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3962|回复: 1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学习整理归纳任何与抑郁躁郁有关的知识(双相治疗知识汇总贴)

[复制链接]

我玩的应用: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2-1-23 14:4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6-5-5 16:11 编辑

《走出抑郁》在线阅读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0955d80100bjkn.html
心灵访谈http://tv.cctv.com/lm/xlft/index.shtml

心理咨询师王宇抑郁视频
http://v.sogou.com/v?query=%CD%F5%D3%EE%D2%D6%D3%F4%CA%D3%C6%B5&p=40230600咨询师王宇以前得过抑郁症,网上还有他关于疑病.焦虑.强迫的视频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D0%C4%C0%ED%D2%BD%C9%FA%CD%F5%D3%EE&fr=ala0
《生命的重建》在线阅读http://www.sbkk8.cn/lizhishu/shengmingdezhongjian/
作者一生坎坷,得过癌症,自己弄好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在线阅读http://read.dangdang.com/book_11157

颜文伟:药物应该吃多久?有关抑郁症治疗的一些问题颜文伟大夫个人网站
http://www.sunofus.org/bbs/thread-85868-1-1.html


彼岸的阳光的好帖子链接,都可以看看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治疗抑郁症:那些在受抑郁症困扰的人,进来看看http://www.sunofus.org/bbs/thread-86523-1-1.html

专门针对抑郁症的心理疗法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8119504.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2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12-1-23 15:05: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6-5-5 16:15 编辑

学习心理学

http://www.tudou.com/home/vlog/view.do?vlogId=8305688&uname=yixin008心理视频

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创始人萨提亚女士的诗:我是我自己萨提亚的小诗《我是我自己》         (2012-01-05 10:32:31)[url=]转载[/url]

标签: 萨提亚 自我成长 教育分类: 好书美文分享专栏



关于自我价值的小诗(中英文对照)
以下译文在《尊重自己》(Self-Esteem)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

我是我自己
      
我就是我。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完全像我。
有一些人某些部分像我,但没有一个人完全和我一模一样。
所以,一切出自于我的都真真实实属于我,因为那是我个人的选择。
我拥有我的一切:
我的身体,以及一切它的举动;
我的思想,以及所有的想法和意念;
我的眼睛,以及一切看到的影像;
我的感受,不论是什么,愤怒、喜乐、挫折、爱、失望、兴奋;
我的嘴巴,和一切从口中所出的话语,温文有礼的,甜蜜的或粗鲁的,对的或不对的;
我的声音,喧嚷的或轻柔的;
还有我所有的行动,不论是对别人或对自己的。
我拥有我的幻想、我的梦想、我的希望和我的恐惧。
我拥有我所有的胜利与成功、所有的失败与错误。
因为我拥有全部的我,我可以和自己成为亲密熟悉的朋友。
由于我能如此,所以我能爱自己,并且能够友善地和我的每一部分友善相处。
那么,我就可以使我整个人的运作状态,带给自己最大的幸福。
我知道自己有些地方让我困惑,也有别的部分是我也不明白的。
不过,只要我友善地爱我自己,我就能勇敢地、满怀希望地寻求途径来解决这些困惑,并且寻求方法以期更了解自己。
    然而,不论我在在任何时刻,看起来、听起来如何,不论我说什么、做什么,或想什么、感受什么,这都是我。这是真实的,而且代表了那个时刻我的状况。
    稍后当我回想当时我是如何看起来、听起来的样子,自己所说的话和做过的事,还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些可能已不再合适了。我能够摒弃那些不再合适的,而保留那些经过证明后合适的,并且再创造一些新的来取代被我摒弃的那些。
    我可以看、听、感受、思考、说话和做事。
    我拥有工具足以生活下去、与别人亲近和富有生产力,并且能够使我周围的人事物呈现出意义和秩序。
    我拥有我自己,所以我能掌管我自己。
    我就是我自己,而且我很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3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2-1-23 15:22: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6-5-12 09:58 编辑

心理学家李子勋看抑郁心理咨询师延展:李子勋看抑郁症 (2012-06-07 11:39:51)[url=]转载▼[/url]

标签: 杂谈

 重庆华夏心理导读:著名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专家李子勋老师认为,首先要注重家庭关系。情感是包括老板在内的任何人的生命线。家庭是最能充分舒展人性的所在,其安全感是无可替代的;
  其次要有纯私人兴趣,这种兴趣要与生意和公司没有关系,比如绘画、摄影、钓鱼;
  第三是要建立一个完全与生意无关的“社会支持系统”,要交一些即便破产时也可相处的朋友。你的存在对他们就是一种安慰,他们认为你很重要,你也认为他们很重要。“天塌下来你也不必担心他们不喜欢你。”比如追求博爱、利他的正统宗教的教友关系,可以使人产生充分的归属感,是从自我冲突和自我矛盾中走出来的一个途径。
  最后才是认识一个专业的心理学医生。如果没有以上三条,抑郁后找到心理医生也很难办,因为心理医生也要靠这些来进行治疗。
  李子勋强调,不要过分强化对抑郁的恐惧,抑郁是可以控制的,甚至是可以利用的。虽然抑郁作为资源的概率极小,但毕竟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
  李子勋说,抑郁就象流水,解决抑郁要因势利导,不能急于求成。比如医生认定这次抑郁大概要持续三个月,那么就应考虑:如何在这三个月中既度过抑郁,又符合老板人格色彩?
  李子勋说,抑郁的好处,首先是适当的抑郁可以通过情绪变换来释放躯体疾病。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适当的抑郁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自我调整,只有智商和情商高到一定程度的人,才会通过抑郁释放压力。确实有一种人,永远都不允许自己抑郁,他认为抑郁就是示弱,最后的结果就是通过躯体变换释放压力。
  客观上讲消极情绪如果不是你强留住它,那么它表达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消失,因为情绪是一种能量,能量会根据一种递减的方式消耗,你需要思考的是你的什么行为、什么想法让你的消极情绪被保留起来?
  你如何宣泄和表达你的情绪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不能伤害自己,也不能干扰他人。
  自卑和自信是同时存在的,他们可能会表达成一种对称关系,没有谁只有自卑没有自信,也没有谁只有自信而没有自卑,这是两种重要的内心力量,离开谁你的生活都将出现麻烦。
  没有痛苦的生活是不真实的,我们越想逃避痛苦就会越痛苦,因为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一切都在发展,所以快乐、幸福、满足只是偶然性的东西,而不快乐、压抑、不满足、不幸福却是生活的常态,我们不能逃避这个常态,去过度寻求偶然性的东西。我同意体验是最重要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经历,你有了体验你就有了收获,你的生命就有更多的价值。
  看与不看得由自己决定,心理医生无权来做这样的建议。一般来讲,看心理医生是否有效,跟心理医生的水平关系不大,跟你是否准备好改变关系更大。当你要去面对心理医生的时候,你是否做好了重新选择的准备?你是否愿意自己来承担一些责任,而不是希望别人或者环境来帮助你承担?你是否愿意接受不同的内心体验而把它们看成是人生必须的东西?这些东西更能决定你咨询是否有效果。
  如果一件事情是无效的,为什么要重复?为什么不去寻求更多的方式?我是心理医生,但并不主张有一点问题就去找心理医生,很多问题对我们的生活和心理成长是重要的,它可能是一种有用的资源而非障碍。有关自信心的问题,可能我们受文化的影响太多,其实不自信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我们不熟悉的环境里,我们需要用不自信来提高我们的警觉,增强我们的防御能力,减少我们可能被伤害的程度。
  自我情绪调节解析1——李子勋
  大多数情绪困扰或心理疾病都是要靠自己去解决的,心理医生只是给你一个方向或建议,是否能从困扰中出来全靠当事人自己。很多来看心理医生的人,以为一旦建立了关系,医生就会投入热情来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这是一种想当然。心理医生更像一个图书馆,你在哪儿查阅资料,有了这些资料怎么使用是自己的事,跟那本书无关。也许我贬低了心理医生的作用,不过,如果当事人去除对心理医生的神话,对自己的康复是更有益的。
  自我调节有两个层面,一是观念上的,一是躯体上的。我比较喜欢通过改变观念来适应环境,这里不外三条原则:
  一、所有的痛苦跟你选择的观念系统有关,如果改变了观念,心理痛苦会不治而愈。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行为、思想、欲望常常被自己的观念系统限制,不能随心所欲的生活,这就产生痛苦。比如,我们欣赏美丽的女性,并坦然地在人群中表达自己的喜爱,一旦担心被人斥责为好色之徒,那种坦荡的之心就蒙上阴影。如果人能自行其是又不用承担责任和风险是很少有烦恼的。
  二、所有心理痛苦都有意义的,所有的体验对生命都是重要的。心理痛苦是自我在成长中的必经阶段,既然是成长的烦恼,也要靠成长去解决。如果明白情绪的困扰是一种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快乐和忧伤是交替着的,开朗和沉抑也是交替的,想白天与黑夜。可以把情绪困扰想象为一个不期而来的“客人”。家里客人来了,会让你感觉不舒服,不能那么随便了,行坐、穿衣要规矩一些,说话、做事也有了禁忌。但客人还会走,它不是你家里的人,这样一想就不是那么难受了。
  三、文化造就了人类的辉煌,也造就了人的存在的困境。文化把无极的世界变成有极,把无序的社会变得有序,把具有动物天性的人从自然界剥离成为循规蹈矩的社会人。按照主流文化模式,每个人就必须削足适履去成为一个普通人,需要去个性,加共性来符合文化期望。正如契可夫笔下《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正是被强行装入文化套子中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你不可能是没有压抑的痛苦,如果你认同这个痛苦,那么痛苦就不再烦恼你,反倒成为你的资源。如果你不认同这个痛苦,希望没有它,或者试图快速消除它,那么你就扩大了这个痛苦。
  躯体上的自我调节的方式有很多,数千年来,人们都在通过修炼的努力来获得更大的自我控制能力。修行正是从身到心,然后再由心及身,这就是自我调节或养身的诀窍。大多数学者或著书人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偏好,常常夸大某种自我调节的功能,仿佛告诉读者只要坚持你就可以重整心态,摆脱烦恼。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那种自我调节的方式是只有益而无害的。正如轻松的跑步锻炼也可能引发膝关节磨损一样,要很好的通过自我情绪调节来完善心身,就要破除一些迷信,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自我调节的方式或程度。不然,越想改善越被其累,出力不讨好。正如越想睡越睡不着,想睡得念头使自己的神经处在兴奋之中。
  自我情绪调节2——李子勋
  运动
  什么是运动调节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现代人越来越愿意把金钱和时间花在健身房,运动:跑步、打球、游泳、器械操的确可以提高人身体的机能、知觉和控制力,增加血液循环,调节心率,改善机体的含氧量,让人的精力在短时间获得一种提升。情绪烦恼是一种难以释放的负性能量,有节律的运动可以把这样的能量通过汗水释放出去。同样,当大脑因为心理压力疲惫不堪时,运动转移了对压力的关注,让我们可怜的心智获得喘息。
  质疑:
  尽管运动对人的心理情绪有广泛的好处,但是我们很难得到一个运动可以让情感改善令人信服的解释。运动的时候,肌肉的收缩,心率加快,呼吸加深,实际上是增加躯体的紧张与情绪的焦虑。很多人在运动后会有不短的一个时间处在躯体不舒服中,对想通过晨跑来清晰自己头脑的人,往往适得其反。如果真有点效果,那可能是清新的空气带来的,而非你身体运动后的疲惫。运动也会诱发情绪的激动,看看足球场上或竞技场上的暴力你就知道此言不虚。
  如果你说运动虽然增加紧张,但可以得到紧张以后的放松。但我们很快发现,运动会提高我们对焦虑的释放阈值,这个阈值像一个水库的闸门,我们把焦虑、烦恼想象为水库里装满的水。运动启动这个闸门,让焦虑流掉,身体就感觉舒服一些。糟糕的是这样的闸门有一个特性,需要每次增加力量才能打开。这就是运动调节开始好像奏效,多几次身体就没有新鲜感了,焦虑释放不了,人又回到情绪的烦乱中,运动治疗慢慢失效。
  不适用人群: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是不适合运动治疗情绪的。运动增加心肺、机体的负担,这也是运动员总是有那么多关节、肌肉病的原因,而且衰老也快,寿命也不长。情绪容易激动的人运动是一种触媒,情绪更难自控,由研究证明,爱运动的人攻击性也比较强。
  善用运动原理,慢跑。
  相对有效的是慢运动,比如太极拳、瑜伽、散步、体操、慢跑。我们的紧张、焦虑、烦恼、压力很多都是因为生活的快节奏,紧张的时候,身体节律加快,缓慢的活动可能帮助身体内部的节律改善。所以你不必像一个背负着沉重压力的人那样拼命奔跑,但你可以轻松地慢跑,可以悠闲地散步。散步实际是个修心的过程,要求自己在半个小时只走二百米,那么身体、脚步、意念就不得不慢下来,心情也由此放松。
  自我情绪调节3——李子勋
  放松
  什么是放松
  放松首先是让身体躺下来,让心身处在一种舒适的状态。放松是简单技巧中最简单的方法,方式上有渐进性放松,从头到脚一点一点通过放松暗示来舒缓心身。呼吸放松,有意识地放慢呼吸,专注呼吸,到慢慢忘记呼吸进入一种无我状态,这也是气功的导入法。如果你阅读了Hebert Benson的《放松反应》,那你知道放松需要五个组成部分:
  1)安静的环境;
  2)能够专注于某种东西:声音、音乐、意象、图片、场景;
  3)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在意自己在做什么;
  4)身体舒适舒展,肌肉张力减到最小;
  5)逐渐放慢的、深度的呼吸。
  放松反应其实是一种休息状态,犹如一种假睡。这种状态把人体的代谢减慢,心率、耗氧量降低。遗憾的是,很多人放松的结果是更加感觉大脑的活跃,很多不愉快的陈年旧事也会浮现出来。也有很多人,不放松还好,放松导致躯体感在消失,纷乱的思绪反倒更加鲜明。
  质疑:
  几乎难以想象还有什么事能比放松更无害的了。但对某些人来说,压抑住自己,或通过忙碌本可以让自己不去想一些烦心事,也避免了内心深层的困扰,这个时候放松就会产生问题。人们都知道退休综合症,正因为压力消失和放松,身体一下就不行了。放松引发一种心身的坦诚,不得不直面自己并把潜抑下来的痛苦夸大的表达出来,这种矛盾现象是放松诱导了焦虑。放松降低自己的警惕性,在放松状态下,你可能对情绪体验更敏感,心理也更脆弱。人有一种神奇的自我防御功能,通过无意识对体验的歪曲,对记忆的篡改,对痛苦的合理化来逃避内心遭受创伤,这个时候,放松的结果是发现自己隐藏的问题,你还没有准备好,就不得不仓促的去应对释放出来的魔鬼。
  不适用人群:多虑、抑郁、神经质、敏感的人不太适应放松;睡眠不好的人,放松的假眠可能使晚间的入睡更加困难;失恋或丧失亲人的人更不要去做,痛苦会锐利得让你心如刀绞。这些人最好通过专注于某一种东西、物体、场景、或外出脱离悲伤环境来调节情绪。
  善用放松原理,舒服就好
  其实,放松并不需要那些繁琐的程序,也不要太在意呼吸。过分在意呼吸会让人失去躯体感,这种无我的感觉,或虚无的感觉,有的人觉得是登天,有的人却觉得很恐惧。或许安静地坐着、躺着就好了,让自己舒服,爱想什么就想什么,只要不要让道德跳出来打胡乱说就行。安静的活动,如阅读或做手工艺品,聆听轻柔的音乐或大自然的声音:海涛、水流、风色、虫鸣也可以使许多人感到放松,定期的散步当然也是放松的方法之一。
  情绪自我调节4——李子勋
  自我催眠
  什么是自我催眠
  我要说的不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帮助人进入一种神思恍惚的状态的那种催眠,是谈论一种丰富多彩的自我催眠。什么是自我催眠?不管采用什么方式让你快速脱离现实,你就是在使用一种自我催眠。喝酒、做爱、幻想、运动、看吸引人的书、挺愉快的音乐、与人聊天无一不是试图在催眠自己。烦恼是需要一种觉知力,我们做什么事情,减轻我们对烦恼的觉知,让自己处在一种对痛苦的恍惚状态就是一种自我催眠。
  催眠现象很多时候都会自然的呈现,看一部电影,进入了剧情而失去理性的判断;听一个人说话,慢慢无条件认同说话的人;听一段音乐到了痴迷的境界;深爱一个人也至于无力识别幼稚的骗局;对金钱权利的渴望导致一种人格的疯狂都是一种自我催眠,但愉悦和动力由此而生。
  质疑:
  很有趣味的是,痛苦、烦恼、悲伤、自卑、丧失感、缺陷感、无力感也有催眠的能力,人被这样的事情催眠就陷入麻烦,再也看不到光明,即便是阳光灿烂也感觉不到。抑郁就是被这样的情绪催眠的结果,好像有一个声音说你什么都不是,你只是一个包袱……,自杀就是自我催眠最极致的后果。
  自我催眠也不是无害的,这样的意识状态有时像“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管旁人怎么规劝却执迷不悟。对一些有暴力色彩的人,自我催眠会把暴力看成是在主持正义,把杀人看成是清理社会垃圾。保持觉知,让被自我催眠下的你睁着第三只眼睛,保留住一丝清醒。
  不适合人群:有暴力倾向的人,缺乏自我觉知的人要时时保持对自己的警觉,不要乱用自我催眠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很狂妄自大的神。最好的自我调节是去运动,把攻击性释放在球场,用胜利来奚落对手,赢得你内心需要的为我独尊的感觉,减轻你的无意义感引发的焦虑。这样的自我调节方式至少是和主流社会协调的。
  善用催眠原理
  最精彩的自我催眠是自我幻想,幻想自己是最魅力的,最可爱,最有前途的,最有能力的人,你会慢慢在这种自我催眠诱导下真正成为那样的一个人。对自己美好的想象差不多是人最容易得到的,且最不容易被影响的精神动力,除非你自己根本就不想给自己成长的动力。
  拍打
  什么是拍打
  拍打身体有一个秩序,一般从头面部开始,两边对称的轻拍,要略微有些舒服的痛感,然后肩、上臂、前臂、胸、腹、腿直到脚。拍打是自我催眠的反向。人在痛苦的时候,会失去躯体感,处在一种盲目的恍惚的状态,通过拍打自己的身体,唤起对躯体的感觉是重获自我控制最快的心理干预技术。在严重的情绪紊乱时,人往往感觉意识与身体是分离的,怎么把灵魂唤回来,拍打自己的身体,让自己有疼的感觉,意识会起来掌管一切。
  在《一千零一夜》小说中,我们看到伊斯兰文化下很多幸福得过了头的人通过仆人或美丽女郎的鞭打来减轻心理的痛苦。躯体的疼痛帮助心灵的痛苦释放,这是心身合一中最奇妙的现象。失去爱情的人会折磨自己,失恋是一种精神痛苦,折磨自己让身体的疼来释放失恋的痛。前不久,报载美国某心理研究所用鞭打患者的臀部来缓解抑郁症,据说有奇效。
  当人们紧张的时候,猛地一掌可以把他从被焦虑催眠的状态下唤醒回来。俄罗斯人洗澡的时候,喜欢用毛巾抽打自己的身体,看起来是为了洗涤,同时也帮助清洗了心灵与情绪。看过电影《红菱艳》的人一定记得当舞蹈的女主角因过度紧张不知所措时,剧场老板一个耳光让她忘却紧张,跳出惊艳的舞姿来。当然,这儿说的拍打是现在流行的躯体治疗的一种方式,目的是唤起自我感,重获控制。方法是循序渐进的用手分别拍打两边的躯体,腿,面部,肩颈,有节律的,轻重合适的,紧张在这样的拍打下慢慢放松。
  不适用人群:当然,拍打唯一不好的是当人不知情的时候会以为你疯了。神经质的人或有精神障碍的人在做拍打前要得到家人的理解,不然对你的担心会让家人提心吊胆。另方面,在某种情况下,如集体的拍打可能被人误认为邪教练功,遭受鄙视。同样,拍打过度类似一种自虐,是指向身体的一种暴力。一些有严重情绪情感问题的人,往往通过自虐来替代心理痛苦,这样的人千万不要用拍打,因为拍打的时候你控制不了合适的力度。
  善用拍打原理:感觉到了就好了
  有的时候,拍打并不真正的拍打,而是用你的意识感觉你坐在椅子的臀部,接触椅背的背部。或站起来往墙上靠靠,感觉你的背在那里,或跺跺脚,拍拍手,用手推推墙感觉你的力量等等,这样的方式也可唤起躯体感,让被烦恼催眠的心灵苏醒过来。拍打的另一个被欢迎的形式是按摩,用按摩来减除心理与情绪压力也是躯体治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结语
  所有的自我心理调节必须符合这样两点:一是很容易掌握,过程不复杂,也不需要什么设备。二是便于人们在家里、办公室、或日常生活的活动中随时进行。真正的自我情绪调节是一种情绪的平衡,人不能总是快乐,也不能总是不快乐。让情绪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关注并体验着它的起伏,乐在其中。如果我们喜欢痛苦,痛苦就是一种享受,如果我们认为痛苦后面有生命更真实的意义,我们容忍痛苦的能力就会很强,并从痛苦中获取有用资源的可能也最大。当然,痛苦体验与人性本能的趋避反应相关,要想接受痛苦需要有很高的精神境界。
  不过,不管我们做了多少自我调节的努力,焦虑、不幸福感、失落并不会因此而减轻。如果你感觉减轻那也是转移了注意力和形成了催眠效应所致。自我调节的关键是重获一种自我控制,在自控的感觉下心灵才会飞翔,才会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在我们烦恼的时候,我们依然知道我们的内心还有快乐与轻松并存在那儿,只要去体验,快乐、满足、轻松还在那儿!
  知道这些,自我心理调节就成了。
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的网站 http://sembn.diandian.com
新浪微博关注:http://weibo.com/314222821




身心灵专家张德芬答读者问:抑郁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00efeb0100tcsz.html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2-1-23 15:37: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6-5-5 16:26 编辑

抑郁网站:中华抑郁症治疗网http://www.xinli110.com/zhyy/

学佛网关于抑郁症治疗的资料http://www.xuefo.net/ztzl_70.htm

中国心理咨询网抑郁症http://neurosis.xlzx.com/yiyuzheng/

中华心理教育网http://www.xinli110.com/xlzl/xj/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2-1-23 16:47: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2-2-16 09:19 编辑

崔永元谈抑郁症:"抑郁的人基本都是天才"
http://v.sogou.com/v?query=%B4%DE%D3%C0%D4%AA%CC%B8%D2%D6%D3%F4%D6%A2&p=40230600

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往往被抑郁症袭击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2-1-23 17:19: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2-2-16 10:34 编辑


盘点患精神病的历史名人:林肯丘吉尔严重抑郁
  ■ 对话动机

  《一流疯狂》一书本周刚面世,便成了话题。该书作者翻阅了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日记、书信、医疗档案、传记等历史材料,发现一些名声响当当的人,竟然都或多或少地患有精神疾病,而他认为,正是这些心理障碍,才让他们在危机到来时发挥了一流的领导力。该书所阐述的非常规看法让很多人无法理解,也有很多心理学界的科学家认为,盖米这一论断猜想多于证据,不足以用来概括著名政治家的特点。真的是这样?

  ■ 对话人物

  《一流疯狂》一书作者美国塔尔茨大学医学中心精神病学家纳斯尔·盖米

  林肯、丘吉尔:严重抑郁,曾企图自杀

  甘地、马丁·路德·金:成年后都有过自杀企图,都曾有过至少两次躁狂发作。

  罗斯福、肯尼迪:患有心境恶劣障碍(轻微抑郁)和情绪高涨(慢性轻躁症)。 

  “本书论证,至少在一个重要的环境下,疯狂可以成为好的结果,理性却成为问题。”刚刚上市就引起争议的《一流疯狂》一书中写道,“当我们的世界处于骚动中时,有心理疾病的人可以做得更好。”

  这种观点是如何得出的?本报记者独家专访该书作者,探讨其成书的科学和逻辑依据。

  历史名人常有心理问题

  新京报:你因何想写这本书?

  盖米:我一直对历史感兴趣,而我作为一名心理医师,专长于情绪失调。我在阅读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比如丘吉尔,或者威廉·谢尔曼的传记时,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看上去好像得了抑郁症或者躁狂症。但是历史学家们都没有很好地描述他们的这些心理状态,所以我就想尝试着解释这些人的心理症状。

  新京报:你的观点让人吃惊,能否解释一下?

  盖米:我书中一个主要观点是,我们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人物常常患有心理疾病。我认为,有四个重要的品质是因为心理疾病而强化的,它们是:现实、创新、灵活和换位思考。

  比如,对于甘地和马丁·路德·金的来说,换位思考是核心的品质,这两人都患有抑郁症。美国将军谢尔曼和传媒大亨泰德·特纳都躁狂发作,他们的创新力超乎常人。

  丘吉尔和林肯等人的政治理性则很可能与他们的抑郁症有关。而富兰克林·罗斯福与肯尼迪都是情绪高涨型的人物,这帮助他们最终克服了严重的生理障碍,在关键的政治和军事危机前变得高度灵活。

  新京报:这在心理学方面,有足够的证据吗?

  盖米:有很多的精神病学研究都表明,抑郁可以增强病人的现实感。有实验表明,抑郁的人在处理一项任务的时候往往比正常人更现实,而正常人总自认为能够把握方向,实际并非如此。患有抑郁的人也更能换位思考,而躁狂总是和创新能力联系起来的。此外,对于那些经历了灾难或者战争创伤的人来说,轻微的躁狂症患者出现创伤后的心理障碍更少。

  新京报:这其中的心理学解释是什么呢?

  盖米:这并非是非黑即白的问题,人们并不是要么完全正常,要么完全失控。心理疾病从严重程度来说有很多程度,当人们患有轻微躁狂症时,他们会出现“思绪奔驰”,会想到正常人想不到的方面,而这又常是和创造力相关的,他们以此做出的决策往往最后证明都是正确的。

  丘吉尔和希特勒都有病

  新京报:你在书中把丘吉尔和对希特勒实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做了比较,这两人在对希特勒的反应上,显示出怎样的心理影响?

  盖米:张伯伦很耿直,稳定,是二战前一位受人尊敬的人物,而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丘吉尔在政坛上则不断地失败。当时的英国首相鲍德温曾说,丘吉尔有很多美德,唯一缺乏的就是好的判断。张伯伦表明了心智健康的人可以在和平繁荣时期很好地管理城市和国家,然而,当希特勒和纳粹升起的时候,张伯伦却依然把它看成是正常的问题。他说:“希特勒想要什么?我们就试着给他吧。”但是,希特勒却不是这么想的。丘吉尔意识到了这点,他的抑郁和不正常使他更快意识到了这点,他超越了张伯伦的理智,理解到了希特勒在想什么。

  新京报:那希特勒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希特勒呢?

  盖米:我觉得希特勒患有躁郁症。在他职业的早期到中期,他的躁狂和抑郁事实上帮助了他,但从1937年开始,他获得了很多安非他明(刺激剂的一种,能够增加人的机敏度,暂时减轻疲劳感并增加攻击性)注射到静脉中,此后到战争结束他都一直这么做。这事实上让他的躁郁症变得不稳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躁狂发作,我想这是为什么他后来变得失去理智的原因。

  新京报:不过你也提到一些著名的纳粹,比如赫尔曼·戈林,非常的理智,这又该怎么看呢?

  盖米:当心理疾病在危机中可以增强领导能力的同时,心理健康则会减少领导力。这是很重要但被忽视的一点。你看纽伦堡审判时的纳粹首领,会发现他们几乎都是心理健康的,这透露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对于大多数群体而言,或者说我们中的大部分,都会倾向于变成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哪怕你是一个需要领导别人的人。

  新京报:你的证据都来自于哪儿?因为没有做面对面的心理治疗,有人认为你书中的观点很多都是假想性的。

  盖米:我没有将我的诊断基于症状,我的观点基于精神病学诊断的科学研究。研究历史人物事实上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他们死后多年,关于他们心理状态的文献都出来了,比如丘吉尔的医生就在他死后多年出版了日记,记录了丘吉尔的抑郁症。

  对于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来说,我参与了最初的研究,我查看了所有肯尼迪的医疗记录,也是第一个这么做的心理医师。我采访了目前在世的唯一一名曾经是马丁·路德·金的心理医师同事,此外,我也在图书馆翻阅了大量资料,我的大量证据都来自于第一手证据。

  “奥巴马要复杂得多”

  新京报:你的观点还是很前卫,那么精神正常的和不正常的人,哪个更有领导力呢?

  盖米:我们高估了理智。我们不一定要找一个我们认为的非常健康,非常正常的人来领导我们。心理健康的人可能在生活中很好相处,很快乐,但不一定适合领导别人。我们应该理解,如果有一点点焦虑,一点点抑郁,或者一点点情绪波动,事实上是可以有帮助的。

  新京报:你能分析一下当代的政治家吗?

  盖米:在我的书中,我讨论了小布什和布莱尔,他们是正常的、心理健康的领导人,看他们的传记,读不出任何患有心理疾病的证据,也没有特别突出的极端性格,但是,当“9·11”危机到来的时候,他们的想法和应对没有创新力,没有换位思考,也不是很现实。

  奥巴马曾说过自己是个普通人,也许这是真的,不过我从他的书中感觉到他要复杂得多,他可能作为一名非裔美国人经历过很多焦虑甚至抑郁,不过,如果他的正常是真的话,他可能没法有太多的创新能力应对目前的危机。

  新京报: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该怎么看待心理失常?它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盖米:我们不应该再把心理疾病看成是天生的坏事,但是,这也不代表它完全是好事。轻微的抑郁和躁狂症会有利处,但这不是逃避严重疾病治疗的理由


抑郁的名人有哪些:


链接:曾患抑郁症的名人

  赵匡胤(宋太祖,公元927~976年)

  凯瑟琳·伊丽莎白(希茜公主、奥地利皇后,1837~1898年)

  亚伯拉罕·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1861~1865年)

  文斯顿·丘吉尔(英国前首相,1874~1965年)

  川端康成(日本著名小说家,1899~1972年)

  阮玲玉(中国30年代电影明星,1910~1935年)

  徐迟(中国著名作家,1914~1996年)

  乔治·布什(美国前总统,1924~)

  玛丽莲·梦露(美国影星,1926~1962年)

  三毛(中国台湾作家,1943~1991年)

  顾城(诗人,1956~1993年)

  张国荣(香港著名歌星,1957~2003年)

  张纯如(华裔作家,1969~2005年)

  米歇尔·永贝里 (前摔跤世界冠军,1970~2004年)

  陈宝莲(香港影视明星,1973~2002年)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2-1-23 17:27: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2-1-23 17:42 编辑

[推荐] 林肯的简历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1-11-30 23:07 编辑

林肯人生简历

1809.2.12,生日
1818年(9岁),母亲去世。
1831年(22岁),经商失败。
1832年(23岁),竞选州议员落选。
同年 (23岁),工作丢了。想就读法学院,但未获入学资格。
1833年(24岁),向朋友借钱经商。
同年年底(24岁),再次破产。接下来,他花了16年时间才把债还清。
1834年(25岁),再次竞选州议员,这次赢了。
1835年(26岁),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未婚妻死了。
1836年(27岁),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六个月。
1838年(29岁),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
1840年(31岁),争取成为选举人——落选了。
1843年(34岁),参加国会大选——又落选了。
1846年(37岁),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回当选了。前往华盛顿特区,表现可圈可点。
1848年(39岁),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
1849年(40岁),想在自己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遭到拒绝。
1854年(45岁),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
1856年(47岁),在共和党内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足100张。
1860年(51岁),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生下来就一无所有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他曾经绝望至极,但从没有放弃人生这场跳高比赛
          永远都不要小瞧自己 - 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应是一生永不放弃的座右铭

想想林肯那么多挫折,那么困难都坚持下来了,我们更应该有面对一切的勇气了



而且,他也是精神病人,估计,那个时候还不像我们能有药吃,都靠自己熬,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不容易,就算算没有当上美国总统,能越战越勇也是精神勇气可嘉,和值得学习的英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2-1-23 17:42: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2-1-23 18:00 编辑

三毛:台湾著名作家
徐迟:作家,19岁时,徐迟就在上海《现代》发表诗作,22岁出版轰动文坛的诗集《二十岁人》,1981年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闻名全国的《歌德巴赫猜想》。
王国维:属于典型的内向性、抑郁型气质。他自尊心极强,个性清高,倔强。他最看重人格的尊严,奉行“士可杀不可辱”的原则,他是最具独立人格、思想自由而且最有创意的知识分子。
海子:诗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顾城:朦胧诗”诗人
张国荣:张国荣患抑郁症已有20年历史,事业与感情是患病的主要原因。
阮玲玉:是中国默片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演员。这个外表华丽,内心细腻的女演员,用才情演绎了一部部经典影片
阮玲玉应该是一个最典型的抑郁症例子,为情所困,为情所伤,最后又为情而亡。情感危机可能会让一个人瞬间就陷入抑郁状态。---学习看破放下情执

科学家——牛顿,达尔文,普里摩·利末,萨尔瓦多·路里亚。
艺术家——尼采,舒曼,凡高,肖邦,贝多芬。
首相、总统、政治家、领导人——英国首相文斯顿·邱吉尔,麦那切恩·比金,戴安娜王妃,美国总统林肯、罗斯福、尼克松、喀尔文·柯立芝、乔治·布什,乔治·巴顿将军,还有中国的林彪,宋太祖赵匡胤。
作家——莫泊桑、茨威格、海明威(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因精神抑郁而自杀,狄更斯,川端康成(日本著名作家),张纯如(华裔作家) ,三毛(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徐迟(中国著名作家,1914~1996年)。
影星、歌星——玛丽莲·梦露,陈宝莲、张国荣、蒙嘉慧、成龙、郑钧、朴树、徐静蕾、韩寒、郑秀文,韩国影星李俊基,阮玲玉(中国30年代电影明星)。
运动员——米歇尔·永贝里 (前摔跤世界冠军,1970~2004年)、泰·柯伯。
舞蹈家——瓦斯罗夫·尼金斯基。
主持人、名嘴——崔永元、唐师曾。
甚至连耳熟能详的戏剧演员喜剧大师也会患抑郁症——憨豆先生,金·凯瑞

总之:"抑郁的人基本都是天才"--双相也是抑郁的一种,人家说精神病和天才只有一线之隔,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好好努力,控制这一线在我们应该的地方和希望过美好生活的地方。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2-1-23 18:02:4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12-1-23 18:0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0 反对 3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12-1-23 18:40:21 | 只看该作者
智空转帖,春花秋实编辑
本版貌似还没有全面介绍双相的文章,转一篇过来:http://baike.baidu.com/view/199282.htm

双相情感障碍特点是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见:抑郁症;轻躁狂;躁狂。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近年在国外改称心境(mood)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躁狂)或低落(抑郁),或两者交替出现。情感障碍严重者称为情感性精神病。




诊断要点
  一、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二、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三、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四、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五、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诊断标准 
 注:中华医学会,1984年10月修订。
  一、躁狂发作
  (一)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情绪高涨和/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到需住院或过去有肯定符合标准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有下列症状中四项(若情绪仅为易激惹;则需具有五项):
  ①言语比平时增多,或滔滔不绝。
  ②注意力不集中,随境转移。
  ③意念飘忽,思维奔逸。
  ④自负,自我评价过高。
  ⑤自我感觉良好:感到头脑灵活、身体特别强壮或精力充沛。
  ⑥对睡眠的需要减少。
  ⑦活动增多(包括工作、日常活动、社交及性行为方面)。
  ⑧轻率任性,不顾后果。
  (二)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
  1.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2.社会能力(指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务能力)明显受损。
  3.需立即治疗或住院。
  4.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三)排除标准
  1.当情绪症状消退后,下列症状继续存在:
  ①与心境不协调的妄想和幻觉。
  ②怪异行为。
  ③“一级症状”。
  ④紧张症状群。
  2.情绪症状系附加于精神分裂等其他疾病者。
  3.情绪症状系药物、中毒或其他器质性原因所引起。
  二、抑郁发作
  (一)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心境抑郁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但在一日内可有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需立即治疗或住院者,或过去有肯定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具有下列症状的四项:
  ①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性欲减退。
  ②精力明显减弱,无原因的疲倦,软弱无力。
  ③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④自责或内疚感。
  ⑤思考能力或注意力减退。
  ⑥精神运动迟钝或激越。
  ⑦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⑧食欲减退,体重明显减轻。
  (二)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
  1.社会能力明显受损。
  2.需立即治疗或住院。
  3.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三)排除标准 同躁狂发作标准中的第(三)项。
  三、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两项中的一项:①过去有躁狂发作,本次表现为抑郁发作者;②过去有抑郁发作,本次表现为躁狂发作者。

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  
1、首先使用最安全有效的药物,以心境稳定剂为主
  2、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联合用药 药物联用的方式有两种心境稳定剂联用,心境稳定剂加抗精神病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心境稳定剂加抗抑郁药。在联合用药时,要了解药物对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3、定期监测血药浓度,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 由于锂盐的治疗指数低,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应对血锂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卡马西平或丙戊酸盐治疗躁狂也应达到抗癫痫的血药浓度水平。取血时间应在末次服药后12小时(如次日晨),以测定谷血药浓度为标准。
  4、一种药物疗效不好,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药物 要判断一种心境稳定剂无效,应排除依从性差和血药浓度过低等因素,且用药时间应大于3周。如排除以上因素仍无效,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心境稳定剂。
心境稳定剂
  1、常用的心境稳定剂:(1)碳酸锂 (2)丙戊酸盐(3)卡马西平
  2、候选的心境稳定剂:(1)拉莫三嗪(2)托吡酯(3)加巴喷丁(4)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与奎硫平
  心境稳定剂的选择:对双相Ⅰ型急性躁狂或双相Ⅱ型轻躁狂发作,可首选锂盐治疗。如果即往对联锂盐缺乏疗效,则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或锂盐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如果不能耐受锂盐治疗,则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
  对快速循环以作或混合以作,因其对锂盐缺乏理想的反应,则应首先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或与候选的心境稳定剂联合用药治疗。对双相抑郁障碍,可首选拉莫三嗪,必要时也可短期合用抗抑郁剂。
  对难治性病例,可联合应用锂盐和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若仍无效,可在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候选的心境稳定剂,或根据情况加用增效果剂。
  3、苯二氮卓类药物: 氯羟西泮、氯硝西泮
  4、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对具有兴奋、激惹、攻击或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或混合发作者,伴有精神症性症状的抑郁以作者也可在治疗早期阶段短期联用心境稳定剂与第一代抗精神症药。
  5、增效剂的应用与药物的联合治疗对于难治性双相障碍患者,特别是难治性快速循环发作患者,候选的心境稳定剂、钙通道拮抗剂(异博定80-120mg/d,2/d、尼莫地平40-90mg/d,2-3/d)甲状腺激素(T325-50ug/d、T480-200ug/d用4-6周)、5-HT1A受体拮抗剂(如丁螺环酮、心得静)可考虑做为增效剂与经典心境稳定剂联合试用。
  6、抗抑郁剂在双相障碍中的使用用问题在双相障碍的治疗中,应用抗抑郁剂可能诱发转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或使循环频率增加,或促发快速循环发作而使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时应慎用抗抑郁剂。如抑郁症状十分严重、且持续时间超过4周以上,既往发作以抑郁为主要临床相,则可以在充分使用心境稳定剂的前提下,合用抗抑郁剂。一般可首选几无转躁作用的丁胺苯丙酮,其次选用5-HT再摄取抑制剂,尽量不选转躁作用强的TCAs。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12-1-29 07:43: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2-1-29 14:03 编辑

今天在当当网上看到一本书书名,特别愉快,叫《躁狂抑郁多才俊》,网上搜索了一下,把简介复制了过来,有机会大家一起找来看看呀---介绍一本书,《躁狂抑郁多才俊》,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几个牛逼的人,牛顿、贝多芬、狄更斯、梵·高,这些人其实都病得不轻,患有严重的躁狂型抑郁症,但是也催生了他们的才华。反正看完这本书,你会有种感觉,伟大的天才,牛逼的人,都有病,不管是艺术家还是政治家——从瓦特到希特勒。这本书里提到的名字,你好像都听说过,也都有毛病。想想吧,主宰我们这个世界的都是一帮疯子,也挺好玩。。中国在心理学研究方面比较落后,如果有人想研究,不妨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一下毛泽东,我一直觉得,丫有病。 体验新版博客 ----内容简介
《躁狂抑郁多才俊》一书检视了艾萨克·牛顿、查尔斯·狄更斯、路德维格·凡·贝多芬和文森特·梵·高那波澜起伏的生命和职业生涯,以求解释和说明躁狂抑郁在天才人物的创造性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本书说明了躁狂抑郁性精神失调如何常常成为有禀赋者与天才人物之间本质性差异的根源,为我们认识这一疾病给各个领域的那些富于创造性的人物——从科学家、电影明星到摇滚音乐家——造成的障碍与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真知灼见。
通过探究经由癫狂所进发和助长的灵感,以及由于抑郁而带来的让人无法抗拒的创造力“梗阻”,赫士曼和李布破除了一种流行的迷思,即:遭罪对于创造力来说乃不可或缺,而且,他们还提出了可以减轻此种疾病所引发的极端的情绪“高涨”与“低落”的各种方法。事实上,在有效的治疗下,躁狂抑郁者们能够控制他们的生活、增加生产力。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12-1-29 14:04: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碧水清秋 于 12-1-29 14:22 编辑

贝克认知疗法简介(Beck's cognitive therapy)   由A.T. Beck在研究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创建。贝克认为,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的认知有关。人们早期经验形成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称为图式,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为人们所察觉,即存在于潜意识中。一旦这些图式为某种严峻的生活实践所激活,则有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在脑中出现,即上升到意识界,进而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如此,负性认知和负性情绪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使得问题持续加重。常见的负性认知有:任意推断、选择性抽象、过分概括、放大和缩小、个人中心、二分法思维。
认知疗法--西南师大(全集)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5444802.html
认知曲解的10种类型  


     心理疾病一般都有认知歪曲,以下十种最常见:
   一   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坚持一种不现实的标准 ,认为自己达不到这个标准 ,就是失败(绝对化要求)。比如:考试得100分就是聪明,得不到100分就是笨蛋。
        
        二   任意推断。指缺乏事实根据 ,草率地下结论。     比如:失恋了说:再也不会有人喜欢我了   
       三   选择性概括。仅仅根据个别细节,不考虑综合情况 ,就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 。               
      
        四   过度引申。指在一个小小失误的基础上 ,做出关于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
       比如: 我失恋了,我这辈子完了
       五   过度夸大或过分缩小 。指夸大自己的失误 、缺陷的重要性(习惯于用放大镜来看自己的缺点) ,而贬低自己的成绩或优点。比如:我的成绩算什么,我的错误罪大恶极。
        
        六  个人化(习惯于内归因)。指个体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自揽责任)。将一切不幸、事故或别人生病均归因于自己的过失造成 ,引咎自责,内疚不已。比如:车子熄火都怪我在车上。
        
        七   选择性消极注视 。指选择一个消极的细节 ,并且总是着眼记住这个细节 ,而忽略其他方面 ,以致觉得整个情境都染上消极的色彩 ,进而消极对待(凡事总向坏处想) 。比如:没有一件好的事情,一切糟糕透了。
         
         八  情绪推理。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 ,如:“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失败的人 ,所以我是一个失败的人。”这种“跟着感觉走”的情绪推理(自我消极暗示),阻碍了对事物真实情况的了解 ,使自己陷于认知曲解而不能自拔。
         
        九   应该倾向。指个体常用习惯于“应该怎么样”或“必须怎么样”等思维模式 ,来要求自己或别人 ,如“我(或别人)应该这样做”,我(或别人)必须那样做”。这意味着对自己或别人坚持一种标准(没有折衷),如果未达到这种标准,就会以“不该”这个字眼责难自己或他人 ,从而产生内疚、悔恨、责备和抱怨。如果别人的所为不合自己的期待,也会感到失望或怨恨,认为“他不该那样”。
      我必须优秀。他应该对我好。  
       十  乱贴标签(以偏概全)。以为将自己或他人的问题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完事。如:“我(他)是一个天生的失败者。”“我(他)这样贪吃,可恶可恨,简直像一头猪。“这是将对整个人的评价和某些行为失误混同起来了。
        
        上述10种类型的认知曲解是比较常见的,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通过分析客观事实和负性自动想法的关系 ,常常可以将其中的逻辑错误揭示出来。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12-1-31 15:41:34 | 只看该作者
乖乖,你搜集的资料可真多,要看多久啊》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12-1-31 21:13:33 | 只看该作者
智空师兄别来无恙,盼你早日康复归来!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3 10: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