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3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见钟情 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2-3-15 19:56: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并不认识吗
那为何是如此熟悉
你眉间的那一抹忧郁  
仿佛是看见镜中的自己  

我们真的不曾相识吗  
那为何又是如此熟悉  
你眼底的那一丝笑意
却早已泄露了天机  

我真的不是对你一见钟情
而是千百年来一直与你相依  
只是这几十年短暂的分离  
今天才又和你聚在一起  

从你的眼睛看见你的心  
那里有一个淡淡的影子
依稀间是我带着满脸的笑意
我是不是还在梦里  

我心里也有一个模糊的影子  
看见你才渐渐清晰  
和你的身影慢慢重叠  
我知道那就是你  

对不对
我们前世就在一起
并不是  
前年才对你
一见钟情

----------------
你温柔飘落的时候
我的手中已没有伞


----------------
如那醇味的佳酿  
经过千年的尘封  
才有今天的芳香  

又如晶莹的琥珀  
经过长久的蕴藏  
才有今天的光耀  

而你我  
当在彼此心中呈现出最熟悉的笑容时
千年前入沉海底的心事已
一一拾起  
而那犹如细沙的温情已在岁月的层层包裹中
炼成了珍珠般的爱恋  
于是  
一切便开始了

在千年的轮回中  
你我再次相逢
只因——  
你一直烙刻在我心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12-3-15 19:57:15 | 只看该作者
心中一动,像是有什么东西撞了一下,恍惚中,有一种极熟悉的感觉,心中似乎隐隐约约抓到了什么,仔细一想却又是毫无头绪,我是怎么了...

那一刻,没有了身前这耸动的人潮,没有了喧嚣音响嘈杂人声,这世间的一切,仿佛都已不复存在。

    眼里,只有她的身影,就那样怔怔的看着她,仿佛轮回中,失散了已久,却是深深烙印在心底,在见到她的第一眼,似乎是灵魂深处的记忆瞬间苏醒,纷至沓来。

    这种无法言喻的情感,是我一生中,从来,都没有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2-3-15 19:57:40 | 只看该作者
也许,一个人,在他(她)的一生当中,要么没有过“一见钟情”的经历,要么就只有过一次“一见钟情”的经历;如同“破处”,要么没有被“破”,要被“破”就只能被“破”一次,所以我把它比喻为精神上的“破处”。如果谁告诉你,他(她)“一见钟情”过几次,你不要相信,这可能只是他(她)的误解。只有第一次的感觉是最“震撼”的,以后纵使还有类似的经历,都不如第一次对内心的冲击那么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2-3-15 19:58:09 | 只看该作者
当他们目光交会的一刹那,就如同天雷勾动地火,一发不可收拾。不少人或许认为,此情此景似乎只有在言情小说或电影之中才可能发生。爱情,经过人类数十年透过显微镜加上白老鼠的分析研究与理性思考之后,便仿佛如阿姆斯壮登陆月球般,将它美丽浪漫的梦幻面纱一丝丝地抽离;而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一见钟情,似乎听来不可思议,也逐渐成为一个美丽遥远的神话。 不过,根据美国最近一项街头调查显示,相信一见钟情的人升高为百分之47,持相反意见的则占了将近百分之45,与十年前两者大约2:3的比率,明显改变了许多,或许正暗示浪漫爱情观又再次度卷土重来。
如果以科学的角度而言,爱情是两性体内荷尔蒙与化学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晶:催产素Oxytocin会引发自然界一夫一妻制中的雌性寻找伴侣;而荷尔蒙之一的Vasopressin ,则刺激雄性的占有欲,并忠于自己所选取的另一半。

然而一些心理学家在研究「一见钟情」发生的可能性发现,虽然有时候很难界定原因,然而除了上述的化学作用与两人互相性情相投的性吸引力之外,另一个要素则是深藏在潜意识中的爱情指标,也有人称之为“Love MAP”或磁场;它就像密码锁一般,只要暗码相符,爱的大门便能够应声而开。
也就是说,如果双方在不知不觉中释放出来的信息几乎吻合,一股强烈的占有欲便会立即触发;从对方的外表,声音,触觉甚至气味,到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够牵连内心深处的悖动。如果两人的关系持续而稳定地发展,在经过相当时间的相处和了解,心灵的无形契合与相存相依,难以分割的归属感将会比一般情侣更加快速滋长。
心理学家访问22对自认在「一见钟情」的情况下结婚的夫妻之后发现,他们的经验非常类似:在见到对方的刹那,便有种似曾相识的感受;并且双方都觉得似乎找到了原本属於自己的一部分。例如女星妮柯基娜回忆第一次邂逅汤姆克鲁斯的时候便表示:「天啊,我好像己经认识他一辈子!」
而其中不少对夫妻原本在习惯、个性、观念、或宗教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但是即使经过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两人之间一触即发的热情却仍然与初识的时候同样炽烈,而且经常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默契极佳。 然而,一见钟情可不见得是白头偕老的绝对保证,如果缺乏持续的沟通和彼此的了解,马前失蹄的可能性恐怕与一般爱侣不相上下;奥斯卡影后艾玛汤普逊和影坛才子肯尼布兰纳便是最有名的例子。 对大多数人来说,或许一见钟情可遇不可求;不论如何,「天雷」与「地火」经过炽烈燃烧之后,还需要双方长时间的努力经营和交流维护,爱情才得以永远发光发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2-3-15 19:58:35 | 只看该作者
惊鸿一瞥,缘定三生。心儿急跳,脸儿变红。彼此身影,互映心空。午夜梦回,情有独衷。我想这就是一见钟情!一见是情苗萌发,在想念里成长茁壮;钟情是古典的浪漫,诗意了千秋文明。人面桃花把诗人的心牵动,文君当垆源于那一瞥的深情。红拂有识英雄的慧眼,崔莺莺的孽缘无悔的缠绵。一见钟情,柳飞云走,天蓝草碧,月白风清。唯美的最初,满载幸福的憧憬,久违的浪漫穿透俗世的天空!相信一见钟情,何尝不是积极的人生?
  古风徜徉,少女深闺掩。春心激荡,在那个特定的家宴。或是踏青的途中,见到翩翩的少年。自此一个人不寂寞,相思像蔓草一样爬满心间。封闭的世界里,一见钟情是心灵的盛宴,让陶醉在不知不觉里挂满时间。没有自由的时代,男女没有深入了解的时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要大体让彼此见一面。都没问题就成就了一桩姻缘。所以大部分婚姻是一见倾心的结果。因为你的选择范围就是那么宽!偶尔旁逸斜出,逢着另一个。也只限于电光石火的一眼,不见得是全部的了然。
  自由的婚姻始于现代。但是由于文化因袭和经济制约,相亲还大规模存在。第一次的相见,非常关键。“形象重于生命”毕竟要征服对方的眼,才有再深入发展的机缘。服装,发式,举止,言谈的考究。都是对第一次见面的忌惮。特别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初恋的对象都是一见钟情的。发展的美好是福气满满,最后离散也会终身挂牵。一见钟情的魅力可见一斑!
  这种爱情空灵唯美,不计出身贵贱,不管世俗白眼,是情爱天空一朵圣洁的白莲。它蕴酿在无暇的丹心,疯长在执著的思维。有飞蛾扑火的勇气,有死生相共的决绝。承载的是爱情的传奇!它让平凡者不平庸;让世故者不世俗。敢于相信是诗意的人生!敢于相信是勇者的英明!
  甚至在科学里可以找到好多佐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和人的交往有最关键的三分钟。三分钟之内的感受,就可以决定是否有继续交往的可能,甚至三秒钟就可以敲定是否接受!而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极大,特别是大都市更为严重。缘分的天空看似广大,其实不确定性更大。男和女没有最初的一见钟情,很难有深入交往的可能。与挚爱擦肩而过是胆怯的悲痛,这种人不可能拥有爱情的甜蜜,只能平庸里忍受。悲剧发生得普遍而无奈。不妨相信一见钟情!将自己从平庸里救出。
  弗洛伊德的理论说,大部分男人都有恋母情结,女人有恋父情结。他们寻找生命另一半时会自觉不自觉的以父母为模板。生活中,夫妻相是佐证。那么外表所显露出来的就很重要。看到就喜欢,接触下去就成为可能,走到一起就顺理成章了。也有理论说男孩女孩自小在内心就勾画着一个影像。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影子就越来越清晰。如果忽然遇见会如触电一般震悚,使口不能言,目光呆住,仿佛三生修行终于相逢。这就是一见钟情!常常是如果不能相守了,也不忘情。再次寻找的人往往有相似的眉眼和笑容。让世人吃惊!从这种说法理顺下去,你敢忽视一见钟情?
  物理学家研究说有质量的物体都有万有引力。人当然也不例外,但是为什么有的人一见就好感多,有的人整日相守却形同陌路,只能是熟悉的陌生人。我觉得是每个人的引力场有电荷正负不同决定的。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产生一见钟情。总想在一起,不愿意分离。甚至还有心灵感应?于是一切都迎刃而解。当然这是个人的假说,有待科学工作者的证明。但真理之前都是想象先行,我笃定它的正确性就不叫狂妄。
  相信一见钟情被人认为幼稚。那么请问问自己,理智摆布的婚姻就幸福吗?相信一见钟情被人认为浪漫,那么也关照一下众生,平庸的婚姻也经常出状况!我们都是胆怯的生活着,甚至感情上不敢去追求。禁锢的大脑不配享有真正爱情的幸福!在此呼吁大家相信,怀抱一腔赤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2-3-16 08:53:59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欣赏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4 05:52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