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famis 于 13-2-18 19:26 编辑
作者:高明学
很长时间了想着要给来访者写点什么?以表感谢!但总找不到最需要和最恰当的内容。通过不断地观察,我发现当前临床咨询与治疗中的“难题”并不是心理问题有多难解决,而是我们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不合理”认知,导致太多的咨询与治疗没法进行下去。所以,在这里列举了一些会妨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现象,以供大家借鉴!
说完了,你就给我“方法”。要方法已经成为国人求助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习惯,有人往往是说上一会就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做吗?”、“我已经把该说的都说了,你得告诉我用什么方法解决”,或干脆问“你教我一些招我就知道怎么办了!”。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什么?我也不能在这里一时给你说清,但绝不是“要方法”。否则,任何一个求助者都会不断地要下去,因为生活中的困难是不断出现的。如果你没有获得解决困难的能力,这样的模式会一直重复下去,也是一种痛苦!如果要,你就要“渔”而不是““鱼”!
凭第一次咨询判断效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寻求心理咨询与治疗还是一件新鲜事,所以往往很看重第一次咨询。但从临床咨询与治疗的规律讲,第一至三次左右都是咨询(治疗)师为来访者做评估与诊断的时间。这个过程要收集资料,需要的资料多少完全是根据当事人的情况来掌握。另外,还要安排心理测评等内容。所以,第一次往往只是来访者报告自己的情况(倾诉),咨询师会有重点、有序列的收集相关资料,也有可能在一次咨询中资料都不能收集全。所以,第一次咨询就来判断效果是根本没有用的。
带着怀疑来做咨询。用最常听的话说就是“病急乱投医”!很多人在还不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情况下,甚至还在怀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同时就开始接受咨询。这不但与事无济,而且花钱浪费时间。所以,建议在你做心理咨询与治疗之前,最好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做一些简单了解,尤其是对心理咨询机构和咨询师。如果你实在不想了解或也了解不上什么,那就不要有任何怀疑。
不会“听”自己说的话。很多求助者来到咨询室,只承担说(说自己的事)与听(听答案)的任务,从不听自己说过的话,或不太注意与咨询师对话的过程,把一些宝贵的咨询过程丢失了,最后还要跟咨询师要“答案”。实际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所有的答案与方法都在这个过程当中。
咨询前已经有了“答案”。有些人因为与心理困惑斗争了很久,所以想到了很多自己的方法与答案,前来咨询只是为了应证一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或者与心理咨询师的“答案”对比一下。事实上,真正的心理咨询是没有答案的,如果有答案就在自己领悟,除非有些专业性不太高的心理学工作者会不断解答你的问题。
总想让“别人”来咨询。有些人求助心理咨询与治疗,目的是为了解决别人的问题,但实际上有可能是自己与对方的关系问题。尤其是一些家长,动不动说孩子不来我该怎么办?有的说配偶不来怎么办?所以,我建议求助者“既来之则安之”,先与咨询师建立好关系,弄清基本问题后再看是否需要对方参加和如何参加。
把咨询与心理类节目做比较。自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开播后,国人开始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有了很大兴趣,也同时将其他媒体开设的此类栏目当成真正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所以,一大部分求助者把心理咨询与治疗就当成了媒体的表现形式,甚至有人认为那样就可以解决了问题。真正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是要你参预并从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当中获得成长。
想“试试”心理咨询师。有些人可能是还不了解心理咨询,或者还不了解心理咨询机构与咨询师,甚至还有些人自己懂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咨询中总是想试试某某咨询师如何?其实,每个咨询师都有自己的独特方式,也没有千篇一律的咨询与治疗。所以,如果你选择了就认真配合下去,否则浪费了时间和钱。
担心自己的经济状况。存在此类问题的大部分是一些还没有经济来源或收入不高的人,稍一计算就感觉一小时收费多少太贵了,甚至有人会讨价还价。事实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收费标准,一般是建立在地区的消费水平与咨询师的职业能力上的。如果你信任某个心理医生,但感觉自己担负不起基本的费用,完全可以与其协商。我想,如果一个心理医生完全是为了钱在工作,那他的职业水平可能也一般。申请心理援助可以约时间当面谈!
要求特殊的治疗方法。有些人一接触心理咨询与治疗,就会要求医生为其施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比如“催眠治疗”、“音乐治疗”、“森田疗法”等等。其实,每个心理治疗师都会有自己擅长的理论技术,不管用什么方法解决好了问题才是根本。同时,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也在与时俱进,不断会有更好的理论技术出现。所以,老办法不一定就好!
不愿配合药物治疗。有些人在求助心理咨询与治疗之前,可能接受过药物治疗,对药物有所反对。而有的人还没服过药,但在心理评估后咨询师建议配合药物治疗也表示反对。其实,对于一些神经症或身心症状剧烈的心理问题,咨询与治疗的初期配合药物治疗会取得很好的疗效。另外,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辅助下,药物治疗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可能是有些人服药还有一些误区,如:服药后就认为自己成了精神病人,或感觉药物对身体伤害太大。
常埋怨咨询师。有些人还没开始接受咨询,或在咨询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就开始不断地埋怨咨询师。当然,做为师是完全可以理解这些行为的,但更恰当的做法应该是协商。咨询关系不身就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任何问题都可以和医生协商。另外,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关系实质上是求助者与咨询师之间形成的一个工作联盟。如果破坏了这个联盟,咨询与治疗就很难达到效果。
担心在其它场所遇到咨询师。据本人经验,确实曾经在某些场所遇到过求助者,但做为咨询师从不主动与对方打招呼。并且在咨询师的人际交往中,绝对不允许谈论咨询室里的一切事情。曾有求助者在路上给我打过招呼,我也愉快地回应了,但一般不做太多的交谈。另外,就是从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规范讲,熟悉的人或熟人介绍的人都不能亲自接待咨询。
想在咨询室之外的地方咨询。有些人对心理咨询与治疗还有忌讳,不愿到咨询室和医生当面谈,却想方设法约医生到茶楼、酒吧、宾馆,甚至家里去做咨询。一是咨询师外出很费时间,也许都要算到咨询时间里面;二是咨询室之外的地方大多不合适咨询,也没有必要的辅导设备,如:心理测评系统等。所以,要咨询还是来医生的专业咨询室,所有的接待都是单独的,一切咨询内容都需要双方共同保密。
只想通过电话或书信、网络咨询。本人不反对使用这些方法,但做为一种通讯工具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帮助是有限的,而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种互助的人际关系,并且这种人际关系必须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有可能打了数小时电话,写了十多封信而问题还没有说清楚,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
想与咨询师做朋友。有些人想咨询一些心理问题,但更想与心理咨询师做朋友;还有的人给孩子做咨询,但害怕孩子接受不了,就骗孩子把咨询师说成自己的朋友,这不但与事无济,而且会破坏咨询关系。能有一个咨询师做朋友当然不错,但不能以咨询交朋友。一个合格的咨询师也是会避免发生此类问题的,同时咨询关系如果变成了朋友关系,就会失去咨询与治疗的意义。
对疗效的追求与质疑。常有人问我“咨询(治疗)效果如何?”,我发现这是一个在还未开始咨询与治疗之前无法回答的问题,甚至在咨询与治疗过程中也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严格的讲,包括生理医疗也无法达到“治愈”的概念。一般而言,一个咨询师在初次咨询时就会有个初步诊断,属于自己咨询范畴和可以咨询与治疗的问题才进行接待。否则,硬着头皮是交不了差的。当然,现在也不能否定有咨询师是“来者通吃”或“大包大揽”。这些,是完全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判断的,一个负责任的心理治疗师会为你考虑治疗效果的。另外,我想心理医生不是把某人“治”到没有痛苦,而是让他学会面对痛苦,或在痛苦中成长。
担忧心理治疗时间太长。有些人在咨询过程中了解到心理咨询与治疗需要多次,或更长时间才可以完成,就有些顾虑和担忧。一方面考虑是否心理咨询师增加次数多赚钱,另一方面考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其实,如果此类问题不做心理治疗,即使用药物治疗也没有三天五天、一月两月就结束治疗的。可能看过精神科的人都记得医生常说的一句话“你最好是坚持长期服药,或需要终身服药”,可见心理治疗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另外,没有那个心理医生希望求助者在自己身边呆久了,每治疗好或送走一位来访者,都是心理医生的一种成就和满足,这比挣到多少钱还重要。
怕成为心理医生笔下的主人公。近几年,有关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的文学作品增多,有些就是由真正的心理工作者写成的真实案例,尤其是一些都市类报刊选择的就是身边案例。这给一些求助者带来了影响,也怕成为心理医生笔下的主人公。一个真正的心理医生一定要会保护来访者的隐私,否则,只能算个偷资料的写书匠。
不知“作业”为何物。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咨询师可能会给来访者布置一些咨询室之外需要做的事项,通称“作业”。一方面是对本次咨询的延续,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次咨询与治疗打个基础,需要来访者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所以,心理咨询与治疗不仅仅是定期在咨询室渡过的一个小时,而是一个通过作业不断延续,不断自我体验的过程。
总想找“熟人”咨询。以前我也犯此类错误,有熟人或熟人介绍的就接待,虽然自己很努力并且也没有其它失误,但治疗效果就是不好,后来发现问题就出在“熟人”上。心理咨询与治疗有一个原则——避免“双重关系”,也就是说咨访双方除了咨询与治疗关系之外,不应有其它关系产生或发展。所以,实在有熟人找到我,一般就是转介给我认为适合他的咨询师.
<本文来自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