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925|回复: 1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笔日志] 一次聊天引发的联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3-7-30 14:5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沙暖一双鱼

    回到家,打开电脑,一位许久不联系的朋友发来消息:
    最近可好?好久不见了
    ——还好啊,你呢
    我也还好。我好像答应过给你刻一个印章,但忘记刻什么内容了
    那天喝了酒
    ——呵呵,你还记得啊
    ——沙暖一双鱼


    这是一两年前的事了吧,他不说我都忘了。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他突然想起,恰恰在这个时候提起。

    就在一两个小时前,我还在饭桌上与朋友谈起吟诗作对的曾经,包着一嘴米饭含混不清地嘟囔了一句“我最爱‘沙暖一双鱼’”。

    我背不出整首诗,就记得这一句。
    我忘了《李贺诗集》最后是被谁借走了,忘不了当时读到这一句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山间野地,一汪清浅水,午后的阳光映照水面,水底铺着白白细细的沙石,一双鱼儿缓缓游过。


    对美的渴求、对自由的追寻,是我生命中不变的主题。总想日后寻一处美池桑竹之属,有青山碧水环绕,不与世隔绝,但无邻舍紧毗上下左右,清静幽雅,如诗如画。

    曾与曾经的他约定日后找个清静幽雅、如诗如画的地方,我二人相依相守,如同一池水中有一双鱼儿游来游去。

    等到了日后,却发现他其实还是想给我另一隅钢筋水泥森林,给我另一个水晶玻璃缸,给我他给不了、我也不想要的“更好的生活”。

    原来隐居对我来说是对美好的追求,对他则是对痛苦的逃避。对我来说那个“更美的地方”,那个如人间仙境般的理想居所,对他则是理想破灭后的避难所。

    原来我们一开始就在背道而驰。

    如此也就算了,最终也就散了。


    分开后,内心有遗憾,更多是感激。毕竟他给了我一份温柔的感情,一段美好的时光,给了我不曾有过的爱到极致的经历。听他过得不好,心里也有不忍。

    最近看到隐居吧的帖子,就像看到一个个像他一样的男人,又让我想起他了,不知道他现在过得好不好。

    看到版面上满目的惊叹号、疑问号,表达着内心的愤恨和迷茫:厌倦了人与人的尔虞我诈,难以承受竞争压力,难以适应现实生活,对工作感到倦怠,对社会感到不满,对人生感到悲观,对人性感觉绝望,感受不到自我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可是,内心的平和宁静岂是向外寻求能寻求到的?眼不见为净,内心就真的清静了?在这里感到虚无荒诞,移步换景就能找到存在感?

    对此我表示怀疑,不知道这算不算缘木求鱼。

2013年4月21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13-7-30 15:03:22 | 只看该作者
奢侈

    朋友接着问到:
    最近忙什么?
    ——基本上就是看书、学习,再就是音乐、电影
    这种生活是奢侈的


    若按雅克·阿塔利对“奢侈”的定义:“不再是积累各种物品,而是表现在能够自由支配时间,回避他人、塞车和拥挤上”,
    那么,我的生活是奢侈的:
    每周工作时间累加起来不过是以前一个工作日的长度,大量的空闲时间自由安排,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自主选择。
    从卧室移步到书房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累了就到阳台上看看花、看看小蜜蜂在玻璃窗上撞来撞去终于绕到窗框飞了出去,或是趴在窗台看看街景,拥堵只是窗外的风景,不再是置身其中的环境。
    白天待在家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电话打断思路;晚上戴上耳机看一部想看的电影,没有什么场合需要应酬。
    等这座城市沉睡,走过没有摊贩的地下道,推开便利店的玻璃门,听到日光灯咝咝的声音,抱着一堆东西摊放在柜台上,等值夜班的收银员无精打采地扫描条码,完成日常采购活动,顺便散步……

    这几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倒不是难以适应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或是难以承受竞争的压力或是不擅与人相处,只是独立和自由在我的价值体系当中是高于一切的需求。
    只是想尊重自己、成全自己,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而这种深居简出的生活,对我来说,就是更好的生活。因为我可以在精神上更为独立、时间上更为自由。

    我没有对社会和人性感到失望,不是失去了动力和方向,我也不认为躲起来就能获得存在感。
    我无意避世,只是拒绝一个被绑架的人生,只是喜欢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
    对我来说,真正的选择,并不在于大城市或小山村、打工或自雇,不在于精神或物质、复杂或简单,而在于是否对自己负责。

    即使今后果真搬去了山清水秀的山间乡野,远离城市和人群,也是我有了条件和能力给我更幽雅的生活,满足我的审美需求和大量的独处需要,也是出于对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而非对人类的失望、对社会的不满和对现实的不适应。

    隐居,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这种生活方式同其他生活方式一样,不是以损害生活质量为手段,以降低生活水平为目标的。
    这种生活是奢侈的,不仅是物以稀为贵,还包括在相应减少生活成本的同时,其他方面所付出的高昂代价,并非人人都能承受。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3-7-30 15:07:59 | 只看该作者
闲章

闲章:与姓名、职务等无关的私人图章,是区别于姓名字号章的一类。印文多为诗句、箴言、吉语、格言、自戒之词等,以示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

    虽算不上文人雅士,也不懂书法、篆刻,但因小时酷爱绘画,在欣赏佳作之时,少不了被那方印记所吸引;且大师作品喜用闲章,久而久之,便也想刻上一枚。不过,想归想,并无实际行动。
    欲望无止境、永不满足不仅仅是浮士德的天性。墨菲斯托和上帝的赌局始终在持续,我不知道最终谁输谁赢,但我深知我的贪婪。有时它叫好奇心、探索欲,有时它叫控制欲、占有欲,它们是一个个有待填补的缺口。
    欲壑难填,旧的需要得到满足,马上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也将我们引向堕落。
    我不想将灵魂抵押给魔鬼,在大叫“太美了,请停一停吧!”之后应声倒地;也不想禁欲灭欲,得道成仙、立地成佛,做不到清心寡欲、无欲无求。折中的办法,就是对于那些层出不穷的欲望,满足一些,不满足一些。像闲章这样不是如饥似渴、心痒难耐,求之不得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就只是在幻想中丰满,并不落地开花。

    未曾想机缘巧合,一友人在聚会时趁着酒兴泼墨挥毫,意犹未尽,又允诺帮我刻枚闲章,此时还推却客套那就是我傻了。
    心愿单中的一项有人勾选,心中很是欢喜,不过,日后并未期盼、催促,没几日便抛诸脑后。
    我不太喜欢把别人的许诺和应承记在心上,好像一旦别人答应了我什么就亏欠了我什么,直至偿还这笔欠债,才算扯平。若不然,没诚信、靠不住、说话不算话,埋怨和不满都来了。
    如此的话,我得到了什么呢?——失望。
    可是仔细想想,别人何尝亏欠了我的?为什么他/她就应该、必须、一定满足我的需要?
    所以,心意到了,就好了;人到没到,事办没办,没关系。
    他/她表了心意,我领了这个情,已然是公平。至于日后真的兑现,那又是额外的惊喜。

    所谓闲章不闲,其实刻闲章比刻名章更花心思。要刻枚名章,上外头小店一会儿功夫就得,都是自动化操作,有机器代劳;闲章可是得一点一点精雕细琢、一刀一刀人工手动操作。要不怎么路边拿纸牌的都是刻公章,没有刻闲章的。

    对我来说,这枚闲章得来全不费工夫,刻章的人却是要花时间、下力气、用心思、费工夫的。人家肯花费各种成本帮你做这个,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心满意足就好了。至于那枚闲章最终是口头上的还是手头上的,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3-7-30 15:10:50 | 只看该作者
印章

印:1、图章,戳记。2、痕迹。3、用油墨、染料之类把文字或图画留在纸、布、器皿等材料上。4、彼此符合。5、外界事物反映在脑中所留下的形象。6、姓。
章:1、歌曲诗文的段落。2、条目,规程。3、修理。4、花纹,文采。5. 戳记。6、佩带的身上的标志。7、奏本。8、古同“彰”,彰明。9、姓。

    小时候看到父母都有自己的图章,觉得很是神气,也想要一枚刻着自己名字的印章,然后可以满世界戳戳盖盖。但是想都不用想,父母一定不会答应,就我拿着粉笔、水彩笔四处涂鸦已经够让他们头痛的了,怎么还会为我添置又一破坏居家环境之利器?所以,问都不用问。只是把这个印章悄悄收藏在心底,像之前所有见到的好东西,“长大以后,我也要有”。

    上学以后,也和同学一样,用小刀在橡皮上刻个章子,在课桌、课本、墙壁和同学的额头上留下我的印记。但终归是替代品,感觉比较幼稚,像挂在脖子上的塑料听诊器,哪有那真正的手术剪刀来的犀利。而且普遍橡皮不适合雕刻,至多抠个花朵、五角星,简单的图案还行,笔画复杂的姓名可没那个功力。

    到五年级学习绘画,要一枚印章盖在自己的画作下角,这个要求不算过分,不似孩子气的“我也要,我也要”,至少父母不能一句“你要它干嘛,别胡闹”就轻易打发。既然爸爸能够屁颠颠地领着我满世界去找画板、画笔、颜料、纸张和石膏像,再要个这么小的东西,应该不难。于是,开口提出要求。果不其然,立即得到满足。

    那时的印章料比较单一,公章就用红色塑料大圆章,私章就用有机玻璃小长条。我挑了一块色泽质感接近象牙、黄玉的料,然后写下名字,却被告知不能刻成篆体。那么,繁体字可以吗?不行。店员和爸爸达成协议:端端正正的宋体简笔字,完全无视一旁撅着嘴低头踹柜台的我。小孩子的要求是不用理会的,小孩子不懂事,小孩子知道什么,小孩子……我的印章,成了他们之间的事,大人之间的事。好吧,不管怎样,给我刻就行,别把我名字刻错了就行。反正,料是我选的,阴文或阳文是我定的,这个印章有一半还是我做主的,如此安慰着自己。其实,除了妥协,我还有其他的选择吗?无论如何我都不会选择放弃。

    几天后,取回印章(那时还不流行“立等可取”),把所有的课本、图书翻出来,每册的扉页都盖下红红的四方块。端详一番,合上书页,再找个盒子把印章和印泥收藏好,大功告成。这时候已经长大,不再想往人脸上盖图章;每天都在草稿纸、作业本和素描纸上画画,也不再往墙上巴手印。这枚印章于我,只是一个标记着“我”的证物,不再是玩具。我已经在我的书上留下了归属人的名号,给我所拥有的物品打上“我的”烙印,在我的领地插上了带有姓氏的旗帜,通过这样的行为,完成了一次与父母的分离和自我的宣告。接下来,保存的意义已经大于使用功能。

    用印章来在自己的作品下署名,那不过是个理由而非目的。我没有在自己的画作上盖过印章,前些年两本作品出版时,也没有用它,宁愿在新书扉页提笔签名,尽管我的字我自己都看不下去。这枚印章就这么一直静静地躺在盒子里。偶尔拿出来把玩一番,在手掌上按一下,然后,收藏好,可能永远都不会再使用,但永远也不会丢弃。那是我的标记。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3-7-30 15:12:36 | 只看该作者
等待

    或许是生长在七十年代,生活物资按计划供应凭票购买,让我很小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很多东西不是你想要就有的。

    不管你如何撒娇、怎么耍赖,父母也不会立即满足你的要求;而且,有时不是他们不愿意,是他们不能够。即使父母能够满足你的需要,也是“等下个月,等过年,等……”等到他们有能力有条件的时候。

    于是,我学会了忍耐和等待。想要什么,填入心愿单,储存进记忆系统;然后等,等到时机成熟再提出要求,等到条件满足了再满足需求。

    在等待之中,我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欲望逐渐冷却、淡化,过去心心念念想要的东西现在不想要了,以前垂涎欲滴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也没什么了不起;有些欲望则不会消退,反而随时间不断强化,宁愿用一生去等待也不愿放弃,现在得不到,等我长大了、等我老了总会有的吧。

    在得到之后,我发现,有些东西玩两下就觉得没意思了,新鲜感一过去就再没兴趣,随手扔在一边,再也不会想起;有些东西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就是破旧到失去功能仍然爱不释手,精心收藏在饼干盒里,永远不想失去。

    时间帮我做了初步筛选工作,帮我分清哪些值得我期待,哪些不值得我等待;哪些是我真正渴望和需要的,哪些不过是一时的冲动、三分钟的热度。就这样,想看的书、想看的电影、想去的地方、想做的事、想买的东西……心愿单的名目一边增加一边排除,期待的对象年年更新,最后保存下来的,也就是将来要去满足的。

    因此,我更愿意忍受求之不得弃之不舍的痛苦,承受等待的煎熬,等时间来证明这是我心之所向,等条件成熟再伺机而动。如同漫不经心地揪下一块儿面皮,细嚼慢咽吞下我不爱吃的包子皮,看肉馅一点点露出来。在忍受了我最讨厌的东西进肚之后(我是真不爱吃面食),一团完整的、香喷喷的肉馅托在掌心。端详一番,咽下一口唾沫,然后拍进嘴里,吧唧吧唧的满嘴流油,那个心满意足啊,美得很呢。

    不怕好不容易把面皮吃完了,一个不小心,整块肉馅掉在地上,前功尽弃?不怕旁边有人觊觎已久,最后抢去,到头来便宜了别人,自己什么也没有?

    不怕。下次我会更小心。那大大的遗憾、深深的懊恼,教会我如何保护胜利果实。我需要这些教训。无论是一枚印章,还是我想要的生活,为了那最后的大大的满足感,我还会继续忍耐、继续准备、继续等待。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3-7-30 15:13:15 | 只看该作者
70后
(一)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八十年代很火的一首流行歌曲《站台》,歌曲的高潮部分就是“我的心在等待 永远在等待 我的心在等待 永远在等待 我的心在等待 永远在等待 我的心在等待 在等待”。一首歌唱了38次“等待”,漫长的等待,寂寞的等待,永远的等待,如此多的等待,怕是今天的少年所不能理解的了。

    由于“70后现象”(出作家,出艺术家,成为文艺圈中的中坚力量),有人认为70后可能是发言中带有文艺腔的最后一代人。而在梦想与激情的舞台上,这一代人却集体失声了。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刚好绕过70后的筷子兄弟(两人分别出生于1969年和1980年),一头一尾夹击,狠狠戳中了70后的痛处。听到这首歌没有落泪的70后请与我联系。

    都说70后是承上启下的一代,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70后是不上不下处于尴尬中的一代。怎么尴尬,拎一个70后出来,看看他的成长史,你就明白了。(话说70后的成长史,没父母的那么苦大仇深,缺一份革命先辈的荡气回肠;但啼笑皆非,绝对是批量生产无限量供应。欲知详情,请参阅那些标注“谨此献给70后”的帖子。)

    70后既不像他们从小在歌声中追随的革命先辈那样,满腔革命激情,有着政治信仰,胸怀集体使命感,为了全人类的幸福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又不像80后、90后,生长于市场经济、货币时代,作为独生子女,强调个性和自我、追求独立和自由,努力在“我们”当中发出“我”的声音。他们既不是理想主义者,也不是现实主义者,“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重现实的年代,是这一代人最大的尴尬。”

    在我们还不会写“理想”这两个字的时候,就已经在宣誓“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等我们开始努力、奋斗的时候,四个现代化不提了,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了。从小被告知“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要“时刻准备,建立功勋,要把敌人,消灭干净”;到我们长大了,开始建立功勋、报效国家,敌人变友人,踏上了睦邻友好、和平发展的道路,再想满大街贴着“打到美帝国主义”的宣传海报得上朝鲜看了。

    从小被灌输的价值观、被树立的理想,到我们要去实现的时候,却发现已经被架空了。那么,自由意志、自主选择呢?我想要什么?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突然发现,自己的回答,仍是文化、习俗、社会、家庭灌输的那一套,仍然是社会的评价、家庭的的期望,仍然是“被理想”着。

    到了四十不惑的70后,失去了动力和方向,不知道自己每天忙忙呼呼为了什么。或许,等到五十知天命,也就豁达释然了。或者,寄希望于退休以后,等到那时候,我要……若说“在路上”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圣经,那么,“在等待”是否是中国“七零一代”的集体心声?

    其实,用不着等到五十,我们的宿命不是从小就知道了吗?“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美妙的春光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创造的奇迹要靠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你是七十年代的老一辈,不属于你的好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3-7-30 15:14:16 | 只看该作者
(二)

    好吧,别太悲观。

    我们是看着电视长大的第一代人,现在的小孩哪儿见识过几十号男女老少吃过晚饭以后围着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集体收看电视的壮观场面?现在再火的电视剧也不复当年《射雕英雄传》、《渴望》万人空巷的盛况。

    那时候还没有烂片、伪3D、山寨版,部部都是经典,播映的都是精品。那时候的电影票很便宜,还有免费的露天电影,你现在上电影院能跑幕布背面看电影吗?

    我们是迎接通俗音乐、港台剧、日本动漫和好莱坞电影的第一代人,经历了港台与内地流行音乐的黄金时期。我们的思想开放,能包容多元文化,又对外来文化具有免疫力,不会哈这哈那的。

    我们的学历早就不值钱了,但我们接受了最好的教育。那时候我们的启蒙老师还没有忙着课外辅导做家教,敢打敢骂敢管敢负责,你的小学班主任老师不是比爹还凶就是比妈还亲,那真是爹妈一样的老师啊!

    那时候已经不用背语录、写大字报或交待材料,电子游戏、虚拟世界尚未入侵,我们在小人书、连环画和评书连播的陪伴下度过童年。我们会动手制作玩具,会玩很多不插电不花钱的游戏,我们最懂得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

    我们的朦胧青春伴随着朦胧文学的兴起,我们的热血青春在江湖武林中热血沸腾,我们在纯情年代看纯情的言情小说,我们会写情书、会作诗,我们是浪漫诗意的一代,后辈只能望尘莫及。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不用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也没有成天窝在寝室打游戏、在“逃课-挂科-补考”的复制中虚度年华。不管是死读书、读死书,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确实读了不少书,接受了比我们的父母和孩子都要好的教育。

    我们重视家庭,关心蔬菜和粮食,勇于付出,乐于奉献,具有家庭社会责任心。我们生长于物资匮乏的年代,但懂得用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能够用自己汗水为社会创造最多的财富,勤奋刻苦,具有务实精神。我们不拼爹,不啃老,我们靠的是自己,我们无意识地要求自己成为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像马兰花一样风吹雨打都不怕,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正是因为我们生长在社会转型时期,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受尽了委屈,希望总是变成失望,理想难以照进现实,我们有超强的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我们能够承受,能够忍耐,能够等待,我们在夹缝中顽强生长,有着坚韧的生命力。只要我们不太过于压抑自己,少一些虚无主义,我们还可以经受更多的考验,获取更大的成功,感受更细微的美好,享受更平凡的幸福。

    正是因为我们追求理想、重视精神,才会在现实、物质的时代感到失落;但我们懂得珍惜,懂得欣赏,懂得感恩,懂得宽恕;只要我们愿意,借助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质,保留那份诗意和禅意,祛除那些污秽和腐败,还原本质,回归自我,我们还会成为洒脱、超然的一代。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3-7-30 15:16:04 | 只看该作者
命题

    上小学时每学期的评语几乎都有一句“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不过写命题作文倒是很守规矩,都是按照“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按照“要有中心思想”“内容要扣题”“结尾要点题”的要求来写,交上去的十有八九会作为范文在课堂宣读。

    写作文有什么困难的?不就是编瞎话嘛。只不过,你得编得跟真事似的。当然,要达到高仿真水平,还得靠日常锻炼和平时积累,除了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词汇量,更少不了在与家长的斗智斗勇中吸取经验教训。

    写作文纯粹就是一造假工程,不像写日记。写日记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就是“今天上学路上陈浩故意绊我,害我摔了一身泥,他还在那里笑,我去打他,他就跑了,我追不上,气死我了。我以后再也不跟他玩了,等长大以后我要当警察把他抓起来!”那也是在抒情言志。写作文跟做应用题一样,审题是关键。一看到题目你就知道老师想看到的是什么,你该写什么,然后,发挥想象力,编造故事,堆砌辞藻,凑够字数就完了。

    这么写也留下了后遗症,编瞎话编多了把自己都给编恶心编腻味了,长大以后再也写不了命题作文。一旦限定主题,对着那个标题发了半天呆,还是无从落笔。只能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就这么信笔由缰,继续发扬“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优良传统。至于标题,写完了再说,拎出个关键词滥竽充数,或是直接以时间日期冒充主题,能区分不同的文章的就行。

    由于事先没有命题,没有主题的限制,一写起来就容易跑题。不过跑题也不怕,短途的兜个圈子又绕回来了,长途的干脆另起一题把离题万里的收编了去。若是不会当时收尾的,索性以“无题”为总标题,以数字为小标题。反正不管怎么跑题,最后改动一下标题就是了。何必给自己太多局限。

    人生也是如此吧。

    小时候,父母、老师、社会、文化给我们的人生拟定了主题,你在这个命题下去创造;符合期待的就是好孩子、好学生,离题万里的就是熊孩子、落后生。

    长大后,有人继续头顶着这个由他人指定的人生命题,时时检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无扣题,有无跑题,我给家人争光露脸了还是让他们失望了?我这算是有出息了还是没出息?努力成为令人满意的自己。

    有人突破了早年的命题,树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自己给自己设定新的主题,努力成为理想化自我,那个令自己满意的自己。

    有人摒弃了外界的命题,又难以给自己界定一个主题,凝视着空白格,人活着为什么?我的人生有什么意义?我的存在有什么价值?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要去哪里?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和目的,努力寻找着自己。

    我呢,还是和写文章一样,不断充实着内容,经验够丰富了,主题就会自己显现出来,明白现阶段的生活重心是什么,明确下阶段的目标是什么,知道了什么对我来说是好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生命的体验又有所不同,可能会着手修改人生的命题,调整生活的方向和方式。等走到生命的尽头,回顾自己的一生,在那个盖棺论定的时候,或许又会有个不同的标题。
    既然现在还没到盖棺材盖的时候,我就还是把精力放在内容上好了。

    有时候,过程本身就是意义所在,目的所在。
    有时候,你会发现,跑了很远很远以后,你又回到了原点,回归到本真的自己。
    而此时的你已不再是曾经的你,当你重新审视人生的命题,你发现了不同的意义,有了新的意向。
    当你试图去改动原先拟定的主题,你发现,正是这一路上的经历和收获,丰满了生命,赋予了生命以意义,最终给出人生的命题。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3-7-30 15:17:25 | 只看该作者
白日梦

    我爱联想、遐想、瞎想,无论是百思不得其解的冥思苦想,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还是天马行空的浮想联翩,不着调的痴心妄想,我是很享受“想”这个过程的。不过有时候我总忘了,那些胡思乱想的内容在意象中很美,听上去却像是胡说八道了。

    每每和妈妈上街见到住在一楼、小院里植树养花种菜的人家,便会与她说起我的白日梦:若是哪天中了五百万/如果我有很多很多钱的话,就在郊区置一块地,盖一间白墙青瓦的平房,添置些简单家具和生活必需品即可。首要任务是在墙角立上竹子和芭蕉,如此便可看竹影婆娑,听雨打芭蕉。院中搭上架子,有葡萄和紫藤攀援而上,夏日可遮阴纳凉。屋后有一小菜园,种些瓜果蔬菜。天气好就在院子里看蓝天白云、夕阳晚霞,看星星看月亮,天气不好就在屋里看书喝茶、写字画画……每每此时,妈妈总是会打断我,叫我“别做梦了”,因为我想的“一点都不现实”。

    每每见到养眼养心的花草树木,便会将其移植到幻想中的小院:啊,墙脚还得种上蔷薇,让它疯长去,我就喜欢蔷薇满墙头的这股恣意劲儿。对了,还要种些豌豆,豌豆花的色彩渐变真是太迷人了,永远都看不够。哦,还有栾树,到开花的时候,我就在树底下看书,有花飘落到书页间,也不拂去;等看累了一起身,才发现碎金满地;进屋了一照镜子,头上还顶着一朵小黄花呢……每当我问爱种花的妈妈想种些什么,我得到的回答总是“不可能的事我根本不去想”。

    真没劲,都说了是白日梦——正因为它是白日梦,才会“一点都不现实”啊!虽然美梦成真总是令人惊喜,但没有成真也不会让人感到失望、沮丧,反正我不会因为一场春梦醒来见不到梦中人就郁郁而终的。似这般春日赏花、冬日赏雪、夏夜踏月色而归、秋夜闻虫鸣而眠的神仙日子,只是想想就开心的,只是想想又有何妨?就像给洋娃娃打针,那玩具针筒里可没有也不需要有青霉素啊。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3-7-30 15:18:09 | 只看该作者
现实

    经常被家人和朋友评价为“不现实”。现实是什么,现在的事实。现在的事实是什么?我过的挺好。为什么过得挺好?因为我不够“现实”。

    其实家人和朋友倒不是觉得我好高骛远,想得很美做得很少,或野心不小能力不足,对现实缺乏清醒的认识。是觉得我的性善论会让我“吃亏”(这个世界上的人没有你想的那么好,人心不古,你从古时候穿越回来好吧,现在的人们都是……还是现实一点吧!),或是觉得我过于重视精神、忽视物质会令我“受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还是现实一点吧!)。

    我觉得我也追求物质生活呀,而且贪图享乐,花钱大手大脚的,只是没打算购房买车,只是不想为了赚钱牺牲快乐。

    以前是个小财迷,每天算着今天又能拿到多少提成;也迷恋名牌大牌,不买对的只买贵的。现在也想攒点钱买个单反相机,看着存款老没动静也有点懊恼,毫无经济压力那是屁话,但一说多赚点钱就没啥动力,懒洋洋的一句“混口饭吃就得了,饿不死就行了”,继续埋头看书。

    至于成就,越来越没感觉了。以前还想着功成身退,现在功勋未建也退隐江湖,就觉得能不能做是一回事,想不想做是另一回事,我干嘛非得为了我可能达到的高度而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呢?我干嘛非得蹦那么高呢?那样就一定快乐吗?我干嘛非得跑在别人前头,干嘛非得当那个领头羊,干嘛非得跑那么快?就这么晃晃悠悠、不紧不慢的有什么不行呢?

    现在每周的工作量不过是以前一天的工作量,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若是那时候,我肯定会说“什么?!那还不如杀了我呢!”那时是个标准的工作狂,宁死都不愿脱离忙碌紧张。现在是怎么轻松怎么来,怎么自在怎么来。每当别人问我“最近在忙些什么”,我都要想半天,“忙什么了?没忙什么,没什么可忙的,我就没忙过啊!”

    我已经忘了是什么原因促使我开始改变持续了十多年的状态,只知道从我说“让自己慢下来,给生活做减法”开始,这几年一直在减速,总是告诉自己慢慢来,不着急,然后发现自己回到了小时候的状态,放松,自由自在;这几年一直在减负,总是问问自己是不是一定要这样、没有又会怎样,然后发现其实有些东西可有可无、有些事情不必勉强,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却不觉单调乏味,反倒感觉比过去更充实更丰富了。

    看到周围的人都在紧张忙碌着,焦虑,浮躁,我如此放松悠闲,不急不躁,免不了感到怀疑:我真的做对了吗?我是不是在浪费青春、虚度年华呢?我是不是该增加一些工作量,多赚点钱什么的?我的事业心、进取心上哪儿去了?

    可是,怎样才不算虚度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13-7-30 15:19:13 | 只看该作者
被隐

    每每老友相聚,对方首先是对我的人间蒸发感到担忧和不满:有几年没见了吧。你都忙什么呢?打电话也不接,发短信也不回,叫你也不出来,网也不上了,整个看不到你人,搞什么鬼啊!没出什么事吧?你还好吗?

    告知没忙什么,就是在家读书学习工作,看书看累了就听听音乐看看电影。天天都在电脑前,不过不上论坛发帖也很少QQ聊天,与外界联系基本通过邮件。电话放在卧室当闹钟用,没放在手边就听不到,等睡觉的时候看到未接来电和短信又太晚了,就没有回。没出什么事,事实上现在身体比以前好多了,总是很容易就开心起来,所以,挺好的,再好不过了——我过着我想要的生活,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或许是朋友看我的状态确实不错,依旧是光彩照人、谈笑风生,并无呆滞怪异神情,毫无消极颓废之态,亦无沧桑悲凉之感,还比几年前的气色更好、精神更足、心态更年轻、思想更成熟,分明活得充实滋润而非空虚干涩,所以几乎不会劝我“你还是要多出来走走”“你还是要多与人联系”“你不能成天待在家里”云云,不会对我的生活方式持批判否定态度,而是感到欣慰、表示羡慕。只是要求我隐居的同时,还是要保持联系,没事多活动活动,有空出来坐一坐聊一聊,别忘了还在人世间受苦受累的他们。

    其实我并未遁入山林,远离喧嚣闹市,未曾想过我这样的生活方式就叫隐居。或许是“宅”字在语言文化中隐含着些许贬义,容易让人联想到沉迷于网络、逃避现实生活,而我并非在家虚晃度日,因此朋友们将我的生活方式称之为格调更高的“隐居”,因为他们觉得我现在的生活正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加之他们对我的宠爱,总想给我冠以清新脱俗的名号,把我供到不食人间烟火的神龛上,我也就顺理成章地从宅女晋升为过着神仙日子的神仙姐姐。

    做神仙姐姐过神仙日子,听上去就比较满足虚荣心,我也就默认了这一定义,就此被隐居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13-7-30 15:20: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木碗 于 13-7-30 15:21 编辑

意义

    其实,宅也好,隐也好,何必非要给出一个明确的区分和界定?    宅女,居士,隐士,为何偏要将平等众生划分群流设立派别而后选择站队?
    大隐,中隐,小隐,一定要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归入某个类别吗?
    若改个笔名,换个称谓,我仍是我;莫不成换个说法,我的生活方式及其意义也将因此更改?

    在贴吧看到有人在寻求隐居的定义,有人在界定隐居的性质,有人在划分隐居的类型,有人在判别隐居的真伪,看到由此引发的争议,不合者自立门户,新建贴吧……似乎隐居可以测量大小尺寸,称量轻重份量,检测成分含量,根据材质和外形分门别类,依据个人喜好评估优劣真伪;在一顿口沫横飞的辩论中,在不屑一顾的眼光中,在各种态度和立场中,隐居本身就会变得清晰明确,逐渐浮出水面,显露出它唯一的模样。

    隐居的定义也好,人生的意义也好,白居易有他的理解,陶渊明有他的态度,我有我的想法,你有你的说法,原本就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这原本就是一个开放式问题,由各人填充其内容,赋予其意义,上哪儿找说法?

    我们用词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概念,用概念这一抽象符合来反映客观现实,通过语言显示出来的指向和内容理解思想。我们概括着、定义着、区分着、判断着,我们描述着、解释着、争论着、驳斥着,语言将我们联系在一起又将我们彼此隔离;我们因此加深理解、合作,也因此造成误解、分崩离析,那高耸入云直通天堂的巴别塔,永不能完工。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是我们搭建其结构、赋予其意义、设置其使用规则,由人类的聚集和分散形成不同的语系、语种。我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学习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样的内容,或者,用同样的语言指代不同的对象。
    语言本身具有主观性,你说的隐居未必是他说的隐居,我笔下的隐居未必是你口中的隐居,我们都只是在表达各自对隐居的理解。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做如实的描述、准确的反映,所言不虚,即是真了。

    人类对意义的追寻永无止境,正是因为人类有对一切万有的意义的追寻能力,才能追踪着存在的奥秘而层层深入下去,最终看到一切的本源。但我们永远都是在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中,从未掌握绝对的真理,此时的真理或许就是彼时的谬论,洞悉到的真相或许仍未揭示本质。
    正是人类具有探寻意义、认识意义、明悟意义的意愿和能力,表现了人的高尚的存在目的。也因此当我们遍寻不到意义,便会感到迷茫、困惑、虚无、痛苦,丧失自我存在感,感受不到自我与宇宙的联系。
    包括我一边说着不必去问什么是隐居,什么不是;一边写着我的隐居是什么、不是什么,描绘着我的生活并赋予其意义。

    意义,对有的人来说,是需要去寻找到的外物,他一直在追寻;对有的人来说,是需要界定出的概念,他一直在判断;对我来说,是我将要去赋予的内容,我一直在建构。就像现在用语言和行为建构我的隐居,不断累积,不断充实,不断修正,直至生命的尽头,我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说我知道了什么是隐居。
    就像现在你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只能回答不知道,我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不知道你的人生的意义,我只知道我在体验、经历、觉察、感受、探索、发现、记录、描述的过程中,赋予我的人生以意义。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13-7-30 15:22: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木碗 于 13-7-30 15:24 编辑

彼岸

    这些年,减少外出和交际,简化社会关系,头衔光环统统摘去,日子过得十分清静。
    过些年,侄子成家立业,自己手头也有了点积蓄,便将老母交还哥嫂,不再承担家庭责任。撒手,放了自己。

    而后,寻一处清幽静雅之所,放眼望去,山峦叠嶂、竹柏青翠、泉溪清澈、芳草萋萋,如诗如画如仙境。

    在此住下,仍是像现在一样静默、隐逸、从容、淡然的生活。每周工作几个小时,一台电脑搞定;其余时间看书、看风景。

    无论关在家还是躲进山,“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这一点是不会变的。

    说到底,还是闲淡人的闲散生活,不过是更换生活场景,把自己搬到一个无各种污染的山间野地,给自己一个更称心如意的居住环境。

    自然,因了这远离闹市的居住地,也就远离了城市生活,远离了家庭,远离了那些我能适应也能舍弃、不厌烦也不留恋的一切。

    远离,不是对此处的人和事感到失望,不是看透人情冷落或某处现场失意;只是按不下心头的期待和渴望,就想住在那风景如画的地方,自开自妍自芬芳。

    当然,若是有人作伴,晚上有个恒温抱枕,没事滚床单锻炼身体,做一对神仙眷侣,小主说了,那也是极好的。

    因此,每每想到这些,没有忧伤和无奈,没有落寞和哀叹,没有疲惫和厌烦,只有兴奋和喜悦。

    于是,每天都在做准备,等准备好了就出发。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13-7-30 15:31:15 | 只看该作者
看文字,木碗的思想再一次激发
希望木碗的回归给最近论坛的相对沉寂带来活力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13-7-30 18:39:01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你的文字,好有意思,喜欢你的感觉,收藏了赶明儿接着看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3 00: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