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阳光工程心理网 心理知识 心理书籍 查看内容

生命的重建(书籍连载)

08-12-16 20:24| 发布者: sunshine| 查看: 11679| 评论: 0|原作者: 露意丝·茜(美)

第九章 每天的生活

“我喜欢练习新的技能。”

如果小孩子在学走路的过程中跌倒了便不肯再学走路,那么他将永远都不会走路,永远

都不会知道走路其实很容易。

我们每个人都像小孩子在学走路一样,我们所开始学习的,也都需要经过很多的练习才

会成功。首先,我们要有很大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在所有过程中,不可以觉得它很困难;一

定要把所学的看成是一件新奇有趣的事,小心的去学习它。学习的过程都是一样的,不论你

学驾车、学打字、学打球,或者学习新的积极思想,都会在开始学习的时候遇到很多的困

难。但是如果我们继续做下去,克服了困难,我们便会觉得很容易,再没有一点困难了,你

不妨时时提醒自己:“我在尽我的全力。”

当我们开始学做任何一样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当然是很胆怯的,因为没经验,我们也

不知道是否能够把它做得好。

支持自己,很有信心地继续做下去;即使我们的开头并不出色,以后一定也会很成功。

我记得我的第一次演讲,当我演讲完毕,从讲台上走下来的时候,我不想别的,只暗暗

支持自己、安慰自己说:“讲得还不错啊!这是第一次演讲呢,如果再讲几次,一定会讲得

更好。”

当我坐下以后,我想到以后演讲需要改进得几点。我绝对没有对自己得初次讲演批评,

而只是支持自己得表现。我恐怕如果我一下台便把自己的演讲批评得一无是处——骂自己没

有用、犯了这种错误、又犯了那种错误……那么,我可能会不敢再作第二次演讲,即使一定

要再次走上演讲台,也一定会觉得特别得胆怯紧张。

我支持自己,却不自满;因此可以有所改进,以后的成绩,当然会更好。事实如此,在

我第二次演讲时,我已经熟练了很多,也进步了很多,更完全没有一点怯场。

我也曾经买过一部电脑,学习使用电脑。电脑这种东西真是神奇,要学习使用它,起初

并不是没有困难,但当我继续不断地学习以后,一旦学会,它就真的那么有用,简直就和变

魔术差不多,十分有趣。但是,要是我没好好地学,错误地应用它,那它便一无是处,完全

不是那么回事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曾经觉得沮丧、失去耐心,但是看到电脑静静地坐在台上,等待

我去寻出它的用法,我就立刻精神百倍,重新对它发生兴趣,最后终于完全把它弄通、把它

学会,使它成了我的一大助手。

我想,每一个学佛的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那就是在初开始时,人人都觉得学佛

很难,不容易做到佛陀所指示的一切,非但不容易,甚至不可能。但是,当人们继续学下去

以后,不可能的,变成有可能了;不容易的,也变成容易了。我的生活程序我每天的生活程

序是这样的:早上醒来,在眼睛还没有张开的时候,我就在心底感谢佛和所有我想到的人,

以及一切。然后,我去洗澡。洗完澡,我会花上半小时的时间,用来静坐和诵经。跟着,我

做大约十五分钟的运动,然后吃早餐:早餐包括水果或果汁,还有不带咖啡因的百草茶。

我真的很感谢我有足够的食物。我感谢种植和制造食物的农人、商人,以及对我的生活

有所帮助的人。

午餐之前,我会去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否容光焕发?假使无病无痛,精神健旺,我就

心满意足,觉得这一天实在很愉快;我能知道一切,能做我想做的事,积聚出一些成绩,这

一切都那么完美。

我的午餐通常都是最普通,不用多费心思去烹调的食物。下午工作完回家,我会放松全

身肌肉,静听一些合我心意的录音带。

晚餐也不过是一些谷类食物和蔬菜,偶尔我也会吃一些别的。我知道我的身体只适宜简

单的食物。我很喜欢和别人一起晚餐,和别人一起饭后谈天、交换心得。

星期天或休息,我有时间阅读和温习,总是兴趣盎然。人要学的东西太多,无穷无尽。

在我得到特别的启发时,我会用笔把它记在笔记簿里,就像把珍贵的物品放入保险箱里那

样,确保不会遗失。

我睡觉之前,会在静坐十五分钟,念佛半个小时,并回想一下这一整天的生活经验,然

后告诉自己:放平整个肢体躺下休息是舒适无比的享受。我不再把思想带上床,因为我的脑

子象肢体一样,也需要休息。我常常一觉睡到天亮,在天亮时起床,快乐地迎接新的一天。

我的生活程序就是这样有秩序,好象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但是我天天这么做,适应

着我的新思想,它就像刷牙洗脸那样简单、容易处理,可以做得非常自然。我想,如果我有

家人,需要和家人一起住,我也同样可以实行我以上所行得生活程序,甚至还会更热闹、更

有趣味、更得益。

我觉得早上和晚间得两次静坐,是人人都不可缺少的,因为静坐能使我们感觉平和,得

到身心的平衡,更使人充满积极的干劲。即使实在太忙,而没有时间静坐,也要设法抽空,

至少每天做一次。静坐给予我们心灵抚慰锻炼,还能增加智慧,使我们和佛更加接近。

一个人开始学静坐,只要坐五分钟的时间。你静静地坐着,观察你的呼吸,让所有的思

想离去。如果有思想出现,不要去理会它们,它们自然会消失。

我们的心意习惯了思维,所以开始静坐时会有思想出现:不用去消灭它,只要让它自自

然然的经过,便可以了。现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地方可以学习静坐,也有静坐的书籍可

以购买。开始时不论有什么困难都不成问题,只要习惯了,便会摸索出最理想的静坐方法。

我通常都静静地坐着,先想自己:“我有什么需要知道的?”然后便不再思索。而答案

常常会在静坐结束后,自己出现。或者也会迟些时,都未可知。我相信,我自己的潜意识已

经在酝酿正确的答案。静坐是自己和潜意识,以及自己和佛之间最好的交通方法。

一般静坐法是静静的坐着,默数自己的一呼一吸。当你吸气的时候数一,呼气的时候数

二,这样继续数到十,然后再回到一,再从一数起。如果你发觉自己有很多思想出现,扰乱

了你所有的数目,你便从一再数把杂念挡开。

也有时你发觉在数到第十以后,还在不自觉的继续数十一、十二……那你可以立刻把它

停止,再从一数起便可。你的生活程序我在问你一遍:你早上起来,第一句想和自己说的话

是什么?

我们每天都有不同的话想说,你所想说的话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现在想说的,都

是积极的话;但是在很久以前,我早上起来也说消极的话:“唉,又一天!”我心里这么慨

叹。

那时我常常用这种消极的话,来迎接新的一天,所以我整个人也天天都很消极。而现

在,当我起床时,我会感谢佛菩萨,更会感谢世上所有美好的一切。起床以后,我会认定这

一天必定是充满意义、充满快乐的一天,我的每一天,都过得很积极、很愉快。

试这想想:你每天的生活程序,又是怎么样的?

从前有一位终生都没有结婚的女子,在她那个时代,女性都不出外工作,所以她只能依

靠父兄、看人脸色过日子。她的日子当然很不好过,可是她居然生活的很不错。当她年轻

时,情郎突然病死,这个噩耗都没有能把她击倒;她愉快地活到八十五岁,安然去世。

她的侄女在她遗留下来的记事簿中,发现她给她自己定下生活的守则,规定自己每天必

须做五件事,所以她才能一生都愉快平和。她那五件必做的事是:一、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二、做对自己有益的事。三、做不想做而应该做的事。四、锻炼体力。五、锻炼心智。

她的日记,详细记下了他如何实行那五件必做的事——她天天都照料别人,也为自己刺

绣缝纫,更把全家整理的妥妥当当,在步行去邻村,并且每天读有益的书籍。原来,她是以

这种方法在和黑暗作战。她在日记簿上写着:“我自己采取主动,逃出‘自我的牢笼’。”

“在生根的地方,成长茁壮。”这位女士本来很可能郁郁以终,但她应付生活,应付得

极好,所以才能不被黑暗所吞噬。她得时代虽然古老,但她的方法,她的毅力、她的积极,

仍是我们现代人的好榜样。

我们人人都不是活得很称心如意的,但是如果能积极奋斗,让每天都过得很有意义、很

愉快,我们就得到了愉快的生命、愉快的一生,甚至来生。

我知道自己从前为什么会在每天的清早便充满消极的意念,也知道所有不快乐的人都一

样,是因为:心中有着难题。这个难题一天不解决,人就一天不开心。

以我现在的专业知识来说,拖延难题的解决是一件最最浪费生命的事;它能使人在工作

的时候不专心工作,在闲暇的时候精神恍惚。

对付的办法是:立即着手解决你的难题。能立刻全部解决最好,不能的话,也要逐步开

始解决。解决得了多少就多少,你一旦逐步在解决问题,你的心头负担便逐步减轻;人已经

上路,便能不再为前途忧虑。

很多人也为每天的事情太忙,而不开心。他们清晨醒来,眼睛还没有张开,就发觉里里

外外、大大小小,不知多少事情正在等着他们去做,因此感到烦不胜烦、心灰意懒,以致充

满消极不愉快的想法。

其实,他们可以先在前夜就安排好,把必要做的事写在一张纸上,把可以不做的事剔

除,腾出时间娱乐休息。那么,他们就不会感到压迫,反而会为安排得好而有成就感,心中

自然愉快;早上睁开眼睛就不会烦躁了。

至于为金钱问题所烦恼,以致影响心情的话,那只要开源节流,多赚、少用、不乱买东

西。

问题实在不难解决。

失恋吗?想穿了,其实根本不用悲哀。人与人为合不来而分开,这是十分合理的结果,

难道合不来的一定要勉强在一起?这不是最歪曲、最荒谬的做法吗?人不会希望自己的身上

生一个大疮而不去医治它,不合适的男女、痛苦的爱情,比身上生大疮还可怕,怎么不去之

为快呢?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合适的人就在你旁边,等你去发现,你要欣然迎接每一天,

有情人正在人丛之中,你可以起身寻找,他们正等着你开始行动呢!

身体上有病痛的人,夜晚不能睡好,天亮后有这里痛、那里难受,当然会感到消极;对

新的一天充满不好的感觉。其实,生病只是一种暂时性的生理现象,并不是永久的,用不着

悲观;能够逆来顺受,保持乐观的心情,不单使疾病容易痊愈,也是家中亲人好过很多。

我只有在小时候头痛发烧时感觉到仿佛末日将临;长大以后,知道发烧是身体正在和疾

病作战的表示,痛感是要引起你注意的一种讯息,所以能够泰然处之,有时更认定“小病是

富”,在床上什么事都不用做地休息着,毕竟也是很难得的机会,一点都不必消极。而且,

疾病不再加重,就是在减轻了;好好去感觉这种减轻了的滋味,又怎么不叫人心存感激呢?

记着佛的训示:一切果必有因。没有什么是可以埋怨的,假使认定目前的果太苦,可以

立即设法,种下善因,就可以把苦的果扭转过来。

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计划这一天可以做些什么善事,然后一桩桩去实行,可以改善自己

的心情。

你痛苦吗?想想比你更痛苦的人,他们很多都在战乱的环境里,随时都有早杀戮的可

能,生活在恐怖之中,每分钟都不的安宁;有的在天灾人祸的地方,濒临饿死的边缘,想得

到一餐最粗劣的食物塞饱肚子都不可能;有的则因贫病而皮骨连立,奄奄一息……。

你还不能满足吗?还想天上掉下幸福吗?吃饱穿好不去奋斗,猥琐地自怨自艾,会得到

贵人相助吗?

满足于你所拥有的,不要追求你所没有的;你就会心存感恩,每天早上都可以快快乐

乐。

上面提过那位旧时代女性,她身在不愉快的环境里,因为自己立下了每天五件必做的事

彻底做到,所以她战胜了痛苦,一生都在愉快之中;我们不妨以她为榜样,也为自己立下每

天的守则,严格地实行,一定也会有同她一样的收获。转苦为乐想象你自己已经变成你理想

的自己;尽量以这个新的自己来感觉、来看、来触、来听。观察人们对你的反应,他们是不

是很喜欢这个新的你?

不论人家对你的反应怎么样,都不必动摇,继续你的新生活。你可以多读佛教书籍来明

白自己、明白别人、明白这个尘世,你更可以参考其他各种书本来扩展你的知识。世上有很

多很有用的书,正所谓“开卷有益”,要重建自己的生命,第一步就要有精神方面的修养。

多听听人家的意见,多参加有用的课程,多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讨论,或一起学习。

走精神道路是人一生所需,学得越多,知道的也越多;学无止境,能把所学到的在生活

上练习实践,日子久了,生活便会改变,充满魄力和意义。

你也会发觉,你能永不变丑、永不变老,许多精神修养到家的人虽然老了,看上去只是

鹤发童颜,一点也没有衰败的样子。你要喜爱你自己、喜爱你的性格、喜爱你所做的事。

在生活中,你要多多欢笑。那么,消极的阴影,遍不会再对你有影响。

或许你在下一世中会完全改变你做人的态度,但何不就在这一世中开始这改变的工作?

有一个叫罗敏卡臣的男子得到了绝症;他常常很幽默地消遣自己,也和人家照常谈笑欢

乐,所以治好了他的绝症。后来,他又得了另一次绝症,他还是继续他的幽默作风,和别人

一同欢笑;结果,这第二次绝症也不药而愈!

人的疾病和心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人常常保持乐观,可以百病不侵,连绝症都会一

再绝迹而去。

每个人在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可以闭上双眼,感谢这一天所得到的一切收获、感谢佛菩

萨的庇佑。这样做可以令生命更加充沛,时时吉星高照。

好梦可以用来疏解很多不如意的事,还可以帮助你解答你所需要的问题,使人醒来以后

精神百倍;而恶梦却有相反的力量,令人沮丧。所以能够避免把不愉快的事情带上床,是比

较明智的。

睡觉的时候,人应该心境平和,怀着积极的信念,信任生命的程序。这样去睡觉不但会

得到适当的休养,还会带来坦然和欢欣。

还有一点我们要切实做到,就是不可以把工作看成是一件苦事。一切工作其实都很好

玩、很有趣味。西哲有一句名言:“仔细想想,娱乐实在比工作无聊得多。”这真是完全看

你的态度怎样了。

有一个少年刚放学回家,他的母亲便叫他到田里去摘半篮草莓回来,作家人的饭后水

果;他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了。走在路上,他忽然想到:何不摘它一大篮,让大家饱啖一

顿,给母亲一个意外的惊喜?这样一想后,他顿时精神百倍,先前的不悦一扫而空,心情兴

奋的简直比做什么游戏还愉快。虽然,他所想做的,比他母亲叫他做的工作更加重了一倍,

但是因为观念改变,苦乐就改变了。人愈懂得欢乐,愈能消解困难。

如果你把自己的问题,常拿来当作是一个喜剧般处理,那你便会觉得很有趣味、觉得非

常好笑。其实,喜剧与悲剧是同一样东西,它完全依你的观念而定;我们人人都做过傻瓜、

做过傻事,没有什么大不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8 14:49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