式,也一样是失礼。比如说:你好、您好、韩国的表达方式有7、8中。这的形式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42:27 | 只看该作者
懂得感恩图报,有利于家庭和睦,有利于社会和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43:37 | 只看该作者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师生谈读经选

善良是人最高贵的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强调待人处事,心存善念,行为向善之类;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自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即使是在西方文化里,也主张为人善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是人最高贵的品质。”前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要做一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由此可见,善良是人类的美德,是人世间最为宝贵的东西。
然而,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偏重了应试教育,理应重视的美德教育则成了可有可无有的附属物,随之而来也就暴露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些人不大尊重老师,不大敬重父母,不热心公益活动,不爱护公物……总之一句话,就是丢弃了人类最为高贵的善良品质。因为他们丢失了善良,所以他们会变成唯我独尊,我行我素,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利己主义者。有的人甚至还走向了邪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时我不禁沉思:如果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必定要以牺牲精神文明来作为代价,那这种代价也未必太惨重了吧!这种进步也未免太让人感到悲哀吧!
其实,我始终认为:不管社会如何进步,如何发展,传统的美德我们一定要把它传承好,因为它是精华,它是瑰宝,我们怎么能放弃呢?正如善良这种美德一样,拥有它的人就会受惠,丧失它的人就会迷失方向。
善良是做好一个人的最起码的品德。把它具体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要孝敬父母。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你缺乏善良,你就不能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疼爱他们,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会孝敬,那又说什么爱祖国,爱人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舍己为人,这样骗人的鬼话呢?只有拥有了一颗善良的心,你才会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才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善良会使人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心胸变得宽广。难怪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得到,让 “聋子”听得到。曾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巴西丛林里,一位猎人在射杀一只豹子时,竟看到这只豹子拖着流出肠子的身躯爬了半小时来到了两只幼豹面前喂了最后一口奶后倒了下来。如果说善良使人心地纯洁,那这位猎人的良心发现也不失为一种“善莫大焉”。
需要强调的是,善良不等于软弱。软弱的人会让人瞧不起,会让人发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叹,而拥有一颗善良心的人,他们不会尖酸刻薄,不会坑蒙拐骗,不会谋财害命,不会出卖朋友,不会背叛祖国,这样的人即使没有让旁人惊羡的才华,没有让人渴盼的钱财,在他那平淡的生活中,他也定然会感受到美好和幸福。
让我们的孩子多听听古人的训教,让我们的孩子在经典文化中多受到熏陶,让孩子们从平日的小事做起,真心渴盼每个人都心存善良,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一个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温暖和谐的大家庭。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教师 李春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43:52 | 只看该作者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44:14 | 只看该作者
善良是人最高贵的品质.善良不等于软弱.
每个人都应有向善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45:36 | 只看该作者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师生谈读经选
走进现代“古典”学校

在当今借鉴西方教育模式,推进课程改革,注重传授现代各学科知识文化与能力培养的各院校中,人们强烈感觉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逐渐模糊,甚至闻所未闻。
本学期9月4日,从未精读过《弟子规》、《三字经》、《中华义理经典》的我,来到新的工作环境——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早晨,“人之初、性本善……”、“弟子规、圣人训……”,各班传来学生们整齐有序的背诵声,当时我震憾:“这些文化,我幼时怎么没念过啊!”
中午,我心中的疑团解开了:读经是我们学校的一大办学特色。在传统文化模糊、民族意识淡漠的时代,我们学校在注重现代各门学科的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的道德教育,传播“中华义理,中华历史”,在行为与礼节给予熏陶。
俗话说:“授予学生一点水,教师须备一桶水,须是一条河。”为了尽快适应教学特色,我不停地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自学老子的《道德经》、朱熹整理的《大学》、《中庸》、《论语》等古典经文。读经是一个自我文化修养提升过程,让我领悟到千古美文的远见卓识,了解经典文化是现代学子的精神食粮,能安顿人的心灵港湾。
古人云:“大道无形”我或许做不到圣人般的伟大,济世为民,但力所能及。作为教师,应真正用心,用意,用爱去做好经典的传播,使更多的学生接触经典,认识经典,实践经典,微小处着手。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班主任,任务艰巨,从未深知国学经典教育走向实践经典,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弘扬文化传统。必须以身作则,以宽容、仁爱的心去对待他们。一些比较失礼,对老师视而不见的学生,我总先面带笑容与他们打招呼,讲解习题,主动问寒问暖,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与知礼。班会课上常以主题的形式给予教导,检查作业登记本上“实践经典”的成效,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喂,你好!是陈老师吗?我儿女回来说你讲的实例,让他们深受感动,知道父母的辛苦与读书机会的贵重,现在他们俩懂事很多,勤快也很懂礼貌……”通完话,我笑了。这是王泽贤、王泽荣父母给我带来“实践经典”佳绩的喜讯,正所谓中华义理经典“人无心合道,道无心合人”啊。
“老师,放学后我们留下擦窗户”。“老师,你不检查作业登记本上我们在家的记录呀?”我耳边常响起这些积极、动听的话,这些不是在告诉我相同的喜讯——孝、礼的提升,不正是传播经典、实践经典的见证吗?
秋季学期接近尾声了,我心满意足,庆幸走进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在这我吸取了千古美文的“精华”,积累了培养一个“互敬互助”班集体的经验,掌握了《中华十大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为学生们在一天天国学文化得到成长而感到欣慰!

(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教师 陈艳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48:10 | 只看该作者
棒喝骂孔者——与静虚散人先生的对话

静虚:孔丘神圣?他是孔老二,是伪善人,是奴隶制的复辟狂,是孔家店的黑掌柜,是用礼教杀人的屠夫,是两千多年来封建神殿中供奉的泥胎!昔日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态结构,已罪孽深重。

宋太宗的宰相赵普终身“所读止《论语》”,并称要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夸张得也够可以;尤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泣血高呼“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虽因此挤进了孔庙的大成殿,成了“十二哲”中唯一的后世弟子,结局又如何?还不依然是一个“以礼教杀人的快刀手”?

孟轲说孔丘是“集大成”,但那集的是封建主义的大成。更有甚者,这位假圣人不仅产自“野合”,而且有妻有妾;森森孔府产下女婴,即行扼死,就因为“衍圣公不当岳父”。

确实,孔子代表着封建。自汉刘邦至清乾隆,其间1700余年,先后有12位皇帝、20人次亲谒曲阜祭孔。龙子凤孙们除了跪拜天地祖宗外,只有对孔子是“膝下无黄金”;而孔子被他们追谥的头衔,从“尼父”到“褒尊侯”,从“邹国公”到“先圣太师”,直至“大成至圣文宣王”等,高帽子将近二十顶。也正是靠着皇家庇荫,孔氏一族才由三代单传繁衍成了当今世界上第一大家族。

毛勇:我多次说过,要骂人你要找对对象,帝王所封的孔子是真的孔子吗?他们不过是挂着儒学的头卖自己的狗肉罢了,从汉武帝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所谓的儒术不过是精心设计伪装的帝王术。儒学成了披在狼身上的一张骗人的羊皮,他们借儒学之名,反儒学之时,甚至还要肆意窜改,这个伪儒、假儒确实成了愚民的工具。包括骂孔不也曾经是一种政治需要吗,你上面的这篇骂词,相信经过那个年代的人,都似曾相识吧,想当年农村没文化的80岁老奶奶都能批孔老二几句,这不过是御用文人写的社论罢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有一句:“社会主义就是好,就是好”,又岂容你分辩讲话的余地。我所见的骂孔者,要么是无知,这些人没读过论语,人云亦云的比较多,心中确实是对专制统治者不满,骂错了对象,时间久了,就形成了偏执心理。要么是别有用心,这种人就是阴谋家。至于你说的孔子是奴隶制的复辟狂,是封建主义的集大成,孔子代表着封建。你看连你自己都前后矛盾。其实所谓奴隶制、封建制,不过是后人强加给孔子的,那个时代连这两个名词都没有,我还说孔子代表共产主义呢,孔子不是说过大同世界吗,孔子要复西周,西周是封建制。又如何说是奴隶制的复辟狂。孔子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入情入理、追求自由卓越的人,他是举世公认的教育家、思想家,作为先师,理应得到后人的崇敬。他倡导的儒家学说,是一种教导为人之道的学问,有些具体形式对今天来说需要与时俱进,但其基本内涵和原则,是超越时空的,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改变的,在这一点上,孔子就是圣人。在1988年,全世界7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联合声明要向孔子学习智慧,就是最好的证明。

静虚:孔子除了代表封建,还代表着什么?不为了翻案,也应想清楚这个问题。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千百年来,这句话都被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没有歧异,反正谁都理解孔老夫子的那点“上智下愚”观念。后来,溥仪倒了,西风东渐了,“德先生”将孔丘扫进了垃圾堆,这句话也自然成了批判的标靶。这下,忍不得孔子一夜变“黑”的人,开始反弹——孔子倡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愚民耶?爱民耶?于是要翻案。先是康有为不满,将句子另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含“使得动就使,使不动就教”之意);有人还不满,再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是良民,就役使他;如果是刁民,就教化他);但有人还不满意,更断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虽可以役使,但不可由着他们使性子,而应教化他们)。圈画圆了,“民可使知之”了,翻案派也才气息舒展了。

可仔细想想,案虽翻了,但“使民”之意却一如其旧。依现今的民主观念看,你要役使人民,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是万万要不得的,都是愚民的。

用现代民主要求孔子,确实有些苛求,但这是我为了“自外于翻案派”。翻案派把孔子当神,不当人,这不是我们希求的。孔子绝对讲过这类话:役使人民,歧视妇女,屈从君主,诋毁法制,贪官恋位, 恢复旧制,贬低他人,用心名利,为稻粮谋……还杀过少正卯,这些案确实是铁案,翻也翻不动。

孔子确实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包括你、我、他,概莫能外。

人的思想和行为总应有所规范,例如:要做好孩子,不要在街上乱跑。孔子一生,主要做的也就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只不过他对思想的要求是“仁”,对行为的要求是“礼”(其它道德规范基本是从这里派生出去的)。也正是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及行为规范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性格。

毛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真的是要愚民,役使人民吗?这也不过是一顶帽子罢了。做过管理的人大概都知道,有些人是没必要让他知道太多,他只做他应该做的事就行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每个人都做好本职工作,一个团体才能和谐。一个员工不好好做事,天天要知道老板赚多少钱,也不是一件好事。从另一个方面讲,有些东西也是说不清楚的,有些人是要行而后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句话也不过是为人处事的一个经验之谈罢了。

孔子是否歧视妇女呢?《论语》谈论女性的话确实很少,也没收女学生,我们不难知道那是那个时代的特点,男主内,女主外吗,不谈或少谈并不意味孔子就歧视妇女,也不要把程朱的“理学杀人”说成孔子的“礼学杀人”,孔子与女人裹小脚、守活寡没关系,孔子的儿媳妇、孙媳妇也都是再嫁了的。有人甚至说孔子不把女人当人,理由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还有一句是:“女子和小人为难养也。”那么十人为什么说成九人了呢?这十个人中有一个是武王的妻子邑姜,她主管内务,其他的治外司政。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人才难得啊!周武王的人才很多,是尧舜以来的鼎盛时期,十位治臣当中包括一个主内的女士,算下来政务官也不过九人而已”。至于“女子和小人为难养也”,不但没错还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这里的女子和小人有的说是指仆妾,有的说不是泛指一切妇女、小人。除了最近有人讲是指小孩子是胡扯外都没有错。现在这个社会坏女人和小人也一样难养,你看那些贪官那个不包二奶、身边没有小人。孔子不但没有歧视女性,相反孔子提倡“男女平等”和“敬妻之道”,在《周易》里讲天地、阴阳、公母是自然界的基础,夫妇是人伦社会的基础,所以儒家讲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夫妇并不是有尊卑之分,只是分工不同,别在家庭的责任。如此看来,给圣人按个歧视妇女的罪名,实在是大不敬啊。

孔子从来没有屈从过那个君主,孔子推崇尧舜、文王、武王,这无疑是对当时的君主的不满意 和大不敬啊。孔子周游列国,到处推销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又忠了哪家的君了。孔子倡导的“君臣有义 ,”只是要求这个社会要有秩序,领导和被领导是事实存在的,也是社会所需要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讲到公共关系学了,你到书店看看,如何领导下属,如何做好下属的书还是很多吗。看来这个社会的等级是要永远继续下去了。

孔子确实要恢复旧制、要复古,就像有人说今天还读《论语》是开历史倒车一样。孔子说:“克己复礼”,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不对,人人懂得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不出格,又有什么不好。难道无法无天就好了。复礼,如果哪个礼是好的,为什么不可以复。如果那古是好的,复古就没有错。开倒车也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吗。过去的东西不一定就是落后的东西,孔子恢复周礼是理想的追求,不是倒退和思想保守,是对当时现实的不满,是要把礼崩乐坏的社会恢复到和谐的社会,人病了,恢复到原来健康的水平,又有何不好。

儒家的从来是礼、乐、政、刑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孔子又如何会诋毁法制,杀少正卯就是用“法”。
学而优则仕,讲的是很对啊,学习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为人民服务啊,难道要学习差,还没学会做人的人去做官,那不是很糟糕的事吗。当然学习好了也可以不做官,孔子并没有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如果把“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翻译过来是“办理好公务之余就应该潜心学习,提高修养。通过学习达到相当的水平,就能够更好地去做官。”这句话很有现实意义呢。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巨大,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孔子是不朽的。我们可别干边吃奶边骂娘的傻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48:35 | 只看该作者
帝王所封的孔子是真的孔子吗?他们不过是挂着儒学的头卖自己的狗肉罢了,从汉武帝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所谓的儒术不过是精心设计伪装的帝王术。儒学成了披在狼身上的一张骗人的羊皮,他们借儒学之名,反儒学之时,甚至还要肆意窜改
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07-8-4 10:50:26 | 只看该作者
棒喝骂孔者——与静虚散人先生的对话

静虚:如果这么说太抽象,那就举些实例:

——孔子不太讲究穿,却极讲究吃,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物腐臭变色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没到吃饭时间不吃,没有调味酱不吃,甚至肉切得不规整、坐席摆得不正都不吃,“惟酒无量”,却也“不及乱”,最怪的是他每餐必食姜。据毛泽东考证,这是因为他长年颠簸,患上了胃寒,需用姜温补。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之发达,世界上只有法国略在伯仲,不能说与孔子无关。

——中国的丧葬文化在世界上可能最发达。基督教虽也重视丧葬仪轨,但他们的讲究,比起孔子搞出的名堂,只能算九牛一毛。孔子五十岁上做上了“中都宰”(相当于县长),取得的头号政绩就是“制为养生送死之节”。其内容之繁复,非为数百万字的专著,不可蠡测。
——中国人总结“道德训条”,举世无双,诸如“五讲四美三热爱”之类。这不奇怪,因为有祖传。孔子的道德训条,无论数量、质量,均不让当今,诸如:一言、二道、三至、四教、五礼、六艺、七情、八目、九思……可以成十龙、配百套。先师开风,弟子步从,遂成“拥表章以自重,挟口号以自强”。

——尊师重教,在犹太民族也很悠久,但不知他们是否设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孔子曾自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束脩”二字,也有两解:“十条干肉”或“束带修饰”。经郭沫若认定为肉干后,就又惹出一段公案——奴隶们温饱全无,何来肉交?于是“有教无类”成了“批孔”的杀手锏。

——有位美国人来中国谈合作,先谈妥,再握手,一切无虞,可第二天对手却变了,使他深感困惑。这不奇怪,因为他不了解中国人“守信与从权”的观念。孔子曾亟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但也曾公开背盟。

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卫国的蒲邑,有帮人正准备造反。反贼逼迫孔子立誓:绝对不去卫国都城告密,否则就杀了他。孔子当庭立誓,赌天咒地;但一出城,他就直奔卫都而去。子贡大惊:“盟可负乎?”孔子却嘿然一笑:“要胁之盟,神灵不听。”这也许并不说明孔子不讲信用,而是讲信用也要因情境而定,一切从权。中国人的道德观,常因情境不同而显得飘忽,西方人很难理解,区别正在于文化背景。

——国民党税多,:)会多,而几千年来中国的国情是官多。“学而优则仕”导致了官僚众多,凡是精英,只有当官一途,独木桥焉能不挤?孔子还有个糊涂思想,当官的都是“民之父母”(父母官和子民)。

千百年来,为何企盼“青天”会成为中国百姓的集体意识?其动因就是“盼望父母显灵”,只有父母才不会冤屈自己的孩子。这有多恶劣?多么违背法制精神?

——中国人讲孝道,世界各国无与伦比。孔子劝孝也有一大套学问。他告诫孩儿们,应“孝亲”而不应“养亲”,因为对牛马才是养,对高堂只能讲孝;而且因为每个人从小都是“三年而免于父母之怀”,所以孝亲是无条件的,且不拘穷富,关键是能像老莱子那样“七十犹著五彩衣”,趴在父母面前作小儿科。

——汉朝人曾争论过一个道德悖论——嫂子落河了,小叔子该不该援手搭救?“授受不亲派”与“仁者爱人派”争得天地玄黄,直到宋代,后一派才被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灭了。可怜的是,嫂子从此缠上了小脚,更易落河,而小叔子因丢了色胆,只能眼睁睁看着嫂子溺毙。
——孔子认可的君子是集刚毅木讷、博学约礼、内圆外方、恭敬谨行、严己宽人、忧国忧民、舍生取义、杀生成仁等品格于一身的,他维护君子形象就丝毫不爽:走路循墙根,见人即停步,不踩他人身影;吃饭不言声,免得口沫喷溅;“寝不尸”,只侧卧,不仰卧;造访时,先在门外干咳,恐有主人不便;乘车外出,路遇五人即起立,遇到盲人亦不苟;可能人家根本不领情,但他把这叫慎独,恪守不渝。

——《诗经》是经孔子筛选保留下来的。更有趣的是孔子讲诗,不讲美,只讲道德,譬如开篇的《关雎》章,被他盛赞为“后妃之德”。见鬼,皇后分明可以奉上玫瑰,怎会跑到河边采来野花,勾引皇上?当然,孔子的这番说教也使我们悟到一个传统——为求有理,先抢占道德制高点,即可一览群山小。

——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造诣也很高,曾经“闻《韶》忘肉”。但孔子讲音乐还是讲道德,比如,他曾骂过“郑声淫”,无非因为“郑声”绵软,多转调,多泛音,他便耿耿,以为颓靡了铿锵的圣王音乐,要挞伐。联想起我们也曾将邓丽君的歌曲斥为“靡靡之音”,颇有“相见恨晚”之憾。

——中国人七分讲道德,三分讲法制,今天看来大有弊端。孔子官拜鲁国司寇(司法部长)时曾说“圣人设防,贵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为至治也”。有个儿子要主持正义,将偷羊的父亲告到他面前,他却不分黑白,将二人同室收监,关了三个月,不理不睬。有人批评他罔顾正义,他却说:我的正义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什么话?父子互相包庇罪行,不为有过,反为有功?!但孔司寇的法制观就是如此:法律必须让位于道德。

孔司寇也举过屠刀,杀了少正卯,并找出了五条借口:心逆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孔司寇真正“有特色”,罗织的这些罪名,没有一条是行为罪,全是思想罪,彻头彻尾违背了法理精神。孔司寇绝没想到,他这一刀下去,中国从此因言获罪不断,文字成狱不绝,不仁不义,以至其极!有什么办法?他就是要搞泛道德主义,说什么“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怪哉!砍木头与孝顺,有何关联?我们要健全法制,就应在这点上与孔子划清界限。

毛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及丧葬问题,恰恰说明礼的重要性,礼,国家治乱之本,治国的纲领在于严格遵守礼制,这关乎修身齐家治国的大体,日常起居、饮食、动作、虽则小事。但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假如没有礼仪的规范,我们的生活就会杂乱无序。细节决定成功,修养无小事,注重小节,才能保持大节不受玷污,谁能不食人间烟火,圣人也不例外,然而,圣人之所以为圣,就在于生活细节上的严谨与认真,在于对待生活态度上的一丝不苟,注重生活的每一件具体的小事做起,中规中矩,力求尽善尽美,而不是得过且过。

关于孔子的“要胁之盟,神灵不听”。我们知道孔子是礼教的遵守与执行者,要求人们严格按照礼制规范说话行事,不能违背,不能僭越;但他并不死板拘泥,而是在思想与行为方式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出鲜明的权变特色.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也显出几分灵活机智,不像后世道学家们笔下所塑造的那样道貌岸然,枯燥乏趣.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孔子的权变是有原则的。

关于“ 嫂子落河了,小叔子该不该援手搭救?”也体现了孔子的权变特色,礼节有平时坚持不变的,有情况发生变化而跟着变化的。坚守自己的良心应该永恒不变,对于有损理义、道德的礼节是该变化的。但这个变化并不损害其本法则。孟子讲:“嫂溺,则援之以手。”

关于“束脩”,认为“年十五”、“束带修饰”、“拜师的礼物”可三说并存,因为入学拜师总是毕恭毕敬,习惯上总得送上一点礼物,而其时正是十五岁左右。这句话没必要死板地理解成必须要多少腊肉,“自行束脩以上”可作如下解读:自从十五岁毕恭毕敬地行了拜师礼之后。比如颜回家,公认的穷(一个灶,一口锅,一两张烂木板床,用土筑成的墙。再好点,房前屋后几只鸡猪。菜地里一点蔬菜。这样的家庭,父子两都能接受教育,还有多少家庭交不起哪点学费?不难看出孔子是确实做到有教无类。

关于孔子的孝道问题,孔子之所以成为著名的教育家,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坚持因才施教的原则。孝的内容是广泛的,如同对其他概念一样,孔子对“孝”也从未作过全面的定义。因为他明知,这种做法不仅过分学究气,而且难以收到现实针对性的效果。所以,最合理也最有效的办法,是针对不同的人,针对着对孝有着不同的理解,针对着在孝行方面有着不同表现的人,孔子对于他们的“问孝”,予以不同的答复。对于自己的弟子,孔子告诉子夏的是“色难”,告诉子游的是“敬”,这可能是由于,子夏和子游都是年轻时进入孔子门下,一方面是生活阅历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生活在社会下层,日常生活相对艰难,就简单地认为“孝”就“养”,就是对父母的物质供养。针对这样的片面认识,孔子强调了敬养之态度的重要性。对于孔门之外的人,特别是社会上层的人物,比如孟懿子和孟武伯之类,孔子则针对他们个人孝行中出现的问题,发出了具有批评性的指导意见。在这方面,与后代某些时期的儒生们用某一条具体的孝行原则要求所有社会成员的做法相比,显然是更加合理和有效的。

关于:“诗教”“乐教” ,儒家强调“德教”、“礼教”、“诗教”、“乐教”,儒家的“诗教”和“乐教”是通过诗和乐的内容以及诗的抑、扬、顿、挫,起伏反复的韵律和音乐美妙的、和谐的、回旋的弦律来陶冶人的性情,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而不是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和兽性的发泄。《诗》没有邪淫的感情,和乐盈耳的声音对人的性情具有陶冶的积极作用。我们不可否认音乐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作用。孔子对舜时“韶”乐就大加赞赏,说它是“尽善尽美”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于是感叹道:“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第三,音乐具有移风易俗的功能。音乐印入人心非常深刻,感化人心非常神速。由于音乐能“善民心”,“感人深”,因而“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我已专门做过探讨:见 http://blog.sina.com.cn/u/3e4a79f10100081j
总之,骂孔者不过是文革的思维,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无知者无畏、只见枝叶不见树木、森林,连基本的概念也不清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心,度君子圣人之心, 连儒家的门还没摸到,(省略6个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16 07: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