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心理医生劝病人吃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4-10-24 10:3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心理医生劝病人吃药
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 张源侠
  中国人对药物经常怀着排斥心理,而人们又常说“心病”还要“心药”医,因此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服药治疗心理疾病仍是件既不安全、又不必要的事情。在国内时,笔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到美国后我才发现,对于这个问题,美国人的态度远比中国人开放得多。在临床工作中我注意到,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士,服药可以带来明显的益处。
  多数病人接受服药治疗
  美国人出现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时,首先会去看心理医生,如果接受短期心理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或者初次就诊时心理疾病已很严重(例如抑郁症状很严重),心理医生会推荐他看精神科医生。一方面因为精神科医生处理这类问题更有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精神科医生拥有处方权,可以为病人开药。在美国,假若医生建议服药治疗心理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都会表示理解,并且严格执行。
  但也有些人出于对副作用的担心,拒绝用药。如精神科医生认为,病人的“心病”必须通过服药才能解决,他们常会“搬来”心理医生,让他们劝病人吃药。如果心理医生也劝说不动,社会工作者还会安排治疗计划小组(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家属)说服病人。
  治心病没有万应灵药
  我在国内的时候就发现,治疗心理疾病时,精神科医生总会先给病人开一种常用药,如果吃上几周后仍然没有效果,就换一种药。当时,有位患者对我说:“这就像是在猜谜!”等到了美国,我才知道原来这里的医生也是如此行事。和他们聊过以后才知道,与其他躯体疾病不同,心理疾病的病因更为复杂,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更是千差万别,因此的确没有任何医生敢说自己的治疗方案是惟一正确的选择,更不存在什么万应灵药,可以治疗各种“心病”。
  此外,药物一般也不会具有“立竿见影”的功效,服药者通常要用药6周才能见到最大的疗效。为避免副作用,美国门诊医生用药的剂量会尽量小一些,很多时候是从最低量开始,然后逐步增加。如果病人住院接受治疗,服药量则要大很多,因为此时医生容易对副作用进行监控。
  尽管没有哪种药物可以针对各种心理疾病,而且用药剂量不时需要调整,但无可否认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类药物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药物副作用明显减轻。与传统药物相比,新型抗抑郁药在疗效上和传统药物相差不多,但副作用却很小。新型药物主要是指SSRIs类药物,例如:氟西汀(百优解)、舍曲林(左洛复)、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赛乐特)和西酞普兰(喜普妙)。在90年代晚期出现了一类更新的抗抑郁药,其副作用更小,包括:文拉法辛和奈法唑酮。此外,新型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也不断涌现,疗效也是不错的。
  儿童、老人心理疾病也可用药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近年来,通过药物解决儿童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对此还没有具体的规定,但也制定了某些原则,例如对年龄较小的儿童尽量少用精神科药物。目前医生最常用药治疗注意缺失—多动症(俗称多动症),主要使用利他林和托莫西汀,但只用于6岁以上的儿童,而且要用最小剂量。
  此外,美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3%,但用药量却占大约30%。老年人容易出现抑郁,而且老年痴呆的症状与抑郁又很容易混淆,加上老人经常睡眠不佳,所以美国老人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的消费量尤其大。只是由于老人对药物的代谢较慢,所以医生开药的剂量通常偏小。
  需要谈到的是,在国内一些人看来,美国人经常滥用精神药物,在笔者看来,事实并非如此。不能根据美国医生经常用药治疗心理疾病,就认为“滥用”现象很严重。抗抑郁药虽然疗效好,却可能使性欲减退,所以滥用者相对较少。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引起的舒适感会让有些人“着迷”,所以滥用的人相对多一些,但也不严重。美国人最常滥用的药物是止痛药。▲


    《环球时报 生命周刊》 (2004年10月19日 第六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04-11-12 11:46:57 | 只看该作者
确实不错,但在中国买得到吗,是不是很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0-10 13: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