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tree 于 11-12-14 10:06 编辑
在施教授的建议下,我将最近的几篇帖子做了一下总结,最后一篇帖子略有改动,希望给广大的朋友带来一些启迪。还是那句话,求同存异,从中找适合你们的,和你们需要的。
(一)对疑病的重新理解
经过和邓老师的几次交流,我逐渐的纠正了对于疑病素质的理解。
我过去的错误理解是,在强迫症那里,疑病素质就是反强迫,反强迫是导致强迫症的唯一原因。
现在的正确认识是:
疑病素质,从表面上来说,就是担心患有疾病;引申开来,从更深层的角度去理解,实际上是一种敏感的人格特征,对自己躯体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不快,异常(本来是正常的)或疾病特别关注,在意,由于忧虑和担心而形成神经症。
对自己躯体方面与强迫症(除疑病症以外)关系不大,但有其他一些神经症的体现
强迫症主要与精神方面的不快和异常相关。下给出疑病素质的确切含义:疑病素质首先体现的不是压制和排斥,首先体现的是对精神不快的关注和在意,因为关注和在意,所以去排斥和压制;因为关注和在意,所以去追求完美,穷思竭虑,找到答案,扫除烦恼;因为关注和在意,所以反强迫。这三句话是并列的。而很多人,包括之前的我,都没有全面的理解疑病的含义,导致我发现自己的一些症状,单纯地用“因为我反强迫,所以我产生症状”去解释,是行不通的,使自己十分困惑。现举三个典型的例子。
“排斥和压制”,如对一些关于性的邪恶的想法的压制;
“追求完美”,如穷思考和选择困难。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我们穷思考的毛病其实不主要是反强迫而导致的,更主要的是追求完美的人格特征所致。因为你找不到答案,容易烦恼,忧虑,所以去苦苦找寻答案,然后依然没有结果,继续思考,陷入了恶性循环。另外,追求完美的一些症状还有一些很不起眼,但很痛苦的症状,比如我曾经有过的症状中,敲击键盘的时候感觉手指和键盘的触摸不舒服于是就反复的敲击,关灯的时候关了一次感觉不舒服于是就反复关两三次,系鞋带系的中间突然就有重系一次的感觉,这么多“不舒服”的感觉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追求一切舒服,就是在追求完美,只不过之所以认识不到是在追求完美,是因为我追求的太离谱,瞄准的事物太细微了,连我自己潜意识里都不敢承认自己是在追求完美了。
“反强迫”,反强迫的意思就是不希望自己继续思考和重复行为,是一种心理因素。绝大多数的强迫症中,反强迫是主要作用之一,但并非是所有症状的主导原因。比如,上例所说的穷思考,固然我存在不想继续往下思考的心理,即我存在反强迫,但这里反强迫没有起主导作用,主导的还是追求完美的人格缺陷。
上述三点其实不总是单独出现,而是错综复杂的交叉起来,形成我们的症状。
另外,毫无疑问的是,任何强迫症当中都是以关注和在意为基本基调的,比如,我曾经有过大概一过月的“上厕所强迫”,就是总感觉小便没有完全排尽,于是反复地去厕所,自己也不想去上厕所了,即自己出现了反强迫。这个示例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并不主要是反强迫导致了我的症状,而是我疑病的素质,导致我对一点点排泄之后的不舒服产生了注意和固着。
综上所述,所谓疑病素质,其核心是关注和在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至于是否存在排斥,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至于说疑病就是反强迫,更是不合适的。当然,反强迫是疑病的一种体现罢了。
(二)行动的真实含义
1.行动是转移注意力最好的方式。我认为,单纯的认知疗法在强迫症那里实在显得是太苍白了,因为强迫症患者往往具有较高的智商,他们也知道这样怀疑下去是不对的,那样穷思考下去也是不合适的;单纯地认知重建,无异于与强迫症患者开“国际玩笑”——认知疗法,最适合的是抑郁症。所以,要行动起来,做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这样你就不会被带入强迫的逻辑圈。举个例子,不是症状方面的,而是我自己的性格改善的实践。我的一大性格特点是喜欢怀疑别人,但不是症状——我觉得有必要改善一下。可是,你想,对于一个强迫性格的人来说,因为他们的思维趋向于两极思维,所以,改善不好就很容易强迫了。难道就不能改了吗?就上天注定了吗?当然不是。现在的自动思维是“怀疑别人”,紧跟在后面的是“认知到自己过分怀疑是不对的”,如何减弱甚至去除之前的自动思维呢?那就是,你认识到“自己过分怀疑是不对的”之后,就不要再去分析我为什么刚才又怀疑别人了,为什么我的新的自动思维还没有形成,这个时候,转移注意力,做其他的事情,切断逻辑链,久而久之,你的自动思维就会改善;同时又避免了强迫的诱发。
2.行动是最好的实践方式。你害怕发言,害怕广场,害怕这个,害怕那个,这个时候行动要对准你害怕的对象,去尝试着突破自己——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害怕只是纸老虎。你想,如果我们单纯地经受认知的重建,是没有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治疗强迫的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而不是认知疗法了。
3.行动可以避免空想,同时在行动中要避免急躁。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想把自己的普通话练好,你就要行动起来,不单单要有固定的时间去练习,而且,在平时说话的时候尽可能的注意,只要你能坚持两三个月,一定会改善。有的朋友会问了,你让我时刻注意,不会强迫吗?呵呵,我想说,森田的为所当为,告诉你的真正含义是我们是属于生活的,不属于某个事情。你想,在说话的时候去注意发音,在做其他的事情的时候你就不总是想这个事情了,切断了逻辑链,怎么会强迫呢?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要急躁,即使一次又一次没有发好音,也不要怪自己,继续尝试;同时,把说话的语速放慢那么两三个月,自然就好了。那么,什么情况下才会强迫呢?如果你吃饭,睡觉,上厕所时时刻刻想着说普通话,那么你会强迫;如果你练习的时候,你不停地怪自己,你会强迫;如果你不尊重客观实际,企图一开始就要既能说话的语速快而且发音很准,不懂得需要放慢速度才能发好音,你会强迫。
(三)对走出理论强迫的探索
我读到“邓云天论森田疗法”的“走出症状的阶段”,知道理论强迫必然是很多患者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在心里上放松了一些。后来,我看到了一个强迫症状,“反复地求证别人问题”,感觉理论强迫与此十分相似。所以,我有几点看法。
一,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理论强迫
所谓的理论强迫,不单单指的的是对“森田理论”产生了强迫,还包括患者对于自己的体悟不敢肯定,即患者存在这样一种心态:我的体悟只有得到老师的认可,才能是正确的,否则就是不正确的。换句话说,就是患者出现了全面的依赖,也就是全面的不自信。由于咨询时间较长,加之患者本身具有强迫人格,这种全面的不自信和全面的依赖性很容易就爆发了。所以,患者本人不必大惊小怪,很多朋友都是这个样子的。
二,走出理论强迫需要做到的几点(以下几点只适用于有自知力的患者)
1.患者首先要树立信心,强大的信心。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咨询和提问,使得患者本人对于向咨询师提问产生了敏感,感觉自己无穷无尽的提问太不正常了,于是就越来越想问,感觉问题肯定会越问越多。这种想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存在较多的观念性因素。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由量变发生质变,对于自信的培养也是如此。随着你一次又一次问题的解决,你发现很多时候自己的感悟是正确的,这就渐渐地促进了你自信心的增强,进一步促进了真实你的成长,逐渐增强的感受性会让你知道哪些该问,而哪些恰恰是症状的表现,要忍受不安不去问。所以,我们患者不必为自己不断提问,甚至永无止境的提问下去产生预期恐怖。
2.走出理论强迫是具有难点的,它的难点在于患者所强迫的内容当中很难排除有其真正不明白而需要向咨询师提问的部分。所以,到底是问,还是不问,很容易就出现选择困难了。我认为,对于强迫人格比较强的人,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一个星期咨询一次),当然,时间可以具体调整,患者可以放开胆子的去问,别担心哪些是该问的,哪些是不该问的,咨询师也要保持一颗较为耐心的心态,不去打压患者,同时,咨询师也可以尝试着较为系统地为之讲解森田。当然,在这一段时间内,患者和咨询师都是不好受的。这一阶段,患者要减轻痛苦的话,就是做到为所当为,拿一个小本,记录下自己的困惑和问题,记录下去,能自己想明白的就放下,暂时想不明白的也放下,到时候咨询的时候再提出。这样,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可以不被扩张。之所以要进行这一阶段,是为了下一阶段的进行。
3.我把上一阶段称之为“理论强迫不管期”。之所以进行这一阶段,就是为了不让患者对森田产生恐怖,因为,一味地压制患者的提问,很容易让患者在不明白森田的基础上逐渐地对森田形成恐怖,不再使用森田,更不敢产生什么体悟。下一阶段,就是患者感觉自己虽然没有完全顿悟,但可以忍受不安去实践的时候,就是要尽可能的延长咨询间隔期,比如一个月一次。在这一阶段,患者和咨询师各要注意到:患者继续写日记,写体悟,但与咨询师交流的时间段内最好只选择最重要的几次体悟,限制自己提问的心瘾;咨询师要注意,尽可能地不去与患者纠缠理论,而去为其灌输一些哲学和人生价值塑造方面的讲解。这样的阶段大约是两到三次,当然可以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患者较大程度上失去了依赖,完全暴露,很大程度地在自己体悟。因为现在网络技术比较发达,所以,患者要注意的是,在这段时间内,只能阅读帖子,而不能再发问了。
4.上述几点只适用于有自知力的患者,因为,没有自知力的患者,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自己可以独自去尝试的时候,也就是说他永远都不想脱离咨询师而自己去努力。第二阶段结束之后,患者依然要控制上网站的频率,最多两周一次,且尽可能不去提问,而是去交流自己的感悟。
5.整个过程中,患者都要遵循一点,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只不过第一阶段,患者是依然要管一些对于理论的念头,而后一阶段,患者就是要完全放弃对于理论的念头了。但要注意,所谓完全的放弃,即如我所说,是依然要记录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但与咨询老师只能选择最重要的几个进行交流,不能激发心瘾。 综上所述,大约5个月的时间,因为,毕竟我们没有正规的森田实践的场地,所以会长一些。
当然,在我看来,一开始就避免理论强迫并不是不可以,也就是说“理论强迫不管期”是可以不出现的。这就要求咨询师在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而且情况没有稳定下来的时候,劝诫患者不要主动接触森田疗法,记录的日记尽量不谈疗法,只谈生活,使患者的注意力指向外界,逐渐走出阴影。当患者体验到走出症状的自信,并且情况基本稳定后,再向其推荐系统的森田疗法,为之改善性格所学。换言之,患者出现理论强迫的重要原因在于,在其还没有体验到病情好转的自信时,咨询师就过多地介绍了理论,所以患者与理论纠缠去了,只是为了获取一种安全感。
(四)强迫的好转,强迫的痊愈,和强迫的规避是一个连续的问题,不能割裂。森田说,强迫症产生的根源在于疑病素质,简言之,就是认为自己不正常。想要从“强迫好转”跨越到“痊愈”,再由“痊愈”到“规避强迫的再次发生”,就必须深刻明白什么是“正常”?所谓“正常”,就是适度的重复思维和行为,也就是说,重复思维和行为适度的乃是正常的,没有重复思维和行为或者过度了就都是不正常。而患者恰恰把两者颠倒了,认为适度的重复思维和行为是不正常的,没有才是正常的,所以导致了疑病,进而强迫。从这个意义上讲,使重复回到适度就是真正的痊愈,而事实也是如此。因此,在好转——痊愈——规避这样一条主线中,要保持一个与“适度”相匹配的方法论,那就是:想就想了,做就做了,克制后,继续做事情,不以消除重复为目的。这样,你就是正常人了,既获得了痊愈,又有效地规避了强迫。而正常人也是这样做的。
(五)不管症状。不管症状是森田疗法中核心的方法论,不管症状的含义是:克制症状+不以症状为中心。如何理解这句话话呢?克制症状,就是克制强迫心瘾,克制重复;不以症状为中心,就是克制到哪里就哪里,然后它爱咋样就咋样,注意当下,以当下为中心,忘记强迫。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不管症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