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
发表于 10-2-23 15:18:37
不安是为适应环境发出的警戒信号
患有对人恐怖症的病友,往往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十分紧张、局促不安、动作笨拙、面红耳赤、表情呆板、不敢正面看人等症状,而且会由于这些表现而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使之处于经常苦恼的状态。这与其内心里希望给别人以好感,取得别人的赏识,不愿被别人轻视和轻蔑的理想状况大相庭径,内心的理想状况与现实情况差距甚远,一心想消除这些症状,但结果却是越是想除掉症状,反而越加重了其对人恐怖的症状,从而,内心的欲望和期待长期处于欲求不满的状况,导致思想矛盾和随之形成的精神交互作用。
不安与欲望是正相关的,不安是欲望的另一种体现,不安是不可能消除的。不安是为适应环境、企求实现欲望而发出的警戒信号,不安是在预感到欲望和期待不可能实现、身处困难境遇时产生的,如果我们能够以纯朴、诚实的态度顺应这种不安的现实,小心谨慎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就能产生抑制甚至消除不安的作用。
波波
发表于 10-2-24 11:48:33
感觉不安时应注意的事项
由前面的阐述可知,不安虽然是令人厌恶、使人痛苦的感觉,但又是人不可缺少的感觉。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应对自己不安的感觉。正确的应对方式是:对待我们的不安,不要只是采取无可奈何的消极承受态度(但对于抑郁症病友来说,对于症状往往是只能采取无可奈何的消极承受态度,特别是在症状严重时更是如此,这是由于抑郁症与神经症的本质不同造成的,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对于抑郁症病友来说,当身处郁抑时,其根本无能力进行许多建设性的事情,只能是“为所能为”),而要去体验不安并仔细观察、研究难以适应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这种积极性的承受态度,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我们要针对不安,顺势转化为现实的对策,采取现实可行的措施付诸行动,才能带来良好的结果,良好的行动结果可以让我们感受愉悦和快乐的感觉。
感觉不安时应注意的事项如下:
1、有什么问题?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不安是人们认知到对客观困难环境的一种反映,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分析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尽可能从事实中找出问题的实质来。
2、原因何在?对发现的问题,要找出发生的原因。研究其因果关系以及它与其它问题的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果把问题产生的原因全部归结于自己的能力或心身状态,就是一种神经症性的态度;如果把一切原因全归罪于客观环境或其他人,也是一种错误的归因。正确的归因方法是:充分考虑自己、他人和情景的客观情况,综合衡量、分析,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实质及其真正原因。
3、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法现实可行呢?经过考虑,把自己认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全部写出来,力求思路清晰,不断进行推敲加以充实,在此阶段不必去进行取舍选择。
4、哪一个是自己最好、最切实可行的可能解决方法?从写出的许多解决方法中,只选出一个最好的方法。并根据这个最佳方法,制定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计划。
5、立即将制定出来的方案和计划付诸行动。如果所制定的方案或者计划不能立即着手实施,说明所制定的方案或者计划是不切合实际的,应立即进行修订,做到切实可行。
按照上面的步骤付诸行动,一步一步地前行,就会满怀希望与期待,随着行动的推进,在不远的将来,当困难或者问题解决后,不安和忧虑的心情,就会自然地变成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这样,就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波波
发表于 10-2-26 11:24:56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8-26 11:15 编辑
认识情感的活动规律
人的情感不会以其意志为转移。
只靠精神力量,是无法完全主宰、控制情感的。可能会有些患有神经症的病友认为:当感到有症状不舒服的时候,是否要等这些消除、心情安定、具有信心以后,再去学习、工作或者从事建设性的行动呢?当精神涣散、学习或工作不顺利时,是否想用意志的力量使精神集中呢?上述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
我们之所以想以自己的意志去支配自己的情感,是因为我们坚信情感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决不会明知无法做到的事情,却硬是要去行动;只有认为能够做到、应该做到的事情,才会付诸行动。由于我们错误地认为情感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才导致了企图以意志支配、控制情感的愿望和行动。
但是,人的情感是决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情感是人的内在的自然现象,有其出现和消退的因由和规律,是无法仅凭我们的意志就可轻易转移的。当我们企图把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想成为可能时,由于欲望、期待与现实情况的落差,就会产生、出现思想矛盾;如果因此而产生烦恼甚至执迷不悟,势必会引发精神交互作用,从而发展成神经症。可以说,这是神经症产生的主要原因。
虽然,人的情感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并不是说“我”对情绪完全无法有所作为。我认为,人的情绪是受刺激事件因素、人的认知和人所习得的自动化反应模式(防御模式)的很大影响的。因此,我们就可对上述三方面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觉知,再应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按照情感的活动规律去调节、管理我们的情绪,这就涉及到情商方面的问题了。情商就是在如何管理和调节我们的情绪方面进行研究的。
叨叨橙子
发表于 10-2-27 00:26:29
支持波波姐(哥) 说得很有价值
vainstr
发表于 10-3-4 12:53:19
拜读了
波波
发表于 10-3-10 12:33:27
谢谢楼上两位朋友对我的这个帖子的关注和支持!:handshake:)
波波
发表于 10-3-10 12:59:10
情感是内在的自然现象
情感是人类内在的(属于精神心理方面的)自然现象之一,是我们心身功能的一种体现。与情感相关的广大领域是我们人类的意志和理性支配不到的,如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就都属于这个领域。情感同这些功能构成一体,维持着我们的生命,为适应环境(包括人体内部和外界的环境)而发挥着作用,发挥着维护我们生命的自动调节功能。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内平衡。
我们谁也不会想随心所欲地支配外界的自然现象,如不会企图用意志的力量使雨天变晴,不会企图用意志的力量让河水倒流。如果某一个人真的企图用意志的力量去支配一切,那我们肯定会说他是一个“疯子”。但是,人们往往却误认为可以凭借意志的力量去任意支配自身内在的自然现象--我们自身的情感。如许多人可能会认为:精神一到,何事不成。认为只要自己的意志坚强、坚定,就会万事皆成,更不必说是自己的情感了。这类人认为,自己的情感是能够由自己去支配的,不能支配是由于自己意志薄弱的缘故。这是一种确确实实的误解和偏见,如果不纠正这种错误的认知,就必然会产生各种精神上的内部冲突。神经症的症状就会应运而生了。
波波
发表于 10-3-10 15:06:56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8-26 12:00 编辑
情感在变化
就不被症状(情感)束缚的人来说,情感的变化是毫无止境的,我们平时所体验到的、一天之内的情感变化可以说是瞬息万变的,其变化与情景有很大的关系。伴随着环境(情景)的变化,我们的行动、情感也在迅速的发生变化,这当中也体现着我们的自然适应作用。如,我们在困难面前会产生不安,因不安就会倍加小心谨慎、认真观察分析事态的发展,寻找问题的根源,考虑对策并慎重地付诸实施,这样就会避免大的失误,从而渡过难关。
我们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与保持生理上的体内平衡密切相关,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我们躯体内状况的变化,因此可以让我们觉察到体内的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来保持我们心身的健康。
我们都有过以下的体验:如果活动过度,当然就会感觉疲累、四肢无力;如果思想涣散,活动效率当然会降低。此时,我们应该自然而然地顺应此时较为糟糕状态的要求,进入休息状态,来保持我们心身的健康。
如果我们对情感的变化采取听其自然的态度,就不会产生精神冲突而为之苦恼;但是,如果我们总想用自己的意志去改变情感的变化,由于无法实现而导致思想矛盾的产生,精神冲突的痛苦就随之而来了。
如前所述,不安是会伴随着精神的发育而逐渐发展和表现得强烈的;情感也是同样是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日趋丰富起来,环境(情景)和行动,特别是认知会对我们的情感给予决定性的影响。
波波
发表于 10-3-11 11:12:20
情感的活动规律
把不安和紧张感看成是异常现象而极力想排除掉,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和做法。正确的做法是:仔细研究导致不安和紧张感出现的原因和存在的客观问题,并采取可行的实际行动去努力解决,如果尽力了都无法解决,就采取顺其自然的接纳态度,在心理上消除冲突和矛盾,让不安和紧张感自然的起伏、消失。
情感的活动规律是普遍性的真理,森田先生通过洞察情感的变化,从中发现了五条规律。具体如下:
1、如果对于情感听之任之,顺从其自然变化,便会形成山形曲线,经过一起一伏,慢慢减弱,最后消失。对此,我们通过日常的体验都可觉察到:无论多么悲伤,不管怎样烦恼,如果承受下来,任其自然演变,悲伤与烦恼便会渐渐消失。如失恋的痛苦,不久也可忘怀;失去亲人的悲痛,在不知不觉中也会流逝。个中的关键,是不要加强其体验和冲突,避免形成精神交互作用。
2、情感如果满足其冲动时,便会顿挫、消失。悲伤时哭泣,气愤时大发雷霆,心里便会觉得轻松些。我想,大家都有过这些经历、体验吧。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都是伴随着我们本能欲望的情感,越是受到压抑,则形成的冲动便会越强烈;但是,如果任其冲动并付诸行动,则往往事后会追悔莫及。因此,我们要采取合理的、尺度中庸平衡的方法和措施来处理我们的情感、欲望和冲动,最好是能够将我们的情感升华为进取心、创造欲,并与行动统一起来,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如习惯于同一感觉,情感则会变得迟钝;如进行抗拒或压制,则会刺激情感,从而变得更加强烈。如对于寒冷、暑热,习惯以后,就不觉得多么冷或热了。如果我们对心身偶尔出现的所谓“异常感觉”不予抗拒,不当作障碍对待,习惯了之后,就不容易引发精神交互作用;否则,如当作障碍对待,进行抗拒,则容易导致精神交互作用,从而使“异常感觉”会更加的强烈。
4、情感如继续受到刺激且注意力集中于此时,就会更加强烈。这是心理上的冲突(思想矛盾)或烦恼发展的心理机制,也是神经症的症状的产生机制。当我们执着于某种感觉、情绪,或是想抗拒、排除某种感觉、情绪时,不仅不能形成习惯,而且其感觉、情绪反而会变得更加强烈起来,这是由于注意力集中于其感觉、情绪的缘故,导致持续地对这个过程不断的注入精神能量,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的出现。
我们可以利用这条规律服务于我们的人际交往:对于容易导致争吵等的负性情绪,我们不宜持续地施加刺激,而是顺其自然,能避则避,莫发牢骚,不要互相挖对方的痛脚和弱点来攻击,否则事态会进一步恶化甚至不可收拾;相反,对于喜庆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充分表现出来(如互相祝贺)而被互相强化,从而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愉悦感。因此,对喜庆和吵架的情形,我们的处理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的目的是避免负性情绪的过度影响而充分享受正面情绪的感受。一句话,建议大家:“喜则形于色,而怒则不形于色。”这可以说是人们根据这条情感规律来处理人际关系的最佳生活方式吧,希望大家善用,以造福社会。
年轻人在自己心仪的异性面前心情紧张、举止笨拙;新职工十分注意老职工对自己的看法、评论而心怀不安;在上级目前胆怯发慌,该讲的话结结巴巴甚至讲不出来;在大庭广众面前讲话时声音发颤、手指发抖等等。。。,这些都是一些正常的心理现象。越是在重要场合,就越是怯场慌张;越是想努力镇静下来,就越是发慌。对于上述所说的,我想无论是谁,都或多或少有所体验吧。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情感和情绪看作是理所当然而听之任之,那就算是令我们感到难堪的情感和表现也会慢慢逐渐消失;但是,如果我们视之为一种耻辱的自卑表现而深感痛苦,极力想完全排除它,就会容易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使症状表现得更加强烈、明显,引发精神交互作用。
因此,对于神经症的症状或者是自己认为不满意的情绪,越是想消除它,注意力就越是集中于此,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的出现;相反,如果我们能够顺其自然,听之任之,一旦时机成熟,便会自然彻底醒悟,从而洞察到自身的心理活动是正常的表现,这样症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当然,在出现负面情绪时,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宣泄方法和途径,而不是一味地压抑情绪,或者是任由情绪所控制而胡作非为。这就涉及到我们的情绪管理问题,是情商方面需要讨论的事情了。
5、情感是依靠新的经验(行动)去体会和体验,并通过反复体验去培养的。我们反复体验努力和成功,则会培养勇气和信心;对付出艰苦的努力这种状况习以为常,才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因为正确的付出努力,必然会有所收获,必然会成功。与此相反,反复经历努力、失策和不成功,就会表现得更加怯懦和卑屈。这正是这条规律的写照。
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体验情感,没有经历过切身体会,就不会有情感体验。仅凭知识和理性是体会不到情感的。无论是知识多么的渊博,如果缺乏经验(即缺乏通过实际行动去体验),情感也就贫乏,与人的共感世界也就狭小;反之,就算是学识不渊博,但人生经验丰富的人,其情感则会丰富,这种人善于体贴别人,使人倍感亲切、温暖。
我们的情感态度是可以培养的,但需要通过反复的体验才能培养我们的情感态度:由于反复体验努力和成功,则会培养勇气和信心;反复经历努力、失策和不成功,就会表现得更加怯懦和卑屈。这就充分肯定了行动与经验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好好体悟。
edverd
发表于 10-3-17 08:08:45
给妈妈看了,谢谢!
波波
发表于 10-3-22 23:07:41
给妈妈看了,谢谢!
edverd 发表于 2010-3-17 08:08 http://www.sunofus.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很高兴能够引起你的共鸣!:handshake :lol
波波
发表于 10-3-22 23:30:48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有专家研究认为:人的神经网络(特别是脑细胞之间的神经纤维组织)的发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三岁为第一阶段;4-7岁为第二阶段;至10岁前后为第三阶段;在10岁以后的时间发育就很缓慢。据说在人的第一阶段的发育特别迅速,而且完全是被动的。此时间段神经网络的发育受到环境的很大影响,并给其以后的成长发育以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如果在人生的第一阶段能够被体贴入微,就可为婴儿的健康成长夯实基础。在第一阶段,婴儿是被体贴入微,还是被人残酷无情或者粗鲁、刻板机械的对待,对其影响是至关重大、截然不同的。由于婴儿的生活体验不同,其神经网络的发育程度也呈现出差异。婴幼儿对周围的人是熟悉、亲近,还是疏远、敌视,取决于周围的人对待幼儿的态度如何,由婴幼儿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及其生活中的体验来决定。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在婴幼儿及儿童甚至是青少年时期的养育是否恰当,教养是否合适,对其今后的发展是有着重大影响的。当然,长大之后,其成就如何?就需要看个人的取向与努力程度了。因为,我们的情感是依靠新的经验去体会,并通过反复体验去培养的。性格的培养和陶冶何尝不是如此。
波波
发表于 10-3-23 13:24:17
情感与行动的规律
我们知道,行动体验所形成的经验对情感是会造成影响的,而且对人类的成长也会有进一步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行动,就不可能获得经验。学习也是一种行动,也是可以可以增加经验和理解的。
情感与行动的规律如下:
1、情感是不由人的意志自由支配的,但行动却是服从于人的意志的,虽然并非行动的全部领域都能够尽如人意的控制。我们已经知道,情感是人类内在的自然现象,有许多是我们的意志支配不到的领域;但是,我们的行动,却是受到意志支配的。即我们的情感不以意志为转移,但行动却服从于我们的意志。当然,并非行动的全部领域都能够处处尽如人意的控制。举一个以打球的行动为例,如是否去打球是可以由我们的意志和意愿去支配,但即使是专业的运动员,也无法百分之百的按照自己的欲望去打得非常好,非常完美。最多只能是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提高打球的技能而已。
再如,尽管心里不愿意去上班,但没办法还是不得不得去。不愿意去上班,是情感、情绪的作用,人虽然不可能马上改变这种情感而高高兴兴地去上班,但却能够满心不情愿地去。因为出勤这个行动,是可以受我们的意志去支配的,是否出勤,是自由的意志活动。我想,对此大家是容易理解的。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条规律的原理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特别是在身处困扰时,其发挥的作用更大。如对于患有神经症的病友来说,如果能够对自己的症状、痛苦、不安、疑惑、紧张等感受不管不顾,顺其自然,做到心态平和地接纳所有的一切,但在行动上就谨慎地进行、开展,对行动的结果也不强求,而是顺其自然,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我想采取上述这样的应对方式所得到的结果,与想等所谓糟糕的症状和情绪消除后再行动、否则就逃避行动所造成的结果,肯定会有天壤之别。
2、情感是伴随着行动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对此,我想大家都容易理解,也有过这种体验。(但是,对于身处郁抑的战友来说,这种体验可能会不明显。)
3、正确、积极的行动会带来愉快的情感;而错误、消极的行动会带来不愉快的情感。正确、积极的行动会带来成功,从而我们可以体验努力和成功,会培养勇气和信心而产生愉悦的感情;而错误、消极的行动会带来失败,经历努力、失策和不成功,就会表现得更加怯懦和卑屈,产生不愉快的感情。
关于行动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的判断:根据每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其所处的环境,凡是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必要行动,或者是自己为了上进、或从事属于自己义务范围之内的行动,就是正确的行动;反之,则为错误的行动。
4、反复采取正确、积极的行动则可培养愉快的情感态度;反复采取错误、消极的行动则会培养不愉快的情感态度。因为人的情感习性,是由于反复行动培养成的。正确、积极的行动会带来成功,我们反复体验努力和成功,则会培养勇气和信心,反复产生的愉悦感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而错误、消极的行动会带来失败,反复经历努力、失策和不成功,就会表现得更加怯懦和卑屈,反复产生的不愉快感情久而久之也会形成相应的习性。
5、反复的错误行动所导致的不快情感态度,会伴随着反复的正确行动所形成的愉快情感态度的不断巩固而自行消失。因此,只要我们反复采取正确、积极的行动,培养成自己愉快的情感态度,那不快的情感态度就会自然消失。当然,不快的情感态度一旦固着,在开设采取正确行动之处,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原来的不快情感态度会由于改变的出现而变成了强烈的预期不安,起着阻碍正确行动的作用。但是,如果能够经受住不安和痛苦坚持努力进行正确的行动,就会取得某些成效。获得成功就会带来了过去没有过的满足感和喜悦感,还可隐约体验到“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自信,从而给自己增添继续坚持正确行动的动力。而逃避是决不会有什么成效的。怎样取舍对自己的生活有利,我想明眼人是很容易作出判断的。
是否想改变、是否能够实现改变,关键在自己!!
波波
发表于 10-3-23 15:42:29
神经质症不是病
神经质症并不是什么疾病,它既非器质性的疾病,也不是什么精神病,而仅是在内向的精神倾向素质的基础上由于错误的认知而引发思想矛盾、精神交互作用,并在精神交互作用和精神拮抗作用的机制下所形成的恶习。所谓的症状是由于恶习带来的,仅仅是患者的一种主观感受,存在着主观的虚构性,无法通过物理的检查手段检查出什么病变。
一言蔽之,所谓的神经质症就是本来没有什么疾病,却坚信是患了病,并固执己见,一心想着治疗,但由于其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无异常,所以不管怎样医治都无法治好,反而是用森田理论作为指导,往往会取得疗效。
银碗盛雪
发表于 10-3-23 23:11:21
施老师这样的话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理解,按照去做。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