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09|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片《刺猬的优雅》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1-4-20 21:18: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女孩帕洛玛
  “要做追逐繁星的人,不要做金鱼缸中的金鱼。”
  “当计划不被人理解时,切勿放任不管,否则会失去最宝贵的⋯⋯”
  ——一个早熟到令人惊讶的12岁女孩,她口中的计划正是在13岁生日当天用一种不痛苦的方式自杀。因为她的理念是:“如果不能摆脱痛苦,那为什么要自杀?”
  她是个天才,知识渊博,爱好摄影和涂鸦,出口成章,喜欢思考哲学命题。
  她的家人是她的拍摄和研究对象,从她口中描述出来的家人鲜明却不生动,用导演的话来说,他们就像“动物”。
  最典型的一幕:
  帕洛玛用摄影机对着正在准备晚餐的母亲和姐姐,摄影机前面摆了一个玻璃杯,透过玻璃杯拍到的人物已经变形,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变形游戏吗?随后她给杯中倒入清水,再看到姐姐,她小声叙述:“xxx(姐姐的名字),缸中金鱼理论的典型人物。”她可爱到甚至自行冠上了“理论”两个字。
  
  (2)门房荷娜(或译作勒妮)
  一个独居的胖妇人,待在屋子里的时候会打开电视,但关掉声音,然后拿一本书坐到另一边,一边吃黑巧克力一边看书,养了一只叫列夫的猫。她的头发蓬松毛躁没有造型,幸好很快她就有了一个新发型,这得意于一位新来的住户——
  
  (3)小津格郎先生
  
  影片用了30分钟不快不慢地引出三位主人公。
  
  ——————————
  
  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并且是非常成功的小说改编电影!
  我虽然刚刚开始看小说,但是从影片的点滴细节和放映当天与导演的交流中,很清晰的感受到了导演的改编思路,即把一切文字描述变为可视化的元素。
  比如原著中女孩是用写日记的方式观察/思考/阐述,影片中转化为可视化的涂鸦/拍摄,并且导演对女孩生活的环境,尤其是她的房间进行了仔细的再创造,成为了女孩人物性格和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帕洛玛和小津眼中的荷娜是一只优雅的刺猬:
  “从外表看,她满身是刺,是真正意义上的坚不可摧的堡垒”,“从内在看,她也是不折不扣地有着和刺猬一样的细腻”,“喜欢封闭自己在无人之境,却有着非凡的优雅”。
  
  一般人很难想像,一个丑陋门房养的一只非纯种猫的名字竟然取自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而小津先生洞察了一切,他送了一套精装本《安娜卡列妮娜》给荷娜,并邀请荷娜到家中共进晚餐。
  
  自此,影片开始两条主线并叙:帕洛玛的自杀计划,小津先生与荷娜的感情发展。
  
  影片的背景音乐使用得很恰当,当荷娜开始打开心扉的时候,大提琴弦乐缓缓奏起。
  他们互有好感,但始终平静入水,毫无多言,心照不宣,如大提琴的音色一般:深沉而温柔!
  我喜欢这种情感,大提琴一样的深沉和温柔。
  
  影像上同样细腻,荷娜对自己的新造型是如何的从不感冒到惊讶到赞叹再到习惯。有一次楼中的住户没有认出荷娜,称她为夫人,荷娜惊讶不已,连连发问“她没有认出我?”,小津先生温柔地说“她从未好好看过你。”
  生活中,人人都像刺猬一样带着刺,但是很少人能一直保持优雅。
  
  荷娜第一次进入小津先生的家,小提琴承接着大提琴呼之欲出,依旧优美,更浪漫了起来。
  小津先生的家,我很喜欢,日式精致,艺术气息,自动演奏莫扎特的马桶成为一个幽默的亮点。
  
  小津先生不愧是一个大提琴一样的男人,他用他的方式对荷娜发出了爱情的邀请:“我们可以做朋友,甚至更多。”
  
  影片中有两场小津先生和荷娜吃饭的戏,还有帕洛玛和小津先生下棋的戏,人在一张桌子上,且是比较近的距离相处,从影像上给人比较亲近的关系认知。
  而影片中很少帕洛玛一家人齐聚吃饭的场景,餐桌上总是少人,有一场戏,父女俩谈论起母亲的精神和身体情况,父亲显得无精打采,而帕洛玛则用冷静和充满逻辑辩证的话下了结论:“唯有心理分析和宗教以苦为乐。”父亲无意识地拿起酒瓶给帕洛玛的杯子里倒酒,问她是否喝一点,帕洛玛用冷静和注视回应,父亲以“开玩笑”为名替自己解围。
  看到这我笑了,帕洛玛的早熟,一语道破天机让父亲想与她喝一杯。
  
  ——————————
  
  影片中有很多很赞的细节:
  帕洛玛家中的金鱼;经常坏的电梯;帕洛玛的涂鸦;自制卡片;
  帕洛玛戴一副近视眼镜,拍dv的时候,她把近视眼镜当太阳眼镜一样处理,摘下来的时候偶尔会缠住头发;
  她喜欢在笔记本上画反页连环画;
  她家的猫叫做宪法和议会;
  她尝试想像着体验各种死亡方式;
  ⋯⋯
  种种细节不仅丰富人物性格,还成为关键道具。
  
  那条可爱的吞了安眠药的金鱼,在帕洛玛的手中“死去”,却奇迹的在荷娜那“重生”。而影片结局是,荷娜意外的死去,帕洛玛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在我的提问的基础上,导演详细的阐述了她创造这条金鱼的用意——这是一个比喻,一个生死轮回的比喻。
  
  ——————————
  
  我太喜欢荷娜死去那一刻的内心独白,那么的平静,充满爱,祥和,没有任何光效,我却仿佛能感受到一定有一束神圣的光芒照耀在荷娜身上。
  
  ”荷娜啊,你已经准备好去爱了⋯⋯“
  “重要的不是什么时候死,而是死亡那一刻我们正在做什么。“
  
  荷娜死去的场所是外面的街道上。
  全片大部分场景都在室内,很少外景,为数不多的出现过几次街道。
  这点我也从导演那得到了与我想法一致的回应:导演有意识的将人物和故事封闭在室内,详尽的表现三位主要人物的房间,甚至令空间成为影片的第四个人物。导演的这个想法实在很赞。
  
  原著的中文译者在序中写道:”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创造了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巧妙的艺术构思表达了深邃的生命与艺术哲理。“
  我认为电影非常成功的继承和发扬了这点。
  
  还有太多的细节谈不完说不完,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这部好电影!
  非常非常喜欢这位导演!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跟她交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11-4-20 21:32:25 | 只看该作者
小的时候,也许每一个人都曾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相信自己会在人群中长成期待的模样,成为最不平凡的那一个。
   时光是一道迷幻绚丽而最终面目可憎的阴影,所有美丽的预言都会成为平凡而琐碎的日日夜夜,被岁月消磨洗白,变得黯淡无光。每一个人都注定成为平凡中的一员,总有一天会发现,曾经所有期望过的光芒都将缓慢或急速地溶化到汹涌的人潮里。
   或许,我们都曾经相信,有一个人是自己在等待的。无论人生以怎样的惊险或平淡进行,如何淡定从容,如何颠沛流离,如何历经苦难,都是为了寻找他。或许,总有一天会发现,我们从未遇见过,也将永不相遇。如若幸运,真的遇到那个人呢。万一他只爱你的外表,人生是否会因此留下遗憾?如果他只爱你的内心呢,那又会是怎样的不满和自卑?
   当很久以后,生活消磨掉生命中的激情和意志,我们还会愿意继续童年时候的妄想吗?相信自己与众不同。相信,等待的那个人,他总会出现。
  
   我喜爱这部影片,温吞细碎的情节里闪砾的生活哲学和智慧,温暖的情感,机智与精巧,充满了哲理的语言,都让我心动不已。生活的气息,像曾经和现在、未来,有过的理想、失望和期待。
   女孩帕洛玛说,要做追逐繁星的人,不要做鱼缸中的金鱼。
   她用镜头去捕捉生活中的点滴,身边的人,神精质的母亲、脾气暴燥的姐姐、整日忙着应酬的父亲、那些装模作样的邻居和政客们。饭桌上,他们喋喋不休地讲述着自己的理论,心不在焉地听着别人的言谈,展示着自己的优势,掩示着缺失。事实上,母亲吃了十年抗抑郁的药,父亲忙于周旋和应酬,脸上常常带着虚伪的谦逊和微笑。姐姐在门房那里得不到帮助,便回家哭哭啼啼地大声吵嚷,她气急败坏地向妹妹发火,却没有勇气去向门房要一封信。帕洛玛对围棋的见解让父亲的朋友颜面尽失,被父亲责骂。生活的圈里,人人都在遵循一种固有的模式和习惯,政客父亲养的猫儿便叫议员和国会。母亲不让猫出门,也不让门房进来,她封闭自我的空间,只向自以为平等的人敞开。姐姐写着深奥的哲学论文,生活中的她却懦弱浅薄无知。
   这便是我们生活中的人群,每一个人都那么的不同,又那么相似。
  
   人们像帕洛玛一样大的时候,是否也做过追逐繁星的梦呢?然而,当时光的阴影渐渐地埋没掉初初的理想里那点点滴滴的光彩,浅显的智慧变成繁复的生活规则,人们是否终究会变成一条条美丽而相似的金鱼?自由落入那只透明却无法穿透的狭窄鱼缸。
   如果想抗争,便注定孤独。如同帕洛玛,如同荷娜。
   门房荷娜从未引人注目过,无论她的生活或她丈夫的死。她的工作低微,被人忽视,没人去理会她说的话,没人去看她阅读的书籍,没人去玩味她的猫的名字。她固守着寂寞,却留给自己最自由的空间,偶尔吐出一两句别人忽略的富有哲理的话,神情却是冷漠烦燥的。某种意义上,女孩和门房是同一类人,内心孤独,并对世俗的环境失望。只是,荷娜选择了扮演人们愿意认知的模样,内心与世隔绝。而帕洛玛却计划在某一天自杀,彻底放弃这个世界。
   小津先生出现了,那个彬彬有礼的日本绅士,和高级住宅区里的所有住户一样,有着体面的外表和身世,丰富的学识。可他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他谦逊的微笑和目光,像散发着微光的能量,能照亮别人的内心,所有隐匿的线条都会显现,所有黯淡的矿石都会发光。他带给荷娜温暖的感情期待,并牵引着她深藏的自己,再次拥有了追寻幸福的勇气。他也带给帕洛玛不一样人生思考,如何在虚伪的世俗中从容地生活。
   当荷娜初次与他相见。她无意中在陌生人前自言自语地讲了一句话,他笑容温软地凝视着她,接着她的话语。是的,他听懂了,他看懂了,他以欣赏者的美妙姿态站在她的面前,就像生命中一直等待的那个人。谁能想到呢,人生的某一刻,有人到来,跟随着某种纷繁的情感突如其来。也许,他姗姗来迟了,她已失去了年轻和美丽,在生活的平凡和苦痛中磨灭了激情和希望。可他必竟来了,闪砾着洞悉一切的温柔目光,不理会她佯装的粗暴和无礼,在他的眼中,她内心隐匿的温柔与优雅,像点点繁星闪现。
   他多么好多么优雅,多么绅士风度,多有品味才学。她怎么会得知他要来,在人生中最不起眼的阶段,她正躲在狭窄的小屋里,头发凌乱,脚步拖踏,臃肿不堪。可他一眼便认出了她,那冷漠粗暴的女人眼中闪砾着的智慧弧线,那里通向她自由的美丽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带着一本《安娜.卡列尼娜》敲开了她的房门,那是一把通向她心灵深处的钥匙,他们共同的浅藏的默契和秘密。他们多么不同,又那么相似。他们品尝着简单的美味,看着喜爱的电影,心意相通。多么好,那不就是生命中期望的那个人。
   她剪了短发,穿了长裙,露出了笑容。她站在镜子前,惊奇地望着自己,她何曾发现过自己的美丽与优雅。那个人,脸色明媚地对她说,我们可以做朋友,或者更多。多么好,他永远体贴周到,驱散她心中的矛盾和阴霾。曾经所有的孤独都是值得的,对吗?她选择徜佯于生活的鱼缸之外,容颜和心灵掩藏在人群中,值得的,是吗?也许,就为了等待,那个人来相见。
   世间,有几个人能完美得如同影片中的男人,有几个人能遇到这样的人。人生中的大成就与大智慧,怎么能兼得。
   生活大多不如意。选择做条美丽的鱼,还是一只外表丑陋的刺猬呢?做鱼吧,生命有限,不如尽情地展示美丽,自我封闭或者随波逐流,也许有一个美好的人能捞你上岸;伪装成一只刺猬吗?躲在狭窄的房间里,用一杯茶或一本书去开启生活的智慧,用孤独之外的生命哲学,去填满人生的空虚和孤寂。相信有个人总会到来,发现你内心的柔软。
   荷娜的突然死亡令人婉惜不已,但也是她的死亡,阻止了帕洛玛的悲剧。女孩看到,原来死亡并不如自己想象的平静美好,因为,再也看不到所爱和爱自己的人。死亡拯救了女孩和她的人生。我想,等她长大了,定会选择做一只优雅的刺猬。
  
   生活是一只大鱼缸,我们正准备跳进去,还是已经身在其中?曾经繁星点点的梦想是否早就淹没在生活中的繁琐复杂里。我们是哪一类人?是心底清澈却对生活恢心的小女孩吗?是外表丑陋内心闪光的荷娜吗?是被生活消磨掉意志的装模作样的谁谁谁?还是匆匆走过无视别人的路人甲?
   每一个人,都能守到那个人的出现吗?在某个平凡如常的日子,一眼便能相认。无需做作姿态、万般风情,只要一个自然的转身。
   如果生活是一只沉闷的鱼缸,是做那条随波逐流的金鱼,还是那只外表丑陋内心柔软的刺猬?
   不妨做刺猬吧,总会有人发现你的优雅。如果没有那个人,至少,还有一个鱼缸之外的世界。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1-4-20 21:38:25 | 只看该作者
电影台词:我不会决定要死了,就任凭自己像根青菜那样烂掉。很积极的探索和追求精神啊。。。
有一天死去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而死,死算得了什么?如果不能解决痛苦而死,那为什么要去死?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1-4-21 10:19:31 | 只看该作者
灵魂有了伴侣,于是不再孤独
看了法國小說《刺蝟的優雅》改編的同名電影,突然覺得同時間的其他電影都不好看了。之前頗為期待的『一頁台北』和我生活中的台北相差甚遠,雖然有誠品有全家有師大夜市有熟悉的台北場景,也有幽默浪漫與趣味元素,但卻少了整個城市最重要的:人的靈魂。我想不是我過於挑剔,而是我看不到一點身在其中的影子,感覺電影是電影,我是我,台北是台北。
  連疏離都沒有的台北,彷彿我從來不曾去過。
  
  而場景遠在巴黎的『刺蝟的優雅』,反倒不偏不倚的正中我心。看了兩次仍意猶未盡,從第一次的強烈震撼到第二次的深刻停留,我感覺心中某個不為人知的部分,亦在其中找到了溫暖的慰藉。電影沒有刻意說什麼,僅是表達一種生存的狀態,在我不熟悉的城市卻能如此緊密的貼近我心。
  我不在巴黎,巴黎卻一直這裡;我不認識荷妮與芭洛瑪,但也許她們就是我的某部分,也可能是你的。
  
  
  【制式化的世界中,如實存在的孤獨感】
  
  人皆生來孤獨,有人深切感受,有人若無其事,有人不知所措,有人難以釋懷。孤獨,不是身邊沒有人,而是沒有人能真正與自己對話,沒有人能到達內心深處那片汪洋。於是,只好把自己武裝成難以親近的刺蝟。刺蝟,是一種看似懶散,其貌不揚的動物,總是孤僻地活在自我世界,沒有人知道牠究竟是享受孤獨?還是恐懼孤獨?又或者牠只是想逃離眾聲喧嘩的世界,找一個能藏身的小角落,不被打擾的靜靜生活。
  牠擅於偽裝,只因這個世界總是:太吵雜。
  
  吵雜聲來自充滿偏見的人們。
  巴黎高級住宅區內,沒有人會注意到五十四歲的矮胖門房太太荷妮,其實是個博學多聞深藏不露的思想家,雖然她從來沒上過學,但密室裡的滿屋藏書已填滿她的靈魂深處。別人以為她一貧如洗,可她的心靈卻無比富足。出身富裕家庭的十一歲天才少女芭洛瑪,在家人眼中是個不折不扣的小怪咖,不愛說話,只愛喃喃自語拿著攝影機到處拍攝。看似毫不相關的兩人卻有一個共通點:她們都有著不被看見的孤獨感。人們只知道荷妮像隻不起眼的刺蝟,卻看不見她優雅的內心深處;家人只看見芭洛瑪的古靈精怪,卻無法理解她對”活著”這件事的深層困惑。
  
  也許,我們都太習慣”制式化”的看待一個人了。
  門房要有門房的樣子。(不愛唸書,成天看沒營養的電視,其貌不揚,言語粗鄙,外加脾氣暴躁);十一歲女孩要有小女孩的樣子(個性天真活潑,不會想東想西,快快樂樂長大)。所以,當門房變成氣質優雅嗜書如命的思想家,當十一歲女孩變成語出驚人思想深刻的哲學家,她們的與眾不同和人們對她們的認知格格不入,面對這個刻板且不友善的世界,她們一個想躲,一個想死。
  想盡辦法逃離與棄絕一切而去,背後突顯的都是對這世界的無奈與失望。
  
  
  【造一座橋,通往隱密卻相通的內心世界】
  
  我們活在一個重視表象的世界,人的價值往往取決於”看起來的樣子”,活得好與壞似乎也有個既定模式。所謂”孤獨”是因為:你不那麼想,但卻寂寞地發現沒有人和你一樣,沒有人真正明瞭你眼中所看見的美好,也沒有人真心理解你內心的深邃。你是你,沒有人看見,沒有人在乎,在人與人往來頻繁的世界,內心深處卻空無一人,這才是孤獨的緣由。
  
  所幸故事給了荷妮和芭洛瑪一座通往彼此心間的橋樑:日本來的小津先生。小津先生帶著日本文化細緻的精髓來到巴黎,也來到荷妮與芭洛瑪細膩的內心世界。電影中,東方人熱愛的茶道取代了西方的咖啡文化:荷妮醒來的第一件事是煮茶而非煮咖啡,並隨心情變化更換不同種類的茶。我喜歡小說中一段關於東方茶道的敘述:
  
  『茶道是絲毫不差地重演相同的動作,和重複相同的品嘗,茶道能讓人體會到既簡單又真實、又文雅的感受,茶道以最微小的消費,讓每個人獲得解放,變成品味上的貴族,因為茶是富人的飲料,但也是窮人的飲料。茶道的特殊優點,就是替我們荒謬的生命帶來一股寧靜的和諧。』
  
  與其當定義上的貴族,不如當品味上的貴族。日本人凡事重視細節的纖細心性剛好與觀察入微的荷妮和芭洛瑪不謀而合,三人一拍即合,小津先生的出現,巧妙拉近了兩人之間的距離,曾經各自孤獨的小世界變得越來越寬闊。
  
  當一向習慣隱藏自己真實情緒的荷妮在芭洛瑪面前失控大哭時,我也跟著紅了眼眶。她是別人眼中平凡庸俗的門房,卻有著如女貴族般深邃優雅的內心世界,她心中不時存在著兩種極端的情緒:既驕傲又自卑,既渴望又抗拒。她雖極力隱藏自己的獨特,卻又渴望有人能真正走進她的內心。然而,美好一旦成真,又恐懼一切只是如夢一場,深怕難以承受夢醒的失落。小小的芭洛瑪沒多說什麼,只是靠近荷妮,給她一個深深的擁抱,那個擁抱是真心的瞭解,更是力量的給予,令我非常感動!
  
  那個真心的擁抱也彷彿讓她們看見鏡中對自己微笑的另一個「我」。她知道妳不是別人看起來的樣子,她知道妳的與眾不同只是與生俱來的敏銳,她喜歡妳不是因為妳能給她什麼,而是妳同時讓她看見她看不見的自己。她們是彼此靈魂的另一半,她們擁抱了彼此內心深處的孤獨,而這意謂深長的擁抱,同時終結了彼此心中的壞念頭。雖然世界依然傲慢如故,但她們心中已盈滿能量。荷妮也讓一心想死的小芭洛瑪明白了最珍貴的一件事:人生唯有且行且珍惜,才能創造出結局之外的番外篇,這個可能連上帝都不清楚的番外篇,說不定就是人生最大的驚喜!唯有好好活下去,才有看見的機會。
  
  
  【在跳動的世界裡找相通的頻率】
  
  這世上最奇妙的地方在於:人往往因不被人了解而深感孤獨,但唯一的解藥還是在「人」身上。我想,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看待自己的世界:當我們的身邊完全被不了解的人包圍時,不一定要像在魚缸裡坐困愁城的金魚,有時不妨冒一點險,即便被沖入未知的世界,只要那個地方有水,希望就會源源不絕,原以為會一成不變的人生,或許就能活出另一種可能。
  
  重點是:你得好好活著,改變才有意義。
  
  我們都是孤獨的刺蝟,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見彼此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優雅。我相信這世上一定有一個能感受到自己的人,那人未必是戀人,他可能是任何人,就像電影中的忘年之交:荷妮與芭洛瑪。在偌大的世界中,我們會因為這份珍貴的懂得而不再孤獨。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1-4-21 20:29:41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大提琴一样的深沉而温柔的情感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1-4-21 22:58:32 | 只看该作者
5# Waltz 希望推荐的电影你能喜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11-4-24 19:32:07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花花推荐的电影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1-4-27 18:02:30 | 只看该作者
7# Waltz 还有很多电影偶都喜欢滴,喜欢电影那种把虚幻的东西通过影象表达出来,那种感觉真的很棒!就好象自己发现自己一样,那些从未被挖掘的处女地。
如果有几个好的电影粉丝一起学习就好了。
推荐另一部电影《八部半》
影片表现了一个名叫吉多的电影导演在筹拍一部表现人类末日的新影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危机。为了拍片,他来到温泉疗养院,同时为影片的拍摄作准备,然而,他却发现自己的创作陷入了危机中。他的构思模糊且矛盾重重。与此同时,他在个人情感方面也陷入了困境。影片的结尾部分,在一次毫无内容的记者招待会上,吉多钻到一张象征子宫的桌子底下开枪自尽了。
  《八部半》是费里尼的创作转向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标志。它通过一个隐预性的故事,探索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影片题目的含义,一说是指吉多没有完成自己的第九部影片,一说是费里尼自己的七部半影片。


                                   费里尼的“行动”
也许唯一的方法就是“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把我们在世的折磨转化成滋养我们和他人的养分。这也是卡夫卡和博尔赫斯作品中幻想的基本精神。
   ——费里尼
  
  有人说无法把卡夫卡的故事改编成电影,这真是扯淡,那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费里尼那种电影才能,这是一种什么才能呢?费里尼的电影的一个特点就是即兴的台词和哑剧式的表演,而卡夫卡的故事也一样,卡夫卡和费里尼的故事角色都是些喋喋不休的,行为顽皮的人,他们之不同在于,卡夫卡从顽皮中抚摸折磨人的苦痛,而费里尼则是从苦痛的折磨中找到滑稽,而他们相同的才能则是可以不用什么理性的构思就能即兴的编出一个滑稽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人物是没什么性格特性的,但是只要他们出现,他们就会通过想像让他们活起来,象孩子一样天真的行动起来,而且又能把“严肃性的真理”寓于“儿童式的顽皮”之中。真理的严肃性在于它既不夸张,也不无病呻吟,它是真真切切的不可能。这种不可能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无论你做什么都是错的”!然后在认识到这条真理后,人就不用再考思索来索取了,只要去“行动”,去尽力取悦自己。
  
  从本质上说每个人都是这世间一个滑稽的小丑,除了撒谎和做梦之外一无所有。人们在这世上各得其乐,但是这乐趣却不能用人既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也不能用所有带价值观的“理性”来衡量。价值理性全都是虚枉。价值的金字塔都是人为的设定,价值就是虚无,存在的只是过去的浮华、未来的可能和现时的虚荣。人们是不能用理性来编一个快乐的“对数表”,靠翻这个对数表人们得不到快乐的一分一毫。快乐只能来自于“行动”。
  
  费里尼正是从卡夫卡的小说中看到这一点,所以他的电影中的人物都是在“行动”,不是叽哩咕噜乱讲话就是唏哩糊涂瞎摆弄。他的银幕就是一个马戏团,他要带给人的是笑声,让大家一起惊奇和快乐,而不是带给人启发,让每个人都陷入痛苦的思索。他基本不用非专业演员,因为他们不会演小丑。
  
  费里尼在《我是说谎者》中提到他如何编故事:“故事很简单就出来了,剧中人自动自发的现身,一个拉出一个,好象这部电影早已准备就绪,只等待被发掘。”费里尼的故事中也有现实的冲突,但是他总是用一些偶然的突发事件(不要把偶然性与巧合混为一谈)来解决,而不是象其它的剧作家那样去设计悬念、暗示、巧合、幕后线索、决定性的一击,等等所构成的复杂叙事网络——简直比铁丝还要生硬——来完成任务。他用这些突发的事件象扫把一样把冲突所形成的困惑和烦扰一扫而空。这在他的电影中你可以找到许多相似的情节,比如:一个处于困境中的人正在大街上走着,满面愁容、进退两难、不知要怎么办好,这时突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大群人,他们要么是举小旗拉标语;要么是吹小号敲大鼓;再要么是虽赤手空拳但生龙活虎,这群人冲过来把这人卷到一个新的地方,从而把他的困顿全部抛诸脑后。再比如:一个受到现实胁迫,受到命运嘲弄的人,沮丧得在沦陷到大街上的某个角落,这时就会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一群乐观主义者,他们围着他、嘲笑他、模仿他的倒霉相,在他头上插上鸡毛、向着他吹喇叭、扮鬼脸、或喷火球,从而把这人的烦恼全都抛开,使他重新燃起幸福的憧憬,从一个悲观主义者变成一个浪漫的人。行动,行动起来,象小丑一样的滑稽地生活下去,为什么要跳楼呢?要知道人“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啊!所以就这样错下去吧,但是我们要继续“行动”。
  
  面对那些不爱我们的人,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对吧?那又有什么!面对一个不可能达到的希望,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对吧?那又有什么呢!面对死亡,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对吧?那我们还不是要尽力的活着么!对吧?虽然这真理在现实中处处存在着,但只要我们不放弃行动。我们就能从中得到快乐。
  
  费里尼的电影《卡比里亚之夜》的故事与卡夫卡的《城堡》的故事内核是最为接近,街头女郎卡比里亚想找一个好男人作为自己的归宿,但是她却在她找到的男人面前 “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无论他是天真还是世故,是尽力显示自己聪明还是假装自己愚蠢,最后都只能落个悲惨的结局。所有的行动都是错的,但是在影片最后她仍抬头给了观众一个微笑的眼神,那一幕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是要表明,卡比里亚最终不会抛弃生活,她仍然会继续去“行动”。
  
  理性并不能带给人快乐,只有行动才能让人体会到快乐,一个小丑总是比一个老学究更快乐,也更能给别人以快乐,费里尼的电影是反理性的。理性带给人希望又让人望见绝望。所有自杀的人都是被理性所害,理性让他看到了不可能……
  
  《八部半》这部电影是费里尼的一首幻想曲,但是同时也成了他对自己的电影理念和人生理念所做的一次总结,也是对打着“理性主义的小旗”的评论界的一次反击,不是用一种更强的理性来反击,而是用幻想来反击。这个电影故事的形成在《我是说谎者》的第六章“编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导演,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就是费里尼自己,另有一部分用了夸张的笔锋。
  
  在这个故事中,作为主角的导演受到“理性世界”的压迫,他的编导责怪他的剧本不能带给人反思;而他的制片则要他记住观众与投资之间的商业定律;他的妻子总是要他讲真话;他的演员总是缠着他讨论如何表演;还有人想了解他对人生的看法、拍片的意义等等其它一切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一切都让人了烦恼不堪,但是他仍然坚持走自己的路,但是在这时他仍然找不到他的烦恼何在,只有在他最后让这电影半途而废了,他才终于明白,他所要做的只有真心的去爱现实或想像中出现在脑中的形象,而不是去赋予他们以理性的虚假的形象,让他们自己来行动生活,这样他就可以在生活和艺术两方面都得到解脱,才能不怕说谎,不怕在电影中虚构,把电影变成生活的一场庆典,而生活本身也应该就是一场庆典。
  
  这就是费里尼的对生活的看法,也是他对电影的看法。这也是他的电影中的启发,这启发就是生活本身不需要启发,这就是启发,这就是生活。宁要天真无邪的理解不要阴阳怪气的理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1-4-27 18:04:35 | 只看该作者
《八部半》
梦的故事,费里尼之《八部半》
本片表现了一位叫Guido电影导演在筹拍一部新影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危机。为了拍片,他来到温泉疗养院,同时为影片的拍摄作准备,然而,他却发现自己的创作陷入了危机中。他的构思模糊且矛盾重重。与此同时,他在个人情感和生活中也陷入了困境。
    《八部半》是费里尼的创作转向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标志。它通过一个隐预性的故事,探索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影片题目的含义,一说是指吉多没有完成自己的第九部影片,一说是费里尼自己的七部半影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Guido在现实中遇到的事业和生活上的种种困境,另一条则是通过Guido对童年的回忆和成年后的梦境探索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
  
  
  
   电影在一个梦境中开始了.我们首先看到了一场大堵车的场面,Guido的后脑勺在一辆汽车内出现后镜头马上移开,Guido汽车内出现的烟雾,旁边巴士的窗口伸出的一条条整齐的手臂,加上此段没有任何的音效,显示出这是一个充满超现实与焦虑气氛的梦境.车流中Guido的情妇卡拉正被一名陌生人逗得很开心.在朦胧紧张的气氛中Guido从车顶挣扎地爬出,张开双臂,腾云而上,仿佛重获自由的小鸟.此时镜头给到海滩上新片中的女星的经济人,他们用不知道什么时候绑在他脚上的绳索把他拉向地面.
  
  
  
   回到现实,我们看到Guido此时正在接受医生的诊疗,让他多喝矿泉水.他接着来到隔壁的房间,打开灯,还是很暗,我们看到他一脸憔悴.忽然画面变得很亮,表现出费里尼的存在,也让人难辩这是梦还是现实.他脱下外套,接着像是发现了地上的什么东西,弯腰去看.
  
  
  
   接着伴随着摄象机精彩的横移镜头和交响乐的声音,我们看到前景一个老人正在喝水,远景虚焦处一名穿黑衣的修女走过.镜头继续移动,后景清晰起来,两位穿黑衣的神职人员走过,带出了一群身着白衣的修女.回到前景,几位贵妇人对着镜头在喝水,最后在指挥演奏的音乐家处停下.接着切换到Guido在排队的人群中等待领水.他忽然注意到Claudia身穿一袭白衣从远处出现,蹲下身温柔地递给他一杯水,突然响起了老护士的声音,原来这不过是他的幻想.他希望通过水来治疗自己的一切问题,找到生活的希望,希望象征女神的Claudia带他走出现实中的种种困惑.
  
  
  
   画面再次转换,一位影评人正对着镜头喋喋不休地批评着Guido电影的各种不足,暗示他真正的困境在这里.当我们以为这是Guido的视角的时候,我们却看到Guido出现在了远景的画面.他坐着不断抖动的脚表明他对这种评论的不耐烦.这时他发现了老朋友莫滋波塔向他走来,在一番寒暄之后,他的注意力又回到了影评人之前给他的写着各种批评的小纸片上.
  
   镜头来到火车站,他坐在椅子上看小纸片,忽然气愤地把它扔在了地上.此时火车来了.他捡起地上的纸片走到站台前.靠近他这面的火车上一个教士,母亲和孩子走了下来,隐喻家庭与道德.正当他以为自己等的人没来时,情妇卡拉从火车的另一头出现了,与左边的教士,母亲和孩子形成有趣的对照.接着教士,母亲和孩子走出画面,Guido走上前去迎接卡拉.两人走出了象征道德约束的铁门,去了一家小旅店.两人吃完饭,Guido让她扮成妓女与自己做爱,甚至还为她化了妆.表现出他此时已经人戏不分了,卡拉却只当作是一种游戏.
  
  
  
   接着Guido又开始做梦了,母亲在擦父亲的棺木,接着制片人出现,他的噩梦始终与创作相联系.接着母亲亲吻他分开时又变成了妻子的脸,反映了母子和夫妻关系的混乱.
  
  
  
   回到现实,晚上Guido来到酒店大厅.助理导演从画面左边出现,接着不断有经纪人,演员,记者,知识分子进入Guido空间,他找来的女星不知道自己要演什么,各种口音的意大利语英语交杂,他似乎无法从中突围.弥漫着一种不安的,令人崩溃的情绪.制片人及随从从楼梯上走下,俯拍半开玩笑跪在他们面前的Guido,接着他在他们的包围中来到温泉广场.
  
   在餐桌上,他戴了一个小丑鼻子,表示自己对这种夸夸其谈的聚会兴趣索然.他努力周旋在各种问题中间,朋友的中年危机,记者的无聊问题.这时,一位神秘的魔术师在非常舞台化的方式下登场了.他和助手说服Guido玩一种类似读心术的游戏.结果读到了"ASA NISI MASA",简称"Anima".在心理学中特指男性对讨论女性感情的一种心理投射.
  
  
  
   童年的记忆在眼前浮现,奶妈和祖母抱着小Guido到大酒桶洗澡,接着哄他上床睡觉.祖母离开后并没有睡着的小女孩叫醒Guido,告诉他不要睡,学会"ASA NISI MASA"的咒语就可以找到宝藏.这段回忆意味着在童年时得到过温暖的Guido,在成年后依然在寻找着这种安全感.
  
  
  
   现实里,Guido在大厅遇见了等待他的女星,她天真又兼具成熟,有母亲与女儿的两种特制.她想知道自己要演的角色究竟是什么.她的形象与之前的奶妈产生了自由联想.这时妻子给他打来了电话,由于内疚,他告诉妻子希望她也能过来陪伴她.
  
   接着Guido来到电影制作室,他在这里感到很自在,似乎这里才是他的家.先是出现了穿白色内衣的制片主任,接着他拉开了一扇画着农舍的门,制片主任的两位侄女正躺在床上批评Guido的爱情片拍得如何烂.制片主任似乎注意到了Guido有烦心事,在他离开时一直在安慰他,但是无果而终.老朋友和合作者克诺奇亚在酒店黑暗的走廊等着他,希望能继续为其工作.他无动于衷,克诺奇亚气愤地留下一句"你变了",恰好说出了Guido对自己导演生涯的担忧.
  
  
  
   回到卧室,他幻想着Claudia出现.她代表着他心中的美,高于一切,能带给温暖,安慰.此时她正在给他铺床.卡拉的丰满,奶妈的温柔,妻子的贤淑,她综合了Guido看来女人的所有优点.正在他努力在脑中构建Claudia在自己新电影中的角色时,一通电话把他拉回了现实世界.通过他的脚我们发现他的不高兴.
  
   原来是情妇卡拉发高烧了.卡拉受欲望所制,之前一下火车就要吃饭,Guido睡着时边看漫画边吃东西.发烧暗示着她无节制的性格.在这段Guido一直占据着画面次要的位置,显示出他有意与她保持距离.她杂乱无章地谈论着丈夫,寓所,然后甚至用手去抓Guido.但他觉得心烦意乱,没有回答她的问题.
  
   画面转到Guido面见教皇,当他百无聊赖地四处张望时,看到一位妇女在下山时怕弄脏裙子而提裙的动作唤起了他童年的一段记忆.天主教的严格教规和粗俗村妇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闪回童年,Guido和小伙伴们来到住在代表自由纯洁的大海边的妓女Saraghina.他们给她钱,她为他们跳上一段艳舞.她在这里是性的象征,体态丰满,但一点也不漂亮,甚至有些恶心和可笑.对于童年的Guido来说她却也许是最美的女人,因为她是他的性启蒙者.接着教士们发现了他们的秘密,追Guido这段费里尼特意加快镜头增加喜剧效果.他被带到教士们和母亲面前接受判罚.母亲在这里的夸张表演显示出她并不认为这是一件罪过.接下来严厉的惩罚使Guido形成了心理阴影.正是这种阴影让他成年后不断寻找着生活中完美的圣女.Saraghina一段唯美抒情,有着童话故事的色彩。可是Guido的编剧却认为这段故事没有什么社会意义和深度。
  
  
  
   镜头又来到迷宫般的公共浴室,雾气弥漫.制片人在这里与Guido边走边谈论对新电影的想法,但他却显得心不在焉.桑拿后他被叫去面见教皇.但他只能通过一扇小窗与桑拿室的教皇交流,他告诉教皇自己有很多烦恼.教皇却告诉他"欢乐本就不是生活的专利."Guido感到自己并没有准备好这次谈话,于是离开了.
  
  
  
   现实中的Guido与妻子Luisa在街上偶遇了,当打扮中性,戴着一副老式眼镜的妻子走过时,镜头反打到Guido沮丧的表情,表明这是他的视角.接着他上去打招呼,两人来到舞会跳舞.这时我们发现Luisa其实很漂亮.随后制片人与Luisa的女友罗萨拉出现了.于是他们一同前往为Guido的新电影搭建的巨大发射场布景,路上Luisa特意不与丈夫同座.
  
  
  
   当Luisa上到发射架布景去时.Guido和罗萨拉进行了一段谈话,他说工作和生活上的种种问题让自己心烦.罗萨拉告诉他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镜头马上转到布景,预示着这部电影失败的命运,她要他更理性地去思考.
  
  
  
   晚上,Guido躺在卧室的床上,这时Luisa走了进来,因为丈夫的冷淡,此时她又戴上了眼镜.她熄灭烟头,然后故作轻松地质问Guido的不忠,但Guido却不愿坦白相告.一番不愉快之后两人背对背不再说话.这时镜头向上拉,我们才发现他们其实是睡在两张床上.
  
  
  
   第二天露天咖啡厅,情妇卡拉坐着四轮马车花枝招展地出现,这里只有Guido.Luisa和罗萨拉.Luisa狠狠盯着她,让丈夫不要再解释了.不断撒谎的Guido最后不得不戴上墨镜掩饰自己的不自在.镜头一转,在他的幻想中妻子正在夸耀着情妇,和谐地相处.他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画面来到农舍,此时Luisa的形象又变为了农妇,而Guido成了一个农场主.朋友的女友,卡拉,女星等之前出现过的女性此刻都成了他的奴仆.她们给他温暖,安慰他.罗萨拉也来了,但她却在嘲笑着他.妻子和情妇和谐共处,奶妈的出现象征着童年的温暖.她们为他倒洗澡水,然后和童年一样用床单包裹着他.暗喻他对回归童年的渴望.
  
  
  
   接着Guido让年老色衰的舞女住到楼上的"冷宫"去.Saraghina带领女人们突然不满地开始暴动,她们要求一直被爱.Guido此时拿起鞭子镇压她们,几只背景的铁笼子,记者的现场报道让此段充满了喜剧元素.妻子投来了赞许的目光,最后次序又恢复了.舞女被带到楼上,掌声献给Guido,妻子继续干家务.
  
  
  
   现实中的Guido此时正与妻子,制片人及随从们在影院看新电影的试镜.Luisa在看试镜新影片中妻子角色的演员的表演.在此处,影片,影片中的影片,影片中的影片背后的事实三者的区别越来越模糊.Guido身边的影评人又在喋喋不休地批评着,Guido想象着自己让人吊死了他.这时我们发现银幕上试镜情妇的成了卡拉,与生活形成了对照.当Luisa看到银幕上试镜的"妻子"也同样面临着"丈夫"的背叛时,她又戴上了象征疏离的眼镜,说明她不想看这一段及其承受了很大的精神折磨.Guido猛吸一口烟,追上她并乞求她留下."Luisa,我需要你,我发誓!"Luisa冷冷地甩下一句"别再演了",离开了.
  
  
  
   当Guido怒冲冲地回到座位上时.现实中Claudia真的出现了,但是却是穿着黑衣.他们上了她的车,他却并不感到高兴.他们在车内交谈时却从未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说明他们其实是存在距离的,Claudia的笑容与Guido冷竣的表情形成了对比,显然他们的心理和感情并不一致.Guido此时对她已经失去了兴趣.
  
   他们来到一条小巷,Claudia拿电影人开着玩笑,她不喜欢这里,他却很喜欢,他站着,她坐着.她告诉他的穿着像老头.他最后告诉她其实自己根本不打算拍什么新电影.这时制片人的手下"绑架"着他去参加新电影的新闻发布会,让他谈论准备如何拍摄新影片.
  
  
  
   媒体像逼供一样问他新影片的种种问题,制片人不断催他回答.但他一点也回答不了.最后他赌气幻想着自己被记者们逼得爬到桌子下面自杀了。
  
  
  
  
  
   片尾,Guido面临着各种危机--妻子抛弃了他,制片人非常生气,他的老朋友爱上了年轻古怪的女人,情妇病了,影片面临完蛋......他到了崩溃的边缘. Guido一切美好的幻想都只能让他对现实更加失望,这种现实对幻想的扼杀永远存在。通过影评人之口Guido最终想通了,他的记忆虽然痛苦,他身边的人虽然庸俗、做作、不可理喻,但这都是他思想的源泉,所以他谅解了生活.Claudia,奶妈,Saraghina,父母的...形象一一身着白衣出现,他有了新的信仰.积极地放弃了这部电影,接受了自己和其他人的问题.所有角色从巨大的发射台布景走下,象征着一种回归.电影的结尾给出了一个现实与梦想融合的场景(所有演员拉起手跳圆圈舞)。他从一个自我幻想的导演又回归了生活.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11-4-29 18:39:20 | 只看该作者
好!!去看看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11-4-29 22:19:30 | 只看该作者
有点惭愧  八部半这个电影让人难懂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11-4-30 21:33:16 | 只看该作者
我很喜欢《巴黎,我爱你》那种在同一城市不同角落发生的不同的或悲或喜或无奈的许多不同故事串在一起的电影。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11-5-1 01:07:22 | 只看该作者
12# Waltz 有空去看看。
很欣赏你的个人签名 爱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11-5-2 19:38:50 | 只看该作者
真的要爱自己,别人可以否定你不接纳你,但自己爱自己就足够了,有时我活得太没自我,活在别人的眼里很累的,所以我要自己主宰自己,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11-5-3 00:20:21 | 只看该作者
14# Waltz 只有 自己,接纳自己,认识了自己,才能真正爱自己,才能真正挖掘自己的内心去爱那个他/她,去寻找和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真爱。
加油,别人也许还没发现你,首先去发现自己的美,才能拥有爱的与被爱的能力。
回复 支持 0 反对 2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4 22:0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