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6# yzplq 的帖子
我在当当网买到的两本书是袖珍版的,现在应该还有卖。1、《心灵困境:焦虑与忧郁的解剖》作者:(日)大原健士郎 著,石碧 译
2、《心病透视:心理障碍种种》——文汇译丛 作者:(日)大原健士郎 著,李璇夏 等译 谢谢波波的分享,你们还聚会过了?定期的分享森田精髓吗{QQ89}
回复 18# 失忆 的帖子
我和烟云有缘相聚了一次,向她推荐了森田疗法,目前她正努力学习森田理论,希望再有机会与她交流、分享。我们都是森田理论的爱好者,欢迎指导。:handshake
接 15# 波波 的帖子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8-18 16:30 编辑2、为所当为。为所当为是指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以目的为本位的行动,(最好这些行动也同时符合我们的纯真的心愿,发自于内心的欲望,也是我们自己的生的欲望驱使我们去行动)。对于可控制的事务(指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和行动能够调控、改变的事务,如我们自己的行动),就努力地去行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造福于社会;而对于不可控制的事务(指个人的主观意志不能马上决定或者一时改变的事务,如我们的症状(情绪、情感)、性格和外周的环境等),就顺其自然,接纳其现状,继续努力去行动。
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当我们身处症状中时,一方面要忍受痛苦,对症状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另一方面还要发挥生的欲望,在忍受症状带来的痛苦的同时,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确定意义、且能见成效的事情上,着眼于每天从事最低限度的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有助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慢慢从被束缚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如,对人恐怖的人,就算是见人恐惧、害怕也不要紧,大可不必管这种糟糕的感受,顺其自然,但该见的人还是得硬着头皮去见,该参与的社交活动还是要硬着头皮去参加,带着恐惧与人交往,在交往时注意自己要做什么,这样,就可在交往中慢慢积累经验,重建自信心。原来想方设法要消除症状,想等症状不存在了再与人交往、接触,这是对目的本位的行动的一种逃避,结果事与愿违,越逃避就会感觉自己越害怕、越不想与人接触,症状就会越来越重,从而使自己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导致症状固着。
因此,根据我们现实生活的需要去行动是很有必要的。只要有需要,就马上去行动,尽管痛苦也要坚持行动。以前认为不能做,是因为自己老在脑子里想却什么也不做,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行动。行动是我们的意志力能够控制的,只要去做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什么勇气。
面对现实,陶冶性格。要记住:人的行动可以影响其性格。行动形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神经质症患者往往在主观世界里形成精神冲突,他们对引起自己恐惧不安的事物是想了又想,斗了又斗,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对引起其痛苦的事物采取了一种逃避和敷衍的态度,这样必定会造成糟糕的结果。这种糟糕的结果对其自信心自然会是一种打击。只有通过行动去理解、体验“不再关注症状而是按照目的本位去努力行动,不断肯定自己通过行动所取得的成绩”这样的一种建设性生活方式,才能提高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才会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实际和深刻。学游泳的例子能够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通过为所当为,在实际生活中将注意力和精神能量引向外部,引向所做的事情,就可减少指向自己身心内部的精神能量。同时,通过行动也有助于患者认识到自身症状的主观虚构性。
为所当为的过程,就是使内向型性格产生某种改变的过程,使性格的积极面得到发挥,而性格的消极面就自然而然地受到抑制了。这样,就可达到陶冶性格的目的。
顺应自然,为所当为既不是对症状的消极忍受、无所作为,也不是对症状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使自己的行动受到症状的束缚和控制,而是要求我们要按照事物本来的客观规律积极行事,任凭症状的存在而不去人为的抗拒排斥,且带着症状积极生活。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着眼点是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陶冶性格。意志不能改变人的情感,但却可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来改变其情感,陶冶其性格。 3、目的本位,行动本位。要求患者抛弃以情绪为准则的生活态度,建立以“目的本位,行动本位”为准则的生活态度。唯有行动和行动的结果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对情绪(症状)要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不受其控制,要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去努力行动。
4、克服自卑,重建自信。神经质症患者往往有极强的追求完美的欲望,苛求理想的结果只能使自己感到失望、失败,从而失去信心。因为当事实与主观愿望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时,神经质症患者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完善恐怖,夸大自己的不足与弱点,并为此苦恼不堪,自卑自责,觉得低人一等,痛苦异常,且一事无成。因为他们总是思前想后,却没有行动,声称他们没有信心,想等到有了信心才能去行动,结果陷入了恶性循环,事情越来越糟。
因此,当我们徘徊在做与不做之间时,如果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应该大胆去做,即使失败也不要紧。因为就算是失败,也可以给我们积累经验。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努力就可能成功。
我们的信心是来自于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和行动的结果,而不是空想。 森田疗法对神经质症患者的治疗,是通过患者对森田理论的学习践行和治疗者(前辈)的指导帮助,使患者的性格得到陶冶,阻断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打破恶性循环,把患者的生的欲望引导到建设性生活的行动中去,通过行动及行动的结果,使患者获得对生活的体验和自信的重建。
住院式的森田疗法大致简介如下:
1、治疗准备期。介绍森田疗法的相关情况(神经质症的实质、森田疗法的治疗要点、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取得患者的配合以顺利展开治疗。
2、绝对卧床期。一般是一周左右时间。患者在封闭的房间静躺,只允许进食、洗漱和排便,不允许进行其它活动,如禁止会客、读书、谈话、抽烟等。不问症状。采取这种治疗措施的目的:消除心身疲劳;养成对焦虑、烦恼等症状(情绪)的容忍和接纳的态度;激发患者生的欲望;体验“烦闷即解脱”的境况;作为神经质症与其它精神疾病的辅助鉴别诊断。
当患者感觉非常无聊、想起床做些事情时(这些表现反映了患者的精神能量已经从“向内”(关注自身的情绪和症状等)开始转为“向外”(自身外部的客观世界)了),就可转入下一期:轻作业期。
3、轻作业期。该期仍禁止交际、谈话、外出,每天卧床时间限制在7-8小时。从该期第二天开始要求并指导患者记日记,每天规律作息,激发患者自发性活动的欲望,最开始要限制患者从事最轻的作业,然后逐渐减少对工作的限制,通过活动发挥出其自发的作业欲望而感到愉快,一些人有时可以感受到症状消失。如果患者有越来越渴望参加较重的劳动时,就可以转入下一期治疗。从这一期开始指导患者每日晚饭后记日记,并对日记进行批注、引导。
4、重作业期。从该期开始不再进行隔离治疗,允许交际等。劳动内容、劳动强度和工作量均有增加。指导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对工作的持久耐力,体验对工作成功的喜悦,培养其自信心和勇气。要教给患者工作的方法,同时要教患者怎样给他们身体做好相应的准备以及在精神上应采取的态度。此期让患者通过行动来体验带着症状参与现实生活的可能性和成功感,学会接纳症状,并逐渐养成带着症状按目的本位去行动的习惯。
5、生活准备期。此阶段对患者进行适应外界变化的相关训练和指导,为回归现实生活做好准备。
6、出院后,要求定期回医院参加集体心理治疗,继续学习森田疗法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不断践行,以达到继续康复的目的。 门诊式森田疗法:强调言语指导的作用,要求患者原样接纳自己自然浮现的思想、情感和念头,原样接纳症状,体验其苦恼,排除纯理想、纯感情的生活,走向现实生活中去。每周就诊1次。
治疗原则:首先要患者了解症状的本质,明确症状仅仅是自己的主观感受,症状属于功能性障碍,并不是出现了什么器质性的病变。对于出现的症状(即不管出现什么念头、情绪、情感,也不管考虑着什么问题等),主观上不予理睬,不对抗、不排斥,再痛苦也要原样接纳,并带着症状去从事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这样,就可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即“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其次,要求患者要面对现实,面对生活,以目的为本位、行动为本位,注意从处理身边的事情着手,凡是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力求自己去完成。这是促使患者的注意力转向外向的最佳途径。
再次,要引导患者不要把症状挂在口头上,也不要向别人诉说自己的症状和痛苦,周围的人也不要对患者谈病问病,以免患者把注意力固着于症状上,不利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引导患者学习相关的森田理论,把它作为一门生活哲学指导自己的行动,通过行动去理解、体验所学的知识,并通过记日记来反应自己的行动和学习的情况,由医生进行指导。
除了上面所说的两种应用森田疗法治疗方式外,还可以自我应用森田疗法的理论进行自疗。即通过自学相关的森田理论知识,把所学的知识作为指导自己的行动理论,通过行动去理解、体验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在自己学习和践行的基础上,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印证,也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现在网络的便利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阳光家园就是其中之一,希望大家善用好这个平台。 学习,再学习。
不要夸大症状,不要过于关注症状,这是我需要做的。 :victory::handshake 在身处神经症(或者是抑郁症)期间,在当时那样的心境下,自己不可能马上从痛苦、不安和烦闷中解脱出来,这些症状(情绪和感觉)的出现,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自我实现)时所必然产生的,对我们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提醒。走出来后,我们会更加成熟。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8-19 12:15 编辑
神经症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不管神经症多么严重,怎样恶化,都不会成为精神病(即一般人所说的疯子、精神分裂症),神经质症患者决不会出现意识反常的异常行为。(抑郁症也同样不会成为精神病)总担心自己是精神病的患者,是不容易患精神病的,只不过是被精神病恐怖所扰罢了;而实际上有可能患精神病的人,一般并不害怕精神病,因为这种人根本就没有精神病的疾病意识,他们根本觉察不到自己的精神失常,就算是精神病患者做出了异常的行动,其本人却认为是完全正常的。
从患者有无克服症状的意识及这种意识的强弱上就可鉴别神经质症与精神病,这是两者间重要的鉴别点。
适应焦虑(适应不安):
神经症的疑病性可以看作是对自己的现状不能适应环境的焦虑,简称适应焦虑。是一种对自己生存感到不利的焦虑情绪。
主观虚构性:
神经质症的症状并非是由于器质性的损害造成的,而仅仅是患者的一种感觉(感受),可以说是属于一种“主观的虚构性”。如神经质症的失眠并非是真正的失眠,而是失眠恐怖,是基于对睡眠的过度关注和失眠的不良后果过度关注、恐惧而产生的一种感觉。我认为,神经质症的症状也有其生理性的因素在起作用。
防御单纯化:
当一个人感觉自己的心身状态对自己的生存不利或者感觉到自己的现状不能适应环境时,往往会产生焦虑情绪(即适应不安)。但神经症患者的强烈焦虑(恐惧)情绪指向某一确定的对象,而不像健康人那样通常将自己的注意力或者是情感随着境遇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很容易由于过度防御(急切地想消除症状或者是焦虑的情绪)而被束缚。
因此,对于焦虑等不良情绪或者是症状,要顺其自然,以事实惟真,通过“目的本位”和“行动本位”的行动,保持充实的生活,养成劳动的习惯,不要以病为借口来逃避现实,但不作完美主义者,凡事不要急于求成。这样,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通过行动取得成效,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就会重建自信心。做到“不治而愈”。 辛苦了,感谢!打字很累的,谢谢波波了。
看了很有帮助,一直没有买到施老师的这本书,今天终于在淘宝发现了。要是想买的朋友抓紧买吧。没有几本了。 森田理论是通过亲身体验去理解的,通过行动来自我实现,故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注意以目的为本位、以行动为本位,积极去行动。
精神能量与生的欲望、死的恐怖之间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其精神能量,当其精神能量指向建设性的人生目标,就发挥出来形成“生的欲望”(往往会表现为精力旺盛、上进心强),这样一来精力就自然而然地投向外界,这是健康人的状态,是一种正确的努力方向;如果因某种情况受到挫折,而将其精神能量指向自己的心身变化,就会使其精神能量局限于自己心身内部,这样就会由于精神交互作用或者心理矛盾等的心理机制,使注意(精神能量)越发固定于自己的心身变化,从而形成“死的恐怖”(往往会表现为焦虑不安、疑病性等)。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注意(精神能量)不再指向外界,生活态度就变得非建设性,就会形成错误的努力方向。
因此,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的能量来源是相同(都是来自于精神能量),但其能量的指向就相反,从而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森田疗法(我个人觉得不妨称之为“顺其自然积极体验疗法”)的具体操作就是把患者原本过度指向自己心身的、负向的精神能量转换成适度正方向的、指向外界的、形成建设性生活态度的一种操作方法。当我们的精神能量指向建设性的行动后,往往就能够获得“自我实现的喜悦”,重建自信心。
完全正常的精神活动,是通过调节内向和外向并达到平衡来实现的。如果两者存在的偏差大就会形成明显的精神性倾向,都可以说是一种不正常。过于内向(内省),就容易拘泥于自己的心身变化,从而容易引起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而被束缚;过于外向,完全不关注我们自己的心身状况,就容易出现由于过度消耗我们的精力和能量而出现过劳死的情况。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好的表现。因此,怎样才能协调、平衡好我们自身的精神活动,是我们一生都要付诸努力的实践课题。 体验“柳绿,花红”
用这以说明我们要通过行动来体验森田疗法而非仅仅是思维上来理解森田疗法的理论。意思是只有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来了解、理解和认知“柳绿,花红”的状况,才能够有清楚、正确的认知。这种状况如果不经过亲身体验(相当于“行动”)而是单通过别人的描述(相当于“理论、思维上的理解”)是很难准确、全面了解和掌握的。
在身患心理疾病时的所思所想往往与客观事实有出入和不一致,即出现扭曲。因此,其现实的意义不大,就相当于“睡梦中的有和无,有无相加等于无;迷惘中的是与非,是非相加仍是非。”
精神内向和外向
所谓精神内向,是指经常把活动目标拘泥于自身,偏重于自我内省,对自已躯体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不快、异常、疾病等感觉,特别注意关心,并为此而忧虑和担心,以自我为中心,被自我内省所束缚。精神外向,是指精神活动趋向外界追逐现实,目的明确。有时表现轻率,这种人热情,常因事业的追求,无暇关注个人身体疾病等。弗洛伊德也说过,"精神时常向内活动,从而封闭在自我身心内部的人,易成为神经症;精神经常向外活动的人,就不容易得神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